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宣传部长质疑《挟尸要价》照片真实性 作者与首发媒体记者否认作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5:17:58
长江大学宣传部长质疑《挟尸要价》照片真实性(转载)来源:黄河新闻网
2010年08月19日14:06

  今天,几乎在各大网站的首页都公布了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年度新闻图片颁奖的消息,其中作品《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成为颁奖典礼上的焦点。
  2009年的10月24日下午,长江大学的15名学生在长江宝塔湾河段救起两名少年,不幸的是有3名大学生被江水吞噬。大学生的英勇行为感动了中国,温暖了社会,受到了万民的称赞。众多媒体云集荆州,争相报道英雄的事迹,但也有的媒体“另辟溪径”,他们的到来是“为了寻找英雄背后不该发生的”事件,甚至误读照片,制造假新闻,《挟尸要价》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例。但就是这样一张照片却能在全国屡屡获奖,昨天(8月18日)又被公布获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
  其实,这张照片在《华商报》发表、经《新京报》转载后,《南方周末》记者杨继斌经过调查2009年11月4日在湖北荆州发出了《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的调查报道,并被广泛转载;媒体人马文娟2009年11月8日撰写了《从大学生救人事件的报道看媒体责任》一文,提出有关媒体对大众的误导要承担责任;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也向新闻媒体通报了事实真相,并在2009年11月16日在自己的署名博客上发表了《“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的文章。就此,舆论和大众基本都已了解了事实真相。
  《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解读是:船头着白色衬衫者陈某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华商报》和《新京报》的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而且,该照片在《华商报》和《新京报》发表时署名为“真真”,现在获奖人为“张轶”,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两个名字可能用的都是假名。
  追求事件的真相是每一个没有亲临现场的人们所期望的,也是媒体代言大众应该向大众转达的。亲临现场的人们如果对某一个场面产生了误读,可能只是导致自己对事件的了解不全面或不理解,但媒体的误读就会误导社会大众。《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误读误导了全国大众,各种媒体口诛笔伐,人们在网上发贴咒骂“渔民”的没有人性,甚至咒骂“荆州人”的“冷血”。尽管调查报告已经公布,有关方面已经澄清,但“非事实”的造假新闻在社会中一直传播并引起人们对这个社会或人性的“失望”。
  完整的场景应该是:
  两船合力将尸体牵引到岸边,捞起一具送到岸边一具,再打捞下一具,荡漾的水波显示船的划动。据有人证实,这名捞尸人不姓陈,而是叫王守海。
  渔民陈凯说“捞到人,我们每船每次能得500元,捞不到就是200元,甚至有时给包烟。”可见,如果谈价,也不是由船上从事打捞的这些人。因为我们对“渔民见死不救”的误传,已经使本来应该列入“救人集体”的两个老人现在不敢出江,不敢见人,不敢与人打招呼。老人在宝塔湾卖鱼。他被人打了三个耳光,腰上踹了一脚。“无数的砖头瓦砾向我扔来,几百人围过来,他们大声指责谩骂,有人喊打死他,打死他,这个没良心的老东西,见死不救的畜生。”最后,船被砸了,渔网也被烧了。那么,因为我们对照片的误读而使这四个老人的生活举步维艰,善良的人们又于心何忍?
  在8月5日公布《挟尸要价》照片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之后,长江大学宣传部已经向“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会和各位评委”发出了“就张轶《挟尸要价》照片获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致评委会的公开信”。今天,就该照片获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我们还要发出呼吁:
  1、 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核实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性;
  2、 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消该照片的获奖资格;
  3、 通报作者的弄虚作假做法,以杜绝以后评奖中类似情况的出现。
  愿善良的人们都能擦亮眼睛,看清真正的事实真相。(本文作者: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李玉泉)


 

  

《挟尸要价》照片真相调查:评委称质疑须有证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0日14:31  人民网 《挟尸要价》全票夺得国内新闻摄影最高荣誉

  人民网北京8月20日电 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18日颁出,曾震惊舆论的的照片《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此前,这张照片已获华赛中国作品初评的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等几项大奖。大家在为此照片所揭露的人性黑暗所唏嘘时,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17日却刊文,质疑《挟尸要价》照片真实性。

  为了解事实的真相,人民网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金镜头”奖的两位评委,京华时报社图片总监骆永红、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李舸以及对事件进行实地调查的记者郝建国,两位评委均表示在对《挟尸要价》评审之前,评委会已经对图片拍摄过程以及真实性进行了调查,并未发现任何问题。李舸坦言,此照片可以全票获奖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照片很直观,表达清晰准确,并十分具有冲击力;第二照片所拍摄的新闻事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所以得到了评委会一致认可。就李玉泉质疑照片真实一事,李舸表示,质疑必须要有证据,要有确凿的证据。事发后曾调查采访此事的记者郝建国称,自己通过现场的长江大学学生、冬泳爱好者、目击者等多个信息源证实,捞尸者“挟尸要价”铁证如山。

  记者仔细察看了长江日报宣传部部长李玉泉所刊发的文章《“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一文和近期的媒体报道,对《挟尸要价》照片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四点:

  1、媒体解读:船头着白色衬衫者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

  李玉泉质疑: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

  记者郝建国调查:图片定格瞬间画面是,捞尸者以答应的36000元还没有全部到位为由“罢工”,一个叫王守海的捞尸者,把打捞上来的方招的遗体用一条绳子绑住右手(图片上绳子打结很清晰),用另一条带铁钩的绳子钩住T恤,久久将遗体横在水中,而不是拖到船上。当时岸上的同学们哭喊着抗议这样的行为,但王守海摆手不动(请注意王守海的表情和手势,当时校方答应的36000元尚未全部到手)。王守海等人这样侮辱英雄遗体,目的是调动岸上老师和同学们怜悯和痛心,以及时拿到他们开出的36000元天价捞尸费。

  本网记者:当时,死者方招的右手和T恤已分别被两条绳子固定,绳子的另一端分别由捞尸者王守海还另一位穿蓝色衬衫的男子牵着,完全有条件把遗体拖到船上,是否需要“招呼岸上配合”?。《挟尸要价》引起大家愤怒的是,捞尸者“漫天要价”和“拿不到钱不捞尸”(学生将捞尸者误解为“见死不救”,当地警方调查的结论是“中断打捞”)。

  2、图片解读:船头着白色衬衫的捞尸人姓陈

  李玉泉质疑:据有人证实,这名捞尸人不姓陈,而是叫王守海。

  记者郝建国调查:王守海,湖北公安县农民,受雇于捞尸头子陈波,先前的报道曾误为“陈某”,后《华商报》予以及时纠正。

  荆州市人民政府:“荆州市八凌打捞有限公司”的陈波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将其治安拘留,拘留时间是15天,并处1000元罚款。

  本网记者:陈波已经被公安机关拘留,如果是像李玉泉说的那样,陈波为何被拘?

  3:图片解读:打捞者漫天要价

  李玉泉质疑:渔民陈凯说“捞到人,我们每船每次能得500元,捞不到就是200元,甚至有时给包烟。”可见 ,如果谈价,也不是由船上从事打捞的这些人。老人在宝塔湾卖鱼。他被人打了三个耳光,腰上踹了一脚。“无数的砖头瓦砾向我扔来,几百人围过来,他们大声指责谩骂,有人喊打死他,打死他,这个没良心的老东西,见死不救的畜生。”最后,船被砸了,渔网也被烧了。

  记者郝建国调查:本人通过现场长江大学的学生、冬泳爱好者、目击者(照片《挟尸要价》拍摄者张轶)了解到的事实是:捞尸者赶到现场后,不问英雄的死活,不顾现场师生的感受,趁火打劫,开口就要钱,称捞一具遗体12000元,钱不到位不捞。渔民的船在10月29日后受到岸上群众的攻击是事实,但此时《挟尸要价》还未发表(该照片首发于《华商报》11月3日)。

  荆州市人民政府:长江大学与荆州市八凌打捞有限公司打捞尸体的协议系民事行为,但其八凌公司打捞过程中的言行明显违背社会公德。虽尸体打捞价格不在物价部门定价范围之列,但八凌公司明知溺水学生系见义勇为遇难而不及时打捞,特别是因打捞资金未筹集到位时,数次中断打捞,明显违背社会公德。

  4、有媒体质疑,怀疑获奖人为“张轶”是假名,就此事记者采访了解确认张轶是真名。张轶拍摄这张照片后,他所供职的《江汉商报》由于种种考虑并未刊发,张轶以个人的名义在《华商报》首发该照片,署名“真真”,以目击者身份署名。后因屡获大奖,记者张轶身份被迫公开,现由于在当地压力过大已离开荆州。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与首发媒体记者否认作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1日03:01  红网 2009年10月24日16:43:35,王守海他们坐在船头上等着钱到位(船上穿白衣者)。
  2009年10月24日16:50:46,看到学校来人了,王守海和其他打捞者开始向学校的人说钱还没到位之类的话。“……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图/记者 张轶
  2009年10月24日16:50:51,与上一张图片相差5秒钟。从这个连续的手势看,并不像是在商量如何靠岸。图/记者 张轶
2009年10月24日16:50:57, 与上一张图片相差6秒钟。图/记者 张轶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张轶在得知颁奖消息后,就做好了接受质疑的心理准备,只不过,因为站在了最高领奖台、照片内容对社会现实极具冲击性,质疑来得比较猛烈。

  8月18日,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颁出,照片《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最佳新闻照片奖,此前,这幅照片已获华赛中国作品初评的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等几项大奖。第二天,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发文称,照片《挟尸要价》被误读,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

