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诡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37:22

日常生活中的迷局:经济学的诡计

第1节:前言:凯恩斯有"诡"



  前言:凯恩斯有"诡"

  看惯了"office有鬼"的朋友们,今天要来听我讲讲凯恩斯有"诡"。

  凯恩斯是现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因开创了所谓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著称于世。他是宏观经济学的鼻祖,他的经济学思想为政府干预经济以摆脱经济萧条和防止经济过热提供了理论依据,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

  也许你会说了,宏观经济学讲的是"大"话题,什么国民收入、消费函数、投资、货币、失业与通货膨胀等等,这是国家领导人关心的事情,而我们小老百姓离这个太遥远,我们只想有一份赖以谋生的工作,拿到合理的薪水,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顺利的话,再搞点投资,开个小店,捞点外快,过上比"小康"还滋润一点儿的有车有房的中产阶级生活。这些"小"目标、"小"理想、"小"喜悦都跟凯恩斯无关,他就是有"诡",也算计不到我头上!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上面说的那一堆个人理想,归根结底就一个:幸福。而幸福又是需要经济基础的,我们要挣钱,要快乐,要先富起来。想实现这个愿望你就要学点儿经济学。不错,凯恩斯研究的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课题,而这大课题恰恰是跟每个人的小理想休戚相关的。

  要知道,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总体行为、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的学问,而经济的总体趋势是数以百万计的单个经济个体的行为汇总的结果。因此,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构成经济的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和企业的微观基本行为相一致。也就是说,你的就业、择业、消费、创业都是宏观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基础,凯恩斯们需要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没有"小个体"的行为,"大课题"就永远无法得出结论。反过来,当宏观经济理论出台之后,政府会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制定经济政策目标,选择经济政策工具,建立经济政策机制,以此来影响个体的经济生活。

  说得简单些,你平日里忽略的那些"枯燥"的经济学理论、经济政策,恰恰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你的生活。这样看来,你不觉得经济学有一种"诡异"的力量在包围着你吗?

  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飘动着经济学的魅影。为什么你会鬼使神差地受"打折"的诱惑买一堆用不着的东西?为什么你才买了没几天的数码相机就遭遇大幅度降价,心疼得你牙痒痒?为什么你干得比同事多几倍,工资却跟他差不多?为什么房价刚刚跌一点,又马上涨回去?为什么有些人靠着买进卖出就能赚钱?为什么有的人开店能赚钱,你再开一家同样的店就赔钱了?这些都是你生活中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现象,可是,如果你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一下,你就很可能捕捉到别人抓不到的挣钱机会,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说,凯恩斯的学问有"诡":它很诡异,一般人不会关注它;它有诡形,以多种形式潜伏在我们的生活里;它奸狡诡谲,常常成为商家哄骗消费者的工具;它诡计多端,让你掉进一个又一个求职、消费、创业的陷阱。所以,你必须研究它,弄懂它!

  《经济学的诡计》就是帮助你驱逐凯恩斯的"诡",让你看透身边的经济学,帮你看清楚身边每一件事背后潜藏的经济学原理。懂了这些原理,你才知道如何省钱、如何赚钱。读完这本书,你会知道经济学是如此的有用!

第2节:GDP--数字飙升背后的漏洞



  第一章 人人都应学点经济学

  GDP--数字飙升背后的漏洞

  有这样一个词,在政府的工作报告和老百姓的嘴里经常被提及,那就是GDP。GDP增长速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现在就让我们了解什么是GDP,以及它的增长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现实意义。

  有这样一个词,在政府的工作报告和老百姓的嘴里经常被提及,那就是GDP。GDP增长速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那么就让我们了解什么是GDP,而它的增长又能给我们带来哪些现实意义呢?

  一般来说,GDP的增长速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如果一个国家的GDP大幅增长,说明这个国家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国民的消费能力也会随之降低。但是传统的GDP核算是有一定缺陷的,美国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很有深意:有两个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天才,他们经常为一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争辩不休。一天饭后去散步,为了某个数学模型的证明,两位杰出天才又争了起来。正在难分高下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有一个烂苹果。甲就对乙说,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愿意出五千万美元。五千万的诱惑可真不小,吃还是不吃呢?乙掏出纸笔,进行了精确的数学计算,很快得出了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吃!于是甲损失了五千万美元。两个人继续散步,突然又发现一个烂苹果,这时候乙开始剧烈的反胃,而甲也有点心疼刚才花掉的五千万美元了。于是乙说,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给你五千万美元。于是,不同的计算方法,相同的计算结果--吃!甲心满意足地收回了五千万美元,而乙似乎也找到了一点心理平衡。可突然,天才们同时号啕大哭:闹了半天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却白白地吃了两个烂苹果!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只好去请他们的导师--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给出解释。

  听了两位高足的故事,没想到导师也号啕大哭起来。好容易等情绪稳定了一点,只见导师颤巍巍地举起一根手指头,无比激动地说:一个亿啊!一个亿啊!你们仅仅吃了两个苹果,就为国家的GDP贡献了一亿美元的产值!故事听起来虽然有些荒谬,但却发人深省。中国个别地区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有些省市搞工业园区,也有招商引资来的企业都在园区内大兴土木,但是许多厂房建成以后并未投产就闲置起来,这些厂房与围墙的投资虽然也使当地产生了GDP,但周边的老百姓都非常痛心,认为这是极大的浪费。究其本质,这种方式产生的GDP是一种徒有其表的无效GDP。

  追求GDP增长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不是单单追求一个数字上的飙升。所以,国家提出了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不再单纯地追求高增长、高损耗。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更是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

  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在统计的GDP总量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内财富总量。这样产生的GDP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方针的,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积极提升绿色GDP,降低单位GDP的能耗量才真正是一件造福当代,更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第3节:GNP--外商为什么怕遭到"抵制"(1)



  GNP--外商为什么怕遭到"抵制"

  一旦"中国不高兴"而对外国货发起抵制运动时,外资企业甚至外国政府都无不慌神儿,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人一旦没完没了地"抵制"起来,损失最大的将是他们的GNP。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GNP。

  有这样两个概念,一个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另一个提起来则让很多人一脸茫然。这就是GDP和GNP。可能你足够了解GDP这样一个经济学指标,那么你对GNP了解吗?它们之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GDP是今天中国值得"骄傲"的东西,但令人遗憾的恰恰也正是GDP!因为GDP仅仅代表中国地面上发生的产值,但在今天中国地面上生产和创造财富的,已经远不止是中国人,还有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等等,他们创造的价值是别国的GNP。

  要了解GDP与GNP之间的关系,就有必要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GNP。

  GNP是指一国永久居民(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内外所赚到的所有财富但不包括外国公民在本国所赚到的任何收入。正因如此,每当"中国人不高兴",气势汹汹地要抵制美货、抵制日货、抵制法货时,那些外资企业包括外国政府都无不慌神儿,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人一旦动真格地"抵制"起来,损失最大的将是他们的GNP。

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中国境内外资企业已达28万多家,资产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在中国28个产业中,有21个产业前5名都是外资、合资企业。中国的外贸比例非常大,3万亿的GDP中,外贸占了2万亿;而在2万亿的外贸中,外资企业的份额约占60%。在经济大省江苏,外资企业在进出口总额中的份额更是超过了中资企业的三倍以上。

  所以,单纯以GDP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会导致本国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如果强调GDP,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外地农民工在深圳打工,把GDP留在了深圳,把部分利润带回了家乡;在深圳设厂的外来企业,也把GDP留在了深圳,把部分利润带回了本国或本地区。如果强调GNP则意味着本国企业公民在国内或国外,都实实在在地给自己挣了钱。现在,中国的一些先行者已经把发展重点转向追求GNP,积极地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海尔集团已经把分厂办到了"海尔"的故乡德国,同时他们也把产销触角伸向美国,不仅办起了分厂,还建起了令中国人自豪的海尔路。GNP与GDP,仅一个字母不同,而所代表的经济学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

  "引进来"诚可贵,"走出去"价更高。从资源开发利用看,GDP多是对本地、本国资源的开发利用,而GNP既包括对本国、本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重要的是走出去开发利用外国、外地的资源,这对自身资源可持续利用大有裨益。GDP虽包含了出口这一开拓世界市场的利器,但GNP则是走出去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开拓市场过程中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这样看来,追求GDP与GNP的同步发展,并且加强GNP在GDP中的比重才是切实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第5节:长尾理论-为奥巴马竞选总统的长尾巴(1)



  长尾理论--为奥巴马竞选总统的长尾巴

  长尾理论把我们带进了网络经济的新时代。有人说奥巴马竞选总统的胜利是互联网的胜利,是长尾理论的胜利,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体系带来的变革胜利。让我们一起领略"长尾理论"的奥妙吧!

