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1:29:50
百科名片
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位于彰武县章古台镇,是东北唯一的国家沙地森林公园,是沙漠奇观与人工林海巧妙结合的生态景观。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位于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距阜新市区160公里, 距省会沈阳市126公里,总面积11341公顷,林地面积768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8%以上。章古台地处“八百里瀚海”的科尔沁沙地南部。章古台,是蒙古语,原名章古塔拉,“章古”汉译为“苍耳”, “塔拉”汉译为“甸子”,因有苍耳的甸子而得名。
目录[隐藏]
简介主要景点沙地翰海万亩人工林“大漠风流”石碑沙地生态园
简介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位于彰武县章古台镇,是东北唯一的国家沙地森林公园,是沙漠奇观与人工林海巧妙结合的生态景观。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总面积11341公顷,植于百米沙层上的万顷人造林堪称世界奇迹。固沙科教片《绿色的梦》、《绿色的呼唤》、电视连续剧《大漠风流》曾在这里拍摄。日本岩玻画制作所摄制的“绿色长城”,收入《世界之最》电视系列片。置身万顷林海可以享受沙湖浴、森林浴、日光浴,捡拾红蘑、黄蘑、草蘑,在沙地生态园采摘绿色农产品、品尝地方风味美食,感受自然野趣。 [1]主要景点
它是在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人工林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集沙漠翰海与人工林海融为一体的大漠生态景观,主要景点有:沙漠翰海、万亩人造林、“大漠风流”石碑、沙地生态园等。[2]沙地翰海
两千年多前,章古台就有人类活动。在辽代,是贵族的春猎之地;金代则为契丹二十部族牧地;清太宗时,在此地设
养息牧牧场,为关外三大牧场之一,其产品直供盛京(今沈阳),是林草丰茂的风水宝地。据《清文献通考》记载:“长林丰草,讹寝咸宜,游牧别群,孔阜孔硕,凡马驼牛羊之孳息者岁以千万计……其地在章古台”。
在近代,随着人类不合理的频繁经济活动,生态被破坏,沙漠南移,而章古台正好处于沙漠南移的额头上,是科尔沁沙地的脑门。章古台沙地形成的原因主要受北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侵蚀影响和柳河冲击泛滥、风积所致,分为流沙地、半固定和固定沙地,其中流动及半流动沙地约占20% ,固定沙地约占 80% ,主要成分为石英沙。一年中每秒30米的风要刮240多次,四五米高的沙丘每年前移3—4米,这里的住户二三年搬一次家是常事,就连“沙眼”都成了彰武县的地方病。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1]
[2][3]
风沙虽然是危害农田的杀手,却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产自沙地的地瓜、西瓜、小米、小杂粮,是远近闻名的绿色食品。这里的小孩一出生垫的褥袋里面装的都是细沙,相当于“尿不湿”。细沙炒的花生、瓜子受热均匀,别具风味。
章古台有三件宝:硅砂、草炭、松树苗。硅砂储量达6000亿立方米,广泛应用于铸造、玻璃及玻璃制品。草炭储量超亿吨,可做生物化肥、营养土、工业燃料、医疗防腐剂、食品保鲜、重金属等。章古台又是联合国苗木基地,培育樟子松苗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樟子松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远销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同时,章古台又是离沈阳都市最近的沙漠翰海,是游客体验荒凉、回归自然、参与植树造林、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特色景观。万亩人工林
建国初期,彰武地区沙海茫茫,沙丘滚滚,侵蚀着大片良田。如何扼住黄龙的头,是事关彰武命运的大事。因此,50年代初,国家派出科技人员在章古台进行固沙造林试验,经过几十年人沙之战,硬是在百米厚的沙地上开垦出万顷人工防风固沙林,有效控制了沙化扩大。彰武沙化还直接威胁到沈阳市,所以每到植树季节,沈阳人也会到彰武来植树。田连元等明星也来这里植过树。目前,彰武流动沙丘已缩小到3.92亩,分布在四合城乡、章古台镇、后新秋镇及阿尔乡畜牧场等地,可耕地面积达到43万亩。
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有各种试验林3.4万亩,其中樟子松2.2万亩,是中国第一片防风固沙林。这万亩松林,是世界瞩目的地方。它作为主角,仅影片就拍了4部,即固沙科教片《绿色的梦》、电视片《绿色的呼唤》、电视连续剧《大漠风流》,1985年12月日本岩玻画制作所录制的《绿色长城》,还收入《世界之最》电视系列片。先后有亚、非、欧、美等34个国家的总统、总理、林业官员、专家学者千余人到章古台参观学习,他们把固沙造林的创举称为“人间奇迹”。 1981年8月23日,马里共和国总统、人民民主联盟总书记穆萨·特拉奥雷将军和夫人专程到这里了解固沙造林经验,并下榻在固沙造林研究所。
