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专家建议在厦门建成郑成功纪念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3:27
       
     根在厦门,台胞情动延平祠

  郑成功到台湾才几个月就去世了,在厦门活动则长达20多年。所以,台湾郑氏的后裔,要寻根,一定要到厦门。  

  本周,来厦欲祭拜郑成功祠堂的台南郑成功祖庙管委会主委郑昭明,在和厦门郑氏宗亲会宗亲的交流时表示,厦门与台湾的“五缘”优势,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史迹发现、文化积淀和民间一项一项的民俗传承、传统弘扬来提升的,抓紧进行延平郡王祠的修建意义重大。

  越洋电话

  请协寻郑成功祠堂

  9月12日,台湾工党主席、台南郑成功祖庙管委会主委郑昭明从台湾拨打《台商周刊》热线电话5581363说,在台湾的郑成功后裔将访问大陆,15日从“小三通”到厦门,想在厦门祭拜郑成功的祠堂,但是,听说祠堂不对外开放,不能祭拜。请记者帮忙找有关方面协调一下,看看郑成功祠堂在哪里,能否前去祭拜。

  接到来电,记者立即向厦门郑成功研究专家何丙仲研究员请教。何丙仲说,郑成功祠堂遗址是在厦门市内的鸿山公园、大生里一带。那里有当年郑成功军队扎营的嘉兴寨、太师墓等遗址,原来没有祠堂,清末同治年间才有祠堂;上个世纪初外文资料出现郑成功祠庙的记载。

  何丙仲做研究时,在厦门博物馆发现一幅清末民初闽南画家郑霁林的《苍松喜鹊图》,上面有楷书题跋称“岁庚年(1930年)侨居厦门,适我宗亲建筑延平郡王庙并荥阳通祠”云云。由此可知,上世纪30年代,鸿山那一带建路,建成今天的大生里,拆掉了延平郡王祠,只剩下郑氏通祠的一部分。

  何丙仲认为,郑氏通祠原与郑成功祠为一体,今仅剩下通祠部分也变成民居,平时关闭,没办法祭拜。所在的思明区政府考虑择地复建郑成功、郑氏遗址。

  随后,记者将这一情况挂越洋电话回复给郑昭明,他表示感激。

  15日下午,郑昭明再次从台湾给记者打来电话,告知当天准备从台南坐飞机经“小三通”到厦门,大约晚上六七点能到厦门,“非常感谢你的协助!郑成功到台湾才几个月就去世了,在厦门活动则长达20多年。所以,我们台湾郑氏的后裔,要寻根,一定要到厦门。听你说思明区政府也考虑复建郑成功祠堂,我们很高兴。两岸民主团结,可以一起来把这件事办好!”

  16日下午,郑昭明、何丙仲及郑氏宗亲代表拜访了思明区政府,在与有关人士的座谈中,对思明区政府明年将举办的“郑成功文化节”交换了意见,并探讨了修建延平郡王祠的可行性。

  台南郑氏

  修复宗祠做图书馆

  作为台南郑成功祖庙管委会主委,年过7旬的郑昭明对郑成功及其家族的历史了然于心。在他看来,郑成功是两岸人民共同尊崇的民族英雄,是开拓台湾的第一人,“在郑成功去世后,台湾逐步建立了以奉郑成功为主神的祠庙,尊称他为‘开台始祖’、‘开台圣王’。清朝光绪元年,清廷批准在民间公开供奉郑成功,当时,我们台南的开山王庙正式改称为‘延平郡王祠’。”据统计,目前全台祭祀郑成功的祠庙至少有60座以上。

  郑昭明表示,他从1991年第一次来大陆,近20年来到厦门好几次了,感受到厦门的进步非常快,甚至城市建设比台北还要好,“楼建高了,没有牢固的地基也不好,相应的,经济上去了,没有文化也是不行的。现在大陆一些地方的建设是重经济轻文化,这是放弃‘根’的做法。郑成功文化正是我们共同的根,维护好它,不仅是对祖先、也是对子孙的交代。”

