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英雄”王有德:我要做祖国的一粒绿色种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45:43
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图)
http://www.dayoo.com 2009-12-17 14:12 来源: 北方新报 发表评论 (0)

王有德1954年出生于宁夏灵武一个回族家庭。曾经水草丰美沃野千里的家乡是他儿时的乐园,可随着过度放牧,土地植被退化,风沙一天天逼近家园。十几年里人们背井离乡,前后有20多个村子、3万多人被迫迁移,200多种动物随之消失……“从那时开始我心里就跟沙漠较上劲了,一定要把毛乌素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王有德暗下决心。
1985年,王有德调任宁夏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面对的却是一个没有想到但可以理解的开场——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粗放管理和陈旧观念,林场林业生产已多年徘徊不前,职工一年中有7个月无事可做,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生活十分贫困,2/3的人要求调走。
“要使林场彻底摆脱困境,必须从管理上动手术!”他力排众议在林场实施了三项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压缩非生产人员,精简后勤管理人员;二是取消生产第一线工人的工资级别,实行工效工资;三是将全场林业生产任务分解承包到职工手中自己完成,让工人干自己的活,挣自己的钱。
改革当年,全场完成造林5093亩,减少抚育成幼林费用2.5万元,实现纯收入9万多元,白芨滩林场实现了“起死回生”的大逆转。
为了筹集更多治沙经费,王有德顶着压力四处贷款筹钱。柳编厂、机砖厂……这些陆续建立起来的实体,让沉寂多年的场子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工人们也第一次从这片一望无际的沙海中看到了希望。
在王有德的带领下,白芨滩林场已经建成了我国唯一面积达4万亩的沙生植物采种基地,成功组织实施了6个外援治沙项目,扩大推广了草方格沙障治沙、穴灌补水造林等造林技术,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职工富了,沙漠绿了。在人和自然的抗争中,王有德和职工们风里来沙里去,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沙进人退、人进沙退,共完成治沙造林45万亩,控制流沙面积58万亩。他们以每年治沙造林两万亩的速度,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2007年4月,王有德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治沙人。
“有两种工作不能推脱:一种是必须做的;一种是自己喜欢做的。防沙治沙,既是我喜欢做的,又是我必须做的。只要有力气,只要能动弹,我就要种树治沙,沙漠里总有我的工作……”王有德的语气执著而坚定。(新华社供稿) (本文来源:北方新报 )
“治沙英雄”王有德:我要做祖国的一粒绿色种子
2009-09-08 09:30:37 来源: 新华网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新华网银川9月8日电(记者 黄会清)他,长相平凡,说起话来没什么惊人之语,因为治沙成果显著,他获得的“英雄”“模范”等光荣称号有十几项,在他身边工作的人都敬仰他……
他,就是24年坚持治沙的“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兼白芨滩防沙林场党委书记、场长。王有德总是说:“我治沙不断取得成果的每一步,都是伴随着祖国不断进步而取得的。我要做祖国的一粒绿色种子。”
改革铺平治沙路
白芨滩林场建于1953年,位于毛乌素沙漠的西南边缘,是阻止沙漠向宁夏首府银川和黄河推进的一道屏障。
进入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的粗放管理和陈旧观念,让林场的林业生产徘徊不前,林地沙化严重,大片良田弃耕。职工一年中有7个月无事可做,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生活十分贫困,三分之二的人要求调走。
1985年3月,30岁的王有德临危受命,调任白芨滩林场副场长。“那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年代。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一定要让场子活起来,让职工富起来,让沙漠绿起来!”改革林场现状的动力和改善职工生活的使命感汇聚成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在王有德心里萌动……
他力排众议在林场开始了三项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压缩非生产人员,精简后勤管理人员;二是取消生产第一线工人的工资级别,实行工效工资;三是将全场林业生产任务分解承包到职工手中自己完成,让工人“干自己的活,挣自己的钱”,彻底改变了过去“造林抚育靠民工,林场工人只带工”的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和效益的工作方式。
改革当年,全场完成造林5093亩,减少抚育成幼林费用2.5万元,实现纯收入9万多元,减去精简下来的12名后勤人员的8万元工资及其他费用支出,等于林场创收17万元。白芨滩林场实现了“起死回生”的大逆转。
国力强盛了 治沙有资本了
治沙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王有德带领全体职工,不等不靠,利用长年治沙练就的林业技术,成立公司参与绿化招标,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1994年,林场成立了专门承揽绿化工程的添保治沙公司,每年创收200多万元;1998年,林场成立灵武市第一家股份制公司,当年就实现利润分红20%,分红最高的职工收入8000元……近年来,先后有70多项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工程相继完工。
(本文来源:新华网 ) 
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富起来的治沙人[图]
CCTV.com  2009年07月09日 16:4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
[内容速览]  在中国西部的沙漠边缘地区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有这样一位治沙人:25年里,他坚守发展信念,林场事业兴旺,越来越多的治沙人过上了富裕日子;他循着规律,围着市场,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每年以两三万亩的进度为沙漠披上“绿装”——他就是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的灵武白芨滩林场场长、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

全国治沙英雄、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场长王有德在查看苗木 (5月13日摄)
在中国西部的沙漠边缘地区,流沙在悄悄地侵蚀着人们的耕地和居住地,但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却发生了逆转,实现了“人进沙退”……
