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关鹏: 政府如何 应对媒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51:33
董关鹏:政府如何应对媒体
政府与媒体间如何才能建立起一种比较和谐的公共关系呢?围绕这个话题,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
一、政府在媒体中的形象与和谐舆论构建的关系
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努力提高舆论领导水平,这句话在座的不少人认为是老生常谈,但国务院领导同志反复强调是从三年前开始的。三年前,非典让我们学会了在第一时间站出来讲真话。非典之前,我们的说法叫后发制人:比如一件事情从发生到处理完历经两个月以后,再来讲这件事情是这么回事。实际上,两个月之间你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谣言就会满天飞。实际上,后发制人根本制不了人。今天媒体传播的速度太快了,新浪网上的一条消息如果登载了仅5分钟的话,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的数字将会被转载437次。含义是什么呢?比如新浪网对某教育部门出的问题做了报道,5分钟之内虽被删除掉了,但不要高兴得太早,还有437家网站登出相同的新闻。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环境。因此,中央领导同志李长春、华建敏近一两年都提到,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提高引导舆论的能力。
我们原来是革命党,可以把媒体当成枪一样来指挥,但现在做不到这点,在一个很多元化媒体的时代,就有宣传部门管不了的一些边缘死角,老百姓几乎是从媒体上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象一些批评政府的“奇端异说”,他们认为都是正确的。今天是个媒介化失实的时代,什么是媒介化失实的时代呢?就是媒介今天说过的话没发生也像发生过,媒介没有发布的事你做的再好也像没做一样。
我在国外当记者时参加过科索沃战役,当时我在英国,英国老百姓看到我报道的科索沃战争的相关内容一定跟中国媒体的报道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上岗记者去科索沃之前都要经过英国政府安排的为期两天的科索沃历史培训,没有报道之前我已经被培训过,被洗脑了,你怎么知道我报道的新闻内容还是不是客观公正的?今天也是如此,每个媒体都是有偏见的,怎么能够让它有偏见但不偏见到对你有害的地方呢?很显然,这是宣传领域的各位领导、各位工作人员需要完成的工作。
应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与五个元素有关。首先是人才或者是人。好多人记住云南,是通过杨丽萍记住的。好多人对河南形象说不好,是因为一偷车贼把河南形象抹杀的。好多人记住广东,是因为广东当年一位了不起的领导任仲夷。这些都是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感受到的。第二是城市。想到巴黎,就想到埃菲尔铁塔,想到凯旋门。想到悉尼,就想到悉尼歌剧院。想到北京,就想到天安门。第三是企业。比如这个地区有几家特别了不起的企业,那么该地区的形象也会提升。青岛当年的市委书记要求青岛所有的企业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要集中在同一个时间,而且要说青岛澳柯玛,青岛海尔。大家的第一感念是:这么多好企业都在青岛,青岛肯定是不错的。因此,一个普通的山东海滨城市成了知名度非常高的城市。第四是品牌。比如顺义打的品牌,顺义生产的汽车、汇源果汁等。第五是文化。以上五点共同组合在一起应该成为我们基层宣传干部对外宣传的基本武器。
当然,我们也一直向全世界推介这五个方面。经过长达二十年左右的工作,在国务院新闻办、文化部、外交部,还有相当多的其他部委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形象才变成今天这样。现在看到,《纽约时报》用了跟小布什走在一起的胡锦涛总书记的照片。我们的领导人和西方领导人走在一起啦,我们受到了尊重。不再是过去电影中搬着脚丫的一个女孩子的形象,不再是原来外国杂志照片上飞来飞去看上去很怪异的人的形象,而是跟他们一模一样文明时代、文明社会的人。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三条经验:第一要主动的说。国务院新闻办提出的口号是走出去,灯下亮。很多外国人就在你家门口,你不宣传就可惜了。第二要敢于说。发生危机的时候,即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要当然,敢于说并不是说口无遮拦。第三要智慧地说。
说话要用智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辽宁发生过一起学生8人奶中毒事件,一个女孩死了,她的死与中毒无直接关系,是由于食用中毒奶后回家用煤气做饭,做一半时睡着了,父母又都上班了,最后导致中毒死亡。事件发生后第四天,当地县里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上台就说,你们认为我们第四天才开新闻发布会,说我们隐瞒信息是不对的,事件发生第一天晚上我们就向主管的某某市委、市政府领导做了汇报。坐在第一排的就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一下子被这话吓到了。哪有发生突发事件后先把屎盆子扣在上一级领导身上的?应该是在哪一级发生,就在哪一级消化。可以说事件发生后,主管我们的领导高度重视,派来了重案组帮我们在一线救助,但是不能说第一时间就向领导汇报了,那明显是领导不让你发布。这是犯的第一个错误。说完话后,他发现宣传部长已经不见了。接下来,他继续犯错误。有记者问,8人中毒,1人死亡,能不能告诉我未来还会有多少人中毒,还会有多少人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下把发言人问着急了。他说,你怎么能这样问问题呢?你不了解情况,我告诉你以后不会死人,也不会中毒了,下个礼拜学生就可以上学了。这个记者什么也没再问。第二天,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一个评论,叫不就死了一个人吗,你还希望死多少人。这个新闻很快被中央领导看到并做了批示,省委书记也做了批示。可以想象,县里面主要领导全部撤职,包括教育局局长、包括中学校长。这就是一个人一张嘴,臭了一锅汤。事实上,他们的主管领导没这么差、这么坏,这么不负责任。
智慧的说与主动的说、智慧的说都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最近有个案例,齐齐哈尔的药厂出现了毒药事件,按说发现后应该是药厂领导被处理,但最近传出的消息是当地药监局的局长也被处理了。为什么?是被媒体“害”了。新闻调查的记者采访他时,他说了一段话:这个情况太严重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就这么被他们无情的侵害了,他们的问题我很早就知道,一定要以最严厉的方式进行处理。当时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把这段话在节目里播了三遍。节目播出后,当地老百姓想:你早就知道你怎么不处理,不处理你就有责任。片子播出三天后,齐齐哈尔市委决定撤销此人药监局局长的职务。后来记者了解到,他当药监局局长只有七个月的时间,以前根本不了解情况,他说早就知道是因为他想,把企业骂得越狠,大家就会觉得他和老百姓站在一起,自己就不会被撤职。但他只想到一头,殊不知最后画蛇添足的那句话,把他明明没有渎职却变成了渎职。
中国媒体变化面面观
接下来,我给大家梳理一下过去三年的时间中国媒体到底发生了何种变化。好的变化是,看媒体不是千篇一律了。以前,电视节目肯定是中央台最好,省台比市台好,市台比区台好,区台比县台好;报纸是大家看了《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其它的都不用看了。现在,都不一样了,大家的选择多了。坏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假新闻有泛滥之势。记者很喜欢造假,因为一个事实只有一面,这家报纸这么讲了,那家报纸那么讲了,如果有300多媒体报道时你怎么办?只能撒谎。这种情况给我们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和麻烦。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西方经常批评的例子,罗马教皇是西方宗教界的领袖,刚下飞机到落杉矶,记者就把话筒递过去说,欢迎来到洛杉矶。教皇点点头。记者问,您喜欢落杉矶吗?教皇不能轻易地喜欢一个城市,所以微笑着不说话。记者说,你喜欢好莱坞吗?你喜欢我们的大嘴美人朱利亚罗伯茨吗?教皇一辈子没结过婚,怎么敢喜欢一个美女呢?所以他不敢喜欢。记者说,您是否知道明星把我们这个地方搞得污七八槽,到处都是当街卖淫的妇女?教皇觉得涉及道德问题了,终于用一口梵帝冈口音的英语问:你们洛杉矶这个地方有妓女吗?结果,发现这名记者蹭一下不见了。第二天,报纸头版大照片,教皇颤颤微微地招着手,恨不得都招不动了,标题写的是:罗马教皇昨日抵达洛杉矶,下飞机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洛杉矶这个地方有妓女吗?这样一个故事在新闻学上常常学到,我们用这个批判西方的新闻观、腐朽的资本主义新闻观,但我想说的不仅仅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环境有这样的问题,在中国也有这样的问题,记者也是在以造假为荣。我今天把他开除了,马上明天又有一家媒体把他要走了。为什么呢?因为媒体觉得要这样的人,会登出一些刺眼的新闻,报纸卖得就好。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之前的一两年,网络上到处都是这条消息。当年第五次决定提速前两个多星期,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报了中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这下坏了。铁道部发言人说,我是铁道部发言人,我怎么不知道明天要提速呢?向领导做了汇报,铁道部党组认为这个事情很严重,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决定明天局部提速,这样起码不会有人说你看中央电视台报道提速,肯定是出什么事儿了才没提速的。堂堂正正的正部级单位因为一条假新闻被炒得很难受。还有高露洁牙膏致癌事件,外国企业的百年老店高露洁也受到媒体的挑战,说它含有致癌的物质。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同志说在英国有《旗帜晚报》的消息,我在英国呆了四五年时间,从没有听说过有叫《旗帜晚报》的报纸,所以我特敬佩北京青年报年轻女记者的敬业精神,她得在网上搜多长时间才能搜到这条新闻啊。但没想到她一登出后,全国三百多家媒体跟着登,结果造成了高露洁牙膏在2005年第三季度在广东的销量下降了60%。对于一企业来讲,销量下降60%,你们都知道意味着什么。还有李雪健之死,李雪健现在活得好好的,但是两年前夏天中央电视台就说据《京华时报》报道,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雪健昨晚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第二,媒体日益膨胀的新问题就是听风就是雨。他非常喜欢在媒体里面让你露怯,露完怯后知道你会来找他,或者请他吃饭,给他红包,或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后他再给你拨乱反正,给你昭雪一下。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建设银行的缩写是CCB,建行出现一腐败行长后被媒体改称为中国腐败银行,所以新上任的行长被说成中国腐败银行迎来了新行长。那天配的是国家反贪局开新闻发布会的一张图:标题是蓝背景大字D?D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贪污贿赂总局。媒体拍照的挺有意思:反贪局的局长正好坐在“贪污”两字中间,后面是中国建设银行的新行长。这样的排版我们可以想象,领导看后有多郁闷。
还有田亮被除名的问题。2004年冬天发生了东南亚海啸,中国很多明星振灾义演,田亮问经纪人该做什么,经纪人说到东南亚拍写真集,写真集的钱捐给灾区。他觉得不错,他的经纪人是清华大学毕业的,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行胜于言,但在媒体发达的时代谁这么做就要倒霉了。田亮就是这么倒霉的。在北京机场出发时背着大包小包,北青报的一个小女记者奔了过来问干什么去,田亮说要去东南亚拍写真集,她说去拍这个写真集能卖很多钱吧,田亮忽然想起来经纪人不让他讲这件事,所以就微笑着什么都不讲了。结果,他的飞机还没有到马来西亚,《北京青年报》已经登出来:中国奥运冠军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那么多明星都在赈灾义演,奥运冠军田亮竟然跑到灾难区赚钱! 24小时之后,国家体育总局做出决定:田亮必须在第二个24小时之内归队,如果不归队,任何后果自己负责。田亮很听话飞回了北京。一个月后,全国媒体都是他的绯闻,经纪人也很痛苦,因为所有的媒体都说因为我们抓到你的辫子才说钱赚回来要捐到灾区的,体育总局经受不住各方面的压力,做出决定把田亮从国家队调到陕西跳水队。本来就是一次调动,结果《北京青年报》又报道说田亮被国家队除名。除名这个词,大家都知道份量有多重?做为宣传干部,大家要早一点在这样的案例中吸取教训。
第三是借鸡生蛋。有些媒体希望和政府斗法,斗法以后它就出名了。给大家讲一个经典的案例:北京有一个朋友是影视界大腕,拍了很多情景喜剧,自己还主持节目。当时云南世博会请他去助威,刚一下飞机,记者问他喜欢云南吗?喜欢。经常来云南吗?经常来。了解云南吗?了解。知道云南的艾滋病比河南还多吗?他一下愣了,不知道。接着问,你知道我们省城昆明到处都是红灯区吗?当时他就傻掉了:记者发烧了?怎么全是这样的问题?他说我不知道。记者马上接着问,如果这都是事实的话,您觉得政府是不是应该把事实告诉老百姓?肯定得告诉老百姓。这样回答坏了,为什么?第二天报纸第三版一版的北京朋友的照片,标题是,XXX(北京朋友的名字):云南应该把更多事实告诉老百姓D?D事实一:云南艾滋病感染数字首次超过河南。事实二:省城昆明惊现红灯区。这次报道出来后,省委省政府领导批评文化局、文化厅、宣传部,说你们怎么在北京请来这么神经病的人给我们添彩。结果本来是第二天参加开幕式,这个朋友却灰溜溜的回了北京。后来把云南报纸告上了法庭,七个月后他胜诉了,获得了5、6万元人民币的赔偿,该报纸发了一大篇道歉信,把当时的记者开除了。
再就是媒体产生的直接影响力。举个冠生园食品的例子:南京的冠生园和上海的冠生园无任何关系,南京的冠生园出现黑心圆宵、黑心月饼后,被中央电视台一棒子打死。这时上海的冠生园应该站出来说,我们与南京的冠生园是两家企业,大家要相信我们是放心的食品。结果是记者送上门采访上海冠生园,上海冠生园反而不理他们,说你们来干吗,是不是来要钱,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这样的态度把记者气死了:我们本来是帮你的,怎么这样?导致的恶果是媒体开始报复,说南京的冠生园是有问题的,上海的冠生园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食品销量急剧下降。记者第二天还针对冠生园房地产开发公司推出的冠生园一期楼盘在报纸上报道:冠生园的食品都是黑心的,他们盖的楼你敢住吗?第二天,好多买房的人都纷纷退房了。从此,冠生园食品改变了态度,花很多钱请媒体,实际上损失已经造成了,只能在注册房地产公司时改另名字,因为冠生园已经被媒体“害”死了。
还有去年夏天,北京一家报纸爆出一条消息,全国媒体纷纷转载,讲中国啤酒行业的甲醛含量是超标的,尤其是山东一家著名的国际品牌也是甲醛含量超标的,大家一听就是青岛啤酒。恰好青岛啤酒的高级副总裁在北京长乐宫饭店宴请商务部一副部长吃饭,二人吃饭时菜已经开始上了,然后说小姐我们喝青岛啤酒,小姐非常有礼貌的鞠了个躬说先生们非常抱歉,我们这里没有青岛啤酒。青岛啤酒的老总气死了,说五星级饭店怎么没有青岛啤酒?小姐非常礼貌地行了个礼说,青岛啤酒的甲醛含量是超标的,所以我们这里没有。当时商务部副部长也觉得很严重,于是和他一起调查。一个月后,发现是新加坡的一家啤酒企业想进入中国尤其是进入北京,它雇佣了一家劣质的东方公司帮他制造了这则假新闻。就是因为这轮炒作,使去年夏天很多地方买不到青岛啤酒,奥运会赞助商也被燕京拿走了。这些都是媒体的直接影响,一条假新闻可以影响你很长时间。
第四是由媒体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这里面讲的是大家不能忽视早期发生的危机,一定要在早期发生危机的第一时间向主管领导做汇报,他可以在比较宏观的角度,帮你出一些很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黑龙江当时发生宝马案的时候,一个妇女开宝马车撞死了很多人,大家觉得这是一个普通的案件,但一点也不普通,这个案件让全国的媒体觉得黑龙江政坛一定有盲流。所以,记者就一拨一拨到黑龙江去关注此事,于是就拉出来136位副厅局级到正部级领导有贪污腐败的问题,包括前部长级的田凤珍、当时省委副书记兼政协主席的韩桂芝等。我们说,所有危机都有萌芽阶段,需要大家正面来看问题。
为什么媒体会产生这样一些变化?无外乎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经济利益致上。以前的媒体好多都是政府来给钱,现在把奶掐断了,它必须自己生存。媒体有很重的金奖,记者不写稿子就没有收入。所以,大家说的话决定记者的经济命运,许多记者就爱在大街上挖小道消息。
第二,盲目的新闻自由论者。什么叫盲目的新闻自由论者呢?有些记者很年轻,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在北京市从事新闻报道的记者里面,一线记者中19岁-23岁的记者占了一线从业记者的百分之二十六点几,也就是四分之一强的记者只有19岁到23岁,很多记者都是实习记者,大学都没读完。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很多记者还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用关切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不要来了以后就骂他们:这事儿怎么能这样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可以对他们说,能不能带你到危房改造的小区去看看该不该改造。大家面对盲目的新闻自由论者,也要有一些自己的办法。
第三,滥用媒体审判。媒体喜欢早一些下结论。比如清华一博士回老家时,他兄弟和邻居打架打死了一个老头,结果全村人都说是老三(清华的这个博士)杀的人。为什么?因为以前村里有人欺负他们家时,她妈就说,我老三的导师是温总理的高参,将来回来后至少当县公安局局长,今天欺负我的人我拿小黄本记下来了,我儿子回来后把你们都抓走。全村人全觉得三儿子最可怕,一定找机会把他三儿子害了。村里出现此事后,警察、记者来调查,大家都说是三儿子杀的人。更夸张的是,被打死人的这家有一个亲戚是在杭州的一家报纸说的,所以第二天报纸标题:清华董博士杀人了。这孩子从两年前1月份被关起来,直至今年6月份才放出来。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看了报纸,怎么调查,大家讲的情节就和报纸一样,所以报纸早就给你审判了,司法公正已经被干涉了。
还有,就是假借社会公共的利益。记者采访,张口就说我代表人民利益,你要不回答问题,我就代表人民审判你。这简直是胡说八道。这样的记者也大有人在。所以有人说,新闻的腐败是最严重的腐败,新闻的腐败不改正,好多工作没法做。就是你做得再好,他一句话、一盆脏水泼到你身上,或者给你BBS一下,给你博客一下,你一定是死定了。
大家接受采访时,要小心有这样的记者,他让你把要讲的东西写出来,背下来。你说背不下来,他说那就照着读。你说怎么读呢?他说让那个同志给你举起来,你照着读就行了,中央台新闻播音员都是这么读的。读完后,破坏的是你自己的形象。
还有什么呢?就是大家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不要认为他说自己在采访你时才开始采访,比如你在北京机场接他,在你接他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接受采访了,在你陪同记者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湖南革命老区有这么一个县委书记,他接受记者采访,带大家去看红色旅游景点。看完后天不早了,他请大家吃饭,把记者带到当地非常有特色的餐馆,这个餐馆提供的饮料很特别,是人奶。一进到餐馆里,记者就偷偷拍摄:当地的县委书记介绍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镇委书记在偷拍的镜头前也是手舞足蹈,说虽然我们是老区,但喝的东西是最高级的。问喝什么?他说你看这里有张妈妈、李妈妈、刘妈妈,你喝哪个妈妈的奶?回答喝刘妈妈的,刘妈妈就给挤奶去了。过一会儿,刘妈妈进来了,拿出一扎说这就是我的奶,实际上大部分都是牛奶。刘妈妈说,我来自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平时我吃的是什么什么,大家听了特别奇怪,觉得像蒙牛、伊利的广告。没想到第二天,湖南电视台经济卫视频道播出节目说,红色旅游应该醒醒了,红色旅游是宏扬革命的传统精神,怎么能搞什么喝人奶呢?大家都能想到,县委书记和镇党委书记都被撤职了。
大家还要注意,不要搭错了记者的车。中国移动至今耿耿于怀的是它赞助了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直播时段的短信平台,结果没有想到,中央电视台让大家猜俄罗斯发生人质事件危机后能死多少人,猜对的人获得中国移动提供的奖品。中央电视台领导当然被处理了,中国移动也倒霉死了:俄罗斯人在北京集体抗拒使用中国移动产品。
以上讲的是媒体不好的变化。有些领导说,那我们以后是不是应该少一点与媒体打交道呢?不对的,你一旦不给他提供爆料,他的想像有多远,你的“坏”就有多远,他的想像有多严重,你的“坏”就有多严重。下面这个案例来自河南。为什么说河南人的形象在九十年代后变坏了呢?原因很简单,跟以前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出问题很像,就是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几乎与世隔绝。原因是什么呢?九十年代中期,河南驻马店等地区地出现大面积艾滋病传染的情况,此情况发生后领导说欢迎记者来采访,但没想到第一批记者说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说艾滋病的传染与领导的失职有关。这下把当地领导吓着了,从那时候开始防火防盗防记者。从那之后,相当于河南大地上罩下了一个大锅,外边的记者进不来,但总编还要让记者写河南,那记者怎么想就怎么写,想得越快,写得越夸张,越夸张报纸卖得越好,河南形象跌得越快。2004年下半年,我们与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新闻办做了大量调研,发现这个锅盖起来以后,对河南的负面影响简直是太大了。为什么?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都没有传递出去。这实际上对河南人是很不公平的。
也有同志与我交流,问为什么记者胆子这么大。其实,他们胆子大是应该的,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民主社会、法制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嘴捂着了,舌头割掉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解决矛盾、解决问题,同时把事实讲清楚。
我们也想声明一点,宣传工作不是万能的。比如说这件事情错了,你非要让我宣传对的,一旦撒谎,我们形象的基石就没有了。以前我当过外经贸局长,经历告诉我,当一个好的外经贸局长是百分之七八十的经历都在推介我这个城市的形象。形象好了以后自然八方来客,钱将源源不断地投到你这个地方。形象不好了,大家觉得你不上风,不上水,沙尘暴,觉得你治安不好,那他就不来了。用商务部长薄熙来的话讲就是,形象是生产力。但很多人误解他,以为是要多修灯,搞很多绿地。薄熙来研究生学的是新闻学,所以虽然他是抓经济工作的,但他对下属在宣传工作方面也有要求,并且很高。这一点证明了宣传是有硬实力的。
去年我们在国资委领导培训的时候,国务院国资委的一位同志讲了一段话,我觉得对大家有参考价值。他说,他做了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宏观经济主管部门的领导,过去的经济工作是做了一件是一件,经济是加法原则,即做得越多成就越大。但在今天不行了,这个加法不知道要加多少和以后要括个括号,再乘以媒体系数N。乘以媒体系数什么意思呢?就是媒体报道得好,你就是大于等于1 就好啦,媒体没报道就乘以0,相当于你做任何事也白干了。如果媒体报道得不好,那就乘以负数,你工作做得越好,乘以负数后负面影响越大。这句话比较有力度。
二、中国媒体发展的现状
今天是个信息的时代。如果你没有打造自己的形象,就吸引不了眼球,这要求与媒体高度对接的工作方式。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主动地一直连续地与媒体讲话,讲话的时候要注意我们的方式方法,提供的照片要有效、生动活泼。老百姓喜欢看人的照片,别把领导拍成不是人了,要拍成是普通人,他的眼睛里流露出对老百姓的关心、关切和爱护。所以我们看,温总理这样的照片在两会上很受欢迎。
形象是谁打造的?是媒体打造的。大家一定要换位思考,站在媒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十五年前,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国资委、建委三家要求北京的主要几家报纸要盘点房地产发展的情况,结果发现排在前面的住总、城建都是国有企业,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当时远见卓识,说咱们是不是不应该只说国有企业,也说一些民营企业。大家一算后把排30多位的万科房地产排了出来,当时国有企业的领导根本不把万科放在眼里。被选中的九个国企领导一一接受十几家报纸的记者采访,采访完后记者说,这九位领导怎么像商量好的一样,穿的都是黑西服,白衬衫,红领带,头发都是背背的,抹得亮亮的。办公室也差不多,落地窗,挂党旗、国旗,红木家俱,红木书柜,里面摆着公务员手册,管理者大全,房地产全书,书一看就是新的,没有看过。这九个领导坐的姿势都像江主席学习,把胳膊放这儿,身体微侧。他们讲的话就像统一了口径一样,每个人上去就是什么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建委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开创创新、锐意进取。但是,在采访第十个领导的时候他们眼前一亮,第十个领导是万科的王石,他没有在办公室接受采访,因为他的办公室在东三环一带破破的二层小楼里,那一带就是农村。他把记者约到了香山脚下,他穿了一套白色运动服、白色运动鞋。大家一看,终于找到一个不一样的人了,看看说话怎么样。他说,你们很不容易,每天在城里呼吸着汽车的尾气,工作压力这么大,天天堵车把你们弄得很郁闷。你们到香山来采访我也就散散心。记者一听,终于找到一个说人话的领导。爬山过程中他说,经营企业就和爬山一样,爬山过程中可以后退可以前进,但是你要有足够的斗志就能爬到顶点。现在我们民营企业有很多困难很多问题,但只要有必胜的信念,爬完这座山就柳暗花明了。大家听完后觉得,这个人讲话太有意思了,与《人民日报》登的那些传统文章都不一样。爬到山顶时他说,我们的前辈给北京盖的这些房子坚固耐用,非常了不起,但是你看北京的房子缺少亮色,我们从深圳来万科就是给北京增添了一点亮色。爬完后他说,山有波澜起伏,我们企业也会有波澜起伏,你不能爬到一个坡路就说香山是一个大坑,你不能爬到一个高坡就说香山是一个土坡,你一定要爬到山顶才能看到全景。记者觉得他的话太有哲理了。第二天报纸一登,大家发现排在30多名的万科占了十一家报纸的头版90%的片幅,另外几位差不多的被点了个名字,就是这次采访的还有某某某某。这九个领导气死了,赶紧打电话给市纪委、市建委,包括宣传部,说你们浪费了我们这么长时间,记者采访没有内容。当时宣传部的处长就说,谁让你们哥几个商量好了穿得也一样,长得也一样,说得也一样。这些都值得我们考虑,大家要学王石。爬山后他尝到了甜头,此后他还不停地给记者制造爆料。后来他又带领大家去爬华山,他说自古华山一条路,今天我要带你们走另一条路爬上华山。果然,记者们从第二条路爬上了华山。爬完后他问,你们说中国的房地产有几条路,记者说就一条路即国有企业,他说你们错了,还有一条路民营企业。这下,记者被他征服了。第二天,《光明日报》第三版标题是:自古华山还有第二条路,即中国民营企业进军房地产大有可为,里面都是讲王石怎么样。王石带着复旦大学的一名教授爬了泰山,爬山过程中复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不停地给大家讲,你看王石这个企业家整天游山玩水,企业还管得特别好,所以他的管理哲学值得大家学习。记者下山后觉得中魔了一样,天天翻着王石的管理哲学不停地报道。王石聪明的地方就是他做每一件事就要媒体报道,媒体不报道这件事情就白做了。这就足以看出,形象时代的企业家已经远远走到政府官员的前面,政府官员大家还是喜欢低调,枪打出头鸟,你不要太出头了。一个有魅力的地方领导人对于一个地方来讲是很重要的,包括有魅力的局长,有魅力的镇长、有魅力的村长都是很重要的。
