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银行(更新2007年11月6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46:14

摘录《股市真规则》银行行业,略做整理

 

银行的盈利模式很简单。银行从存款人和资本市场那里拿到钱,然后把它贷给借款人,从利息差获利。如果一家银行从一个存款人那里以年利率4%借到钱,然后把它以年利率6%贷给借款人,银行就赚了2%的息差,也就净利息收入。大多数银行还要从基本的收费业务和其他服务赚取利润,这就是通常提到的非利息收入。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合在一起就是银行的净收入,这就是银行业的商业模式。

(虽然大银行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但息差收入依然是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至于为什么如此简单的商业模式能够铸就壁垒呢,就得往下看了)

 

这里有几个不同战略的银行的例子,他们都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花旗集团利用它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和深奥的产品组合,大大增加了收入,并使得它的风险呈现多样化,这使花旗集团即使在环境困难的情况下也有上佳的业绩表现。

富国银行集团是吸收存款的专家,存款是低成本资金的关键来源,该集团根深蒂固的优秀的销售文化驱动着收入增长。

五三银行公司拥有积极的销售文化、低风险的贷款哲学和对成本很强的控制力。

 

银行业都以一件事情为中心,那就是风险管理。

借款人和存款人以利息或费用方式付给银行费用,因为客户不愿意管理他们自己的风险,或者因为银行做这些业务更便宜。

1、管理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贷款业务的核心部分。投资者通过审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贷款分类、不良贷款趋势和坏账率,而且管理层的贷款哲学,就可以对贷款质量找到感觉。作为个人,你要么赚这7%的收益,要么放弃这一切。银行庞大的资产负债表提供了3中主要防护措施以隔离风险,这是其他行业无法做到的:

(1)贷款组合多样化;

(2)保守的承销和账户管理;

(3)积极进取的回款程序。

投资银行股票最大的挑战是给银行的信用质量做定位评估。投资者应当密切关注坏账率和逾期还款比率,后者可以作为未来坏账率的一个指标。投资者必须把银行的坏账率与他们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并看一看经过一段时间所形成的趋势。另外,仔细听管理层的讨论,虽然没有管理人员准确地知道坏账将朝哪个方向发展,但是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应该能够描述出趋势。对超高速的增长率保持警惕,在金融服务行业这是一个公理:高速增长可能导致大麻烦,要寻找银行的信用文化是否是健康的、保守的、经得起检验的证据。

 

2、销售流动性

个人,出借方突然需要尽快拿到资金。他就要以很大的折扣卖出这笔贷款。银行是提供多种形式流动性管理的机构。例如,很多公司向银行付费以维持信用贷款额的上限,实际上,银行除了承诺什么也没有卖。一些公司也把他们的应收账款以一个折扣卖给金融机构,这就是总所周知的保理业务,因为公司需要尽快拿到现今。

以存款形式存在的负债是银行的真正资产。低成本的核心存款(例如支票存款)是非常稳定廉价的。经营良好的银行会严格匹配资产和负债的时间期限。例如,银行应当用长期负债(比如长期债务或存款)做长期贷款,而不是用短期资金来做这件事。

(不同意作者的说法,授信额度是有成本了,银行必须加大自身的流动性储备,当然这里有一个杠杠的问题,毕竟在极端的情况下可以向央行借钱解决流动性问题,保理业务还有一个信用风险的问题)

 

3、管理利率风险

利率不受银行控制,在某一时点,银行可能是资产敏感型或者负债敏感型,银行可以在利率调整前加以调整,大银行会使用很多小银行所没有的附加管理工具。大银行有能力通过资本市场让投资者购买贷款组合(更像债券)以承担利率风险,资产证券化,把为难的事推给别人,然后银行继续为这些贷款服务并为此收取费用,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银行风险和流动性管理的实力。

(通过资产证券化把利息收入转变为非利息收入,在扩大贷款业务的同时控制自身的风险,这样的资产证券化由于存在很大的监控要求,保护投资者,目前在国内还比较难实现)

 

银行业的竞争优势

1、  巨大的资本需求;

2、  巨大的规模经济,

这一直是银行业并购背后的驱动因素

(由于银行商业模式的特点,规模效应显得尤为突出,银行也有较高经营杠杠的特点,虽然和产品化软件及传媒还有一定的距离,除并购外,融资也是很好的手段)