  当新经济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很多崭新的理论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蓝海战略、20/80法则……而长尾理论一经诞生,便颠覆了我们的聚焦大热门的传统。这个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理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验证。

  长尾理论是指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人卖,都会有人买。这恰恰是互联网经济最大的优势,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比肩,甚至更大。

  传统的"二八定律"认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用二八定律来解释就是:20%的顾客可能给商家带来80%的利润,而长尾理论,在某方面恰恰是对二八定律的颠覆。

  对此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比如一家书店,店中的货架可以摆放1万本书,通常情况下店主会选新书、畅销书来卖,因为旧书、冷门的书不但不好卖,而且还占用书店的空间,而空间是有限的、要交租金的,所以一般书店都是靠畅销书来赚取大部分收益的。

  但是这种情况有一个的前提--书店存储空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书店里没有能力存储市场上所有的书。假如书店变得无限大,所有的书都能放下,而且几乎没有存储成本,那么情况又会是什么样呢?在网上书店,畅销书虽然依然畅销,但那些冷门的书同样有人买,因为世界这么大,任何冷门的话题几乎都能找到一些感兴趣的人。假设那些对旧书、冷门书感兴趣的人就是上面提到的曲线的尾部,如果把由这些"长尾"冷门书带来的销售总额加起来,我们会发现,它们带来的收益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长尾理论统计的是销量及其带来的总利润,并非单个产品或交易的利润率,管理成本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销售每件产品需要一定的成本,增加品种所带来的成本也要分摊。所以,每个品种的利润与销量成正比,当销量低到一个限度就会亏损。理智的零售商是不会销售引起亏损的商品的。拿传统的超市销售和互联网销售做个对比:超市是通过降低单品销售成本,从而降低每个品种的止亏销量,扩大销售品种。为了吸引顾客和营造货品齐全的形象,超市甚至可以承受亏损销售一些商品。但迫于仓储、配送的成本,超市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进一步降低单品销售成本,甚至没有真正的库存,而网站流量和维护费用远比传统店面低,所以能够极大地扩大销售品种。而且,互联网经济有赢者独占的特点,所以一些网站在前期可以不计成本、疯狂投入,这更加剧了品种的扩张。如果互联网企业销售的是虚拟产品,则支付和配送成本几乎为"0",可以把长尾理论发挥到极致。

  生活中长尾理论的案例很多,窄告在国内的异军突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主流网络广告的形式不外乎横幅式、弹出式、背投式、浮动式等冲击眼球的动感模式,大部分广告主都是知名品牌和实力厂家,而上下文广告很好地运用了同网页内容的相关性和点击计费的收费模式,给予成千上万小企业和个人工作室有效推广自己到达目标受众,提高营销效率。窄告作为中国上下文广告的代表,成功占领大半主流网络媒体,随着"长尾"越拖越长,上下文广告前景一片光明。

在新一届的美国大选中,奥巴马的成功当选也得益于那条"长长的尾巴":他建立了一个美国政界前所未闻的筹款机制,同时吸引了各个层面的选举人。美国的选举是"市场民主"的金钱游戏,没有钱是无法竞选的。奥巴马光在2009年2月份一个月筹到5500万美元,打破美国纪录,其中4500万美元来自网络,而奥巴马本人甚至一次也没出席过募捐会议,钱就这样滚滚而来,不可阻挡。超过10万人捐钱给奥巴马参加总统选举,其中5万人是通过互联网捐款。2月份奥巴马阵营报告说,奥巴马94%的捐款由200美元或更少的捐赠构成,希拉里这一比例为26%,麦凯恩为13%。整个3月份,有127?6万人为奥巴马捐款,奥巴马阵营每个月都在增长筹款数额。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巴马的胜利是互联网的胜利,是长尾理论的胜利,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体系带来的变革胜利。

  长尾理论把我们带进了网络经济的新时代,那么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以长尾理论为基础的商业创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吧!

第7节:人民币升值--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人民币升值--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人民币升值,代表我们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这似乎是好事。然而它又会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不确定性,甚至给就业带来困难,个人收入也会因此减少。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话题总是在街头巷尾的议论中不断出现。由于这是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质量的大事,所以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一致关注。那么人民币升值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影响呢?人民币的升值是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人民币如果适度升值,是可以带来一定的好处的。人民币升值给国内消费者带来的最明显变化,就是手中的人民币"更值钱"了。你如果出国留学或旅游,将会花比以前更少的钱;或者说,花同样的钱,能够办比以前更多的事。如果买进口车或其他进口产品,你会发现,它们的价格变得"便宜"了,从而得到更多实惠。另外,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我们手里的钱更值钱了,也加大了我们走出去收购的力度,可以利用这些钱收购更多的资源,减轻我国高增长、高能耗的压力。鉴于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日益增多的贸易顺差,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而我们单方面的拒绝升值只会不断恶化我国和他们的关系,给我国对外经贸发展设置障碍。所以说人民币适当升值,不仅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经贸纠纷,而且能够树立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看到上面这些,可能会有很多人认为,既然人民币升值有这么多好处,那么我们就升值呗,钱不是越值钱越好吗?实际上人民币升值是有风险的。目前我国人民币呈现出"外升内贬"的特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人民币变得更值钱了,是指人民币对外的购买力上升了,但对内的购买力实际上是下降了。也就是说,你只有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到国外去用美元消费或投资,人民币才体现出"真的值钱了";而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没有对外交易,人民币不是变得值钱了,而是变得更不值钱了。如果从整体的国家层面考虑的话,人民币升值以后,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不确定性,甚至给就业带来很大困难,个人收入很有可能会减少。比如,人民币升值后,到中国直接投资的成本就会加大,外商就会减少在华投资,新的投资企业可能会停滞,已有的企业规模也可能会缩小,这当然会影响到我们的就业;同时,由于升值的原因,国外游客就会减少来华旅游和消费,这也会对我们的服务业、旅游业等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这部分的就业人群。人民币升值,也会使进口商品大量涌进国内市场,这会让国内的部分市场份额被国外企业占领。

  那么,人民币过度升值会带来什么更严重的后果呢?那就是大量国际投机资本的进入,这也是最让人担忧的问题。比较一下我们的近邻日本吧,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就在同一时期,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逐年增长的双赤字危机。由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开始纷纷游说美国政府,强烈要求当时的里根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来加强美国产品的对外竞争力,从而降低贸易赤字。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日、德、法、英五国联合签订了《广场协议》。协议签订后,日元在压力下持续升值,日本泡沫经济逐步加大,虽然当时日本人均GNP超过美国,但国内高昂的房价使得拥有自己的住房变成遥不可及的事情。一直到1989年,日本政府开始施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虽然戳破了泡沫经济,但股价和地价短期内下跌50%左右,银行形成大量呆坏账,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便陷入战后最长久的不景气状态,一直持续了十几年,这被日本国内称为"失去的十年"。

第8节: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动荡的"海啸"



  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人民币的升值问题,警惕人民币升值产生的陷阱,不要让我们多年积攒的血汗钱付之东流。

  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动荡的"海啸"

  我们都知道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然而什么是次贷危机?它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引发全球性金融风暴的?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随着金融风暴的席卷而来,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了一丝的寒意:破产、裁员、失业……我们虽然不在风暴的中心,但是这场来自美国大萧条以来全世界最大的金融危机还是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这一节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本来买不起房子的人买了房子,还不起钱。为什么买不起房子?就是因为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的悬殊以及虚高的房地产价格;为什么还能买房子?就是因为能够借钱,零首付的抵押贷款让任何人都能够买房子。由于房地产价格不断的攀升,使得大量提供次级贷款的公司应运而生,他们提供的次级按揭贷款,是相对于给资信条件较好的按揭贷款而言的。因为相对来说,次级按揭贷款人缺乏足够的收入或还款能力证明,或者其他负债较重,所以他们的资信条件较差。那么有人会问了,如此低的信用度为什么还要贷款给他们呢?这是因为高风险自然高回报,次级贷款借贷人支付的贷款利率相应的比一般抵押贷款要高很多。

  而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就是信贷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房价停止上涨。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知道,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本来就比较差,还不起房贷、违约是很容易发生的事。但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房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段融资,或者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即可,不亏还赚。但是随着美国利率上升和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于是出现违约现象。一两个借款人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借款人出现,致使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贷危机。

第9节:冰岛危机--国家也能破产(1)



  本来这只是次级贷款市场的危机,它又是如何引发金融危机的呢?最初的时候,银行拿了这么多信用度很差的贷款心里也开始发慌了,穷人毕竟是穷人,要是两年后付不起贷款怎么办?收回房子也不见得就卖得好价钱,所以,银行开始想办法脱手。于是,银行把这些贷款设计成债券,但是那些穷人的贷款,也称次级债,基本是卖不出去的。银行又开始想办法了,他们找到了投行,把这些没人敢买的债券统统卖给了他们。因此最初美国的房市持续高涨,投行狠狠赚了一笔。银行不甘心了,你不是买高风险的次级债吗,我就弄个保险,专保你们买的次级债。投行们转念一想,这个债券风险实在也太高了点,是应该弄点保险保一下的。于是他们投保了,银行因此也赚了。这还不够,投行们又用原先赚的一笔钱作为保证金,建立了一个风险级别很高的基金,由于高回报的诱惑,引发了全球的疯狂购买,这样,一个引爆全球金融危机的炸弹就此埋下了。

