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7:59

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

陳攖寧先生註釋  洪中定標識

蔣竹莊先生序 張任父先生序 洪太庵先生序 高克恭先生序 

趙慧昭女士序 朱昌亞女士序 《靈源大道歌》讀者須知 

原文 《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 詩解

吳彝珠女士跋 汪伯英先生跋

蔣竹莊先生序

老子道德經說「谷神不死」。莊子南華經言之更詳。曰「神凝。」曰「官止神行。」至達生篇中,更言「復精」「守氣」「藏神。」舉精氣神三者具述之。而最後工夫,即在養神。是可知養神者,乃修道之上乘也。靈源大道歌,宋徽宗時曹文逸女真人所作。明白說理。注重神氣。無鉛汞龍虎等代名詞。極便初學。顧自宋至今,八百餘年。無人注意及此。深為婉惜。皖江圓頓子先生,特表而出之。且用白話註解。條分縷析。詳略得宜。讀者得此。可以循進修。便莫便於此。且可由神氣混合而直造無為之大道。不亦易簡而理得哉。陳君以此書將付剞劂。囑余一言弁其首。余學道數十年。老而無成。實不足以敘此書。重陳君之命。勉為數語以塞責云爾。戊寅冬日蔣維喬敘於因是齋

回本頁首

張任父先生序

靈源大道歌,不見於道藏。向來行本絕少。清賀龍驤刻入道藏輯要奎字帙中。題曰至真歌。海蟾真人劉玄英撰。考圖書集成神異典引羅浮山志云。宣和中,有曹仙姑居京城。明於丹術。嘗作大道歌。深得旨要,又考體真山人汪東亭之論是歌也。亦曰,劉祖著還金篇還丹歌。皆鉛汞對待。何獨於此歌只言汞而不言鉛耶。因謂此歌實出於曹仙姑之手,按汪氏謂女真著。皆言汞不言鉛。言水不言火。其說雖不足以為定論。然細詳此歌,文字思想,皆與海蟾還金還丹諸篇不類。其為曹仙姑所作,蓋無可疑。仙姑名字里貫。俱無可考。惟據圖書集成引羅浮山志,知其為宋徽宗宣和中女真。工詩賦。明丹術。宋徽宗廣求學仙之徒。仙姑與吳妙明皆被徵至京師。敕封文逸真人。靈源大道歌,即作於斯時。誠歷代女真所著丹經之最古者也。其書闡揚玄理。發明丹道。皆能直指要妙。發其本根,惜世間傳本既少。湮沒堪慮。皖江圓頓子先生,獨慼然憂之。於是詳加注解。重授剞劂。書成,屬高觀如兄以原稿見示。且問序於余。余於斯道。蓋有志焉而未能入門。何敢贊一辭。顧於先生之深通丹道,欽遲已久。亦不可無一語以致其拳拳之意。故敢有所述焉。夫仙道以人為主。人則以性命為宗。無主則道不生。無性命則身不立。仙道多門。取用非一。道有淺深。人有智愚。天下之道雖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然從粗入妙。各有等差。朐跡符真。非同一見。世俗無知。乃橫生異解。入主出奴。隱若敵國。甚或好貨之徒。故作荒唐無稽之談。使初學之士。效驗未收。流弊已生。此丹道之所以難行也。是編獨揭大道。毫無隱語。首論玄理。次主絕俗。莫非穩妥篤實法門。能一掃彼宗繁蕪之說。而要之以中。存神定氣。翕聚元和。其於撥亂反正之理。性命合一之道。論之甚詳。圓頓先生更因而廣之。以為之注。甚宣通疑滯。解說道要。皆淺顯明白。切近不支。至其於書中之名詞。解釋尤稱詳審。凡歷代丹經名詞之紛紜而無從得其確解者。靡不一旦而豁然貫通。使琅函秘籍。人人得而讀之。學者苟循是以求。何難超凡入聖。是先生之鼓聾發昧。功亦巨亦。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十二月十五日壽縣任父張壽林序

回本頁首

洪太庵先生序

仙學者,乃人類進化學。而成仙則為人類進化之結果。衡以世界事事物物進化公例。固無足異。乃世人恒以怪誕目之。可謂淺識矣。溯自洪元既判。草昧初開。不知經幾千萬年之絪縕始有人類。又不知經幾千萬年之變化,始演成今日之人。人之智慧雖日增。人之技術雖日巧。而於衰老病死,終不能避免。豈畢無法以抗此定律乎。毋亦人類之進化有未至歟。然而好生惡死,人之常情也。既同具此情。乃不用其智慧與死神爭。徒知憑藉技術之巧,以相殺為能事。鳴呼,何其悖謬一至於此耶。我古昔聖真早有所見矣。故史家謂黃帝且戰且學仙。而老子則有利而不害,為而不爭,歸根復命.長生久視之道。夫唯不相害,故不相爭。不相爭,故不相殺。然後人類之肉體得以苟全。能全形,則能復命,能復命,則能長生。然後人類之精神方能超脫。試觀四千六百年前,廣成訓黃帝之語。豈不深切而著明乎。黃老既邈。歷代繼起之仙人,成道後,即高踵遠蹠。或並其訣亦秘而不宣。即有著述流傳。亦復辭多隱約。八卦五行,龍虎鉛汞,使後之讀者,如墮五里霧中,無從得其出路。彼輩為一身一時計,則得矣。如眾生何。如天下後世何。今夫衰老病死,固常情所同惡也。慨自戰禍蔓延以來。海宇驚飆。中原沸鼎。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破產亡家轉於溝壑者,其數何止億兆。人生斯世。雖欲求其衰老病死,而不可得。悲哉。 圓頓吾師,乘再來之願。本渡世之心,不惜費四十載之精神,窮研仙學。並改革古仙自了之觀念。隨機方便。接引緣人。其所著書,未公諸世者,吾不得而言。已行世者,則有黃庭經講義,孫不二女丹詩註,與夫揚善半月刊之宏篇鉅製。微妙玄通。獨具手眼。學者多能識之。茲值國難期間。又有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之作。此書明白簡要。易知易行。復經我 師拈出神氣二字,為一篇之主腦。夫神氣者,乃吾身中所固有。不求於人。不假於物。信受而奉行之。可以躋聖域,可以避衰老。可以卻死病。若修到極致者,或將來竟能以肉體證得之神通,打倒科學戰爭之利器。不觀夫電乎。人一觸即死。物一觸即毀。其潛在之能力。誠高於一切。而其破壞範圍,卻至有限。自十九世紀後,經白種人發明而利用之。於是科學世界,乃日新而靡有已。人謂世界進化,歸功於蒸汽。然以視電力,則猶小巫之見大巫矣。夫電即天地之元氣也。人即天地之元神也。故天地人,稱為三才。假使有天地而無人,不過一混沌世界而已。電力何由而見。既有人焉。復能取電力而支配之。譬如修煉家元神與元氣合一。其能力乃真不可思議。科學新發明,有所謂死光者,毀滅力無可限量。