  网络沸腾。

  本报记者 周清树 长沙报道

  从记者在现场拍摄的这3张连续的照片显示,船上的人正在和岸边的人商量,王守海摆手不动,让他们及时拿出3.6万元的天价打捞费。下面的一组照片记录了整个交流的过程。看到学校来人了,站在船头的王守海和其他捞尸者开始向学校的人说钱还没到位之类的话(“……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并说老板要钱,他们要烟酒抽喝,是常理。从这个连续的手势看出并不像是商量如何将遗体靠岸。

  记者达到现场后得知,在校方付出4000元后第一具遗体已经打捞上岸给了学校。而实际上在2009年10月24日16:41:25之前,第二具遗体已经找到。

  《挟尸要价》的照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时因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而打捞公司打捞遗体时挟尸要价,一共收取了3.6万元的捞尸费。

  这个颇具浪漫英雄主义色彩情节中的三个英雄想不到,他们的逝去会带来针对社会公德、媒介素养等方面的持续争议。

  《挟尸要价》照片被指造假

  8 月19日,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发文称,《挟尸要价》的解读是错误的。有媒体对这张获奖照片的解读是:船头着白色衬衫者陈某与老师、学生牵着遗体谈价。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遗体的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遗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遗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遗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部分媒体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

  李玉泉称,因为对“渔民见死不救”的误传,已经使本来应该列入“救人集体”的两个老人现在不敢出江,不敢见人,不敢与人打招呼。

  长江大学宣传部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通报作者的弄虚作假做法,以杜绝以后评奖中类似情况的出现。

  潇湘晨报记者得知,早在2009年11月16日,李就以《“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为题对此幅照片提出过相同质疑。在《挟尸要价》照片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银质奖之后,长江大学宣传部也向该评委会发出了“公开信”。

  照片显示“挟尸交流”

  20日,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重读有关“挟尸要价”的相关材料和新闻报道,确认以下事实:为打捞三名救人遇难的学生,长江大学一共支付了36000元钱;这些钱不是一次性支付的,而是分批交给了一个名叫陈波的人;在钱没有完全到位的过程中,陈波曾打电话要求捞尸者暂停打捞。2009年11月3日发表在《华商报》上的这幅照片获得了若干奖项,正是建立在以上事实的基础之上。

  20日晚,《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张轶给记者发来署名“时任《江汉商报》摄影记者”的图片说明,称该图片是见报的单幅图片,只是整个“挟尸要价”过程的一个瞬间。

  张轶回忆,实际上在2009年10月24日16:41:25前,第二具尸体已经打捞上来,王守海(船上穿白衣服者)他们等着钱到位,坐在船头上等;

  16:46:10开始将第二具尸体从水里拉起来将右臂栓牢;

  16:47:34学校来人了,专门协商要尸体的事宜;

  16:50:46看到学校来人了,王守海和其他捞尸者开始向学校的人说钱还没到位之类的话(“……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并说老板要钱,他们要烟酒抽喝,是常理;

  16:51:57在师生们一再的求助抗议下,并声称一定给钱,王守海一行才将尸体交给岸上的师生们;

  16:52:46早已在岸上等待的师生们将尸体紧急运往医院救治;

  2009年10月24日17:08:28,王守海等人因3.6万元还没到手,就在船上抽烟喝水(这些都是江岸上送上的),停止打捞;

  17:37分,岸上的陈波拿到3.6万元。

  20日晚,潇湘晨报记者拿到了当时现场拍摄的近百张图片。整套照片清晰显示,现场学生、老师、群众、打捞者的惊愕、慌忙、痛苦、淡定在夕阳余晖下一目了然。

  这套照片中,有关引起广泛争议的白衣老者的图片共5张,包括这幅屡获大奖的照片,照片原始时间显示从2009年10月24日16点49分18秒始,至2009年10月24日16点50分57秒止。可以看出,白衣老者确实在跟岸上的人用手势在交流。

  记者手中照片与张轶发来的图片说明一致。

  首发记者确认照片信息无误

  20日,“挟尸要价”首发媒体《华商报》记者郝建国回忆采访时说:捞上来的这个遗体叫方招,捞完了以后,这个捞尸者和另外一个穿蓝色衬衫的男子,把方招的右手用一条绳子绑起来打了个死结,然后用另外一条绳子,把他的遗体拉出来,就是两条绳子把方招的遗体已经固定了。

  “一个绳子是那个人拉着,另外绳子的一端是穿蓝色衬衫的男子拉着,当时是完全有条件把遗体拖到岸,轻轻一拉就上来了,他们为什么把这个遗体横在水上不拉上岸呢?原因是当时他们要的3.6万元还没有全部到手。当时岸上的同学们讲,女生都下跪了,喊着你们干嘛这样,不把他捞上来呢?然后就有这个图片的动作。”

  20日,郝建国在个人博客发表一篇名为《郝建国对“挟尸要价”相关报道的最新声明——兼回复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的博文,博文详述了现场情况及《挟尸要价》图片中的信息,“当时并不在现场的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称记者误读照片,制造假新闻,无疑是继挟尸要价事件之后又一大丑闻!”

 

《挟尸要价》作者自述照片真实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2日15:30  人民摄影报 《挟尸要价》

  2009年10月24日14时许,长江荆州宝塔湾发生了一起舍己救人事件,当地长江大学、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两所高校的三名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英勇献身。事发后,作为《江汉商报》的摄影记者,获得消息后,我赶快找自行车、准备设备(因为该日我休息),大约40多分钟赶到现场——宝塔湾。

  这时,救人的现场已经没有了,我目击到的情况是:学生们在江岸上哭,有人指着江面上停泊的船说,长江大学师生们已经给捞尸者支付了4000元现金,不多久就捞上了第一具遗体,现在捞尸者罢工了等着要钱。并希望通过媒体记者对捞尸者施压,叫其尽快继续打捞。

  我沿着江岸走了一圈,仔细看了看停在江中已罢工多时的船,上面几个人有的站着,有的坐着,坐着的人手里牵着一根绳静等着。实际上在当日16:41前,第二名遇难学生遗体也已经打捞上来。

  2009年10月24日16:43,王守海(船上穿白衣服者)坐在船头等着钱到位。

  此时岸边的学生发出的抗议声更大了,两分钟后坐在船上的人起身拉动着手里的绳。

  半分钟后,一位牺牲的英雄遗体被拉出水面,另外一人伸手抓住英雄的右臂并用绳子栓牢,此时大家才发现原来罢工的人早已捞到了遗体,罢工只是为了等时间是在等岸上人的指示。

  随后,捞尸者将这位英雄的遗体往上拉了下,示意让岸上人看,丝毫没有往岸边拉的意思;看到同伴的遗体,岸边的学生哭喊成一片,学校的另一位老师也赶到现场。

  这时,江面上的两只船合计着靠拢,王守海和其他捞尸者开始向学校的人说:“……说好的36000元,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

  在师生们一再的求助和抗议下并承诺马上给钱,2009年10月24日16:51:57,王守海等人才将遗体交给岸上的师生们。

  16:52:46,早已在岸上等待的师生们将第二具遗体紧急运往医院救治。

  此前捞尸者已经找到这位英雄的遗体,只是因为没有拿到钱才“罢工”。 也就是说,“挟尸要价”的实际时间超过半小时。这对于分秒必争的救援来说,是无法原谅的;分分秒秒的等待,对于英雄们的亲人和岸上的师生来说,不比用刀子捅他们更难受吗?

  所有善良的人们,都盼着英雄被早打捞出一秒,希望就多一分。每具遗体打捞出水后,医护人员还进行了抢救,虽然他们最终都没能生还,但这是人道主义的最基本要求。

  17:08:28,王守海等人因索要所谓3.6万元还没到手,就在船上抽烟喝水(这些都是早前向校方索要的),停止打捞,谈笑风生。

  17:29,学生们在岸上苦等第三名遇难同学。

  2009年10月24日17:37,岸上的陈波收到校方筹集的钱款。

  经了解,打捞一具遗体付一次款,款不到位打捞就中断。岸上的捞尸者头子陈波拿到钱后,江上打捞开始,十几分钟后将第三具遗体拉上水面……

  “挟尸要价”的本质是捞尸者以控制遗体为筹码,通过岸上师生的不能忍受之痛,拿到天价捞尸费。这次,捞尸者如愿以偿,悉数拿到了36000元。

  我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捞尸这个行业,因为政府职能的缺失,“挟尸要价”的行为一直存在。这次因为面对遇难的是舍己救人的英雄,加之岸上有几十名大学师生,使此事成为公共事件,加之我们及时介入公开信息,“挟尸要价”这种潜规则才被暴露在阳光下。趁火打劫,发黑心财的捞尸者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

  当晚,我按要求将所有新闻信息及图片上传采编系统,当班老总看后要我尽快从采编系统删除,并要求不允许在本报刊发,也不允许向外发。

  事后赶往现场采访的《华商报》记者郝建国,对现场学生、冬泳爱好者、现场目击者、警方等信息源调查后,了解到的基本事实是:捞尸者陈波、王守海等人赶到现场后,不问英雄的死活,不顾现场师生的感受,开口就要钱,称捞一具遗体12000元,钱不到位不捞。

  当时长江大学的老师身上所带现金不够,答应对方先捞人,剩余的钱随后补上,但捞尸者不干。其间有女同学“跪求”打捞船船主尽快救人,但对方坚持要钱。无奈,师生们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凑了4000元交给对方,捞尸者才开始行动,同时扬言:“钱不到位的话,只捞一个”。