3、  整个地区垄断的行业结构;

美国顶尖的零售银行美洲银行在2002年控制着差不多10%的全美存款。例如,银团贷款前三位是摩根大通银行、美洲银行、花旗集团,他们控制了2002年70%的承销市场份额。在信用卡行业,花旗集团、MBNA、第一银行占据了一般以上的市场份额,这全是由于他们的低成本优势。银行资本敏感的天性阻止新的竞争者。

(银行资本敏感?资本规模?有点不明白)

4、  消费者转换成本。

这部分是由于品牌和你对一家公司的信任程度,而与此同样重要的是惯性。

(国内惯性更突出一点,但随着银行差异化经营的深入,品牌、服务力量越发突出)

 

定量分析

强大的资本基础,最重要的是股东权益资产比率,这个比率越高越好,大银行资本充足率在8%~9%的范围,同样,要关注坏账准备金相对于不良资产高的银行

(资产负债率也可)

 

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

很多高速增长的贷款银行就是通过少计提坏账准备金使得净资产收益率达到30%甚至更高。记住,通过少提坏账准备金或者利用杠杠作用提升盈利在短期是很容易的,但它却为银行的长期经营埋下过度的风险。

银行的状况很容易用一个比率表达:资产股东权益比率。平均水平的银行有一个在12:1左右的资产股东权益比率,而一般行业的公司这个比率往往是2:1或者3:1。杠杠的风险,例如,如果你用8000美元购置价值10万美元的房子,你的权益就是8%,现在某些非典型的事情发生,你的房子突然降到了9万美元(降了仅仅10%),你的权益就没有了,你还欠出借人9.2万美元,但是这房子不值那么多。你可以从付了可怜的8000美元的房子搬走,但是还欠了2000美元。

(杠杆的风险在这里已经阐述得相当清楚了,关键问题是这种风险不是一时很看清的,人们往往在乐观时更多的关注收益而忽略风险,这点和保险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国内银行也是有惨重的教训的,但浓重的计划体制下的信用风险以及后续的行政性扶持能给银行业带来多大的刺痛和改变呢?我们似乎不宜过分乐观,相对而言,这促使我们更加偏爱保守型企业)

 

效率比率

效率比例测量的是非利息费用或者营业费用占净收入的百分比

(成本控制能力)

 

强大的收入

高额的毛利率通常在竞争服务质量的日用品行业是不可思议的,一些成功的银行已经能够交叉销售新的服务,这就增加了费用收入,另外,他们还会对存款付稍微低一点的利息,同时对贷款稍微多收点利息。

关注三个主要指标:(1)净利息利润率;(2)收费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3)收费收入的增长。净利息利润率因为各种经济因素、利率环境和借款人经营生意的类型等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最好把你感兴趣的银行与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相对比。

银行损益表的不同组成揭示了财务表现的不稳定,这源于诸如利率和信用环境等诸多因素。一般来说,经营好的银行应当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表现出稳定的净利润增长。投资者应当为能够挑选出过往记录好的银行多付出些努力。

(就盈利能力来说,混业经营是最合适的,但这对风险控制有较高的要求,国内目前基本上用金融控股集团来变相混业经营,如平安、中信、招商,业务结构多元化依然是银行控制风险首要的选择)

 

估值

市净率

因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主要是由不同流动性的资产组成,所以账面价值是银行股票价值很好的代表。对于任何在此基础上的溢价,说明投资者正在为未来的成长性和超额利润支付金钱。一家稳健的银行以低于账面价值一半的价格交易,常常是物有所值的,记住,银行股打折交易总是有理由的,所以要确信你搞清楚了风险所在,从另一方面,以三倍或者更高的市净率交易要保持警惕,银行股是不稳定的,即使是最好的银行,在遇到金融服务行业高位危机的时候,一般来说也要遇到惨重的打击。虽然不等同于折现现金流模型估值,但是对这个行业,可能已经是相当合理的近似估值了。

最好的防御是耐心和一个持怀疑论的健康的心态,构建一个看上去有前途并经过一段时间了解的核心银行组成的投资组合(在实际投资之前)。对它们贷款发放、风险管理的方法、管理的质量和银行拥有的权益资本数量有一个概念,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你就可以从最好的点位介入。

