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素与对策:基于博弈理论的高效教学过程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5:47:25

 

推荐本文 
□ 孟祥林
  摘 要: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由于学科性质不同以及学生对不同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授课效果存在显著差别。非良性教学效果的形成固然有教师的原因,但学生的责任也必须充分重视。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一个博弈,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而进行投入产出比较,学生不配合教师授课的情况下教师会减少教学投入,学生应对恶性博弈结果的形成负有较大的责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改变这种教学状态的责任应由教师承担:通过探索多种教学策略达到教学效率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影响因素;对策;博弈;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7)02—0047—05
  
  一、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教学过程与师生行为博弈
  
  (一)师生行为博弈的一般分析
  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效果最优的标准一是能力标准即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达到最高可能的水平,二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可能用于课堂活动和家庭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某一标准,认为高效率的教学活动是在规范的标准之内进行的。无论存在什么样的标准,教学效果标准是最终衡量的尺码。但教学效果并不取决于教师单方面的愿望,应该说,教学效果是教师与学生在默契合作基础上的产物,该结果不但取决于教师也取决于学生。
  从根本上说,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博弈过程,教学中师生双方的行为互动可以用博弈理论得到很好的说明。博弈论原本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已经在经济学和其他多种学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研究多个行为主体在各自作出决策而且行为的结果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与结果。在教师和学生的这个博弈过程中,教师希望通过一种好的表现方式来使学生容易和有兴趣接受。但教的过程越完善,教师所付出的成本(教师授课所需的投入)就会越大,所以教师在付出成本时有一个衡量。衡量的标尺就是预期学生愿意接受的程度。这个接受程度是根据以往经验进行判断的,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如果学生接受兴趣比较高从而教师的教学收益较大(教师通过教学得到的满意与投入之间的差额)时教师则愿意付出较多的教学成本,反之,教师会减少教学成本以期获得相对较多的教学收益。作为学生一方也存在一个相类似的分析过程,学生对课堂的接受程度来自于多方面的信息经验,主要有自己以前听课的经验以及其他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如果以往的经验是良性的,那么学生对教师的心理预期就是良性的,那么该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听课,反之学生逃课或者被动听课的现象就会出现。由以上分析可以断言,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博弈过程,并且这个博弈过程都是以对方的博弈结果为前提的,由此造成的反馈过程就会产生单向放大,即一方的博弈结果会直接影响对方的行动,如果一次博弈的结果是恶性的,那么以后教学双方的活动积极性都会下降;如果一次博弈的结果是良性的,那么以后教学双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会上升。这也就是激励导致创新而批评导致后退的原因。
  
