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底层有“黄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45:52

社会底层有“黄金”

                                         (2010-08-12)  

     社会底层有文学的“黄金”——访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获奖者王金昌

    我的散文《“破烂王”王富》获得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后,新华社社者刘江专访了我。下面是专访报道: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专电(记者刘江):王富,一个地道的农民,身有残疾,贫困落魄,甚至曾经被迫要饭。凭着聪明、勤劳,他混迹于北京著名的潘家园古玩市场,在破烂里觅宝,竟然发了财,成为圈里小有名气的文物商人。

    王金昌讲述的这个充满奇趣的故事——《“破烂王”王富》,近日获得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单篇奖。王金昌说,社会底层有“黄金”,作家应立足于现实,关注底层,用爱心书写人生理想和希望。

    2008年,王金昌的散文《“破烂王”王富》在《十月》杂志第一期发表,王金昌在文中记述了自己与王富的一段“奇缘”。一介书生,一个农民,两个原本毫无瓜葛的人,在被誉为“收藏者天堂”的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相遇、相识,终而成为朋友。

    王金昌多年痴迷收藏书籍资料、名人信札和日记,他从那些被人弃之门外的“废纸”堆里,翻检和抢救出了许多或被遗忘或被扭曲的历史。他在这些“软文物”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一系列党史方面的研究书籍,受到知名文化学者的肯定。

上世纪90年代初,在潘家园的地摊上,王金昌见到了王富。当时,他“拉着个轱辘没皮胎只有两个铁圈的排子车,排子车上有书、邮票集、相册、纸张资料,有时也有几轴画。”

    王金昌在王富的摊上看到油画大家罗工柳写于“文革”期间的交代材料,谈到画作《毛主席在安源》的创作过程,以及梅兰芳的影集。他如获至宝,向对此毫无了解的王富讲解这些“废品”的价值。此后,每次来潘家园,他都会“惠顾”王富的小摊。

    他逐渐了解到王富悲惨的身世:山东农村出生,家境贫寒,从小因患小儿麻痹而落下残疾。为谋生四处流浪,甚至曾经在街上讨饭。

    王金昌发现,这个“破烂王”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为人厚道,聪敏好学,很多买家都愿意跟他打交道。

    后来,王富遭遇了早期潘家园里每天都在上演的“财富传奇”。一天,王富在潘家园卖一幅看起来不起眼的画,刚一放下,就被一个老头花20元买走了。后来才知道是末代皇帝溥仪以赠他弟弟溥杰为名故宫流散的宋代画,不久就听说,老头将画转卖了200万元。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王富,至此,他知道了有知识、学文化的重要。

    他开始钻研王金昌送他的《名人大字典》,还捡了本旧字典,不认的字就查,并且从泡废品站,发展到跑大机关,蹲博物馆、档案馆、出版社,见到值钱的就成堆买下。随着文物市场的升温,潘家园的繁荣,王富也很快脱贫致富,娶了媳妇,甚至在北京买了房,建起了自己的收购和销售网络。

    这个没有丝毫加工,用朴素、平实语言记录的真实故事,深深打动了很多人的心。王金昌感慨,不止一个读者跟他说过诸如此类的话:“我跟没考上大学的孩子或亲戚说,看人家王富,没什么文化,瘸着个腿儿,还能成大款,你好胳膊好腿儿,怎么就不行啊?”这是他写《“破烂王”王富》时不曾想到的效果。

    王金昌说,王富是被社会大潮裹挟,由农村涌向城市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典型人物。“王富们”生存环境恶劣,不被社会重视,但通过努力和智慧,改变了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慢慢爬出了底层,融入城市。

王金昌说,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很多文字工作者也倾向更关注“成功”和“强者”,但他的注意力却更多地被那些草根个体所吸引。

    他认为,在宏大历史叙事之外,在领袖和精英的传奇背后,那些普通人的命运,能更真实地透露时代的风云,记录社会的变迁。

(以上为新华社记者刘江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