(资本是银行主要的资产,所以账面价值有很好的代表性,PB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相对估值法,但由于银行的高杠杠原理,资本的保护又是相对薄弱的,所以银行投资的关键在于研究银行的风险文化)

 

-----------------------------------------------------------------------

(读招商证券2007四季度银行业投资策略报告)

 

(银行业不是说原来没有关注,只是银行业的发展实际上和宏观经济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其在各行业的贷款配置虽说略有偏重,但大体不会相差太远,因为资本的逐利性起了一定的调整作用,某个行业盈利能力强,资本需求大,还贷风险小,银行放贷自然偏向这个行业,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市场的力量。而个人目前对宏观经济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这回霸王硬上弓,说说个人目前的一些理解,供大家参考)

1 未来两年银行业景气高企将持续

当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持续下降一方面是由于银行自身风控能力的改善,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处于景气上升通道的经济周期。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率和不良贷款率之间具有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资产质量的恶化要滞后于经济增长1-2年的时间。

(国内四大行基本上算从生死关过回来的,行政性贷款、风控不力下的受贿型贷款、贪污等是其主要亏空点,不良资料剥离-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汇金注资-通涨根源之一、加强风控和回款执行以及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是银行业起死回生的主要因素)

央行刚刚公布的2007 年3 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由于持续加息,企业贷款满意度下降,但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不大,主要原因一是企业资金相对宽松,二是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加快。企业家判断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的占比达39.2%的历史最高,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1.2 和4 个百分点。企业家对总体经营状况良好的判断,主要来自于企业产销及盈利能力的提高。在宏观经济高位运行,工业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资金相对宽松的情况下,我们认为银行业景气度在未来可见的一两年内能够维持较好水平。

(流动性充足-包括企业资金和终端售价的提高,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使得企业目前仍有较好的应对能力)

(个人曾表述做二道贩子的利弊,原始数据依然是我们最可靠的帮手,从上图中从长期趋势看,加利佛尼亚州GSP呈下降趋势,而不良资产率出现比较典型的反转形态,从长期看,似乎经济的某个增长率对应不良资产率的拐点,或者可以理解为在某个GSP下,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亏损,导致了不良资产率的上升,所以说银行的风险管理包括其盈利能力包含较大的预见性,从这点延伸出来,我们可以从商业模式的灵活性方面阐述企业的抗风险性,这使得行业特性是尤为重要,比如技术的稳定性、产能的建设周期、产品的消费速度、相对保守的预测风格,有点意思,巴氏似乎是通过稳健、灵活的商业模式和良好的管理应对能力来弥补自身的迟钝,所以对于巴氏而言,投资银行的关键在于优秀的管理和保守风控风格。)

(对于宏观的把握依然是投资银行非常重要的因素,巴氏?接受宏观短期的波动)

1.1 银行业景气指数维持高位 贷款需求依然强劲

3Q2007 银行业景气指数保持在70.6%的高位,相比历年同期再次大幅提升。银行经营状况的不断向好,主要得益于良好的财务状况,各项财务指标景气指数皆较上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其中存贷款利差收入指数较上季度提高1.7 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银行业盈利面继续扩大,3Q 高达90.9%的银行实现盈利,连续第6 个季度实现攀升。在数次加息、贷款利率明显上升的情况下,贷款需求总体上仍表现得十分旺盛。3Q贷款需求景气指数达69.4%,较上季度再增0.5 个百分点,创下调查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房地产和建筑业贷款需求依然强劲,表明其受资金成本提高影响较小。

(目前研究银行不可避免要研究房地产,新增房贷下降?银行似乎应该是最后一块堡垒。)

2 银行业自身抗风险能力持续提高

银行业传统存贷业务无法避免经济周期中的波动,但是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风控水平的提高,盈利模式的优化将有助于降低银行业经营的周期性风险。

