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心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24:32

十天拥抱的拯救(荐稿多篇)

[sell=220000,money]十天拥抱的拯救
文/ 田详玉

  我9岁那年的夏天,父母的感情出了问题。暑假结束的那个晚上,我终于鼓足了勇气问父亲:“是您不爱妈妈了,还是妈妈不再爱您了?”父亲惊讶地看了我很久,低着头说:“孩子,都是我的错,我,我爱上了别的女人。”他的回答让我很愤怒,母亲既漂亮又能干,难道还有谁会比母亲更出色?
  
  我厌烦地从椅子上跳起来,冲进母亲的卧室。母亲还没回家,房间整洁而清新,荡漾着淡淡的薰衣草香味。这是一个记载了多少幸福和甜蜜的家啊,可是父亲爱上了别人。突然,我在书桌上看见了母亲写的“离婚起诉书”,母亲是个大度的女人,她没有责怪父亲移情别恋,而是在离婚理由陈述一栏里写着:由于自己醉心工作,冷落了丈夫。卧室里还有两个大大的旅行箱,我好奇地打开其中的一个,最上面有一张照片,是我出生时一个月后,母亲抱着我,父亲抱着母亲的“全家福”。母亲曾不止一次说过,9年前的这个时刻是她一生中最甜蜜幸福的回忆。
  
  不知什么时候,我已经泪流满面,因为母亲的箱子里塞着换洗衣服、日用品、照相机,还有几本关于非洲原始丛林的书,看来妈妈已经打定主意离婚了,而且决定完成自己多年前的夙愿,一个人去非洲原始丛林。
  
  那天晚上,我彻夜辗转难眠。怎样才能让母亲开心呢,我想起在行李箱里看到的照片,脑子里有了主意。
  
  几天后,父母告诉我,他们即将离婚,当父亲问我是否愿意跟随他一起生活时,我说:“您能答应我,从明天起,一直到母亲去非洲前的10天时间里,每天都抱抱我和妈妈,就像我出生一个月时您抱着我们照的那张照片一样,好吗?”说完,我发现父亲的脸突然红了,母亲也惊奇地睁大了眼睛。但无论如何,父亲还是同意了我的建议。
  
  那天,他们没有按原计划去办理离婚手续。第二天,为防止父亲反悔,提前出门上班,我起得很早。当我洗漱完毕时,发现父母已经站在客厅里。我故意装着背起书包要上学去,妈妈突然叫住我,向我缓缓地伸开臂膀。我扑到母亲怀里,她已经37岁了,而我也已长大,她抱起我的时候有些吃力。我抱着母亲的脖子,示意父亲过来,他无奈地摇摇头,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脱掉笔挺的西装,然后慢慢地蹲下去,双手环住妈妈的腰,我感觉有些窒息。9年了,我已经由一个世事不知的婴儿长成了一个小男子汉,而父母也渐渐老去,不再有年轻时的激情和力气。
  
  父亲终于把我和母亲抱了起来,他大口大口地喘着气,3秒钟不到就把我们放在地上。嘴里还嘟囔着:“尼古拉,你不背书包的话,我可能会坚持得久一些。”我感觉脖子里有温暖湿润的东西在滚动,那是母亲的泪。
  
  下午放学回家,母亲做了很多菜,都是我和父亲喜欢吃的。虽然父亲那天回来得有点儿晚,但还是要比平时早一些。
  
  第二天早上,在等待父亲拥抱时,我扔下了书包,当他将我和母亲抱起时,我“命令”道:“您今天可要多坚持两秒钟!”母亲的呼吸有些急促,她的脸红扑扑的,就像一个刚坠入情网的姑娘,父亲看起来也很不好意思。
  
  日子过得很快,当父亲第五次抱起我和母亲时,他自豪地说:“我这几天力气变得越来越大了,抱两个人都不吃力。”在父亲送我去上学的路上,我提示父亲:“不是您的力气变大了,而是妈妈瘦了许多。”
  
  那天晚上,父亲回来得很早,他悄悄地跟我说:“孩子,你的母亲确实瘦了许多。”我有些哽咽地说:“从明天起,您就只抱母亲吧。”没等父亲说话,我就再也忍不住,泪如泉涌地冲进了自己的卧室。
  