  《挟尸要价》图片定格的瞬间是,捞尸者以答应的36000元还没有全部到位为由“罢工”,一个叫王守海的捞尸者,把打捞上来的方招的遗体用一条绳子绑住右手(图片上绳子打结很清晰),用另一条带铁钩的绳子钩住T恤,将遗体横在水中不动。

  岸上的同学们见状哭喊成一片,请求尽快救人,但王守海“摆手”表示不同意(请注意图片上王守海的表情和手势,当时校方答应的36000元尚未全部到手)。最终,捞尸者如愿拿到36000元的捞尸费。

  对于王守海等人挟尸要价的行为,学生们认为是“见死不救”,当地警方调查的结论是“中断打捞”。

  “挟尸要价”事件发生后,荆州市人民政府专门对此展开了调查,最终结论是:长江大学与荆州市八凌打捞有限公司打捞尸体的协议系民事行为,但其八凌公司打捞过程中的言行明显违背社会公德。虽尸体打捞价格不在物价部门定价范围之列,但八凌公司明知溺水学生系见义勇为遇难而不及时打捞,特别是因打捞资金未筹集到位时,数次中断打捞,明显违背社会公德。

  根据以上基本事实,警方认为捞尸负责人、“荆州市八凌打捞有限公司”陈波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公安机关已依法将其治安拘留15天,并处1000元罚款。

  2009年10月29日,《华商报》记者郝建国通过熟人引荐找到我,我们相互谈到了各自了解到的信息,在双方认为新闻事实一致后,他看了我所有的文件夹,同时该图片在本地无法刊登的情况下,郝建国选走了图片,并以配图形式在《华商报》刊发,以目击者的身份署名“真真”。

  大约是11月4日,《华商报》新闻摄影部的一位老师详细问了我的拍摄经过及新闻信息,要走当时拍摄的所有图片,并告诉我要将此图片推荐给《人民摄影报》等专业报纸,他根据我的口述整理图片说明,并通过邮件传给我,经我确认后又传给他。

  全文如下:

  挟尸要价“……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身穿白色衬衫的王守海站在船头,一只手牵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在水中,系着一具英雄的遗体。

  2009年10月24日下午2时许,湖北荆州市郊长江宝塔湾两名来此游玩的小孩落水,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的9名大学生跳入江中手拉手施救,两名儿童得救,但救人的大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被卷入长江的暗流中。随后,两条渔船和多名冬泳队员在寻找未果后,无奈上岸。

  二十多分钟后,两只打捞船开来,不急着捞人,张口就与校方谈价,“每具尸体一万两千元”。在场师生临时凑了4000元并承诺将尸体捞上来后再补上3.2万元。3时30分陈及时被打捞上来,4时45分方招的胳膊、头被拖出水面。

  此时,得知3.6万元还没有全部到位,王守海停止打捞,手牵绑着方招尸体的绳子“挟尸”与岸上的校方要价。一个多小时后,待学校将余款如数送达后,打捞重新开始。

  王守海受雇于这一新生“行当”的老板陈波。日前,有关方面查明,荆州市八凌打捞有限公司陈波的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公安机关已依法将其治安拘留15天,并处1000元罚款。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陈波将收取学校的3.6万元捞尸费全部退还。

  真真 摄

  在署名问题上我一再坚持署笔名,理由有二:

  1.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我不想因违反报社制度和“破坏荆州人民大营救的壮举”而失去这份工作,但又不想让一张好的新闻图片没有出口,更不想让真相被掩盖;

  2.在荆州,我是一个外地人,我一个涉世不深的小人物不得不考虑个人安全问题;

  年底,《挟尸要价》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图片提名,署名“真真”。

  同时,还获得《人民摄影》年度编辑部大奖,我知道这个奖是鼓励作品和激励作者的,恐怕一辈子都难获得,但我还坚持署名“真真”。

  中国记协举办的“中国瞬间”新闻摄影大赛,我委托《华商报》并以其记者的身份参赛,在评奖现场,评委们向我求证该图片的真实性,并对《挟尸要价》给予肯定;颁奖时,在多位老师的鼓励下,我首次用了“张轶”署名,新华社也发了消息和我领奖时的图片。

  消息传到荆州,报社没有问责,但扣了我的工资和年终奖金,我意识到危机来了,想趁春节休假之势来淡化我获奖的影响,但因个人安全和周围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不得已离开荆州。

  “金镜头”获得年度大奖,我感到很意外,我感谢评委、感谢大家关注《挟尸要价》,我愿说出我在拍摄中的所有细节,并积极配合和接受一切调查以还原真相。

  张 轶

  2010年8月20日

   

近百张照片清晰显示整个事件全进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1日03:01  红网 16:51:49,靠岸后师生们将第二具遗体搬上岸。
  17:08:28,王守海等人因3.6万元还没到手,就在船上抽烟喝水(这些都是江岸上送上的),停止打捞第三具遗体。
  2009年10月24日17:37,岸上的陈波收到校方筹集的钱款。据张轶说,打捞一具遗体付一次款,款不到位打捞就中断。

  对话人物:

  张轶——《挟尸要价》照片作者

  渔民被打是在刊发照片之前

  潇湘晨报:你怎么看待李玉泉的质疑?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张轶:我认为这种质疑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我先解释下,《华商报》的图片说明不是我写的,图片说明中说白衣老者是“陈某”是不对的,白衣老者是王守海,我后来看到后,及时给他们打电话说了这事,后来他们更正了。照片的错误仅仅是名字写错了,其他事实都是真实的。

  当时的情况是,王守海打捞到方招的尸体,一条绳子绑在自己右臂上,绳子还打了结,左手用一个钩子钩住方招的T恤,把尸体横在水上,而不是拖到船上。当时很多学生哭着喊着抗议,王守海摆手不动,让他们及时拿出36000元的打捞费。他说:“……说好的三万六,钱到位了再往上拉……我只听老板的。”

  当时确实是两条船,我的照片也能看到另外一边还有一条,但是我只拍了一张,因为王守海是直接受雇于陈波,他也是主要和老板陈波直接对话的人。但不管几条船,挟尸要价的事实是存在的。

  那张照片的拍摄者之所以起了假名“真真”,主要是为了保护我,也是告诉读者图片是真的。

  潇湘晨报:有人说,因为你这张照片,渔民被人打,船也被烧了。

  张轶:捞尸者赶到现场后不顾英雄死活,不顾现场师生的感受,开口就要钱,的确令人气愤。但是渔民被打是在三个大学生追悼会的10月28日,华商报首发这张照片是在2009年11月3日,因此我的照片不构成他们被打的原因。

  长江大学宣传部长质疑渔民被打是因为我的照片,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李玉泉不在现场,他也是听别人转述的。

  对话人物:

  贺延光——高级记者,现为《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记协主办的“2009中国瞬间中国新闻摄影大赛”评委之一。

  骆永红——《京华时报》图片总监,“金镜头”奖评委之一、中国记协主办的“2009中国瞬间中国新闻摄影大赛”评委之一。

  我知道,记者因为这张照片在当地呆不下去了

  潇湘晨报:在中国记协举办的“中国瞬间”比赛中,这幅照片曾获得过金奖,当时评委们也对新闻事件和照片的真实性进行过调查,您所知道的当时的调查情况是怎样的?

  贺延光:我印象中,评委会对此事很慎重。当时问了华商报的摄影部主任,是没有问题的。

  我这两天也看到网上有质疑,但现在质疑的说法还没有说清楚。

  如果记者搞错的话,当事者为什么没有说话。作者在华商报发表照片的时候是用的化名,因为他在《江汉商报》是登不出来,有可能被开掉,因为这对当地是一个丑闻。实际上,这个作者当时也在报纸没法呆了。

  今天下午,我跟有全套的照片的人联系过,不能说明这几个人(捞尸者)能脱离干系,从老头的动作来看,不是像救人的。我现在看这个问题,实质是作者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在当地发,而且他确实离开了,尽管获奖了,但是他还是给地方抹黑了,他无法生存,才离开的。

  骆永红:评奖时看到照片的时候,我记忆中有一篇《南方周末》的文章,他们采访了渔民,说了一些苦衷,当时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照片真实性的问题),也有评委谈了类似的看法。

  我们和作者联系,作者和记协的工作人员说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把相关的材料和时间也说了。我们没有看到他发给记协的材料,当时从摄影记者的口述和时间来说,确定照片是真实的,于是我们就按照正常程序走了。

  潇湘晨报:当时给这幅照片颁奖的理由是什么?

  贺延光:评委中没有一个人是认识张轶的。一个是新闻事件,另一个,照片本身的表现力也能吸引人。

  表现灾难也要考虑家属的情感,死者尊严和读者的接受,(照片中)大学生的遗体仅仅露了一个胳膊。照片的表现力还是很恰当的,能表现新闻事件,也照顾到了死者尊严和家属情感。

  骆永红:主要原因是,重大新闻事件中,他所抓取的瞬间不仅仅记录了这个事件本身,还反映了背后的社会问题,对金钱至上,对诚信确实的拷问。

  潇湘晨报:据现有资料来看,挟尸要价这一事实是真实存在的,这幅照片只是挟尸要价过程中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的一个瞬间,船头的人在等待老板的指令。质疑者认为,照片是假的,您怎么看待?

  贺延光:我还不能得出和长江大学宣传部长一样的结论,是你要价还是你的老板要价,没有本质区别。

  骆永红:就算这个老人没有要价,他们在打捞上来以后等待老板的指令,这个事实已经说明了一点,他实际上就是在要价,关键在于事实呈现的是这么一个结果。可能对个体来说,挟尸要价中的老人是其中一个个体,一个部分,但这个捞尸队做的事情就是见钱给尸体。这个是无可更改的。

  潇湘晨报:在照片发布中,华商报发生了一些小的失误(白衣老者的名字错误,由于有深度稿件的辅助,事实描述过于简单),但是随后做了更正。随后摄影记者去参加比赛使用的图片说明都是经过了更正的图片说明。您觉得在评奖中可以接受么?