  只可惜这次危机波及面实在是太大了,美国人不光输了全世界人民的钱,也输掉了自己的钱和信用,面对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美国也许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了。

  冰岛危机--国家也能破产

  我们知道如果公司资不抵债就有可能破产,但对"国家破产"却几乎闻所未闻。2008年年底,曾被评为"世界最宜居国家"--冰岛就宣告国家破产。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说某某人破产了,某某公司倒闭了,但是"国家破产"你听说过吗?2008年10月,当冰岛前总理哈尔德在一次全国电视讲话中宣布国家正面临"破产"危机的时候,这个曾被评为"世界最适宜居住国家"的北欧小国立即成为世界舆论的焦点。那么国家破产是怎么一回事呢?冰岛又是怎么破产的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国家破产的概念。

  所谓破产,是指当债务人的全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通过一定程序将债务人的全部资产供其平均受偿,从而使债务人免除不能清偿的其他债务,并由法院宣告破产解散。所谓的国家破产则应当是指一种经济状态,"一个国家无法偿付债务,或没有足够的外汇支付进口",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宣布还不起外债了。当国家所负债务远超出自己的偿付能力,人们便把这种国家停止支付外债的行为,称为"国家破产"。综上所述,国家破产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资不抵债,意思是国家已经陷于债务危机和财政危机,很可能发展为经济危机,要求国际社会协助解决。

许多人觉得金融危机发生在冰岛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要知道冰岛人素以行事谨慎小心著称,冒险并不是他们的天性。冰岛人被认为是北欧最勤奋的人,他们平均每周工作47小时,而其他北欧国家的居民只工作38小时。冰岛的贫富差距几乎是全球最低的。冰岛的失业率一直维持在1%以下,这个数字意味着冰岛人只要想工作,就一定有活干。就是这样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球前列、平均寿命超过80岁、犯罪率趋于零,长期被称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怎么会一下子沦落到"破产"的境地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此之前,冰岛的虚拟经济规模超过了实体经济,早就给这场危机埋下了伏笔。长久以来,渔业一直是冰岛的支柱产业,渔业产品出口是其主要外汇来源。但冰岛政府认为,靠资源拉动的经济增长过于缓慢,于是大力发展金融业,资源也开始向扶植金融产业的方向倾斜。最近两年,冰岛金融业发展迅速,已处于经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渔业等传统实体产业却持续萎缩。冰岛金融业的过度扩张,导致其金融业这艘大船的发展已经壮大到难以控制的地步,一遇上次贷危机这股"东风",那么被吹得七零八落也只不过是转瞬之间的事情了。

  冰岛的社会福利十分健全,居民看病、上学都是免费的,孩子也是国家养着,并且失业的人获得的福利金和工资差不多,所以冰岛人根本不用担心失业后生活会受什么影响。而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给居民带来的好处就是让他们变得更加富裕起来,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买各种奢侈品,虽然钱是借来的,但是没问题,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根本不愁借不到钱,所以按照这个逻辑,冰岛人还是让全世界人民艳羡的群体。但是很不幸,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应该说冰岛只是众多"赌徒"中最规矩、最老实的一个,但恰恰也是最脆弱的一个。冰岛是一个人口只有32万的小国家,当在整个经济危机中受损最大的金融业一旦崩溃,那么所有问题就一下子浮出水面了。现在,冰岛的金融业外债已经超过1383亿美元,而冰岛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这次全球信贷危机让冰岛一下子成为全球负债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假如一个企业身陷此等困境,唯有破产一条路可走。那么,理论上濒临"国家破产"的冰岛会不会破产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实"资不抵债"这个说法是不恰当的,我们不能把一年的GDP当成一个国家的财富。而且,冰岛作为一个国家,它的财富不限于用货币表现的财富,它还有自然财富、文化财富,这是难以计数的。另外,一个国家还有信用财富,还有"未来"这个抵押品,所以,说一个国家在经济上破产是难以理解的。虽然国家宣布暂时停止支付外债,冻结国外居民在本国银行内的存款,这只是经济困难之下的无奈之举和自我保护的一种措施。

第11节: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1)



  所以,冰岛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他们大可以脱下西装,换上已经许久不穿的捕鱼装,在丰富的海洋和地热资源中再生经济。依旧乐观的冰岛人希望能尽快从这次金融危机中缓过气来,离开了金融业,这个北欧小国还有火山地貌、地热喷泉、米瓦登湖,这些债务或许要通过透支几代人的幸福来慢慢偿还,但重操旧业的冰岛人将在南柯一梦后重新体味平实生活的幸福。

  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

  我国近些年为何会矿难频发?在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情况下的采矿作业为何屡禁不止?它和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及行业暴利等经济学名词之间又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

  近年来,我国矿难事故接连不断,伤亡数字令我们触目惊心。在这些有关矿难的各种报道中,几乎每一起矿难背后都有一批腐败的地方官员落马。这些发生矿难的矿点大多是生产与安全状况严重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有些甚至是国家曾经三令五申要求关闭的,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屡禁不止的现象呢?有人说这是"市场失灵"了。那么什么是市场失灵呢?市场是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调节机制,但这只"看不见的手"也并不是万能的。在一定条件下,主要是在不完全竞争或非竞争环境下,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引导供求平衡。这就是市场失灵,也叫市场缺陷。

  市场失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的,举个例子来讲,在没有担保的二手车市场上,很容易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若卖者有100辆质量不同的车供出售,同时买者对二手车的需求量也正好是100辆。100辆车中,50辆是高质量车,卖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为7万元,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9万元;另外50辆是低质量车,卖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为3万元,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4万元。若买卖双方拥有完全的信息,二手车市场一定会出清。

  然而二手车的质量高低是一种私人信息,只有卖主知道,而买主不知道。假定买者知道100辆二手车中有一半是高质量车,在交易中买到好车的概率是50%,于是每一位买者对要购买的二手车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6?5万(90000×0?5+40000×0?5)。在这种需求价格下,好车必然退出市场。

  当买者知道二手车市场上都是低质量的二手车时,他们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就是4万元。于是,二手车市场上进行交易的都是低质量二手车,高质量的二手车无法进行交易。最终交易的数量低于双方想要进行交易的数量,于是出现市场失灵。

二手车市场之所以存在逆向选择,是因为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存在卖者将低质量二手车宣称为高质量二手车的道德风险。

  除信息不对称之外,行业垄断和行业暴利也是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利润率高的行业会导致很多企业进入,从而使该行业利润趋于正常。而暴利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限制竞争或者说竞争不充分。暴利行业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这种产品社会需求量大,有一个广阔的市场;二是企业数量偏少,出现不完全竞争,由少数企业垄断了市场,或是少数企业先期进入这个市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就需要政府的干预。但是以政府的干预作为主要的管理方式,往往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造成"政府失灵",经济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诺斯悖论"。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好地讽刺了行业暴利和垄断:A先生外出旅游,去当地的公共澡堂洗澡,在门口却被一个服务生拦住:"先生,您要洗澡的话请先交纳10元的初装费。我们将会为您安装一只喷头。"A先生马上一愣,心想这澡堂怎么这么宰人!但是附近又没别的澡堂,也只好作罢。他交了钱刚想进去却又被服务生拦住:"先生,对不起,为了便于管理,我们的每只喷头都有编号,请您先交纳10元的选号费,选好的号码只供您一人使用。"这下他有些生气,但还是交了钱选了"8"号。服务生又说:"您选的是个吉利号码,按规定您还得交5元的特别号码附加费。""见鬼!"A先生压了压火,说:"那我改成4号。4号也不是什么吉利号码,总用不着交什么特别号码附加费了吧?"服务生说:"4号是普通号码,当然不用交特别附加费,但您得交8元的改号费。"

  A先生交了钱后便理直气壮地问:"这下我可以进去洗澡了吧?"服务生笑着说:"当然可以,您请。"A先生刚要往里面走,服务生突然又补充说:"对不起,我还得告诉您:由于4号喷头仅供您一人使用,所以不管您是否来洗澡,您每月还要交纳6元5角的月租费。此外您每次洗澡要按每30分钟5元的价格收费。另外,每月交费的时间是20日之前,如果您逾期未交,还要交纳一定的滞纳金……""算了,我不洗了!"A先生气坏了,扭头就想走。服务生便问:"您真的不洗了吗?"A先生声色俱厉地说:"对!我永远也不来这儿洗了!"服务生微笑道:"如果您不再使用4号喷头了,那您还得交8元5角的销号费。只有这样您以后才能再也不用向我们交纳任何费用了。"A先生大怒,和服务生大吵了起来。不一会儿,澡堂的经理闻声赶来。A先生一见经理来了,便高声嚷嚷着要投诉。

  经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笑着对A先生说:"先生,对不起,也许您还不知道,洗澡业在我们这里是垄断经营的……"A先生一听这话,哑口无言。故事虽小,但是却极为深刻,只有合理化的市场竞争才能带给我们更高质量的服务,而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也能打造一个企业坚实的基础,这对企业本身或是我们消费者,从长远来看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13节:货币--我们用什么买东西



  第二章 教你认识货币:钱为什么越来越不值钱

  货币--我们用什么买东西

  我们都知道"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和钱打交道,那么你知道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片的来历吗?为什么用它可以购买食品,买新衣服,买大房子和汽车呢?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和钱打交道,那么你知不知道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片的来历呢?为什么我们用它可以购买食品,买新衣服,买大房子和汽车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货币吧!