  第二天我起得很早,躲在房间里透过门缝看着客厅。母亲这天穿上了她最喜欢的那件蓝色连衣裙。没有我在一旁,他们似乎都有些尴尬,几天来他们已把我当成了联系彼此的桥梁。大约过了10分钟,父亲说:“今天就让我单独抱抱你吧。”母亲惊奇地抬起头,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我看见父亲伏下身将母亲从沙发上抱起。没有我从中搅和,父亲的拥抱有些生涩,然而,这一次,父亲抱母亲时比以往更用力,时间也更长了。
  
  再过一天母亲就要去非洲了,按父亲给我的承诺,他的拥抱只剩最后一次了。我不知道这一次我是该“搅和”进去,还是躲在一边。那天半夜我突然醒来,发现父母坐在我的床边。母亲对我说:“尼古拉,让妈妈再抱抱你吧。”我的心一阵刺痛,看来他们还是要离婚。我将头缩进被窝里,如果这是最后一次拥抱,我宁愿把它留到许多年后的某天。这时父亲说话了:“孩子,如果你愿意让母亲抱一下,我们就不离婚了。”我“腾”地从床上跳起来叫道:“真的吗,”母亲含着泪伸开臂膀点头,我兴奋地扑到她怀里,然后父亲将母亲轻轻地抱了起来。他们都哭了,隔着我的头,他们彼此不停地说着:“对不起!我爱你!”……
------------------------------------------------------------
汪永丽 摘自 《新阅读》2009年第5期
通联:551521贵州省黔西县林泉镇上街铁木社门口 汪永丽(收)

【笔名:晨梦萧】【QQ:517361978】【邮箱:ccmmxx@qq.com】


就让世界少一点恨

文/ 陈志宏

  幼年丧父,老来丧子,都是人生极端的悲事。
  
  他家财过亿,是市里著名的私营企业家之一,处世低调,乐于慈善事业,但仍没逃过劫难。在一个清寂的寒夜,他那刚过20岁生日的儿子,被一个歹徒杀害了。凶手明显冲着他的钱来的,却阴差阳错,对他的儿子下了毒手。警方投入精干力量侦破此案,却是一无所获。杀害他儿子的凶手,逍遥法外,警方和他,都无可奈何。
  
  他的天空,从儿子遇害的那天起,就彻底塌陷了。如果罪犯一天不伏法,他就一天也不得安宁,死,也不会瞑目。咬咬牙,满含怨怼,他抛开一切,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漫漫追凶之路。
  
  他以一个刑侦门外汉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搜索集缉凶线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觉得,能进自己家门的行凶者,无处乎自己的亲友。于是,他要求警方对自己所有亲友,过筛一样,逐个进行审查获。最先爱邓小平了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她无法忍受丈夫对她的怀疑,这比怀疑她红右出墙,更让她觉得恐怖万分和不可思议。她不缺钱花,娘家人,也不在乎她的钱,根本不需要向他家要钱,更不可能丧尽天良般杀害他与前妻的儿子。
  
  在警方公开她无作案时间和动机的那一天,刀子和他离婚了。
  
  接着,他把怀疑的目光投向自己的三个儿女。儿女们愤怒到极点,以死相逼,拒绝警方前来调查。即便这样,他还是一个一个把他们送井警局,接受全面调查。
  
  在警方公开他的几个儿女都无作案时间和作案动机的那一天,儿女们和他彻底疏远了。
  
  最后,他把怀疑之网,撒向公司所有的员工。
  
  警方忙乎了很久,仍是一无所获。
  
  经过这么一折腾,他的集团公司元气大伤,关门的关门,停业的停业,继续支撑的,也是勉强保本度日。亿万家财,如溃堤的洪水,一泻千里。但年过半百的他,并没有停止追凶行动,索性放下手中的所有业务,一个人走南闯北,打听凶手的下落。
  
  他在报纸、电视上发布广告,印发百成份传单,告知天下,如果提供有益线索,愿付给百万酬金。一年过去了,一点消息也没有。
  
  这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声称知道他儿子被害的线索,但要预先付10万元酬劳,再谈其他的。为防止敲诈,他迅速报了警,然后,二话没说,提巨款与那人见面。
  