登上四层防火瞭望塔,举目北望,科尔沁沙地黄沙漫天,若秋风大作之时,沙涛滚滚,撼人心魄。鸟瞰四周万亩人造林海,无边无际的樟子松、连绵不断的油松林、挺拔的白杨、多姿的黄柳……犹如一道绿色屏障,遏制着科尔沁沙地南侵。这一奇异景观,仿佛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金色的沙海之中。置身其中可以进行沙湖浴、森林浴、日光浴,可以牧牛、牧羊,可以捡拾红蘑、黄蘑、草蘑等真菌,也可以沙海造林,感悟人工造林锁住肆虐的“黄龙”——人定胜天的真谛。“大漠风流”石碑
50多年前,章古台是一片风沙肆虐的瀚海,素有“塞外沙荒”之称。每年约有40%~70%的农田遭受风剥沙压,粮食亩产不足百斤甚至绝收,50%的牧场遭受风沙危害。肆虐的沙丘不仅给当地的生态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在季风的作用下,每年还以惊人的速度向东南扩展,直接威胁着辽西北乃至沈阳地区的生态环境及国土安全。
1952年4月22日,一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离开了条件优越的大城市,来到人烟稀少的章古台,建立了辽西省林业试验站( 1978年12月27日改成辽宁省固沙研究所),吹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号角。他们经过长期努力和反复实验,终于从数百种植物中筛选出易繁殖、再生能力强、耐风蚀沙埋的小黄柳、差巴嘎蒿、胡枝子、小叶锦鸡儿、紫穗槐等五种固沙植物。1955年又成功营造起中国第一片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开创了我国樟子松治沙造林的先例。此外,他们还适时开展了混交林、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沙地果园等营建技术、森林保护技术等研究,固沙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在国内首屈一指。1957年,他们总结出的“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补了我国灌木固沙史的空白,其中豆科灌木固沙开世界之先河。
经过几代人5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章古台的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6%提高到如今的67%,为农业稳产高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提供了保障。果树、水稻、烟草、花生等作物已在这里安家落户,粮食产量由以前的亩产不到百斤,发展到现在的400公斤。章古台已由原来的不毛之地演变成林茂水清、农牧兴旺的鱼米之乡,成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每年向三北地区输送大量种子、苗木,还被誉为我国人工造林治沙的一颗明珠,曾被批准为东北唯一的国家沙地森林公园,成为阜新八大景观之一。
睹物思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站在沙地森林公园,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它的缔造者——固沙造林的英雄们!想当年,这些文弱的知识分子,来到这片无垠的荒漠,春天,每秒30米的风沙抽在脸上;夏天,高达56℃的气温,把沙窝子变成一口锅;冬天寒风刺骨,要凿开一米以下才能取样土……在这片荒漠上,他们献出了青春热血,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老所长刘斌,原名赵文郁,是抗日英雄。1952年被省政府调到彰武治沙,先打败鬼子,后打败沙子。50年革命生涯,治了30年沙。他艰苦奋斗、勇于钻研、不屈不挠、敢为天下先的作风,成为大漠精神的核心。他爱护知识分子是出了名的,三请姜佩英被传为佳话。文革的时候有人说他对牛鬼蛇神好,他说,没这些神,能栽活树、治住沙吗?1978年,他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受到国家奖励。1988年,省林业厅授予他“大漠苍松”金匾。1990年3月31日逝世,享年85岁。根据他的遗愿,骨灰安葬在他挥洒汗水的地方——大一间房林海深处。省林业厅、阜新市政府为他树了碑。他的事迹写入了《彰武史话》。电视连续剧《大漠风流》中的主人公就是以他为原型拍摄的。
半个多世纪以来,固沙造林的英雄们用美好的年华、崇高的理想,修建了一座名垂千古的绿色长城。他们创造的“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他们的科研成果有51项受到国家、省、市的奖励,他们的专著和论文,有的已被编入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材。除了在章古台建起自己的实验示范林和在本省推广外,还向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河北、吉林等10余省(区)推广了固沙造林技术,为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和治沙工程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1983年,国家还选派他们的科技人员率团赴索马里考察,援助国外的治沙事业。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18次被评为国家、省、市先进单位,现在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大漠精神的摇篮。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两个以“彰武”命名的树,一个是樟子松的新优良品种——彰武松;一个是固沙所院里的“彰武小叶钻”。小叶钻是专家王润国培育,林学家王战命名的。彰武松更是大漠精神的写照,彰武的一个象征。
