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常犯的语文差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12:30
图书出版物和大众媒介上字词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新华网上海12月24日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4日公布了2009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1、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2、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
3、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4、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5、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6、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7、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8、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9、网络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旧是:帖和贴。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10、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这个词经常被误写为兴亡周期率。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
http://www.gmw.cn/01ds/2009-01/07/content_876506.htm
记者余传诗
  本报讯 《咬文嚼字》编辑部日前对外正式公布2008年十大语文差错。它们是:
  一、电视中引用名言经常读错的字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此处应该读lè,往往误读成yuè。不仅谈话节目中嘉宾读错,主持人也容易读错,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也有主持人读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yuè乎”。
  二、社会热词容易读错的是:三聚氰胺。2008年有关食品安全的报道,使三聚氰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氰胺”应读qíng’àn,但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尤其是“氰”字,多年来人们一直把“氰化钾”“氰化钠”的“氰”读成qīng,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性误读。
  三、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2008年高考,不少考生写汶川大地震时,用到“震撼”一词,但往往误为“震憾”。“撼”为手旁,义为以手摇物;“憾”为心旁,义为心有缺失:两者形近而义殊。
  四、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裹”。有人误以为“里”的繁体字是“裏”,结果在用繁体字书写的说明牌中,“故里”往往误为“故裏”。其实“里”字本有其字,和“裏外”的“裏”不相干。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长三角狙击赤潮”。两处“狙击”应为“阻击”。“狙击”和“阻击”同为军事术语,但含义不同:“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六、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盈利。媒体报道中,经常把“非营利机构”误为“非盈利机构”。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两者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七、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如:“期间,我曾三上北京”“期间,我参加了一次考试”。这两处“期间”应为“其间”。“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八、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成语是:望其项背。“只能望其项背”这类错误用法,不仅出现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也出现在某些知名作家的笔下。所谓“望其项背”,义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说成“不能望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或者反问式,如“怎能望其项背”。
  九、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存款准备金率。在不少报道中,往往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混为一谈。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缴存到中央银行。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十、《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近年来“红学”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兴趣,出版了一批关于《红楼梦》的图书,但在谈到“红学”流派时,索隐派一再被误为“索引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事。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http://www.zhengqi.org.cn/renwenbaike/wenxueyishu/20071228/3366.html
  新华社上海讯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昨天公布了2007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1、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家父”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属于谦辞。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2、“无间道”是常用错的佛教词语。随着电影《无间道》的问世,原本冷僻的“无间道”频频见诸报纸标题,用来表示失败、痛苦或者灾难。不过,佛教当中“无间道”只是信徒修炼的第二个阶段,并无磨难的含义。“无间地狱”或者“阿鼻地狱”,才对应着“永受痛苦、无有间断”的处境。
  3、“戴上紧箍咒”,是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紧箍咒只能念,不能戴。
  4、将代表中国的“九州”,错写成了“九洲”。“州”是行政区划名称,而“洲”的意思是水中陆地。
  5、近来新闻中常常用“娈童”一词表示“性侵犯、猥亵”等意思,例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但“娈”字是形容词,表示美好的样子,不能当动词用。
  6、最容易混淆的词语是“权力”和“权利”。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7、常用错的成语是“唇枪舌战”。正确的使用是“唇枪舌剑”,形容激烈争辩。
  8、将“炭烧咖啡”写成“碳烧咖啡”,“炭烤牛排”误写作“碳烤牛排”,全国各地许多餐厅、咖啡馆的招牌、菜单上普遍出错。
  9、计量单位中的常见错字是“吋”,例如“52吋液晶彩电”。但该字已经在1977年被列入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表示。
  10、引用古诗名句常常出现错误,最常见错误为:每逢中秋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被海内外广泛引用,但一半以上的情况会被错写为“海上升明月”。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而写作“升”字就平淡无味。
  《咬文嚼字》编辑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十大差错出现的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而且经过多次纠正仍然反复出现,影响我们社会语言环境的健康,是社会语文运用中的顽疾。”