成功的政府公共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做个归纳,它由三个部分来组成,三者缺一不可:第一,信息的传播。就是我们每天做宣传工作这是最基本的一部分。宣传工作不仅仅是报道,《北京日报》报了,《北京晚报》报了,北京电视台报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了最重要的第一步,完成了60分及格。第二,形象的构建。形象太重要了,大家都要想想,我的这个乡、这个镇,我的部委办局要展示什么样的形象,我的这个形象是不是在我的信息传播中得以体现。第三,关系的协调。平时的协调非常重要,平时在朝中得有人,记者中得有一呼百应的人,发生突发事件后再认识就抓瞎了。
今天是传媒的时代。大家必须敬畏媒体,媒体有时候打的就是普通的人,大家不要以为普通的人就没有炸弹的效应。小记者也可以砍倒大树,德国总理失去总理的宝座,就是因为得罪了一个很年轻的新锐记者。采访的时候,他说你怎么总喋喋不休的问那么多问题,我还要解决另外一个城市职工下岗的问题,你让我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多好。记者一听,噢,那你接受我的采访不是实事。所以记者由爱生恨,第二天总理在开会的时候没到贵宾休息室休息,他到普通的座位上坐着,结果记者拍了一张照片,登在了报纸头版,写的是总理不管你支持不支持小布什打伊拉克战争,在德国都没有人与你坐在一起。老百姓一看,噢,总理已经没有人支持了。其实是胡说八道,他可能比窦娥还冤。你得罪了记者,记者就有一万个办法来害你。
还有给大家举一个江主席1999到英国剑桥大学的例子,这个例子已经成为外交系统必谈的例子。什么意思?中国领导人出访的时候总会有些人出来捣乱,我们当时集中智慧搞了一个调虎离山之计,事先声明在另外一个地方搞接见仪式,台独分子闻风而动,到那儿去捣乱。但我们偷偷地通过党组织通知了七百多名大学留学生在图书馆广场前搞活动,活动就15分钟,当时应该说天衣无缝,他们意识到再跑过来要半个小时,这时我们的活动已结束了。第二天,人算不如天数,江主席一行从伦敦出发,下着蒙蒙细雨,结果迟到了半小时。一迟到我们的心里就开始发蒙,有半个小时的时间那些人早就赶过来了。后来大家想,现场有七八百人,他们二三十人,我们怕他们干什么,于是我们手拉手、肩并肩筑起钢铁长城,一个苍蝇、蚊子都不让他钻进去。后来我们看到江主席带着他固有的笑容觉得好亲切,说欢迎欢迎,江主席您好。台独分子想钻,我们就不让他钻,紧紧的拉在一起。当时大家觉得这个活动太成功了。当天晚上大家看电视的时候,好多人想看一下,终于有机会上BBC了,结果打开电视一看,大家都哭了。BBC的女记者拿着话筒说,今天上午江主席访问了剑桥,但是遗憾的是在现场受到了七八百名中国打扮留学生模样的人的强烈反对和抗议。后来我了解了一下,发现原因很简单,外国记者与中国记者最大的区别是,中国记者喜欢到圈里拍领导,外国记者喜欢在圈里拍老百姓。结果没想到,这天的“钢铁长城”把四十多家外国媒体圈在圈外边。各种分子全在圈外边,全都与媒体在一起。更可怕的是,我们在里圈喊的口号“欢迎欢迎”外国人听不懂,他们听懂的是台独分子翻译成的意思,即台湾独立、西藏独立,这样就变成七八百人在喊台湾独立的口号。从此以后,外交部再有这样的活动就有了不成文的规定:要中文喊一遍,英文喊一遍,党的标语也是中文一行,英文一行。这就告诉大家:媒体的时代谁忽略媒体,谁就有可能被破坏形象。
今天是透明的时代。大家不要以为你能捂得住、盖得住,纸包不住火,但是有一些办法可以活学多用。我讲一个当时在辽宁工作时处理的案子:台湾的一个女议员意外地遇害了,应该说涉台是小事,如果是台湾的女议员而且是主张台独的女议员在大陆被杀害了,那台湾记者肯定饶不了我们,肯定日后将新闻炒得很大。当时案件发生以后的晚上12点就破案了,杀人犯已经抓到。公安局长说明天早上八点记者来了以后我们开记者招待会,早讲完我们早放松。他的做法我觉得不错,非常敬佩,第一时间。但马上发现这里有问题,我说台湾记者过来很不容易,需要花一天一夜。为什么?我说他们要飞到香港去,因为没有直达,再飞到北京,从北京再飞到沈阳,沈阳再坐三个半小时的颠簸汽车才能到这个地方。台湾记者来了以后,如果八点开发布会,半个小时发布会就把人家打发了,他一定不满意,认为大老远跑过来你就告诉人家是一个普通民事案件,绝对不可能。那他们能去干什么?我说你八点半开完会后他们就会出现在你们县城的大街上,四处搜索小道消息。那应该怎么办?我说我们要想各种很有智慧的办法把记者限制住,不让他有机会接见一些非事实的信源。那怎么办?我说很好办,把早上八点的新闻发布会适当地注一些水,然后开成多个新闻发布会。公安局长很聪明,马上就知道这个意思了。上报政法委,政法委也同意。马上我们就这么做了。早上八点我们就召开新闻发布会,但是只拿出四分之一的事实来讲,而且公安局局长不出面,由公安局副局长兼刑侦支队支队长讲。他讲的时候下面听得聚精会神,大家以为发布会开完他就讲完了。他说不对,我们将在十点半开下一场发布会,为大家介绍新的案情,以及把相关的证据带到现场。记者一看开完会就九点了,距离下一场还有一个半小时。辽宁这个地方县城很大,如果要到案发现场往返需要三个小时,大家一看来不及去了,只能等在这个地方等。到十点半公安局长给大家更多的信息后吃午饭,吃完午饭后说第三场发布会将在2点15举行。大家一看还有25分钟,觉得又没有时间出去了。2点15的发会布会开完后说我们将在4点50举办第四场发布会,届时死难家属、台胞代表、台办主任、市长全都来。记者一听,这机会难得,更不能出去了。第四场发布会后说我们市长请大家吃饭,记者这会儿觉得该讲的人都讲了,该请的人都请来了,还出去采访什么呀?天黑以后,港澳台的记者对大陆有一种偏见,其实我们这里比他们那儿安全多了。他们以为我们这里不安全,所以晚上他们都吝惜自己的小命,没有人敢出去。第二天天一亮,我们一辆大巴把二十多名港澳台的记者塞上车送到飞机场,看到他们飞上万里无云的蓝天,我们的心比天还蓝呢!为什么?因为我们看到他们飞上天了,我们就安全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我们这里呆的每一分钟我都保证他与事实在一起过,他在我们这里呆的每一分钟他都没有机会接近任何的表演,任何大街上爱讲故事的老大爷、老大妈。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什么呢?透明的时代不要盲目地去捂嘴,透明的时代也不是说要敝开心扉什么都说,应该有的放矢,有议程设置的把事实分成若干份喂给记者吃。实际上,我们给记者提供事实非常像我们家里养小宝宝,小宝宝刚出生,你不可能早晨八点就把一天的饭都喂给他,那小宝宝中午就得抢救了,抢救后把肚子都掏空了,反而没有饭吃了,这是不负责任的父母。作为政府官员、宣传干部接待记者的时候,也应该适时有度地把信息一点一点提供给他。说我害怕记者,一下都给他得了,他会一下觉得你没有意义了,没有利用价值了。这点大家一定要注意。第三,不要在媒体面前撒一些很初级的谎。比如非典期间北京有位区委书记,他非得回避媒体,那次新闻发布会我们要求他提前半小时到场,他偏不:开五十分钟发布会要讲半个小时,记者提问二十分钟,多可怕,能不能迟到二十分钟,自己直接讲半个小时,记者就没时间提问了。这个主意太棒了。结果这位区委书记迟到了二十分钟,到了现场我们都快气死了。这个人上台后讲的话更把大家气死了,他说:非常抱歉,我迟到了,这是最不应该的,你看你们戴着口罩冒着生命危险来参加发布会。大家一听他的话还挺高兴,认为还挺理解我们的。他接下来说:你们都知道北京堵车,一年四季的堵车特别严重,所以我今天就堵在半路了,实在对不起。说完这句话场下哄堂大笑,为什么呢?因为非典期间北京不堵车,而当时最远的远郊区县开车到北京市委新闻发布中心四十分钟足够了,他还是在城内的一个区域。他读的稿子若干次被大家抗议,最后只能是提前接受记者采访。当时下面有记者站起来说:您现在读的东西我们大家手里都有,您不要读了,您读得一点儿也不流利,您能先回答我们的问题。当时我们的区委书记被气死了,你们可以想像当时问的是如何害怕的问题。
透明的时代就是这样一种情况。透明的时代到底都发生了什么?主要是网络的速度太快了。网络上不用留姓名,所以博客、BBS可以说很多不负责任的话。中国现在的媒体,有百分之六十的消息是真实的。这样一种情况下,大家就不要自欺欺人了
今天是说服的时代。说服的时代就是润物细无声,面对媒体的讲话我们能不能像广告语一样引人入胜?对媒体讲话不能直接照搬政府的工作报告或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在座的很多同志在为我们本部门的一把手写接受媒体采访的讲话稿,写完后一定要做这样一个加工的工作:用简单的话能说明白的,不要说三五句话。这是一个去繁缩简的原则。第二就是一定把里面最重要的几句话用广告语的形式来表现,意在让老百姓看了这句话以后,一下子就会停在这儿,能记住这句话。什么叫广告语?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伊莱克斯空调曾经在中国卖得很差,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记不住这个名字。但是老总很聪明,一次和赵本山吃饭,赵本山敬酒说“梦里寻它千百度,你要几度就几度,我来敬你一杯”。老总一听这句话太棒了。第二天就把这句话做为伊莱克斯空调的宣传语,以后农民老大爷再去买空调,他记不住伊莱克斯没关系,说我要买你要几度就几度的空调,小姑娘说那就是我们伊莱克斯空调。大家要有一些最浅显的、最民间的语言来替代老百姓听不懂的那些尖酸刻薄的术语或者是套话。
领导者对媒体讲话,要遵循“倒金字塔原则”,即对媒体讲话应该重要的先讲,不重要的后讲,一定要调整一下顺序,套话就不要讲了。大家不要太贪心了,不要讲很多内容。北京市公安局非典期间曾经推出一个便民三十条,结果没想到新闻发言人把三十条一条一条地讲,结果把记者都讲晕了。公安局领导认为讲了三个多小时,明天见报的效果一定会非常好。第二天一看报纸,坏了,几乎没有报道。便民三十条到底怎么回事?老百姓不知道。这是个无效的新闻发布会。2005年,北京市公安局推出了便民五十条。北京电视台一个记者特别搞笑,知道公安局的发布会都长,开会的时候他带了一箱方便面,还跟公安局的领导开玩笑说您不在乎牛肉面的味吧?领导点头微笑。然而,这次记者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位领导总结了经验,发布会只开了十五分钟就结束了。怎么安排的呢?他在五十条当中找了最有意思的三条,每条都有故事,讲起来很生动。讲完后他说,知道各位记者工作很忙,时间非常宝贵,所以我今天就给大家讲三条,另外四十七条如果感兴趣,可以拨打我们新闻办公室的热线电话,我会随时接受大家的采访,再次感谢各位!记者反而觉得没着没落的,还没听够呢。上次他把电话也提供了,结果没有一个人打。但是这次电话提供后,他的电话是从早上一直响到半夜十二点。第二天他更高兴了,几乎北京所有报纸的头版都是夸我们北京市公安局的报道。这背后就是要掌握火候,不要说多了,太贪心了,那样就有问题了。
我给大家讲一个王歧山市长在非典期间接受媒体采访的片段,这个片段就告诉我们要见好就收,不要让它一发而不可收。当时在北京宣传部组织的专家组里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是王歧山市长上任第十一天应该保守起见,不要轻易出镜,在新闻联播里面接受一段采访。但王市长反对,他说新闻联播的讲话是非常有限的空间,而语态让老百姓觉得我们离他们很远。第二就是外交部的意见,认为能不能在北京召开一次没有禁区的发布会,公开地讲一下。大家觉得还是不行,外国记者来了什么都问,你怎么能够毫无遮拦的开一个特别开放的发布会呢?第三种意见是外国专家包括我本人参加的这个小组的意见,认为能不能参加一个深度报道的专访类节目,这个节目最好在中央电视台新开播的栏目中。这个意见提出来之后,王市长本人非常喜欢,他说太棒了,我就这么做。中央台哪个节目适合?当时我推荐了我参与策划的一个节目,叫面对面,这个节目就是主持人非常尖锐,不停追问一个问题。王市长胸有成竹,做了充分的准备。这时候王市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节目一共播出30分钟,在29分钟的时候在门口对他招手。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黄金三条原则的经济原则。果然到29分钟的时候看见我们招手,他便毅然决然的把节目结束了。那也就是说,面对面回去播节目的时候想删一句话都是不可能了,节目时间不够了,保持了原生态的王市长怎么说你就只能怎么播。所以,这一点保证了在非典最关键时刻,老百姓看到一个自信的、敢于负责的、敢讲真话的新市长的形象。老百姓在那一刻找回了北京市委、市政府,找回了抗击非典的信心和决心的这种信任。这个例子给大家讲的就是说服的时代,你不说服是不行的。
今天的时代是多元和平衡的时代。就是没有异议,没有质疑,就是没有传播。什么意思呢?大家在今天这个时代不要求全责备。在要求基层领导的时候不能求全责备,不能永远不出负面报道。有负面报道说明你了不起,你要不是出头的鸟,枪不会打到你,大家不要因为身边一两条负面报道而痛苦不堪。
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就是小布什总统左脸被人家亲了一口留下口红的痕迹,右脸被人家打了一拳留下熊猫眼。小布什的名言是:对于媒体来说,只要是好话坏话都有就是好事,怕只怕只有好的或只有坏的。为什么呢?中国人说的很清楚,只有好的,绝对的赞扬是捧杀。棒杀也不行,是绝对的否定,像联通的短片,把联通说得一无是处。所以捧杀棒杀都不要,我们需要更加沉着的去应对。如果有七分好,三分坏我们觉得是不错的。
四个星期前,我们在广州参加一个商务部组织的彩电行业的工作会议,薄熙来部长亲自主持,他说,创维我不担心你了,你总被香港媒体炒,今天早上传出消息,他的领导已经被香港判刑了。长虹我也不担心,你也被媒体炒了。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TCL。TCL听了觉得很无辜,说我从来没被媒体炒作过,领导怎么还担心我?薄熙来说,就是因为你从来没被媒体炒作过,所以我不了解你应对媒体的能力有多强。薄部长的意思是,一个人经常生小病,不容易得大病,这个人已经变成半个大夫了,不断消化体内的细菌,最后都搞定。有些人从来不得病,得了病也不去看医生,最后得病,就是特别严重,一下就死过去了。平时有局部的微观的突发事件你不妨向媒体报道材料,以诚恳的态度承认一下错误,这样媒体就不会一直埋藏着爆炸的力量,一旦有一天你盖不住了,砰的一声爆炸了,这很可怕。
今天是中国的时代。大家要善于以外国人能听懂的话、听懂的方式介绍我们自己。就是说,随时准备应对外国媒体的挑战,注意表达国际化和媒介化。
我在做记者时报道过亚特兰大奥运会。当时在得了三块金牌的第二天,中国代表团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会上说:向我们今天到场的勇士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你们辛苦了,你们凯旋归来,你们从战场上带来的征程,让我们感到无尚光荣,接下来的战斗还会非常激烈,希望勇士们发挥你们的优良品质,继续保持自己的作战状态,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翻译一五一十地翻译,外国记者听了以后表情都不对了。我在现场,知道明天肯定要出事。第二天,亚特兰大的头版登的是中国奥运冠军大揭密,说从昨天中国代表团新闻发布会上得知中国以前是一个打仗的国家,现在不打了,好几千万解放军没有事儿干,所以他们天天练奥运项目,所以就解释了为什么从洛彬矶奥运会以来中国奥运冠军一下子那么多。报纸上还说,他们的新闻发言人说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英勇的战士,要保持以往作战的精神,继续打好每一仗,这次得冠军的和参加代表团的每一个运动员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人。看完之后,大家觉得气死了。因此,大家做比喻也好,跟媒体讲话也好,要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
最后一个时代叫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时代。媒体在我们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太重要了,到底能不能成为危机,媒体发挥致命的作用。
三、政府部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发生危机以后,怎么应对媒体?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做媒体的盟友和合作者,不要和媒体打架。
第一条,保证主流渠道的疏通,让小道消息没有根源。前些日子,北京建筑研究院出现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案件,这个院的老院长、老书记被一个已经被开除的员工残忍地杀害了。案发后,当地区公安局说不许向外界披露信息。我们的知识分子很实在,结果不披露了。第二天,有七张报纸登了相关的消息,简直奇了大怪了,还有说是情杀的。这怎么可能呢?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杀人的五十多岁,他们三个人之间怎么情杀?还有人说是杀了两个贪官污吏,这两个领导都是两袖清风的国家级知识分子,都是退休了被反聘回来的老知识分子。还有人说,研究院由政府事业单位转轨为企业后带来了诸多问题。当时转轨已经三年了,这个人为什么被开除呢?因为他长期赌博不上班。研究院的规定很明确,连续旷工30个工作日,一定被开除。被开除后,妻子跟他离婚,孩子生重病,房子也卖了,因为赌博,穷途末路了。他认为就是他想回来上班,老领导不让他上,所以就把老领导残忍杀害了。这个故事当时报道完以后特别可怕,因为小道消息特别猖狂,最后主流报纸《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再登相关内容时已经没法登了,登的话也没有人相信了。这就是主流媒体没有发挥作用,非主流媒体就把你的整个工作搞得一团糟,因为媒体每个小时都会给你制造新麻烦出来。
第二条,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公关目标要频繁接触。意思就是功夫在事外,大家平时就应该注意。比如卫生局应该知道跑卫生口的记者都是谁,城建的你也应该知道跑城建的记者都是谁。平时没事儿的时候,请他们来坐一坐,看一看,了解一下,把相关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年底年初寄给他们,让他们了解平时你都在做什么。因为平时有连续的图像了解,在发生突发事件后,不会别人说你坏,他也 开会之前还要有必要的接触,大家一定要留提前量,提前到场接受媒体采访,提前跟他寒暄一下,这有极大的好处。布莱尔首相在英国做采访时,我当时做记者,我最大的体会是:他永远都提前半个小时到场,到场后到旁边的小房间接见到场的所有记者。听说特别“恐怖”的一个女记者,长得像章子怡一样漂亮,但性格却很暴力,这样的组合简直是绝配。这个女记者想“害”布莱尔,雄纠纠、气昂昂地走进来。布莱尔马上跟她握手说:你长得太漂亮了,比电视上还漂亮,真没想到你问了一个问题,我的部长就下台了。首相把她夸成这样,这女记者哪里见过这态势,扑通一下坐沙发上,就嫦娥奔月了,再不是红色娘子军了。布莱尔先生说,听说你的问题水平特别高,你能不能告诉我今天你还有什么问题?女记者把问题全说出来了,把布莱尔都说烦了。这时女记者已经变成小玉兔了。布莱尔说太棒了,第二个问题水平最高,一会儿回答这个问题,现在你可以走了。女记者已经晕头转向了,一下子就派出去了。好多记者貌似很强大,但是其实是害怕领导、害怕权威的。
我们北京奥组委曾派专门的小组去学习英国申办2012年奥运会的成功经验。那时,还差24小时投票的时候,布莱尔就提前到场了,在一小房间里和大家不停地握手,每个人基本上要握2分钟。下一个即将进来的是1968年奥运会的什么什么冠军,旁边有人在他耳边说。这个人刚进来,布莱尔就说你看当过奥运会冠军的人身体就是结实,把这人一下子就美死了,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奥运冠军。接下来即将进来的是美国的谁谁,进来之前旁边的人告诉说这是当时的一个体育记者。他一进来,布莱尔说你是当年的大牌记者,我读过你的文章,这人一下子就美得不行了。所以他们投票的时候,脑袋里面除了英国,没有法国。头一天我们都认为法国会胜,但布莱尔与七八百人握了手之后,局势得到扭转。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安排,大家都知道贝克汉姆是大帅哥,很多人喜欢,他安排贝克汉姆在那天提前到场,在酒店里不停地坐电梯,一会儿上楼,一会儿下楼,让投票的人不停的在电梯里看见贝克汉姆。不停地听到女代表尖叫的声音,哇,贝克汉姆出现了。贝克汉姆很关切地拍肩膀跟她握手,说谢谢你,谢谢你。问你怎么来了?贝克汉姆说这是伦敦的奥运,我们多希望奥运会在伦敦举行。女粉丝一听,说是呀。所以,晚上投票的时候大家不想布莱尔,也想的是贝克汉姆,陈述的时候更是如此。法国是四个白头发的老头儿,四个人讲得都是巴黎口音的英语,外国人什么都没听懂。英国人就不一样了,第一个是奥运冠军,一个黑美女,大家一看说话像惠特妮休斯顿,长得又那么漂亮,真是太棒了。接下来是小孩讲,老头儿讲。最后是第安科(音同)爵士,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1500米男子冠军,长得比贝克汉姆还帅,虽然已经85岁。他一讲完,大家觉得非英国莫属了。所以,英国是以优势的票数在最后24小时之内改变了命运。最后一刻很重要。
再就是建立高效联系的新渠道,加入舆论的引导。大家不可能影响所有的媒体,那你就影响领导舆论的引导者,找出谁是这个事的始作俑者,说话声音最大的人,引导他就可以了,包括对解决问题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的决心和力度做重点说明。东航有一个飞机在包头掉了下来,东航的董事会成员都已经到现场历战了72小时,在第72小时的时候终于开了一场发布会,由党群工作部的主任来做新闻发言人。但由于他拟口径时候拟了十一条口径,他希望十一个董事长都能签字,而结果十一个人都签字的只有三条,他只能说这三条,没签字的他不能发。第一条就是首先声明东航发生的这次事件不会对东航的股市产生任何影响。新闻发布完了,记者快疯了:这哪里是公司,哪里是国有企业,死了那么多人,不关心人的生命,还关心在股市有无好的影响。实际上,党群工作部的主任也很冤枉,很多人说你怎么那么笨呀,他说不是我笨,我想发布死多少人,领导不让发布,都没有签字,十一个领导都签字的就这一条,那我只能说这一条。
俄罗斯一组记者曾学在去年哈尔滨污染的时候到前线去采访,当时有一个县委书记太聪明,马上他就说我们县里所有的男人都上前线了,今天能够接受你们采访的只有我,我只有半个小时,半个小时之后我也上前线了,我们希望把污染停留在中国境内,不去影响俄罗斯同胞。俄罗斯的记者就喜欢听这样的话。结果回去后我们发现,此次代表团的十余个成员没有人做这次事件的负面报道。
还有发言要上下一致,言简意赅。发生危机后,各个单位要紧紧围绕在单位一把手和新闻发言人的周围为他们服好务,这很重要。还有就是危机发生就要积极接触,避免表面性的兴风作浪。表面性的兴风作就是什么一开头,上级的人一讲就是对不起,无可奉告。实际上无可奉告,你也可以告诉他很多东西。你就不如说这件事我们现在还不太了解,可不可以我留个电话,你两个小时打来,或者问他你能不能留个电话。两个小时后你还不知道应该告诉他什么,你主动给他打电话,你说是李记者吧,我说两个小时告诉你事实,但是现在事实还不是很清楚,你看这样好不好,我们现在向你道歉,再给我两个小时。两个小时还没有,就再给他打电话,记者觉得你很尊重他,你把他当回事儿。所以再打一次之后,他就会尊重你,不会缠着你了。他会知道事实只要一出来你就会告诉他。这是你与记者打交道很个人的一些好的办法。大家要少表扬自己,多表扬别人,这是每一次应对危机最好的办法。
最后送给大家八个最基本的原则,用来跟媒体打交道。
第一是差异原则。大家要区别对待媒体,不要对《南方周末》、《北京青年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用同一个版本的话题讲话,今天是不能用通稿的时代,新闻通稿最后只能起到事实与数字的传递作用。要让每一个媒体能够登出符合你要求的文章,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影响他们。
第二是情感原则。要把记者当成人,不要把他当成不是人的东西,以为给他一些材料就可打发他走了。越是好的记者越是要给他一些可以讲故事的空间。大家一定要多跟记者打交道,才能够了解记者的想法,有些时候你跟他隔绝了以后,才会产生敌意,产生敌意就会妖魔化,你的工作就没法做了。
第三是简洁原则。言多必失,能够一句话讲清楚的事儿一定不要讲很多。毛主席和邓小平同志的《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都是用最浅显的语言讲最高深的道理。
第四是准备原则。一定要在新闻记者采访前做精心的准备:着装的准备、内容的准备、发布口径的准备,适当的模拟环节等。
第五是重复原则。不要认为记者是你的下属,你的下属会揣摩你讲话的重点,你讲一遍他就记住了。你对记者就应该当一下大话西游里面的唐僧,不时的念念紧箍咒,哪怕他是孙悟空也逃不出你的手掌心,逃不出你的紧箍咒,所以要适当的重复你的重点。
第六是时机原则。没有最好的时机,最多是有比较好的时机,所以大家要善于应变,相视而动,差不多的时机该发布就发布。
第七是自我原则。大家不要封闭起来,比如说我是教育局的一位领导,我开发布会或接受记者采访,应该同时与我们宣传部、新闻办的领导打成一片,了解这次记者想知道的一些情况,应该有意地主动去出击、策划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你不主动,媒体主动,那你就倒霉了。
第八是喜忧兼报原则。你的问题最好由你讲出来,即对任何一个机构的报道应该是好的也有,坏的也有,这是最好的。不能只有好的,全都说我们好也不是件好事。
最后讲有礼有节,善待记者。记者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不是朋友就不能说悄悄话,不要什么都跟他说,不是敌人就不要把他轰到外边,把他大棒子打出去,应该把他当成你忠诚的合作伙伴。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演讲,讲得不妥不好的地方大家多多批评!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报告人
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精彩语录:
今日之中国:主动地说 智慧地说 及时地说
千万不能:不肯说     不尽快说    不说真话     事后再说
成也媒体 败也媒体
漠视媒体—Ⅰ:骂不还口 打不还手
漠视媒体—Ⅱ:防火、防盗、防记者
漠视媒体就是漠视公众
执政党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强有力的引导媒体和舆论的能力
痛苦甚至残忍的经历告诉我们:闭口不说与拼命遮盖绝对不是最好的办法
媒体关系的基本原则:
多一点双向传播,少一些单向灌输
强调合作双赢
强调尊重,遵守政策法规
强调公众满意宗旨,尊重公众权益,对公众负责,一视同仁
这是一个形象的时代:形象是生产力
这是一个传媒的时代:媒体无处不在
这是一个包装的时代:素面不是福
这是一个透明的时代:纸包不住火
这是一个说服的时代:润物细无声
这是一个多元与平衡的时代:没有异议与质疑就是没有完成传播
这是一个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时代:没有突发事件是“非常态”
国家与城市营销的三个标准:美誉度+吸引度+忠诚度
成功的媒体关系包括什么?