  (二)师生博弈过程的理论分析
  
  教学中的师生博弈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在该图中纵坐标表示课内投入即在博弈中教师愿意投入的教学成本,横坐标表示课外投入即教师在衡量教学比较收益的情况下自身精力不投入课堂教学而从事其他活动的成本,课内投入和课外投入的加和表示教师可能的总投入,教师总投入的水平在坐标平面内用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来表示,直线越接近原点表示教师的总投入水平越低。整个坐标平面可以区分为P、Q、R、S四个区域,分别表示了课内投入和课外投入的不同组合状态,依次为:高课内投入低课外投入、低课内投入低课内投入、高课内投入高课外投入、高课外投入低课内投入。教师在自己身体和精力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调节在课内投入和课外投入上的比重甚至总投入的水平。在如上四个区域精力投入的四种配比状态下,沿着L1→L3→L2(直线的平行移动或旋转移动)方向教师的投入总成本在不断增加,但是在任何一条直线上从左上到右下方向的变化表示了教师在总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在课内与课外教学投入的比例的变化。所以在四个区域中,P区和S区更加倾向于教师在既定投入不变情况下在课内投入和课外投入之间比例的重新调整过程(沿直虚线箭头变化的方向),而R区和Q区域更加倾向于不但课内投入和课外投入的比例在变化,而且教师的投入总量也在变化,沿Q区向R区方向(粗曲箭头所指方向)的变化表示教师的总投入在增加,R区表示了教师投入量增加到很高的状态,Q区表示了教师投入总量减少到很低的状态。AB和CD线分别表示两种情况,AB表示课内投入多而课外投入少的状况,CD表示课外投入多而课内投入少的情况,教师的总投入量低和高两种极端状态分别用两条粗线L1和L2代表(图上的两条粗虚线),L2线通过R区,这时教师的投入水平已经很高,L1全部在Q区,这时教师的投入水平已经很低。沿着L1→L2的变化方向表示了教学效果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越向右上方的粗线越表示教学效果越优的情况,所以这个变化方向也就是对教学过程施加策略并使教学效果得到改变的方向。图中CD线可以看作是AB线沿坐标轴滑动而得到的,AB线越陡则教师的课内投入越多,CD线越平则教师的课外投入越多。为详细说明,图中以曲线I1、I2、I3、I4为例分别表示教学投入水平依次减少的四种不同状态的效用曲线,图中的I线(效用线)表示教师某一总投入水平下所创造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对教师讲课效果的预期。曲线越靠近右上方表示教学效果越高,越靠近左下方表示教学效果越差。如果教师选择的是AB线,那么学生可以选择I1。线也可以选择II3线,学生若选择I3,因为I3较I1效用水平更低,学生的选择会使得教师感觉到其教学投入的教学收益很低,在下一个教学周期中很可能选择CD线从而重新配置其教学投入,由于教学过程选择了CD线,会使学生的预期收益会更加减少,导致学生的效用曲线维持在I2的可能性都不存在,而是一直下降到I4,所以从这个逻辑上看,教学效果存在损失不应该完全归咎于教师,学生也应当承担部分责任。这个问题换一个角度分析,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假如教师预期事先将自己的行为选择在CD线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学生对教师的预期是很高的,学生的效用线不是选择的I4而是I2,学生的选择会使得教师感觉到存在更多的教学收益,在下一步教学中教师会调整其成本线由CD向AB转化,教师的选择会进一步影响学生使其效用线一直上升到I1,学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47,48,49,50,51原版全文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更高水平的效用。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投入由相对比较低的Q区变化到相对较高的P区、S区以至最后变化到投入很高的R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良性选择对教师会产生良性刺激,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上升。可以这样认为,上述划分方法下的坐标平面的不同区域分别表示了四种不同敬业状况的教师:P和S区域是大多数教师的一种选择,即教学精力的总投入不变,只是改变其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分配,无论怎样分配都可认为这类教师对学生是比较负责任的。在Q区域的教师是不太负责任的,在非良性博弈的情况下教师会作出减少教学总投入的选择,这种选择并不能带来教学效果的提高。在R区域的教师是非常敬业的教师,这时代表教师教学总投入的直线向右上方平移,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总投入增加,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投入都要成比例地增加。
  
  (三)教学总投入分配的博弈解释
  
  课堂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反应程度造成师生之间的博弈结果的如上变化过程可以通过教师在教学投入与非教学投入之间的分配来说明。如图2三条直线I1、I2、I3依次表示教师的教学投入逐渐降低和非教学投入逐渐增加的情况,分别表示教学效果的扩展方向,直线延伸的方向表示相应状态下教学效果的扩展方向,沿着三条直线的旋转方向,越向左上方表示教学投入配比越高,越向右下方表示非教学投入配比越高,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预算线的斜率由左上方向右下方逐渐降低。三条直线分别对应着图1坐标系中的R区域、P区域和S区域、Q区域。图中的曲线与相应切线的切点表示了师生在某种状况下的配合水平,切点的位置表示相应教学效果下教师的投入在教学与非教学之间的选择状态。教学效果提高并且教师教学投入增加的方向是I3→I2→I1,越向该方向发展,则教师与学生的配合程度越高,教师越愿意增加教学投入,从而形成良性博弈。反之,沿I1→I2→I3方向将形成恶性博弈。教师的教学投入和非教学投入、教师的课内投入和课外投入这两组概念存在很大差别,其主要不同在于教师课外投入增加的目的很可能也是服务于教学的,为了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增加课外投入对课堂内进行弥补,所以课外投入也属于教学投入。但非教学投入肯定不是服务于教学的投入,教师若感觉学生不认可其对教学的投入,则以减少教学投入来对抗学生,从而达到心理平衡。所以,为提高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学过程以外的因素对学生行为乃至教师行为进行控制,这是本文所要探索的问题。
  
