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8 19:27:17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高校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第二十七期高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专题学习简报
发表时间:2007/5/30 14:53:50

刘新丽

 

      5月8日至5月29日,学员们紧紧围绕“高校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这一中心议题进行学习和研讨。学员们听取了十六场高质量的专题报告,开展了两次学员论坛,两次按工作岗位研讨,三次分班研讨和一次现场教学,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学习、研讨和现场观摩,学员们对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学校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学员们一致表示,一定要借“质量年、管理年”的东风乘势而上,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严格规范管理的重点工作       1.完善制度,依法治校       学员们认为,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制订出好的制度,制度的制订要严谨。在学校层面上,首先学校的重大事务由党委常委会来决定,重要问题向党委会通报。第二,要让制度去管事,而不是让人去管事,这样才能有效克制人为因素的干扰;第三,制度一旦制订了就不能朝令夕改,要有长期性。如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已经通过《高等教育法》这种法律形式确立,是党和国家的意志,高校要坚决贯彻执行。各高校书记与校长的职责权限在具体操作上有多种形式,但还是要建立完善的制度,确保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落实。第四,在校级和院系层面上,还要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问题。       2.科学管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       学员们认为,新形势下要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就要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二级学院是一个大学得以有效运行的桥梁和纽带,是主要载体。因此,搞好二级学院的建设是大学科学管理和质量提高是否有成效的关键,或者说二级学院的建设,是学校科学管理实施的切入点。为此,必须要给予二级学院充分的人权、财权、物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中层干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当然,也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不同的学院如管理学院、商学院等热门学院、学院的收入会高出很多,形成两级分化,但只要制定合理的监督、管理制度,就不会出现大问题。而且学校要建立教职员工能进能出的科学机制,只有这样二级学院的人权、财权、物权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3.深化人事改革,建立和谐校园       大家普遍认为,教师是大学质量保障的关键,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等学校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与队伍建设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也直接影响着和谐校园的建设,只有积极推进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才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管理者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前提下,还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量化管理要分不同部门制定合理的比例,而不能一刀切,对教师不适宜完全采用量化的方式。另外还需要采取其他方式,解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如收入、住房、孩子入学入托、餐饮等。同时,我们还应该努力使制定出的改革方案要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教职工的承受能力,体现出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和统一。       4.规范财务管理,合理利用资源       经费是高校发展的物质保障,没有一定的财力做支撑无法办学。作为财务处长首先要做好预算和决算以及检查工作;第二是要多沟通,要和书记、院长以及科研带头人多沟通,求得他们的理解,使他们明白,事情不能办不是财务处不给办,而是制度中有规定。此外,为了避免学校各部门虚报项目经费,要成立预算项目审核小组,由各院系书记、院长,部、处的领导,教代会代表以及学生代表组成,凡是有项目申报的部门要回避。这样,才能把不合理的项目砍掉,大家一致认为好的与教职工切身利益有关的项目被通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工作的透明度,让有限的资源真正用在教学和科研上。       5.强化学生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员们认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一是本科生的质量管理,二是研究生的质量管理。关于本科生的质量管理,第一是制度管理,没有制度就无法进行管理。第二是过程管理,过程管理是对制度管理的重要补充,也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但在本科生教育质量管理上,如何设立一种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还需要继续研究。关于研究生的管理,一是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问题。目前我们国家正在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试点工作,有一些院校的试点工作在社会上引起了一系列反响,如南京大学导师交费以给学生资助、浙江大学规定导师招生要交助研经费等等。但这样的改革还会造成一些问题,如导师与学生的关系,老生与新生的关系,助学金与学业的关系,等等。二是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目前的研究生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搞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非常有必要。因此,要全力抓好研究生的党建工作,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二、当前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依法治校还没有落实       学员们认为,高校管理最重要的是依法治校,但在实际工作中高等教育法及相关法律并没有得到很好地遵守和落实,从而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和效率。高校内部管理存在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办学成本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问题。学校的主要任务不突出,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所以,很多教师为了职称等原因更愿意从事科研工作而忽视教学。另外,合校后多校区的管理问题多,值得关注。学校如何改变大机关、小学校的局面,内部机制的改善大有文章可做。       2.各种管理关系还没有理顺       一是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影响到高校管理效率。各管理层级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如教育部、人事部,以及教育部各司局之间的文件出现互相矛盾的地方,口径不一致。二是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干预比较严重。很多资源都被行政权力垄断了。三是在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人员考核与聘用等问题上,许多学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着困难和问题,管理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四是管理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目前在校级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在学院一级实行的是党政分工负责,共同管理的方式。在大学、学院之间出现了不一致现象。       3.有效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       目前的评价方式不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惩罚性多于正面的激励和引导。一个主要问题是依然过于强调量化管理。如教师评职称要看发表文章的数量,要看申请到课题的多少、科研经费的数额。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要看硕士、博士点的多少,学生数量等等。