2002 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逐年下降,已由2002 年的2.28 万亿元下降到2006 年底的1.17 万亿元。拨备覆盖率则由2002年底的6.92%升至2006 年底的34.26%。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家数已由2003 年末的8 家升至2006 年底的100 家,达标银行的资产占比已由2003 年末的0.6%升至2006 年底的77.40%。从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情况可见,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当然,尽管进步显著,但由于基础较差,和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们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现代的估值下,相对于传统的仅仅的现金流折现法,估值是已经被风险因子修正的,所以控风险能力的增长只是一个极端因子 – 在极端环境下的崩溃从而使企业再也无法享受经济景气周期的利润回补,对于估值的变动是没有意思的,最有效的方法依然是业务结构的平衡 – 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收入多元化)

3 资本市场高速发展加快银行转型,为银行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商业银行参与资本市场有助于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增强市场的产品供给能力,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资本市场的效率。反过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又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为银行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打开了突破口。

在直接融资加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看到主要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中间业务与利息收入的比率已由2003 年的1:6.8 升至2006 年的1:5.7;2006年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已达17.5%。中间业务盈利渠道日益扩大,内涵提升。以企业改制、兼并重组、上市服务以及对公理财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财务顾问咨询业务发展迅速,有效提升了中间业务的内涵。另外,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资产托管和基金代理业务超常发展。不过1H2007 即便剔除对资本市场敏感较大的资产托管和基金代理等收入的因素,多数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增速依然保持在40%以上。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下,金融脱媒的加速,金融需求的升级将加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中间业务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资产证券化、衍生金融工具等创新产品的涌现将扩大商业银行盈利渠道,降低银行的资产错配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等经营风险。

(除非是混业经营,资本市场对于银行融资、改善业务结构和加强风险抵御能力外,个人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对银行盈利能力影响有限,因为除了外源资金外,资金依然是体系内业务间的流动,如活期流向同业资金,这种体系内的资金流动的作用仅仅是低资产向高资产转换带来的毛利增长而已,比如长期存款向同行资金的转换,银行利息支出减少,但牺牲了流动性,也就是这样的增长是有程度的,无法不断复制,管制放开才是最根本的盈利能力提升之策,但中期内很难)

4 宏观调控整体较为平和, 人民币升值预期加速利好银行股

今年宏观经济调控的指导方向是通过提高存款贷款利率,以及上调存款准备金,对企业贷款需求起到抑制作用,对存款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整体上来说对行业略有正面影响,对部分上市银行正面影响较为明显。我们认为,今年的宏观调控虽然较为频繁,但每次的调整幅度较小,而且都是根据政策出台时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因而对银行业的影响也是较为平和的。紧缩政策下流动性趋紧,今年上半年国有商业银行在拆借市场上已经由上年同期净拆出资金变为净拆入资金,在回购(包括质押式和买断式)市场上,净融出资金增幅同比下降30.7 个百分点。但银行正常经营不会受到明显影响。从银行间市场利率情况看,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波动较大,但没有出现上升的趋势。

美联储降息降低了中国后续加息幅度的预期,强化了人民币升值加速的预期,由于非对称加息可能对银行股有负面影响,加息幅度太大又对信贷增速和资产质量产生压力,所以相对加息,升值加速的预期对银行股的利好程度更大。

(我一直没搞清楚,对于纯人民币资产人民币升值有什么好处,好处或许来自于外资的涌入拉升资产价格从而带来阶段性的投资机会,从长期看大部分外资还是要撤走的,或许是个人对宏观的理解能力有限,虽然央行在通涨、升值问题上显得畏畏缩缩、反反复复,但个人的确认为小步快跑是越来有效的调控政策,政策需要给企业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和消化这种不利因素,纯经济角度的论点是缺乏务实原则的。)

5 预计新增中长期贷款和同业存款较多的趋势仍将持续

从2004-2006 年的经验看,上半年新增贷款占全年新增贷款的比重在60%-70%之间。我们假设2007 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速保持在15%左右,那么下半年新增贷款仅为1.1 万亿元左右,占全年新增贷款的30%左右,同比多增1000 多亿元。分机构来看,股份制银行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同比多增了698 亿元,远多于国有银行的287 亿元,但由于国有银行规模占比较高,仍然是调控的主要对象。

贷款结构方面,贷款呈长期化趋势。近年来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占比始终处于稳步上升趋势,已由2004 年初的40.16%提高到2007 年8 月的48.30%,而短期贷款占比则由2004 年初的52.30%降至43.51%。今年上半年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54.8%,同比上升7.9 个百分点。而在新增中长期贷款中,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筑贷款占比达到35.9%、15.1%和9.1%。投向高耗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为12.1%,同比下降了4.6 个百分点。

