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书法当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十大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02:07

论学习书法当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十大关系

 

傅德锋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学好书法,其中涉及到很多关系;而一个书法人从对书法萌生兴趣、初入门径起,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又必然牵扯到很多社会关系。书法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和很多姊妹艺术诸如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宗教、建筑等等都有很多内在的联系。而作为个体的书法人,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必然要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就这两个大的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对初学书法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学习书法与兴趣的关系。“兴趣是人的第一老师”,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必须从兴趣的培养做起。具体到书法,当你在生活当中见到好的书法作品和遇到具有书法特长的人,那种由撼人心魄的点画线条与变化万端的章法所构成的意境和书法家们潇洒挥毫的场面也许就会使你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你学习书法的兴趣。只有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更有可能学好书法。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学习书法,又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书兴趣,往往事与愿违,半途而废,十分可惜。很多情况下都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到头来不过是强人所难,枉费心机。因此,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学习书法之初,都一定要注重兴趣的培养,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学习起来就具有主动性和持久性。

二、学习书法与老师的关系。学习书法,历来讲究师承关系。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下笔有由,要学习古人,临摹名碑名帖;二是有名师指点,少走或尽量不走弯路。我这里主要讨论后者。在学习书法的前期特别是初始阶段,有无好的老师引导和指点显得极其重要。好的老师可以给你指出一条正确的学书道路并且制订出行之有效的一整套训练方法来。这样,入门正,方法得当,学习起来效果就会十分明显。而有的老师只不过是徒有虚名,创作上稀松平常,理论上一知半解,这样的老师,大多都是自以为是,自欺欺人,不自量力,误人子弟,你跟他学习的时间越长,习气越大,危害越重。在这种情况下,你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不断重复同样的错误而已。因此,停下来就意味着进步,另择名师方为上策。“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自身水平不高,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岂非大谬乎?!

三、学习书法与临摹的关系。临摹是学好书法的关键所在,没有很强的经典碑帖的临摹功底,想搞创作甚至要妄想创立自己的风格那就无异于天方夜谭。尽管说,临摹只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但没有临摹这个首要的基础,创作也就无从谈起。对于那些优秀的书法家,他们临摹前人碑帖会贯穿自己整个一生,“一日临摹,一日应请索”。比方说学习草书,不仅要打下很好的正书基础,而在转入草书的学习阶段后,还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某一家某一帖的临摹学习,更需要广泛涉猎各家各派,自上而下,系统地梳理草书的整个源流变化,唯其如此,才有可能达到根深叶茂,厚积薄发。

四、学习书法与读书的关系。从古代的角度来讲,读书和写字是不可分割的,就根本不存在学习书法是否要读书的问题。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书法的实用功能几乎消退了,转入了“纯艺术”,这就引出了这个读书的话题。一般而言,要学好书法,必须要好好读书,读好书。没有很好的文化知识修养,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呢?关于书法与读书的关系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学好书法,主要在于做好书法的基础功夫和技法技巧的锤炼,不一定要读好多书。理由是很多大学问家也并不擅长书法,甚至字写得很糟糕。而一些并不怎么读书的人,反而书法出类拔萃;另一种说法认为,学习书法不仅要练好书内功,更需要加强书外功,要多读书。理由是古代的书法家几乎都是具有深厚学养的人,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我本人比较认同后者,因为那些书法水平不太好的学者,他们往往志不在于书法,而在于学问。他们疏于书内功的研练,因此书法写的差强人意实属正常。而作为有志于书法的人,就不能以此作为托词,疏于读书。你书内功再好,也还只是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将来到一定程度,要实现质的飞跃,要“由技进道”,就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大学问家不一定会是优秀的书法家,但不具备较好的学问修养,绝对不会成为优秀的书法家。通观书史,从二王、颜柳欧赵到苏黄米蔡等等书法大家,哪个不是满腹锦纶的饱学之士?!

