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尸要价》作者最新声明并公布全套照片回应质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47:10
《挟尸要价》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回应质疑 愤怒! 2010-08-21 18:34:51.0  郝建国对《挟尸要价》相关报道的最新声明
——兼回复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


      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宝塔湾。

     当地长江大学、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两所高校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为救两名落水少年献身。但是,在打捞英雄遗体阶段,却上演了一出“挟尸要价”的丑剧。作为调查采访此事的一名记者,这里将本人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公开,供业界、学界以及社会各界参考。

       一,大学生救人与被救基本事实

       2名落水少年,陈天亮是大学生救出的,另一名叫张志鹏的少年抓住渔夫伸出的竹篙爬上船获救。现场救人的韩德元、渔夫讲述了这一点,一名在场的同学也承认张志鹏是“大家合伙救的”。这个“大家”包括大学生、冬泳爱好者、渔夫。

      渔夫参与了救人。具体事实为,向江中扔过一只救生圈,伸出竹篙,有一名大学生、一名落水少年抓住篙爬上船得救。同学们向多家媒体讲述的“见死不救”,是因为他们混淆了“救人”和“捞尸”的区别,把事发现场的2只渔船和事后赶到、以牟取暴利为目的2只打捞船当成“一起的”。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渔夫的“帮助”或“参与”救人远不可能像大学生那样奋不顾身,他们救人不够积极也是被目击者证实的。但如果说“见死不救”,我认为有点过。

      我理解,这除了渔夫和大学生们的价值观、道德水平有差异之外,可能是因为渔夫对溺水和死亡见得太多,有点麻木。渔夫自己则称,他们晚上打鱼,白天在睡觉,所以没有在第一时间救援落水少年,但他们参与救援了大学生,而且没有收取任何报酬。

       二,学生遗体打捞基本事实

       捞尸者是在3名大学生沉入水中20-40分钟之后赶到宝塔湾的。平心而论,此时3名英雄根本没有生还的希望,所以也不存在“见死不救”。

      捞尸阶段,本人通过现场学生、冬泳爱好者、现场目击者(照片《挟尸要价》拍摄者张轶,时任《江汉商报》摄影记者,后因公开身份被迫辞职)、警方等信息源,了解到的基本事实是:捞尸者赶到现场后,不问英雄的死活,不顾现场师生的感受,趁火打劫,开口就要钱,称捞一具遗体12000元,钱不到位不捞。

     当时校领导身上所带现金不够,答应对方先捞人,剩余的钱随后补上,但捞尸者不干。其间有女同学“跪求”打捞船船主尽快救人,但对方坚持要钱。无奈,师生们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凑了4000元交给对方,捞尸者才开始行动,同时扬言:“钱不到位的话,只捞一个”。

     图片定格瞬间画面是,捞尸者以答应的36000元还没有全部到位为由“罢工”,一个叫王守海的捞尸者,把打捞上来的方招的遗体用一条绳子绑住右手(图片上绳子打结很清晰),用另一条带铁钩的绳子钩住T恤,久久将遗体横在水中,而不是拖到船上。当时岸上的同学们哭喊着抗议这样的行为,但王守海摆手不动(请注意王守海的表情和手势,当时校方答应的36000元尚未全部到手)。王守海等人这样侮辱英雄遗体,目的是调动岸上老师和同学们怜悯和痛心,以及时拿到他们开出的36000元天价捞尸费。

    李玉泉把令人发指的“挟尸要价”粉饰成“牵尸靠岸”。实际情况是,当时方招的右手和T恤已分别被两条绳子固定,绳子的另一端分别由捞尸者王守海还另一位穿蓝色衬衫的男子牵着,完全有条件把遗体拖到船上,不存在岸上配合的问题。《挟尸要价》引起大家愤怒的是,捞尸者“漫天要价”和“拿不到钱不捞尸”(学生将捞尸者误解为“见死不救”,当地警方调查的结论是“中断打捞”)的行为。


     打捞3具遗体,捞尸者分3次共收取了学校36000元现金。《华商报》、《新京报》、《南方周末》等媒体将以上事实公开后,捞尸者最终将收取的36000元捞尸费全部退还学校(这个处理有点矫枉过正,捞尸收取一定费用有其合理性,属于正当民事行为,问题不是出在是否收费,而在于“漫天要价”和“拿不到钱不捞尸”),“挟尸要价”始作俑者陈波,因构成敲诈勒索,被公安机关处治安拘留15天,并处1000元罚款。

     大学生舍己救人遭遇捞尸者挟尸要价事件,触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大学生以生命为代价的利他主义与船夫挟尸要价、唯利是图的反差,暴露这个时代道德的分化和利欲的膨胀。

     当时并不在现场的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事隔近一年时间后,不顾英雄家属和长江大学数万师生的感受,突然冒出来为几个千夫所指、已经受到法律制裁的捞尸者“招魂”鸣冤,称记者“误读照片,制造假新闻”,无疑是继“挟尸要价”事件之后又一大丑闻!