其實即以極大電力為之。而此電力者,豈非出自人工製造乎。死光今雖未用於戰爭,但遲早有實現之一日。試問尚有何物能抵禦此乎。戰艦飛機,坦克大炮,能遇之而不摧乎。 圓頓公所謂以肉體證得之神通,打倒科學戰爭之利器,信非徒託空言矣。蓋肉體即是人身。而一人之身,即是一小天地。電即人身之元氣。真意即人身之元神。以元神馭元氣,而使神氣合一。則小而固一身之邦國。大而極變化之能事。譬如製造死光,不出於科學家之試驗室,而出仙學家之丹田。有何不可乎。若夫人類之衰老病死,皆由元氣散漫,無真意以主宰之。故日朘月削。而消磨於不知不覺之中。是以程子雖致疑於飛昇。而獨信長生有道。意謂如以燭火當風。則油易枯而火易滅。若置之密室,則其燃燒時間,可以長久。是知當風而燭火易滅者,即元氣散漫無主宰之謂也。密室而燭火不易滅者,即元氣統攝,有主宰之謂也。噫,人類所以自戕甚壽命,豈非胥出於身中之毫無主宰乎。且今之醫學家有言,人類疾病,皆由於微菌。必用藥力消滅之,而疾病始瘳。道家又有守庚申之說。人之元氣旺盛,則微菌伏而不動。元氣一衰,微菌出而肆虐。設醫藥不得其道,雖有賁育之勇,亦祇束手待斃而已。道家有見及此。於是刻苦修持,無間晝夜。統攝身心。以神馭氣。真火內煉,殺盡尸虫。三尸五虫之害道,等於微菌之害身。果一掃而空之,則疾病可以不生,人身可以不死。故醫學家言雖確實有據。其功效只能愈疾病,而不能致長生。道家之說,固不能由顯微鏡中而證明。但其統攝身心。運動元氣。蒸融關脈。變換筋骨。則真不死之道也。雖然,老子謂大患於有身,無身復有何患。此則道祖垂教之深心,欲令世人於既得長生之後,進一步再求超脫。蓋所謂無身者,即是精神已離軀殼,而跳出陰陽五行之外,純然氣體用事,與造化大氣同流。水火烏能侵。刀兵烏能害。此乃上士修煉之極功。非下士所敢望其項背。唯是上士人少。而下士人多。則又不得不為有身之下士說法。故有三千八百之功行。五行仙階之級數,毋亦誘人為善,使先立根基,而後授之以道。及至功行圓滿,無人非,無鬼責。雖有身亦復何患乎。此又古仙接引後學之微意也。昔張紫陽仙師,三傳匪人,三遭天譴。夫天亦何與其事。是必所傳之人,不為善而為惡。惡由妄念而生。匪由妄念而作。既有妄念,則靈台不能清淨。而所得之口訣,亦不生效驗。由是而謗道誣師,致陷其師於官刑。遂乃引為大戒耳。然後知世間學道之人,善念不生功行不積,固無由得師。妄念不除,靈台不淨,亦無由成道。故講求人類進化學者,其必以仙學之道德為依歸,內外兼修,而達到成仙之階段。則今日大地之魔火窟,安知不能一變而為諸天之玉華樓乎。道不負人,吾輩其勉之哉。

中華民國廿七年戊寅仲秋門人太庵洪萬馨拜序於香江旅次

 回本頁首

高克恭先生序

史稱道家為君入南面之學。秉要執本。清虛自守。謙柔制剛。退讓為進。治化於無為。操勝於未戰。又復翛然玄覽。拔乎塵寰。以至於無為而無不為。所謂菩薩度世之道,莫之能外也。嗟夫,當今之世。四海沸騰,魔外侵陵。人居水火。有大心者,固未容飄然遐外,悠然高蹈,作自了漢,趣涅槃城也。然而時會風雲,遇合有數。動靜出處,自有其機。則是玄門性命之功。神仙煉養之術。正可為哲士修身,藏器待時。聖賢治平,博施濟眾之用。照徹昏衢,引登覺路,莊嚴穢土,安定狂瀾,豈異人任哉。吾師 圓頓先生。學通內外。道擅南北。高度遠識。殷殷誨人。余自丁丑之夏。得遇 先生。備蒙指示。粗窺玄妙。顧以時值喪亂。四方奔走。未獲留侍講席。竊自帳憾。所幸 先生講授之餘。輒有撰述。受讀獲益。良非淺鮮。今日過滬。 先生復以仙學院講義第一種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見示。深覺此歌顯揚大道。發其本根。開示真源。不雜隱語。更經 先生明為疏解。宣甚縕要。決疑通滯。簡擇精詳。使讀者易知,知者易行。誠可謂入聖之明燈。度凡之舟楫也。嗟夫, 先生固有惠於經世者。其未用於世者時也。雖治世之願未償。而度世之道以宏。寧非吾人之大快歟。戊寅孟冬高克恭敬題。

 回本頁首

趙慧昭女士序

去歲春正,由翼化堂善書局,購閱孫二女丹詩註,及女子道學小叢書。知各書皆出自皖江圓頓子先生手筆。景慕之餘,亟思訪翼化堂主人張竹銘君。冀為先容。適滬戰爆發。遂致中阻。今以機緣成熟。幸得陳肅亮沈霖生兩君之介紹。獲見圓頓先生,飫聆高論。並讀其揚善刊中諸作尤深傾倒。始悉先生研究玄學已四十年。讀破道書萬卷。平日對女丹,特別注重。註解各書,簡要詳明,使讀者易窺門徑。誠我女界學道者之良導師也。邇來諸同志創設仙學院,公請先生演講道要。列席旁聽者,坤道居多。最令人滿意者,即是先生善於因人說法。隨程度之高低,定課程之深淺。雖其權巧方便,不執於一法,不偏於一門。而尤推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為上中下三根普渡焉,慧昭修道有心。自慚不學。前讀青華老人唱道真言,始終以煉心二字貫澈到底,並無秘訣可傳。後讀曹文逸女真人靈源大道歌,亦不提龍虎鉛汞等事。通篇除闡明玄理而外,不過勸人斷絕情而已。竟未見口訣藏在何處。然此篇乃古代女真第一部作品,行世垂八百餘年,學道者群相推許。竊料其中或有奧妙,未必概屬空談。因此疑懷莫釋。今得圓頓先生白話註解。始恍然大悟矣。蓋真言所謂煉心者,本兼有動靜二義。動煉者,即此篇所謂應物無心神化速,戰退陰魔加慧力之類是也。靜煉者,即此篇所謂齋戒寧心節言語,閒閒只要養元神之類是也。又如唱道真言上卷十段,所謂先天一意,太極一圈。十一段,所謂玄關一竅。十三段,所謂一元常見。二十七段,所謂忽然一覺。二十九段。所謂躍然一動。種種形容,皆不離乎一。此篇所謂太極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謹勿失。又謂混合為一復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云云。亦單提直指一字上之工夫。較宜言玄旨,絲毫無間。誠哉,古聖昔賢,其揆一也。圓頓先生讀者須知第四條,開示兩件要義。第一要悟通玄理。第二要斷絕俗情。否則,縱得口訣,亦無用處。而唱道真言上卷五段,亦謂心源未澈。情欲纏繞。則築基必傾。藥材多缺。下卷五十八段,又謂七情六欲之身,不能作大丹之爐鼎,六十九段,又謂俗情未除,胎仙豈結。二書互相印證。始信圓頓先生之語,為確有可憑。世間學道者,俗情果能去盡,而後玄理愈明。玄理既明,則知道在目前。毋勞遠索。人人有分。箇箇全真,尚何男女異同之足辯哉。今夫文章之妙,固不限字數之多寡。真言累三萬餘字,而不厭其詳。大道歌僅九百字,而不嫌其略。但為學者易念誦計。則大道歌尤屬切要。況乃歷代女真著作之祖乎。此篇文字,有幾處每覺其隱奧難明。自圓頓先生白話註解出。而後見地塵消。義天日朗。其嘉惠後學之功為何如耶。本書原是講義體裁。乃先生主講仙學院時,按期口授而筆錄者。慧昭亦為席前聽講之一員。茲喜出版在即。特追敘其顛末如此。