  贺延光:要看主要事实是不是对的,如果是事实错误了,就不能接受。仅仅是某些细节上讲的不充分(可以接受)。另外还要考虑当时的环境,一方面是挟尸要价,一方面是义愤填膺,当时对立的,记者也是站在弱势群体一面表现的。

  潇湘晨报:从现有的材料来看,您觉得照片是否真实?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贺延光:我觉得问题不大。至于争议为何会产生,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记者因为此照片在当地过不下去了,至于长江大学宣传部长的动机,我也不知道。

  骆永红:我认为照片是真的。老人是团队的一分子,这个团队就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团队。

  (之所以引起争议)最关键的(信息)在于,一个事件所透露的社会背景,一种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现状。在真实生命逝去的背后,利益至上的观念给了人们极大的冲击,这个照片反映了社会的矛盾。

  “挟尸要价”照片的前世今生

  《挟尸要价》照片事件演进表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时因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当天下午,荆州市八凌打捞服务有限公司陈波到达现场,与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基础部副主任李启文商谈打捞费。

  16:50分,第二具遗体方招(照片中的遗体)被打捞上岸,(据张轶提供的原始照片)

  2009年10月28日上午10点,三位大学生的追悼会正式开始,荆州市委主要领导参加追悼会,数万市民来到灵堂。

  2009年11月3日《华商报》首发该照片报道,但是误把王守海写成了“陈某”。华商报后来即及时更正。

  2009年11月4日,《南方周末》记者杨继斌发出《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的调查报道;

  媒体人马文娟2009年11月8日撰写了《从大学生救人事件的报道看媒体责任》一文,提出有关媒体对大众的误导要承担责任;

  2009年11月16日,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在自己的署名博客上发表了《“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的文章,对照片提出质疑

  2010年1月23日,第18届金镜头比赛暨华赛中国作品初评结果揭晓,《挟尸要价》获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2010年2月4日,中国记协主办的“2009中国瞬间中国新闻摄影大赛(第三届)”揭晓,《挟尸要价》获一等奖;

  2010年8月5日,《挟尸要价》照片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长江大学宣传部已经向“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会和各位评委”发出了“就张轶《挟尸要价》照片获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致评委会的公开信”。

  2010年8月18日,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颁奖盛典在青岛举行。《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来源:潇湘晨报)

.pb{zoom:1;}.pb textarea{font-size:14px; margin:10px; font-family:"宋体"; background:#FFFFEE; color:#000066}.pb_t{line-height:30px; font-size:14px; color:#000; text-align:center;}/* 分页 */.pagebox{zoom:1;overflow:hidden;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zoom:1; overflow:hidden; _float:left;}.pagebox span.pagebox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pagebox span.pagebox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visited,.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pre a:active,.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ext a:active{color:#363636; border:1px #2e6ab1 solid;}.pagebox span.pagebox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_height:21px; _line-height:21px; color:#fff; cursor:default; 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pagebox span.pagebox_num{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 padding:0 8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hover,.pagebox span.pagebox_num a:active{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pagebox span.pagebox_num_ellipsis{color:#393733; width:22px; background:none; line-height:23px;}.pagebox span.pagebox_next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
    金镜头奖组委会将重新调查《挟尸要价》真实性       

媒体质疑天价捞尸事件称仍存多个疑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7日17:4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7日电7日下午,荆州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10.24”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发现场调查情况进行了通报。但对这起“天价捞尸”事件,媒体依然有质疑的声音,不少疑问还有待解答。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7日的情况通报会上,调查组给出的结论主要是:

  第一,不存在“见死不救”情况。第二,有关部门实施了积极的救援行动。第三,打捞船当时有4艘。第四, 长江大学与荆州市八凌打捞有限公司打捞尸体的协议系民事行为,但八凌公司打捞过程中的言行明显违背社会公德。其中,陈波的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陈波除收取打捞费外,还趁人之危索要了价值300元的烟和矿泉水,该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规定,构成敲诈勒索,公安机关已依法将其治安拘留15天,并处1000元罚款。

  对于调查组给出的结论,中央电视台记者表示尚有不少疑问没能解开。这样一个缺乏资质,没有正式员工又数年不纳税不缴税的企业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有关部门有没有进行到位的监管?

  这三名大学生的尸体最终还是由捞尸船打捞起来。根据笔录等综合分析,当时消防、水上公安以及海事等部门到达现场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间。最佳救援时间应该是在5分钟之内。据调查组给出的报告,事发8-10分钟内,相关部门已赶到现场。也有目击者称是半个小时到位。这个上面有一些纠缠。但是不管是什么时间到位,他们已经错过最佳时间,他们的任务实际也就是打捞尸体。为什么最后还是由私家的捞尸船捞起来?当时,相关部门又在做什么呢?现在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试问如果陈波的船没有打捞三名学生的尸体,又应该由谁捞?还会不会捞上来?

  该记者还有一个疑问,陈波等人是15点10分到的现场。因为烟、水问题纠缠了半个小时,15点40分开始打捞。消防的船是16点20离开的,也就是说在他们打捞过程中,消防(部门人员)还是在现场的。为什么却没有由相关部门来打捞?

  记者在笔录中看到一点非常质疑,打捞公司业务负责人陈波提到,他当时得到这个信息是有个叫“蓝色家园”的餐厅人员打电话告诉他,这个地方发生事故请他来打捞。在途中,水上派出所的所长也打了一个电话给他,让他马上到现场打捞。依此推断,公安其实是知道这个公司长期存在,从事捞尸业务。为什么这个时候,公安部门没有进行打捞,却主动求援于个体公司?

  另外,据陈波说,当时他所在的位置距老师以及公安的人是非常近的。那么这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是否被相关部门的人员所目击?他们当时是什么态度,这都是当时留下的疑问。