  人类早期的交易是以物换物的形态,交换只是起源于交换双方主观上的公平:今天张三拿一头牛和李四换了两只羊,明天他也有可能和王五在另一次交易中换三只羊,只要他们相互觉得公平,划算不划算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心中对产品价值的估量。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换范围扩大了,在交换中产生了异议,张三有牛想要弓箭,李四有弓箭但不要牛只要米,王五有米却不想要弓箭,等等。交换出现了问题,这时,就要出现一种"公共"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没办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动辄要几十号人抬,这就费力气了。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金属货币象征的纸币出现了。

  纸币是指以柔软的物料(通常是纸张)造成的货币,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虽然作为货币的一种,但其不能直接行使价值尺度职能。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

第14节: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大手"(1)



  再后来,随着人们消费理念和方式的改变,刷卡消费成为消费新时尚。其实,小小的信用卡也是一种货币,它们的名称是电子货币,它有多种存在形式:比如各种储值卡、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电子钱包,等等。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相比,电子货币是用电子脉冲代替纸张传输和显示资金的,通过微机处理和存储,没有传统货币的大小、重量和印记,电子货币只能在转账领域内流通,且流通速度远远快于传统货币的流通速度;传统货币可以在任何地区流通使用,而电子货币只能在信用卡市场上流通使用;传统货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而电子货币是由银行发行的,其使用只能宣传引导,不能强迫命令,并且在使用中,要借助法定货币去反映和实现商品的价值,结清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随着电子货币的产生,与之相关的电子商务也蓬勃发展起来,现在在网上购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支付宝、一卡通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了。

  方便快捷的电子支付手段让我们坐在家中就可以购物,也许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些薄薄的纸片将部分的退出历史舞台了。

  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大手"

  我们常会在电视里看到"某某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的新闻。那么什么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它能否带我们冲破经济危机的迷雾?货币政策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呢?

  一段时间里,新闻中经常会报道某某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它能否带我们冲破经济危机的迷雾?货币政策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货币政策。

  狭义上的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比如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综合。广义上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货币政策的变化,始终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2007年年底,为减轻日渐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2008年,国内经济运行周期性回调,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使企业经营发生困难;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外需减弱使我国出口出现颓势;与此同时,工业品价格、居民消费品价格涨幅开始回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什么叫"宽松"?从字面意思来看,"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要比"稳健"更积极。为什么又叫"适度"呢?如果一味地通过多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造成币值不稳。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适度不只是表示货币政策会宽松到某种程度,而是表示货币政策将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之间把握尺度、寻找平衡。如果将中国经济比作一条大船,货币就是"载舟之水",货币政策就是"堤坝"上控制水流的阀门。当前中央采取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在把阀门打开,让"水"从"堤坝"中释放出来。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的是为了拉动内需,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从投资需求看,实施这种政策一方面有利于增加企业投资资金的可得性,扩大投资资金来源,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另一方面,会调低利率总水平,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这两方面归结到一起,有利于刺激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的投资热情,扩大投资需求。但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要提高投资效率,使投资更好地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使投资资金更多地流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如"三农"、节能环保、保障性住房、自主创新高科技等行业。应改善投资环境,消除行业和市场壁垒,给民营资本以"国民待遇",使其能够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公平参与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资。对某些总量型的货币政策措施,应赋予其结构调控功能,以央行作为经常性政策调控工具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为例,应改变"一刀切"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对主要的商品粮基地所在地区、金融资源相对贫乏的经济落后地区,可实行相对较低的存款准备金比率。这样做,既可以增强政策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但消费主要受劳动者收入制约,因而货币政策刺激消费需求的作用有限。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性的政策,并不是直接作用于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它往往是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导来影响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存款准备金比率调低,银行有了更多的资金,就有可能放更多贷款,企业也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资金,进而扩大投资。但这个政策传导到企业去扩大投资,中间要经过很多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使效率下降,所以落实好货币政策,才是真正关系我们生活的利好消息。

第16节:流动性过剩--都是钱多惹的祸



  流动性过剩--都是钱多惹的祸

  我们只听说有人为没钱而发愁,很少听到有人为钱多而发愁。而从宏观角度考量,钱多有时还真的不完全是一件好事。现在就让我们从"流动性过剩"入手来看看"钱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吧!

  经济学家说:"流动性过剩是经济泡沫的幕后推手。"人们普遍认为,是流动性过剩将经济的泡沫越吹越大,最终引发经济危机。流动性过剩究竟是什么含义呢?它为何有如此大的威力来制造经济泡沫呢?

  简单地说,流动性过剩就是货币当局货币量发行过多、货币量的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看,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首先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资产价格的上升,必然会推动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资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物价的较快上涨。流动性过剩容易引发经济过热、产生经济泡沫,因此,它往往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经济现象。

  目前中国也面临类似"财富集中涌现,流动性相对过剩"的考验,现在,投资界没有不关心"流动性"的,因为此轮行情,涨与它有关,跌也与它有关。而最近一位有影响的人士更是提出,把钱投到国外去,扩大对外投资,以减轻流动性对中国经济的困扰。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最缺的就是资金,于是我们搞特区、给外商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花了20多年时间,赢得了现在的充沛外汇。

  可是现在外汇多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钱多了,往哪儿投?闲在那里,不仅要贬值,而且还要发行相应的人民币来对冲,被动地投放货币,将导致更多的货币流通,这还真是个难事。

  其实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第一,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按照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性改良的思路,适度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特别是对改善国民素质有长期影响的公共服务的投入,培养国家长久潜在的竞争力。第二,调整财富分配格局,变国富为民富,变依赖外贸为内外贸平衡,让本国国民真正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不是以拥有货币的形式享受纸面上的财富。

第17节:复利--让财富滚雪球的神奇工具(1)



  一百多年来,中国经济经过转型,开始了农业模式向工业模式转变,这期间,要做的事其实很多。而中国人口那么多,地区差异那么大,要用钱的地方也很多,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已是世界第二强。中国现在人均GDP才2000美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如果从国民整体素质看,则更需要花大力气做功课,而这一切也都需要钱。由此来看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就有可能抓住要害了。从经济局部看,特别是从虚拟经济这个层面看,流动性确实有点过剩,流动的钱确实比较多,但从真实需求看,需要用钱的地方也很多。钱是中性的,有钱不是坏事,如果引导得当,投向得当,可以用疏导的方式把社会上的闲钱引导到有长期稳定回报的地方去。

  复利--让财富滚雪球的神奇工具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宇宙间最大的能量就是复利,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是复利。"为什么大师会如此推崇复利呢?复利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宇宙间最大的能量就是复利,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是复利。"为什么大师会如此推崇复利呢?复利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先看几个小故事。

  有一位古希腊的学者在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后,骄傲的国王说,我的国库里什么都有,随你要什么我都可以满足你。学者看了看不可一世的国王,随手指了指国王身边的国际象棋棋盘,说:这个棋盘上共有64个格子,一个格子代表一天,你只要在第一天给我一粒米,第二天加倍给我二粒米,第三天再加倍给我四粒米……送完这64个格子就可以了,国王觉得这实在是太简单了,于是答应了学者的要求。最后的结果却是惊人的,即使倾尽全国的米都不够支付。

  一张纸能到达月球吗?答案是能,只要你找到一张足够大的纸,并将它对折44次,它的厚度就能够到达月球。这就是神奇的复利,一个不大的基数,以一个即使很微小的量增长,假以时日,都将膨胀为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

  如何理解复利和单利呢?现在有两个人,假定他们每年能节省6000元,其中一个人将这笔钱存入银行,零存整取的年利率是8%;另外一个人用这笔钱购买平均年收益8%的理财产品。5年后,他的投资额已累计达到29335元;存银行的那个人5年后的存款本息和只有26600元,比他足足少了2735元。收益率都是8%,为什么5年后两个人到手的钱相差这么多呢?这就是复利和单利的差别,虽然我们知道钱存银行保险,却不知存银行虽然本金安全,但是五年只可享受一次利息收入,也就是单利。但是投资的话每年的利息都将计入本金,所以出现了上边的差异也不足为奇。