成寅閏七月七日趙慧昭謹序

回本頁首

 朱昌亞女士序

佛與仙之別,昔者吾不得而知也。知之自讀揚善半月刊中圓頓先生各種著作始。仙與道之別,吾更不得而知也。知之自讀靈源大道歌中圓頓先生白話註解始,揚善刊出至九十九期後,正值非常時局,遂停止發行。讀者數千人,每引以為憾。今者幸有大道歌註解出版,庶稍慰學道諸君渴望情矣。夫仙學與道學,其不同果安在乎,蓋聞古今學仙者,必從煉丹下手。不煉丹,不足以成仙也。學道者,則無煉丹之必要,只須後天神氣合一,返還到先天之性命。再使先天之性命合一,歸本於清靜自然。而道可成矣。試問二者執為優劣乎。曰:此則視學者立志如何,無所謂優劣也。立志於返老還童,長生住世,陽神脫殼,白日飛昇者,則學仙。立志於德配天地,功參化育,神歸渾穆,體合虛無者,則學道。是故仙有五種等級之分。而道止有一。仙固不能離道而獨存。道則以有仙而愈顯其妙用。仙乃大道全體中一部之結晶,而道則宇宙萬物共同之實相。明乎此,則仙道之辨,判然矣。所謂「成仙」者,即是將此玄妙無形之道,在陰陽爐鼎中,密集鍛煉,提出精華。使其團結不散。而成為靈感有形之仙。所謂「成道」者,即是將此大患有形之身,在動靜修持中,陶冶銷融,去盡重濁。使其輕清超脫之元神,返本還原。和宇宙本體無形之道合而為一。如「參同契」、「抱樸子」、「呂祖詩集」、「三丰玄要篇」等書,即仙學之代表也。如邵康節、黃元吉、諸前輩著作,以及「唱道真言」等書。即道學之代表也。雖仙學書中,亦偶爾談道。然其宗旨,則偏重於仙也。道學書中,亦雜用仙學名詞。然其宗旨,則偏重於道也,正派仙學,必不走旁門邪徑。先天大道,更不是孤寡頑空。以上所述仙道辨別,至為明晰。或可以補充白話註解中未曾洩漏之玄機。學者果能會而通之。當勝過讀遍丹經道書萬卷。蓋此蓼蓼數語,乃古昔聖賢所未嘗顯言者。昌亞不敏,烏足以知此。近常聽講於仙學院。側聞圓頓先生之緒論。遂筆以記之耳。嗟乎,學者茫昧久矣。今得先生一言。非但千百年來,仙道兩家,互相詆毀,互相輕視之心理,可以除。即彼三教混同,仙道不分,強人就已,張冠李戴,隔靴搔痒,借題發揮諸流弊,亦廓然頓絕。其有功於學術界者,不亦源遠而流長耶。豈僅吾黨同門之幸歟。(仙與道之界說,前人未言。後人雖言,亦不能有加於此。昌亞云云。實非私譽。)若夫白話註解屬稿之因緣,已詳於趙序。仙學與人類進化關係,以及科學與仙學之比較,洪序已宣闡盡致,洋洋大觀。吾何容贅焉。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戊寅中秋上海朱昌亞拜識於仙學院

回本頁首

《靈源大道歌》讀者須知

一、《靈源大道歌》,雖是女真著作,但不是專講女丹口訣,凡是學道的人,無論男女老少,用這個工夫,都很有效驗,絕無流弊。可以算得仙道中最穩妥最普渡的法門。以前學人,對於本篇不大注意。埋沒多年,甚為可惜。久已想用白話注解,出版流通。無奈得不著機會。今以仙學研究院需要講義,注解方能完全。又以丹道刻經會志在流通,出版方能如願。可知世間萬事成功與否,各有時節因緣,信非偶然。

二、本篇正文的好處,在毫無隱語,從頭到尾,都明明白白,闡揚真理。不像別種丹經,滿紙的龍虎鉛汞,天干地支,河圖洛書,五行八卦弄得學人腦筋昏亂。本篇注解,雖沒有特別優點,但是少用文言多用白話。完全順著正文的意思。力求淺顯。使粗通文理的人一看就懂,並且能依照注解的意思,再講給好道而不識字的人聽。於是乎普渡的願心,慢慢就可以實現了。

三、有人疑惑本篇中,女功為什麼不講斬赤龍,男功為什麼不講煉精化氣。對於命功一層,恐怕尚不完全。但要曉得,女子煉斷月經,和男子閉塞精竅,這兩種工夫,有急進法與緩進法,有勉強法與自然法。他書上所說的法門,是勉強,是急進。此書上所說的法門,是自然,是緩進。勉強急進,做得好時,效驗很快,做得不好,就要弄出許多毛病,反而誤事。自然緩進,做得好時,同樣發生效驗。做得不好,至多沒有效驗而已,決不會做出毛病。比較起來,要算這種法門最穩妥而無流弊。所以當日曹真人就把這篇歌訣傳於後世。並非是不懂斬龍與煉精的工夫。更不是保守秘密弗肯對人說。

四、或問:本篇中三分之二,是高談玄理。三分之一,是勸人斷絕俗情。做工夫的口訣,究竟在何處呢?答曰:學道的人最難悟通的就是玄理,最難擺脫的就是俗情。這兩件事果能做到,雖說目前尚未能專心修煉,但已經具足修煉的資格了。等到一天實行用功,就很容易見效。否則,縱讓你把口訣念得爛熟也無用處。倘若你一定要曉得口訣隱藏在什麼地方,我可以指與你看。本篇中有四句最要緊的口訣。第一句,"神不外馳氣自定"。第二句,"專氣致柔神久留"。第三句,"混合為一復忘一"。第四句,。元和內煉即成真。工夫到此,大事已畢。以後的口訣不必再問了。

五、本篇未嘗沒有缺點。但這個缺點,是各家道書千篇一律的,不足本篇所獨有的。試看古今道書所講,大概不外三件事。一舖張玄妙,二隱藏口訣,三勸勉修行。若問及學人的生活環境,飲食起居,要合於那幾種條件,才能正式做煉養工夫。倘與某種條件不合,對於做工夫是否有妨礙。各家道書從來不注意到此。因為中國以前社會情狀,和現在大大兩樣。今人所感受的痛苦,古人或許夢想不到。人生今世要想修道,必須注意自己環境,並社會情狀是否適宜。切勿徒知責備工夫無效。

六、本篇宣傳大道,開示靈源,直指性命專講神氣。所以不用鉛汞等類代名詞。江東亭先生曾言,此歌通篇無一字及鉛,所說無非真汞一物。愚按,本篇所云神水,雖可以說是真汞一物。但又云:"神水難言識者稀。資生一切由真氣。"這個真氣,卻是指鉛,不是指汞,況且修道比較煉丹,究竟有點分別,假使我們把他顛倒過來說修丹煉道,在旁人聽了未免要笑我們文理欠通。因此可以明白兩者不同之點。修道的人,果能夠從後天神氣返還到先天性命,就算是功德圓滿。不必再去討論什麼鉛汞問題。只有三元丹法,才須注重鉛汞。世上道書,往往把修道和煉丹混而為一,籠統批評,貽誤後學非淺。

再者,汪又云:"歷代女真著作,皆是言汞不言鉛,言水不言火。蓋女真身屬坤體,故不便言陽火,而只說陰符也。"愚按,孫不二元君所作《女丹工夫次第詩》,有"神鉛透體靈"一句明明說出鉛字。又孫詩第七首標題"符火"二宇,明明指陰符與陽火而言,可知汪說亦不足為定論。

七、古人學道,必須從師口授。所以各家道書皆沒有初步下手的規程。今世學人每視為憾事。往歲見福州洪太庵君所著《五大健康修煉法》,條理詳明,可作為初學入門參考書之用。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戊寅中秋節皖江圓頓子識於上海仙學院