不仅仅是发稿——信息的传播
必须深入人心——形象的构建
居安思危成为制度——关系的协调
以上三者缺一不可
领导面对媒体讲话应该注意三个原则:
“倒金字塔”原则(内容现行原则)
“黄金三条”原则(效率性原则)
“小学六年级语文水平”原则
所以今天面对媒体应该……
宠辱不惊
绝对赞扬→“捧杀”
绝对否定→“棒杀”
眼睛里容得下沙子
更加沉着地应对
来自公关专家的建议
危机传播十个黄金法则
记者要什么
你要说什么
留出更多准备时间
传达精准和被授权讯息
让记者可以引用你的话
“满足”记者提出的问题
避让敏感话题,善用过渡
避免模糊,及时澄清
尊重记者,有理有节
保持警觉,直到采访结束
面对境外记者采访和应对突发事件传播
2009-07-29 12:09:24钱塘理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全球新闻研究室主任 董关鹏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如何面对媒体与公众,尤其是面对西方的媒体和公众。两个多月后,北京奥运会就要举办,期间,来参加的运动员有11000名,而记者有4万名。如果大家到奥运村转一圈就会发现,给记者住的地方比运动员住的地方还多,还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奥运会不仅是给运动员开的,也是给记者开的。4万名记者来报道中国,这是我们宣传自己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但同时也是挑战,如果大家不知道如何跟他们打交道,那将是一场灾难。
今天的讲座首先锁定两个关键词汇:一个是突发事件的应对,一个是媒体关系的日常管理,比较多的参考对象是西方记者,适当也兼顾了国内媒体。大家都知道,最近的突发事件很多。我本人在一个半月以前,因各种突发事件处理而一直在不停地飞。如前一段时间在西藏发生的“3·14”事件,事件发生后,西方媒体对事件作了不符合事实的不公正的歪曲报道。针对这种情况,为让西方媒体进一步了解“3·14”事件真相,4月上旬,中央特别安排了一批西方记者对拉萨事件进行了采访,由我和其他专家组成的小组负责陪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我们需要让全世界的主流媒体都知道,在拉萨到底发生了什么。通过这次实地走访,记者们了解到了更多真实情况,谎言不攻自破。
当专家小组从拉萨回北京,在成都转机时,又接到北京的指示,要求我们去武汉,因为武汉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冰雹,当场砸死5人,有1980多名老百姓因汹涌的泥石流而迁居到其他地方。而在当地,有27名日本记者打扮成游客的样子,走家串户搜集所谓证据,目的是煽动老百姓,说什么这样的恶劣天气都是由于建三峡大坝破坏了生态环境而造成的。我们听后,非常气愤,于是会同有关部门,邀请了来自美国、日本和国内的专家,用大量的事实来证明这次天气不是建三峡大坝引起的,戳穿了日本记者的谎言。就在武汉这个事件即将圆满结束的时候,又听说湖北当阳市一个女市长开车撞死了儿童,日本记者全跑到那里去了,我们非常着急。
当这个女市长了解到中央外宣办、国办、中办的专家小组正好在武汉,就来向我们请教。我们出的主意非常一致,只有三点意见:第一,最好开一场新闻发布会,把事实讲清楚;第二,必须公开道歉;第三,希望她一定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走一遍该走的法律程序,一切都要按章办事,不能开任何的、特殊的绿灯。遗憾的是,她没有听从我们的意见,而是采取了诸如跑关系、讲私了的办法,但这一切又没逃过记者的眼睛。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很能干、很有前途、老百姓蛮喜欢的女市长辞职。我们刚回到北京,又接到紧急任务,说在安徽阜阳发生了手足口病的传播情况,我们立即驱车来到安徽。当时,由于化验结果没有出来,严谨的卫生工作者不可能对记者讲话,而媒体往往都是急性子,他们容不得你准备十天、半个月,结果出不来,你又不讲话,那记者只能从别的渠道去抓新闻了,而政府部门就会错过第一时间向公众发布权威信息的机会,就给谣言带来了机会。为此,我们说服了卫生部门的领导立即赶到了现场,按照“非典”以来始终坚持的“快讲事实,慎讲原因”这八字指导方针,第一时间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告诉媒体在阜阳发生了什么,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当中,初步判断是什么什么等等,最终稳住了形势。由此可见,突发事件真的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的处置方法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无数血一样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懂得应对媒体的领导,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会不断制造第二场、第三场新的危机,而这些新的危机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其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令人遗撼的。
因此,学会从容面对媒体,正确处理危机意义重大。一、迎接挑战、求本溯源:重新认识媒体、认清机遇1、变革中的全球媒体与我们面临的挑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判断,但是大家要明白,如果挑战过不去,这些机遇最终还不知道将会属于谁。而在这些挑战当中,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是非常之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是对我们日常媒体关系管理的最大考验,同时,也是最好的“试金石”。那么,怎么才能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从十六届六中全会到十七大召开的这一时期,都有非常多的论述,告诉大家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相关工作。如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文件中有这么一段论述,“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媒体要增强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说法跟以前显然不一样,在“非典”之前,我们说“后发制人”,让别人去说吧,我们自己走自己的路。但非常遗憾,今天谁要还是有这种想法,就会犯致命的错误。怎么办呢?我们认为,就是要健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消息,对于西方媒体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及时的发布准确信息,就会谣言满天飞,到那个时候,就非常被动,我们履行职能就会有更多的挑战、更多的阻碍。在每一场危机的处理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媒体,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根据学者的判断,目前有这样一个说法,我们今天看到的事实,是一个媒介化以后的事实,媒体在今天的权力太大,具有一票否决权,媒体说发生过的事,没发生也发生了,你做的再好,媒体没有说,跟没做一样,所以说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在这方面,杭州在全国的城市当中做得非常好,已经走在前列,积累了大量与国际媒体打交道的经历,比如说,西湖博览会、动漫节等,西湖边还出现了专门为外国记者打造的接待中心,这在全国来说是走在前列的。要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就要靠“实事求是”,但是实事求是不是无所作为,闭口不言。比如,评价一个企业、部门、城市,过去都是加法公式,即形象与声誉=贡献+贡献+‥‥‥+贡献,也就是说你的贡献做的越多,对你评价就越高,而且舆论都喜欢谦虚低调、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领导者和他所在的单位。但是现在就不行了,现在这个加法公式要改成形象与声誉=(贡献+贡献+‥‥‥+贡献)×媒体报道与评价指数。具体来讲就是,当媒体报道与评价指数为0,一切贡献可能都会抹杀;当媒体报道与评价指数为负数,做得贡献越多,情况可能更糟糕;而当媒体报道与评价指数大于或等于1,则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强大的媒体引导之下,公众开始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形成评价。只会做,不会说,那一旦遭遇危机,往往伤痕累累,举步维艰。2、从“三个视角”看媒体下面,我们从记者的视角、官员的视角、研究者的视角三个不同方面,就认识媒体和如何应对来自媒体的挑战跟大家作一交流。一是传媒的视角。
以我在BBC、中央电视台的工作经历,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我认为,中外记者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即“记者不坏、观众不爱”。意思是大家永远不要期待中外的记者们天天都讲好话,这是不可能的。在国外,如果一个记者被发现天天讲一个地方的好话,马上就有廉政公署之类的部门来查他,如果要是连续3个月说这个地方好,大概就会被开除了。而且,所有的电视台都有收视率末位淘汰制,哪个节目收视率太低,这个节目就被取消了,英国是这样,在美国更严重。在我国,许多家电视台也规定每3个月末尾淘汰一至两个节目,谁排最后一名,谁就回家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快到3个月的时候,记者特别紧张,还差两个星期,记者拼命的调查,问一下自己排在第几名,如果排在最后一名,这个记者在最后两个星期就只报坏消息,不报好消息,因为坏消息收视率特别高。比如,新闻报道说B、C、D三个市的工作好,那么只有B、C、D三个市特别喜欢看,但是全国观众就不怎么爱看,然而,要是说哪一个地方出了坏事情,大部分的人就都喜欢看,就是这个道理。在我国,媒体最发达的地方是北京、上海和广东,那么这三个地区周边的省份就会有相对多的机会被这三地的媒体记者采访,同时,也就面临着被报坏消息的更大可能。我们曾专门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负面新闻曝光作一排名,排第一的省份就是河北省,排第二是山西、第三是内蒙古、第四是河南、第五是天津。主要是因为离北京太近了。杭州虽然离北京远,但离上海近,在上海驻点的外国记者比北京就少那么一点点。
曾有个驻上海的外国记者告诉我,他判定是否要采访一个地方的标准是以上海为中心,并符合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交通便利,第二个条件是山川秀美,第三个条件就是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局部不和谐且正在调整过程当中。大家想想,离上海不远的杭州是不是特别符合这样的条件。这些情况说明,我们的挑战就在眼前。对于报社的记者来讲同样如此。在中国,很多的报纸在商业化运作方式方面已经跟西方很像,就是不养人,基本工资特别低,但是稿酬特别高,鼓励记者多出稿子。所以,当一个记者来采访你的时候,你要是拒绝采访,他就会认为你抢走了他的钱,会满肚子不高兴。但同时,为了生计,记者即便没采访到什么东西,文章还是一定要写的,因为不写就没有钱,不过报道的很可能就是对你不利的坏消息。比如,《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被派到F市,因为听说F市有一个突发事件,但是总编辑告诉他,买飞机票普通舱都没有了。这名记者出了血本,坐头等舱飞到F市,结果到了F市以后,没有人理他,记者亏本了,生气了,就会胡编乱造一些坏话把消息发回去。所以说,有时候对于中国的坏话怎么来的,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接受他的采访。了解媒体,媒体就是你的朋友,不了解媒体,媒体就是你的敌人。英语中有句形容记者的谚语,说如果你不把记者喂饱了,他就咬你的胳膊,咬你的腿。很多领导说,既然外国记者这么可怕,不接受他的采访就是了。我告诉大家不可以这样,采访到有价值的东西,就直接报道,如果没有采访到有价值的东西,在很多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报道,记者们发明了新办法,如果采访不到,就报道采访失败的过程。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某地一个外地农民工为让女儿上当地最好的小学,一直让孩子等到9岁半,但学校就是不收,因为不是当地户口,没办法收。于是,这孩子的妈妈就找到一名记者,希望媒体介入。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当地教育局分管小学的副局长,结果这个副局长说,“这个事没有办法解决,如果为你一家开绿灯,就会有很多人都来上这个学校”。
当时,局长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回避,他五次挂断了记者的电话。但这个记者没有放弃,他必须要发稿子的。他一直等该局长到中午12点,局长一下楼看见记者,扭头从后门离开了,其实记者都看见了。下午两点该记者堵在单位的后门,局长没有发现他,抬头时突然看见记者在这里,记者说,这下你躲不过了,别躲了。这下把局长气坏了,不仅不接受采访,扭头就走,还吐出口中的口香糖包起扔在垃圾筒里。虽然我们这个副局长什么话都没有说,但记者还是发了新闻稿,详细报道了采访失败的过程。这个文章是这么写的:张小玲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姑娘,人人都说她长的像童年时代的章子怡,而且大家都说她将来能考上清华大学。然而,9岁半的她还没有上学呢,她妈妈谈到这,都是以泪洗面。她妈妈说,我们就想上某某小学,可他们就是不让我们上。我们与这座城市已共度19个年头了,为漂亮的市容都贡献19年血汗了,为什么我的女儿不能在这里上学呢?为此本报记者带着家长走访了该校所在区的教育局的副局长,然而我们打的五次电话都被无情的挂断了。在中午十二点,我们发现这位局长即将走出办公楼的大门,但是当他发现了我们的时候,却“蹭一下”从后门跑开了。
当天下午两点,我们终于在教育局的后门,堵到了这位特别喜欢“走后门”的局长,当我们记者说明来意,局长狠狠的瞪了我们一眼,还吐了记者一口,然后拂袖而去。我们不仅要问张小玲的上学之路还要多漫长?像张小玲这样的孩子,在这座城市还有多少个?一贯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平等,农民工的孩子应获得同等教育权利的某某市,为什么还有这样的事呢?本报记者为此欢迎大家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欢迎大家登录我们的博客,等等。这个例子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因此说,闭口不说、拼命的躲避,绝不是最好的办法。在采访中,外国记者除了上面的方法外,还有更高的境界,就是如果连采访的过程都没有,那就直接报道郁闷不满的心情。这种例子太多了,比如说,某外国记者到了某市,什么都没采访到,他回到机场,发现地上有一只大蟑螂,就会拍一张大照片,然后配上文章,说这个市卫生太差,到处都是这样的,以发泄他对此地的不满情绪。所以,大家要记住,记者都处在一种饥饿的状态,来了以后他们一定要把新闻带走,如果记者什么新闻都没有带走,非常抱歉,就把你的问题和缺点带走了。
其实,国内记者和西方记者在这一点上是越来越像了,他们对于新闻追求的执著,对于媒体成功的向往,都转化成了巨大的压力,压在他们头上。我告诉大家,媒体记者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我们应该了解、理解记者,诚待、善待记者。二是政府官员的视角。关于从政府官员的视角看媒体,我本人也有一些体会。我曾任北方某一个地方外经贸委的副主任,工作就是招商引资。刚一上任,就来了一群记者采访招商引资的事情,我非常高兴,因为记者都是我非常熟悉的人。我对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其实招商引资就是这么回事”,等采访结束后,有记者就开始夸我了,说我讲话跟其他领导不一样,没有套话,讲的真好等等。第二天上班的路上,我发现好多领导看我的眼神都非常怪异,等我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省委机关报一看,第十版登了我的照片,旁边的标题是“外经贸委:招商引资就这么回事”。当天下午,省长召开全省招商引资工作年度专项会议,他说,我们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工业基地振兴,特别是招商引资的工作,我们天天想,天天研讨,还没有想清楚招商引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但是我今天早上看报纸,有一个同志,人家刚一来就说“招商引资就是这么回事”,我特别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当时就坐在第一排,全省各个地市的外经贸委的主任也都在,真是尴尬之极。通过这件事,我对大家的忠告是,谁夸你都可以当回事,唯独记者夸你,不要当回事。因为,记者夸你是例行公事,采访你的时候一般都夸你一下,一夸,你讲的话更多,往往都是这样的。大家要保持清醒头脑,不管记者怎么夸,你该说什么就说什么,该说多少就说多少。为了大家以后不要犯这样的错误,我帮助大家总结了一下。
作为政府的领导干部,常常忽略了来自记者的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一旦被忽略,往往就容易出问题。哪三个特点呢?第一,媒体总在“断章取义”。断章取义是一个中性词,我们说的话总是很多的,而媒体在使用的时候总是用其中的一部分。你说的很多,记者用的却很少,那么怎么才能保证记者用你的话恰到好处呢?应对的策略就是提高讲话效率,要多少给多少,不要讲太多。也就是说,当有一个记者来采访你,首先要问他,采访后播多长时间,如果播一分钟,我们讲话最多讲一分钟零5秒到10秒就可以了,它的好处是拿回去以后就得播这个东西,不给媒体“断章取义”的机会。下面我举正反两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反面案例):大家都知道几年前发生在齐齐哈尔的“齐二药”事件。在这件事件平息后半年,中央电视台根据需要,又对此事进行了一次“回头看”报道。接受采访的是该市药监局新上任的党组副书记,一位年仅39岁的药学博士。他认为这次采访非常简单,应该怎么说都不会错,因为事情在半年前就盖棺定论了。但是在实际采访中,他却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呢?就是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多了。当时,电视台记者告诉他,对他的采访节目只播出一分钟的时间。事实上他讲一分钟就可以了,结果他接受采访的时候,却一张口讲了一个小时,前59分钟讲得特别好。但不幸的是,最后一分钟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跟你讲,我早就发现这个药厂有问题,我早觉得药厂生产的都是假药,我觉得迟早会出事,你看最后还是出事了吧。”回到电视台,由于台领导马上要审片,而负责编辑的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同志,经验不是很丰富,在剪辑这位副书记一分钟采访时,因为内容太长,不知道哪句话合适,情急之下,想当然的认为领导讲话往往在最后一段有总结概括性东西,于是匆忙中把最后一句话用了,而把前面都删掉了。送到台领导那里,台领导一看是“齐二事件”,就说,直接播了,半年前的事,不用看了。
最后一个能够把关的人也没有看这个片子,直接送到夜班的总编室。总编室的技术员在值班,他要负责把每期节目当中最好玩的一句话抠出来,做成第二天5点59分出现的滚动播出的节目导视,小伙子一看这句话真有意思,就用这句话得了。第二天早晨5点59分开始,电视上就播出我们这位领导说的:“我早就发现了,我早就知道了,迟早得出事,你看还是出事了”。节目播出后,这位副书记的话引起了国家药监局、黑龙江省药监局、黑龙江省纪检委等多个单位及广大市民的关注,结果这位党组副书记被免职了,因为舆论压力太大了。发生了“断章取义”事件后,领导都喜欢骂记者,骂记者不对,我觉得记者的报道,也是他们亲自看到的,听到的,也没有什么错误,确实是你说的话呀。我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很多的领导在我们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被惯坏了。比如,《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对大家太好了,当你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你说错了,记者很心疼你,都改成正确的刊登出来。而现在,那么多的商业化报纸,再也不会对你这么负责了,记者采访你时,你讲了一大段话,可记者为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眼球,把你讲对的、讲得好的都删掉了,而讲错的都保留了。所以,防止断章取义应该从我做起,从我自己做起。应对的策略就是提高讲话效率,要多少给多少,不要一下子给的太多。(正面案例):下面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中央电视台记者王志对到位不久的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的采访视频:〔王志:现在所有的问题都不是你最害怕的问题,你最害怕的问题是什么?请告诉我。王市长:就是污染源的切断。王志:你上任10天采取了非常严厉的这些措施。王市长:《北京日报》给我标出来了,叫做“军中无戏言”。
王志: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北京感染的人数却在不断的上升。王市长:现在的措施要对今后的10天起作用。王志:就医疗条件本身有一个估计,我们非常不乐观,他们觉得北京现有的医疗条件,能够接受感染病人的底线就是6000人。王市长:我们紧急调动的能力强极了,我们上千张床位的医院有三十多个。我将为他们创造环境,而他们自己要注意处理好自己的生活。王志:有人很形象,就是说把北京今年的春天比作一个戴口罩的春天,夏天也快要来了,口罩还会延续吗?王市长:不是说咱们现在不做那种猜测吗?王志:但是我们很想知道。王市长:那你就且听下回分解吧。〕这个节目本身开创的原型都是从BBC学来的。如果大家接受王志的采访没有问题,那么接受西方记者采访也不会有问题,因为王志比好多西方记者还具有挑战性。这个节目录制以前,国务院新闻办安排我到北京市协助这次采访。在策划会上,我提的三个建议都被市长采纳,第一个建议,事先预测一下记者提出的问题,并一一作出答案。市长共预测了15道题,王志正好问了其中的13道题,15:13,我们获胜了。第二个建议,事先搞一个模拟,因为这是电视的深度访谈,最好模拟一下。我们在采访前一天模拟了40分钟,把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都进行了演练,等到第二天正式采访时,市长对答如流,效果非常好,这说明我们准备得非常充分。第三个建议,要注意防范断章取义。
市长问,断章取义怎么防范呢?我说,这个节目播30分钟,就给他录30分钟,录到第29分钟,我站在门口示意,你一看到招手,就什么都不说了,或者尽快说出结束语。在实际录制过程中,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当王志问“有人很形象,就是说把北京今年的春天比作一个戴口罩的春天,夏天也快要来了,口罩还会延续吗?”这个问题时,已经快30分钟了,于是我们招手向王市长示意,他看见了,就马上巧妙地用了一句“且听下回分解”结束了这次采访。整个节目一气呵成。这期节目让北京老百姓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并坚定了战胜“非典”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这期节目树立了王市长的威信,把一盘散沙的北京老百姓紧密地团结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周围。与此同时,王志也因为这期节目,获得了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还获得了主持人最高奖的“金话筒奖”。由此可见,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面对记者采访,并不象有些领导同志所认为的那样,都是你死我活,事实上,只要处理得当,完全可以开创双赢、多赢的局面。第二,谣言都是“飞毛腿”。我们很多领导不了解这个情况,总以为报道登出来以后,还可以找领导、找相关部门来“灭火”,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从2003年以来,互联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网民最多的国家,如果一条新闻在新浪网的首页刊登,其平均5分钟被转载的次数是437次,这是什么速度?假如A单位被某个记者胡编乱造了一个假新闻并在一家报纸上登出来,那么很快就会上新浪网的首页,A单位急着找到宣传部或国信办,要求尽快删除,两个单位也非常配合,第一时间把假信息删掉了,但是大家马上在百度、谷歌搜索一下,就发现又有437个网站登出来,如果再打437个电话,要求国信办一个一个删掉,大概需要1个月的时间,都删完了以后,又有4370个网站又转载了,由此可见,传播的速度有多么的惊人。