当很多人明白了复利作用的威力后,有一部分人很容易就激起了贪婪的欲望,梦想以高复利迅速达到致富的目的。但是投资中,越想把握更多机会时反而失去了本属于你的机会。过高的增长只会害了自己,看看那些高收益的次级债吧,当它们变成一堆堆废纸时后悔已经晚了。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高增长率必定走向自我毁灭。如果这种增长的基数小,那么在一段时间内这条定律不一定奏效。但如果基数很大,那么结局将是:过高增长率最终会毁掉它自己的支撑点。

  美国天文学家塞根在谈及每15分钟分裂一次繁殖的细菌时已经很有趣地形容了这一现象。塞根说:这意味着每小时四翻,每天翻九十六番。尽管一颗细菌的体重仅有大约1克的一万亿分之一,但经过一天疯狂的繁殖后,它的后代将像一座大山那样重……两天之内,它们将会比太阳还重……不过,不必杞人忧天,塞根说:总有某种障碍会阻止这种指数式的增长。

  千万不要梦想通过短期暴利来加速复利的增长,这是谁也无法做到的,能保证一个长期增长的较高的复利就已经是相当成功的业绩。只有当投资者具有"长期稳定增长的较低复利也能创造奇迹"这种思想,才能够克服妒忌心理,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因为你知道,即使短期输给别人,但是只要你坚持下去,你也将比大部分人富有。只要你确信是在低位有价值的区域买入,一般来说下跌空间已经有限,而证券市场年年都在大幅波动,两三个月你也许会套牢,但一年下来,你多多少少会有10%~20%的收益,即使有10%以上的持续复利增长,也足以创造奇迹,你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能不能安全渡过成本区,对于最终能够完成一次漂亮的长线投资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关系你能否站牢你的位置,不惧怕任何风险的袭击。收益总是伴随着风险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我们理解了复利的作用,然后用持之以恒的心态去投资,自然会享受到复利这个经济奇迹带给你的财富了!

第19节:负利率--越存越赔为哪般



  负利率--越存越赔为哪般

  国家为什么要"拉动内需"?老百姓存钱为什么会"越存越赔"?树立什么样的理财观念才能不让你手中的钱贬值?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就不能不认识一下"负利率"。

  一直以来,中国的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储蓄情结"。银行储蓄一向被认为是最保险、最稳健的投资手段,虽然储蓄的收益较其他投资模式来讲要偏低,但是同样以低风险吸引了大多数保守的人群。然而,当负利率时代无情地到来时,很多人美好的愿景被打破了,大家虽不情愿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那就是存钱越多赔得越多。我们必须积极地调整理财思路,通过行之有效的投资手段来抗击负利率。

  为什么会出现负利率呢?这还要从财富的天敌--通货膨胀说起。通货膨胀对现金存款形式的财富危害最大,当你把钱存到银行里,你将来的利息收入,如果抵不过通货膨胀对它的"侵蚀",那么就会出现存得多赔得多的现象。例如,目前银行一年期定期的存款利率为1?98%,扣除20%的利息税,实际利率只有1?58%,如果再扣除3%的通货膨胀率,一年期定期存款率实际上为-1?42%,也就是说,当你将1万元存入银行,一年后这1万元不但没有增值,其实际价值还会下降为:10000-(10000×1?42%)=9858元,其中142元白白蒸发了。这意味着将钱存银行得到的是负利率。

  负利率时代的出现,意味着物价在上涨,而货币的购买能力却在下降。也就是说CPI升幅过大。所谓CPI是指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2008年2月,我国市场食品价格比2007年同时期上涨23.3%,也就是说2007年100元钱就能买到的东西,2008年要花123.30元才能买得到。但是存款的利率却达不到这个水平。当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利率时,货币就在悄悄地贬值,存在银行里的钱也在悄悄地缩水。也难怪有人喊出"就算跑不过刘翔,也要跑过CPI"的豪言壮语了。专家们一致要求取消利息税也是不无道理的。现在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的都是工薪阶层,那些手中有百万、千万的人,谁还将钱放在银行中食利?钱都投进基金、股票里做投资去了,所以,取消利息税对富人们基本没有实际影响,而对穷人而言,每年可多点买柴、米、油、盐的钱。

  这年头,老百姓手中有点闲钱也真是不知所措了。放银行吧,与物价指数比,负利率也在消耗手中人民币的含金量。与美元比,那人民币在不断地升值,去年升值,今年升值,明年照样升值。而与其他货币比,人民币则是微弱地贬值。于是,有了点钱的中国老百姓本能地想到了买房,那请看看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吧,足以让工薪族买房人望而却步。五年前能买一套三室两厅的钱,在三年前只能买两室两厅了,假如你当时犹豫了没出手,那对不起,如今留给你选择的只能是一室一厅了。

  面对通胀压力增大的预期,将钱放在银行里已不合时宜。于是各种金融产品和投资方式接踵而至。但并不是所有的投资方式都适合于所有人,对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来说,投资理财工具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无论哪种投资方式,都是含有风险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需要拓宽理财思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理财计划,让"钱生钱"。

第20节:外汇储备--抵御金融风暴的"双刃剑"(1)



  通货膨胀将会对人们的理财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财富如现金、银行存款、债券等,其实际价值将会降低,而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财富如不动产、贵金属、珠宝、艺术品、股票等,将可能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而获得价格的快速上升。因此,面对悄然降临的负利率时代,应该尽快调整理财思路,一方面尽可能减少手中财富的流失;另一方面以积极的投资策略,赚取更多的财富。负利率不是世界末日,在积极理财、投资意识强的人的眼中,它则意味着赚钱时代的到来。

  外汇储备--抵御金融风暴的"双刃剑"

  外汇储备对我国的金融稳定起了怎样的作用?在我国拥有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的情况下,美元贬值会给我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认识一下外汇储备。

  前一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称我国的外汇储备已接近2万亿美元。这个消息让我们国人欢欣鼓舞,这说明我们国家很有钱啊,那么这个在我们看来天文般的数字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外汇储备是干什么的。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一国政府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中的外汇部分,即一国政府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是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狭义而言,外汇储备指一个国家的外汇积累;广义而言,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黄金、国外有价证券等。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

  正所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外汇储备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干预外汇市场,平衡本币的汇率。例如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证明流通中的人民币过多而美元外币过少,为了稳定汇率,央行就会抛出储备的美元而买入人民币,使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相对变少,恢复与美元的汇率平衡,这时外汇储备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现阶段人民币因巨额顺差面临升值压力,流入的美元过多,央行要控制人民币的升值,保持稳定的汇率,相对于过多的美元就只能发行相应的人民币来平衡,这使得流通的人民币更加泛滥,内部又出现通货膨胀。这是现在央行面临的两难境地,升值和通货膨胀并存。

  很多人要问了,这么多外汇储备放在那我们要怎么花呢?有的人建议干脆把外汇储备发给老百姓,刺激老百姓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其实这个做法是行不通的。例如,国家发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给老百姓,如果老百姓换成人民币在国内消费,1万亿美元外汇又回到央行,相当于多发了等价于1万亿美元的人民币,其结果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老百姓把外汇拿到外国消费,不但没有直接刺激中国经济,更糟糕的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少了1万亿美元,而且央行则是等价发放了2万亿美元的人民币。结果还是与上面一样,不是货币危机就是人民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所以说外汇储备只能用在国外,那么,只能用在国外的外汇储备如何刺激中国的经济增长呢?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外汇储备去进口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我们自身产品的附加价值,转变我国"世界工厂"的形象;或者通过使用外汇储备,去海外进行金融和实物投资,以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开拓更为多元化市场的最佳效果,因为只有针对于资源和技术的投资才是长远之计。

大量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但这超额的外汇储备也是一把"双刃剑"。

  从消极方面看,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如果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持续下去,将损害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另外,中国外汇储备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在美元持续贬值和金融危机的蔓延的环境下,我国的外汇储备十分被动,美国不断出台新的救市计划,为救市进行资金融资,大量发行国债。国债大量发行,国债市场价格必然下跌。如果中国此时抛出部分美国国债,必然蒙受巨大损失。如果美国之外的中央银行都不买美国国债,美联储可以直接购买,这个过程相当于美国发行美元的过程,美元将继续贬值,中国同样承受巨大损失,为了平抑损失,中国将不得不继续增持美国国债。美元资产正在大幅缩水,这给我们的外汇储备带来了更多的风险。