为了铭记他们对环境建设的业绩,38万彰武县人民在章古台为他们修建了丰碑——《大漠风流》,并赋诗赞颂:
八百瀚海首 苦战卅六秋 足迹遍塞外 智慧伏沙丘
几程坎坷路 几番风雨稠 丹心照日月 伟业青史留
绿了章古台 白了少年头 香飘荒沙滩 誉满五大洲
千古传功德 大漠显风流沙地生态园
章古台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的风沙地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技术研究项目,也是阜新市政府、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共建的“生态农业研究与示范基地”,2004年被辽宁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示范基地。目前,这里已成为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1963年建立后,在辽西北科尔沁沙地南部的风沙区开展了农林牧综合治理研究工作,建成了风沙地改良利用综合样板,探讨出农林牧综合治理比例为3:4:3和一整套防风固沙、改良风沙土培肥地力的方法,并选育出一批适宜风沙地种植的粮、油、草及果树新品种,建立改良风沙地示范样板5000余亩,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风沙地改良利用的空白,1983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为修复辽西北地区沙地生态环境,2002年,风沙研究所在章古台镇试验站建立了章古台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承担多项国家和省级攻关课题。如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北方旱区特色林果产业模式与技术研究”,国家农业部“948”课题“北方半干旱地区耐旱植物种质资源及配套技术引进”,国家农业部“863”课题“东北半干旱地区节水型杏、梨优质高效经营模式及其示范”,辽宁省科技厅攻关课题“风沙地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技术研究”等等。园区总面积为4310亩,设计五个功能区,即固沙区、林果区、草牧区、试研区和生活区。
固沙区占地2000亩,主要以樟子松为主。一眼望不到边的樟子松林连绵起伏,郁郁葱葱。每年5—10月,林地内的小草长得整整齐齐,好象人工精心修整的高尔夫球场,在林间搭一个布床休息,聆听鸟儿欢畅,感觉悠然怡然。
林果粮草(药)高效立体农业区占地1200亩,主要示范林、果、粮、草(药)的优新品种和高效立体复合模式。每年五一是大扁杏开花的黄金时期,远远望去,树上白白的一片,就象花的海洋;树下早早返青的苜蓿草和麻黄草就象绿地毯,驱走沙漠的荒凉,展现春光美景无限。
草牧区占地300亩,主要示范适宜我国北方饲养的各种草食家畜,有国外的无角道赛特、萨福克、特克赛尔、夏洛来、美利奴,国内的内蒙乌珠穆沁、东北细毛羊、小尾寒羊等品种,以及优良的梅花鹿和鹅等品种。
旱生植物种质资源试研区占地500亩,主要示范国内外优良的旱生植物种质资源,如美国的海棠、美洲朴、柔枝松、脂松等,国内的大国榛、紫叶李、红叶李、欧李、毛条、梭梭、花棒、树梅、宁夏的枸杞、新疆的沙枣等200余种,可谓“一园盛天下”。
生活区占地300亩,集科研办公、餐饮、休闲于一体。其中现代生态农业实验室1000平方米,餐饮住宿场所3000平方米,人工湖10000平方米。游人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三星”级酒店服务,品尝“阜瑶”羊汤美味,体验垂钓乐趣。
公园基本信息介绍
公园名称: 章古台沙地国家森林公园 所在省市: 辽宁 彰武县章古台镇
公园海拔: 500-1000米 公园面积:
景 区 数: 5 景 点 数: 20
门票价格: 00 咨询电话: 0418—7765340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樟子松沙地森林公园,位于内蒙古与辽宁的交接地带,属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延伸地。章古台沙地森林公园隶属于彰武县林业局,面积11341.30公顷,其中林地面积7649.40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67。4%。非林地面积369i.90公顷,占32.6%;森林覆盖率67。4%。公园内有大清沟水库、小清沟水库、盘山楼水库、苏力图泡子等丰富景观资源。公园内地势相对平缓,沙层厚度达100余米,为我省少有的、典型的风积地貌类型。公园内固定沙丘起伏连绵,自然泡沼呈念珠状镶嵌其中,构成了沙区独特的地文景观,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价值。

公园基本信息介绍 > 枫树岛
此景观位于章古台大清沟水库中断东岸边,呈半岛状,面积2.0公顷。当临秋季漫山红叶,远远望去胜似一团火焰,给人以振奋与激情;当荡舟于此便可领略无限秋光。

公园基本信息介绍 > 生态园
此景观位于章古台镇铁阜公路南,总面积284.4公顷,为辽宁省章古台风沙所所属,这里为农业,果树,花 ,牧草栽培示范基地,有较高欣赏价值和示范作用
公园基本信息介绍 > 大清沟水库
大清沟水库位于彰武县西北50公里,大冷蒙古族乡境内。水库始建于1985年,总库容1025万立方米,水库总长4.6公里,它犹如一条绿色长龙,从北向南平卧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八百里瀚海南缘茫茫的沙海中。大清沟有它美妙传说和神奇的遐想,游人在这里可乘坐游船或泛舟,饱览大漠风光;可潜心垂钓磨练性格。