     李玉泉称,因为“挟尸要价”的报道,“人们在网上发贴咒骂‘渔民’的没有人性,甚至咒骂‘荆州人’的‘冷血’”。看的出来,李玉泉的表演是想粉饰社会上客观存在的丑恶,为所谓的“荆州人”正名。但这恰恰表现出李玉泉的荒谬和狭隘。

    《挟尸要价》客观记录了当下某些人唯利是图、甚至趁火打劫的丑恶嘴脸,但不能因此说“荆州人冷血”。奋不顾身救人的冬泳爱好者韩德元也是荆州人,为救人英勇献身的3名大学生也可以说是荆州人(户籍在荆州)。他们的精神无处不散发着人性的光耀!

     本人在此郑重声明,不排除启用法律手段,追究李玉泉的民事责任。
                                                  

                                                     郝建国
                                                  2010年8月20日

                                              联系方式:248874097@qq.com
     

 

    2009年10月24日16:50:46,看到学校来人了,王守海和其他打捞者开始向学校的人说钱还没到位之类的话。“……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图/记者 张轶

 

    

    2009年10月24日16:50:51,与上一张图片相差5秒钟。从这个连续的手势看,并不像是在商量如何靠岸。图/记者 张轶

    

    2009年10月24日16:50:57, 与上一张图片相差6秒钟。图/记者 张轶

    

    (2009年10月24日16:47,长江大学派来人员专门协商打捞学生事宜。图/记者 张轶)

    红网长沙8月21日讯(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周清树)8月18日,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颁出,照片《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最佳新闻照片奖,此前,这幅照片已获华赛中国作品初评的年度最佳 新闻照片奖等几项大奖。第二天,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发文称,照片《挟尸要价》被误读,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

    网络沸腾了。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张轶在得知颁奖消息后,就做好了接受质疑的心理准备,只不过,因为站在了最高领奖台、照片内容对社会现实极具冲击性,质疑来的比较猛烈。  

    《挟尸要价》的照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时因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而打捞公司打捞尸体时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

    这个颇具浪漫英雄主义色彩情节中的三个英雄想不到,他们的逝去会带来针对社会公德、媒介素养等方面的尖锐争议。

    20日下午,处于舆论焦点位置的张轶从青岛坐飞机赶回武汉,给记者发来当时现场拍下的全套照片,“我将用公布真相的办法,来结束一切有关照片真假的争议”。

    这张获奖照片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在于真实生命逝去的背后,利益至上的观念给人极大的冲击,这个照片反映了社会的矛盾。”“金镜头”奖的评委、京华时报社图片总监骆永红说。

    有评论者指出,事实上,有一点不容忽略:不管事后的新闻照片如何解读,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件令人惊悸、难忘而又悲哀的事件,留在公众心中的记忆和悲痛是长久的!这份悲痛一直没有淡化过。

    《挟尸要价》照片被指造假

    8月19日,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发文称,《挟尸要价》的解读是错误的。有媒体对这张获奖照片的解读是:船头着白色衬衫者陈某与老师、 学生牵着尸体谈价。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尸体的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 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

    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部分媒体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

    李玉泉称,因为对“渔民见死不救”的误传,已经使本来应该列入“救人集体”的两个老人现在不敢出江,不敢见人,不敢与人打招呼。

    

    16:51:49,靠岸后师生们将第二具遗体搬上岸

    

    黑衣男子收到校方筹齐的钱款。据张轶说打捞一具遗体付一次款,款不到位打捞就中断

    

    17:08:28,王守海等人因3.6万元还没到手,就在船上抽烟喝水(这些都是江岸上送上的),停止打捞第三具遗体

    

    2009年10月24日16:43:35,王守海他们坐在船头上等着钱到位(船上穿白衣者)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作品否认作假

    2010-8-21 7:39:14 来源: 红网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首发记者确认照片信息无误