  从积极方面看,雄厚的外汇储备能增强抗击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投资。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单靠香港的外汇储备并不足以抵御索罗斯的金融狙击,正是有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做后援,才令索罗斯望而却步。之后的几年,中国多次保证人民币不贬值,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正是由于中国及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出色表现,随后几年中国的外贸顺差快速扩大,外资的直接投资也迅猛加大,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强大的外汇储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中国将更多地参与国际化金融体系的竞争,此时有强大的外汇储备做后盾,中国的经济将能够抵抗更加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外汇储备过多,也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风险。

第22节:货款买房子合适吗--中美两国老太太再次相遇



  货款买房子合适吗--中美两国老太太再次相遇

  是该攒钱买房,还是应该贷款买房再一点点地还贷?后一种做法曾一度带给国人全新的消费理念。直到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人们才开始了新一轮的冷静思考。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那个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说有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死后在天堂相遇了,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到了临死前才攒够了买新房的钱,住上了新房;而美国老太太则先贷款,住进了新房,到死贷款也还完了,她也因此住了一辈子的新房。这个经济故事的寓意很明显,称赞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行为,嘲笑中国老太太的不识时务。是啊,同样的收入,在同样的环境下,只不过是稍稍改变了消费模式,美国老太太就能提前住了一辈子的新房,而中国老太太却是固执己见,在临死前才圆了自己的住房梦。相对于现在的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的理念,中国老太太的攒钱消费理念真是"太老土"了。

  当年,媒体和开发商都用这样的故事,来教育中国买房人要花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今天,人们贷款买房,贷款装修,贷款买车,透支消费成了习以为常的事,大部分人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车奴"、"房奴"、"负翁"。银行更是鼓励人们养成这种消费习惯。没几年时间,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已经深入人心了,大有"不超前消费非好汉"的架势。中国人这时挺直腰杆对世界说,我们现在贷款消费的观念已经与世界接轨了,以后不要再拿"中国老太太"的故事笑话我们了。

  但到了2008年,也许连上帝都没有想到,"美国老太太"的住房出问题了,住了数十年的房子突然住不起了,房子被银行收走了。曾经的"美国老太太"们怎么了?由于出现了次贷危机,面对这样的金融灾难,"美国老太太"终于哭了,因为不仅她的房子要被银行强行收回拍卖出去了,而且还要背负一身的债务要偿还,奋斗了一辈子,到了老年时候却是两手空空,一身债务,流离失所。此时的"中国老太太"也终于可以笑了,辛辛苦苦攒了一辈子的钱,终于可以享享福了。"美国老太太"的这种消费观念、消费意识,在某个时期,确实代表了一种消费方向、消费方式,特别是像美国这种高消费的国家,更是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但是,社会上如果只有一个、几个或极少数这样的老太太,她确实可能是一种新型的消费观念,即便存在一些风险,也无关大局。可是,如果当这样的"老太太"越来越多,最终遍及全社会,那么,风险也将遍及全社会。在金融危机面前,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和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人居然捡起了中国人的传统: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并开始攒钱。

  那么是买房子好呢还是存钱好呢?首先还是让我们看看现在的房地产状况吧。很多大牌的经济学家和资深的研究员早就从房价和租金比、房价和收入比等多个角度对房产行业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出的结果总是让人非常确信,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很严重,有泡沫终归要破灭。于是,大家都期待着房产价格向合理区域回归。在紧缩政策的通道下,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一度有所回落,但大家很快发现,这轮的价格回落并未持续太久。未来房价是否会如经济学家们所预期的那样回归合理价格,消除泡沫?或者是泡沫原本就不存在?价格仍将上涨?要想规范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干预,必须加大政府改革力度。在目前,作为转型经济中特有的现象,用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控,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房价能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那么持币观望的人会越来越少,而整个房地产或者说中国的楼市也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

第23节:通货膨胀--当钱不值钱了该怎么办



  通货膨胀--当钱不值钱了该怎么办

  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钱毛了"。通货膨胀是如何发生的?在通货膨胀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理财才能使自己的财富保值呢?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来描述"二战"前德国的通货膨胀情况:某日某妇人推着满满一手推车的钱去买食品,结果一个盗贼趁她不留神,一下抢过手推车,迅速把一车的钱倒在地上,然后玩命地推着车跑了。故事听起来有点可笑,但当通货膨胀的触手无处不在的时候,我们也许就真的笑不出来了。

  通货膨胀简单地说就是钱不值钱了。钱怎么会不值钱呢?这还要从货币开始说起。在中国的古代,我们用的是金、银、铜钱,为什么它们可以当钱呢?因为金、银是有价值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银这些金属的开采已经不能跟上人们生活进步的节奏了,而且金、银携带起来很不方便,所以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好方法,让国家做担保,发行一种代表钱的符号出来,就是现在的纸币。举个例子:我有50两白银,在以前可以换50头猪。现在纸币出来了,规定1单位的纸币换1两白银,那么我用50单位纸币也可以换50头猪了。本来按照规定,国家只做50单位的纸币,这样纸币与金、银是对等的,但现在,发行纸币的人对客观情况认识错误,发行了100单位的纸币,但是市场还是那50头猪,那么现在100单位纸币还是只能买到50头猪。50头猪没变,50两白银没变,但是纸币变成了100单位,是不是钱就不值钱了呢?如果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讲,就是货币供应量超过经济运行客观需要,政府多发纸币致使货币贬值,这种现象就称为通货膨胀。

  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我们常说的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当CPI出现大于3%的增幅时,就形成了通货膨胀,而当这一指数增幅大于5%时,则预示着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放眼全球,通货膨胀正在世界各地愈演愈烈。

  目前,伴随着美元的持续贬值和国际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这部分作为资产储备起来的社会财富已经严重缩水了,所以现在相应地发生通货膨胀是必然的。美元贬值和能源价格上涨客观上已经造成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又因为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投资渠道狭窄,被扭曲了的高价格吸引,老百姓只好把存在于银行体系的存款集中投入股市和房市等,并且换手交易频繁,使得股票市场投机严重、房价节节攀升,泡沫程度越来越高。这又反过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老百姓的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了恶性循环。

  面对通货膨胀,我们老百姓要如何去应对呢?老百姓是聪明的,他们都知道一个朴素的道理:钱只有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一起运转才能保值;放家里捂着只有发霉的份儿,连利息都没有,更是不可取。比如:做个小生意,以前是三毛进五毛出,现在通货膨胀了,物价上涨了,那就五毛进八毛出,把通货膨胀的压力转移出去,使我们的劳动价值得以保存;股票、基金、期货,好的时候能赚钱,差的时候血本无归,还是看清楚了再投吧;投资自己,让自己多掌握些谋生的技巧和技能,提升层次,可以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时挣更多的钱,也是个很不错的主意。总之,通货膨胀到来的时候,我们只要睁大眼睛,看清楚真相,是能够在危机中自保的!

第24节:黄牛是如何产生的--从"奇货可居"谈起



  第三章 供需早知道:价格背后的尺子

  黄牛是如何产生的--从"奇货可居"谈起

  每当节假日人们要乘车外出时,总会遇到"一票难求"的情况,于是人们习惯性地痛骂"票贩子"。实际上真的是票贩子让车票变得紧俏吗?知道了"供需关系",或许你的看法会有改变。

  "早起晚睡,达旦通宵,欲与黄牛试比高。数钞票,看人山人海,一票难求。"这是曾在网络盛传的恶搞《沁园春·买票》中的一句词。"黄牛"这个名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从事春节火车倒票的"黄牛党",更是让广大老百姓深恶痛绝。尽管国家一再严管,却仍然无济于事。这是为什么?很明显,为了钱!那些"黄牛党"之所以如此辛苦地甚至冒着犯法的危险从事这项买卖,自然是有利可图,而且这个"利"还不小。

  我们都知道,一件东西,它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它能卖多少钱,取决于它"值"多少钱。打个比方,你就是再牛,也不可能把白菜卖出轿车的价格,这是由它的价值决定的。

  讲到这,也许你会问:那么平常卖100元的火车票,它的价值应该就是100元啊。为什么黄牛卖200元,甚至是卖300元,也会有人抢着买呢?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平时的火车票基本能满足乘客需求,票正好够卖。但春节时大家都挤在一块回家,火车票太紧俏。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用经济学来解释,我们就有必要引出一个经济学名词:供需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当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下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其实,这个道理在市场经济理论尚未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懂了。早在战国时,有个叫吕不韦的人,他发明了一个成语,叫"奇货可居",一直流传至今,其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奇货可居",指的就是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候,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偶然机会,在路上他认识了秦昭王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的异人。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做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他父亲回答说:"十倍。"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他父亲又答说:"百倍。"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后来,他果真即位,他的儿子就是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由此可见,吕不韦不仅仅是个能买会卖的商人,他还做成了古今中外的最大生意--为统一天下的秦王朝创始人秦始皇的横空出世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实现了由一个商人向政治家的华丽转身。可以说,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个黄牛,他深谙市场供求关系,以一个商人的敏锐眼光发现并成功囤积了"异人"这一奇货,并得到了巨大的收益。