在这里有这样一位治沙人:25年里,他坚守发展信念,林场事业兴旺,越来越多的治沙人过上了富裕日子;他循着规律,围着市场,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每年以两三万亩的进度为沙漠披上“绿装”——他就是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的灵武白芨滩林场场长、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新华社记者刘泉龙 摄
新华网银川6月18日电题:富起来的治沙人——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带领林场职工治沙致富纪实新华社记者孙波、罗博、刘泉龙
在中国西部的沙漠边缘地区,流沙在悄悄地侵蚀着人们的耕地和居住地,但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却发生了逆转,实现了“人进沙退”……在这里有这样一位治沙人:25年里,他坚守发展信念,林场事业兴旺,越来越多的治沙人过上了富裕日子;他循着规律,围着市场,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每年以两三万亩的进度为沙漠披上“绿装”——他就是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的灵武白芨滩林场场长、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大泉管理站职工居住的二层别墅式住宅 (6月9日摄)
治沙人住进别墅群
白芨滩林场地处宁夏灵武市东部和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建于1953年,属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公益性林场。由于观念落后,管理粗放,到上世纪80年代,林场的林业生产已多年徘徊不前,职工1年有7个月无事可做,全年收入仅有几百元,三分之一的职工要求调走。1985年3月,30岁的王有德出任白芨滩林场经营副场长。他挨个走进职工家庭,一幕幕贫寒的景象让他吃惊:建场30多年了,工人依旧住的是能望见天的土坯房,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衣烂衫,有的家庭连电都用不起。当时,这个林场每年的全部收入就是财政拨款的15万元,既要养活198名工人,又要保证生产,日子艰难,可想而知。
然而,记者近日再次穿行在白芨滩林场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难以置信。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荒漠地区,公路上不见了清沙车,风沙蔽日变成了清风徐来,漫漫黄沙被厚密的青草牢牢锁压。昔日的沙漠前沿地带,如今变成了林场腹地,树林中间处处是由日光温棚、养殖园区构成的田园风景。在大泉管理站,一排排亮丽的二层别墅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
与记者同行的白芨滩林场办公室副主任王秀华介绍说,这些都是林场职工的住房,电视电话、上下水管道、太阳能供热等一应俱全。林场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职工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林场职工。正带领几名工友扎麦草方格的张学云高兴地说,去年算上果园以及治沙收入,年均收入在10万元以上,除了在林区拥有一套别墅外,去年还在灵武市区购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身旁的工友们告诉记者,林场许多职工在市区买了商品房,像张学云这样的家庭在林场职工中收入还算是一般的。
记者了解到,在王有德的带领下,白芨滩林场下属的5个管理站都铺上了柏油路,喝上了自来水,架设了输电线路,看上了电视,装上了电话。职工人人都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此外,林场还在城里盖起了退休楼,将一些长期工作在沙区的老职工搬进城里,解决了他们就医看病难、儿孙上学难的问题。
为何这边风景独好?
“苦苦干了几十年,沙漠越来越绿,人却越来越穷。”当一些人钟情治沙,却陷入“生态富有、经济贫困”的境地时,为何这边风景独好?
王有德一语道破玄机:关键是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同时,将治沙成效与个人收益挂钩,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灵武,一提起白芨滩林场,人们总是说:“白芨滩的今天,是王有德他们用汗水就着沙漠苦出来的!”寒冬腊月,王有德带领职工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在一座座沙丘上扎草方格;春天来了,他们将一粒粒草籽撒播在草方格内。为了多植柠条、花棒、沙柳,他们吃在沙区,睡在野外……
艰辛的付出使林场经济不断发展,职工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王有德制定了“以林为主,以副促林,多种经营”的工作思路,建起了柳编厂,发展了机砖厂,搞起了绿化公司。王有德凭着“全国治沙英雄”这个响当当的品牌,承揽了城市绿化、高速公路、铁路、矿山等70多项绿化工程,仅去年一年白芨滩林场的收入就超过千万元。由于自身有了“造血”功能,林场又开始建高标准温棚承包给职工,培育期只象征性收一点费用。职工承包的果园、饲养的奶牛赚不到钱,林场给予补贴,直到市场形势好转,这样职工可从林副产品中获得丰利。正是由于经营得当,去年白芨滩林场水果产量创历史新高,实现收入291万元,养殖业实现收入72万余元,绿化工程完成经营收入上千万元……
王有德说,搞生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我们鼓励职工走“综合发展”之路,通过采取小额贷款发展养殖业、实行果树转让承包经营制、苗木培育股份制等措施,实行种植养殖业与经果业的联动互补、循环利用,让职工成为生态建设的受益者。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职工在雨中抢墒播洒草籽(5月13日摄)
把希望投向荒漠
白芨滩林场“沙漠绿了,职工富了”。然而,富起来的治沙人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将大部分集体积累又“反哺”于治理沙漠。王有德说:“发展要讲究可持续,如果只盯着眼前收获,沙漠迟早会卷土重来,新造的良田可能保不了几年。治理沙漠,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为了让职工治沙无悔,王有德规定每个职工每人每年必须承包100亩治沙任务,如果保质、保量完成,仅此一项当年就能收入1万元。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2008年林场全体干部职工共治沙造林2万多亩,栽植各类苗木近300万株。今年,白芨滩人植绿的劲头更足了,仅仅5个月,就已高质量完成治沙造林1.69万亩,栽植各类苗木281.8万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25年来,王有德带领林场干部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40多万亩,在毛乌素沙漠西南端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的南侵。昔日黄沙满天、生态条件极其恶劣、生活工作条件极为艰苦的沙地贫困林场,如今已是物种丰富、生态优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多年的治沙经验让王有德和他的职工们练就了一身绝活,土壤的盐碱度是多少、可以种什么样的树,用舌头一尝就知道。对此,有人问:“你是不是太爱沙漠了?”王有德说,实际上我对沙漠恨得不得了,你恨它就要制服它、治理它,把它制服、治理以后,它就可以造福人类,治沙人也可以通过艰辛的劳动走向富裕。
白芨滩林场治沙人的诺言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责编:李克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