   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杨继斌 发自湖北荆州
2009-11-04 22:56:58
 来源:南方周末
第二具遗体是在24日下午4点05分打捞出水的。荆州江面的捞尸人王守海记得很清楚,那个溺水的大学生“穿着白衣服”,半浸在水面下的脸比衣服的颜色更加苍白。
溺亡者是湖北长江大学学生方招,当天下午,这名大一新生和同学们手拉手结成人链趟进冰冷的长江,救起了两个落水的中学生。但方招、陈及时和何东旭三个年轻人却沉入了江底。
当时王守海立在船头,一手拉着一根尼龙绳,绳子的尽头是一把钩子,跟钩住的那具年轻的遗体一起隐没在水面下。王守海的背后是捞尸队的一名同伴,他同样拉着一条绳子,系住遗体的手腕。捞尸的小船在缓缓的靠向岸边。岸上等待着的是溺水者陷于绝望和惊慌中的同学们。
这一画面被赶到的记者拍下,数天后辅以“捞尸人手牵绑尸绳谈价”的报道刊出,之前网络上已风传“渔民不救活人只捞死人赚钱”的网帖。在年轻的学生们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中国之时,“挟尸谈价”的捞尸人和“见死不救”的渔民也顿成千夫所指。
都有谁参与了当天下午对溺水大学生的救援,渔民是否拒绝救人;在3名学生溺亡之后,在打捞遗体的过程中,“挟尸谈价”的真实过程又是如何……在那个悲伤而漫长的下午之后,诸多事实极具争议又有待澄清,一切都还远未结束。
陷阱中的人梯
救人者只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快乐少年,他们“高高跳起以非常潇洒的姿势插入水中”,却跳入了深坑和暗流组成的陷阱
下午两点半,捞尸人王守海接到同村陈兴的电话,说宝塔湾有尸体捞。王守海带上了自己的钩子。系在一条长长的尼龙绳上的钩子,以前用来在长江里捞中华鲟这样的大型鱼类;大鱼很早以前就没有了,钩子现在只用来捞尸体。
三点过一些,王守海跟陈兴以及另外6个人乘坐两艘渔船,赶到了宝塔湾。陈兴的弟弟陈波已经赶到。在捞尸队,“说了算”的人是陈波,打捞尸体的人员设备,都属于陈波的“荆州市长江水上打捞有限公司”。稍早一些时候,长江大学的老师及校领导也陆续赶到了宝塔湾江边。
江面一片沉寂,平静的江水已经淹没了之前所有的绝望与惊慌。此前两个多小时,方招、陈及时、何东旭和他们的同学们正是从宝塔湾的沙洲边下水。在跳进江水的那一刹那,这帮年轻人几乎没人在意入冬后冰冷的江水。
救人者只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快乐少年。在当时,他们甚至赋予了抢救行动一种少年人特有的浪漫英雄主义色彩。11月2日,龚想涛比划着他当时入水的动作:“我当时往后退了几步,然后往前冲,高高跳起,以非常潇洒的姿势插入了水中。”
一入水,18岁的孔璇就感到自己在往江底沉。她本来是会游泳的,但隐形眼镜在落水时流出了眼眶,600度的近视让她无法分辨哪里是江岸,拼命游了一阵后听到有人在岸上喊:“孔璇你干嘛往江心游啊?”她突然觉得自己失去了全部气力。她认为自己死定了——那个怪梦这么快就应验了——梦中的抽象的阴冷、黏稠、潮湿,瞬间变成具体的、即将吞没她的江水。
怪梦是23日下午天擦黑时做的。班里计划24日去宝塔湾野炊,下午放学后回到宿舍,同学们便张罗着去学校旁边的菜市场购买炊具及食品。但孔璇偷懒躲进了宿舍并很快进入梦境。那是一个用水做的世界,刺骨的寒冷,迈不开步的黏稠,她在小镇上碰到两个灰衣和尚。和尚告诉孔璇他去化斋。“去找有缘人化斋。”
9天之后,孔璇回忆起24日的濒死体验:记忆残片快速闪回,她甚至想起了当天上午11点多,从学校来宝塔湾时,自己从公交车的窗户里,看到梦中的那两个灰衣和尚在荆州的街道上走。
在几乎绝望的时候,孔璇抓住了一只不认识的胳膊。几十秒前,她是因为从另一只不认识的胳膊上脱落而坠江的。
这里是宝塔湾,长江荆州段最诱人的沙滩,也是常常发生溺水的地方。当天风和日丽。中午12点,孔璇他们文理学院新闻专业5091班的二十多名同学便来到这里。一块儿来的,还有医学、会计学等其他专业的同学。
烧烤,散步,拍照,玩水。还有人爬树。两点左右,孔璇看到何东旭在树枝上晃悠,也想爬上去,但何东旭说,你这么胖爬上来干嘛?——这是何东旭跟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救援现场,大学生结成人梯下水 南方周末资料图
从江对面的埠河镇过来卖鱼的陈选德、陈恒云正在渔船上睡觉。23日晚,他们打了一夜的鱼。早上天亮,便开船到宝塔湾卖鱼。孔璇、何东旭他们来宝塔湾之前,陈选德他们的鱼大部分已经出售了,盼着天黑前,剩下的鱼也能顺利卖完。中午两点,两人正在自己的船上补昨晚的觉呢。
江对面埠河镇三八村的捞尸人王守海此时也在午睡。他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接到捞尸体的活儿了。
14岁的陈天亮和12岁的张志鹏打算回家。他们也是中午12点左右到宝塔湾玩耍。但看到自己身上有很多沙子,怕回家被父母斥责,便决定在江边洗干净。
61岁的冬泳队员鲁德忠在冬泳队蓝色房子的门前,等同行的队友60岁的杨天林、45岁的韩德元换衣服。他们中午12点开始横渡长江,刚游回来,是该回家吃饭的时候了。
事后人们推测,最早发现陈天亮、张志鹏掉进江中的,应该是广电5091班的李佳隆和建设学院土木0901班的陈及时。他们甚至来不及脱衣服就冲进了江中。随后,文学院5091班的方招、广电5092班的徐彬程、会计5094班的龚想涛、广电5091班的张荣波,相继从岸边不同方向跃入了江中。孔璇、何东旭他们也从远处冲过来跳入了江水。
年轻的学生们不知道自己跳入了一个陷阱。长江的水流从西往东,穿过荆州大桥,击打在往江心凸出的沙丘上,然后暗流从水下折回:平静的水面下,隐藏着漩涡,并且,淘出了一个十几米深的坑。
“站在岸边所看到的浅浅的江底只有几步,再往前,就是一个75度的斜坡,突然往下。” 经验丰富的冬泳队员韩德元事后描述说。绝境中的手
大学生,渔民,冬泳队员,一双双陌生的手连接起来向江中延伸。但混乱与惊慌平息后,“水里还有三个人”背上“见死不救”恶名的渔民陈选德和陈恒云 图/邹家虎
深坑和暗流立即让救人的学生们自身陷入了绝境,混乱和惊慌在江面瞬间爆炸开来,午睡中的老渔民陈选德和陈恒云醒过来了。
之前两个中学生掉进水里引起的声响并没有把他们吵醒。而救人的大学生们也没有去找过他们。
被尖叫声喊醒的陈选德和陈恒云走出船舱,陈选德先把自己渔船上的救生圈扔了过去。又慌手慌脚地把船头船尾的两个锚升了起来,打算靠过去。“我腰上有伤,并且已经70岁,不敢下水。”陈选德说;而69岁的陈恒云事后对记者解释:“我真的不会水”。事实上,在荆南村,这个老汉是村民们都知道的“旱鸭子”。
事后沸沸扬扬争议于网络的救援,实际上就那么短短的几分钟。落水学生孔璇在慌乱之际抓住的,是另一名学生龚想涛瘦弱的胳膊。但龚想涛当时也已经没有了气力。“我当时心想,这是谁落井下石啊。”龚想涛比孔璇还要小一岁。他们并不认识。但事发后两人成了好朋友,龚想涛对孔璇说,你当时要是把我害死了,你得内疚一辈子啊。
对龚想涛“落井下石”的说法,孔璇直撇嘴。她们几个人之所以落水,就是因为想帮龚想涛、陈及时、方招他们几个跳进水中救人者。
为了协助跳入水中的同学营救落水少年,水性不太好以及不太会游泳的孔璇、何东旭、姜梦琳、黄检、昌子琪、万莉莎、贾云芸、李立科、孟亮雨等9名同学结成“人链”往江中延伸。9个人来自三个班级。都是一双双陌生的手。
是以9日之后,无法还原当时的人链到底是由什么样的顺序排列而成。只记得,个子最高的何东旭排在“人链”的最前方。而当“人链”展开的时候,水淹到了身高178cm的何东旭的胸部。
陈佳隆、方招、徐彬程和张荣波四个人,继续往较远处的中学生陈天亮游去。生于贵阳的李佳隆从来不曾在户外游过泳,下水之后,牛仔裤吸水,双腿越来越重。李佳隆坚持着靠近,一把抓住了陈天亮。岸上传来了欢呼和掌声。但陈却一把抱住了他。他感到仿佛有漩涡将他们俩向下拉。李佳隆决定放弃营救,先游回岸边,但此时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人链中的李立科看到李佳隆的双手在水面挣扎。“我当时都很紧张。”李立科说。
但在这紧张的几分钟里,两名中学生还是获救了。陈天亮被方招、徐彬程和张荣波送到陈恒云的渔船旁,陈恒云一把拉了上去;与此同时,陈及时、龚想涛向离岸边较近的中学生张志鹏游去。陈及时奋力将张志鹏托出水面,龚想涛顺势将少年推给人链。少年经过何东旭、孔璇、李立科他们的手回到了沙滩上。
方招在把张志鹏交给人链后,又向李佳隆游去。这是5091班的同学最后一次见到他。
陈及时、徐彬程他们体能迅速下降。人链试图靠近他们。但宝塔湾的陷坑使人链失去了平衡,前面的五六个人同时脱手,滑进了洄水坑,也掉进了孔璇23日下午的噩梦。水面顿时乱成一团。人群开始尖叫。
人链散开的时候,龚想涛已经在岸上。他再次跳进了水里,往远处的李佳隆他们游去。但很快就失去了气力。并且被孔璇抓住了手臂。
出事水域东侧一百多米外,冬泳队员鲁德忠刚抽了一口烟,便听到大坝下传来尖叫声。他回头往江面望去,看到有八九个人在水面上挣扎。他赶紧朝屋里喊,有人落水了。三人开始从大坝上往下狂奔。鲁德忠顺手带上了一个救生圈。
“整个的救人过程就5分钟。”韩德元说。他在水里摸到一个男生,用右臂夹着,正往岸边游,左手又摸到一个,于是只能靠两只脚踩水。身体开始下陷,以为自己支撑不住了,这时鲁德忠把他随身带的救生圈扔了过来。借助救生圈游到陈选德的船边,也被陈选德拉了上去。
孔璇不记得自己是被哪个老人塞到李立科的手里的——当时岸上的同学再次组成了一个较短的新人链——李立科站在了最前面。
五分钟后,水面上已经没有人了。年长的杨天林和鲁德忠已经近乎虚脱,一动不动地躺在沙滩上。这支平均年龄55岁的救援队一共救起6名大学生。
戴着粉色胶框眼镜的班长姜梦琳突然跑过来对韩德元说,水里还有三个人。
“溺水5分钟之后基本就必死无疑。”韩德元后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知道是徒劳,但仍然坚持下水寻找。但没有设备,根本潜不下去。5分钟后,他回到了岸上。因为极度的疲惫而开始大口大口地呕吐。
此时失踪的人员已经核实:陈及时、何东旭、方招。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6929/0   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杨继斌 发自湖北荆州
2009-11-04 22:56:58
 来源:南方周末