第25节:24小时营业--赚钱还是"赚吆喝"(1)



  其实,"奇货可居"不仅仅是针对商品,也针对人才。早些年的民航飞行员罢飞,也正是奇货可居的一个例证。那时,民营航空刚刚起步,极其匮乏飞行员,于是到国有航空去"挖"人才就成了一种竞争和生存手段。重赏之下,为了高薪,飞行员跳槽之风渐起。但根据现行的有关规定,飞行员辞职门槛高耸入云,想走难于上青天。问题是,民营航空的橄榄枝已经让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有了一个重估。因此,飞行员认为留下来也可以,加薪是他们的普遍要求。但国有航空公司显然不愿增加运营成本,于是二者的关系迅速恶化,"罢飞"成为飞行员向航空公司施压的"撒手锏"。尽管有人认为飞行员以高薪"要挟"老东家有失厚道。但从市场规律来看,供求对价格高低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既然飞行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必然"价值连城"。国有航空若想留住人才,提高他们的待遇实在是市场规律所决定的必然结果。

  如今的人才市场,我们都说"工作难找"。但为什么有的人却如此"吃香",被人挖来挖去呢?为什么即使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仍然有人敢大谈"条件",大谈要求呢?这其实也是供需关系影响的结果。人多,但真正的人才少,尤其高端人才更是少。只要你是"奇货",自然也有抬高价格被人哄抢的资本了。

  24小时营业--赚钱还是"赚吆喝"

  为什么实际上没有那么多顾客,还有超市或者餐馆会"24小时营业"?老板不怕赔进去水电费、工人工资吗?24小时营业,到底是赚钱还是赚吆喝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切都将变得不同。

  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留意到,街道上不少的便利店打出了24小时营业的牌子,为夜间有所需要的市民大开方便之门。24小时便利店因为它不间断的营业时间,而得到了群众的一片叫好声。但是,24小时店究竟是赚钱还是赚吆喝,是招徕顾客还是真的有利可图呢?但不管怎样,24小时便利店使夜深人静时购物有了可能,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才真正意义上得到了延伸和方便。

  在20年前,如果一家商店的营业时间超过了晚上10点,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老板疯了。传统的商业时间像一道坚实的门槛牢牢将人们的购物习惯固定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活动自由度越来越大,夜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再也不是以往的晚九点十点,关门断电的情况了。便利店,在我国的发展还刚刚起步,作为传统超市的一种延伸;但在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便利行业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非常发达。目前,放眼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便利店已遍地开花,尤其是在上海。据报道,现在上海便利店网点已近2000家,可谓竞争十分残酷。一般来讲,影响顾客到哪家便利店去买东西的因素主要包括:价格、商品种类、商店位置和营业时长。大多数顾客会选中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店,而后大多数时间都到该店去买东西。因为一旦你熟悉了一家店的布局,为什么还要到另一家店费时费力地找东西呢?更因为时常光顾,所以跟店员都很熟悉,有事没事还会开开玩笑,也算是工作之余的一种放松吧!因此,便利店想尽一切办法成为尽量多顾客的第一选择。每家店商品的价格和种类大同小异,而一旦哪家店的上述因素稍有不同,就可能成为一部分购物者选中该店的决定性因素。现在,让我们假设所有便利店都在晚上11点关门,次日早晨7点开门。如果一家店把营业时间延长到半夜12点,它就能成为营业时间最长的店。即便那些偶尔才会在晚上12点买东西的顾客,也会因此选中这家店作为自己固定买东西的地方,万一真的哪天需要在半夜买东西,找东西就很方便了。虽说便利店在晚上12点吸引到的顾客并不多,但由于它营业时间长,所以能吸引到更多顾客固定到此购物。竞争性便利店肯定不会坐视自己的顾客被拐跑,它们必然会延长营业时间。可这时,其他店铺又会把关门时间延长到凌晨1点,坐收渔利。倘若维持商店多营业一个小时的成本并不太大,那么唯一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商店通宵营业,于是,就涌现出越来越多的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

 商家实行24小时服务,在方便顾客的基础上,更多是为培育顾客的品牌忠诚度。因此,提供24小时服务的商家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应只着眼于"当夜的销售额",因为"服务才是第一"。商家一旦决定提供24小时服务,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说,"难就难在24小时经营并不意味着能24小时赚钱"。24小时营业的市场肯定是有的,但这要牵扯自己的商品是否和夜间服务有关以及成本支出、安全问题、内部管理等各方面,因此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24小时营业就会造成亏损。这也是很多24小时店受冷落的主要原因。

  近来,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在中国市场主推的24小时店也高调亮相。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麦当劳餐厅招牌上的"24小时全天候服务"的蓝色统一标志开始增多。目前麦当劳中国800余家门店中,已有超过400家是"24小时"餐厅。对于餐饮行业而言,24小时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卖点,能吸引到夜间工作的职员、夜间休闲娱乐的人士及情侣等顾客群体。虽然24小时通宵营业中,深夜12点至第二天早晨的利润远远比不上其他时间段,但就长远而言,随着城市夜生活的愈加丰富,"午夜经济"仍旧给拓展消费市场带来无限商机,有些城市甚至已发展成为成熟的商业热点。虽然这样的商业模式是赚钱还是赚吆喝,还有待于时间的验证,但是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信号,起码我们在午夜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还有地方可以就餐;在急需一样东西的时候,不会急得团团转了。而对于商家来说,也对巩固其市场地位十分有利。

第27节:市场物以稀为贵--猪肉涨价背后看不见的推手



  市场物以稀为贵--猪肉涨价背后看不见的推手

  为什么物以稀为贵?为什么农民会增产不增收?猪肉价格上涨与人才海外"镀金"在经济学原理上有何相通之处?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现象中去发现经济学的诡计。

  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一句话"物以稀为贵",指的是某种商品由于数量稀少而价格暴涨。这种数量稀少常常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一种是本身的稀缺性;另外一种就是由于需求的突然间上升导致的短时间内供不应求。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商品的价格过高的表象。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说是由价值决定的,但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也会出现起伏不定的变化,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进入市场交易的正常商品,它的"贵"有一定的"度",也就是说价格围绕着价值曲线波动。

  "物以稀为贵"这一现象最容易导致增产不增收的结果。当一种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扬时,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升高,利益增大,生产经营者必然增多,"稀"的状况就会改变,因而价格就会下降。我们可以从猪肉的价格上涨来看一下为什么"物以稀为贵"。

  养猪是有一定风险的。一是猪病太多,死亡率较高。二是市场缺乏宏观调控机制,生猪生产紧张了,猪肉价格上来了,市场反应强烈了,管理部门才去抓养猪业;一旦猪肉市场平稳了,养猪业又往往被人忽略了,生猪价格又会下滑,导致最后猪贱伤农,大量宰杀母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样一来,猪肉生产和猪肉市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感冒发烧"一次。三是养猪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猪饲料平均涨价50%,劳动成本平均涨价30%,成本越高,生猪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

  猪肉价格上涨起初是被粮食价格上涨所引动。粮食价格变动直接影响了饲料价格。按常理来讲,饲料上涨了,养猪的成本涨了,那么猪肉价格也应该涨了。但是,市场上猪肉价格上涨的过程完全没有饲料上涨来得那么迅猛,所以农民养猪亏损了。农民普遍停止养猪,仔猪价格暴跌,导致宰杀母猪,生猪供给大量减少。于是受猪肉价格与生猪生产周期波动影响,猪肉价格突然大幅度上涨。于是"猪肉比肩唐僧肉,二师兄比师父更金贵"的笑话就出现了。因为猪肉价格长时间居高不下,从前那些放弃养猪的人又开始重操旧业,于是经过一个周期之后,大量生猪充斥市场,猪肉价格必然稳步下调。由此可见,猪肉价格的涨涨跌跌不过是又一个"洛阳纸贵"的故事罢了,只要我们看清楚市场的走势,就不会成为"贵退贱入"的生产者。

  其实"物以稀为贵"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人称"果王"的荔枝,在北方,由于不是产地的原因,荔枝的价格居高不下。而在南方,不少果农因荔枝价格太低不摘荔枝而使果实烂在树上。也曾有果农无奈感叹,丰产时没价钱,失收时又有价钱。荔枝不是股票,政府不能注资托市,看来人为抬高荔枝价格是不可能了。那么如何避免果贱伤农呢?荔枝出售期大概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约一个月时间。在售卖期内,每天荔枝出售的价格可能不同,时高时低,看准时机,适时将荔枝抛入市场也是一种提高价格的有效方法。随着荔枝销售接近尾声,数量少了,价格也开始上浮,这时果农将荔枝抛售,就可获得可观的收入。另外,如何提升荔枝的质量,也是果农们应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第28节:出钱多的先登机--航空公司的超售潜规则(1)