回本頁首

原文

我為諸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照體長生空不空。靈鑑涵天容萬物。

太極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謹勿失。宮室虛閒神自居,靈府煎熬枯血液。

一悲一喜一思慮,一縱一勞形蠹弊,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

細細消磨漸漸衰,耗竭元氣神乃去。只道行禪坐亦禪,聖可如斯凡不然。

萌芽脆嫩須含蓄,根識昏迷易變遷。磋跎不解去荊棘,未聞美稼出荒田,

九年功滿火候足,應物無心神化速。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

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本來兩物更誰親,失卻將何為本柄。

混合為一復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透金貫石不為難,坐脫立亡猶倏忽。

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畢。莫將閉息為真務,數息按圖俱未是。

比來放下外塵勞,內有縈心兩何異。但看嬰兒處胎時,豈解有心潛算計。

專氣致柔神久留,往來真息自悠悠。綿綿迤邐歸元命,不汲靈泉常自流。

三萬六千為大功,陰陽節候在其中。蒸融關脈變筋骨,處處光明無不通。

三彭走出陰尸宅,萬國來朝赤帝宮。借問真人何處來,從前元只在靈台。

昔年雲霧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開。此非一朝與一夕,是我本真不是術。

歲寒堅確知金石,戰退陰魔加慧力。皆由虛淡復精專。便是華胥情靜國。

初將何事立根基,到無為處無不為。念中境象須除拔,夢裡精神牢執持。

不動不靜為大要,不方不圓為至道。元和內煉即成真,呼吸外求終未了。

元氣不住神不安,蠹木無根枝葉乾。休論涕唾與精血,達本窮源總一般。

此物何曾有定位,隨時變化因心意。在體感熱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淚。

在腎感念即為精,在鼻感風即為涕。縱橫流轉潤一身,到頭不出於神水。

神水難言識者稀,資生一切由真氣。但知恬淡無思慮,齋戒寧心節言語。

一味醍醐甘露漿,飢渴消除見真素。他時功滿自逍遙,初日煉烹實勤苦。

勤苦之中又不勤,閒閒只要養元神。奈何心使閒不得,到此縱擒全在人。

我昔苦中苦更苦,木食草衣孤又靜。心知大道不能行,名跡與身為大病。

比如閒處用功夫,爭似泰然坐大定。形神雖曰兩難全,了命未能先了性。

不去奔名與逐利,絕了人情總無事。決烈在人何住滯,在我更教誰制御。

掀天聲價又如何,倚馬文章非足貴。榮華衣食總無心,積玉堆金復何濟。

工巧文章與詞賦,多能礙卻修行路,恰如薄霧與輕煙,閒傍落花隨柳絮。

縹渺幽閒天地間,到了不能成雨露。名與身分竟孰親,半生歲月大因循。

比來修煉賴神氣,神氣不安空苦辛。可憐一個好基址,金殿玉堂無主人。

勸得主人長久住,置在虛閒無用處。無中妙有執持難,解養嬰兒須藉母。

緘藏俊辯黜聰明,收卷精神作愚魯。堅心一志任前程,大道於人終不負。

回本頁首

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

宋朝微宗皇帝宣和年間,有一位曹女士,在當時頗有女才子之名。徽宗皇帝生性好道,又歡喜會做詩文的人。曹女士道學既可以配稱第一流。而且詩文確也做得不壞。所以宋徽宗很看得起她,召她到京城居住。(宋徽宗時首都在汴梁,即是現在的河南省開封縣)特別優待。又敕封他為文逸真人。這篇《靈源大道歌》,就是這位曹文逸真人,在那個時候,做給一般學道人看的。流傳到現在,差不多經過八百二十年。(從宣和初年算起)《孫不二女丹工夫次第詩》,比較此歌後出幾十年。其餘各種女丹經,更在孫不二之後,大概都是明清兩朝的作品。《黃庭經》雖由晉朝魏夫人傳出,然不能算是魏夫人自己的著作。謝自然,何仙姑等,雖在唐朝成道,也沒有著作流傳。(乩壇上沙盤中扶出來的詩文、不能算本人著作)。我們可以說,歷代女真,自己肉體在世間,親筆所寫正式丹經,當以此篇為最佔了。全篇共計一百二十八句。所講的道理,所論的功夫,不限定女子方面,男子亦可通用。現在特把本文依次序分開,短句每字,用白話注解如後。

我為諸君說端的  命蒂從來在真息 (第一句 第二句)

我,曹文逸自稱。諸君指當時並後世修仙學道的人。端的,即是真正而又的確。命蒂,即是吾人生命最關緊要的地方。凡花葉瓜果,和枝莖相連處,都叫作蒂。此處一斷:花葉就立刻枯稿,瓜果就不能生長。真息與凡息不同。凡息粗,真息細。凡息淺,真息深。凡息快,真意慢。真息是凡息的根源。凡息是真息的發泄。真息可以化為凡息。凡息也可以化為真息。譬如山中石頭縫裡流出的泉水,就是真息。江河中風翻浪湧的長流水,就是凡息。

照體長生空不空  靈鑑涵天容萬物 (第三句 第四句)

照體,是回光返照自己性體。長生,即是性體永久存在。空,是說性體本空。但因為這個性體無所不包,真空與妙有同時顯露,所以又說不空。鑑,是鏡子。靈鑑,就是指性體而言。涵天容萬物,就是把天地萬物都包合容納在這個靈鑑之中。第二句,說的是命。第三第四句說的是性。

太極布妙人得一  得一善持謹勿失 (第五句 第六句)

《易經》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道德經》上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就是太極布妙的意思。一就是道。得一就是得道。老子說:道生一。周子就說:無極而太極。老子說:一生二。孔子就說:太極生兩儀。因此我們可以明白,道就是無極,一就是太極,二就是兩儀,兩儀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性命,性命就是神氣。道不可說,一不可見。凡可以說可以見的,不是二,便是三。譬如上下、左右、前後、大小、長短、厚薄、多少、輕重.冷熱、剛柔、吉兇、利害、善惡、是非、虛實、有無、性命、神氣.陰陽、這些相對的都是二。在這些二的當中那個就是三。有了三以後,就能演變而成千成萬。所以老子說: "三生萬物。"萬物既然是從道中生出來的,我們人類號稱萬物之靈,自然也是從道中生出來的。離開道就沒有世界,也就沒有人類。人得一,是說每個人都得著大道全體中極小一部分。但可惜微末得很。倘若我們把這點微末東西再弄失掉,恐怕第二世連人也做不成。漸漸要變成下劣的動物。所以作者勸大眾們,幸而生成一個人身,就應該時時刻刻,小心謹慎,護持此道,切勿令他喪失。

宮室虛閒神自居  靈府煎熬枯血液 (第七句 第八句)

宮室虛閒,比喻人身沒有惡習和各種不良的嗜好,以及心中沒有妄想和雜念。果能如此,我們的元神自然安安穩穩住在裡面,不至於流離失所,飄盪忘歸。然而世上人們,心中常常被七情六欲攪擾,沒有片刻清涼。情欲一動,陰火跟著就動。陰火一動,周身氣血津液都要受傷。弄得面黃肌瘦,形容枯焦。這個病根,就在於人人心中看不破,放不下。所以說靈府煎熬枯血液。人的意識與思想發源之處,叫作靈府。

一悲一喜一思慮  一縱一勞形蠹弊 (第九句 第十句)

凡人當失意的時候,就要悲哀。當得意的時候就要歡喜。遇到困難,不能解決,就要思慮。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更不免時時用盡心思,我們平時所經過的境界,十分之九都是失意,很少有得意的時候。幾十年有限光陰,就在憂患中消磨乾淨。身心放鬆是縱。身心緊張是勞。一時放鬆,一時緊張,就是一縱一勞。我們的肉體受不住這許多刺激,自然要變成衰朽不可救藥了。形蠹弊,是說身體裡面腐壞,等於木頭被蟲蛀一樣。

朝傷暮損迷不知  喪亂精神無所據 (第十一句 第十二句)

早也吃虧。晚也吃虧。白己糊糊塗塗不曉得厲害。精神耗喪而昏亂。若問他們,在世做人怎樣可以做得好,出世修道怎樣可以修得成。他們絲毫沒有把握。

細細消磨漸漸衰  耗竭元氣神乃去 (第十三句 第十四句)

因為是細細消磨,所以吾人身體有虧損,尚不至於感受劇烈之痛苦。因為是漸漸衰老,所以人生數十年中,每容易忽略過去。不知不覺的頭發白了,面皮皺了。不知不覺的血液枯了,筋骨硬了。元氣,就是元始中和之氣。又名為先天氣。實在講起來,就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的一種生氣。宇宙間生氣,本是無窮。但每個人身體上由娘肚子裡帶來的那點生氣,可憐太少。從小到老,幾十年中,身體裡面所儲蓄的生氣,消耗已盡。我們的靈魂就要和我們的肉體告別了。形神分離,人豈能不死。

只道行禪坐亦禪  聖可如斯凡不然 (第十五句 第十六句)