对这些数量的过于强调无疑助长了很多人的浮躁心理。以发表文章为例,由于有数量的要求,使得很多老师都过于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一篇文章拆成几篇重复投稿,这些其实都是量化管理的弊端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该从量化管理转变到岗位管理,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职员工和学校发展的宽松、科学的管理方式。无论是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都不能过于强调数量。这样,容易造成教学与科研的不平衡。教师更愿意搞科研,而忽略教学工作的提高,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下滑。       4.现行管理体制下院长处境困难       在高校合并和大规模扩招以后,学院一级的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院长的困惑主要体现在:院长在学校和教师之间左右两难。目前,大学的管理关键在于二级学院,是大学管理的实体单位,怎样科学管理学院是一个现实问题。在日常管理中,一些问题超过了院长力所能及的范围,院长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院长对二级学院没有财权、人权,无法解聘教师,无法将不合格的教师剥离教师队伍,在管理上造成了很多麻烦。       5.学术组织需要改革与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211985办公室主任门妍萍认为:高校学术组织结构创新与发展有着很大的空间,不同的院校也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自己的特色,如兰州大学就没有学院,几乎都改成了研究所,教学科研都由研究所来承担。但是目前高校学术组织结构创新与发展又存在一些矛盾性的问题,比如国家的211、985平台和研究基地,对这些基地的建立,就有可能要打破学校原有教学和科研架构,需要重新构建学校的教学科研布局,这对于学校的发展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创新和守成如何平衡?同样,其他一些本科院校为了建构学术组织都面临着如何守成的问题。其二是,一旦相应的学术机构建立起来了、人员固定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却变少了,那么这个机构怎么生存,这些人员出口在哪儿?其三是,现在从国家到学校,往往科研管理存在着多个主体或者说条块分割,而且很多科研项目几乎都是部委在把持,学校没有自主权,如科技部管国家重点实验室,人事部管博士后流动站、发改委管工程中心、教育部管重点研究基地而且教育部各个司局又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这样的管理体制对于高校学术组织的创新和发展有一定的弊端。所以,高校学术组织创新和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考虑。       6.党、团工作需要深入研究       一是大学生党员数量逐年增多,有的毕业班学生党员达到了50%以上,新生党员数量也是逐年上升。这就给高校的党建工作提出新问题,如何在学生数量增加的同时保证其质量。从实际情况看,现在不少学生党员在对党的认识、了解及入党动机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如何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需要进一步总结和研究。二是离退休干部党费催缴难问题,党组织有意义的活动难以持续开展。三是团委工作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开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共青团工作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活动太多,大学生心理健康、贫困生资助、招生就业、志愿服务等等都有共青团的身影,甚至有些工作都延伸到了后勤管理领域。结果是使得共青团组织把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淡化了,种了别人的责任田,荒了自己的自留地。形成的结果是:团委的声音到处都是,成果却很少。现在的团员普遍意识薄弱,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不能不说和团员意识教育等基础建设不足相关。团组织关系转接、团干部遴选还存在不规范地方。总之,如果团委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就不能有自己的地位。       7.学生管理与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正确引导       在学生工作中,一是把维护稳定、处理突发事件作为首要目标,忽视了其他工作的开展。二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很多辅导员干了几年后就通过考学、提拔、换岗等方式走了,实际上辅导员队伍很难稳定。三是工作方式有待改进,辅导员工作对维护稳定很有意义,但是反过来却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束缚了。比如高校很多学生活动,都是在组织安排下搞出来的,而西方国家的高校给学生很大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创新的可能性大。       8.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需要不断完善       高校后勤体制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后勤保障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稳定,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后勤已经从学校行政系统中分离出来,但是高校后勤是否完全社会化、市场化还值得深入研究。高校学生食堂、宿舍等方面的管理是一门科学,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后勤保障机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课题。而且,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规模的迅速扩张,如何进一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校情和自身发展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是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新任务。       三、实现高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对策与建议       1.推进依法治校力度,改革内部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包括方方面面,但都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来开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员们认为提高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三分在成本,七分在管理。吉林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杨玉新介绍了近年来他们学校推进依法治校力度,改革内部管理模式的典型经验。吉林大学近年来在学校合并的同时,又扩大了招生规模,学校由多个独立的校区组成,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变得纷繁复杂。为了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学校首先推进了依法治校的力度,颁布了学校章程,并在各个学区得到贯彻实施,使学校的管理走上了依法治校的道路,管理工作从人治上升到了法治,大政方针不以领导者的个人意志而左右摇摆,学校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几年试运行效果非常好,学校在平稳过度后,已开始出现很好的发展势头。二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模式。学校针对规模大、校区多的特点,学校总部机关对学院实行垂直管理;对各分校区派出人员和机构,实行延伸管理;学校充分考虑各分校区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学校章程的前提下,对各分校区实行属地管理和相对独立的自主管理。这样,规范了学校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2.改革评估与考核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学员们认为,应由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评价方式。目前在高校内部考评应以营造积极宽松的氛围为主要手段,不宜采取惩罚教师的办法,应以正面引导和激励的办法为主。考核要简化,不能太复杂。考核的方式要公正合理,要有一定的指标体系。江西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黄加文认为,考核是组织人事部门非常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它涉及面非常广。学校设立了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事处。考核的办法是借鉴企业的考核办法,粗细结合,学校的考核结果通常不与奖金挂钩。企业可以实行过程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但学校管理难以量化,所以主要应该从思想观念上对教师进行教育。对教师最了解的是教研室,所以应该给予教研室更多的权力。       3.