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没有把围棋当成胜负去看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05:17

 

作者:欢天喜地d大鼻子  发表日期:2004-2-26 21:36:00                  吴清源,姓吴名泉字清源,今年90岁,1914年生于福建,同年移居北京。7岁那年,吴清源从留日的父亲那里学会了围棋,年仅13岁时,已隐然有中国顶尖高手之势。1928年,吴清源东渡日本继续学弈。 
  *昭和棋圣开创吴清源时代
  
  1939年到1956年,被称为「吴清源时代」。棋士吴清源在日本本土上孤军奋战,仅凭个人之力,空前绝后的十次十番棋中,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并把所有的对手打到降级,迫使败者改变交手身份,以表示弱者不具备和强者公平竞争的能力──吴清源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被誉为「昭和棋圣」。
  
  不难想像,当时的日本面对这一后院起火式的失败,感到何等奇耻大辱。因此吴清源每赢一盘棋,都有莫大的生命危险。然而,为棋道而战的吴清源,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吴清源14岁只身赴日,与他棋盘上的辉煌相比,他的生活却是颠沛流离、坎坷曲折。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吴清源却在日本所向披靡,他始终受到人们的诟病、唾骂乃至迫害。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居无定所,辗转漂泊,竟然被视作没有国籍没有身份的人,然而对于通过棋道一心探求生活真谛的吴清源而言,这些不幸都宛如浮尘。
  
  *新布局法奠定棋坛地位
  
  虽然吴清源的棋战成绩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真正奠定他在棋坛地位的,还是他所提出并身体力行的新布局法。在吴清源时代,日本围棋积400年之传统,形成了许多对于棋道的见解甚至定论,棋手们无不把这些视为铁律。吴清源同日本棋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将围棋视作一种文化。吴清源表示:「日本人所考虑的只是输赢问题」,对日本自古以来传下来的棋谱予以否定,并开创了具有独创性的棋局技法。
  
  而当时年方19岁的吴清源,开创新布局法,发起围棋革命。这是在1933年与围棋史上十分著名的木谷实(已故)想出的新型棋局。此后该布局屡战屡胜,吴清源由此被称为史上最强的棋手。
  
  *棋道要旨是完美的和谐
  
  吴清源的棋道要旨是「完美的和谐」,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纯粹求道的围棋精神,使他远远超越了一个争胜负的棋士,而体现出一种人格。正是这种精神,使吴清源虽远离赛场多年,但他的围棋思想却长期指导著现代围棋,并将影响世界棋坛的未来发展。
    
  吴清源对21世纪围棋的构想中,还十分崇尚调和、和谐。他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对弈的最终目的,是从中领略圆满调和的 「道」,追求棋艺和人生的共同完美。吴清源认为,20世纪打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要以和为贵。中国的《易经》讲究阴阳调和,围棋也不能脱离这个道路。上个世纪的围棋以争胜为主,21世纪的围棋的核心是调和、均衡、和谐。他说:「围棋的最终目标不是胜负,而是调和。」
  
  *吴清源受「中」文化熏陶
  
  吴清源先生能在棋上,在人生中有如此的境界,也与他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与一生对中国文化的钻研有关。吴先生对「中」有一个有趣的分解:「中」这个字,是中央有一根棒子穿出的形状,棒子将其分割为左右两个部份,表示著阴和阳。阴阳之调和,即为中和。围棋是争胜负的游戏,但也合乎中和之道。「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效率的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那就是中和的意思。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就是『六合之棋』。」
  
  正如先生自己所说:「当然,要达到『中』的境界,并非易事。这需要精神上的修养。所以,我一直很重视信仰。从五岁(虚岁)开始,我就学习《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至今我仍然坚持每天研究《易经》」。围棋是竞技,也是一种艺术、文化。可惜现在的棋手,从小接受棋艺的专门训练,而文化教育,却往往被忽视,这也就限制了他们境界的进一步提高。他们有可能成为棋盘上的胜负师,却常常丧失了作为「文化人」的身份。
  
  *淡泊名利无求而自得
  
  人们经常把吴清源先生称作「天才」,吴先生自己却从来不肯承认。还是他的弟子芮乃伟看得明白:「跟吴老师学棋后才明白,即便是天才,也还是要靠后天的勤奋努力才能够获得如吴老师这样辉煌的成绩。或者说,除了棋上的绝世之才外,还有其他很多素质,如对围棋的不带功利心的单纯的热爱、常年来静心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习惯、对世俗功名的不动心以及对清贫简朴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生态度等等,都是吴老师作为大天才的一部份。」
    
  也许,对棋的执著、投入的程度,归根结底跟各自的围棋观有关。有人把人生分成功利人生、游戏人生、求道人生。围棋大约也包含著这样三个层面。
  
  当今功利主义盛行,棋与现实的利益被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如果棋不能相应地带来所期望的「效益」,也就不能指望他会全身心地投入了。
  
  吴清源却说,「我从没有把围棋当成胜负去看待」,他也很少去考虑每盘棋能给他带来多少现实的利益。特别是到晚年,吴先生更像一个天真的孩童,执著于一种游戏,全身心投入其中,自得其乐,游戏中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创造,有了对围棋之道更深层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