那么我们怎么应对呢?我们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放弃捂嘴,跟谣言赛跑。举一个例子,在某地发生了一起台商意外被杀害的案件,这个案件发生以后,该地公安局第一时间就破案了,于是该公安局长准备立即召开一场历时3个小时的新闻发布会。我们专家组到了以后,表示强烈反对,问局长,如果今天上午都讲完了,下午这些记者会去哪里?局长说,这些记者去哪里管我什么事,我该讲的都说了,跟我没关系了。我对他说,如果你上午讲完话,让记者下午跟不了解事件真相的老百姓在一起,就会造成谣言满天飞,上午的发布会就白开了。于是公安局长就灵活地把一场发布会改成五场,他上午先开第一场,40分钟,开完以后,对记者说,大家别走远了,我们半个小时以后马上开第二场发布会,记者一看表,哪也去不了,就等着第二场发布会。第二场发布会开完后,局长又说,大家别走远,我们10分钟到1个小时之内,随时再开发布会。他本来计划一小时后开,但害怕记者都走了,所以他说在10分钟到1个小时范围之内,随时都有可能召开发布会,记者一想还是等吧。期间,局长还派了很多宣传部的同志跟大家聊天,进一步宣传了主流声音。第三场开完以后,记者刚想离开,局长又说,大家别走远,马上就要吃午餐了。记者说,我们在哪里吃都可以。局长说,最好留下,你们一定不能错过今天中午我们这么好吃的饭。大家问,中午的饭为什么不能错过呢?局长笑答,因为我们国台办的发言人跟大家一起吃饭,公安部发言人跟大家一起吃饭,还有我们公安部的好几个局长,还包括台胞代表、死难者家属都跟大家一起吃饭,你们可以一边吃饭,一边采访。记者一听可高兴了,结果37个境外记者都留了下来。吃饭期间,这些记者又说要在饭后去杀人现场采访。因为那个地方山高路远,比较危险,为保证记者不乱跑、不出事,能统一上公安局的车,局长想了一个办法,他对记者说,我听说大家要到杀人现场采访,那个地方很远,往返要六个小时,我给大家一个温馨提示,你们不要一个人行动,最好是大家三五成群,而且坐正规出租车去,因为路不好走,还有大石头,经常有抛锚的情况,我建议大家再带一些过夜的东西,带一些食品和水,那个地方连电话的信号都没有,你想给我们打一个救援电话都很难。这一说,把记者吓坏了,就要求公安局长派车送。局长就等着这句话,其实,车早就派好了,只是担心直接要求记者上,他们会不配合,所以才采取了这个办法,没想到,效果非常好。10分钟以后,大家发现37个记者都上了车。等记者回来后,已是晚上九点,公安局长召开了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一天五场发布会确实把记者“喂”得饱饱的,把他们“肚子”撑得大大的。因为用灵活的方式,掌控了新闻记者和舆论发布,所以权威信息远远跑在了谣言前头,而且其声响也把谣言完全覆盖和淹没了。这个事例告诉大家,你要放弃堵嘴的事,要学会跟谣言赛跑。所以说,有的人以为捧着真理不理记者,最后真理就烂在你的肚子里,应该用真理和事实把记者包围起来,让记者没有机会了解不是事实和真理的东西。第三,媒体是个局部“放大镜”。局部放大镜怎么理解?在今天,当我们跟记者打交道的时候,记者都是局部的放大,怎么办?大家要学会引导,不能让记者乱窜,要参与他们采访的策划,给他画一些路线,提一些主题,比如,这个主题我建议你到我们J区看一下、H区看一下等,记者可高兴了。但是如果不引导的话,问题就出来了,记者就会走到哪里采访到哪里,往往会把本是一个局部的问题无限制地放大,最后让我们难以收拾。所以,应对的策略就是要加强引导,全程服务,想尽办法把我们想说的告诉记者,把我们想让记者看的带记者去看。三是研究者的视角。从旁观有些领导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我得出了一些这样的判断,即传统的媒体“灭火队”失灵了,全民重视媒体的时代到来了,如果不重视媒体、用好媒体,不仅会失去工作的主动权、影响力,也将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在这方面,杭州已经给全国做了榜样,王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讲以前可能害怕记者监督,现在是欢迎记者监督,我觉得这是了不起的。在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都传为美谈,都想向杭州学习。现在,应对媒体、引导舆论不是宣传部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人人工程”,是“一把手工程”。什么叫“一把手”工程?就是各单位的“一把手”都要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工作;什么叫“人人工程”呢?就是今天在这儿上完课不是一个终点,只是一个起点,大家回去以后,还要培训到位,每一个基层干部由在座的领导自己来培训,要告诉大家媒体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样说?好多基层干部因为不懂媒体,或不敢于面对媒体,而导致工作成果没有显现出来,甚至于还出现问题。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曾和某地的新闻办主任陪同70多名西方记者去采访一所体育学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校,曾出了7名奥运冠军。一天的采访很成功,可就在还有10分钟就要结束的时候,记者们提出要到体操房再回头看看那些可爱的小朋友,我说没问题,就带他们来到体操房,刚到门口,正好看到一个小男孩在腾空翻,扑通一下摔了下来,那个教练跑过去,我以为他要扶他,结果不是,他走过去一巴掌打在小男孩的脸上。等回过头来,看到我们都在,他满脸通红,来到我们面前解释说,中国的孩子不打能出奥运冠军吗?就这么一句话,把我们一天的努力全毁了,造成严重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不但领导要懂得媒体,而且基层老百姓也要懂,否则也是很可怕的。再有两个月,奥运会就要开了,届时有21600名注册记者,还有10000至20000名非注册记者来我国。注册记者都在北京,而非注册记者可能在全国任何地方进行采访,他们是对北京以外的地方最大的挑战。
国务院477号令已明确了外国记者在中国采访可获得国民待遇,再想通过外办、国信办、外交部帮你拦着是不可能了,也拦不住了。他们来到中国可以随便采访,可见,挑战就在眼前。怎么来应对?我告诉大家的就是,要内紧外松,要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如果采取关门主义是绝对不行的,那应该怎么做呢?举一个例子,就是哈医大二院发生的天价医药费事件。一个老先生看病,在医院住了77天后去世,当他儿子结医药费时,发现大概有140万医药费,他想问个究竟,于是找到医院来调查,详细的帐单调出来,其中显示仅7月31号这一天就输血94次,一天输液106瓶。双方就发生争执,家属要求院长出来道歉。这家医院是有57年历史的三甲医院,院长也是厅级干部,不能轻易的出来。不出来道歉,家属就说要给这家医院曝光,这个家属说得到做得到,第二天当地的报纸大标题登出来了:《哈医大二院惊现140万天价医药费丑闻,医德心何在》,两个星期以后,牡丹江、大庆的两家报纸也把这事给报了出来。尽管请了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灭火,但经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影响还是在迅速扩大。两个月后,中央台记者锁定了这条消息,不到5个小时就出现在哈医大二院的门口,说要采访院长。院长一听说上级媒体的记者来了,借口开会,不接受记者采访。随后副院长、党委书记等都以这样那样的原因不接受采访,那么记者就只能对广大市民采访了,顿时谣言四起。
在这个背景之下,院方才派出纪委书记、重症监护室主任和输血科主任等来接受记者采访,但由于他们准备不充分,结果回答记者的提问非常糟糕。下面是那次采访的部分录音:〔重症监护室主任:那30多条收费记录我们医院每个人都进行调查了,甚至最后连几分钱的都查到了,我们不但没有多收的,还有少收的。记者:130多万还有没有收的?重症监护室主任:对。记者:为什么会这么高呢?重症监护室主任:因为他的病实在是太重了,他要求我们医护人员要全力抢救,全力抢救的代价就是高额的医疗费。旁白:比如输血,在77天住院时间内,病人总共输入了25万8千多元的血液制品,其中7月31号这天,一天输血就达94次。记者:那这个一天之内输血费收了94次,是不是意味着输了94袋血啊?重症监护室主任:这个我跟你说句实话,我也不好回答你,因为我不太清楚这些事。你说的问题可能也不是什么问题,但是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你要不找输血科的护士长,他可能一下就说清楚了,就是一目了然的东西,其实我不太清楚这个东西。重症监护室主任:血制品有的时候是非常紧俏的,或者是赶上周末的时候,都得多领,领出来之后要备用,放在那里。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病人输血量非常大,所以事先都给领出来了。旁白:记者接着采访了医院输血科主任。输血科主任:没有这个情况,我们24小时值班,是有规定的,特别是病房没有保存血液的条件,我们都让他分次取。记者:会不会一些别的科室和你们一些科室的工作关系比较好,有特例呢?输血科主任:不会,我相信不会。〕分析刚才的对话,这位重症监护室主任在接受采访时犯了三大错误:首先,是说话不慎重。她说了一句最不应该说的话,“全力抢救的代价就是高额医药费”,这句话可以被理解为“不给钱就不抢救,不给多的钱就不好好抢救”,言外之意就是见死不救。其次,是画蛇添足。我认为如果有一个外国记者采访你,采访一个你并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事,你应该这样回答这位记者朋友:“您说的情况我刚刚听说,您留下您的电话,等我了解清楚以后我再告诉你。”不知道的就不应该乱讲。但是不幸的是,这位主任,她先说她不知道,结果又多说了三句画蛇添足的话,第一句话她说“94次你觉得是个问题,但我觉得不是个问题”,那大家想一想,给你胳膊上扎了94个窟窿,你能告诉我这不是个问题吗?而且是一天之内。第二,她又说这个事我作为主任不好说,你要问别人,他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你想是不是应该把她撤职得了。第三,她说这个事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想,都一目了然了,她还不知道,那太可怕了。再次,是撒谎。怎么撒谎呢?当发生突发事件时,高层领导不在,或者是不说话,中层、基层领导接受记者采访就特别害怕,大家都特别喜欢撒一个善意的谎言,把记者搪塞开,走了得了。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你要这么做就倒霉了,不管是善意的还是非善意的,绝对不能撒谎。她怎么撒谎的呢?她说94次我知道怎么回事了,肯定是我们担心输血科晚上没人,或者周末没人,我们一次性的把94次输的血都领出来了,放到病房慢慢用,大家想可能吗?作为医生,说这样的谎言太令人遗撼了,因为血不可能提前领出来,要提前领出来的话,放在正常的温度下,都变成血豆腐了,第二天不能用了,绝对不可能,输血科都是24小时工作的,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情况,她被人家戳穿了,撒谎穿帮了。
这次采访值得我们深思,我认为以下几条必须引起大家重视:第一条,只能讲真话,撒谎是万万不可以的。撒谎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前一阶段发生的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事件就是一个例子,机长一个一个的返航,返航以后,在现场应该怎么处理?其原则就是“快讲事实,慎讲原因”。如果我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就会在现场这样说,“实在太对不起大家,我是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的总经理,请大家放心,我们已经向总部申请,正在紧急调配很多飞机飞过来,在最短时间内把大家送到目的地。刚才,有人说要赔付,现在原因正在调查中,只要是我们的责任,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会赔付,我提醒各位保留登机牌、登机凭证。我们给大家准备了饮料、快餐等食品,另外咱们的MU—5231已经开始登机了,我们从上海调来的飞机到了,你们赶紧上飞机吧。记者朋友,你们跟我来,我们到302室,我非常愿意回答所有记者的提问”。这种事情一定要把记者和旅客分离开来,如果记者和旅客混在一起,就好比把汽油浇到了燃烧的木柴上,把记者单独叫到一个房间,再来回答问题,就可以削弱他们在一起互相借助的力量。然而那个总经理却不是这么回答的,他说,“赔付?什么赔付?跟你们讲,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天气原因不赔付。我跟你们进,你开过飞机还是我开过飞机,你坐飞机时间长,还是我开飞机时间长,你这个记者我记得你,你回上海去好不好?你不要在这儿说话。
我跟你们讲,不要跟我讲赔付的问题了,你们觉得不公平,就找民航总局去,跟我们没关系。”刚才这个总经理的讲话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把责任扣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头上了,任何的突发事件都不能把错误扣到上级的头上。第二个错误就是他过早的跟人家断定返航的原因就是天气原因,事实上根本就不是,他太不谨慎了。第二天记者又来了,说到底为什么返航,真是天气原因吗?这个经理又说:“对”。第三天记者又来了,问是天气原因吗?他说:“对,我已经说了是天气原因,而且我们中国天气预报有几次是准确的?”这次又犯两个错误,第一是撒谎,第二是把一个毫不相干的第三方单位给惹了。结果第二天下午,国家气象局召开发布会,一个记者站起来问,说东方航空云南分公司总经理说中国天气预报没有几次是准确的,气象局的局长说,“我们中国气象预报准还是不准,不能由一个人说了算,我相信老百姓自有公论。同时我告诉大家,从硬指标来算,中国台风的预报在全世界处于前列,在卡特丽娜飓风发生以后,美国人还跑到中国来学习中国的台风预测的。您说的东航的机长的这个事,我昨天晚上都听说了,我连夜给云南的气象部门打了电话,他们今天早上给我的回复是,他们走访了当时同一时段、同一航线的多位国航、南航和海航的机长,这些机长告诉我们,不仅我们当天提供的飞行的天气预报非常的翔实准确,我们历来在云南提供的天气预报都是翔实准确的。所以看来国航、南航、海航都觉得没问题,只有东航觉得有问题,那我想可能问题就不在我们的身上了,恐怕总有一些人是有问题的。”
当天下午,国资委和民航局施加压力,第二天上午东方航空作出决定,云南分公司的副厅级的党委书记和总经理两个人被就地免职了。由总公司的副总经理接任他们两人的职务。这就是撒谎的结果。第二条,如果有可能,把坏消息一下子说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发生了突发事件,大家记住,短时间内快速地把坏消息都说完是最好的办法。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快说的好处是长痛不如短痛,短痛一下就过去了,当然有的领导喜欢今天说一点,明天说一点,后天不说,大后天再说一点点。不要以为分开了说是好事,不是的,我们记者可都是“放大镜”,你今天说一点点,我给你放成这么大,明天说一点点,就会再放大,这样就会天天都有大大的坏消息。在这方面,山西省处理“黑砖窑事件”就做非常好,省里的发布会一开,记者就满足了,因为一场发布会把所有的坏事都抖出来了,记者就离开了。第三条,学会道歉。比如,山西省在处理“黑砖窑事件”中,除了把坏消息一次讲完外,还安排省长、常务副省长、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省长一起出来道歉。我告诉大家,在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道歉也是一个好办法。道歉的好处是什么?所有的坏消息只要在报道的时候没有道歉就是一个绝对的坏消息,但是如果他在报告一个坏消息的时候,同时还说有关部门为此向大家道歉,我觉得这就变成了一个不好不坏的消息。你不能把一个坏消息拦住,但是至少能把坏消息变成不好不坏的消息,所以大家一道歉,这个消息就由最坏变成了不好不坏。
第四条,适当减低舆论期待。比如,河南省发生的“陕县透水事件”,当时处理的也非常好,事情一发生,徐光春书记就作了三条重要的指示,第一,必须要第一时间召开一场全面的新闻发布会;第二,有关部门现在就道歉,不要等到秋后算帐再道歉;第三,要降低媒体的期待,不说大话。当时很多领导说大话,说我们的人都能救上来,后来徐书记问能不能保证都救上来,这个领导说不能保证,徐书记说不能保证的事千万不要对媒体讲。于是,第二天大家再也不讲都能救上来的话了,而是强调一定会尽全力,但结果很难说。当记者的期待都降到最低的时候,突然69个人都救上来了,这一下太好了,因为期待越低,往往效果越好。此外,当地宣传部在处理这个事件时还做了几件十分有创新、有成效的事,值得大家借鉴。一是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宣传部不停的带着记者在所有的专家会议、工作会议当中出现,总是不让记者闲着,把他们折腾得到处采访,从而封锁住了小道消息的传播。二是一直让记者深度参与整个抢救的过程,好处就是没有不透明的地方,没有猜测,让记者一直跟我们同命运,所以到后来,谁说河南的坏话,记者都不让他了,说你不能说我们的坏话,我们一起战斗的。在69个人一下子都被救上来以后,记者也都怀着对河南工作的满意感离开了,河南交出了一份十分优秀的答卷。第五条,依照计划,保持对内对外口径说法一致。比如,太湖污染事件,江苏省在省委书记李源潮的亲自指挥领导下,危机事件处理的非常稳妥。江苏省首先做的就是统一口径,早上6点50分召开了无锡全市各单位一把手的统一事实、统一口径协调会,在会上常务副市长对事例的来龙去脉做了详细介绍,书记、市长做了重要讲话,宣传部长布署了采访的注意事项。第六,换位思考,考虑记者的想法、预见其行动。还是以太湖污染事件处理为例子。江苏省在统一口径后,接下来又搞换位思考。什么叫换位思考呢?就是站在记者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记者的需求。无锡市委宣传部在无锡周围的所有的火车站、飞机场,还有高速公路的入口、长途客运站,只要是有记者可能来的地方,都设了一个记者接待中心。
好处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的记者,一下飞机就看到“太湖污染事件”记者接待站,所以记者都走过去,只要你走过去,他就不让你走了,就把你拉上车,都拉到市政府来了,所有到无锡的记者全都拉到统一的地方来,干吗呢?集体学习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新闻发布会开了30分钟。而后,市委宣传部还事先预测了记者们将会感兴趣的六个方面,并在六个相关部门安排了六辆旅行大巴,每个大巴的随行人员都负责不同方面的事,既方便了记者又防止了各种谣言。第七条,善于找出盟友,善用“第三方”意见。这一条的意思就是针对关键时期、关键问题的讲话,由自己给自己开脱,不如让别人替你开脱。所以无锡在第一时间请了一大批环保专家来,而环保专家召开的一场联合新闻发布会,把市长想说的话都说了。比如,他们中的一个专家说如果把这个责任都扣到无锡政府的头上,我觉得不公平,不是一届政府的事,也不是无锡一个市政府的事,环湖的每个城市都有份,是上百年来不负责任过度开发造成的。这个话,如果让市长自己说就会有逃避责任之嫌。第八条,重视互联网,必须连续提供原始权威信息。这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大家,外国记者也好,中国记者也好,他要采访突发事件,在来之前都要上网来搜索你,所以在座的各位领导,你的网站如果做的不好,没有时效性就不行了。现在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什么呢?大多数带GOV.CN后缀的网站大都是由政府的政务公开这方面的领导来做的,我的意思就是最好这个网站跟新闻网有一定的综合,尤其是在区县的结点上。因为我上过一些杭州城区和县(市)的网站,发现一些小的问题,就是信息非常全面,但是时效性不够。
什么意思呢?就是登了很多不太新的东西。而无锡处理太湖污染事件成功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信息发布的即时性和连续性。在早上8点多的时候,无锡日报网就发出了一个专业消息,每3-5分钟更新一下,不停的刊登市领导的讲话,还有市领导满头大汗的照片等等。把记者“喂得饱饱的”,记者想用的东西上面都有。就像我们这次抗震救灾一样,24小时不间断播出,就保证了BBC、CNN最近传播的所有信号都是中央电视台的信号,如果中央台不是24小时播,它播的就是别的信号。
二、积极的媒体关系管理:从突发事件应对到日常实务我下面讲一下应对突发事件的十条黄金法则,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展开讲前两条。其他的法则可参考我的讲义提纲。
1、必须搞清楚记者要什么。怎么才能搞清楚呢?首先,要索要采访提纲。中外的记者来采访,都可以向其索要采访提纲。对待外国记者来讲,如果他不给你采访提纲怎么办?你就设计一个记者信息联络表,或者叫申请表都可以,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做法。所以我就想说表格很重要,可以市里统一做,也可以各区县自己做,各部委办局自己做。国务院的各部委办局现在多数网站上都有,这个表格上半部分是记者的基本情况,姓名、电话、编辑部、责任编辑电话,发稿时间、字数、是直播还是录播、何时到达、到达航班、是否接机、是否住宿、吃什么餐,你弄的细致一点,一方面可以了解记者采访总体计划,另一方面让他为我们关注细节的工作而感动。其次,要上网去搜索记者。大家一定要在上网搜索记者之后,再决定是否接受采访。其实,一个记者来采访你之前,也都搜索你无数次了。接受采访前上网搜索的好处是:第一,可以判定采访者是真记者还是假记者,因为不可能一个记者一篇文章都没有;第二,搜索他的好坏,搜一下以前这个记者的文章是夸人多一点,还是骂人多一点。如果发现这是一个“骂人专业户”,那以后就少接受他采访;爱夸人的话,就多争取接受他的采访;第三,搜索他的个人信息,尽量多地了解来访记者的性格等,便于在采访中进行有效沟通并和记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再次,要和上级及相关部门及时通气。这一条非常重要,大家要记住,任何的采访都要有一个汇总,一方面要请示市分管领导,同时还要请教宣传部,因为他们关于记者的信息相对丰富,特别是在接受境外采访之前,我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跟宣传部通个气,他们比较有经验。
2、必须搞清楚你要说什么。主要可采取两种方法。首先,要预测问题,并拟定应答的口径。这一条太重要了,关于这个方面,大家记住,口径有两类,第一类就是在平时备战阶段,大家最好把本地最敏感问题都找出来,可由宣传部和新闻办整理一些口径,各个区县其实在奥运会之前也应该把过去五年发生的事件找出来,大家理一理口径,这样叫做有备无患。口径手册作为一个内部的小册子可以发给大家。国务院新闻办已经把这个工作做完了,现在每三个月国务院新闻办都要做一个国务院系统的口径手册,发给国务院所有的部委、副厅级以上的干部。他们都可以知道中央领导对国务院最近三个月的热点问题是怎么认为的,所以回答的时候大家就很容易统一了。与此同时,如果是一次具体的采访,大家要根据预测的问题再统一一下那一天具体的口径。其次,制作关键信息验收单。就是在接受采访之前,大家要把今天最想说的五句话都想出来,写在一张纸上,在回答问题期间,说一句打一个勾,一定要保证在记者离开之前,把该说的五句话都说完。没说完不能让记者走。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记者来了以后,问的问题都是云山雾罩的,就是不问我们想说的话,这也是领导最担心的。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应该被批评的不是记者,而是你。你说你想说的是B,他老问A,怎么办?有几种办法,一种是靠自己的机智来引导。比如,当他问A的时候你就回答A,你说A问题是这样这样的,回答之后你就说,这个问题问的真有水平,为什么?因为这个让我联想起了更重要的B问题,我相信你也感兴趣,是这样的……就开始说B问题。另一种办法是用托儿。就是把自己单位的记者安排在第一排,一直在举手,他手里也有一份关键信息验收单,看到被采访人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人问,就要向被采访者提问了。当然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做法,“托儿”不能用的太多。开头最好第一个问题让“托儿”来问,好处是定了基调,把一个准备充分的问题说出来,领导的感觉也不错,稍后回答尖锐问题的时候,心里已经很平衡,中间一旦跑题,局势失控,“托儿”再来问一个问题,把问题收回来,结尾的时候,该说的没说,“托儿”再来一个查缺补漏的问题。所以,信息验收单上你写出来的东西,不管记者问不问,你要想尽任何办法把它给说出来,因为外国记者将来采访你们的时候,会更加云山雾罩的乱问,你不能跟着他的问题走。
三、结论与展望我的结束语叫“谣言止于公开,沟通需要智慧”。奥运会有这么多记者来,我们首先要看到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欢迎所有的记者来,因为平时大家总叫嚣中国被隔离了,所以大家要用好这个机会。
那么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呢,我总结了以下六条:
1、善待记者,善用媒体。大家不要把记者当成敌人,因为记者是来报道这里的事实的,所以用好媒体的前提就是要善待媒体。
2、主动引导,打造平台。在采访性工程构建的过程中,要注重快速改建政府的网页,最好把网页改成双语的,便于中外记者浏览本地本单位重要信息;最好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采访受理程序;每个单位还应该制作自己的外宣折页,或者是一个小的光盘,记者一来,给他一个小折页,这上面引导他干什么,要是没有这个折页,记者就随意的采访了;还可以设立若干家定点的采访单位,各个单位也可以做好口径手册,统一各级的口径。
3、居安思危,处乱不惊。在适当的情况下,建议大家可以做一些演练,比如设想这样的突发事件怎么发布等等。
4、及时应对,注重效果。如果一旦发生了突发事件,应该快讲事实,慎讲原因。
5、依法行事,不卑不亢。就是在法律保护的一切范围之内,大家要善于利用法律来限制这些记者,注意保密的东西不能让其知道。
6、优质服务,为我所用。奥组委提出的口号是“为全世界各地的记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就能保证记者为我所用。
附件:董关鹏授课讲义《如何面对媒体与公众危机传播、新闻发布与媒体关系管理》
附件:如何面对媒体与公众危机传播、新闻发布与媒体关系管理第1部分迎接挑战、求本溯源:重新认识媒体、认清机遇在本部分您将看到:
●变革中的全球媒体与我们的挑战
●从新闻发布到政务公开:理论与实务
●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哈医大二院案例告诉我们什么
●和谐舆论构建与政府形象维护的一般规律今天讲课的3个视角
●记者-媒体的视角来自记者的无奈与忠告:记者不“坏”观众不爱记者不“坏”没有读者原来还可以这样报道…… 采访到有价值的就报道采访不到,就报道采访失败过程如果连过程都没有,那就干脆报道郁闷不满的心情记者总得写点什么……你理解吗?