  那人和他接头的那天,警察布下天罗地网。当那人告诉一些案发现场的情形之后,他便认定了:此人正是凶手。因为那人所述的所有细节,除了他和警察,没有任何人知晓。
  
  警察当即将那人抓获,经审讯后,凶手招供了作案的全部经过。
  
  杀害儿子的凶手,伏法了。他也彻底解脱了,对着儿子的遗像,长燃三炷香,告慰儿子的在天之灵。
  
  那一天,他走出儿子那久不曾撤去的灵堂,向第二任妻子,向其他的儿女,请罪。他单腿跪地,请求前妻,请求儿女们原谅。
  
  亲人,永远都是心与心相连的。更何况,这个头发花白,一脸倦容的他呢?亲人们打心里都谅解了他,亲亲热热,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与和睦。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再起。
  
  当他从警方那里得知,杀害儿子的凶手,妻子早逝,家中还有一个无人抚养的年仅5岁的儿子。他特意去看了那个小男孩,然后,就把他接回家,并当着家中所有的亲人的面说,要收养这个可怜的小男孩。收养十个百个孩子,收养世上任何一个孩子,家人都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但怎么也无法接受眼前的这个小男孩,尽管他看上去那样可爱,眼睛明亮如缀了宝石,笑起来有浅浅的酒窝,煞是好看。但这孩子是仇人的儿子,是杀害自己亲人的凶手的儿子,怎么能接受他,怎么能把他抚养成人呢?他说:“我散尽家财,千里追凶,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让我和我的家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要有遗恨。为的是告慰儿子在天之灵,为的是让我减轻老来丧子的痛苦。凶手罪有应得,死有余辜,但是,他的儿子是无辜的。这个孩子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长大后,一定会恨透这个世界,甚至恨世上所有的人!我希望人间少一对冤案,少一份仇恨,多一份理解,多份真爱!”
  
  家人不再言语,而心里,明显有了一层隔膜,甚至,儿女们都觉得父亲在这些年的追凶过程中,是不是精神变得不正常了。
  
  他看出了家人的不满和疏远,毅然立下字据,从自己的存款里,提出50万元,用于这个孩子的抚养费和教育费。家人越发觉得他无情了,原本就存于心间的距离,便越拉越大。家人疏远,他一个人活在孤独之中,与那个凶手的儿子,形影不离。
  
  有一天,他因突发脑溢血离开了人世。他原本就有高血压的宿疾,这些年长期在外漂泊,不规律的生活,使得病情雪上加霜。
  
  亲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几本厚厚的日记本,那里,全是他追凶的日记。
  
  在一本日记本后,最后一页,他是这样写的:“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来丧子,是人生的三大极端悲事,后两项,我全体会到了,太悲苦了。我不想这个世上的任何人再去体验这样的悲苦。所以,我要收养这个孩子,毕竟,他是无辜的。世界是大爱的世界,就让世界少一点恨,多一点爱吧。我相信,亲人们,终究会理解我的心,会善待那个孩子的!”
  
  看到遗像上他露出浅浅的笑容,亲人们泪水涤荡着遮山的雾罩,让他们看清了世间的情,读懂了“大爱”二字。活在世上的亲人们,牵着那个可爱的男孩的小手,一路流泪泣,引到灵堂,伴着悲凄的哭声,嘱他跪下。孩子很懂事地磕了三个响头,对着的他的遗像清脆地喊了一声:“爷爷——”
  
  然后,和所有的亲人一样,哭得昏天黑地。
------------------------------------------------------------
汪永丽 摘自 《幸福就在抬头间》,金城出版社
通联:551521贵州省黔西县林泉镇上街铁木社门口 汪永丽(收)

【笔名:晨梦萧】【QQ:517361978】【邮箱:ccmmxx@qq.com】




广告:把握无聊时刻

文/ 汪向勇

  广告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有效,就是当你无聊、非常轻松的时候才有效。世界上最难看的杂志无疑是航空杂志,但世界上最难看的杂志却是收益最好的杂志。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人们在坐飞机时非常无聊。其实电梯口和坐飞机一样,因为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中,人们往往很无奈,也很无趣,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定信息就会引发你的兴趣。如果100人路过,有30人去看,这个媒体就是强势性的媒体。
  
  晚上看电视的时候,你的第一选择肯定是看节目,看到广告就转台。在电梯口你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看广告,一个是无聊。有人说明显还是家庭电视的关注度高,没错,但是楼宇电视的广告关注度高,这是非常明显的。
  
  两者还有一个不同之处,晚上的时间和空间非常宝贵,看电视的人很多,但电视台也很多,观众被几十个完全不同的频道所分享,这其中当然有人看了广告,但是第二天能够记住广告的人没几个,第二天来到电梯口的时候,这个时间、这个空间,同样是5分钟里面,只有一个媒体,观众没有办法选择。
  