《咬文嚼字》公布的2006年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http://www.edu.cn/zong_he_news_465/20070117/t20070117_214907.shtml
新华网  赵兰英 孙丽萍
  某地有个集镇叫“坎头”。一次,笔者欲乘车前往该镇。正想上车,蓦地瞥见车窗上标着“砍头”两字,心中顿生不祥之感,这岂不是要把我们押赴刑场? 图片来源:《咬文嚼字》
  新华网上海1月16日电 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16日公布了2006年中国出现频率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十大差错分别是:
  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咬文嚼字》编辑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十大差错出现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而且经过多次纠正仍然反复出现,堪称社会语文运用中的顽疾。”
  另据《咬文嚼字》编辑部宣布,其主办的“请给荧屏亮分”活动为时一年,16日在上海落幕。10万多名观众积极参与,找出2万多条差错。与图书、杂志、报纸相比,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电视是最差的,差错率最高。
  这次被检查的有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重庆卫视、东方卫视、安徽卫视、广东卫视、黑龙江卫视、湖南卫视、山东卫视、四川卫视、云南卫视、浙江卫视等12家电视台。
  主办方将一家电视台一个月的节目,全部录像刻盘,对读者指认的差错,皆复看原节目,进行核实,随后聘请语文专家进行核定,最后选择主要的差错反馈给相关电视台。
  10万多名观众通过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电话等方式参与了这项活动。经过专家审核,观众指认的2万多条差错,有3551条确认无疑。由此推算,12家电视台在一个月中出现的差错,近300条之多。 
  这些差错主要为语音差错、文字差错、词语差错、文史差错等等。如中央电视台《幸运52》中,主持人将白居易诗“曲终收拨当心画”的“拨”字,念成“拔”字,将“豆蔻年华”解释为“十三十四岁的少男少女”等等。不容忽视的是:电视剧及电视广告中的差错,占了荧屏差错的三分之二强。

《咬文嚼字》挑刺 于丹、王立群都被“咬”
http://book.ewen.cc/books/bkview.asp?bkid=150094&cid=459933
  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编辑部把“挑刺”目标锁定中央电视台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及其相关图书,并把挑错活动定名为“登坛品酒”。继08年第1期把于丹的《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挑刺目标,挑出8个典型语文差错后,第2期则把目标锁定王立群。记者昨天获悉,编辑部这次给王立群的《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挑出了8个典型语文差错。
  据悉,在第2期的《咬文嚼字》出版前,编辑部收到几百封读者的来信,经过反复的考证后,编辑部集中为王立群辨析了8个典型语文差错,如汉武帝时 “佛教”怎会已经引入中国?把“逆龙鳞”的意思搞错;把“不耻”当“不齿”用;把“洪桐县”写成“洪洞县”等。昨天,《咬文嚼字》的王敏告诉记者:“第1期杂志出版后,于丹通过助手来电认可,并表示会把挑出的错误改正。第2期为王立群挑出错误后,我们在杂志出版前把相关内容通过邮件发给了王立群以及出版社,更打电话到王立群家中,望他能尽早查看,可等我们印刷出版后,王立群还未有回应。”
  不过,王敏透露说,“当时,王立群夫人接到电话表示王立群一直在忙着他的新书,恐怕要晚些时间才能回复,要真有错误那就是错误了。”最后,王敏称,杂志社会随时等着王教授的电话,如果他对挑出的错误有充分的证据反驳,杂志社会立刻改正。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第一批最常见别字
    十年"嚼"出百个别字
    4月21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向上海新闻界宣布了他们在十年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出错频率和专家评议拟订出来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据悉,目前已有不少消息灵通的读者打电话向编辑部索要该字表,语言学界人士预测,该字表的颁布,将给相关领域带来震动和影响。甚至有人大胆预测,今年的语文高考很有可能从中取材。
    《咬文嚼字》编辑部自1995年创刊以来,曾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人民教育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新华日报社、今晚报社、宁夏教育杂志社等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一批常见别字。
    该表中所列100个别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二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三是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贬”;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五是忽视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
    据《咬文嚼字》编辑部透露,表中所列100个别字,都是高频别字,在当代出版物中长期出现、广泛出现、反复出现,其差错率甚至占到某些出版物别字量的50%以上,具有极大的易混性和顽固性。其中差错率最高的十个字是(括号中是正字):松驰(弛)、穿(川)流不息、渡(度)假村、一幅(副)对联、既(即)使、挖墙角(脚)、再接再励(厉)、谈笑风声(生)、渲(宣)泄、九洲(州)。
    《咬文嚼字》编辑部将认定别字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事情,严防漏判、乱判特别是错判。有些字一般认为是别字,如“好象”的“象”、“陷井”的“井”,但语文界、辞书界至今还有不同意见,为此没有贸然收入字表。该编辑部还透露,在继续收集材料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他们还将陆续公布第二批、第三批字表。(记者 徐颖)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自1995年创刊以来,本刊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一批常见别字。《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便是在此基础上,依据出错频率和专家评议拟订的。本表以正字的音序排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啰)唆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
    作者:《咬文嚼字》编辑部

“诸侯”写成“诸候”,“令人发指”写成“令人发纸”、“脍炙人口”写成“脍灸人口”, 赤地千里”被解释成“火烧了一千里”

“贫困开发”——贫困如何开发?“离休党员”——党员何来离休?“关闭机场跑道”——机场跑道怎么关闭?“全体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国际社会难道还有部分与全体之别?“初具雏形”——雏形不就是最初的形态吗?……

火葬场的“场”成了“厂”、捉迷藏的“迷”错为“谜”、“口蜜腹剑”变成“口蜜腹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