    20日,“挟尸要价”首发媒体《华商报》记者郝建国回忆采访时说:捞上来的这个遗体叫方招,捞完了以后,这个捞尸者和另外一个穿蓝色衬衫的男子,把方招的右手用一条绳子绑起来打了个死结,然后用另外一条绳子,把他的遗体拉出来,就是两条绳子把方招的遗体已经固定了。

    “一个绳子是那个人拉着,另外绳子的一端是穿蓝色衬衫的男子拉着,当时是完全有条件把遗体拖到 岸,轻轻一拉就上来了,他们为什么把这个遗体横在水上不拉上岸呢?原因是当时他们要的3.6万元还没有全部到手。当时岸上的同学们讲,女生都下跪了,喊着 你们干嘛这样,不把他捞上来呢?然后就有这个图片的动作。”

    20日,郝建国在个人博客发表一篇名为《郝建国对“挟尸要价”的最新声明——兼回复长江大学宣传 部长李玉泉》的博文,博文详述了现场情况及《挟尸要价》图片中的信息,“当时并不在现场的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称记者误读照片,制造假新闻,无疑是继挟 尸要价事件之后又一大丑闻!”

   

    

    (2009年10月24日16:52,早已在岸上等待的师生们将打捞上来的遇难学生紧急送往医院。图/记者 张轶)

    长江大学宣传部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通报作者的弄虚作假做法,以杜绝以后评奖中类似情况的出现。

    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得知,早在2009年11月16日,李就以《“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为题对此幅照片提出过相同质疑。在《挟尸要价》照片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银质奖之后,长江大学宣传部也向该评委会发出了“公开信”。

    照片显示“挟尸交流”

    20日,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重读有关“挟尸要价”的相关材料和新闻报道,确认以下事实:为打捞三名救人遇难的学生,长江大学一共支付了 36000元钱;这些钱不是一次性支付的,而是分批交给了一个名叫陈波的人;在钱没有完全到位的过程中,陈波曾打电话要求捞尸者暂停打捞。2009年11 月3日发表在《华商报》上的这幅照片获得了若干奖项,正是建立在以上事实的基础之上。

    20日晚,《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张轶给记者发来署名“时任《江汉商报》摄影记者”的图片说明,称该图片是见报的单幅图片,只是整个“挟尸要价”过程的一个瞬间。

    张轶回忆,实际上在2009年10月24日16:41:25前,第二具尸体已经打捞上来,王守海(船上穿白衣服者)他们等着钱到位,坐在船头上等;

    16:46:10开始将第二具尸体从水里拉起来将右臂栓牢;

    16:47:34学校来人了,专门协商要尸体的事宜;  

    16:50:46看到学校来人了,王守海和其他捞尸者开始向学校的人说钱还没到位之类的话(“……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并说老板要钱,他们要烟酒抽喝,是常理;

    16:51:57在师生们一再的求助抗议下,并声称一定给钱,王守海一行才将尸体交给岸上的师生们;

    16:52:46早已在岸上等待的师生们立刻将打捞上来的遇难学生紧急运往医院;

    2009年10月24日17:08:28,王守海等人因3.6万元还没到手,就在船上抽烟喝水(这些都是江岸上送上的),停止打捞;

    17:37分,岸上的陈波拿到3.6万元。

    20日晚,潇湘晨报记者拿到了当时现场拍摄的近百张图片。整套照片清晰显示,现场学生、老师、群众、打捞者的惊愕、慌忙、痛苦、淡定在夕阳余晖下一目了然。

    这套照片中,有关引起广泛争议的白衣老者的图片共5张,包括这幅屡获大奖的照片,照片原始时间显示从2009年10月24日16点49分18秒始,至2009年10月24日16点50分57秒止。可以看出,白衣老者确实在跟岸上的人用手势在交流。

    记者手中照片与张轶发来的图片说明一致。

    首发记者确认照片信息无误

    20日,“挟尸要价”首发媒体《华商报》记者郝建国回忆采访时说:捞上来的这个遗体叫方招,捞完了以后,这个捞尸者和另外一个穿蓝色衬衫的男子,把方招的右手用一条绳子绑起来打了个死结,然后用另外一条绳子,把他的遗体拉出来,就是两条绳子把方招的遗体已经固定了。

    “一个绳子是那个人拉着,另外绳子的一端是穿蓝色衬衫的男子拉着,当时是完全有条件把遗体拖到岸,轻轻一拉就上来了,他们为什么把这个遗体横在水 上不拉上岸呢?原因是当时他们要的3.6万元还没有全部到手。当时岸上的同学们讲,女生都下跪了,喊着你们干嘛这样,不把他捞上来呢?然后就有这个图片的 动作。”

    20日,郝建国在个人博客发表一篇名为《郝建国对“挟尸要价”相关报道的最新声明——兼回复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的博文,博文详述了现场情 况及《挟尸要价》图片中的信息,“当时并不在现场的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称记者误读照片,制造假新闻,无疑是继挟尸要价事件之后又一大丑闻!”