海事局、长江水上公安局、长江航运警方,都没有“专业设备”,“干不了打捞的事”。而捞尸队提出的是“定价”:12000一具遇难学生方招的遗体被打捞出水。捞尸人王守海的这个动作后来被解读为“手牵绑尸绳谈价” 图/华商报
“三具尸体,都是我捞上来。”捞尸人王守海回忆说,“第一具穿的红衣服,第二具是白衣服,第三具是蓝衣服。”“红衣服”是陈及时,“白衣服”是方招,“蓝衣服”是何东旭。年轻的生命已经定格在江水吞没他们英勇身影的那一瞬间。“那天下午,希望就像一块萝卜,就一刀一刀,一刀一刀地削着,越来越小。”许多天之后,孔璇和姜梦琳她们承认,24日下午,自己在情感上把救人和打捞混在了一块。“水温很低,不习惯冬泳的人,会很快失去体能。”冬泳队员鲁德忠回忆说。冷酷的现实是,在短短的5分钟之后,方招、陈及时和何东旭沉入冰冷的江底,“救人”已经失去了意义,按照常年行走江边的渔民和冬泳队员的理解,这时候救援已经转变为“打捞”了。
“但几个女生就像疯了一样。给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下跪。求对方下水救人。”冬泳队员韩德元回忆。
“像是在梦中拍电视剧。”孔璇回忆当时的场景,“觉得一切都特不真实。”孔璇开始在沙滩上到处找何东旭和方招(那时她还不认识陈及时)。总觉得两个人藏起来吓自己。
龚想涛吐了一些水和沙子出来后,要下水去找人,被韩德元拉住。拉扯了一会。两个人都没了力气。
学生们过来央求渔民陈选德和陈恒云。但他们拒绝了。“我们只能救水上的。”陈选德说,“捞水下的我们没有设备。有设备也不能捞。”
在面对记者时,没什么文化的两位渔民要解释当天的困境显得非常费力。他们翻来覆去申辩的重点在于:一个腰有伤年纪大了不敢下水,一个根本不会游泳;那么冷的天,5分钟人已经“没了”;他们没有下水捞尸体的权力。
不难想象在当时绝望混乱交织的情况下,面对激动的女生们,陈选德和陈恒云多么难以解释清楚。
在被渔民拒绝后,女生们喊着“你们不救我们自己救”,便要往江水里冲。也被杨天林他们拦了下来。
一刀一刀削去他们希望的,包括海事局、长江水上公安局、长江航运警方,都来看了看就走了,他们都没有“专业设备”,“干不了打捞的事”。学生高阳在第一时间分别向110、119以及120拨打了求助电话。
惟一实施了打捞的,是消防队。一名会水的消防战士,系了根绳在腰间,没有其他任何装备,就往水下潜。几分钟后,战士冷得受不了,消防队便撤了。
打捞三具尸体,捞尸人王守海赚到了530元钱。捞尸队的老板陈波给了8个捞尸人一共4000块钱。
此前,捞尸队老板陈波跟赶到现场的长江大学老师在沙洲上的阳伞下面“谈了”价格。长江大学的老师回忆,“实际上没什么谈的空间”,江面上打捞尸体的价格是“定价”,“谈价”很快就结束了。一具尸体1.2万元,先交钱,后打捞。
老师和学生们身上带的现钱不多,一共凑了4000块,先交给了陈波,在得到陈波允许后,王守海们开始了搜寻。“红衣服”陈及时的遗体在3点半左右出水。又半个小时后,“白衣服”方招也被找到。
那幅流传于网络的照片正是在此时被拍下,王守海立在船头,带着方招的遗体向岸边靠拢。图片中,王守海举起右手,好像在跟岸边的人说什么。但他已完全回忆不起那个手势的含义,甚至不记得自己当时有那样的动作。
没有一个当天的学生能够回忆证实,执行打捞任务的捞尸人曾经在那一刻“手牵绑尸绳与学生谈价钱”。
但王守海不知道的是,在他背后沙洲上的阳伞下面,捞尸队老板陈波已经跟长江大学的师生们产生了争执。在最初的4000块钱之后,剩余的32000块钱还没有拿来,陈波不干了,按照“讲好的规矩”,要拿到现钱才干活儿。
看不到钱,陈波给船上的王守海打了一个电话,让他停下来。在把方招的遗体放到岸边后,王守海们驾船退到了沙洲边上,他们蹲在船上抽烟,等着老板陈波的下一个指示。
打捞工作就此停顿。半个小时后,钱送到了,陈波下令,王守海们再次开始搜寻。5点,“蓝衣服”何东旭,最后一具遗体,终于被打捞上岸。挨打的渔民和消失的捞尸队老板
市民烧了陈选德的渔网:“你个见死不救的还敢来荆州卖鱼”;捞尸队老板陈波拒绝了采访,他“出远门了,最近不回家”
3点半,在第一具遗体出水后,渔民陈选德、陈恒云驱船回到了埠河的家中。他们不知道的是,“见死不救”和“只捞死人不救活人”的恶名已就此落到了自己身上。
据王守海介绍,陈波的“荆州市长江水上打捞有限公司”控制着长江荆州段所有的尸体打捞。通常,都是陈波通知他的哥哥陈兴,再由陈兴负责找人手,找设备。“打捞公司没有船也没有钩子,但是陈波有关系。”王守海说。
一具尸体可以带来12000元以上的收入。捞尸队老板陈波和救人的冬泳队曾多次发生纠纷。据保持着冬泳救人记录的队员柯利沙说,陈波曾警告他:你不要断我财路。
而陈选德、陈恒云以及其他多名渔民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陈波曾警告他们,不许捞荆州段的尸体,否则,“砸你们的船,烧你们的网”。 他们顺从的不再参与打捞尸体,但没有想到他仍然躲不过船被砸、网被烧的命运。
28日前后,网上出现了一篇帖子,声称当时在场的渔船见死不救。随后,陆续有媒体报道了他们“见死不救”的消息。
“我看到渔民们用竹竿帮我的同学了。”大学生李立科证实。李立科的说法与韩德元的说法形成了印证。“渔船的老板确实拉了我们一把。”
而长江大学宣传部的消息称,事后,收集学生们的信息证实,当时有6人是从渔船上上岸的。渔船确实参与了救人行动。
10月28日上午10时,三位大学生的追悼会正式开始。荆州市委主要领导参加了追悼会。荆州数万市民来到灵堂。
4个小时后,陈选德和妻子再次开着他们破旧的渔船来到宝塔湾卖鱼。“船刚靠岸,几个人从岸边冲到渔船上,我脸上就挨了三巴掌。”70岁的陈选德说。随后,渔网被拉到岸上,他老伴则紧紧地护住渔网。但岸边又来了几名中年妇女一起把渔网及护着渔网的老伴一起拖上了岸。惊恐中陈选德已经忘了申辩,事实上他根本没弄清楚到底出了什么事。直到听见有人骂:“你这个见死不救的还敢来荆州卖鱼!”
有一名戴眼镜的男子拿来柴火,打算烧毁渔网。船锚也被人扔到了江里面。随后,有砖头石块飞过来。一见形势不对,陈选德赶紧起锚驶离岸边。
因为陈选德夫妇挨打,陈恒云已经计划今年不再去荆州卖鱼。但这意味着这个没有耕地的渔民几乎要失去生活来源。
在陈选德夫妇挨打24小时后,10月29日,湖北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会研究决定,和15名大学生一起,授予鲁德忠、韩德元、杨天林“湖北省见义勇为英雄群体”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待召开表彰会时颁发奖金和抚恤金。三位遇难大学生的雕像也已在筹划之中。
在多次沟通后,捞尸队老板陈波仍然拒绝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他最后声称:出远门了,最近不回家。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6929/1   “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
李玉泉  《华商报》在11月3日在第A1版发表导读、在A16版发表了长篇的深度报道:《3.6万天价捞尸费背后的垄断黑幕》。文章说:  现场多名同学证实,打捞船船主挟尸要价。有的目击者还现场拍下照片为证:画面上,被打捞上来的一具大学生的遗体被绳子绑着,大半个身子浸在水里;一名穿白衬衫的老年男子,一边拉着绑尸体的绳子,一边摆手和岸上的师生谈价要钱,表情木然。  同时配发了照片:  这一消息和照片发布后,在全国引起了强大反响,特别是对照片“牵尸谈价”的解读,深深刺痛了国人的心,所有有良知的人都被“牵尸谈价”激怒了。  此后,2009年11月4日,《新京报》在其第A2版引用《华商报》的消息并刊发了一篇社论:《“牵尸谈价”还要被容忍到何时》。  长江大学学生何东旭、陈及时和方招救人事件又有新进展,此前,媒体所披露的“渔夫见死不救”情节,已被当地警方证实并不存在,相反,事发水域的两名渔船船主曾积极参与了救人;但同时,当地个体打捞者利用捞尸牟利的细节也被曝光,其中,捞尸者用绳牵拽水中的大学生遗体,索要更高捞尸费的照片,成为了投向舆论的一颗震撼弹。  没人会忘掉这个可怖场景。那些勇敢的大学生,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许多人甚至呼吁给予他们国葬的礼遇,可他们当时所受到的待遇却是,遗体被牵来拽去,成了用来讨价还价的“物品”,生命的尊严荡然无存。  言之凿凿地说“捞尸者用绳牵拽水中的大学生遗体”是为了“索要更高捞尸费”。  这显然是《华商报》带领人们误读了照片。  《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解读是:船头着白色衬衫者陈某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华商报》和《新京报》的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  追求事件的真相是每一个没有亲临现场的人们所期望的,也是媒体代言大众应该向大众转达的。亲临现场的人们如果对某一个场面产生了误读,可能只是导致自己对事件的了解不全面或不理解,但媒体的误读就会误导社会大众。《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误读误导了全国大众,各种媒体口诛笔伐,人们在网上发贴咒骂“渔民”的没有人性,甚至咒骂“荆州人”的“冷血”。直到现在,尽管调查报告已经公布,有关方面已经澄清,仍有人们激愤难平,仍有媒体坚称“牵尸谈价”。当然,人们的疾恶如仇、痛责不法对增强我们这个社会的责任感、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非事实”在社会中一直传播并引起人们对这个社会或人性的“失望”,就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了。  昨天,深圳电视台又专门在“22度观察”栏目组织了一批专家探讨《谁该承担打捞遗体的责任?》,其他的个别媒体也还在以不同的方式传播着“牵尸谈价”。笔者才深切地感到,有必要恢复事实的原貌。  完整的照片应该是:  两船合力将尸体牵引到岸边,捞起一具送到岸边一具,再打捞下一具,荡漾的水波显示船的划动。  据有人证实,这名捞尸人不姓陈,而是叫王守海。  渔民陈凯说“捞到人,我们每船每次能得500元,捞不到就是200元,甚至有时给包烟。”可见,如果谈价,也不是由船上从事打捞的这些人。把焦点直指这些船上的老人,老人的下场可能会比渔船上的渔民更惨。——因为我们对“渔民见死不救”的误传,已经使本来应该列入“救人集体”的两个老人现在不敢出江,不敢见人,不敢与人打招呼。老人在宝塔湾卖鱼。他被人打了三个耳光,腰上踹了一脚。“无数的砖头瓦砾向我扔来,几百人围过来,他们大声指责谩骂,有人喊打死他,打死他,这个没良心的老东西,见死不救的畜生。”最后,船被砸了,渔网也被烧了。那么,如果因为我们对照片的误读而使这四个老人发生了意外,善良的人们又于心何忍?       发表于 2010-8-20 00:08 《牵尸挟价》的背后:公众知道真相后为什么宁愿选择误读? 标签:牵尸挟价, 误读, 公众, 真相, 选择 本帖最后由 tibatibanilou 于 2010-8-20 00:12 编辑

