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06:16
龙的传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12-25 17:25:18

======================================================================================================================
萨义德说得好:西方人在直接的殖民统治瓦解以后,以话语权的垄断开辟了“后殖民时代”,他们的判断标准、话语结构、逻辑和概念,成为东方人讨论问题的依托和出发点。结果,有些东方人身体似乎是自由的,而精神却是被奴役的。
====================================================================================================================== 


  观象台
  文/张生
  
  近日,沪上某媒体报道,由上海某大学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吴教授领衔的一项课题已经列入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课题旨在研究取消“龙”作为中国形象代表的可能性,同时塑造新的国家形象标志。


  为什么要“罢龙”呢?吴教授表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精通外语的吴教授道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龙在欧美社会的形象确实不够正面,童话、神话、史诗中的龙暴虐成性,这些年时兴的动画大片中也仅《花木兰》中的“木须”还算可爱。其次,我们誓死捍卫吴教授说话和开展学术研究的权利,网友“数典忘祖”的评论不会、也不应该上纲上线到影响吴教授的日常生活和仕途。第三,中国国家形象如何适应时代潮流,以人性化的标志走向国际舞台,确实是一个值得开展多学科研究的大问题。

  说起国家形象标志,其实欧美国家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郑重其事,以近代“民族国家”概念首先成熟、国家形象标志设计较早的法国为例,三色旗、马赛曲是庄严的,但法国人同时用高卢公鸡和德纳芙等美女做国家形象标志,公鸡是骄傲的,美女是风流的,用吴教授的话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英国呢,米字旗是曾经代表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但如今的英国家庭,甚少有在门口挂米字旗的,他们认为那基本上是一种民族主义的行为,民族主义,在眼下的英国,可不是个褒义词。美国呢,他们的秃头鹰靠吃腐尸过日子的,又好到哪里了,用吴教授的话说:“容易招致误读误解”。

  不管如何,这些国家没听说准备改换其国家形象标志的。其故焉在?简单地讲,历史形成的。漫长的历史中,人们把对于国家、民族、文化的感情投射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上,使之成为国家形象标志。历史从来就不是铺满鲜花和锦绣的,具体国家的形象标志也不是每个都经得住抠字眼式考量的。新西兰的国歌就是毛利人的舞蹈和吆喝,中间还配合着拍大腿、打胸脯等土著色彩极浓的肢体动作,新西兰人并没有因此被“误读误解”为原始人。俄罗斯被戏称为北极熊,熊的凶暴、慵懒、贪嘴,并没有使我们忘记俄罗斯人是一个出了普希金、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国家。

  所以,吴教授的课题实际上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1、为什么龙在西方会被塑造为或被认为是凶恶的东西?2、为什么我们要对西方人的这个错误观念这么在意,以至于要将龙放弃?

  不可否认,西风东渐以来,我们认识到一些中国人固守的东西其实不是好东西,比如小脚、随地吐痰、大声说话、胡吃海喝、磕头和龙袍,但与此同时,极度自信的西方人往往把中国说成一无是处。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代表团团长包瑞德想了半天,终于说出中国人的一样好处:女人体毛比较少!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说,60000美国海军陆战队就可以从中国东边打到西边。中国人如此遭人轻贱,有6000年历史的中国龙自然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龙被人家轻贱,我们知道是冤枉。一个,它的考古学起源并不凶恶,甚至可以说是可爱。看过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龙,你知道它很拙朴,有点像当年的占旭刚;看过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你知道它珠圆玉润,总叫我想起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黄帝在黄山骑龙升天,大臣们拽着龙须跟进,何其有爱心;叶公好龙,它就从窗子探头进来看看叶公是否真的喜欢,多么孩子气!二来,它的文化人类学形象说得过去,负责看守东南西北海的龙王基本上老得不行,这种岁数还要上班,辛苦是不用说了;即使所谓恶龙,也就是在江湖里兴风作浪,或者渎职———要么长时间云雨不休,要么长时间不行云布雨,害得老百姓要杀猪宰羊贿赂它。不管如何,总是虚构的,而且,并非强制性信仰。

  虚构的事物,西方人不考究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一口咬定它凶恶,已经是很“西方中心论”了;在神话学的角度上,龙就是大自然与社会之中莫测究竟的力量的化身,为何哈利·波特和众多英美文学作品提起“狼人”、“尼斯湖怪”等津津乐道,中国人说画了眼睛的龙可以破壁而出就那么荒诞不经呢?

  吴教授决心要为中国出头,无论如何,其心可嘉。但萨义德说得好:西方人在直接的殖民统治瓦解以后,以话语权的垄断开辟了“后殖民时代”,他们的判断标准、话语结构、逻辑和概念,成为东方人讨论问题的依托和出发点。结果,有些东方人身体似乎是自由的,而精神却是被奴役的。

  以龙而言,它适合不适合作为中国的形象,本该是中国人基于自己的历史和价值观做出选择的事,在吴教授的课题逻辑中,西方人的“误读误解”却成了立论的依据。中国人必须在西方人不至于“误读误解”的前提下构建自己的形象吗?退一万步,取消了龙,西方人就会正面解读中国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吗?

  美国的公路上,不少车屁股上贴着黄色的丝带,那代表着对远在伊拉克服役的子弟的怀念和祝福。中国人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黄丝带很温馨,茱萸很缠绵悱恻。这叫文化多元。

  龙呢,很中国。(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