  如果一个品牌要在家庭电视上让人们记住,你必须选择很多的频道,这样企业付出的成本就会非常大。在电梯口,人们必须经过这个时间和空间的时候,这个效果是相对有保障的。所以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的广告效率要高于电视台。
  
  此外,要研究受众的媒体接触点,并且要研究媒体接触点上的沟通渠道,同时怎么样选择内容非常重要。处在不同的媒体和频道当中要用不同内容去吸引受众。
  
  在办公室里面,由于不活动,容易造成大肚子,于是有人在高档写字楼的楼宇电视里做了一个治疗大肚子产品的广告,结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这种结合受众自己的处境的广告,效果往往会非常好。
  
  再比如,家庭电视中30秒、15秒的广告不见得有人会记住,但卖场里面,当消费者推车在逛的时候,如果5秒钟广告在卖场的不同角落滚动播出,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消费者会在各个地方看到,印象就会比较深刻,而且往往直接促成消费。
  
  比如说思念食品,当女性消费者正在为老公做些什么而发愁时,听到“老公总是晚回家,备点思念水饺慰劳他”或者是“思念大包装,加量不加价”的广告,相信效果会非常的明显,这就是移动电视比传统电视广告高明的地方,它能够在恰当的时间打动更多的消费者。
  
  2005年2月8日中午,用餐高峰时的青岛天府老妈四川会馆。饭店的大厅里飘扬着美妙的音乐和人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词,一群等待饭菜的人们被壁挂电视播放的广告所吸引。一位白领模样的男士说:“过去等待饭菜的时间一长,就觉得很无聊。现在有了广告电视,情况好多了。”
  
  现在,当然不是只有青岛的饭店里能看到壁挂电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几乎所有大中型城市里都能常常看到设在饭店、写字楼、宾馆、商场、商住公寓楼的电梯间、大厅等处的壁挂电视。总之,任何可能让消费者感觉无聊的地方,都可能是壁挂电视的理想场所。
  
  也许任何人都不会想到,仅仅几年时间,楼宇电视就从“等电梯”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中发掘出了数十亿元的广告市场,被誉为当今信息时代的传奇故事。而它利用的就是人们的无聊时刻。在无聊时刻,人们大多就不会计较电视里播放的是广告还是电影,更何况,几分钟的等待时间根本无法看完一个电影,反而一段制作精良的广告画面更能令人记忆深刻。
  
  目前,无论是高科技电子领域的摩托罗拉、西门子、诺基亚、LG、三星,还是传统行业里的伊利、麦当劳、宝洁,或是金融行业里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广发银行,都已经是楼宇电视广告的“铁杆”客户。甚至《东方卫视》、《经济观察报》、《计算机世界》等媒体也纷纷做了楼宇电视广告的客户。由此可见,楼宇电视广告的“无聊”营销多有效,发展有多迅速。而这一切,的确都只是源于“无聊”时刻,楼宇电视广告无非是在合适的时间让更多的人看到广告,记住,这其实就是精准。
------------------------------------------------------------
汪永丽 摘自 《在平坦的世界里如何卖东西》,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通联:551521贵州省黔西县林泉镇上街铁木社门口 汪永丽(收)

【笔名:晨梦萧】【QQ:517361978】【邮箱:ccmmxx@qq.com】


有一种感动叫救赎

文/ 连谏

  她是超市仓储管理员,丈夫是出租车司机,她对生活没有太多的奢望,只要孩子能健康成长,丈夫每晚能平安收工归来,就可以了。
  
  可平静的生活,还是在某个夜晚被打破了,那时,她正在灯下等丈夫的电话。每每轮到丈夫开夜班出租,她的心就揪着,因为夜里街上车少人稀,什么人都能遇上,耍酒疯的醉鬼、甚至抢劫的。她和丈夫约好,只要轮到他开夜班车,晚上11点,他必要准时给她打一个电话报平安。
  
  都11点半了,电话沉默得让她有点不安,她忐忑着拨通了丈夫的手机,传来的却是机械的提示音,告知她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
  
  噩耗,是在12点左右传来的,她丈夫的出租车在高架桥上出事了。
  
  她飞一样奔向医院,丈夫已经被送往太平间,据说,他的车撞在了高架桥中间的隔离墩上,车头都被撞烂了。当他被人从车上抬下来时,就已经彻底失去了生命体征,而那位坐在副驾驶位置的乘客,被撞断了双腿,正在手术室抢救。
  