  不光物以稀为贵,人才也是以稀缺为贵的。曾几何时,"海归"身上披着耀眼的光环,从政府到企业,纷纷打出各种优惠政策招揽"海归"。IT类、经管类"海归"更一度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但是,争抢掩盖不了留学生的贬值,那些没有工作经验的留学生身价大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以前,由于国家管制、语言限制和费用过高等原因,出国留学是一件困难的事,因而出国留学人员大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在国外经过刻苦的学习之后,综合素质更是大幅提高。但是,近年来随着自费留学的盛行,随着一些短期出国"镀金"人群的涌现,随着大量低龄留学生的出现,留学生队伍开始出现了分化,众多"海归"已经贬值成为不值钱的"海待"。物质世界永远遵循"物物相报"的规律,"物以稀为贵"未必是件坏事,至少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看清价值规律的本质。

  出钱多的先登机--航空公司的超售潜规则

  飞机上明明只有100个座位,航空公司却要卖105张机票。于是就会发生有人购买机票却上不去飞机的情形。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航空公司的行业潜规则:机票超售。

  在机票普遍打折的今天,飞机因它的快捷舒适以及越来越合理的价格,成为很多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但是,如果某天,当你拿着机票准备登机时,却被告知你的航班已经满员,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改签坐别的航班,要么退票。大多数乘客在愤怒的同时,不得不听从航空公司的安排,推迟了行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为什么购买了机票却上不去飞机呢?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航空公司的行业潜规则:机票超售。

  机票超售是民用航空业惯用的一种飞机座位管理方法,例如,一个航班只有150个座位,航空公司会在起飞前销售出去155个座位,最好的情况是有5名顾客因故未到,这样此航班的座位就被充分利用了。但假如已订座的旅客全部都按时到机场办理乘机手续,这时,有5名旅客就可能因为航班的超售满员而被拒绝接受登机。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减少飞机的座位虚耗。因为常常有旅客因各种原因买了票却没登机,这给航空公司造成了损失,为了避免损失,航空公司采取机票超售的办法来抵御旅客未登机的风险。其实机票超售本来应该是航空公司和旅客双赢的好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航班都会有一些因故未能成行的旅客,如果座位空着飞,而真正需要走的旅客却买不到票,对航空公司和旅客都是损失。所以,将那些可能出现空位的位子利用上,既能给航空公司带来收益,也能方便那些真正需要走的旅客,实际上是个双赢的好事。为了实现这一点,航空公司用过一些方法,比如候补机票。候补的乘客按先后顺序排队,当机场值机结束时有空位的话立刻购票成行。但是,候补机票实际上对旅客更加不利,因为即使不能成行也没有赔偿,候补机票通常是全价,在机票普遍打折的今天,全价票对旅客也是不利的。相比之下,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超售措施,对旅客来说更为有利。购票时可以用折扣价,而不能成行时也有赔偿。

关于机票超售是否应该禁止一直存在争议。旅客认为,航空公司明明知道航班的实际座位数而故意超售机票属于欺诈,应该禁止。而航空公司认为,机票超售起因于旅客,旅客购票后不登机又免费转签、退票,造成航空公司经济损失而不承担任何责任,航空公司只有采用控制性机票超售来避免损失,这是国际航空界的通行做法。目前,我国的机票超售制度是从欧美国家航空公司借鉴而来的,国外航空公司的超售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事先告知--乘客在购买机票之时,航空公司必须告知乘客机票存在"超售",买与不买的决定权在乘客自己;二是事后赔偿--所有因机票"超售"而被拒载的旅客有权获得经济赔偿。因此,在国外因超售而被拒载不仅得到旅客普遍接受和理解,而且许多旅行者还非常留意航空公司的订座情况,并且争取成为超售票购买者而获得航空公司的补偿。应该看到的是,国外的这种现象不仅是因成为超售票购买者可以得到免费机票等补偿,更重要的是国外成熟的航空旅客运输市场能够提供各方面到位的配套服务,如航班密度大、转签方便等。但在国内,这种情况却并不乐观,普通旅客往往都是因有急事或假期旅行,为抢时间才选择乘坐飞机,因而绝大部分乘客都希望能够准时登机,一旦出现了机票超售,虽然国内航空公司已对超售的可行性、合理性做了充分的准备,但绝大部分旅客仍对机票超售表示无法理解和接受。

  前些日子,西部航空公司推出了国内第一份《航班超售告旅客书》,首次规定超售机票的登机顺序将由机票票面价格高低来决定。看来,在国内,沸沸扬扬的机票超售纠纷将会越演越烈,超售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只有处理好它,才能在日益激烈的航空竞争中站稳脚跟。

第30节:买不到的才值钱--收藏品为何卖出数十亿天价



  买不到的才值钱--收藏品为何卖出数十亿天价

  徐悲鸿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卖到7200万港元,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成交。这些惊人的价格究竟是如何出现的?而收藏品的价格又是怎么样来确定的呢?

  常言道:"乱世藏黄金,盛世兴收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可算进入一个盛世了。近些年来,收藏品的价格屡攀高峰,如徐悲鸿油画《放下你的鞭子》以7200万港元成交,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成交,更有的瓷器竟然动辄就拍出数十亿的天价,这些惊人的价格究竟是如何出现的?而收藏品的价格又是怎样来确定的呢?

  艺术性、工艺性、历史文化性和稀有性,这几方面共同构成了艺术品的价值。物以稀为贵,名人名作价格高昂是因其在世存量稀缺,当社会的财富日益膨胀的时候,供求关系紧张,收藏品的价值就会日益增长,价格持续攀高,上述天价油画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并且纪录会不断刷新。人类文化产品涵盖范围广博,小说、诗歌、电影、歌舞、音乐、体育……都在其中,然而它们都不可能作为私有财产以物化的形式保存、升值。而艺术收藏品较其他艺术形式,是唯一具备着上述功能的艺术形式,也是唯一一种随消费过程不会贬值,反而保值和升值的特殊消费品,它的特性保证了其价值有可能呈几何级数增长。

  在上述前提确定以后,收藏品的价值由其承载的信息量以及承载信息的能力确定。任何收藏品都承载着它从诞生到传承过程的信息。越古老的藏品承载的信息量越大,越高端的藏品承载的信息越多。名家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有着长期的学术及市场考验、社会认同度高,是艺术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力作更能代表他们最高的水平,是收藏者的首选。

  按照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原理,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围绕价值做上下波动。但是,收藏品有时不遵循这个规律。比如,两枚宋钱,一枚宋元、一枚靖康,古人铸造加工所用的时间也许都是4个小时,但是现今的价格却相差悬殊,原因在哪里?

  如果考虑到钱币背后的历史背景,宋元反映的是北宋建国的历史背景,靖康反映的是北宋颓败的历史背景,二者在反映历史背景的本质上还是等价的,这些历史背景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代表着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既然是并列关系,价格为什么会有差异?

  很多收藏爱好者认为,年代越久的收藏品就越值钱。这其实是个误解。藏品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稀罕程度和工艺水平上。一些古陶器,尽管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因其存世量大、制作粗劣,其价值远远低于后世的一些精稀藏品。汉代、唐代一些存世量很大的铜钱,在今天在市面上不过几毛钱一枚;而一些现代工艺的翡翠器物,却能卖到数十万元。明清时期,皇帝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人才到景德镇,专为皇家烧制瓷器。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不计成本,极为精良,在当时就身价不菲。在近年的一些拍卖会上,明清官窑瓷器的精品动辄拍出数千万元的惊人价位。而一些民用陶器、瓷器,因做工较为粗糙、没有什么工艺价值,当时也只卖几文钱一个,直至数百年后的今天,其收藏价值仍然不高,只有三五十元一件。

  收藏界有这样一个说法,当时就很值钱的东西,现在仍会很值钱;当时不值钱的东西,现在还是不值钱。说得简单点儿,还是要看这东西是否容易得到(包括其生产成本与存世量)。

  收藏品的价格弹性很大,即使是同一件收藏品,其价格也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有的藏品可能收藏价值并不高,但有人出于特殊爱好,或为寄托某种特别的感情,或为了配齐系列藏品中的缺品,却视其为珍宝,不惜以大价钱购得。由于各地的收藏氛围、购买能力不尽相同,一件藏品在不同场合的"身价"可能会有很大悬殊。"地区差"因此便成为精明商人的生财之道。例如:某国画大师的一件作品,多年前在一般小城市的拍卖会上成交价仅1万元,在大城市则拍出了5万元,再拿到北京,成交价变成了几十万元。

  收藏是件很奇妙的事,有人称其为花钱的"无底洞",有多少钱都能投进去;但同时也有人说,钱少照样能搞收藏。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基本的收藏价值规律,合理地选择藏品,以藏养藏,保持收藏的持续性。

      本书精华已为您连载完毕,简单阅读,同样精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