禪字可以作定字解。一般唱高調的人,都曉得說:行也在定,坐也在定,甚至於睡臥也在定,不必要做什麼工夫。倘若早早晚晚,刻苦用功,反嫌他過於執著,缺乏活潑天機。或者笑他是磨磚作鏡。然而這種活只能對程度很高的人說,不能對普通人說。聖人可以這樣做。凡夫方萬辦不到。

萌芽脆嫩須含蓄  根識昏迷易變遷 (第十七句 第十八句)

草木最初從土裡長出的小體,叫作萌芽。因為他的體質脆弱而嬌嫩,經不起損傷。須要培養有法,保護得宜,他日方有成材的希望。這就是比喻人身中一點生氣,根基不牢,最容易喪失。須要設法把他含蓄在身內,不讓他常常向外面發瀉。然後吾人壽命方可延長。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六根所起的作用,就是六識。根與識被塵境所擾亂,陷入昏迷狀態。容易由善變惡,由正變邪。若不徹底下一番苦功,恐怕沒有什麼好結果。

磋跎不解去荊棘  未聞美稼出荒田 (第十九句 第二十句)

荒田之中,多生荊棘。倘若懶惰懈怠,游手好閒,不把田中荊棘斬除乾淨,好的稻谷決不會生長出來。這兩句話,比喻人心中妄想,以及惡劣的習慣,若不去盡,工夫很難有進步,好的效驗不易於發現。

九年功滿火候足  應物無心神化速 (第二十一句 第二十二句)

九是陽數中的極數。九年,表示純陽之意。不是必定要九個年頭。功滿,是說工夫圓滿。火候足,是說用功到了這個時候,可以告一段落。應物,就是在世間做利物濟人的事業。無心,就是隨緣去做,不是有心要做功德。神化速,就是用自己全神來行教化,功效自然很快。孟子書上說:"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與此處意思相同。

無心心即是真心  動靜兩忘為離欲 (第二十三句 第二十四句)

無心心,就是無念頭的心體。普通人心中沒有一分鐘不起念頭。他們認為這個念頭是心的本體,其實錯了。諸君要曉得,那個無念的心方是真心,有念的心卻是假心。人能認識真心,自然一動一靜全是天機,可以做到忘物忘形的境界,這個就叫做離欲。

神是性兮氣是命  神不外馳氣自定 (第二十五句 第二十六句)

古丹經常說:"是性命。非神氣。"是對工夫深程度高的人說法。此處說,"神是性、氣是命。°是對普通人說法。各有用意,並非矛盾。因為普通人只認得他們自己肉體。除了肉體以外,從來不注意到神氣上去。如果教他們認得神氣兩個字的作用,比較普通人,已算是大有進步。性命二字的真相,只好留待日後他們自己去參悟了。修煉家初等工夫,離不掉神氣。須要把自己的神收在肉體裡面,然後氣方能走得下。

本來兩物更誰親  失去將何為本柄 (第二十七句 第二十八句)

二物,就是神與氣。這兩樣東西,本來最親密不過。神離開氣,神無所養。氣離開神,氣無所馭。沒有氣來養神,神就要逃亡。沒有神來馭氣,氣就要耗散。失掉一項,即等於失掉兩項。請問還有什麼東西作我們身體的根本。作我們自己的把柄呢。

混合為一復忘一  可與元化同出沒 (第二十九句 第三十句)

混合為一,就是做心息相依神氣合一的工夫。復忘一,就是工夫做到神氣合一之後,不要死死的執著舍不得放鬆。須要把這個合一的景象忘記方好。既能合一。復能忘一。那時身中氣候,自然與元始造化機關同出同沒。出是顯露。沒是隱藏。化機應該顯露時就顯露。化機應該隱藏時就隱藏。自己絲毫不作主張。

透金貫石不為難  坐脫立亡猶倏忽 (第三十一句 第三十二句)

尋常人精神被肉體限制住了,不能直接的達到身外物質上去。修煉成功的人,精神可以離開肉體,而能支配肉體以外的別種物質。所以說透金貫石不為難。倏忽,是頃刻之間。坐脫立之,是坐著或是立著的時候,我們的神倘若要離開肉體,頃刻就可以離開,不至於被肉體所拘束。

此道易知不易行  行忘所行道乃畢 (第三十三句 第三十四句)

這個道理,雖容易明白,卻不易於實行。縱能勉強去行持,也難以畢業。必須由勉強而進於自然。由自然而造於渾然,由渾然而至於釋然,才是行忘所行道乃畢。

莫將閉息為真務  數息按圖俱未是 (第三十五句 第三十六句)

息是鼻中呼吸。閉息,是把呼吸暫時閉住。數息,是數自己的呼吸。從一二三四,數到幾十幾百。按圖,是按照圖樣做工夫,或用全副精神死守身中某一竅,或動手動腳做各種姿式。這些法子,都不是大道。因為閉息病在勉強,數息未免勞心,按圖又嫌執著。對於自然大道相差太遠。

比來放下外塵勞  內有縈心兩何異 (第三十七句 第三十八句)

比來,等於近來。曹真人意思說:修道的人們,在近來這個時候,既然能把身外的一切塵勞都放下了。為什麼身內的塵勞卻放不下,仍舊有許多東西掛在心頭。請問身內百事縈心,比較身外一切塵勞,有何分別呢。

但看嬰兒處胎時  豈解有心潛算計 (第三十九句 第四十句)

諸君請看嬰兒尚未出胎在娘肚子裡那十個月的時候,嬰兒心中可曾經在暗地裡算計什麼。諸君既要學道,何不先學嬰兒。

專氣致柔神久留  往來真息自悠悠 (第四十一句 第四十二句)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專氣,就是專心一志在氣上面做工夫。致柔,就是工夫柔和到了極處,沒有絲毫剛強急迫的樣子。果能如此,神就可以久留於身中,而不向外馳。神不外馳氣自定。氣定之後,真息自有發動之時。悠悠二宇,是形容真息的樣子,深長而久遠,和緩而幽閒。

綿綿迤邐歸元命  不汲靈泉常自流 (第四十三句 第四十四句)

綿綿,微細不絕之意。迤邐,旁行連延之意。元命即人身生命根源。這句是形容真意在身內行動的狀態。雖說四肢百骸無處不到,然自有他的歸根復合之處。靈泉,在後文又叫作神水。地面上泉水總是往下流,不會往上流。人要用水,非拿器物汲取不可。人身上的靈泉,卻無須汲取,自然會在身中周身循環。真息所到之處,即是靈泉所到之處。因為津能化氣,氣能化津,充滿一身,所以有如此妙用。

三萬六千為大功  陰陽節候在其中 (第四十五句 第四十六句)

今曆法一晝夜共九十六刻。古曆法一晝夜共百刻。張紫陽《金丹四百宇》序上說:"夫一年十有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百刻,一月總計三千刻,十月總計三萬刻。行住坐臥,綿綿若存。胎氣既凝,嬰兒顯相。玄珠成象,太乙合真。三萬刻之中,可以奪天上三萬年之數,何也。一刻之工夫,自有一年之節候。所以三萬刻能奪三萬年之數也,故一年十二月,總有三萬六千之數。雖愚昧小人,行之立躋聖地。奈何百姓日用而不知。"此段文章,說得很明白,可以作此處注解。曹文逸是宋徽宗宣和年間人,在民國紀元前的七百九十年。張紫陽是宋神宗熙寧年間人,在民國紀元前約八百四十年。兩人前後距離不過五十年。所以他們的論調頗有幾分相近。

蒸融關脈變筋骨  處處光明無不通 (第四十七句 第四十八句)

此二句是說工夫的效驗。蒸是蒸發。融是融化。關是關節。脈是血脈。變是變換。先蒸發而後方能融化。常常融化,不要讓他堅硬,而後方能慢慢地變換。這個工夫,就叫做金丹換骨。處處光明,即是《孫不二女丹經》中所說,"元神來往處,萬竅發光明"的意思。無不通,即是周身全部通暢,沒有一處閉塞。

三彭走出陰尸宅  萬國來朝赤帝宮 (第四十九句 第五十句)