  她扑向太平间,却没勇气去看丈夫支离破碎的身体,只觉得整个天空在不停地旋转。
  
  昏昏噩噩地办完了丈夫的丧事后,她才想起那个躺在医院里的乘客,听交警说,他很年轻,双腿骨折,听口音不像本地人,更要命的是,经历了这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事故后,因为受惊过度,他只记得砰的一声巨响,其他的,什么都不记得了,而且身上没有带任何能证明他身份的东西。
  
  她忽然为这个年轻人难过起来——不过是搭了丈夫的车,却落得独自躺在医院里,连自己是谁,家在哪里都不知道。她提了水果,去医院看他。
  
  当她向年轻人说明自己的身份,年轻人淡漠地看了她一眼,就什么都不说了,好像她是空气,好像她的话语,是被风吹来的一些无所谓的杂音。她理解他的心情,毕竟,年轻人是付了钱搭丈夫的车,而因为丈夫的驾驶不当,害得他落到这步田地,她理解他的抵触情绪。
  
  她代丈夫说抱歉,说以后会经常来看他。
  
  年轻人始终保持沉默。以后的日子里,只要她有时间,每天都会去看他,给他送一桶温汤,帮他洗衣服,扶着他做恢复性训练,时间久了,新来的病人,都以为她是他的姐姐,而且还是一个忍辱负重的好姐姐,因为年轻人从没给过她好脸色。她默默地承受了,想,就算是替在天堂的丈夫向这个年轻人道歉吧。
  
  一个月过去了,医院通知年轻人可以出院了,而年轻人却不知道自己家在哪里,她说:要不,就到我家吧,等你想起了家在哪里,我再把你送回去。
  
  年轻人呆呆地看了她半天,问:你对我这么好,是不是有目的的?
  
  她当时就愣了。喃喃说,我能有什么目的,我总觉得你是因为坐我老公的车才这样的,心里总有点过意不去,我照顾你,是想让他在天堂能得到安息。
  
  年轻人愣愣地看着她,突然地,就给她跪下了,声泪俱下地叫了声大姐。
  
  原来,他的失忆是装出来的。如果不是因为他,她的丈夫根本不可能发生车祸。
  
  他从外地来这座城市打工,一连两个月,没找到合适的工作,身上带的钱花完了,他又冷又饿地在街边溜达时,突然萌发了抢劫出租车的念头。
  
  他在夜市上偷了一把水果刀,拦了她丈夫的出租车,等车上了高架桥,他拿出水果刀抵在她丈夫的肋骨下,很不专业地说了声抢劫。她的丈夫一慌,车子就撞在了中间的隔离墩上,而他被这意外的一幕吓坏了,忍着剧痛,把水果刀奋力扔出了高架桥,拼命大哭着说对不起。
  
  她的丈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告诉他:年轻人,别走弯路。然后颤抖着把自己的手机递给了他,说了句:麻烦你……告诉我的老婆孩子,我爱他们。就去世了。
  
  等交警和救护人员来了,他想过自首,可是一想到自首的后果是去坐牢,他太怕了,只好伪装失忆。他哭着说:大姐,我对你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就是想让你别来了,你一来,我就害怕,因为我做了恶,你对我越好我就越觉得自己是个混蛋。
  
  看着泪流满面的年轻人,她泣不成声。
  
  然后,年轻人去自首了。
  
  后来,有人问她恨不恨年轻人,有没有后悔对他好,她沉默良久,说:恨他有什么用?再恨,我家那个也活不过来了,如果我对他的好,能把他昏睡的良知唤醒了,有什么好后悔的?
------------------------------------------------------------
汪永丽 摘自 《小小说月刊》2009年第3期
通联:551521贵州省黔西县林泉镇上街铁木社门口 汪永丽(收)

【笔名:晨梦萧】【QQ:517361978】【邮箱:ccmmxx@qq.com】


谢谢你曾与我相爱

文/ 朱晖

  那是在大学时代的迎春晚会上,她演唱了一首《闪亮的日子》,他向来喜欢罗大佑的歌,而她的女生唱腔更具一番独特韵味,令他着迷。她谢幕的时候,台下掌声雷动,呼喊着再来一首。她嫣然一笑:“那我就再唱首《东方之珠》吧,有人愿意与我合唱吗?”他被起哄的同学推起,跌跌撞撞地上了台。
  