  随后,在实地观看了位于鸿山公园内的郑氏遗址,郑昭明拉住记者,表情很是沉重,“凭良心讲,实在太可惜,一个文化古迹荒废得这么凄凉,很让人痛心。有人提议将这里撤掉重建,我反对,现在的建筑和以前完全不一样,技术即使再先进,也无法做到跟之前的一样。历史是回不来的。”

  他同时提出建议说,“现在要分几个步骤来,首先是使用权的问题,现在宗祠两边的护厝有居民住,要跟他们协调,请他们搬出来;这解决后,相应的整修是第二步;整修之后的管理则是第三步了。我想,这里修建后可以做一个郑成功图书馆,里面可以放一些从各地收集来的关于郑成功的书籍,这里的空间肯定够。

  “台湾民间对郑成功的崇拜,早在300多年前就已经很普遍。将厦门的延平郡王祠列入涉台文物进行保护,不仅是尊重历史,更是尊重台湾同胞的民间信仰,对于促进两岸民间的交流融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郑昭明说。

  厦门郑氏

  现址重修弥足珍贵

  今年已经81岁的厦门郑崇智老先生,事隔数十年后重又回到郑氏祠堂,颇多感慨,“记得小时候,我父亲经常带我来这里插香,每到春秋二节,同安、香港等地的郑氏宗亲都会来烧香拜拜,很热闹。当时宗祠里面有郑成功的像,还有各种神主牌,宗祠前面有长长的石阶,门前还有石马石兽的雕像,现在都没有了。荒废得很严重。”

  郑崇智先生回忆说,他父亲跟他讲过,1930年左右,祠堂修建时他爷爷还来帮过忙,后来因为“文革”等历史原因,遭到了破坏。

  郑崇智认为,可以通过对延平郡王祠进行重修,把它建成鸿山公园里的一处古迹,乃至建成两岸共同的郑成功纪念胜地。

  据介绍,现存厦门的郑成功史迹多以遗迹为主,在建筑类还属于空白,因此,延平郡王祠的存在就显得弥足珍贵。

  而事实上,从地理方位来说,延平郡王祠与鸿山的延平郡王园本是连成一体的。时至今日,郑成功屯兵鸿山的踪迹尚在,延平郡王园、双忠魂等有关郑成功的景点也保存完好,因此,郑老先生的想法是可行的。

  被誉为民族英雄的郑成功,祖籍福建南安,1624年生于日本长崎平户市。清兵入关后,郑成功遭逢国破家亡的变故,毅然弃文从武,组织义军投入反清复明大业。明永历年间,郑成功以厦门和金门为基地,屯垦练兵,整军经武,永历十五年,从金门料罗湾率战舰500艘、兵25000人,横渡台湾海峡,登陆台南鹿耳门,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

  郑成功研究专家何丙仲告诉记者,1650年,郑成功在鸿山公园埋葬当年战死在海澄的郑成功堂兄弟郑彦千、郑涛千的墓葬,即俗称的“太师墓”,旁边的岩石上刻“双忠魂”3个大字,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现存最无争议的郑氏遗迹之一。

  据何丙仲介绍,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沈葆桢奏准朝廷在台湾省台南市兴建郑延平祠(之前闽台两地都不敢建造纪念郑成功的专祠),厦门的郑延平祠要略晚于1874年,其建成在1872年与1896年之间。

  “1963年,我来这里看时,当时是一片荒草,它的门是在思明南路的边上,旁边还有著名书法家罗丹上个世纪30年代刻的对联,一边叫‘国姓奇男争第一’,对联的另一边我忘了。现在的这个对联,证明宗祠是近几十年来才荒废的。”何丙仲说。

  何丙仲指出,现在的郑氏通祠是清末建的时候,把这片山变成公园的,现在应该顺理成章再把它恢复,跟鸿山公园结合在一起,“再结合太师墓、还有双忠魂摩崖石刻等,就是一个很成功的郑成功纪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