三彭,即是三尸。道書常說,上尸名彭倨,在人頭中,令人愚癡沒有智慧。中尸名彭質,在人胸中,令人煩惱不能清靜。下尸名彭矯,在人腹中,令人貪飲食男女之欲。或名三尸神。又名三尸蟲。《太清中黃真經》上有兩句,"可惜玄宮十二樓,那知反作三蟲宅"。這個意思,就是說吾人潔淨美好的身體被許多三尸蟲盤據在裡面,弄得穢惡不堪,是很可惜的。道家斬三尸法子,有用符咒的,有守庚中的,有服丹藥的,都不算徹底解決。此處用內煉工夫,運元和之氣,充滿臟腑,蒸融關脈,變換筋骨,逼令三尸無處藏身,非拋棄他們的老巢子逃走不可。壞東西一去,好東西就來了。萬國來朝,比喻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精氣神,都聚會在絳宮一處。絳宮屬於心的部位,心屬火。其色赤,醫家稱為君主之宮,所以叫作赤帝宮。

借問真人何處來  從前元只在靈台 (第五十一句 第五十二句)

真人,即是真我。吾人肉體有生有死,不能算是真我,只可以叫作假我。除掉有形質的肉體,尚剩下那個無形質的念頭。是否可以叫作真我?然而也不是真我。因為那個念頭,也是忽起忽滅,不能由自己做主的。再除掉忽起忽滅的念頭,另外尋出一個無生無死萬劫長存的實體,這個方是真我,又名為真人。這個真人,從前未曾見過面,此刻第一次認識他,究竟他由何處而來呢,其實他從前就住在我們靈台之中,未嘗瞬息離開,並非由外面進來的。

昔年雲霧深遮蔽  今日相逢道眼開 (第五十三句 第五十四句)

因為歷年以來,被雲霧遮蔽,把真人的面目隱藏。雖說他從前就住在靈台之中,我們卻認識不出。今日工夫做到相當的程度,道眼遂開。道眼既開,如撥雲霧而見青天,真人因此露面。雲霧二宇,比喻我們的七情六欲妄想雜念。

此非一朝與一夕  是我本真不是術。(第五十五句 第五十六句)

這個工夫,不是一朝一夕做得成。須要經過若干歲月。並且不是用什麼取巧的法術,討什麼意外的便宜,僅此尋得吾人本來真面目而已。

歲寒堅確如金石  戰退陰魔加慧力 (第五十七句 第五十八句)

《論語》上有一句話:"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歲寒,是每年天氣最寒冷的時候。凋,是樹木落葉子。松柏後凋,是說別種樹木到這個時候,都已枯槁零落。獨有松柏仍舊青翠不凋比喻修道的人有堅忍的力量,可以耐得困苦,受得磨折,而不至於改變初心。確字,同堅字一樣解釋。松柏不凋已經稱得起堅確。金石比松柏更要堅確。所以此處拿金石比喻修道人的志氣。有金石般的志氣,自然能夠戰退陰魔。陰魔既已去盡,慧力即同時增加。慧是智慧,力是毅力。只有智慧而無毅力,雖可以見道,而不能成道。只有毅力,而無智慧,又恐怕認不清大道,誤入旁門。必須智慧與毅力二者俱足,方免遺憾。

皆由虛淡復精專  便是華胥清靜國 (第五十九句 第六十句)

心中沒有妄想和欲念就是虛。不染一切嗜好並惡習,就是淡,仔細研究,徹底明白,就是精。信受奉行,始終如一,就是專。《列子》書上說:"黃帝晝寢,而夢游於華胥氏之國。其國無師長。其民無嗜欲。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其實是一種寓言,等於今人所謂烏託邦之類。人們心中果能十分清靜,也同到了華胥國一樣。

初將何事立根基  到無為處無不為 (第六十一句 第六十二句)

世間無論做什麼事,起初總要立一個根基,以後方能有所成就。修道是大事業,更要把根基立穩,方能步步前進。等到工夫純熟,程度高深,自然顯得頭頭是道。表面上很像無所作為。實際上已是精全氣全神全,沒有絲毫缺陷。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說: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又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此篇"到無為處無不為"句,也是根據老子的意思。

念中境象須除拔  夢裡精神勞執持 (第六十三句 第六十四句)

這兩句,就是立根基的辦法。吾人當靜坐的時候,須要把心中雜念打掃乾淨。等到坐功純熟之後,雜念可以完全消滅。然後在睡夢之中,也不忘記修道之事,也同平常靜坐的時候一樣,自己很有主宰。

不動不靜為大要  不方不圓為至道 (第六十五句 第六十六句)

工夫偏於動,嫌太浮躁。工夫偏於靜,嫌太枯寂。性情偏於方,嫌太板滯。性情偏於圓,嫌太巧滑。能不落於兩邊,而得其中和,才是大道。

元和內煉即成真  呼吸外求終未了 (第六十七句 第六十八句)

吾人果能在身內運用元始中和之氣,流行不息,就可以成道;倘若在外面呼吸上永久執著,不肯放鬆,到底未有了脫之日。

元氣不住神不安  蠹木無根枝葉乾 (第六十九句 第七十句)

元氣,即是上文所說無始中和之氣。不住,即是不能長住於身內,而向外面發洩。發洩太多,身體裡面的元氣,漸漸虧損。元神因為沒有元氣來培養,遂不能在身中安居,而要逃亡,譬如樹木被蠹蟲所蝕,根本受傷,枝葉自然就乾枯。人身中元氣,被七情六欲飢飽寒暑勞心苦力所傷。身體自然也不能長久。

休論涕唾與精血  達本窮源總一般 (第七十一句 第七十二句)

鼻中生出的流質叫作涕。口中生出的流質叫作唾。心中生出的流質叫作血。外腎生出的流質叫作精。雖有四種名稱不同,但是這些東西本源卻是一樣。達本,是看透他們的根本。窮源,是追究他們的來源。

此物何曾有定位  隨時變化因心意 (第七十三句 第七十四句)

人身上各種流質,不是分疆劃界固定在一處而不許移動的。都是臨時因外界的感觸,和內心的激刺,而後生的。

在體感熱即為汗  在眼感悲即為淚 (第七十五句 第七十六句)

皮膚裡面的流質,外感於天氣溫度太高,就變化為汗,從毛孔中出來。眼睛裡面的流質,內感於情意過分悲哀,就變化為淚,從淚腺中出來。

在腎感念即為精  在鼻感風即為涕 (第七十七句 第七十八句)

外腎裡面的流質,內感於心中淫欲之念,就變化為精,從尿管中出來。鼻粘膜裡面的流質,外感於空氣寒冷之風,就變化為涕,從鼻孔中出來。

縱橫流轉潤一身  到頭不出於神水 (第七十九句 第八十句)

縱,指人身上下。橫,指人身前後左右。流轉,是說在身體裡面周流循環。潤一身,是說身中無一處不走到,無一處不滋潤。所以能有這種變化和這種功效,總不離乎神水的作用。

神水難言識者稀  資生一切由真氣 (第八十一句 第八十二句)

神水這件寶物,他本身的道理太玄妙,頗難以言語形容。而且世間有學問的人雖多,識得神水的人卻很少。須知汗淚涕唾精血等等,都是神水所生,神水又是真氣所生。人身若沒有真氣,神水就不免要乾枯。神水既然乾枯,於是乎有眼不能視,有耳不能聽,有鼻不能嗅,有舌不能嘗,有生殖器不能生育,有四肢百節不能活動。到了這個地步,去死也不遠了。

