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变革的中国“安全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9:53
审时度势 / 伟达

  中国政府最近向外界表明:南中国海与台湾、西藏一样,同属于中国领土主权的核心利益。此个宣示一出,内外反应大有差别:中国的民众普遍觉得本来就是这么回事,理应如此;而海外有关国家则颇感大惊小怪,赶紧忙着重新布局列阵加以应对。

  笔者以为,中国的上述宣示乃代表着新世纪中国“安全观”的提升进步。当然,更重要的还在言行合一,不能光说不做,那就等于没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传统“安全观”一直存在两大缺陷:一个是把王权安全与主权安全对等,于是朝廷最关心的就是保住天子和首都,所谓核心利益不过如此。如此的鼠目寸光和自私自利,往往导致什么都保不住。

  于是,“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朝廷就放弃北京逃往西安;日本侵略军攻下南京,政府就赶紧撤离南京躲到重庆。而且为了保护作为核心利益的王权,对国家的边陲和海疆竟可以随意割让出卖。

  再一个缺陷是认为防守就足以保证安全,连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也相信,把长城修起来就可以抵御外侮;到了明朝,名将戚继光竟还试图把长城修到海上,从而让倭寇无法再侵扰天朝。但历史事实反复证明:长城保卫不了中国的安全。

  这种“国防就是守着自己边防”的狭隘观念,还造就了一个奇特历史记录,至今都还没有被刷新:即成吉思汗的军队例外,中国军队的最大作战范畴,还很少超越到邻国(譬如朝鲜、缅甸或越南) 以外。也就是说,古往今来,中国武装最多也就是曾进入到邻国打仗,基本上还没有不远万里完全跨国实战的经历和经验。

中国传统“安全观”保守狭隘

  西方人喊“中国威胁论”,其心理阴影主要来自历史上曾经横扫征服过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但且不说蒙古帝国早已衰落破败,主流中国文化和军事方针,其实与成吉思汗的风格做派也有相当的差异。所以中国对“中国威胁论”总是感到相当委屈不解:明明是自己从来都本份守着自家大门而已,还频繁遭到外国威胁侵略,怎么反被指责成威胁别人了呢?

  而且,中国传统“安全观”的保守狭隘,不仅限制了国防和军事发展,也贻害于政治、文化、经济、科技、教育等一系列领域,影响到整个中国的思维,战略和气质。它让人们为了所谓“安全”而一味回避躲闪风险和挑战,从而导致中国不断丧失创新和开拓的关键历史机遇,文明发展的被动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政治上,为了稳妥和“大一统”而不敢尝试多元竞争及还权于民;文化上,为了继承传统而不敢超越孔孟之道和故纸堆的禁锢;经济上,严守着小农经营和鸟笼经济长达数千年而没有突破;科技上,以所谓“循天意及自然”的名义,很少鼓励探索发明和科技研究,导致最后几乎自绝于现代化;教育上,崇尚教条、古董和顺民,无法培育新知、前瞻和公民。

  这样的问题许多到今天依旧顽固。譬如中国高层领导人最近公开倡导抵制所谓“三俗”——低俗、庸俗、媚俗。然而“三俗”绝不是一夜间得势的,其背景乃是根深蒂固。为什么这样的“三俗”,长期以来能大有其市场呢? 因为如此鄙俗似乎比较“安全”。

  从春节晚会、电影,到普通电视和网上节目,早已经充斥着“三俗”,但这一不离经叛道,二不涉及发明创新,三是无需针贬时弊,赚钱吸金就行,哗众取宠就行。内俗必定导致外怂,这种表面上的“安全”,其实在为民族和文化的前途制造着最为深重的危机!

  为摒弃中国传统“安全观”的束缚,笔者以为应大力提倡科学地应对和控制风险,即认清和不畏风险,又善于控制把握风险,在此前提和基础上推动大胆尝试、创新和突破,以出击代替防守,从而为中国目前所面对的许多内外“瓶颈”问题,带来解决的新希望。

作者在美国从事国际文化战略研究和咨询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