  旋律响起,他与她的目光无意中相碰,他听到两颗心灵的撞击声……
  
  他们共撑一把伞,狂风把暴雨吹得东倒西歪,他们不断地调整撑伞的方向。他莫名地傻笑起来,她问,你笑什么,他说我想到一个词:风雨同舟。
  
  度过了一段花前月下的时光,风雨同舟的日子真的来了。
  
  她的父亲病了,他跑到医院陪她,帮她一起照料。一连十几天,他帮老人擦身子、端尿壶,还总是心疼地对她说:你多睡会,我盯着呢。
  
  他的小妹考上了大学,家里供不起,他深感愧疚,愁眉不展。她瞒着他,以他的名义寄了一笔钱,他得知后表示一定要还,她嘴上说好呀,心里却想:如果今后成了一家人,看你还不还。
  
  日子像流水一样,转眼就要毕业了。她确定留校,希望他也能留在这个城市。他犹豫了,他说,我的学费是乡亲们凑齐的,村里还有很多和自己一样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我上大学前曾跪在村头发誓,一定会回来。
  
  她哭了,一连几天不说话。临走前,他把她约到一个小山岗上,抱起吉他,为她唱了首《闪亮的日子》,
  
  “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一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她听得泪水涟涟。“等我三年。”他说,“等我完成了心愿,我会回来,我还要带你去听罗大佑的现场演唱会呢。”
  
  回到家乡,他当了一名乡村中学老师。自他以后,再也没有其他孩子考上大学,他对校长说,我一定要让班里的五个孩子考上大学。
  
  他一人兼了几门课,起早摸黑,日复一日。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晚上她来电话,彼此诉说衷情……
  
  他兑现了承诺,班里有六个学生走出了乡村。他准备去找她,但校长说,新老师还没有分配下来,如果你走的话,有的课就没人上了。
  
  他鼓足勇气给她打电话,“对不起,我还不能走。”她沉默了好长一会儿,说:“我再等你两年。”
  
  他不知道,这两年,有多少人正热烈地追求她,她的父母又是怎样地对她威逼利诱。他也不知道,新的老师何时到来。
  
  她追问:“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来?”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她良久无语,然后重重地叹了口气。
  
  她的电话明显少了,他想打给她,但又不知说什么,能够做的只有等待。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家乡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新的老师也陆续到来,他欣喜地告诉她:“我可以走了。”她却淡淡地说了一句:“还是别来了。”
  
  他星夜兼程地赶了过去,他要祈求她的原谅,他要以加倍地呵护来弥补对她的亏欠。然而,霓虹闪烁的都市,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当他风尘仆仆地站到她面前时,她像个陌生人一样地看着他,竟然有点不知所措。
  
  终于,她说,“我结婚了”。
  
  犹如一道晴天霹雳,把他击得支离破碎。
  
  他知道不该怪她,毕竟五年过去了,她不可能无休止地等下去,也该有个自己的归宿了。但是,当这一切真的发生时,他仍感到无法接受,仍阻止不了自己心底隐隐生出的怨恨,什么海誓山盟,不过都是过眼云烟!
  
  他开始躲避一切关于她的人和事,辗转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孤独的小屋里,剩下的只有那把吉他……
  
  又是几年过去了,他已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一天,朋友送来两张演唱会的票,是罗大佑的,他的心一颤,只留下了一张。
  
  体育馆里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罗大佑沧桑而忧郁的歌声,“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一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闪光灯亮成一片,他感到心中有股热流在激荡,突然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地划过脑海,他近乎疯狂地掏出手机,拨通了她的号码,大声喊道:“让我们最后一次一起听罗大佑的歌吧,你听!”他把手机拼命地伸向前方,“你是否还记得,过去的梦想,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但愿你会记得,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他笑着说我算是履行自己的承诺了吧,她哽咽着说谢谢你。他又说,谢谢你曾与我相爱,给了我一段最闪亮的日子。她说我也是,你会是我生命中最闪亮的记忆。
  
  曲终人散,拥挤的人流中,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他删除了她的号码……

------------------------------------------------------------
汪永丽 摘自 《思维与智慧》2009年第4期
通联:551521贵州省黔西县林泉镇上街铁木社门口 汪永丽(收)

【笔名:晨梦萧】【QQ:517361978】【邮箱:ccmmxx@qq.com】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文/ 郑湧