公园基本信息介绍 > 人工樟子松林
树种单纯,偶有家榆,山里红伴生;四季常绿,树干挺拔,枝叶茂盛,在沙漠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于启示与感染。林内层次明显,下层低矮,有益游人漫步。
公园基本信息介绍 > 人文景观
共有6种类型7处景观。包括: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度假村,情侣小木屋),建筑工程与生产地(水库大坝,沙地绿色生态园),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观音阁,弥勒寺),仿古建筑物(大漠行宫),塔形建筑物(码头降魔塔,清源塔)。
公园基本信息介绍 > 生物景观
公园内生物共3种类型10处景观
林分类型:万亩松林,希望林,群英林,龙潭林,色树岛林,天然阔叶林,人工阔叶林。
草原类型:松缘草海,湖畔草地。
园区类型:实验生态园
章古台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2006-11-30 13:11:09    点击:720
一、示范区建设背景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自1963年建所以来,一直致力于风沙地的改良利用研究工作。建所之初,根据原东北局科委主持制定的“1963—1972年东北西部自然改造利用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及1964—1983年辽宁省科委下达的科研计划,在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的风沙区开展了农林牧综合治理研究工作,建成了风沙地改良利用综合样板,探讨出农林牧综合治理比例为3:4:3和一整套防风固沙、改良风沙土培肥地力的方法,并通过引种鉴定和抗旱作物育种研究,选育出一批适宜风沙地种植的粮、油、草及果树新品种。建立改良风沙地示范样板5000余亩,样板区内林成网、田成方、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此项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风沙地改良利用的空白。1983年通过技术鉴定,并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辽西北地区土壤沙化日趋严重的现状,原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的需要。辽西北地区受风沙侵害的地区有200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其中风沙土13万hm2。风沙地区涉及5个市(朝阳、阜新、锦州、铁岭、沈阳)的10余个县(区)。阜新地区是其中最典型的风沙地代表区域。就本地区的主体区域而言,其本来面目应该是小灌木覆盖下的大草原,而如今确发展成为森林掩映的农田,过度的垦荒使裸露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土壤沙化日趋严重。在这样的农业发展背景下,我们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提出了风沙地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技术研究项目,建立了章古台高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二、示范区建设地点及时间
示范区建设地点在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试验站。该示范区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是典型的风沙半干旱地区。
该示范区建设从2002年春季开始启动,计划到2006年完成整个设计规划。
三、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
示范区的核心部分包括科技服务区和示范展示区两大部分,总体规划面积为7000亩。
(一) 科技服务区
规划占地200亩,主要包括科技培训中心以及相关实验室的建立。科技培训中心建设面积1000平方米,主要开展以风沙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环境治理为主的科技培训工作;实验室建设包括北方半干旱地区生态实验室和肉羊胚移植实验室建设,两个实验室建设面积各为1000平方米。
(二) 示范展示区
占地6800亩,功能区建设设计为四个园。即高效生态示范园、旱生植物示范园、特种养殖示范园和产品加工示范园。
1、高效生态示范园
占地4700亩。其中原有的防风固沙林(樟子松林和经济林)占地1500亩,新建立的林、果、草(药)高效立体农业模式占地3200亩。
设计的立体农业模式主要有:林果草、林果药、林果粮、林粮、林草(包括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林草畜等。
林网规格为240×200米,林网树木栽植密度2×3米;林网内栽植大扁杏,密度为2×12米;大扁杏行间栽植优质牧草或麻黄草。
2、旱生植物示范园
占地300亩(其中:观赏展示区100亩、优质苗木繁育区200亩)。主要开展适宜风沙半干旱地区的国内外旱生植物种质资源的引进、鉴定、推广应用。
3、特色养殖示范园
占地900亩。以优质肉用种羊培育和商品肉羊生产为主。计划建成基础母羊年存栏5000只,年推广优质种羊500只,年出栏商品肉羊5000只。沿着肉用和肉毛兼用的发展思路,开展羊的产业开发。并注重经济动物的养殖,如发展梅花鹿饲养业。
4、产品加工示范园
总占地900亩。规划招商引进大扁杏加工企业、牧草加工企业、肉羊屠宰加工企业。
四、示范区建设的技术路线