  (四)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博弈结果总结
  由前面的一般分析和博弈原因可以看出,学生和教师之间在课堂上的这种博弈实际上就是对预期教学成果以及教学成果的有用性的一种事前判断,无论判断的结果是正还是负,只要存在这种判断行为就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教师不会全身心地去投入工作,学生也不会全身心地去学习,二者至少都存在一个短时期的观望,这个观望既造成了时间损失也造成了效率损失5。实际上师生在课堂上的这种行为博弈是在用学习以外的尺码衡量学习本身,这种衡量就会使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对比,也会在不同教师之间进行对比,还会将学习的结果与未来收益进行对比。学生会潜意识地在这些对比之中进行模糊排序,所以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喜欢什么课实际上是这种模糊排序的一种结果,教师在课堂上所看到的往往是这种结果,而对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明确。根据前文所述,学生的这种模糊排序具有“传染性”,不仅传染学生,也会传染教师。对于学生的传染表现在多个学生的选择会改变少数学生的选择初衷,从而学生的选择在宏观上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对于教师的传染表现在学生的选择(排序)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努力程度,因为教师的努力程度的最佳激励就是学生的选择(排序)。所以教师的选择就是学生选择的镜向反映,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而不是教师,而在这个方面教育界还始终存在着教师决定效率的误区。
  
  二、非良性博弈结果产生的几个原因
  
  前文分析表明,教学过程就是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博弈过程,可以是良性博弈也可以是非良性博弈,最终会形成什么样的博弈结果,要取决于多种因素。
  第一,学生个体之间会产生模仿和“学习”。尤其是在大班授课情况下,上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学生彼此之间不认识,教师对学生的信息缺失、学生之间的信息缺失以及学生数量众多为公共课的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6。教师授课面对的是学生总体,所以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学生,当个别学生出现不良听课情绪时教师不能及时制止,而学生认为教师的态度就是默许,从而其他学生也会出现相似或者相同的情况,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学习”会使得教师的讲课收益减少,教师会降低讲课成本,从而出现前文论及的第一种情况的博弈。第二,课程本身的性质会使得博弈过程非良性。公共课包括的门类很多,文科的公共课教学过程中非良性博弈问题非常突出,公共课的理论性不强,学生认为听课可以花费较少的精力,学生听课过程往往表现很大的“休息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这种情况的反应不同,理工科的学生表现的最为严重,而文科的学生表现较好,这样就会加大第一种情况的博弈机会。
  第三,师生权利与角色定位。教师权利的来源有三个:制度性资源、社会环境对传统师生关系模式的认同以及学生家长权利对教师的部分转让。教师的权力是社会赋予的,权力的渊源存在于外部组织体系和体制之中,教师权利的存在强化了教师“管束”学生的意识7。教师权利是其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但不同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各不相同,这还取决于教师自身以及学生方面的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教师的知识、人格以及教师行使权利的方式等。学生方面的因素包括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之间基于较强的权威结构,加之师生的角色地位以及知识、年龄、自我概念与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特点,教师必定居于主导地位,并保证知识的传递方向是从教师向学生。课堂教学中试图取消教师权威必将损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也同样需要合作关系,即在权力控制与合作平等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合点。在保障教师权威的同时也不损失学生的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权利与角色是不同的,存在着悬殊差距,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在课堂上的师生人际互动。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权力和地位因素可能造成师生之间冲突,所以只有使师生关系合理化,才能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关于学习和发现的关系。关于教学过程的认识存在不同的观点: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47,48,49,50,51原版全文过程;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既有认识过程又有发展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重视学习继承。但是从教学实践表明:忽视发现创造,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培养,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独立作用是当代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通病。学习和发现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发现是对人类未知领域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发现是从人类认识的整体出发的,任何个人发现都将转化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发现的任务在于认识的发展,学习的直接任务在于认识的继承和传递,发现主要来自于直接经验,而学习主要来自于间接经验。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以学习为主,学习和发现逐步结合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学习,损失了学生的发现兴趣,从而使得教学过程出现较大的教学损失。我国古代教育家就反对“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日善者则为之”,认为做学问“守旧无功”,“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提倡“学贵自成一家”,“能自出新意”,“得前人而未道者”。学习和发现的关系处理不当,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过程性产品形成过程中效率缺失的师生责任分析
  