●政府官员的视角官员苦恼的背后原委:媒体总在“断章取义” 谣言都是“飞毛腿” 媒体是个“放大镜”
●研究者的视角不单纯埋怨记者不单纯诟病官员记者与官员之间亟待架设“桥梁”来更好沟通打造好舆论引导这个“一把手工程”、“人人工程”所有媒体都偏见:误差不可避免——错觉导致误解——所有受众都偏见:角度成就差异——事事都是多面的,任何事实从不同的角度看起来都可能大相径庭。与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一样,中国的传媒和舆论环境也在经历快速发展的过程,这些发展与变化,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了解这些机遇和挑战成为我们今天的首要工作。长期以来,面对媒体并非一件困难的工作。想说的时候说两句,不想说的时候,沉默是金。即使出了突发事件,还可以“防火防盗防记者”……紧闭的大门并不意味着没有爆料,所有的记者都知道在今天“无可奉告”也是一种回答,只要在媒体上照登,记者一样可以取得稿酬,而被“照登”的组织,则会名声扫地。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今天中国传媒的发展状况:中国传媒发展现状电视:314家电视台;超过2,000个电视频道超过1,900家报纸超过9,000家杂志超过940家电台,覆盖86%的人口网络:(2006年6月,CNNIC)网民1.23亿(世界第二大)上网计算机数:5,450万台WWW站点数:788,400个国际出口带宽数:214,175M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超过3300万个每条消息一旦登陆新浪网,平均每五分钟就有可能被转载四百次以上而到了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期间,这个挑战的来源将来自全球范围,奥运期间还将拥有这些来自海外的新闻界人士加入到对我们挑战的队伍:21,600名注册记者10,000-20,000名非注册记者500,000名境外游客(其中包含独立撰稿人、专栏作者、各类意见领袖、博客写手等)卫生系统近来成为媒体与公众舆论诟病最多的领域。哈医大二院天价住院费是建国以来大型三甲医院最坏的一次媒体典型报道,这个案例几乎集中了以上所有案例所犯错误与纰漏的总合,除了值得所有卫生领域管理者的深思以外,对其他政府部门来说也可以谈得上是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绝对不可在我们的政府部门中再犯这些可怕的错误。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之《天价住院费》片断1记者:患者家属对于花费了这么多钱提出质疑,你们的结论是什么?纪检委书记:质疑没问题,我们调查的结论并不像患者家属所想象的一样,我们二院可以说就是一所人民的医院、一所农民的医院,要用过去的话来讲,就是一所贫下中农的医院。我们就是为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从来不用自己的特权去索取自己身外的任何利益,我们的医护人员能够做到。记者:这位病人在ICU病房的两个月其间,被收取的费用130多万,那么假如是一位贫下中农病人,应该被收取多少钱呢?纪检委书记:你这得问主管部门的领导,我不清楚。那个报告是初步调查的,所以它不是结论。记者:你们的结论是什么?纪检委书记:由于对于他的照顾,我们少收了不少钱。记者:少收钱就是结论?纪检委书记:对。记者:能否解释一下什么样的情况可以使得收费单上的输血费一天达到94次?纪检委书记:这个具体问题我没法回答。记者:那您明白的问题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纪检委书记:在目前为止我只能说这些,你还想问什么问题,我们具体工作的同志给你解答。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之《天价住院费》片断2副院长:我不清楚这个事情,具体情况我不了解,我没有参与这个事情。记者:我们反复跟院方交流,比如说在这次院方需要有一个懂医疗而且懂管理的干部来介绍这次事件,但是连续三次院方都推荐了不了解情况的您出来接受我们的采访,这个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副院长:我想我跟您回答的问题我都说清楚了。
哈医大二院应对媒体的教训警戒我们,面对突发事件中的媒体采访,我们应该:●必须也只能讲真话,且注意实据●如有可能,把坏消息一次说完●学会道歉,适当减低舆论期待●依照计划,保持对内对外口径说法一致●换位思考,考虑记者的想法、预见其行动●善于找出盟友,善用“第三方”意见●尽量做到要主动发布、先发制人●重视互联网、必须连续提供原始权威信息在西方,还曾经有这样的一些微观语言和传播技巧可供大家参考:●倒金字塔原则(白宫新闻发言人)●“3”原则:黄金三条(美国国务院)●27-9-3原则:简洁是金(O2)●AGL-4原则:小学六年级语文水平原则(PorterNovelli)●1N=3P原则:注水综合法(Ketchum)危机一旦发生,受损最为严重的就是组织的形象与声誉,政府部门的形象与声誉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宝贵。被破坏了形象与声誉以后的哈医大二院遭遇人才流失、患者流失、奖励流失,员工士气受挫,改革与发展停滞等。对于形象与声誉管理的一般规律,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让我们重温1960年代到198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Time)如何展现和传播中国的形象,看看中国的形象如何从“妖魔”走向真实与客观。在历史上,西方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曾经经历了三个阶段:1949-1978被妖魔化阶段1978-2000逐步改善阶段2000-现在比较客观真实阶段-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被美国媒体严重扭曲-八十年、九十年代的中国开始因为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而被美国人接受,但中国的完整形象依然被曲解和误读-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形象才开始不断进入佳境看到《时代周刊》和《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客观展现当代中国形象的照片,我们不禁感叹。中国国际形象与声望极大改善并不具备什么超级良方,其实就是以下的十二个字:
主动地说〔外交部同志从新闻发言制度和新闻发布会事件的角度总结〕
智慧地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同志从“走出去”实践总结〕领导者出镜的三个提示:=出镜之前回头一看=跟媒体保持健康距离=永远都要带个助手接受采访及时地说〔新华社资深记者从无数突发事件应对总结〕千万不能……不肯说〔2001年广西南丹矿难〕不尽快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不说真话〔松花江污染事件〕事后再说〔2002年南京汤山投毒案件〕联想到今天的政府部门……□传统的媒体“灭火队”失灵了-宣传部门不再情愿担任“灭火队”-商业利益参与决定报道日程□全民重视媒体的时代到来了-老百姓更相信监督报道,对正面报道常常表示质疑或忽视-部分媒体称为变相政府部门接待站,门庭若市□不敬畏媒体,将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八十年代清扫了“经济盲”-九十年代消灭了“法盲”-二十一世纪剩下“媒体盲”-媒体经验等于零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出现了一些注重评论的新媒体,视角和观点独特,记者更具有西方媒体的风格,提问尖锐,文章具有批判性□防火防盗防记者与“鸵鸟”的命运鸵鸟政策面对危机的逃避态度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就以为别人看不见自己了殊不知自己大大的屁股正露在外面一个公式和一个学术判断从前公众如何评价一个政府部门的:形象与声誉=贡献+贡献+……+贡献舆论看好埋头苦干、求真务实、谦虚低调的领导者和他所在的机构/部门今天公众如何评价:形象与声誉=(贡献+贡献+……+贡献)×媒体报道与评价指数当媒体报道与评价指数为0,一切贡献可能都会被抹杀;当媒体报道与评价指数为负数,做得越多贡献,可能情况更糟糕;当媒体报道与评价指数为大于等于1,往往会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在强大的媒体引导之下,公众开始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形成评价。只会做,不会说,一旦遭遇危机时,往往伤痕累累,举步维艰。美国著名政治学和传媒研究学者乔姆斯基教授提出了一个学术判断:我们今天看到的事实都是“媒介化的事实”,实际上的事实到底怎样,可能媒体也并不知道。因此,媒体今天报道过的事情,没有发生也相当于发生了;而媒体没有报道过的事情,即使你做得再好,也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关心。
政府的形象与声望接受挑战中央领导的指示: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就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就是要实事求是,讲真话。千万不要对媒体撒谎。西方的很多政府组织、著名企业其实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他们称之为:Tellthetruth-讲事实Tellitfirst-第一个讲Tellitfast-快一点讲Tellitnow-现在就讲我们将他们的共性归纳为:快速及时地讲真话努力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就是要我们不要再仅仅依赖宣传主管部门到了紧要关头帮助我们去“灭火”,而应该从根源上改善我们的工作,建立有效的传播机制,与媒体和公众对接,让事实以最客观、真实的方式到达受众,也就是老百姓那里。第一部分总结●快速发展的媒体正在大幅改变政府的生存环境●对于政府今天的成功,媒体具有否决的权力●政府必须与时俱进,与媒体成为盟友与合作者第2部分积极的媒体关系管理:从突发事件应对到日常实务在本部分您将看到:●多一点双向传播,少一些单向灌输:媒体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政府领导突发事件应对的10个黄金法则●领导者日常媒体关系管理的8个基本原则媒体关系管理的基本原则:多一点双向传播,少一些单向灌输强调合作双赢强调尊重媒体、遵守政策法规强调公众满意宗旨、尊重公众权益、对公众负责、一视同仁□非功利原则:履行社会责任(SocialResponsibility)□时间性原则:时间加上媒体就是生命□效率性原则:注重沟通质量与效率是必要的底线□协同性原则:内部的整合十分必要,必须统一出口面对媒体就是要用一种声音说话□安全性原则:原有的危机管理系统应该具备随时启动的功能而媒体关系必须配合这个安全底线□合法性原则:这是任何条件下不能打破的死规矩□持续性原则:具有前瞻的眼光,宽容的胸怀才能保持机构/部门的长足发展□适度性原则:不必斤斤计较,更不能睚眦必报学会动态与平衡相结合的形象与声望管理技术应对媒体注意事项:-言而有信必须在言之有物前-有礼的态度、随时保持联系-先声夺人、先入为主-前后左右的信息一致-积极协助主动提供全面的信息-与核心记者有效沟通理解突发与危机事件中媒体的力量与危险所谓危机,其实既是危险,又是机遇,关键在于你的智慧、胆识和正确策略的执行……危机总是无处不在,危机一旦发生就必然令我们的组织受损,而采取何种危机传播和媒体关系管理手段与策略直接决定这些损害的大小。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与危机,很多人会选择“沉默是金”,也有人干脆喊出这样的口号“防火防盗防记者”……而这个时候,被关在门外的记者是否会就此罢休呢?
回答非常肯定:记者一定不会善罢甘休!10个应对突发事件中媒体的黄金法则1、必须清楚-记者要什么? =索要采访提纲、回收采访申请表/信息表 =上网搜索记者 =与上级及时通气2、必须清楚-你要说什么? =制定应答口径 =制作关键信息验收单3、兵贵神速,及时回应 =快讲事实,慎讲原因 =两小时内必须发言,每天发布2-3次 =所有主流媒体发布渠道全员启动4、临阵磨枪,稳健行事 =不被媒体激怒,不冲动妄言 =在两小时额度内可“临阵磨枪” =谨慎对待甚至婉拒所有陌生电话采访5、只传达精准和被授权信息 =没有确认,决不发布 =守土有责,不缺位,不越位 =坚定自信,斩钉截铁6、让记者引用你的话 =精心构思策划,像记者一样思考 =长篇大论不如入耳入脑入心一句话7、“满足”记者需求,亦善于过渡 =并非一切问题均须回答 =避让敏感话题,善于转移视线 =善用口径、法规、宏观政策回答微观问题8、避免模糊,及时澄清,不留遗憾 =关注记者认知错误,回答问题前必须逐条纠正 =简短准确,直入主题,不被引诱9、尊重记者,有理有节 =不吵架,不打人,不藐视 =改善管理模式,加强针对性服务10、全程参与,保持警觉到最后 =真诚沟通,但依旧内外有别 =记者可以报道一切他们听到、看到的东西来自记者的建议:做媒体的盟友与合作者□最好不要让关键媒体在危机中是第一次与你打交道〔新华社资深记者建议〕□优先保证主流渠道疏通,小道消息也就没有了根源〔央视资深记者建议〕□临危不乱:别上了记者的“圈套”〔某都市媒体社会新闻记者“友情提示”〕□建立高效连续信息渠道,抓住舆论领导者〔新华网资深编辑建议〕□发言上下一致,言简意赅〔白岩松及《新闻调查》资深记者忠告〕□无推测言辞,话语斩钉截铁〔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曹景兴先生忠告〕总结起来,来自董老师的提示
接受媒体采访时七个应该:
1、明确目的,制定日程
2、加工并确定关键信息
3、预测媒体问题,制定应答
4、径□始终控制采访局面,答问与引导相结合
5、做回你自己,切忌表演
6、使用最简单的语言,善于概括
7、诚实,诚实,诚实
接受媒体采访时七个不应该:
1、绝对不能和记者“私下交谈”
2、绝对不要说“无可奉告”
3、绝对不要与记者争执
4、不要过度使用或单纯依赖数字
5、不要提供你不能确定的信息
6、不要试图阻挡记者拍照
7、不要忘记你的回答应该针对普通读者,你面前记者的水平恐怕也不怎么样……
领导者领日常媒体关系管理的8个基本原则
1、差异原则-注意媒体都是不同的同一报纸的不同版面是不同的同一电视台的不同栏目是不同的-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并不重要,但是你的事件本身或表达方式必须与众不同让差异化为你服务,媒体偏爱市场补缺者要想充分利用媒体的聚光灯,你就必须做到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比较分析I:中国媒体vs西方媒体中国媒体缺乏好奇心,不太展开调查更多地关注宏观新闻和政策信息关注技术性细节大量引用事先准备好的新闻材料比较友好温和关注的话题大多一致主要广告商能够影响新闻编写西方媒体更多评论性的报道,关注时间后续发展关注争议事件更看重分析,不太关注技术性的细节很少受到新闻资料的影响更大胆激进的客观平等地报道本土和跨国企业独立客观的新闻编写比较分析II:北京媒体vs上海媒体vs广东媒体北京媒体-“灭火成功率”50%权威感,有官气,由上至下的运作基本可以奏效各类媒体数量众多,精英云集聚集绝大多数行业类、专业类媒体,有专业精神与扎实专业背景知识作风活泼、讲义气、注重个人关系发稿较易、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上海媒体-“灭火成功率”70%政府控制有序、管理严谨编审制度健全、严密作风保守、中规中矩专业素质较高,失实或炒作类报道较少少部分新兴媒体风格趋近西方媒体,更加激进,甚至偏激广东媒体-“灭火成功率”30%沿袭香港媒体作风,风行异地监督追求发稿速度和时效性提问积极,采访后仍死缠烂打炒作类报道较多〔以上据StellaChang2006略有改动〕
2、情感原则-事实其实是次要的,因为事实与感情不可同日而语-媒体喜欢煽情,所以想上镜,那就得打动记者的心-记者们总是喜欢能感动人的新闻,更甚于完全符合事实真相的新闻
3、简洁原则-简洁才能充实-爱因斯坦曾说过“作任何事情应该尽可能简洁,并不是比较简洁就可以了”-记住那句古话:言多必失-少用令人麻木的数字,而且小心自己可能给自己编织的数字陷阱
4、准备原则-先发制人或受制于人,你应该选择前者-要为任何新闻报道所要传播的中心议题构思一句话,作为始终关注的焦点-“过犹不及”:过度准备导致使用模式化语言可能会比平铺直叙更令人厌烦-RACE四步工作法“调研-策划-实施-评估”缺一不可具体建议1、评估采访要求:弄清具体是哪个媒体?采访的记者是谁?采访需要多长时间?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采访将于什么时候刊载或播出?采访将以什么形式在媒体上出现?什么形式的媒体?如果是电视,将会采用直播形式还是不加剪辑的录播形式?如果是纸媒体,采访将出现在报纸或是杂志的哪个版块上?是否配有图片?被采访者可否自己提供图片或是音像背景资料?
2、一旦同意采访:在采访中主要强调三个重点,并且附加一些实例、轶事和可被媒体反复使用与公开的精彩语句(SoundBites)。对于采访中的提问和回答进行练习。练习!在接受采访前对新闻进行更新。在采访前确立基本规则。3、采访期间: 始终围绕你的三个重点。 做到简洁,清楚。 给出一些轶事、事实或是例子。 绝对不能说“无可奉告”。 说实话。如果你不清楚答案,不要怕承认“不知道”。
5、重复原则重复带来更多重视好话永远都不怕说第二遍重复越多,命中率越大重复原则必须以“准备原则”作为基础
6、时机原则相视而动永远是最好选择永远都需要长期的规划,因为绝对好的时机可能根本就没有最好的办法都有专门的使用时间范围,必须善于随机应变□自我原则你的专业经验≠成功新闻发布的技巧不要轻视媒体,更要重视宣传与媒体关系专家的意见媒体关系顾问与法律顾问同样重要
7、平衡原则功过的“七三分”:你的问题由你说出来新闻传媒相信有责任去“安慰受苦者、折磨安逸者”平衡你的行为,因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附录:关于接受采访实务的阅读材料1、出色地接受采访通常的情况是,当发生了突发事件或者演变成为危机再和媒体联系并接受采访就往往来不及了,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就致力于以科学的、持续的方式保持与媒体的和谐互动关系。当然以下的内容对于危机中接受采访同样十分有益。①评估采访要求当拿到一个采访要求时,回答以下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你进行评估。具体是指:采访的主题和角度分别是什么? 什么原因促使记者对这条新闻进行采访? 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发表?是电视还是广播希望进行这个采访? 谁是采访者? 他们希望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行采访? 记者对采访要求的时间是多长? 新闻的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 这个采访将于什么时候出版或是播出? 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新闻?是事件新闻,人物专访还是特写?抑或是采用问答形式的新闻? 在这个新闻事件中是否还有别人也接受了采访? 这个媒体以及采访的记者本人分别有什么特色?这有助于了解以下内容: 媒体本身是否对于该新闻事件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观念。 记者对于事件到底了解多少? 如果媒体或记者在过去已经对事件进行过了解甚至曾经报道过,就要查看一下以往媒体剪报中该媒体的报道内容。 采访的记者是友好还是敌对的? 媒体的受众群体是什么样的人?对于广播或是电视采访,还需要另外弄清楚这样一些问题: 是现场直播的形式吗? 采访在演播室进行?还是通过电话采访?在发言人的办公室进行,还是在其它的什么地方? 是否通过远程控制,被访者不需要出席现场,而是由记者在另一个地方通过卫星传送设备对被访者进行提问? 采访是否不经剪辑直接播出?还是剪辑后播出? 节目是否包括观众打进的电话或是发来的电子邮件?是否安排即时在线观众参与到采访中来? 节目持续多长时间? 节目的形态是什么样的?是一小组人座谈的形式?还是一对一的采访?或是两个采访者和一个嘉宾?抑或是两个嘉宾辩论的形式? 如果节目还邀请其它的嘉宾,那么嘉宾发言的顺序是什么样的? 采访现场是否有观众?这些观众是如何挑选的? 是否会运用一些视频材料? 是否会有电影剪辑和录像资料插入节目当中?如果有,新闻办公室是否有机会可以提前观看,以便准备相关的评论和回答。对于纸媒体的采访,我们必须另外弄清这样一些问题: 出版物的哪个版块刊登采访的文章? 记者是否会带上摄影记者进行拍照? 照片是在采访前,还是在采访中或是采访后拍摄?②确立基本规则与底线对于任何采访,你都需要在采访前确立一套基本底线和规则,例如是否可以对你的谈话进行录音,你说的话是否可以原原本本出现在媒体上,采访是直播还是录播,以及采访需要多长时间等等。不要寄希望于采访进行中或事后才去制定规则,那样就太晚了。例如,如果记者要求采访的时间长度为半小时,你可以限制为更短的时间。如果对方想进行远程遥控式的采访,你可以要求记者亲自来采访,因为如果有可能,亲自采访总是比遥控式采访要好。亲自面对面的采访总是让人觉得亲切,而且使被访者比较善谈。你可以看到对方的体态语言,而且,你不必佩戴耳机。如果耳机中途滑落或是信号不好会对采访效果造成影响。在美国,被采访者通常不能在采访出版或是播出前看到采访的具体情形或是片断。
尽管有时候,这种情况在其他有些国家是可以被接受的。如果你想提前看到这些资料,你就需要事先在规则中列出。③一旦同意采访接受采访的人在采访中只需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规则。这样可以促使整个采访始终围绕中心在进行。谈论的内容多于三点对于观众来讲都是属于过度分散而使他们无法抓住信息的重点。采访前,作为新闻办公室的任务就是要就三点核心内容做好准备: 被采访者想要强调的三点内容分别是什么? 对于其中的每一点,搜集并记录下支持此观点的背景资料,例如事例、故事和一些佚事等。这些东西能帮助读者、听众和观众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例如,如果其中一点是关于倡导一项新的经济政策,那么,就可以搜集当前政策需要改变的原因,这些改变意味着什么,以及公众生活将受到怎样的影响等信息。 写下你认为采访中将会被问到的问题以及你认为合适的回答。另外,在三点主要内容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准备更多的话题,因为,记者通常会从一些既定的问题转移到其他问题上。 思考已经拟定的三点重要主题,这样有助于你想出更多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在构思问题和答案时,须考虑这些问题: 可能被问到的最有争议的问题是什么?回答中最敏感的话题是什么? 最难回答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难以回答? 在采访中,可以想出一句很妙的引语,或是“SoundBite”加以运用,以使你的发言更加生动。“SoundBite”是指对某个重大事件发表的简短精练的讲话,它通常看似现场的临时发挥,但其实多数情况下都是事先准备好的。特别是在电视或是广播节目中,这些片段会被不断的重复。 除了记者的录音外,自己是否也应该对采访录音作为备份?录音是事后校验自己在采访中言论的一种好方法,同时也可以提供给没有听到采访的其它重要官员。 对于可能提问的回答进行训练。 在采访前对于热点问题的信息进行快速及时的修正和更新。在采访前帮助领导快速了解信息的人,通常是新闻秘书。他/她应该对发言人需要的信息进行更新和修正直到采访前的一分钟。千万不要让官员在采访中被问到出其不意的问题。 在采访前给记者提供一些有助于了解你的材料,例如个人资料,事实资料页,文章,图片或是相关报道。 不要介意向记者建议一些问题或是话题来进行提问。④采访期间将采访控制在你的手中。即使可能与你的设想有些许的出入,你仍然可以完全控制整个采访过程。虽然你是被采访者,但不代表你不能对你所说的话进行控制。就如一位美国总统曾经说的:“没有不好的问题,只有不好的回答。”采访期间要做如下事情: 采访前制定基本的规则。特别是当采访的内容会被记录的时候。如果规则不是很清楚,务必在采访前弄清楚。 一定要简洁。不要让重要的信息淹没在又长、细节又多的回答中。尽量用简短、清楚和叙述性的句子。 使用SoundBite。 在采访中,始终围绕要传达的意思,不断重复三个重点,将所有的回答都最终与之联系起来。 先将你的结论和可供记者引用的句子进行陈述,使你要讲的重点被众人了解,然后再用大量事实进行论证。 使用明确的、描述性的、形象的话语让人们理解。人们总是容易记住那些影响了他们、激励了他们的东西,还有他人的经验。形象的描述,比如说“像一辆货车一样大”就比只是“大”这个形容词更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列出证据,例如事实、数据、事例、轶事、引语和故事。 不要觉得有些事实是不言而喻的,对你的回答进行清楚而简洁的解释。不是每个记者、读者或听众都和你一样对于一个主题知道那么多的信息。 保持提供正面的信息。
如果被问到一个负面的问题,迅速回到你先前的三个重点。 对任何错误信息都要迅速澄清。 永远别透露一些你不希望被媒体登载或播报的信息。 避免做出任何让编辑或记者可以断章取义或是曲解的言论。他们这时通常只选取你谈话的一部分,不管前后内容连贯而进行引用。 永远不要说“无可奉告”。有时候,你能够也应该用这样的表达来代替你的评论,“我今天对于谈论这个问题没有准备”或是“这个时候谈论这个问题对我不太合适”。 不要说专业术语。 把所有的内容表述清楚。不要让媒体有机会对你的说法进行解释,因为他们有可能误会你的意思。 总是说实话。如果对某个问题的答案不清楚,就照实说。事后再找提问的记者给出确认之后的答案。⑤紧绕中心使用过渡性的短语或词句回到你所要强调的三个重点上来,这些词包括: “实际上事件是这样的……” “我补充一下……”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 “特别不容忽视的是……” “更重要的是……” “最值得记录的重点是……” “关于这类问题,我经常被问及的另一个问题是……” “这与一件更大的事件相联……” “是的,而且除此以外……” “不对,容许我澄清一下……” “在所有事实还未完全清楚的时候,谈论这个问题有点为时过早。但是,我可以告诉你……” “我对此不太确定,但我可以肯定的是……” “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 “这让我想起……” “让我强调一下这点……” “很高兴你能问这个问题。不少人有类似的误解,但真相是……”始终在采访中占据主动。就如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Kissinger)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的那样:“你们还有什么人有和我的答案相匹配的问题吗?