    对话人物:

      张轶——《挟尸要价》照片作者

      渔民被打是在刊发照片之前

    潇湘晨报:你怎么看待李玉泉的质疑?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张轶:我认为这种质疑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我先解释下,《华商报》的图片说明不是我写的,图片说明中说白衣老者是“陈某”是不对的,白衣老者是王守海,我后来看到后,及时给他们打电话说了这事,后来他们更正了。照片的错误仅仅是名字写错了,其他事实都是真实的。

    当时的情况是,王守海打捞到方招的尸体,一条绳子绑在自己右臂上,绳子还打了结,左手用一个钩子钩住方招的T恤,把尸体横在水上,而不是拖到船 上。当时很多学生哭着喊着抗议,王守海摆手不动,让他们及时拿出36000元的打捞费。他说:“……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

    当时确实是两条船,我的照片也能看到另外一边还有一条,但是我只拍了一张,因为王守海是直接受雇于陈波,他也是主要和老板陈波直接对话的人。但不管几条船,挟尸要价的事实是存在的。

    那张照片的拍摄者之所以起了假名“真真”,主要是为了保护我,也是告诉读者图片是真的。

    潇湘晨报:有人说,因为你这张照片,渔民被人打,船也被烧了。

    张轶:捞尸者赶到现场后不顾英雄死活,不顾现场师生的感受,开口就要钱,的确令人气愤。但是渔民被打是在三个大学生追悼会的10月28日,华商报首发这张照片是在2009年11月3日,因此我的照片不构成他们被打的原因。

    长江大学宣传部长质疑渔民被打是因为我的照片,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李玉泉不在现场,他也是听别人转述的。

    对话人物:

    贺延光——高级记者,现为《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记协主办的“2009中国瞬间中国新闻摄影大赛”评委之一。

    骆永红——《京华时报》图片总监,“金镜头”奖评委之一、中国记协主办的“2009中国瞬间中国新闻摄影大赛”评委之一。

    我知道,记者因为这张照片在当地呆不下去了

    潇湘晨报:在中国记协举办的“中国瞬间”比赛中,这幅照片曾获得过金奖,当时评委们也对新闻事件和照片的真实性进行过调查,您所知道的当时的调查情况是怎样的?

    贺延光:我印象中,评委会对此事很慎重。当时问了华商报的摄影部主任,是没有问题的。

    我这两天也看到网上有质疑,但现在质疑的说法还没有说清楚。

    如果记者搞错的话,当事者为什么没有说话。作者在华商报发表照片的时候是用的化名,因为他在《江汉商报》是登不出来,有可能被开掉,因为这对当地是一个丑闻。实际上,这个作者当时也在报纸没法呆了。

    今天下午,我跟有全套的照片的人联系过,不能说明这几个人(捞尸者)能脱离干系,从老头的动作来看,不是像救人的。我现在看这个问题,实质是作者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在当地发,而且他确实离开了,尽管获奖了,但是他还是给地方抹黑了,他无法生存,才离开的。

    骆永红:评奖时看到照片的时候,我记忆中有一篇《南方周末》的文章,他们采访了渔民,说了一些苦衷,当时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照片真实性的问题),也有评委谈了类似的看法。

    我们和作者联系,作者和记协的工作人员说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把相关的材料和时间也说了。我们没有看到他发给记协的材料,当时从摄影记者的口述和时间来说,确定照片是真实的,于是我们就按照正常程序走了。

    潇湘晨报:当时给这幅照片颁奖的理由是什么?

    贺延光:评委中没有一个人是认识张轶的。一个是新闻事件,另一个,照片本身的表现力也能吸引人。

    表现灾难也要考虑家属的情感,死者尊严和读者的接受,(照片中)大学生的遗体仅仅露了一个胳膊。照片的表现力还是很恰当的,能表现新闻事件,也照顾到了死者尊严和家属情感。

    骆永红:主要原因是,重大新闻事件中,他所抓取的瞬间不仅仅记录了这个事件本身,还反映了背后的社会问题,对金钱至上,对诚信确实的拷问。

    潇湘晨报:据现有资料来看,挟尸要价这一事实是真实存在的,这幅照片只是挟尸要价过程中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的一个瞬间,船头的人在等待老板的指令。质疑者认为,照片是假的,您怎么看待? 