  朱光潜先生和金克木先生,同为北京大学教授,一个教西语,一个教东语;虽有东、西之分,但都是教外国的语言。不过,他们两个人虽同归,却殊途。比方说,他们的学习历程就大相径庭。
  
  小时候,朱有严父,在父亲的肉体鞭挞声中,接受了正规的私塾教育;金则有慈嫂,在大嫂的铜钱奖励下,接受她的“家教”。对于朱先生来说,必读书是四书五经,《西厢记》等等只能“偷看”;而金先生呢,弹词《再生缘》《白蛇传》等堂而皇之成为大嫂主政的家教根基。
  
  朱先生从小学开始,中学、大学、出国读硕士、博士,一点也没有拉下,全学历。在英国的大学里,朱先生学习了英国语言和文学,还学了生物学和心理学,由此奠定了他一生教育和学术的方向。而金先生呢,只有小学的学历。他的教育和学术方向,起源于他小时候向大嫂的“学说话”,来自大嫂所教的她那种对语言的不写只说之中。
  
  即便如此,在朱先生那里,也能学到一些中国的传统或者说是“土办法”。例如,朱先生也强调朗诵、背诵,以把握文章的气势、神韵。他还提倡边读书、边写作。我曾尝试照着做,很有收获。不光是动脑,还得动嘴、动手,哪怕只是把书中一些感兴趣的段落念出来或者摘抄下来,印象也会更深刻,甚至能进而连接书中的气脉,打通自己的思路。动嘴、动手、肢体的动作,对于记忆、思考和理解问题,其重要性绝对不能轻视。由此可见,教、学都不只是精神的,不能没有肉体的参与,所以才有了“言传身教”之说。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在他身上,我感受最突出的,是他对人生的悲剧观念和由此而生发的勤奋、通达与对真理的坚持。
  
  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先生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搞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搞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了解了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不抓住每一顷刻在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做“无穷追溯”的倾向。“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学家们。”这是“不通达”。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于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他有理想,但很现实;他重悲剧,但不悲观:“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本来就是流动,单就‘逝’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和朱先生来往频繁而密切,转折点是我的那篇《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美学思想》在《美学》杂志上的发表。我去他家里,朱先生主动和我谈起了那篇文章,他说:你把哲学基础的问题挑明了。过去,我们自以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事实上并没有解决。后来,我写的关于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文章,在朱先生的鼓励下结集出版。朱先生写了给我的一封信代序,这封信后来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了。我体会到了,这是朱先生对我的“力挺”。
  
  在此期间,朱先生常常提醒我:挑明问题,辨明是非,消除分歧,加深理解,这本是读书人责无旁贷的事情;但是,做好这种事情并不容易,得有出世的精神,要以出世的精神来做这种入世的事业。
  
  朱先生在其处女作《无言之美》中,就已经提出了他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他还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人生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于爱。不过,对于人生,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有那种无事生非,庸人自扰。对于这些,他是既反感又无奈,深感小鬼难缠。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朱先生也曾谈及:读书人,为什么偏要为难读书人呢?说是“文人相轻”,总觉得过于笼统。细想之后发现,文人群中也会有一些喜欢欺负、攻击甚至伤害他人的人,他们不敢惹比自己强大的人,总是拣那些比他善良或柔弱的欺负;而最根本的,是读书人所特有的自残、自虐的本性,这在中国近现代的一些读书人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他们对同类的伤害,正是其自残、自虐从自身向外的“扩大化”,是他们所自造的一种悲剧。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千夫所指”;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挑明问题、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他尽其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前期,他有一次曾拿出胡乔木给他的亲笔信让我看。我感觉这封信突出地表达了对朱先生的敬意。当时,朱先生正受到批判,心情很不好,常常吃不下饭,也不做事,两眼呆呆地望着窗外。朱先生忧心的是:我们民族的伤痛还没有从“文革”的灾难中痊愈,怎么可以再往伤口上撒盐呢?朱师母叫我常去陪他说说话。围绕着这封信,我们讨论了很多。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是,主持批判的人对他仍不失尊敬。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判的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中的悲剧的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朱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
汪永丽 摘自 2009年2月19日《文汇报》
通联:551521贵州省黔西县林泉镇上街铁木社门口 汪永丽(收)

【笔名:晨梦萧】【QQ:517361978】【邮箱:ccmmxx@qq.com】
[/s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