(Doesanyonehaveanyquestionformyanswers?)”⑥有效的电视出镜如果采访是面对面进行的,那么要保持直视采访者而不是摄像机镜头。如果采访是远程进行的,采访者在别处,就要对着镜头,这时镜头就变成了你谈话的对象。 保持热情和精力充沛,因为电视总是将人变得平面而乏味。 穿纯色和浅色的衣服,但不要是纯白或纯黑。中间色是最理想的。不要穿褐色、格子花呢、有条纹、过分花哨或颜色刺眼的衣服。不要穿那些俗气的、鲜艳而且质地反光的衣服。 对于女性而言,不要在衣服上佩戴太多饰物,例如,戴过分炫耀的耳环就会将人们的注意力从你要表达的意思上转移开。 对男性来讲,不要穿比领带颜色更深的衬衣。 端坐面向前方,对着镜头。 自然地运用手势,这样既不会让你显得呆板,也不会让你显得不安。不要只用一个字来回答问题。 不要运用一些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不熟悉的商业或科技术语,或是一些缩略语。 如果在谈话中,你想澄清某一个问题或补充一些信息,可以直接在谈话中提起,并不需要等主持人许可才说。但是,不能表现得过于无礼。 避免运用太多的数字,这会使观众觉得无聊而转台。当你必须运用数字时,可以使用大概的数量,以便能更好地被理解。例如,不要说“四十四万四千”,可以改为“约为五十万”。⑦采访结束后 如果你承诺过给记者提供补充信息,立即去做。 询问媒体人员,以便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 对采访进行评估。对此进行归档记录:这次采访中做的好的有那些?需要改进的有那些?将这些记录保留下来为下次采访或是记者招待会做准备。 获得此次采访中记者、制片人和音响师的姓名,及时更新你的媒体人员名单。
将此次采访的新闻剪辑片或录像带进行永久性存档保管。以上内容简而言之,又可以归纳提炼为:▲有关接受采访之5大最佳技巧评估采访要求: 弄清具体是哪个媒体?采访的记者是谁? 采访需要多长时间?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 采访将于什么时候刊载或播出?采访将以什么形式在媒体上出现? 什么形式的媒体?如果是电视,将会采用直播形式还是不加剪辑的录播形式?如果是纸媒体,采访将出现在报纸或是杂志的哪个版块上?是否配有图片? 被采访者可否自己提供图片或是音像背景资料?一旦同意采访: 在采访中主要强调三个重点,并且附加一些实例、轶事和可被媒体反复使用与公开的精彩语句(SoundBites)。 对于采访中的提问和回答进行练习。 练习! 在接受采访前对新闻进行更新。 在采访前确立基本规则。采访期间: 始终围绕你的三个重点。 做到简洁,清楚。 给出一些轶事、事实或是例子。 绝对不能说“无可奉告”。 说实话。如果你不清楚答案,不要怕承认“不知道”。2、有效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通常是指将一些媒体人员,部分公众和一个或者更多的发言人集合在一起,召开的问答式的会议。
会议地点通常由发言人选择。新闻发布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通过媒体向政府或者企业提问的机会,同时,也为政府或者企业提供了一个通过媒体向公众传达信息的机会。“经常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助于释放怨言、压力和情绪,”美国前任副总统的新闻发言人大卫贝克卫斯(DavidBeckwith)说。他表达的意思是,随着时间过去,在那些有问题要问的记者中就会逐渐形成一股很强的压力,而这股压力可以在新闻发布会上得到释放。“当你有什么事情要向公众宣布或是发表什么积极肯定的言论时,新闻发布会是一个很好的渠道,”贝克卫斯接着说道,“但要明确知道举办新闻发布会的原因和想要取得的效果。”①新闻发布会之前举办新闻发布会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要确信有新闻消息可以向媒体发布。如果发布会是政府重要部门或者著名企业举办的,有新闻发布自然不成问题。但其它情况下,要吸引媒体参加就会困难得多。记者通常不会花费时间在他认为没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上,因为他有很多其它更具新闻性的事件关注。筹办新闻发布会有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发布会是否有新闻可以发布。 考虑新闻发布会是否真的有必要。记者是否可以只通过新闻通稿、事实资料页和后续的电话访谈等材料写出准确而详实的新闻报道。 考虑将会在公开声明中陈述怎样的内容。 事先写下公开演讲的重点。和接受采访一样,演讲要紧紧围绕三个重点,超出这三点之外的信息都是过量的。 确定一些发布会上可能问到的问题及相关合适的回答。但是准备的问题通常会超出发布会的既定主题,因为记者可能会问到一些其他的问题。有些新闻办公室通常在电脑上储备一系列主题,并对之进行时常更新。所以,就不用每次都对这些主题所需的材料重新进行准备。 在实际的新闻发布会举行的前一天,可以举办模拟的发布会。这种情况特别是在发言人对回答提问不太自如的情况下采用。新闻办公室的人员可以充当记者向发言人提问。这样使得不管是发言人还是新闻办公室成员都可以从他们的问答中意识到一些漏洞。
谨慎挑选新闻发布会的日期。检查是否与其他日程安排相冲突,确保不要在当天与其他新闻事件冲突。 挑选新闻发布会的时间。通常,上午的不早不晚的时候(Mid-morning)和下午早些时候是各类新闻最佳的截稿时间。 选择发布会的地点时,要确保该地方容易让人找到,并且能够满足媒体方面技术上的要求。另外,地点应该在视觉上吸引人,并有助于你的意愿表达。举例来讲,如果发布会主题是农业,那么可以选取一个农场作为背景。如果教育是主题,那么可以选取一个学校图书馆作为新闻发布会地点。 决定是否运用图像道具。如果有一个大的图表,发言人是否应该在新闻发布会上进行展示?将图表放在官员旁边,以便电视镜头能够将它也一同拍摄进画面。另外也可以将图像资料打印后装在一个分发给记者的新闻资料袋中,以便记者写稿的时候进行参考,并将它印在报纸上或是拍摄进电视新闻里? 确定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果需要的话,由谁在开场对发言人进行介绍,又由谁在发布会完成时宣布结束。 通知记者。除了通知那些通常报道该领域新闻的记者,你还可以根据发布会主题,扩大邀请的记者范围。例如,如果发布会既定主题是关于环境方面的,那么你就可以邀请一些环境方面的记者参加。 在发布会前一到两天,打电话提醒一下记者。同时,确定有多少人来,多少人不来,以便安排一个大小合适的房间。 将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通知通过通讯社进行发布。 给距离会场远,不能出席新闻发布会,但同时又对会议主题感兴趣的媒体发传真或是电子邮件。 留出时间编写、印刷、整理和运送这些新闻材料,包括新闻资料袋(PressKits)、新闻通稿、背景材料、个人信息和图片资料等。 确定是否有必要给媒体发邀请函。如果那样,就只能邀请特定的一些记者。
确保给媒体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安排好讲坛的灯光,专用动力系统,会场翻译,以及有一个输入多个输出装置的音频录音系统等。总之,要确保所有的东西都是运转良好的。 指定一部分人做好后勤工作。在活动举行的当天,他/她应该提前到场,准备处理任何后勤方面出现的意外情况,例如会场外的噪音。如果是户外会场,还得考虑坏天气的影响。②如果在非常设的场所召开新闻发布会 会场空间是否足够大以满足媒体技术设备方面的需要。 确保拥有会场主要负责人的联络方式,主要是指负责安全、秩序维持以及公共关系的主管等。包括他们的姓名、办公电话或是移动电话号码等资料。尽管你可能对设在其他城市的会场并不熟悉,但是,策划在其它城市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的方方面面跟策划在你自己家草坪上举办的发布会一样重要。而且前者往往更容易搞砸。举个例子,一位政府官员奔波了几个小时去参加捐献一种新医疗设备的活动。他和他的新闻秘书事先准备在捐赠结束之后,官员将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但是,他们忽视了预先确定一个地方。所以官员只有在医院的走廊里为15个记者举行了简短发布会,但是由于一个学校乐队的演奏使得记者根本就听不见任何回答,而且走廊十分狭窄,使得电视记者没法获得好的图像。像上面这种情况,至少在活动前一周,新闻发言人就应该要求医院安排一个举行新闻发布会的房间,并通知媒体活动的安排和时间。同时,他应该带上新闻助理提前至少一小时去看看场地,检查是否有什么问题。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所以记者觉得很失望,这位官员也失去了一次制造好新闻的机会。③新闻发布会进行当中 准备一个签到簿,让所有到场媒体和来宾进行签到,以便统计到场的都是什么人。
新闻发布会一开始,就告诉记者会持续多长时间,以便你准备在预定的时间打断提问。 确保新闻发布会持续时间不要太长,同时发言也要尽量简练。媒体更容易接受发言简短的发言人,而不喜欢一个问题就要用半个小时来回答的发言人。 确保提问时间。 对发言人的发言进行录音,以便转录成永久性备份材料。 一定要对没法回答的问题有所反应。如果一位发言人被问到一个问题,他/她不能回答,那么就应该勇于承认,并承诺当天的晚些时候,在记者截稿时间之前提供相关信息。④新闻发布会之后 将新闻发布会的文字记录尽快放到你的网页上,使之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给所有对新闻发布会有兴趣但没法参加的媒体发送会议记录和文字材料。 在截稿时间之前,兑现所有关于提供补充材料或是对未回答问题进行回答的承诺。 找出具体操作中每一个步骤的失误,并记录下来,以备下次新闻发布会参考。第二部分总结●危机即是机遇:媒体发达其实是政府发展之福●媒体智慧是领导者的成功法宝,贯穿生存与成功全过程●尊重媒体,善待媒体,通过了解彼此而取得双赢
结论与展望谣言止于公开沟通需要智慧善待记者善用媒体主动引导打造平台居安思危处乱不惊及时应对注重效果依法行事不卑不亢优质服务为我所用
要点提示:
1.你对记者了解越多,与媒体打交道时越主动。
2.请记者出示记者证或采访介绍信,请记者明确地说出采访意图,这是你的权利。
3.假记者进入“泛滥期”,一定要掌握假记者的特点,谨防上当受骗。
4.假记者的真目的是通过曝光等为主要手段骗取钱财。
5.不管是什么媒体什么记者,采访对象都应真诚对待,不可眼中无人。
6.一旦发现记者在进行批评报道采访,立即派出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前去与记者沟通,而不是阻止记者采访。
7.对记者的不合理要求,最好的办法是搪塞和打弧线球。
8.如果你是一个经常与媒体打交道的人,你一定要在电视镜头前练习讲话技巧。
9.争取主动权是成功把握媒体的关键。
10.没有经验的受访者根本不懂得抓住主动权,不懂得如何回避他们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记者是些什么人
记者被人们称作“无冕之王”,见到领导似领导,见到群众似群众。有时,记者确实如此,他们跟随领导人乘专机、坐专列,进出中南海。能去一般人去不了的地方,能见一般人见不到的人,能吃上一般人吃不到的美味佳肴。但更多时候,他们是普通人,包括工作的时候,是普通平凡的工作一族,有自己的苦恼,工作的、生活的;有自己的难题,物质的、精神的,有时是很细小的、琐碎的,买菜也会计较五分钱一毛钱。
他们中有老者、中年,但更多的是青年男女,新闻是一项年轻人的事业,新闻是靠跑出来的,岁数大了,难免力不从心。
他们一般都是大学毕业,富有正义感,事业心强,见多识广,收入中等,敏感,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采访对象的尊重……
哪一个行业都会有不满的情绪,传媒业也不例外。但对于身在传媒业的人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深深热爱着自己选择的职业。就业于传媒业,总是能吸引对未来充满着渴望的年轻人的目光。传媒业的辛苦,业外人一般不很了解。但一个业内的朋友说,做记者要知足常乐。采访遭拒绝,不要紧,写上“不知什么原因,某某拒绝采访”就行了;周末加班,没事,不就当减肥吗?待遇不好,看看周围的人,比你收入低的人可比那些比你收入高的人多多了……
相对其他职业的人来说,记者有比较广泛的人际关系,有各种各样的朋友。但在工作和工作原则之间选择,他们选择后者。他们的工作和处理与工作有关的事,要从工作出发,要听命于本部门的领导,而不是从友情出发,不是从命于朋友。即使是再好的朋友关系,也不能指望记者一切为你所用。有人因此偏激地嘲讽说:“记者是喂不熟的狗。”
因为职业的特点,记者能见到各种场面各种人物。他们报道好人,也报道坏人;报道国家领导人,也报道普通大众;报道名人、明星,也报道平头百姓;他们报道伟大的,也报道渺小的;报道新成就,也报道旧面貌;他们报道好事,也报道坏事;报道真善美,也报道假丑恶;他们报道积极的,也报道消极的;报道高尚的,也报道庸俗的;他们报道物质的,也报道精神的;报道思想的,也报道技术的;报道新颖的,也报道陈旧的……这就是记者,所有的人,所有的物,所有的事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报道对象。
掌握记者的采访意图
当你被媒体作为采访对象的时候,你首先要了解媒体本身,据媒体的名称来掌握媒体的性质和格调,在此基础上了解媒体的意图。掌握记者的采访意图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获得:
一、请记者出示记者证或采访介绍信,这是你的权利。按各个新闻单位的规定,记者采访必须出示记者证或采访介绍信,记者拒绝出示记者证或采访介绍信,你可以拒绝接受其采访,这是你的权利。这样做既可以防止假记者,现在假记者像游击队员一样地时常出现,又可以准确地了解记者的单位,现在媒体太多了,相似的单位名称也很多,记者证或采访介绍信可以帮助你准确地掌握,以便在采访过程中说出记者单位的名称,这样记者会很高兴。
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采访对象叫错单位名称的事,这样的场面会让记者和在场的知情者尴尬。一些被采访者不好意思请记者出示证件,结果给假记者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的被采访者因此上当受骗。你在查验了记者证或采访介绍信之后,还可以向记者索要名片,以方便采访完成后有可能发生的联系。但记者给不给名片取决于其本人的习惯、当时的心情、当时的场合等。请记者出示记者证或采访介绍信,一般是在办公室或会议上的单独采访等正式场合,如果是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你,或是一个大众场合随机采访你,你可以一般地对待,不必查验其证件。
在采访中你可以说出你的职业,但可自主决定是否说出你的单位和姓名。
二、请记者明确地说出采访意图,“你采访的目的?”“你准备做什么样的报道?”“你为什么找我?”“你希望我为你提供什么情况?”诸如此类的问题,你可以向记者明确地提出来。记者答复得越明确,采访的意图也就越明确。记者回答得含糊或不准确,说明记者的采访目的或报道思想没有搞清楚。这种情况下,你可以要求记者进一步明确问题。
你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客观地介绍了单位的改革情况,比如由于流动资金困难,企业的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只上缴了30%,你本来以为记者是做正面报道的,是采访企业改革成绩的,但记者的报道出来以后,你却发现是一篇批评报道,你讲的企业改革成绩并没有。对于这种情况,你不能责怪记者的职业道德,记者有权利这么做。
记者的采访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面对面式的、电话式的,不常见的有隐蔽式的(偷拍、偷录、装扮)、迂回式的。对于一些敏感话题报道、批评性报道等,记者在正常方式采访无法获得所需内容的情况下,便会采取不常见的采访手段。对于记者的这种采访,你很难防避,你不能说假话,说假话会给你带来麻烦和压力。
识别假冒伪劣记者
“防火、防盗、防记者”,一些民众口中流行着这么一句话。近年来,假记者急剧增多,进入了“泛滥期”,行骗手法多种多样,甚至出现了暴力手段和公权介入以及组织化的倾向。仅在2004年,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就打掉了非法记者站21个,查处假记者8名。因为各种原因,山西省扫黄打非办查处的只是极个别的。在山西,最少有100多名假记者在活动。
假记者有几个共同的特点
一、采访时不肯出示记者证,或出示的记者证是假的。你请他出示证件,他以种种理由为借口拒不出示。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记者协会创办的中国记者网即将开通。把记者证上的编号输进去就可以立即查出其真伪。在这个网还没有开通的情况下,你如果对记者的真实性发生怀疑,最好的办法是与当地的宣传部联系,请他们帮助鉴别,他们常年跟记者打交道,对真假记者的识别富有经验。
二、假记者的口气都比较大。假记者一般都说自己的来头大,比如称自己是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记者;假记者一般都说自己职务高,是主任记者、主编、副主编等等;假记者一般都说与被采访对象所在地的头面人物相熟,有的确实认识当地的个别领导。
三、假记者和真记者混在一起。过去是真记者但单位被撤了、整顿掉了、注销了,但过去建立的关系还在,还有一帮新闻界的朋友,有打记者旗号的资本和条件;粘附在新闻单位的人,比如临时或长期聘用的、借调的、帮忙的人,经常和新闻单位记者混在一起,下去采访,与一些领导相识,便打着所在单位记者的旗号下去采访。
四、真单位假记者。一般是新闻单位的广告经营人员、发行人员,且多数是聘用身份的这类人员,以开展工作方便为借口,打着记者的牌子,或是被接待单位为了迎合其心理、抬高其身价,有意给其安上记者的高帽子。
五、打着香港、澳门等地新闻单位的旗号。一些期刊杂志在香港、澳门等地注册,在内地设立记者站。这种现象近几年特别多。原因是内地注册管理严格、比较规范,而港、澳等地注册比较容易。
六、假记者真捞钱的目的很明显。通常以抓问题、公开曝光、写内参来要挟,被采访单位或个人在消财免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下,往往采取拿钱打发的方式来解决。
中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在正常情况下,在中国要成为一名记者,条件非常严格,中央级媒体甚至要进行政审。设记者站更是有严格规定。然而,如今,卖站名、社名及各种证件,已成为一些非法期刊和假记者敛财的主要途径之一。
据《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报道,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查获的非法杂志社、记者站,大都向北京或香港的“总部”交纳了5万元人民币,用来购买站名、社名,除此之外,每年还要上交数目不等的“管理费”。“总部”对设站或建社没有任何资质和布局要求,只要交钱就行,就给刻公章和匾牌。
省一级工作站从“总部”买回站名、社名后,如法炮制,再向地市一级出售,价码仍是5万元。中国新闻出版社《法制新闻》杂志(B)刊在短短4个月内就在山西9个市卖出分站。非法记者站或工作站设立后,便开始招募人员,每人只要交3000元~5000元,就可获发记者证,有的还发调查证或调研证。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曾以应聘者的身份致电非法刊物《百姓与法制》常务副社长张某,希望在陕西建一个工作站。张某称,陕西已有一个工作站,如果要再建也可以,交5万元到7万元的风险抵押金,如果要办记者证,交3050元的抵押金。
有的非法刊物在卖证时甚至采用要挟手段。
2004年10月中旬,山西省五台县石咀煤检站接到《红旗要参》“记者”的电话,说要到煤检站采访。“记者”次日一进煤检站就要求高规格招待。煤检站工作人员送上价值1000多元的香烟,哪知“记者”大怒,声称煤检站问题严重,要想解决事情,得出10.5万元派人当《红旗要参》的调研员,煤检站工作人员觉得事情蹊跷,及时向当地派出所报案。
假记者的敲诈手段
——以采访问题相要挟。听到某地出现问题如煤矿发生安全事故,某人行贿受贿等,打电话或直接找上门,要求采访。一位私营企业主向《瞭望东方周刊》反映,有一名自称记者的人拿着摄像机在他的企业拍了半天,说企业问题严重,他便塞给这位“记者”两条烟、2000元钱,“记者”从车里扔出来,并说“你当打发要饭的呢”。当天下午,又来了一名“记者”,称可以摆平此事,向这位企业主开价2万元。
——以曝光相要挟。他们预先掌握到一些情况,随后向当事人发出曝光的要挟。2004年7月30日,山西省宁武县公安局以涉嫌敲诈勒索罪将假记者白玉忠刑事拘留,白玉忠是忻府区矿产资源局的一名职工。警方此前接到群众举报,白玉忠在一个多月里,以记者名义,以曝光为由,先后在多个乡镇的私营煤矿索要钱物,涉案8起,总金额l万多元。
——以向领导部门反映情况相要挟。他们预先了解你的不正当行为之后,便以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进行要挟。2004年5月6日晚,山西省交通部门执法人员杜某在检查超载货车时,司机将100元硬塞进杜某口袋,随后从车上下来两人,拿着摄像机,自称是中国新闻出版社《法制新闻》山西工作室记者,称杜某收了黑钱,留下联系方式让杜某第二天到办公室单独谈谈。第二天,杜某和山西省交通厅的领导找到该工作室主任谷黄敏,谷黄敏收下了2000元钱,答应帮助妥善处理此事,并说昨天的两个记者都抽烟,要杜某买两条好烟给那两个人“意思一下”。5月10日,谷黄敏等3人因涉嫌敲诈勒索被刑事拘留。
——以帮助解决问题为手段。打着帮助你伸冤、贷款、升学、晋升、疏通关系等旗号。《瞭望东方周刊》获得的举报材料称,在山西,《警视专刊》的一些假记者还以护送超载的运煤车过检查站为生,遇到执法人员检查,就以曝光相要挟。送一车煤到省界,一般收取数百元到上千元。
——与国家有关工作人员合谋,以执法、检查等名义敲诈。
——授予某种称号、发给某个牌匾,收取钱财。《瞭望东方周刊》调查发现,《警视专刊》在各地的记者站谋利方式花样繁多。宁波市某汽车装饰公司在交了几千元钱的“保护费”后,被授予“《警视专刊》法制宣传联谊单位”称号。长春市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公室在对“黑车”的集中打击中,竟然发现一辆无证营运车辆前挡风玻璃下放着“《警视专刊》采访”的牌子。据稽查队人员介绍,这是为了想方设法躲避执法部门检查。
敲诈对象有个人,也有单位、企业,甚至政府机构。
山西是产煤大省,每天成千上万辆汽车向外省运煤。这些车辆或因超载理应被罚,或因执法人员的不当执法无辜被罚,也有正常交纳的费用,一车煤运出要一定的开支。于是,一些假记者就瞄上送煤车这一行当,或者发现执法人员的问题以媒体曝光恐吓,或拿出假记者证、摄像机蒙骗,送煤车过卡。据知情人反映,把一车煤送到省界,一般收取数百元甚至上千元。
真记者好记者变成了劣记者
社会风气的恶变正在使少数真记者、好记者变成了劣记者。所谓劣记者就是搞“有偿新闻”的记者。
“有偿新闻”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有明确的为了钱财物等好处的目的,上门写正面报道;不论是主动还是受指派写了正面报道之后,索要钱财物;发现问题进行采访,当事人拿出钱财物消财免灾,记者个人收下了好处;当事人给记者个人好处,记者采访了可不采访的事情,编辑编发了可不发的稿件。
据新华网河北频道报道,河北省邢台市某村是多年的先进典型,然而,这个村的村支书却因成为典型而整天心神不宁:近两三年来,他不得不时常接待一些搞有偿新闻的记者造访,这些记者打着新闻报道的旗号收受“节目制作费”、“工本费”,有时还以曝光相逼强迫村里做广告、搞形象宣传。几乎每天,这位村支书都会接到此类联系电话。
老支书非常气愤地给记者介绍了最近发生在他们村的三件事。他说,2004年6月份来了一位自称是国家某部委主办的杂志的记者,采访了解治安防控体系方面的内容。这位记者是经市里某部门一位同志推荐过来的,开始说并不收费。可采访完后第三天,这位记者给他打电话,说稿子写好了,给他传过来过过目,然后回传。继而又来电说,稿子是不收费,不过希望村里花3万元出份增刊。当老支书委婉地拒绝说他只有300元的“权力”,做不了主时,这位记者又表示可以便宜点,1.8万元出份增刊,实在不行花2000元在杂志上做个彩页也行,对此,老支书还是进行了委婉的拒绝。不料,过了几分钟后,这个记者又打电话说:“老书记,不好意思,我接到你们村群众几封上访信。”问及上访信的内容时,这位记者却避而不谈。
老支书明白他的敲诈意图后生气地说:“那稿子别发了,就发群众的上访信吧。”本以为事情就这样完了,没曾想,不久这位记者又打来电话,说群众去信告村里有没按计生政策生育的,村集体账目不清,得反映反映。随即,这位记者就把写好的初稿传给了他。稿子有三部分内容:第一、二部分是说治安防控体系的,可第三部分却瞎写了一些偏离稿件主题的东西,诸如村里制定的章程与法律法规不符、群众反映财务不清等。而且记者表示三天之内必须对稿件做出回信儿,否则就视为村里认可而见报。老支书对此非常反感,再也没理这个茬儿,事情闹了个不欢而散。
同样是6月份,一个自称是国家某机关下属新闻单位驻石家庄站的记者给他打电话,说他们村是省级文明单位,想给总结一下经验,写个专题报道。问及是否收费时,这位记者倒是坦白地说收费8000元。当老支书表示钱太多做不了主时,这位记者又把收费降到了5000元。遭到老支书再次拒绝后,这位记者立刻变了脸,说要查查村里计划生育有没有违规,财务公不公开,是不是名副其实的文明单位,而且相关费用还得由村里“掏”。这种离奇的要求让老支书很生气,他说:“是不是文明单位由宣传部说了算,我凭什么拿村里的钱让你来查合格不合格……”后来,这位记者又打来电话,说老支书不冷静,如何如何。老支书实在看不惯此人搞的这一套,严肃地批评了他。此后,这位记者再也没有给老支书打电话。
老支书还介绍说,某电视台几位记者,开始联系采访一个系列报道时也说不收费,可片子播出一集后记者给他打电话说,得收工本费3000~5000元。当他表示花几百元钱把剩余片子买下不再播出时,记者表示还得照常播,不过由于他们是自负盈亏的单位,几次打电话希望他“再考虑考虑,支持一下他们的工作”。由于采访期间结下了不错的关系,这件事弄得他很难为情。
这位村支书说,他几乎每天都要应酬这样的电话乃至记者来访。每每村里某个典型经验上了报纸,联系采访有偿新闻的电话就会明显增多,一般四五天后达到高峰,每天要接七八个。村支书统计了最近一个月的情况发现,平均每天接到的电话达两个以上。据他介绍,即便一段时间内村里没有典型经验上报,这些联系采访的电话也有说辞,有的假借过节办活动的名义,有的说是要出专刊、增刊。而且是上面抓啥工作他说啥,一接通电话就对你大肆夸,趁你美滋滋的时候提出要给你“好好宣传宣传”或者“有空聊聊”,你一旦答应,他们便二话不说“随即赶到”,采访完了才说是“收费的”。
1.告诉当地宣传主管部门,帮助识别假冒伪劣记者。宣传部门平时从事接待记者工作,跟新闻部门打交道多、朋友多,了解新闻媒体及记者情况,是真是假一般都能分辨出来。