负债层面,活期存款占比存在上升趋势,使商业银行更充分享受加息中利差扩大的好处。活期储蓄存款占储蓄存款的比重已由2005 年10 月末的33.62%升至2006 年底的36.25%,再升至2007 年7 月末的37.87%。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使居民存款转向基金,股票,而这些资金又以保证金或同业存款的形式回到银行,导致储蓄资金向同业存款分流现象明显。上半年储蓄存款增加7972 亿元,同比少增5981 亿元。与此同时,同业存款大幅增长,上半年增加1.15 万亿元,同比多增8490 亿元,尤其是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成倍增长。这对银行资金成本产生了一定压力,但也为银行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分散了银行的风险,成为银行实现盈利模式转型的突破口。

(贷款的长期化和存款的活期化是银行提升利息收入的两大因素,储蓄资金向同业存款上面我已经阐述过了)

由于截至8 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维持高位,而且3 季度房地产、建筑等中长期贷款需求依然旺盛,居民投资热情不减,我们预计下半年新增中长期贷款和同业存款较多的趋势仍将持续。

6 股指期货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机会

我们从股指期货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和对二级市场银行股的影响两个角度分析股指期货的推出对银行股的影响。

6.1 股指期货可能给银行经营带来的机会

根据美国和全球股指期货市场的经验,2006 年股指期货和现货市场成交量的比例分别为0.86:1,和1.05:1,而韩国印度等国家的这一比率更高。从银行经营面来看,股指期货能够丰富及完善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服务链,开辟以期货公司为代表的同业客户关系,吸引投资于金融期货等尖端投资品的高端客户;能够吸纳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交易结算过程中的保证金沉淀资金,带来金融期货结算中间收入,为进一步开拓期货仓单质押等延伸业务创造条件。由于在股指期货推出初期,市场规模较小,预计为银行带来的业务量有限。

但根据国际经验,股指期货在推出后,几年内成交量就会有迅速的扩大,如印度期货市场成交量在2001 年只占到现货市场的2.38%,但到了2006 年成交量已经达到了现货市场的1.21 倍。我们预计随着市场规模和存量资金的逐步扩大,未来股指期货所带来的业务机会将持续拓宽。

(个人对业务开展带来的盈利增长表示谨慎,结算中间收入增长有限,期货仓单质押应该是相对遥远的业务)

6.2 股指期货推出前后香港市场成份银行股的表现

从二级市场来看,我们这里回顾一下香港恒生指数期货推出前后银行股的表现,这里应当强调,我们认为股价的长期表现仍取决于基本面的变化,这里的分析只是基于股指期货推出前后共5 个月的期间。恒指期货于1986 年5 月推出,推出时的成分股中包含汇丰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三只银行股。我们发现,恒生指数期货推出前1 个月至后4 个月期间,这三只银行股的价格走势及交易趋势变化明显。1986 年1-3 月,恒生指数大幅下调,然而在恒指期货推出的前1 个月,即1986 年4 月,恒指开始大幅上涨,三只成份银行股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上涨较明显,1 个月内涨幅和恒指接近,而在恒指推出后下跌也较为明显。从成交量上看,在恒指期货推出前,三只股票交易量均迅速放大,其中汇丰银行交易量最高值出现在指数期货推出前约10 天,4 月24 日,交易量达到了月初的5.13 倍,恒生银行和东亚银行则分别于4 月30 日和29 日,达到了月初交易量的11.5 倍和28.9 倍。

(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沪深300的结构中,银行股权重是相对较大的,股指期货推出前后银行股的波动必然加剧,但对长期投资者这没什么好处)

7 风险提示:需要关注流动性风险和资产质量风险

短存长贷在放大利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积聚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下半年银行“短借长贷”的情况可能持续。下半年,商业银行的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等核心负债的比重可能继续下降或维持低位,非核心的同业存款等负债占比可能继续上升。由于同业存款期限相对较短,将加大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不过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容”将加速,工商银行将推出“工元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ABS)产品”,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也将加入第二批资产证券化试点银行。试点的规模和资产品种都将扩大。资产证券化的逐步实施有望进一步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缓解“短存长贷”信贷期限结构错配的局面,提高资金流动性。