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提高院长工作效率       天津工业大学信息与通讯工程学院院长苗长云、四川师范大学王世伦认为当前学院院长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学院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为了做到以上两点,就要采取措施,提高院长的工作效率。一是班子队伍的团结和谐很重要。在班子中,特别要与书记搞好协作关系,要和谐相处,院长要肯干活、少拿钱,多听批评意见,秉公办事,营造出团结和谐的工作和人际氛围。二是院长要有发展思路,沟通能力。在学院的学科、专业规划、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院长要有大思路,要清楚明了,要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三是建章立制,按规章制度做事,不能因人而异。四是用人之长,发挥班子其他成员的积极主动性,合力办事。五是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要倾听每位教师的意见,使大家参与讨论,充分体现民主。北京交通大学孙守光认为:作为院长,要注意处理好几组关系:一是处理好与学校的关系。学院发展的自身定位要准确,不攀比,不等、靠、要,要理解学校领导的整体部署。二是处理好与各个部处的关系,要满腔热情地做好工作,相互理解。三是在学院内部要团结,创造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       4.面向地方经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员们认为,高校的管理水平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就难以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徐维祥介绍了他们学校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一些做法。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其培养合格的人才,一直是学校领导思考的重要问题。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学校成立了“践行学院”,把少数有培养前途的拔尖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培养。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通过一定的考评措施淘汰四分之一,然后再选拔四分之一进行补充。两年后不再选拔和淘汰。“践行学院”的学生第二年就开始实行“导师制”,并由学生自己选择导师。       5.重视学术组织建设,协调教学科研的关系       如何解决学术组织的创新和发展,关键一点是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其中必须改变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不要让行政权力垄断学术资源,也不能把所有的学术资源全都交给学术委员会处理,否则学霸、学术垄断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总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良好的宏观社会环境是高校学术组织创新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因此学员们认为,学术组织的改革和创新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术组织的多样性,二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三是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的关系;四是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行政的依赖。梧州学院科研处处长玉振明认为:地方院校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关键是正确定位,高等学校应服务于社会,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认为地方院校就是只能从事教学,而科研工作是从属的。地方院校要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而且要突出应用性、地方性等特点,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只有为地方经济提供支撑,才能争取到经费,地方政府才能感受到高校存在的意义,才能加大支持力度。       6.加强党、团工作的管理       学员认为共青团组织要有所作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树立服务意识。一是要服务大局,围绕培养跨世纪人才、创新型人才等主题开展工作。二是服务青年,围绕着青年的成长成才开展工作,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单亲家庭子女等等。第二,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共青团开展工作的保障和关键。要建立健全团组织设置、团籍管理、团干部培养、团组织发展、团内民主评议等一系列制度。原则是注重实际性和操作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程序性和可执行性。       7.改进学生管理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员们认为,改进学生管理工作,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本科生的管理工作中:一是要梳理体系,使部门工作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抓稳定和安全。三是抓校区管理,学生公寓管理。四是搞好学院的二级管理。五是抓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学院领导班子的考核。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要针对研究生的特点:抓好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牡丹江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胡文华认为就目前来看,要做好学生工作,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弄清:一是学生处的工作应该如何定位,是要严管还是松管,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还是以学校管理为主。二是如何转变思想观念。从大学发展趋势和青少年个人成长规律看,学生工作不要把学生与教师或辅导员之间的关系简单的界定为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也不能简单套用后勤服务的模式,而是要从一般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从管理人变为育人,加强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因为学生已经是具有自我行为和判断能力的个体。三是要有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真正搞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除了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外,还要坚持走年轻化的道路。四是国家成立一个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专门仲裁机构,因为国家现在既然已经有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就要有一个相应的仲裁机构,这样可以减少学校和家长之间无谓的纠葛。       8.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说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不断深入。因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以“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为目标,以社会化服务为取向,与时俱进,构建适合高等教育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北京体育学院新闻与管理系主任骆秉全同志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初目的,一方面是要增加高校管理的效益,另一方面也是要甩掉高校运行过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包袱。但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有些高校不仅没有甩掉包袱,反而使包袱越背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总结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改革能更好地进行下去。复旦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周亚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绝对不能走回头路,改革的事情最忌讳翻烧饼。后勤改革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加以解决和完善,决不能完全退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高校必须始终意识到自己应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