按,學者讀丹經最感困難的,就是同樣的一個名詞,無論在什麼方法上都可以混用。即知神水二宇,在此處是如此解釋。若在別種丹經上,雖有同樣的名詞,卻不能作同樣的解釋,請看張紫陽《悟真篇後序》云:"金丹之要,在乎神水華池。"又張紫陽《全丹四百字?序》云:"以鉛見汞,名曰華池。以汞入鉛,名曰神水。"這是人元丹法的神水。又張紫陽《金藥秘訣?序》云,"金水者乃得金氣之玄水:又號神水。煉丹之訣,但能引神水入華池,萬事畢矣。"許真君《石函記》中《聖石指玄篇》云:"鉛砂搏成如土塊。六一固濟相護愛。用火鍛煉一晝夜。火滅煙消土化灰。騰鉛倒裝入灰池。火發鉛熔化神水。"這是天元丹法的神水。又《明鏡匣》云:"若人識真汞;黃金內神火。若人識真鉛。白金內神水。"白紫清《地元真訣》云: "華池神水。神水真金。閃灼先天。發洩乾金。"這是地元丹法的神水。又靈陽子《洞天秘典》云:"陰陽鉛汞為神水。神水施為不離鉛。誰識丹爐神水,乃為月魄金漿,伍沖虛《修仙歌》中自注云:,暗進者,暗進神水,暗進神火,屬烹煉之工。明進者,明進神水,明進神火,屬超脫之工。。朱癡伯《金火燈》云:"生鉛但有壬水癸水。既成白金其中方有神水。"這是黃白術的神水。以上所列各種丹經中神水名詞,比較《靈源大道歌》中神水,確有霄壤之別。又朗然子詩云:"夾脊河車透頂門。真修捷徑此為尊。華池神水頻吞咽。紫府元君直上奔。常使氣衝關節透。自然精滿谷神存。一朝得到長生路。須感當初指教人。"此詩所用神水名詞,專指口中津液而言,乃狹義的神水。《靈源大道歌》中神水,包括人身一切粗細流質而言,乃廣義的神水。義意雖同,而不完全相同。倘若學者止知其一,不知其二,依先入為主,看見名詞相同,就說方法是一樣,那真是誤人而又自誤。天元丹法,重在服食,不重點化。地元丹法,既能點化,又可以進一步煉成服食,而上接天元。黃白術,僅能到點化程度而止,不能再往前進。人元丹法,要用同類陰陽。雖有鉛銀砂汞等名詞,其實與五金八石毫無關係。這是四種丹法不同之處。至於《靈源大道歌》的宗旨,乃是修道,不是煉丹,也不是參禪止觀。其中作用,學者應當辨別清楚,不可稍涉含糊。世上流傳的各種丹經道書,都病在籠統,理路不情,閱之往往令人厭倦。我深悉其中弊病,所以專重分析想把科學精神用在仙學上面,以接引後來的同志。因為這個緣故,凡是拙作論調,每不肯附和前人之說,亦自有苦衷,讀者能諒解為幸。

再按,《揚善半月刊》,第四十一期第六頁,所載《玉華宮侍書仙子降壇詩》,末二句云:"為惜前緣開後覺。早留真液渡衰殘,"真液二字,正合《靈源大道歌》神水二字的本意。留得住真液,才可以濟渡衰殘。即是留得住神水,才可以維持生命。這種理論,已成為鐵案如山,不能搖動。既然當年曹文逸真人不惜苦口婆心。把第一等修煉的方法宣布流傳,諸君總算有緣,雖然在八百年以後出世,但是能讀她這篇歌訣,也就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了。因此奉勸諸君,務必努力奉行,不可虛度歲月。否則,轉世投胎,未必再有今日的機會。

但知恬淡無思慮  齋戒寧心節言語 (第八十三句 第八十四句)

"但知"二字的意思,就是只曉得照以下所說的方法做去,其它一切都不去管。恬,是心中安靜,淡,是把世問虛榮看得很淡。思,是思想。慮,是憂慮齋戒,是古人在將要祭祖天地鬼神之前一種預備的行為。如沐浴,更衣,不飲酒,不茹葷,不作樂之類。寧心,是心不妄想。節言語,是口不亂說。

一昧醍醐甘露漿  飢渴消除見真素 (第八十五句 第八十六句)

牛奶第一轉叫作酪。第二轉叫作生酥。第三轉叫作熟酥。第四轉叫作醍醐。醍醐可以算得牛奶中精華所結成的。芭蕉有一種,名叫甘露蕉。花苞中有露水,味甚甘,就是甘露漿。可以算得芭蕉中精華所結成的。一味,是說沒有第二樣。因為上面所做的工夫,純潔而安靜。所以身中發生的效驗,也是甜美而清涼。飢則思食,渴則思飲,都是表示吾人身體裡面有所欠缺,需要補足,方好維持。假使身體內部無所欠缺,自然就不飢渴,能入大定。自然就能看見本來面目。凡絲類沒有染顏色的叫作素。吾人真面目,本是白淨無疵,一塵不染,所以叫作真素。

他時動滿自逍遙  初日煉烹實勤苦 (第八十七句 第八十八句)

到了將來工夫圓滿之後,自然逍遙快樂。但在當初下功的時候,實未免勤勞而辛苦。用武火時叫作煉。用文火時叫作烹。如何是武火,打起精神,掃除雜念,端身正坐,心息相依。如何是文火,全休放鬆,含光內守,綿綿似有,默默如無。

勤苦之中又不勤 閒閒只要養元神 (第八十九句 第九十句)

雖說下手做工夫要耐得勤苦,然又不是勞心勞力動手動腳的事。所以老子《道德經》上有一句口訣,教人"用之不勤,"既說要勤,又說要不勤,豈非自相矛盾嗎。須知所說"不勤"的意思,就是不勞動,不執著。不揠苗助長。所說"勤"的意思,就是不虛度,不懈怠,不一暴十寒。閒閒,就是表示不勤。能閒閒,方能保得住元氣,能保元氣,方能養得住元神。

奈何心使閒不得  到此縱擒全在人 (第九十一句 第九十二句)

奈何世上的人心,總是要休息而不可得。雖說因為環境所困,不能完全放下。然而有一半也是歷劫以來的習慣,難以改變。做工夫的人,常常被這個念頭所累。到了此種地步,或任他放縱,或設法擒拿,全在各人自己做主。

我昔苦中苦更苦  木食草衣孤又靜 (第九十三句 第九十四句)

曹真人言她自己當日做工夫時期,很受過許多困苦。吃的穿的,都是別人家不要的東西。所處的境遇,既孤寂而又冷靜。

心知大道不能行  名跡與身為大病 (第九十五句 第九十六句)

心中分明認得大道是好,無奈不能實行。所以不能實行的緣故,因為受三種之累。一種虛名,二種事跡,三種身體。虛名之累,就是能者多勞。事跡之累,就是權利義務。身體之累,就是衣食住行。

比如閒處用功夫  爭似泰然坐大定 (第九十七句 第九十八句)

修道的人,就怕不得閒。幸而得閒,又被許多有作為的旁門小法所累。比如我們身心,已經得到了清閒境界。與其再要用各種旁門小法工夫,倒不如一切放下,專坐大定的工夫為妙。"爭"字與"怎"相同,"爭似"猶言"怎若。"

按張紫陽真人《悟真篇》七言律詩第二首云:大藥不求爭得遇。第十三首云:爭如火裡好栽蓮。七言絕句第一首云:爭得金丹不解生。第八首云:爭似真鉛合聖機。第四十首云:爭得金烏搦兔兒。第六十四首云;教人爭得見行藏。凡所有的"爭"字,都作"怎"字解。宋朝人文章上面所習用的字眼,和現在人所用的兩樣。為諸君讀道書便利計,特附注於此。

形神雖曰兩難全  了命未能先了性 (第九十九句 第一百句)

大道之要,在全神而又全形。全神,普通叫作性功。全形,普通叫作命功。修道的人,能得形神兩全最上。如其不能,先做性功以全神。等到有機會時,再做命功以全形,亦無不可。下文所說:就是了性全神的辦法。

不去奔名與逐利  絕了人情總無事 (第一百零一句 第一百零二句)

不去同人家爭名奪利。謝絕人情上的往來應酬。就能夠達到清閒無事的境界。

決烈在人何住滯  在我更教誰制御 (第一百零三句 第一百零四句)

不食名利,與謝絕應酬,這兩件事,看起來很不容易做到。但是事在人為。倘若真肯下決烈的心,未必一定就有什麼障礙。在我自己本身,更是要做就做,教誰來干涉我呢。住滯,即障礙之意。制御,即干涉之意。

掀天聲價又如何  倚馬文章未足貴 (第一百零五句 第一百零六句)