银行业在收益景气周期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积聚风险。由于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变化相对经济周期的一到两年的时滞,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偏热拐点来临之际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变化。

(作者阐述的真是清晰啊!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可能要加快哦,不过从投资的角度,个人对此品种保持谨慎,就目前而言,个人认为只是一个收益风险不匹配的投资品种,一家之言,大家有兴趣可以深入研究。个人倒觉得在目前高PE环境下增发是好选择。另外要注意房贷风险,不过个人认为风险不大,目前首付比例较高,房价供需矛盾突出,和美国次级债完全两码事)

8 行业和公司投资建议

8.1 行业景气高企仍将持续,维持银行业“推荐”评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宏观经济和行业景气高企为银行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年以来的加息扩大了银行的净利差,由于近期的加息,下半年利差仍将维持较高水平,部分银行甚至会出现继续扩大的情况。资产质量的持续向好使银行的拨备压力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考虑08 年的税收改革,银行业未来两年维持较快增长的确定性较高。银行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较前两年已有了大幅度的改善。美联储降息加大了人民币加速升值的预期。我们认为在可见期内银行业景气高企仍将持续。从估值的横向比较看,目前A 股银行股的估值仅高于化工,和黑色金属,考虑到银行股高增长的稳定性,估值较为安全。多方面综合考虑,维持银行业“推荐”评级。

已实施工资税前抵扣的银行:民生、招行、工行、中行、建行

2007 年将要实施工资税前抵扣的银行:中信、兴业

将于2008 年实施工资税前抵扣的银行:浦发、华夏、南京、宁波、北京银行

8.2 关注受益加息幅度较大,资产质量持续向好的银行

上半年业绩增长动因直接影响后续业绩超预期的可能。规模扩张,利差扩大,拨备计提压力下降和成本收入比下降是上半年上市银行业绩超预期的四大主因,分析这些因素对我们预测2H2007 和2008 年业绩超预期的可能性至关重要。从这几个因素对上半年业绩增长的贡献度上看,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规模的扩张和拨备的下降,招商银行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净利息收入的增长和拨备计提压力下降,而净利息收入中利差的扩大和规模扩张因素大约各占一半。浦发增长主要来自拨备计提压力的大幅下降,其次是规模扩张和利差扩大。建设银行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净利息收入的增长,其中利差的扩大和规模扩张因素大约各占一半。仅有华夏银行因加大拨备计提力度影响了盈利的增速。

整体上来看,规模扩张速度放缓将成为下半年业绩增长的主要製肘,预计下半年部分银行业绩可能略超预期,但利差的扩大强化了预期的确定性。我们认为,利差在加息中扩大更明显,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拨备压力持续下降的银行在下半年和明年的表现会好于平均,业绩符合或超预期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在6 月份以来3 次加息的情况下,前期受益于利差扩大程度较大的银行净利差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也更大;在宏观经济景气继续向好的阶段,前期拨备压力下降的银行拨备压力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

我们看好浦发,招行,兴业和民生银行,因为:

浦发:上半年拨备计提压力下降对盈利的贡献最为明显,同时,浦发递延所得税导致的所得税费用的增加是一次性的,2008 年税率下降幅度将最为明显;2008 年公司业绩将实现爆发式增长。

招行:前期受益于利差扩大的幅度最大,拨备计提压力将维持在较低水平,且加息的影响于2H2007 和2008 年将继续体现,预计2H2007 业绩略超预期的可能较大,2008 年超预期可能性较大;

兴业:处于快速发展的生命周期,上半年业绩驱动因素主要来自规模扩张和拨备计提压力的下降,量上的扩张仍将是支撑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资产质量的改善将继续使得拨备压力维持在较低水平。充裕的流动性使上调准备金率对公司影响偏正面,截至2007 年8月份,公司的超储率仍在6%以上。

民生:业务转型,适度多元经营,实现公司银行业务,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匹配是公司近期的发展方向,我们看好公司的发展战略,放缓后的增速在上市银行中仍属中上水平。

A股、H股咋就差别这么大呢?从PEG的角度,A股是不高估的,当然也有可能是预测过于乐观,俺还是钟情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