2009年的10月24日下午,长江大学的15名学生在长江宝塔湾河段救起两名少年,不幸的是有3名大学生被江水吞噬。大学生的英勇行为感动了中国,温暖了社会,受到了万民的称赞。众多媒体云集荆州,争相报道英雄的事迹,但也有的媒体“另辟蹊径”,他们的到来是“为了寻找英雄背后不该发生的”事件,甚至误读照片,制造假新闻,《挟尸要价》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例。但就是这样一张照片却能在全国屡屡获奖,昨天(8月18日)又被公布获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


《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解读是:船头着白色衬衫者陈某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

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李玉泉称获奖照片并非当时的完整场景。完整的场景应该是:两船合力将尸体牵引到岸边,捞起一具送到岸边一具,再打捞下一具,荡漾的水波显示船的划动。

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这名捞尸人不姓陈,而是叫王守海,与师生们谈价格的陈姓老板其实是打捞公司的主事人)。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华商报》和《新京报》的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误读误导了全国大众,各种媒体口诛笔伐,人们在网上发贴咒骂“渔民”的没有人性,甚至咒骂“荆州人”的“冷血”。尽管调查报告已经公布,有关方面已经澄清,但“非事实”的造假新闻在社会中一直传播并引起人们对这个社会或人性的“失望”。


其实,这张照片在《华商报》发表、经《新京报》转载后,《南方周末》记者杨继斌经过调查2009年11月4日在湖北荆州发出了《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的调查报道,并被广泛转载;媒体人马文娟2009年11月8日撰写了《从大学生救人事件的报道看媒体责任》一文,提出有关媒体对大众的误导要承担责任;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也向新闻媒体通报了事实真相,并在2009年11月16日在自己的署名博客上发表了《“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的文章。就此,舆论和大众基本都已了解了事实真相。

问题是,公众在知道事实真相后,并没有完全抹去这张照片带来的震撼。他们宁愿选择相信媒体的描述,仍借着这张“假照片”来发泄长久压抑的怒火,明知老人不是在谈价格,却还是宁愿被媒体误读,仍愿意把最高的奖项颁给这张照片,这说起来,多少有点指桑骂槐的意味。因为,以尸体要挟师生的人(陈某)虽然不是那穿白色衬衫的老人,但也确有其人。公众其实是在表达对背后主使的激愤,表达对政府不作为的不满,表达对打捞尸体的垄断化、商业化的愤怒。

这是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所没想到的。
 
获奖照片-老头在谈价?.jpg (60.81 KB) 下载次数:0 2010-8-20 00:07  
 
真实的现场.jpg (71.76 KB) 下载次数:1 2010-8-20 00:08  
 
完整的照片--老头挥手其实是在指挥岸边人员.jpg (71.53 KB) 下载次数:0 2010-8-20 00:08  

      

从大学生救人事件的报道看媒体责任(036 马文娟)

默认分类 2009-11-08 23:09:26 阅读307 评论2   字号: 订阅

“见死不救”渔民被冤,“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这是本周《南方周末》头版大标题。从结梯救人、英雄牺牲到渔民见死不救,从挟尸要价照片流出到真正要价者另有其人,长江大学学生勇救落水中学生事件一波已不止三折。

 

报道最早出现在10月25日的《楚天都市报》,当天620字的消息成了其他媒体的转载源,三位大学生舍身救人的消息传遍了全国。但很快事情不再单纯。10月29日,北京一家媒体的独家披露,引发了网络高度关注。该报道称:参与救人的大学生多次跪求船主施救遭拒,船主称“活人不救,只捞尸体”。10月31日,航运警方表示之前盛传的渔民“救死不救活”并不属实。11月3日,《华商报》发表了那张著名的捞尸者挟尸要价的照片,引得舆论矛头全部指向照片上的捞尸人王守海。11月5日,《南方周末》澄清,真正挟尸要价的人并非王守海,而是荆州市八凌打捞服务有限公司的陈波,随后,该公司法人兼经理夏兵也被媒体挖掘出来。

 

整出事件一直由媒体和网民推动,而结果也足以告慰三位大学生的英灵。但报道中关于被冤枉的渔民陈选德、陈恒云和牵尸人王守海的遭遇却似乎没有得到多少人的重视。两位渔民一到荆州渔网就被人烧了,受千夫所指,而王守海始终也想不起来自己当时为什么要做照片中的动作。

 

我们的报纸、网络报道的出发点无非是想找出事情的真相,还英雄以公道。甚至一些媒体人已经把问题深入到了体制层面,把着力点从抨击打捞公司转移到质问管理者和如何从根本上避免该类问题再次发生,但很遗憾,我目前没有看到谁想对报道过程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负责。

 

新闻报道的根本原则是真实性和时效性,而真实更是新闻的命脉。从最新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向在场的当事人、目击者和警方充分地了解情况,事实并不难厘清。可实际情况是,陈氏两位渔民还没到荆州就已经被扣上了“见死不救”的黑锅,王守海仅因一张照片就成了索要天价捞尸费的黑心老板。是我们的媒体太义愤填膺还是急于求成,抢独家爆料?难讲。今年暑假实习时,一位记者说过一条报社基本的原则:“任何一个报道,我们总要亲自去查看,确定无误之后才能发表。”对比荆州事件,难道是媒体的自我要求越来越低了吗?

 

新闻媒介被称为“无冕之王”、“第四权力”,原因不在于它能记录或揭露多少事实,而在于它能引导强大的舆论,一旦有人被媒体扣上了什么不当的罪名,他恐怕很难在公众面前抬得起头来。这也是新闻真实性被尤其重视的原因。

 

此外,上述的三个人在媒体报道中一直处于被动,一开始不明不白地成了过街老鼠,后来事情清楚了,媒体再以救世主的姿态出来轻描淡写地说一句“哦,跟他们没关系”,接着大规模关于管理和体制的讨论和深思就开始了。没错,后者让我们看到了媒体对社会的深层关注,会推动顽疾的根治和社会的推动,但是,前者对人性的关注和自我监督,不也应该是媒体的基本功吗?

 

所以我真诚地希望看到,有媒体能站出来向三位受害者道歉。提到有良心的媒体,我们能想到的不能总是那两三家。    

湖北荆州宝塔湾事件的疑点(转)

  • ayanjiawei
  • 24位粉丝

1楼

连日来,我在留意长江大学三位英雄舍身救人事迹的同时,脑海中一直有个疑问,长江边的少年几乎都是“浪里白条”,而且“渔船停留在离落水者不足5米的地方,甚至连救生圈都未给。

”此时我想起了曾报道过辽宁鲅鱼圈的一个案子,在海水浴场附进,潜伏着一些水性好的人,他们乘游泳者不注意,把这些人拉下水,然后捞尸体挣钱,后来一个游泳教练发现了这个秘密,把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我突然惊觉,那两个落水少年是和渔船老板串通好了,是民间倒钩钓鱼捞尸陷井!他们故意落水,引别人来救,然后在水下拖住别人,等别人淹死后让渔船老板赚钱!要不然先下去的还没有被淹死,反而后掉下去的被淹死了呢?建议有关部门找到那两个落水少年调查一下,可能会有更加惊人的故事!上海倒钩钓鱼的那些执法者不是干的同样的事情吗?

疑点一,两个落水少年玩失踪:长江大学的领导在两个小时后到现场,与两渔船的老板商讨捞尸体的费用一俱尸体一万二,渔船老板才让人开始下水捞,当捞起第一个尸体时,观者哭声一片,那捞起尸体的位置距渔船不到三米,当时只要船上的人把浆丢过去就能获救。当捞起第二个大学生尸体时,渔船的老板停止行动,说二万四钱没到位,拒绝打捞尸体,旁边谴责声一片。最后老师们下跪才以一万一俱尸体成交,到六点多才打捞上来第三俱尸体,到现在为止,被救的两名小孩却玩起失踪,找不到人了!

疑点二,两个落水少年是自我脱困的:连日来所有报道都无证据显示两名小孩是被大学生救上岸的。事实上,当大学生救人人链断裂后,现场非常混乱,在学生们哭求围观者协助救人时,非常熟悉水性的两名小孩已趁机溜走了。

疑点三,“不死几个人我们靠什么挣钱啊”:事发时,同学都给渔船的老板跪下了,求他们看能否捞救方招3人,老板说,“长江上哪天不死人,不死几个人我们靠什么挣钱啊?”当天参与人梯救人的一名同学说,“当时老板说了,活人不救,捞尸体,白天每人1万2千元,晚上1万8千,一手给钱一手捞人”。

疑点四:出事宝塔湾是捞尸黑点:管辖宝塔湾治安的荆州市***局沙市分局水上派出所所长王玉秀介绍:警方之前也接到有渔船长期停在宝塔湾,借帮落水遇难者家属捞尸体索要高额酬金,这些人不救活人,只捞尸体,且有很深的社会背景,“他们不救,别人也不敢救”。联系到消防队队员来了后,说他们也不是专门的搜救队,救不了”可以看出,当地警方存在严重的“不作为”情况,而且 这种“不作为”是由于存在某种顾虑。悲剧一直不断的重复重复,就是我们有关部门的对百姓的生命的漠视和麻木!