2.向记者所说的单位核实,问单位有没有这样的记者、有没有这个人。假记者有三种情况,一是记者所说的新闻单位是真的,但记者的身份是假的;二是记者所说的新闻单位是真的,但该单位没有其人;三是记者所说的新闻单位是假的,记者当然更是假的。第一种情况较为特殊,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假记者。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假记者是指后两种记者。对于似是而非的新闻单位,你还要核实该新闻单位是否是假的。如果拿不准,就要向宣传部门报告,以便进一步核实。
3.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运用司法手段打击假冒伪劣记者。采访对象如果怀疑记者的身份,可以先向当地宣传部门和记者所说的新闻单位核实,一旦基本确定是假记者就应该向公安部门报案。公安部门接到报案后,应该向新闻单位核实,以便进一步确认其身份,一旦确认是假记者,就应该依法处理。
4.发现敲诈勒索的记者,要坚决拒绝。不管是假记者还是真记者,对其敲诈勒索行为都要坚决拒绝。
5.对于搞有偿新闻的劣记者要采取拖拉战术,使其目的不能得逞。比如可以说:“你说的事我们考虑考虑。”“这一段我们特别忙,过一段再说吧。”“这件事现在不好办,以后有机会再说吧。”这样做既不得罪他,又可以把他的无理要求搪塞过去。
如何对待不同媒体不同记者
如何对待大媒体记者
大媒体记者是指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性的重要媒体的记者。
他们采访的主题围绕着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如2004年中央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全国性的重要媒体围绕这一重大政策,进行了多方面、多视角、长时间、不同形式的报道,如新华社报道的江苏铁本项目违规,受到了调查,项目下马,有关高官受到处理。
一般的典型、一般的成果、一般的矛盾冲突、一般的人和事,全国性的重要媒体不会去采访报道。对全国性的重要媒体来说,不论是正面报道,还是批评报道,抑或是中性报道,能否成为其报道对象,主要看事情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是当前全国工作重点,是否具有全国意义。
由于全国性的重要媒体影响巨大,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尤其是新华社内参和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具有极强的“杀伤力”,所以对这样的媒体来采访,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新华社的内参直接“通天”,一些重大问题和案件的报道,中央领导会作出批示,促使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拥有广泛的观众,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这些报道能够摘掉你头上的乌纱帽,能够纠正部门的错误做法,能够帮助为民做主,能够促进反腐败建设,能够让逃避法律的违法分子、特权人物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
对待全国性重要媒体记者的采访,地方和部门主要领导要尽可能出面,接受采访,介绍情况,以增加报道的权威性。
如何对待小媒体记者
小媒体记者是指影响较小的、在一定区域或领域的媒体的记者。
他们的采访报道更多地围绕当地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或当地一个部门的工作进展,或一起交通事故,或一次文艺晚会,或一件食品质量问题。他们报道的特点是短、平、快,一般不会做事关全国性的重大主题调查研究。
由于报道是本地发生的事,所以他们的报道在当地的关注度较高,特别是城市的晚报、都市报和电视台,在普通群众中影响巨大。
他们的采访风格一般是找到直接当事人,或直接负责人,而不会轻易去采访主要领导。他们最恨部门实行新闻封锁,采访派出所的事,要和市公安局新闻中心或新闻办打招呼,获得同意和批准后才能采访。
对待他们的采访,最重要的是破除新闻封锁(特别情况除外),创造宽松的新闻采访环境。
(
名记者是指在全国新闻界和地方新闻界(省及大城市)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的记者,他既可以是全国性重要媒体的记者,也可以是地方性媒体包括晚报、都市报、城市电视台、交通台、广播电台等媒体的记者。
名记者出马一般都是采访重要事件、重要主题、重要人物。他们在本媒体有较高的权威和更大的发言权。他们采写的报道比普通记者的报道有影响力。他们擅长搞调查研究,擅长从各个方面抓取材料,擅长对各种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判断。他们采访时通常会带着一名年轻的记者,年轻的记者可以更多地记录名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谈话。
对待名记者采访,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的采访风格和个人习惯,接待安排上要礼貌周到。
如何对待普通记者
普通记者是指在全国新闻界和地方新闻界影响小和知名度小的记者,他既可以是全国性重要媒体的记者,也可以是地方性媒体的记者。
通常他们都很年轻,刚出校门走上新闻岗位不久。他们还缺少经验,缺少对社会的深刻了解,缺少对问题的深刻分析和判断,也缺少与采访对象打交道的经验,但他们有热情,有正义感,也很冲动、敏感。他们人数众多,是各新闻媒体在一线打仗的主力,40岁以上,甚至35岁以上的新闻从业人员更多的是在幕后当编辑和担任部门以上领导。
对待他们的采访,最重要的是接待人员要有与媒体沟通的经验,擅于掌握年轻记者的心理和行为,此外要热情,热情是与他们沟通最好的桥梁。
无论是地方、单位还是个人都不愿被媒体点名批评,被媒体曝光,轻则地方、单位和个人的名声受到影响,重则工作和经济受到影响,更重的则是领导被摘掉了官帽子,地方或企业的某个牌子倒了、企业倒了、工程下马了,个人的违法犯罪被查出来了、暴露出来了。
一方面是采访对象千方百计避免被媒体曝光,另一方面是媒体千方百计获取采访对象的违法违规事实。批评和被批评者之间是一对永恒的矛盾。
不论是大媒体记者还是小媒体记者,不论是名记者还是普通记者,一旦抓住一条批评报道特别是重大的批评报道线索,他是绝对不会轻易放手的,就像钓鱼者钓鱼、打猎者打猎,鱼儿正在咬钩、猎物就在枪口,你让我放手,我岂能罢休。
记者的批评性采访一般都采取直接找到当事人、现场或其他容易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场所和人的办法,然后再去采访有关领导,以便了解权威部门和领导的态度以及进一步核实已掌握的情况。一旦记者向你核实情况的时候,你不说也不会影响他的报道能不能发(播)出来。
批评报道还有一种采访方法是,记者名义上是采写正面报道,提出很多问题,其中有的问题就是为他的批评报道服务的。有一年,有两个来自北京某重要新闻单位的记者到安徽某县采访,记者的本意是要采访经济上的地方保护主义,但如果就这个主题去采访,县里不可能提供情况,于是记者采取了正面报道的采访办法,到某部门采访他们是如何支持本地经济发展的,该部门很高兴地拿出了已经出台和实施的文件,如何让学校老师购买本地酒厂的酒,如何让本地企业只用本地的建材,等等。记者获得此材料如获至宝,一篇报道就此产生,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承受了极大的社会舆论压力,立即撤销了该部门,纠正了错误做法。
要想堵住记者批评采访的渠道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地方和一个大单位,你不能给下面下文,不得接受记者的批评采访,这样做本身就成为媒体曝光的对象,这种愚蠢而可笑的事情也确实发生过。
正确的做法是,一旦发现记者在进行批评报道采访,立即派出宣传部门的负责同志前去与记者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了解记者的采访意图,而不是阻止记者采访,如果试图阻止记者采访,势必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并常常使记者更气愤,强化了记者一定要发(播)出报道的心理。现实中,采访对象出面阻止记者甚至是暴力阻止记者采访的事时有发生。而记者的报道并没有受阻,反而影响更大。
沟通的目的在于,询问记者的要求,满足记者的愿望,找到有关知情人士介绍情况,把全面的、客观的、公正的、深层的情况告诉记者,避免使记者产生敌意和明显的倾向性,赢得记者对问题的同情、理解。许多问题的原因都不是单一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复杂的。这样,记者在发(播)报道时,就会更公正、更客观、更全面。
媒体和记者不得向被采访者提出不正当、不合理的要求,更不能提出违规违法的要求。
上面提到的那位老村支书讲,有偿新闻严重影响了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为了开会时不被打扰,有的村不得不把例会改在周末举行,一些村干部每月不得不额外支出一笔不小的手机话费。经历了太多有偿新闻的滋扰后,这位老支书现在对新闻的看法非常偏激。当记者问他是否痛恨有偿新闻时,他竟然说搞有偿新闻本身没有什么不合理,不过他希望这一行也要“平等交易”,如果收费的话应该提前告诉,接受不接受采访村里根据自己的情况定。不要像现在这样,要么说不收费,要么什么都不说,设个套让人往里钻,等上了套以后再提收费的事来“敲诈勒索”。
老支书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助长了一些记者以稿谋私的歪风邪气。
有的记者在采访中有时会利用采访的时机,向被采访者提出超出采访范围的要求,这些要求通常是要求提供广告或形象宣传、采写有偿的人物专访、报销票据、索要钱物,帮助解决某个问题,甚至抓住采访对象的辫子敲诈勒索。
对于媒体要求提供广告或形象宣传等,你(泛指地方、单位、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作为地方、单位和个人,都存在着一个宣传自己、扩大知名度的问题,但如何去做、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媒体上做,选择权和决定权在你,而不在媒体。地方、单位和个人在做广告和形象宣传时,除了选择影响大的媒体之外,通常也会对经常支持的媒体给予一定程度的广告宣传上的支持。
一个媒体长期或在关键时候支持过你、帮助过你,你有实力和能力在媒体上做广告宣传,但却不理会该媒体对你提出的要求,你这样做没有错,但在情理上说不过去。正确的做法是你应该主动地提出给予支持和回报。这既是对情理的回报,也是加强联系和沟通的一种方式。
如果一个媒体从来没有或基本没有支持过你、帮助过你,却要求你提供广告宣传,这种情况下,你可以答应他的要求,也可以回绝他的要求。更好的做法是,你可以对他说:“以后多沟通、多联系,机会总是有的。”
至于帮助解决某个问题的要求,被采访者应该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解决。如果合情合理,应该尽力解决。如果可解决可不解决,也应该帮助解决。如果于情于理都差一点,甚至根本就不合情理,那就不应该帮助解决。
对于报销票据和索要钱物的要求,你应该坚决拒绝,因为这样做对你来说是违法的,对他来说也是违法的。如果你不好意思回绝他的要求,很可能是有其一就有其二,所以最好是第一次就要回绝。
抓住采访对象的辫子进行敲诈勒索的做法是一种违法行为,采访对象应该严辞拒绝。你还可以向记者所在的新闻单位的领导反映记者的违法情况。你还可以通过偷录(音)、偷拍的方式记录下记者敲诈勒索的情况。
很多人面对镜头时,注意力太过集中于他要说的内容,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姿势和语调也在传达着信息。身体语言和说话音调暴露了你对你正说的内容的感受。观众会更相信你说话的表情而不是你说的内容。
眼神
让眼神只与采访者交流;
睁大你的眼睛,动一动眉毛有助于做到这一点;
要显得很有生气,不要向背后和采访者与镜头之间的地方撇眼,显得目光游移不定。
头部和面部表情
微笑,这种表情会换来友善,比你说的东西更能增进采访的温和气氛;
不要控制你的笑声,可以偶尔大笑,但不能夸张,最好是微笑;
时而自然地点头接受提问,即使你并不赞同这个问题;
即使正在讨论的问题很重大也不要皱眉头;
不要僵硬地挺着头。
手和胳膊
用手势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做手势可以使你的声音、面容和身体富有生气;
摄像机一般在人的头部和肩膀的高度,你的手势要保持在这个高度以下。
站相
在摄像人员架设机器的时候要抓紧时间放松;
不要架着胳膊或背着手或双手叉在一起放在大腿根部;
不能像上级对下级说话那样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坐相
向前坐直,这样显得你很专注;
要轻松自如;
坐住你的上衣后摆,以免衣服在肩膀上拱起来;
不要在椅子上转来转去;
不能像在大会上作报告那样拘谨、僵硬;
不要夹着胳膊或者把双手叉着放在大腿根部。①
不能念文稿。观众常会看见这样的镜头,电视上的那个人身体冲着镜头,但眼睛却斜向左面或是右面,嘴里在说着话。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他在看着稿子对观众讲话。因而显得很不自然,语调过高或是过平,身体语言不当,感染力很差,影响你的形象。
许多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甚至是较高级别的领导干部,一些企业家甚至是大企业家在电视镜头前都不自然,甚至很紧张,以至没有文稿在一旁提示就讲不出话来。这主要是缺乏锻炼的缘故。如果你是一个经常与媒体打交道的人,你一定要在电视镜头前练习讲话的技巧,这一点非常重要。
(更新时间:2005-12-27 9:47:00 本章字数:1037)
你想要向记者谈谈你的公司,但你可能得到的是尴尬的结果——除非你有所准备。而在媒体上的那短短的一瞬间可能成就你,也可能毁了你。如果这种压力很大,而你又能够很好地控制场面,那么掌握好以下的技巧也许会有助于成全你,至少会让你扔下包袱。
老总们习惯了在自己的公司里面对善意的环境,可在媒体尖锐的追问面前就难以招架了。毕竟,媒体不是他们的企业,而是记者们的企业。对于政府官员、体育娱乐界明星、新闻发言人、科学家等知名人士等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等到现场采访镜头已经对准你时,才想到怎样才能把握媒体就太晚了。
争取主动权是成功把握媒体的关键。没有经验的受访者根本不懂得抓住主动权,他们只想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作尽可能妥当的回答,不懂得如何回避他们所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应该主动地影响采访的进程。他们不知道如何向媒体介绍他们想发布的信息,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为电视和广播记者准备提示语。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精心安排新闻发布会
想像你的听众、观众、读者、网民,对谁而说。
了解记者如何工作,如果你想和记者合作,那么你必须了解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并努力迎合他们的需要。围着你的记者们可能对你的行业和情况一无所知。
记者的“无知”或者年轻记者的不善处世,是那些处理新闻发布的人们之间经常议论的话题。但是如果由此演化成一种对记者的刻薄态度就会很危险。你如果说:“记者很令人讨厌。”那么,对于那些坐在家里的电视前观看你的人来说,你说这话的意思是讨厌观众,而不是记者。
和记者离奇地闲聊是很不利的。我发现有些人,他们的话被编纂登报以后,就报怨说,他们的话被断章取义了,或者说记者没有表达出他们的本意。而这些往往正是由于受访者说得太多而自寻的烦恼。
(更新时间:2005-12-27 9:47:00 本章字数:1811)
按你的提纲发言,运用转折词
按你的提纲发言。当面对记者的采访时,最重要的是要按照你的提纲讲话,你的提纲就是你想说的话。如果能够成为记者的素材,它就应该只包含一个观点。所以你的提纲中就应该把你要说的东西列出来,写下来,并编上顺序。如果你是要离开办公室去会记者,或者用电话接受报社记者采访甚至直接连到广播上,你就应该带上这张纸。
不要等着人家问你要说的观点是什么。你永远也不会被直接问到这一点。你必须保证访谈按照你的提纲展开,或者说,访谈必须完全是一边倒的。大多数记者都准备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果你自己不力图给出你的观点,记者可能永远也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意味着你得回答那些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得回答的问题。
当罗纳德•里根试图连任美国总统职位时,他在电视上与他的竞选对手弗里茨•蒙代尔的第一次辩论中表现得观点很不鲜明。于是他接受了罗杰斯•艾尔斯的意见。后者在他的《你是信使》一书中披露过这个故事,艾尔斯建议里根使用以下这个简单的公式来回答问题:
Q=A+1
你对一个提问(Q)的反应应该包括以下三个要点。首先,尽可能完善地回答被问到的问题(A);第二,采用一个“巧妙的转折词”(+)把话题转到你要表达的观点上;第三,紧接着读你的观点。
你应该为自己积累一些转折词,这里有一些政治家特别爱用的转折词
实际情况是……
……但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
我想说的是这个……
真正的问题在于……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
……但那并不是最紧迫的问题……
而现实是……
这里面的关键是……
请看……
答案的三个要素
接受记者采访,每一个好的回答都有以下三个要素:
论点;论证;论据。三个部分要清楚,要有逻辑性,不是自己清楚,而是让观众、读者、听众、网民清楚。重要的论点、论证、论据,你可以用较高的语气和声调,也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再强调一遍。
一旦完成了这三个部分,就可以闭嘴了。不要继续讲得太多。打破沉默是采访者的事,他们马上会问下一个问题的。
要在接受采访前,记住重要的、关键的数字和观点,并向你的观众、读者、听众、网民表达出来。没有数字和观点,你很难给人们留下印象。
观众常在电视上发现这样的情况:电视上的那个人说话没有完,本该结束了,还在那里画蛇添足。当我们面对电视镜头时,我们也可能会犯类似的错误。所以,你要记住,说完论点、论证、论据之后你就打住。说话没有观点,或观点模糊,没有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你的观点,或者是数字笼统,15人就是15人,不应说成十几个人。
(更新时间:2005-12-27 9:47:00 本章字数:518)
很多人面对电视和广播采访时,好像是在法庭上接受审问一样。你其实不必如此。你不必回答那些硬塞给你的问题。可能有大量的理由支持你不必回答这些问题。包括这些涉及机密、隐私、诽谤或者那只是一些无聊的质问。回答这些涉及敏感问题的提问显然是很不明智的。不管是什么理由,你必须坚决地、礼貌地说你拒绝回答这些问题。
与主题无关的话,你也要避免回答。记者有时会突然问你一个与主题无关的其他问题,这多半是记者给你设下了圈套。对此你应该有高度的警觉,可以闭口不谈,让他达不到目的。
你可以采取两阶段策略来对付你不想回答的提问。第一阶段,简单地置之不理;第二阶段,如果采访者仍然坚持,就说明你拒绝这个问题,如果合适的话你还可以告诉他你的理由。如果采访者死死抓住问题不放,就要采取断然手段,重复地告诉他你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不要妥协
(更新时间:2005-12-27 9:46:00 本章字数:2969)
要点提示:
1.媒体一旦报道后,不但家人知道,连左右邻居、亲朋好友、单位同事都会知道,这就是媒体批评的厉害所在。
2.采访过程成为报道的一个部分,媒体把冲突过程呈现给受众,让大众评判。
3.与媒体冲突,尤其是对媒体施暴难有好结果。
4.记者在采访中被打的时候,他所代表的不光是记者个人利益受到伤害,而是整个公众的利益——受众的知情权受到伤害。
5.避免与记者冲突的有效办法是,了解记者采访意图,与记者真诚沟通。
6.如果媒体出现虚假报道,侵犯了你的权利,你就应该向媒体提出你的合理要求,乃至告上法院。
“不怕通报,就怕见报”
一个地方、单位或个人出了差错,过去往往采取通报批评的做法,但现在无孔不入的媒体,发现其中有新闻价值,便进行报道。
通报批评只限于一定范围的人知道,甚至丈夫被单位通报批评,妻子和孩子都不一定知道。但媒体一旦报道后,不但妻子孩子知道,连左右邻居、亲朋好友、单位同事都会知道。好像一个干净的面孔一下子被抹上了黑灰、刺上了字,人人知晓。这就是媒体批评的厉害所在。
媒体监督,也叫舆论监督,是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特别是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渎职腐败行为所进行的报道,对重大事件进行披露。
一个没有武器的战士不能称为战士,人们不能设想一个战士手中不拿武器。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媒体监督就好比他们手中的武器。没有这个武器,新闻媒体及记者就没有战斗力。
媒体(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国家机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媒体(舆论)监督既是我国六大权力监督体系(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和行政、司法、民主、舆论监督)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一种最直接、最群众性的监督,是一种特殊的监督。它对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执行,对克服党和政府工作中的腐败行为与不正之风,吸引广大群众参政、议政,对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克服各种消极、落后的不道德行为等六大作用。
有关部门经常开展的舆论调查表明,人们对有关揭露腐败、丑恶和治安、刑事以及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等十分关心,大案要案总是备受群众的关注,总是拥有广泛的读者。即使是较小的、不起眼的案件,也会吸引相当多的读者。按照马斯洛理论,人的需要有5个阶梯,在满足生理需求之后,人们便追求安全需要,追求安全的需要,也就意味着关心与自己、亲人、他人、人类安全有关的事情。
近年来,媒体上舆论监督的内容越来越多,舆论监督已在国民经济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些沉冤多年的案件、久拖不决的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就能引起有关部门及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引起公众的关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使揭露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和有效解决,从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现在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媒体上,希望通过媒体的舆论监督来解决问题。
媒体(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其他组织监督的补充、促进和提高,在监督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弄权渎职者往往“不怕通报,就怕见报”,“不怕会议批评,就怕广播点名”。党内通报起到点上的影响,报纸、广播、电视点名则是面上的作用,两者互相补充而不能互相替代。事实证明,在必要时将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在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上揭露出来,影响面大,效果好,对不良现象有着较大的抑制作用、震慑作用。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一度引起人们的种种猜疑。为了以正视听,2004年8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负责人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该负责人说,根据原先的规划,北京奥运会大多数场馆应在2006年底前基本建成。这个竣工日期现在已被推迟到2007年下半年。受此影响,部分场馆的开工日期也由2004年推迟到2005年。该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国家体育场设计方案已经作了优化调整,但其独特的设计风格未受影响。这是北京市政府职能部门首次就此对外正式表态,是一次权威的信息发布。
在媒体的聚光灯下,奥运场馆建设显现出透明,决策和组织实施部门进一步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做到节俭办奥运。同时,民意在媒体上有了充分的表达,决策层通过媒体进一步了解民意。
媒体越来越多且有权监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重大工程项目的立项、选址、资金、建设、进展、预算、决算等,重大活动的日期、组织、实施、安全等,凡此种种,涉及纳税人的钱,涉及公众利益,涉及公众的生命安全,公众有权利知道,政府和主办方也有义务和责任告诉社会及公众,媒体应该且必须报道。人民有知情权,政府应树立公信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样的报道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媒体报道人们的不良行为,如翻栏杆,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时常有这样的批评报道。对这种情况你不能批评媒体为什么播了你的镜头、上了你的照片而不是其他人。
