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喜欢,勿夺于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9:30:1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喜欢,勿夺于人--对30年改革的沉思
田嘉力


  评价改革成败往往从改革的结果着眼,生产力啦,综合国力啦,资料和数据,是主要的评价标准。其实,评价改革成败还可以有另一种角度,那就是公平,合理,正义。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就是对公平,合理,正义的追求史。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合理,也没有绝对的正义。公平,合理,正义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特定的环境中,在特定的国情之下,人们总可以找到一个相对的、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公平、合理、正义。改革以来的公平、合理、正义应该怎么体现呢?本文提出的标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喜欢,勿夺于人”。  领导改革的人,主持改革的人,制订改革政策的人,每当一项决策之前,先问问自己:我愿意实行吗?我的家人和子女愿意实行吗?如果不愿意,那就不要强行公布实行。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在拍板决策取消某待遇、取消某制度之前,领导改革的人,主持改革的人,制订改革政策的人,也先问问自己:我愿意取消这些待遇和制度吗?我的家人和子女愿意取消这些待遇和制度吗?如果不愿意,那就不要取消百姓的待遇。这就是“己所喜欢,勿夺于人”的含义。  比如,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官员先问问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和子女,他们愿不愿意先下岗、先减员?如果不愿意,那就想想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子女都不愿意做的事,却鼓动几千万人去干,还要“教育”百姓顾全大局,眼光放远一点,心胸放宽一点,他们不觉得很滑稽,很荒谬,也很虚伪吗?  再比如,取消免费医疗,取消免费住房,取消免费养老,官员们也先问问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子女,他们愿不愿意先取消?如果不愿意,那就考虑一下“己所喜欢,勿夺于人”的道理。仅以免费养老为例,在过去的年代,官员和普通职工一样,养老是不需要自己掏钱的,只要到了退休年龄,自然就有一份可靠的而且较为公平的退休金可拿。这种办法官员们都很喜欢,所以改革30年了仍然继续保留并享受着,然而,他们却夺去了百姓免费养老的资格。  再比如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在领导改革,主持改革,制订改革政策的官员、专家、主流经济学家里面,出身于高级干部家庭的人只是少数,绝大多数是普通的平民家庭出身的人。这些领导改革,主持改革,制订改革政策的官员、专家、主流经济学家,他们的父母亲以及他们本人,当年都享受过免费教育的好处,都享受过免费医疗的好处。如果没有免费教育,他们不可能取得这样高的学历,如果没有免费医疗,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活不到现在。可是轮到他们说话算数的时候,却砸烂了百姓的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而他们自己,却继续的享受免费医疗、免费住房等“体制内”的好处。几十年了也没有改变。公平何在?合理合在?正义何在?  做为普通百姓,我们说不出很深奥的理论,也讲不出很玄妙的道理,我们只认一个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喜欢,勿夺于人”。只要那些领导改革,主持改革,制订改革政策的官员、专家、主流经济学家做得到,我们就做得到。比如退休双轨制这个事,只要领导干部退休也拿1000多元的退休金,甚至像农民一样只拿55元养老金,我们就佩服他们是好样的。如果他们做不到,就请他们“闭上嘴巴”。  综上所述,如何让改革做到公平、合理、正义,难点在哪里,人们也就一目了然了。如果连相对的公平、合理、正义都做不到,改革是难以成功的。当年法国大革命时,“第三等级”扬起的大旗是“自由、平等、博爱”。我们现在不要求“自由、平等、博爱”,我们只要求领导改革、主持改革、制订改革政策的人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喜欢,勿夺于人”,难道不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