五、学习书法与游历的关系。学习书法一方面也需要深居简出,下苦功夫,但另一方面还要争取广于游历,以增加见识,丰富生活阅历。即使是像怀素那样的大书法家,也要“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明公”但怀素的前提是有过在“绿天庵”退笔如山的艰苦磨炼。在游历的过程当中,揽胜于名山大川、探访于人文景观,问道于高人胜士,挥洒于故友新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往往灵机勃发,蠢蠢欲动。古来文人墨客不仅注重“读万卷书”,也注重“行万里路”,胸中有灵府丘壑,下笔则“似得江山之助”。何况在游历当中,还可以拜访名师,结识同道,取他人之长补自家之短,何乐而不为也?作为书法人,你一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孤陋寡闻,闭门造车,势必是行不通的。所谓“川人不出蜀,难成大器”,即言此也。齐白石一生若是久居老家湘潭,估计也是不会有今日之大名声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中深意,可细思之。

六、学习书法与宣传的关系。说到宣传,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微妙而又复杂的问题。古人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又说:“君子藏器守拙”,理固当然。但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做机械的理解,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古今任何一个名人,他在未就大名之前,都无一例外地注重自身必要的宣传。就拿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来说,他游说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目的就是为世人所广知,熟识和认可。他开办私塾,授徒讲学,以致“门徒三千,贤人七十二”,所为者何?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宣传自己,树立形象,扩大影响以成就自己进而播惠天下也。实现不了自己,也就不具备号召力和影响力,从而无法完成自己的远大抱负。在任何时代,宣传力度的大小也都决定着一个书法家社会知名度的高低,这也就无怪乎狂僧怀素要“担笈杖锡,西游上国”,在其表兄、诗人钱起的带领和引荐下在京城长安于达官显贵面前频频进行书法表演了。王羲之13岁时,曾去拜诣过周觊,觊身居高位,惜贤若渴。当时文人学士倘能得其一言之誉者,往往如膺荐命,因此视之为“龙门”,趋之若鹜。王羲之拜见时,恰好举行盛宴,高朋满座。周觊对羲之才艺甚为看重,“察而异之”。大家还没有动筷子,周觊竟然先割最使人垂涎的牛心让王羲之吃,一时四座皆惊,对其刮目相看,自此羲之名声不胫而走,遐迩皆知。王羲之、怀素的成名经历尚且如此,何况当今人之人乎?但对于那种不顾事实,胡吹乱捧的歪风邪气,应该是要坚决抵制,不屑为之的。

七、学习书法与参加展赛的关系。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微妙而敏感的,由于大家早已熟知的缘故,即当今展览既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打击和挫败一个人,展览具有两面性,像一把“双刃剑”,再加之很多复杂因素,往往使很多人对其欲进不得欲罢不能。客观地讲,在市场经济和展览文化背景之下,你无视展览的存在和它的实际功效,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关健在于你如何理解和对待。看到一批又一批的书法人从展览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叱咤风云的书坛人物时,你是跃跃欲试。但你在屡试不爽、屡投不中时又会产生许多迷惘和困惑。其实更多的人被展览拒之门外,这是特定的游戏规则之下的必然结果。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恢心丧志,怨天尤人,还是要多从自身寻找原因。或者是自身功力不足?或者是作品风格不明显?或者是作品存在其它问题?或者是运气不佳?等等等等,都可以仔细想想,深加分析,但就是不能气馁、怀疑和放弃自己的追求。总之要明白一个最最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参加展览只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手段或曰门径,但它绝不是唯一的手段和门径。要因势利导,灵活运用。这条路走不通,可以想想别的路,一样可以成就自己的书名啊!不走国展之路而效果良好者屡见不鲜,何故吊死于一棵树上耶……

八、学习书法与市场的关系。在当下作品最终能否走向市场似乎早已是书法家是否实现自己的艺术价值和人生理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人花费十几年数十年甚至毕生精力在书法研究上面,首先面临的是是否能够解决好自己的生活问题。无论从事什么,物质条件是根本基础,生存的需要是第一需要,这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对于没有稳定的工资和其他收入的书法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是极其重要的。即使是那些生活优裕的人,也同样要力求把自己的作品打入市场,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这自然也是无可厚非的。而市场规律不等于艺术规律,书法家面对市场,要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和运作能力。什么阶段需要目光瞄准低端市场,什么阶段需要瞄准高端市场,这都因人因时而异,不可盲目攀比,整齐划一。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往往是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之境。一般而言,靠书法吃饭真的好难,但“世之所贵,必贵其难”,正因为难,所以才要提倡大家“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具备一种灵活变通的处世能力。或者课徒,或者开画廊,或者卖字,或者兼作其它,或者……总之要懂得灵活机变,不至于使自己身处死胡同,喊天不应叫地不灵。