  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传授给学生知识,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教学过程,笔者称其为过程性产品。而教学效果的好坏不是评价这个过程而是评价教学结果,但应该认识到结果的好坏取决于过程,所以充分认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责任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一)教师责任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很明确:认真备好教学内容,组织好课堂秩序,形成良好的授课过程。这个过程是形成学校核心产品的工序,说到底这不仅是授课教师本身的职责,而是学校的整体职责,学生能否享受到一个良好的课内环境,表面上是在课堂之内,实际上在课堂之外。所以教师的责任还在于对学校整体教学环境的建设,形成一种向上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树立一种意识:进入学校就是进入了课堂,学生在学校内课堂外的言行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在学校内课堂内的表现,为形成一个好的课堂内环境就需要从课堂外环境开始。课堂外环境建设的任务与课堂内的教学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异,其重点在于建设整体的校园文化,这需要教师之间以紧密的合作关系进行团队建设,树立大学科的思想,即学科没有主辅之分,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塑造学生完整人格过程中所必须的,任何一个学科的缺失都会影响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由此教师的形象不仅出现在课堂内也在课堂外,在课堂之外的教师要展现给学生完整的形象,做到课堂内外的教师表现统一,否则学生会以教师自身的矛盾表现影响教师在课堂内的感染力。(二)学生责任分析
  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生产的产品是在课堂上即时创造即时传导给学生的,所以教学产品的即时性特点使其生产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课堂上授课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本身素质包括教师知识的广博性、备课的充分性以及在课堂上的即时发挥能力等。但是教学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其他商品是先生产出来,以成品的方式展现在市场上,产品的消费者根据其偏好选择其认为最适合消费的产品,因此,企业只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产品生产的诸环节上就可以保障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产品展现在市场上时产品本身已经不再变化,给消费者的是一个既定的产品。教学产品与普通商品有明显差别,教师在授课过程与学生共同创造产品,所以产品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学生也负有很重要的责任。教师虽然在授课之前经过精心准备,但授课过程并不是对事先准备材料的复述,课堂上授课环境的影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的反应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着授课效果,同样一个内容的授课在教师精神饱满时与精神不饱满时对学生的影响力迥然不同。为了保障这种过程性产品的高质量,教师有责任组织好课堂秩序,同时学生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过程:学生应该认为教师是为学生负责任的,教师具备充分的知识,学生要自觉维护课堂纪律并保持端正的求学态度,学生应积极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反馈给教师。学生求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从教师那里得到高质量的教学产品,这种产品的创造不仅仅是教师的单方面责任,学生怎样求知以及其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其在课堂上得到的教学产品质量。
  
  四、教学过程高效实施对策分析
  
  良性教学过程的形成需要良性博弈,为此,需要通过重新规范制度设计从而使得图2中的1线向左上旋转,这意味着即使学生不配合教师教学,教师也不应该减少教学投入,要通过完善教学制度,完善教学过程,同时通过课堂外的多种辅助教学策略的实施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充分开拓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施以不同侧重的教学,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以及学习中的启发和诱导,对于高年龄段的学生应该侧重方法传授,在把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各种传媒去学习。在信息经济时代,学生捕捉信息以及获得和强化知识的渠道甚至超过教师,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相对于学生并不具有优势。教师的优势在于经验和方法,这也是学生成长中所最为必需的,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随着数字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趋势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是私塾,学校教育产生于工业化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发展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为创立新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可能,所以传统教育模式的变化是必然趋势。学习方式网络化、学习过程终身化、教育目标素质化和学习过程开放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这样的发展使得师生关系淡化、“教师职业”的传统观念淡化。这样为更大限度地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非对称效果损失提供了可能,可以将教学过程延长到传统教学过程之外,使教学成本发挥的效果最大,教师的职能作用会更大、范围会更广,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使得学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教学行为跟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文分析表明非对称信息下的教与学的博弈结果是高效的还是低效的,学生和教师都有责任,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教师还是占居主导,是良性博弈的开始,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教师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责任。精心设计的导入,能牵动学生的思绪,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所以可以通过采取丰富的教学手段诸如:漫画典故激趣法、设疑置问求解法、实验观察引入法、复习引导过渡法、纠误讨论辨析法等使得教学的开始就是良性博弈的开始。 (三)通过完善虚拟教学环境实现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博弈很可能让教师产生对学生的不满情绪,并且将这些情绪集中到某个或某些学生上,以致在课堂上施以差别对待。为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充分完善网上虚拟教学环境,变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为通过媒体的间接交流。首先,完善辅导教师制度:每门课都要按照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数量配备一定的辅导教师。辅导教师有明确的基本职责,比如按照统一的标准及时批改作业;给学生提出学习建议;监控、参与网上专题讨论;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咨询问题。其次,完善学习支持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增设负责学习策略指导的咨询人员,设计开发基于网络的学习策略指导咨询系统,对学习策略进行专门指导和训练,并开辟讨论区鼓励学生对远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咨询。学生在虚拟环境学习中更多依赖于计算机等技术手段,计算机的各种问题可能会妨碍学习者的正常学习,因此也应该为学生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第三,教师完善教学组织与设计能力。虚拟教学环境下的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远程教学组织与设计能力,以及远程教育课程和多种媒体教材的设计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