    贺延光:我还不能得出和长江大学宣传部长一样的结论,是你要价还是你的老板要价,没有本质区别。

    骆永红:就算这个老人没有要价,他们在打捞上来以后等待老板的指令,这个事实已经说明了一点,他实际上就是在要价,关键在于事实呈现的是这么一 个结果。可能对个体来说,挟尸要价中的老人是其中一个个体,一个部分,但这个捞尸队做的事情就是见钱给尸体。这个是无可更改的。

    潇湘晨报:在照片发布中,华商报发生了一些小的失误(白衣老者的名字错误,由于有深度稿件的辅助,事实描述过于简单),但是随后做了更正。随后摄影记者去参加比赛使用的图片说明都是经过了更正的图片说明。您觉得在评奖中可以接受么?

    贺延光:要看主要事实是不是对的,如果是事实错误了,就不能接受。仅仅是某些细节上讲的不充分(可以接受)。另外还要考虑当时的环境,一方面是挟尸要价,一方面是义愤填膺,当时对立的,记者也是站在弱势群体一面表现的。

    潇湘晨报:从现有的材料来看,您觉得照片是否真实?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贺延光:我觉得问题不大。至于争议为何会产生,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记者因为此照片在当地过不下去了,至于长江大学宣传部长的动机,我也不知道。

    骆永红:我认为照片是真的。老人是团队的一分子,这个团队就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团队。

    (之所以引起争议)最关键的(信息)在于,一个事件所透露的社会背景,一种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现状。在真实生命逝去的背后,利益至上的观念给了人们极大的冲击,这个照片反映了社会的矛盾。

    “挟尸要价”照片的前世今生

      《挟尸要价》照片事件演进表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时因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天下午,荆州市八凌打捞服务有限公司陈波到达现场,与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基础部副主任李启文商谈打捞费。

    16:50分,第二具遗体方招(照片中的遗体)被打捞上岸,(据张轶提供的原始照片)

    2009年10月28日上午10点,三位大学生的追悼会正式开始,荆州市委主要领导参加追悼会,数万市民来到灵堂。

    2009年11月3日《华商报》首发该照片报道,但是误把王守海写成了“陈某”。华商报后来即及时更正。

    2009年11月4日,《南方周末》记者杨继斌发出《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的调查报道;  

    媒体人马文娟2009年11月8日撰写了《从大学生救人事件的报道看媒体责任》一文,提出有关媒体对大众的误导要承担责任;

    2009年11月16日,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在自己的署名博客上发表了《“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的文章,对照片提出质疑

    2010年1月23日,第18届金镜头比赛暨华赛中国作品初评结果揭晓,《挟尸要价》获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2010年2月4日,中国记协主办的“2009中国瞬间中国新闻摄影大赛(第三届)”揭晓,《挟尸要价》获一等奖;

    2010年8月5日,《挟尸要价》照片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长江大学宣传部已经向“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会和各位评委”发出了“就张轶《挟尸要价》照片获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致评委会的公开信”。

    2010年8月18日,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颁奖盛典在青岛举行。《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挟尸要价》作者最新声明并公布全套照片回应质疑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回应作假质疑[图]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回应作假质疑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回应作假质疑 《挟尸要价》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回应质疑(组图)-搜狐新闻 《挟尸要价》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回应质疑(组图)-搜狐新闻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照片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照片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作品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作品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全套照片公布 《挟尸要价》作者否认作假 公布全套照片-南方报网 图库 张轶公布挟尸要价全套照片 作者公布挟尸要价全套照 照片令人发指-御宅八卦--宅男宅女生活网--宅男宅女,御宅男女,宅... 越是大学宣传部长,越是不要扯淡,我们要真像:《挟尸要价》作者公布全套高清照片(组图)-挟尸要价,造假-北方网-新闻中心 长江大学宣传部长质疑《挟尸要价》照片真实性 作者与首发媒体记者否认作假 组图:《挟尸要价》作者再提供全套原始图片 组图:《挟尸要价》作者再提供全套原始图片 组图:《挟尸要价》作者再提供全套原始图片 组图:《挟尸要价》作者再提供全套原始图片 《挟尸要价》作者公布原照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作者公布原照否认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