九、学习书法与社交的关系。这是一条很突出的问题,很多人自身书法水准不错,但就是缺乏建立广泛而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能力。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除了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妻子儿女街坊邻居之外,还要和老师、同学、领导、同事、朋友打交道。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关键是你能否不断地建立和处理以及保持以及发展好这些方方面面的关系。我们说没有敌人的人是庸人,而缺乏朋友的人就更是庸人。你在学习生活当中,你要请教老师,得到名师的指点,如何和老师搞好关系就极为重要。你要和朋友合作共事,你就必须处理好和朋友之间的关系。总之,你要善于整合各种人脉资源,以便发展自己。你要单打独斗,一意孤行,估计是要四面碰壁,八方受阻的,除非你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鬼怪。况且即就是神仙鬼怪也会讲究“神际”和“鬼际”关系,所以,人有“人道”,神有“神道”,鬼有“鬼道”,处境不同,理固一也!我们读四大名著,那人间万象和神情鬼态,当可有所启发也。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一个篱笆三个桩,多个朋友都条路,千万不要在有意无意之中把自己孤立起来。

十、学习书法和人品的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故列于最后来重点阐述。君子处世,首重人品。人品不高,不可与之论书法。像历史上的蔡京、秦桧以及民国汪精卫,在书法上尽管均有较高造诣,但因人品卑劣,人所不齿,故书法也被历史打入冷宫,成为一个个反面镜子,在警示着后来者。首先,中国有个传统,历来喜欢把美的事物同伦理道德观念联系起来,认为只有该事物同时具有较高尚的道德精神意义时,才值得人们特别崇敬,才算达到了较高的审美层次。其次,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欣赏品,从艺术接受心理学讲,人们在创作或欣赏艺术作品时都伴有一种使人愉悦的美感情绪。在欣赏作品时自然要联想到作者本人。如果作者是一位为人们所敬仰的英雄,或是一位人品很好的人,欣赏其作品时,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受到其高尚道德情操的感染熏陶。试举一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一生忠心耿耿,处世刚正不阿。他的书法也是雄浑刚劲,气度轩昂,结构严谨,一丝不苟,体现出一种庄严正大的“庙堂之气”。尤其是《祭侄季明文稿》,将他的人品、感情、艺术功力高度融合在一起,确是笔笔似血,字字如泪。英风烈气,见于毫端。其感情通过书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周恩来总理为江南死难烈士致哀所题写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气郁而字敛,沉着稳健,表达了对敌人的强烈愤慨和对烈士们的深切哀悼,使人耐久品赏,不忍释卷,肃然起敬,心驰神往。再比如面对岳飞的“还我河山”横批,那纵横排突的铁画银钩体现着他那种“驱除鞑虏,恢复中原”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感人肺腑,撼人心魄。欣赏这样的作品,无疑会得到思想和美感的双重收获,兴致也就会愈来愈浓。类似的例子尚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假如作者人品不好,甚至很坏,面对他的字时,必然会想到他的为人,不免兴味索然,甚至产生厌恶或反感心理,避之唯恐不及,岂能有什么美感与享受可言!故而人们在对待这个问题时,都是慎之又慎的。
所以说,“文如其人,书如其人”,不仅体现在这类原则性的问题上,也包含着一个人的心胸、志向、学养、性格、情趣等等方面。自来书品,视其人品。故无学不足以言书,无品尤不足以言书。此书道之理也。(李健《书道》)清代李瑞清在《清道人遗集逸稿》中说得好:学书先贵立品。右军人品高,故书入神品。决非胸怀比卑污而书能佳,以可断言也。)这就是书品与人品并重,“立品为先”的辩证关系和历史事实。这就是我国书法史上所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念和评论书品和人品关系的根本观点,不是任何人任何时代所能随意改变的。
一个书法人,要是能够正确处理好以上十个关系,在社会上足可安身立命,立于不败之地也。有志于书道者岂不思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