而一些地方、单位和部门对新闻报道采取了封杀令的做法,结果适得其反。2004年1月5日广州的《足球》报刊登一篇题为《国资委阻击中国足球》的文章,称国务院国资委认为中国足球是不良资产和不良市场,要求国有企业完成与中国足球的剥离。中国足协认为该报道失实,于1月9日正式宣布:从即日起取消《足球》报对中国足协主办、承办所有比赛的采访资格。由此冲突引发的“封杀令”事件立即成为当年新闻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之痛后,公众的媒体意识普遍进一步觉醒,人们对新闻采访权、公众知情权等公共权力给予了空前的关注和重视。
(更新时间:2005-12-27 9:46:00 本章字数:2409)
突发事件中的采访冲突
媒体与采访对象发生冲突,多发生在以下场合:
——记者突然出现在事发现场或突然出现在当事人面前,当事人一时反应不过来,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考虑,做出了冲动性的反应。
——被采访人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成为批评对象,便干扰、阻挠记者的采访活动。
——与记者发生语言冲突,继而发生身体冲突。
——在突发事件现场,不准记者采访,与记者发生冲突。这是最容易发生冲突和冲突发生最多的场合。
2003年10月9日下午,登封市一家没有通过安全生产验收和无营业执照的煤矿——昌达煤矿发生一起恶性透水事故,17名矿工被困井下(后证实全部罹难)。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顾立林接到采访命令后于10日下午赶到现场。顾立林向现场救援人员出示了新华社记者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有关支持新华社记者采访突发事件的文件,并登记了记者证号,经与在现场的登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钟清敏、市安全生产监督局副局长乔占国、市公安局防暴大队大队长郭云峰交涉,被允许在较远的地方拍照。
顾立林刚拍了两张照片,就有人上前阻止。随后,负责维持事故现场秩序的市公安局副局长张敏大喊:“把他的相机夺过来!把胶片抠出来。”相继有八九名不明身份的人员,对记者拳打脚踢,记者大声呼喊“救命”,但现场围观的近10名警察无动于衷,负责联系记者采访的宣传部副部长和安监局副局长也只是静观,直到记者的相机被抢走,身上多处受伤。这些不明身份人员对记者围攻、殴打,持续时间超过10分钟。
殴打记者事后不久,一名警察将相机还给离开现场的记者,但数码储存卡已被抽走。直到晚7时左右,储存卡才找到,但卡里的所有资料被全部删掉。顾立林被打后从登封市人民医院转到省会医院检查时发现全身软组织受伤、肾挫伤、尾骨受伤,并且行走困难。
这是记者在采访中与有关人员发生冲突的典型事件。更多的采访冲突则表现为言语争执,甚或出言不逊,这样的冲突一般都不会见诸报端,电视镜头里也很少表现这样不愉快的场面。但是现在这种状况正在发生转变,随着对事件报道的增多,报刊、电视、广播、网站时常把记者的采访过程放进报道里,采访过程成为报道的一个部分,尤其是事件性采访或专题调研,记者在何时进入何地,见到何人,说了什么,态度怎么样——热情、冷漠、激愤,作为当事人为何拒绝记者的采访,拒绝的方式——离开、躲避、出言不逊、动起手脚,记者采访的这些过程受众都颇为关注,甚至会引发受众向媒体诉说自己的观点态度。
2004年10月10日傍晚6时50分左右,《南方都市报》深圳记者站记者丰雷、徐文阁驾车外出采访。行经深南大道兴华宾馆路段时,一辆宝马轿车追尾撞上一辆威驰轿车,一名女子从宝马车下来与对方协商。不久,宝马车上又跳下一名身穿黑色T恤衫的男子,他边骂边冲向威驰车主。两位记者出于职业本能准备到现场采访,丰雷照章停车,徐文阁则拿出相机先行赶到现场。
丰雷随后赶到现场,这时徐文阁正被一名粉裙女子抓扯,该女子叫喊着“你用心险恶,想搞我们,把你的胶片交出来,看你还拍不拍”。丰雷见状赶紧上前出示记者证,并解释“摄影记者的证件放在车上,你放手,就到车上拿证件给你看”,但该女子仍不放手。这时,将穿黑T恤衫男子劝进宝马车的一名戴白帽子的男子上前挥拳恐吓丰雷,并声称要打徐文阁砸相机。面对撕扯,两名记者反复解释“记者有权采访公共场所发生的交通事故”。
7时17分,丰雷见对方情绪失控,于是报警求助。不到5分钟,福田警方园岭派出所一名巡警到场,他要求对方停止侵犯记者,但对方无法自控。不久,另一名巡警来到现场增援,两名巡警指出记者有权采访此次车祸,但白帽子男子仍然叫嚣“一定要当着巡警的面砸毁记者相机”。当时,20余名围观的市民议论:“当着警察的面还撒泼,简直无法无天,记者有采访的权利,他们却要砸毁记者相机。”
7时40分,《南方都市报》深圳记者站站长苟骅应丰雷要求,带领记者黄宇来到现场。苟骅表明身份后,便耐心向对方解释记者的采访权利。此时,曾被劝进宝马车内的穿黑T恤衫男子走下车,在一名平头男子陪同下,口喷酒气不顾巡警劝阻狂打苟骅。随后,丰雷、徐文阁也相继遭对方殴打。三名被打的记者非常克制(事后,围观市民及巡警均表示记者打不还手)。
两名巡警见局面难以控制,遂紧急呼叫寻求增援,不久又有两名巡警到场,4名巡警一起上前将4名施暴者控制,然而对方仍然叫嚣“打死你们,最多我蹲三四年”。8时15分左右,园岭派出所增援民警驾驶警车到场,穿黑T恤衫的男子与平头男子迅速驾车离开。警方随后将《南方都市报》4名同事及粉裙女子、白帽男子带回派出所进行调查。
(更新时间:2005-12-27 9:46:00 本章字数:1909)
10月13日南方报业网将记者被打的过程进行了全程回放式的报道,并刊登了现场照片,被多家网站转载,引来了社会的关注。
媒体与采访对象冲突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前,媒体与采访对象冲突事件极少发生,更鲜见曝光和上法庭打官司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媒体与采访对象冲突的事件开始出现,90年代以后呈现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大众法律意识增强。当采访对象(包括个人和组织)意识到自己的名誉和权益受到和可能受到侵害、损失时,便会拒绝媒体的采访,当发现媒体已经在进行采访,就会与媒体发生冲突。当媒体已经作出了报道,采访对象便会向媒体提出要求,赔偿其损失(名誉的、精神的、物质的、经济的),对于被采访者的要求,媒体一般不会答应和满足,在此情况下被采访者就会诉诸法律。
第二,新闻法缺失。中国至今没有一部新闻法,当媒体和采访对象对采访手段、报道内容是否违法发生争议时,往往会寻求法律支持。如果有了新闻法,新闻法有明确的规定,双方都可以找到明确的法律答案,就不会发生法律诉讼。目前对一些没有法律规定,找不到法律依据的新闻官司,法院基本都采取了不予受理或庭外调解的处理办法。
第三,当事人的行为不当。当事人的行为有损于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或是社会不提倡的,媒体有义务和责任对此行为进行报道、披露、曝光,采访对象明知自己的行为不当,当得知记者或发现记者在采访时,便会阻挠记者采访活动,甚至辱骂、污蔑、殴打记者,或污蔑、污辱媒体。这类冲突事件明显上升,是当前媒体与采访对象冲突的主要原因,为此记者和媒体必须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第四,媒体违法。媒体存在采访手段违法,报道内容虚假,报道了未经当事人许可的隐私等。在这种情况下,受害的当事人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就记者被打事件具体分析来说,打人主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为行政管理部门。如2003年8月1日,《南京晨报》、《金陵晚报》等南京4家媒体记者到江苏教育厅采访一个会议,被保安群殴。一类为一般企业或个体单位,如2003年11月12日,随国家环保总局环境执法检查组调查污染企业情况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徐向宇,在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宣宝联营焦化厂采访时受到该厂厂长和工人的围攻和殴打。一类为个人行为,如上面提到的《南方都市报》记者被宝马车上几个人殴打。
新闻记者被打事件如此频繁,究其普遍原因,一是一些领导者善于利用部分群众的小集体利益思想,来挑动矛盾,“发动群众”打记者,到时追查下来,大家都动了手,往往法难责众,以集体的名义赔些钱了事。但打记者出了气,再没有谁敢来捅娄子了。二是在舆论监督的时候,往往是面对一些有极其强硬后台的人和单位,他们抱着一种“打了你记者,你又能怎么样”的心态。三是面对一些无赖,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他们耍起无赖的性子来。四是对一些有黑社会性质的事件进行舆论监督时,一些亡命之徒疯狂报复。
新华社记者顾立林被殴打后对记者被打作了一个总结,认为打记者现象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国家公职人员和企业老板直接指挥打;二是不仅局限于打地方媒体记者,还直指“国”字号媒体;三是打记者事件此伏彼起,愈演愈烈;四是殴打记者一般都以治安案件处理。
为什么有些部门和个人宁愿去打记者,夺取记者手中的“证据”,砸坏相机,曝光胶卷,就是不能让记者采访的内容见光呢?原因在于,在媒体上曝光所带来的损失,所付出的代价,相对于打记者付出的只是治安处罚、损害赔偿的代价要大。这样一比,当然就会对记者很不利。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利益权衡的结果。当然,有时候也是当事人一时冲动的结果。
(更新时间:2005-12-27 9:46:00 本章字数:2944)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采访对象及当事人与媒体冲突的结果没有一个权威的数字统计分析,但给一般人的感觉和印象是输多赢少。法律、真理和道义不会站在打人的一边,只能站在被打的一边。况且这一边被打的实质上是公众。
与媒体冲突,尤其是对媒体施暴难有好结果。登州殴打记者事件发生后,在新华社河南分社的严正交涉下,登封市委成立专案组,查处这一造成恶劣影响的殴打记者事件。登封市委对殴打新华社记者事件作出了以下处理决定:市公安局副局长张敏,对殴打记者事件制止不力,指使扣下记者相机,给予撤职处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钟清敏,明知记者身份,也知道记者采访属于正当行为,但在整个过程中协调不力,处理不当,严重失职,给予撤职处分;市公安局防暴大队大队长郭云峰,没有控制好现场,对殴打记者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给予撤职处分;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张宏伟,参与销毁资料、照片,故意隐瞒殴打记者事件的事实,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市安监局副局长乔占国,在现场对殴打记者事件不予制止,放任不管,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此前,登封市公安局对初步查清的参与殴打记者的村治保主任和2名矿工分别予以治安拘留10~15天处罚。
殴打记者是一种不明智的、愚蠢的行为。殴打记者的人一般都会受到纪律的、行政的处分、处罚,严重的会受到治安乃至刑事处罚。参与殴打记者的单位和个人并没有因此保护了自己不被曝光,反而曝光更广、更深、更透,影响更大、更坏、更恶劣。殴打记者无论从名誉上、经济上、利益上都得不偿失。
深圳宝马车一干人殴打记者事件发生后,经审查,向记者施暴的白帽男子名叫尹××,黑T恤男子名叫刘××,平头男子是刘××的司机,粉裙女子是刘××的妻子。警方迅速联系到刘××,刘××于当晚10时许在平头男子的陪同下到派出所接受调查,随后又被民警带往医院注射醒酒针。民警连夜对4名涉案嫌疑人作调查。按照警方要求,次日清晨,3名被打记者赶到深圳市公安局法医检验所验伤。经法医鉴定,《南方都市报》深圳记者站站长苟骅左耳鼓膜挫伤、左面部软组织挫伤,记者徐文阁左前臂皮肤划伤,记者丰雷伤势较轻,尾椎骨被踢伤未造成严重后果。10月11日下午4时许,园岭派出所查明案情,依法给予刘××治安拘留10天、尹××治安拘留7天的处罚。
为什么对记者或媒体施暴难有好结果,首先,暴力行为本身是违法的,应当受到社会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其次,记者在采访中被打的时候,他所代表的不光是记者个人利益受到伤害,而是整个公众的利益——受众的知情权受到损害。记者的采访权利得不到保障,记者就不能把真实客观的信息准确传达给读者、观众,公众就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也就是说,记者被打,是因为自己的职业而挨打。很简单,如果记者不给他曝光,不“侵害”他的利益,他是不会轻易去打你的。
讲真话报实情是记者的神圣职责。新闻媒体作为反映人民群众意志和呼声的通道和窗口,在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和重要的监督职能。有学者认为,记者的采访权其实应该是一种公权,它与普通民众之私权不同,因为记者是在行使一种公共职能,其采访行为本身是在满足公众对新闻的认知,使公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打人者侵害的实际上是双重权利,一则为一个自然人的健康权或生命权,这属于私权范畴;一则为记者的采访权,亦即更多公众对公共事件的知情权,这属于公权范畴。
新闻采访权、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尽管不是行政权力,也不是司法权力,但是它却是公民的社会知情权、批评建议权、监督权的代表和延伸。作为具体的公民,其上述权利有的是通过新闻采访权来实现的,新闻采访权受到暴力干涉,整个社会公共利益就会受到伤害,这与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背道而驰。
一些人刻意夸大自身的隐私权,一些单位掩耳盗铃,漠视记者正常的采访权利,导致记者被打事件屡屡发生。虽然我国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记者采访权,但是记者采访权却毋庸置疑。对于事关公共利益,跟社会有直接明显利益联系的事件,其事件本身就具有公众性,所以记者有采访权。此外,对发生在公共场所的事件,只要不泄露国家机密,记者都有采访权。特别是对个人在公共场所发生的事件,个人的隐私权要自然让步,记者有权采访报道。
因为现行法律的缺陷,新闻记者被打后往往只能通过人身伤害等理由来诉诸法律,这样就跟其他的人身伤害事件在法律上是同样的性质。正是目前法律上对记者保护的薄弱,才使一些不法之徒胆大妄为。具体法律对新闻采访报道权和舆论监督权的缺位,致使记者正当采访屡屡被打,致使舆论监督屡屡受阻。所以,新闻采访权需要从法律上加以特别的明确保护。时代把记者与公众和真相联系在一起,保护记者正当的采访权,就成为记者命运的关键。记者被打之所以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被打事件本身带有更大的公共性。从目前看,我国对采访权的法律保护尚存一定缺陷,这样很容易导致记者在一些公共事件面前失语;同时,因为缺乏明确而有效的惩治规定,侵犯记者采访权者将更加有恃无恐。
每当记者被打事件发生,新闻界就会提到如何保障新闻权利的问题。记者因采访被殴打、拘禁的事件直线上升,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新闻单位的采访报道权得不到法律保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新闻界、法律界和其他社会各界对新闻采访报道权的认识尚不明确、统一。比如新闻单位的采访报道是否应当由被采访报道的单位、特别是法院予以批准,国家机关、公民和其他组织拒绝采访是否妨碍了新闻单位的采访报道权等等。
我国宪法将言论、出版自由规定为公民的政治权利,而采访报道权是集中体现,因此,它应当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范畴,类似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新闻机构可以完全或部分放弃采访报道权,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也可以不作为即不接受、不配合采访报道,但是不能破坏、阻挠新闻单位的采访报道行为,否则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中央行政、司法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无权自行立法,限制、剥夺新闻采访报道权。比如,根据宪法第四十一条,国家机关、公民、法人和新闻单位,可以通过新闻采访报道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这种权利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舆论监督权。这是一个根本原则。
(更新时间:2005-12-27 9:46:00 本章字数:2769)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还没有法律条款明文规定记者的哪些权利应该受到保护。但是,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高效、透明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舆论环境的不断优化,保障新闻记者采访权的法律和规章将会越来越健全、完善。
要避免打骂、污蔑、污辱记者及媒体,正确的做法是:
1.了解记者采访意图,记者采访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准备怎样报道,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认真仔细地听记者的解释,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寻求好的对策。
2.与记者有效配合,客观反映情况,给记者采访自由,不要做出干扰、阻挠记者采访的举动。
3.与记者进行真诚沟通,向记者表达你的苦衷和心愿,希望记者怎样报道。如果你认为某些情况不适合报道、报道时机不当、报道内容宜粗不宜细等,你应该先与记者本人沟通,以体现对记者的尊重。如果你觉得与记者意见相去甚远,你还可以向媒体负责人以至媒体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及时沟通。
4.听从记者积极正确的建议,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免的态度,迅速纠正错误的做法。要知道媒体曝光的目的也是为了引起领导和公众的关注,促进问题的解决。
5.打骂、污蔑、污辱记者及媒体只能起到激化矛盾的作用,媒体会加大问题报道的力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被打正是表明新闻舆论监督的加强和新闻舆论所产生的切实成效,新闻记者被打并不会削弱新闻舆论监督的进行,正义的、有抱负的记者和媒体不会为暴力所屈服。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进步,与此伴随的不公正和不平等,都需要通过新闻监督这个手段来达到宣传典型、濯除污秽的目的,以使新闻更好地发挥党的耳目喉舌作用。
如今,一些地方为了加强舆论监督,改善舆论监督环境,开始成立一些机构,制定一些地方法规予以保障。如1998年海南省委成立了新闻舆论监督中心,并要求各级部门要开绿灯;湖南省邵阳市成立了新闻110。安徽省2002年11月30日制定的《安徽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中也同时规定:“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些都意味着,新闻监督环境正在改善。
同时,现在我们许多地方和部门开始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新闻舆论监督环境的改善。
媒体侵犯了你的权利你就告它
如果媒体出现虚假报道,侵犯了你的权利,你就应该向媒体提出你的合理要求,媒体如果不答应或不能满足你的要求,你就应该上法院告媒体。
媒体对采访对象(包括地方、部门、单位、集体、团体、个人)的权利侵害通常表现为以下方面:
1.报道总体失实和定性失实,采访对象名誉和利益受到侵害。定性失实或总体失实,无疑会对采访对象造成较大的名誉和利益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采访对象打官司一般都会赢。媒体发生总体或定性失实的情况相对较少。
2.报道个别失实和部分失实,采访对象名誉和利益受损。如果是个别失实或部分失实,就要看失实的部分是不是关键内容。一般也不会是关键内容,如果是关键内容往往涉及定性问题。如果不是关键内容,采访对象应给予理解、原谅,因为媒体调查特别是一些案件、事件的采访报道,毕竟不同于公安、检察部门调查案件,公安、检察部门调查案件有权力、有手段,而媒体记者不具有这样的权力和手段。因而媒体的报道很难做到严实无缝,一大堆时间、地方、人名、事由、过程都铁板钉钉、毫无差错。这种情况,一般采访对象即使打官司也打不赢。这是最常见的媒体侵权的方式。
3.媒体被他人利用,做了有利于一方而不利于或有损于另一方的报道。这主要表现在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上,一个公司为了打垮另一个竞争对手,有时会通过第三方找到媒体,向媒体提供竞争对手的不利新闻,通常是问题性的。这种报道一旦被戳穿,媒体的信誉将受到较大影响。政治高官、案件当事人有时也会采取类似的手段,借媒体之手打压对方。
2004年11月12日《北京晚报》报道,记者昨日获悉,著名企业家李晓华状告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名誉侵权案已由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法院驳回被告上诉,维持了李晓华胜诉的一审判决。
2003年6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以《“北京首富”李晓华涉案》的标题刊发该报记者的署名文章,并被海内外数十家新闻媒体和上百个网站转载。李晓华看到此文后非常愤慨,立即委托律师到法院起诉,认为该文章在没有证据证实的情况下就做出李晓华先生涉案的失实报道,造成李晓华声誉严重毁损。2004年3月5日,一审法院经审理后,明确认定该文内容严重失实,侵犯了李晓华的名誉权,判令被告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自判决生效之日起20日内在该报第一版上与侵权文章相同的位置处刊登道歉声明。一审裁定后,被告不服,上诉至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二中院经审理查明:《“北京首富”李晓华涉案》一文从排版、标题、内容等多处严重失实,有恶意诽谤之嫌,误导公众和媒体,客观上造成李晓华个人名誉及社会形象受到贬损,社会评价降低。终审判决认定:客观、真实系新闻报道的宗旨,李晓华作为社会知名人士为公众所关注,对其的新闻报道更应严肃、谨慎。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刊登的《“北京首富”李晓华涉案》一文已构成对李晓华名誉权的侵害,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应向李晓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
(更新时间:2005-12-27 9:46:00 本章字数:1436)
媒体不能侵犯、损害任何被采访者的权利。被采访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集体,无论是普通的,还是知名的,无论是地位低的,还是地位高的,一旦侵犯、损害了你的权利,你都可以向媒体提出你的要求,乃至上诉到法院。
1988年,《人民日报》驻新疆记者和新疆电台记者联合撰写了《喀什市建管局领导软弱无能,奚弘怠工乱告状成特殊公民》的报道,刊登在《人民日报》当年7月20日第四版,文章称奚弘是喀什的“地震台”、“不安定因素”。
文章一出,奚弘的生存状况立刻恶化,被人叫做“告状专业户”,所在单位要奚弘作书面检讨,8月2日,建管局发文决定“将奚弘清除出干部队伍”,奚弘的信件被单位扣押、私拆,工资连降三级。
奚弘告状事出有因。她1964年从上海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86年调入喀什市建设管理局任工会干事。当年10月,她向局、市工会反映当地建筑行业的不正之风,同时还向有关部门反映一位连续四年当选为先进工作者的同志被公司无故除名。当年11月,奚弘又找到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反映以上问题及喀什市委负责人官僚主义、不正之风等情况。此外,奚弘还向上反映过喀什市一家建筑公司管理混乱亏损严重问题、市建管局设计室私分设计费等问题。
奚弘受到单位的处理后,进京状告《人民日报》。奚弘先后来到北京中级人民法院和北京高级人民法院,法院一看是告《人民日报》,感到为难,没有接案。后来,她找到中华全国总工会,通过全总的常务副主席辗转到了中央领导手里,1989年3月才由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立案。但《人民日报》没有应诉,朝阳区法院束手无策,案件一拖就是两年。
倔犟的奚弘不肯罢休,她找到了全国总工会主席倪志福,与此同时,全总法律工作部也向倪志福呈送了《关于工会干部奚弘诉人民日报社名誉权案情况报告》,倪志福在报告上作了批示后转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任建新敦促北京的有关法院抓紧办理此案。
1992年夏天,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将传票送到人民日报社,9月8日,高狄社长带着随行人员来到朝阳区法院。高狄解释说,奚弘告《人民日报》是前任社长任期内发生的事,因赶上处理重要事情,没有交接,他很晚才知道此事。他表示,现在我们决定应诉。我们愿意接受批评,也承担责任。
1996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社向奚弘致函道歉,承认“刊登该文不妥”,向奚弘赔偿了相应的经济和精神损失,并在法院的主持下消除该文产生的不良后果。
中共中央机关报、中国第一大报向一个普通的被采访对象道歉,赔偿了经济和精神损失,并在法院的主持下消除文章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一事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告诉人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人能够逃避法律的责任。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