船老大在大学生跪求之后无动于衷,但是,请大家注意的是,当时已经有数位消防队员达到现场,在了解事情后,竟然说他们不是专门的搜救队,救不了!这是一个理由吗?!你是人民用钱养的,你是国家的卫士,你竟然能说出这种话?!那几个见死不救的是人渣,而你们,什么消防队员,你们根本就不是人!我们老百姓用钱在养畜生!

三名90后的大学生,你们太傻了。白瞎了你们那生如夏花一般美丽的青春年华。你们走了,你们没有熟悉这世间的丑恶就走了。

名利时代,大多数的人看到的不是人命,而是物质与利益。于是,活人不救,死人价高才救,这就是对社会的一种极大的讽刺与嘲笑。这是一个毫无无信仰的社会,一个金钱高于一切的社会,一个荒唐到不能再荒唐的社会。开胸验肺、断指才能证明清白的社会。这30年来是富了,但是也更穷了,穷的眼中也只剩钱了!为何社会风气如此差,难道是百姓自己不好,还是整个社会导向问题?麻木的不仅是事发的湖北人民,这仅是中国道德现状的一个缩影,为什么好人经常没有好报,为什么所有人都唯利是图,以至于道德水准甚至远低于我们批判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钓钩事件,有了南京徐老太事件,我们不难理解。


可爱的天朝,无语了:官家钓鱼,百姓捞尸,吾辈苍生,乞天怜悯!
   

[大杂烩]你们可知道荆州宝塔湾段水域的死亡率有多高?

大杂烩 > 社会杂谈 > 正文 手机免费访问 3g.mop.com大字 中字 小字 分享到: 本文引自扑(5414)“精英的我常常来”的回帖,但写的太真实了,提出来作为独立一片帖子,希望让更多的有社会良知的人看到,希望有关当局人员能从中着手解决问题,真正建立和谐的社会。


我生活在3个大学生死亡地方的江堤下的荆堤小区,直线距离100米内,在那块水域,有15年以上的游泳经验。每年夏天的暑假期基本上无一天例外的在那游泳。下雨也去,包括98年那年发洪水的时候也无例外的在那游。
  
  我只是看见现在网络上的大量抨击沙市人的素质低,什么见死不救的观点,忍无可忍的发表这篇文章,以我15年的亲身经验给大家分析过程。我没亲眼所见,不过我见过起码数百起宝塔河区域这样的事情,或者说是类似的。绝无夸张。
  
  长江水流方向是自西向东,宝塔河因为万寿宝塔的存在,所以在当年的长江改道,也没有完全的改去。现在这个地方就是类似一个独立的内河,而且因为长江的中心水流自西向东,碰见万寿宝塔的拦截就成了自东向西的流向,不懂的同学在草稿纸上画个图就能理解,图画完了认真点看不难发现,长江的主航线是自西向东,水文站(就是落水的那地方)岸边的水是自东向西,于是宝塔河的这块水域就是一个直径300米左右的大漩涡。而且事实确实如此,我下岸的时候以背对岸来说是从左到右的水流,一出宝塔河区域,水流就成了从右到左。所以这样的特殊水域,纵然是一个游泳高手,自己游可能不会发现那有多么困难,只要后来拉一个人起来,救人难度是很大的,而且以我个人20岁以前的经验,一旦被水冲到万寿宝塔下方,那就在那回不来了。必须听那些高手的指点,顺水出到长江航线,再往回游,不然,我就只能这么说上帝创造了你,他也准备收回你了。本人技术也许不够,所以20多年来,没一次能不顺水出去而直接回来(因为水太急)
  
  这是水流的区域,告诉大家,在这地方救人的危险性。

  其次,说一下人为的因素,住在长江边上(主要是指宝塔河那里)的人都会在孩子小的时候这么教育“看见有人掉下去了千万别去救,不然你自己也要死”。看了这句话是不是觉得人性很残忍?不是的,这是事实,宝塔河边上每年死多少人大家知道吗? 报纸,电视上?还是百度一下?去查下? 20多对吗?告诉你们,我一个暑假平均每天都看见有人拉尸体上来,多的时候一天就看见拉出4,5具尸体.(一个救孩子的父亲,还有一个老奶奶带着2个孙子的尸体,以及一个从上游冲下来的,这是我看见的最多的一次)。所以,对那几个死亡20多的数据,看了笑一下也就算了。别当真。这一段是告诉大家,那段水域的死亡率有多高。
  
  说了半天还没说重点,这么时候说重点来了。差不多在8年前。在这段水域来了一票现在大家口中所谓的“渔夫 ”。他们开始来的时候专门打鱼,后来发展成了打捞死人,没记错的话在00年左右的时候一个死人的价格大约在2500-3000左右,便宜的时候好象有过 2000的样子。我能确定,他们不是沙市人。很简单口音不对,我和他们聊过。最开始只是单纯的拉死上来。只有2个小船。到后来,我在一次偶然的时候和冬泳队的那群职业帮子去救一个人,快速游出去的时候,那船也动了,我以为他们是准备等别人死了又来打捞的(那时候他们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口号,“只捞死人,不救活人”),我们也没准备和他们说什么,毕竟社会没要求每个人都是雷锋,最多我个人看不下去而已。但是郁闷的是,我游出去的路线,与他们的船开的路线,居然很巧合的会在某一点重合。于是我不得不绕一圈,先顺水后逆水的绕过去。等我游到那溺水人的身边时候我的体力基本消耗2/3,剩下的体力要连自己带那个人一起拉回去,我一游到那边上就把游泳圈丢过去(我去长江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一个用摩托车轮胎内胎做的游泳圈,且用麻木绳系在身上,不离身),那个溺水的人估计是看见我了,伸手就抓我,瞎抓了2下,马上一手扣死我的颈部,直把我搞得呛一口水几乎见上帝。最后靠着游泳圈,我还是活着回来,不然今年就是我的2周年祭日。可能大家会更早的听说我这个名字,也成了“英雄”。
  
  事后总结2条,第一,那票“渔民”的数学和流体力学真他妈学的好,真可谓一挡一个准。怎么没进中国科学院,真他妈的可惜。第二,以后再不搞这样的蠢事,算是上帝可怜我,没把我拉去陪他老人家。我实在没把握下次我出水救人还能活着见到第2天太阳,因为我救的人才14岁都有这么大的力气对我实施那“毁灭”性的一抓,真有后怕。

  所以希望那些说沙市人都不见义勇为者自己心里有个底.不是没人去救的。如果真没人救,那里的死亡人数,我个人的保守估计起码翻一翻。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些所谓的发的帖子说的“黑幕”的那一些废话,我给你们说下什么叫真正的“黑幕”
  
  在人落水之后,“渔民”会马上活动起来,他们的船就开始发动,然后会在他们估计的路线上阻挡你的营救——是不是很像间接的故意杀人?可惜事实就是这样。
  
  然后当溺水的人沉下去之后他们马上会靠近那人,用网将那个人钩住(有的时候钩不住的那就没办法了),这个溺水的人就会被拖在船的后面,这时候溺水的人纵然清醒,也会在铁钩和网(那可不是一张小网,很有点重量的)的重量下,无法把头露出水面,即使没有清醒,从医学角度来说,溺水这么点时间也是能救活了。这就构成了谋杀。可惜啊取证太难。无法启动司法程序。等亲属去要求他们打捞尸体的时候,他们就会只专心谈价格,因为尸体的打捞他们不用关心,就在他们身后嘛.可惜你知道吗?不知道。你就必须接受那个价格。等价格谈好了,他们就开船绕一圈..然后回来,告诉你,人捞到了,该给钱了。最后看见的就是一个真正的死人了,无论是真死的,还是活着被“拖”死的。这才是真正的黑幕。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却救不到几个人人,也是为什么一个3分钟就能完成的营救,却经常弄到15分钟之后还不能完成的原因。最后还弄个救的人死了,运气不好,救的人和被救的人都死了的结果。

做人要厚道,转载请注明来自猫扑(mop.com)

(发帖时间:2009-11-07 01:27:33)

  
长江大学宣传部长质疑《挟尸要价》照片真实性 作者与首发媒体记者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与首发媒体记者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与首发媒体记者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与首发媒体记者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与首发媒体记者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作者与首发媒体记者发全套图片 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作品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作品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否认作假 长江大学宣传部长质疑《挟尸要价》的背后 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指《挟尸要价》照片为造假新闻 长江大学宣传部长称照片《挟尸要价》被误读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回应作假质疑[图]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回应作假质疑 《挟尸要价》照片作者公布全套照片回应作假质疑 《挟尸要价》作者否认作假 公布全套照片-南方报网 图库 《挟尸要价》作者公布原照否认作假 《挟尸要价》作者公布原照否认作假 长江大学为何质疑《挟尸要价》造假 长江大学为何质疑《挟尸要价》造假? 长江大学宣传部长称《挟尸要价》造假不应获奖 长江大学宣传部长称以全票赢得了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照片《挟尸要价》被误读! 为何是长江大学质疑《挟尸要价》获最佳新闻照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