掀天,形容其人聲價之高。倚馬,形容文章下筆之快。但是對於修道上都無用處。

榮華衣食總無心  積玉堆金復何濟 (第一百零七句 第一百零八句)

上句說一心向道,不注意於榮華衣食。下句說:有錢的人,若不肯修道,等到老病死的時候,雖有錢又何濟於事呢。

工巧文章與詞賦  多能礙卻修行路 (第一百零九句 第一百一十句)

此言成功一個文學家,也無大用,反而為修行的障礙。

恰如薄霧與輕煙  閒傍落花隨柳絮 (第一百十一句 第一百十二句)

此言文人不能成大事業,就像那些薄霧輕煙,和落花飛絮為伴,總覺得飄盪無根,虛而不實。

縹渺幽閒天地間  到了不能成雨露 (第一百十三句 第中百十四句)

上句說:薄霧輕煙的形狀。下句說:薄霧輕煙,比較雨露不同,雨露有益於人世,煙霧無益於人世,而煙霧終久是煙霧,不能變成雨露。飄渺,形容其飄盪無極,幽閒,形容其虛而不實。

名與身兮竟孰親  半生歲月大因循 (第一百十五句 第一百十六句)

世上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名譽。更沒有一個人不愛惜身體,名譽和身體比較起來,那一樣同我最親切呢,自然是身體最親切了。可惜世上人半生歲月,就此因循過去。因循二字的意思,就是遵守舊章。我們抱定人類始祖,所遺傳的飲食男女習慣,永遠不肯改變。服從造化小兒所支配的生老病死定律,絕對不敢違抗。這些,都叫作因循。

比來修煉賴神氣  神氣不安空苦辛 (第一百十七句 第一百十八句)

比來,就是近來,大概指中年以後而言。因為凡人到了這個時候,身體已漸漸衰朽,全靠在神氣上面用工夫,才能有少許補救。神氣若不能安居在身內,所做的工夫都是白吃辛苦。

可憐一個好基址  金殿玉堂無主人 (第一百十九句 第一百二十句)

好基址,金殿玉堂,皆指人的身體而言。主人,指人的元神而言。身體譬如一所房屋。元神譬如這房屋的主人。倘若時時刻刻讓他在外面游盪,不肯回到腔子裡。就像一所好房屋,無人居住,無人打掃,無人修理,漸漸的這個房子要變壞了。

勸得主人長久住  置在虛閒無用處 (第一百甘一句 第一百甘二句)

我們應該用種種方法,把房屋的主人勸回來,長久住在家中,不要野心勃勃,常想跑到外面去。並且要把他放在空虛閒靜的地方,使他心無所用。然後他的舊習慣始能慢慢的改變。

無中妙有執持難  解養嬰兒須藉母 (第一百廿三句 第一百廿四句)

我們的元神,當其寂然不動的時候,不可以說他是有。當其感而遂通的時候,又不可以說他是無。只好說是無中妙有。凡世間道理,不可拿言語形容,不可用心思推測的,都叫作妙。妙有也是這種道理。既不偏於無,亦不偏於有,因此就難於執持。所謂難於執持,就是說把握不牢,捉摸不定。照這樣看來,工夫究竟如何下手呢。但諸君要懂得,世人養育嬰兒,全靠母親力量。我們元神譬喻嬰兒。試問元神之母是什麼。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云:"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二十章云:"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母就是道。若要養育元神,必須憑藉道力。道是什麼。道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性命。性命就是神氣。初下手工夫,就是以神馭氣,以氣養神。神氣合一,就是修道。

緘藏俊辯黜聰明  收卷精神作愚魯 (第一百廿五句 第一百廿六句)

精神發於耳目,叫作聰明。發於言論文章,叫作俊辯。緘,是封閉。藏,收藏。黜,是廢棄。收卷,等於收捲。這兩句大意,是勸人把自己精神收藏在身體裡面,不要發瀉在身體外面,要學老子《道德經》上所說:"大辯若訥,大巧若拙"的樣子,是為修道初步下手的辦法。

堅心一志任前程  大道於人終不負 (第一百廿七句 第一百廿八句)

必要堅定,志要專一,任我們向前途走去,終可以達到目的,那時才曉得大道不負於人。所怕的就是人們自己不肯走這條大道,偏喜歡走邪路旁門,非但今生落一場空,並且來生尚要招得種種惡報,何苦乃爾。

吳彝珠女士跋

仙道之學,玄妙難知。乃吾中華獨有之國粹。亦惟吾漢族古往聖哲特別之智慧,始能發明到此。余何幸生為中國之人,而得聞此道耶。幼讀小說家言。頗羨神仙有超人之能力。常於靜夜,柱香禱天,以求仙度,長者每斥我為妄。黠者群笑我為愚。雖然,妄與愚,且置勿論。而其一念之誠,或不無可取也。後以夙世因緣,得識吾攖寧夫子。花晨月夕。對坐清談。方知世間真有神仙之學。決非小說家空中樓閣之言。惜彼時專攻醫術,嗣又服務社會。致令三十載大好光陰,盡消磨於塵勞苦海之中。詎堪回首。丙子春,攖寧夫子為編輯揚善半月刊故,謀隱居僻處。余復以困於痼疾,不能任繁劇。遂同意遷居滬西梅隴鎮之鄉村。既便於呼吸新空氣。且欲代其料理衣食住之瑣事。有暇,輒煮茗吟詩以為樂。一日偶讀圓嶠真逸詩「太息平生晚聞道,雙修偕隱兩蹉跎。」之句。不禁觸動愁懷,泫然流涕。夫子見而謂曰;爾欲聞道,此其時矣。惟不能以私情而廢古制。余乃照例具表立誓行禮如儀。遂於歷代道祖仙師位下,敬恭承受超生死脫輪迴歷劫不變千聖相傳天人合一之絕學。此丙子冬月事也。嗚呼大道無私,豈不信哉。靈源大道歌者,余三十年前,已能背誦。但未明其奧義。僅喜玩其詞章。而今則幸矣。一者幸萬方多難之秋,尚有此仙學勝緣之集會。二者文化銷沉之際,尚有此白話註解之流通。三者幸諸位道友序文,皆各擅真知灼見,逸想遐思,足以補充註解未盡之意。四者幸天下後世有緣的士女,得讀此書,於最短時期,即能洞明最上乘之玄妙,並預賀彼等將由此而獲修身立命之方,識返本還源之路。則作者,註者,序者,捐資刊印者,設法流通者,種種願力,皆不致虛拋耳。噫,余老矣且苦病。今生能完其素志與否,固不敢存奢望。惟大道無私,成功亦何必自我乎。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季秋內弟子吳彝珠謹跋

 回本頁首

汪伯英先生跋

靈源大道歌,向無單行本應世。至於白話註解,更未之前聞。今觀此歌,通篇既無龍虎鉛汞五行八卦等類代名詞。而其宣傳大道。開示靈源,且直指性命,專講神氣,又至為親切。若能依法行持,可保絕無流弊。不論男女老少,士農工商。只須有一時一刻之工夫。便可調一開一闔之真息。補救已損之精神。攝收漸耗之元氣。勉維現狀。庶渡衰殘。倘再能斷絕塵緣,專心致志。將見混一忘一,得大自在。倏忽之間,真可以坐脫而立亡矣。雖然,本篇因是文言,初學猶難領會。茲幸吾 師陳公,復用淺顯流暢之白話文以註解之。使粗通文理之人,亦能展卷了然。無師自悟。庶免歧路徬徨,空抱向隅之歎。惟學者既得此書,即當徹底研究。切勿如走馬看花,或竟束之高閣。若徒遇斯盛緣,而不得其益。結果仍與醉生夢死之庸俗人無異。終不免為最狡猾最頑皮之造化小兒所玩弄,豈不甚可惜哉。原夫曹真人之啟發於前,與吾 師之細釋於後也。蓋欲普渡眾生,願人人成道耳。則世之讀此書者,又安忍辜負作者及註者之一片苦心,而不力求上進耶。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季秋弟子汪伯英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