将过去单纯依靠林木和粮食创效益改变为林、果、草(药)、畜综合协调发展创效益的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本区资源和技术的优势,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将植物与动物有机的复合在一起,以植物与动物间相互依靠、共同生长繁衍为基础,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修复改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目的,通过实现双赢即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从而真正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示范区建设情况
(一)完成了3200亩林果草(药、粮)立体复合模式的建设工作
2002年春季开始在3200亩农田林网保护下的耕地中施入草炭2万m3,磷肥50吨,对土壤进行了改良并打深井10眼,配置了半移动式喷灌,特宽行(2m×12m)栽植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大扁杏品种白玉扁、超仁、国仁、丰仁共8.7万株,在大扁杏行间建植草地,栽植了原产我国科尔沁沙地的中药材—麻黄草、种植了从美国引进的优质牧草—紫花苜蓿。
2002年秋季重新设计了原有农田林网,对原防护林进行了截伐,清理了老根,挖树坑50000余个,并回填了草炭土和磷肥,2003年春季用适宜当地自然环境条件黑林一号、新疆杨等速生品种将原有农田林网进行全部更新,成活率达89%。
(二)建立500亩沙丘地直播山杏高效生态模式
在沙丘地上随高就低不加平整,也不破坏其浅薄的地表覆盖物,按2×3m和3×5m的株行距,挖小而深的坑,坑内施入草炭土10kg,
羊粪2kg改良土壤。播种山杏核。直播苗由于不伤主根,所以根系深,抗旱能力强,两年后嫁接仁用杏良种。
(三) 建立针阔叶混交林生态模式
将原有针叶林间伐,间伐空地上,种植耐旱的山杏、丁香等落叶树种,使其成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阔叶林的比例为2:1。
(四) 建立旱生植物种质资源圃
资源铺占地300亩。引进国内外林、果等植物种质资源30余树种、50余个品种,种植在旱生种质资源试研区,进行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及适应性鉴定,评价其开发利用价值,为风沙地综合治理提供植物种子质资源。只要品种有:大果榛子、欧李、沙棘、枸杞、毛条、梭梭、美洲朴、四翅滨黎、海棠、火炬树、寒红、美国柔松、脂松等。
(五) 围绕项目区内的林草资源,成立阜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了林草畜综合工作。
该示范区有2000余亩20年生以上,是高达10余米,林下禾本科杂草覆盖严密的林草防风固沙林。这些林下草是羊的天然饲草。放牧留下的羊粪及人工撒施肥料又促进牧草生长。该模式具有林草畜共生特征,通过对林草畜的科学管理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阜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9月,使该区特色养殖示范的主要部分,公司依靠风沙所技术优势以优质肉用种羊培育和商品肉羊生产为主,只在为肉羊产业发展树立标杆,推动肉羊产业向纵深发展。公司现在有个种类羊只1000余只,其中国外优质肉羊五角道塞特、萨福克、特克赛尔、夏洛莱、德国肉用美利奴共100余只,国内优质羊品种东北细毛羊300余只,开展胚胎移植100只。阜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已经为阜新地区乃至全省肉羊产业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六、示范区功能
(一) 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与改善功能
项目引进的作物品种所采收的产品均为地上部分,根系部分不动,可实现地表永久覆盖,达到防风固沙,修复改善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本示范区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坚持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设计每亩纯利润在1000元以上。
(二) 示范展示功能
本区主要展示林果草、林果药、林果粮、林粮、林草(包括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林草畜等11种模式,多同类地区具有示范展示和指导意义。
(三) 科技培训和科研服务功能
通过北方半年旱地区生态实验室建设和肉羊胚胎移植实验室的科技服务以及示范区的展示,对同类地区的科技人员和广大的农牧民起到科技培训的作用。
(四) 科研功能
现在本区承担多项国家及省级研究项目。如1、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北方旱区特色林果产业模式与技术研究”。2、国家农业部“948”课题“北方半年旱地区耐旱植物种质资源及配套技术引进”。3、辽宁省科技厅攻关课题“风沙地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技术研究”等等。
(五) 观光旅游功能
本区集高效立体农业、国内外旱生植物、特色养殖、特色加工于一体,具有可观光的价值。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