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达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15:50
                                                                  太  极  达  人

南通广播电视报记者 古  剑/文

                                      杨梦石/摄

摘自南通广播电视报2010年第33期B1版

         美国著名管风琴家保罗.乔丹的夫人冯希琳,近日回到阔别30多年的家乡南通。一个星夜,她闻到了千年濠河娴静澄明的魅力;一个清晨,她汲到了百年翠柏之下的太极文化。在南通的每个早晨,她几乎天天泡在了那拨“太极”的人群里,乐而思蜀——她说,我等不到退休就会回来定居的,“家里”,太好了。

        南通博物苑,晨曦微破。翠柏,碧水,长廊,微风,鸟鸣,花香……一群人,一袭素装,披曦戴露,抱“太极”、走“八卦”、踏“五行”、舞“绵剑”,行如流水,意动身随,天人和谐,仿入画境。

        吐纳,收势。谈笑间,他们又陆续复归“原角”,上班的上班,买菜的买菜,遛鸟的遛鸟,带小孩的带小孩……离散时,总不忘揖别一位俊雅的中年武者,男女老少,皆称“方师傅”。

                                                                                     方师傅其人

        方师傅,全名方建达。

        方师傅真是他们的师傅。在博物苑的这棵翠柏之下,他已经打了40年的拳,风雨无阻。渐渐地,一拨人来了,喊一声“师傅”,“抱球”、“分掌”、打拳,跟着学了起来。一拨人走了,一拨人又来了。他不问来路,也不索学费。于是,南通这座并不算大的城里——濠河边、绿地上、小区里、公园中,数数,衍生出大小十多个打太极的“茂密”人群。“领衔”演练的,一问,不少是从博物苑“下山”的。

         当年,方师傅也是这样,来到博物苑,跟着老师学太极的,说起学拳,还真是个历史“误会”。

        方建达的父亲虽是制面厂的工人,但好书画、喜花鸟,一副文人作派。他让从小喜静的儿子跟着当时城里有名的画家刘子美学书法。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方建达中学毕业。此时,班上出现了一条反动标语让擅长书法的他成了校方的嫌疑对象,虽然最终祸手找到,但几个月的折腾使原本单薄的方建达由于委屈、愁闷显得更加羸弱,瘦得仿佛“三根绳就能上天”。好心的街坊就劝他去练练武,打打拳。于是,方建达背着父亲来到博物苑,遇到了在树下教授打拳的老师卢永才。卢老师是武学大家姜容樵的高足,在南通武术界,名头很响。在那棵翠柏下,方建达喊了一声“老师”,而后依葫芦画瓢,练了起来。

        重文轻武的父亲听说儿子学起了“打拳”,一肚子窝火。可卢老师很喜欢方建达身上的韧劲,耐心的点拨他,还常常带他回家吃些“小灶”。方建达一下子就喜欢了这个在“动中求静  静中求动”的拳术,痴迷不已。回到家,方建达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偷偷起床,立在窗外,点一炷香,练习站桩。小巷里赶早贴烧饼的一对夫妻在此路过,一看有一个人站在窗前一动不动,心生戒意,迅捷而过。如此数天,巷子里传开了:每天深夜,有一个黑衣人,站在老方家窗前,一动不动,不知要干什么。大家相约,抄大家伙,别让这个黑贼跑了……更有意思的是,方建达在人民公园的树下苦练八卦掌,一个卖茶的女人从公园北头的茶摊走到南头的厕所,第一次绕着他,第二次躲着他,第三次索性改了道,只听那女人逢人便说:你看那男的,是不是痴的,我都上三趟厕所了,他还围着那棵树转着……

        而后,父亲渐渐听到了关于儿子的赞扬声:“你们家建达,拳打得不错。”父亲寻思着这些声音,慢慢地,默许了儿子由文而武的“转行”。于是,方建达在卢老师打拳的地方,一站就是40年,他脚下踩着的路,也由细碎的砂石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板路。方建达心中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太极拳。

 

                                                                                   太极拳其拳

        在方建达那里,拳,不仅仅是拳,打拳的路,就是一种人生历练。开始的时候,方建达只是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够把身体练得强壮一些。没想到,这个外修四肢百骸的健身术,却能内修道德性情,蕴含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哲理。“‘善养其柔可以胜刚,善养其弱可以胜强’,领悟这些拳法之道,也就修炼着经世处事之道。”方建达说。

        方建达从老师那里不仅学来了术,也悟到了道。这是他让很多人乐于追随的原因。年逾花甲的徒弟陈珍,已是一个有着20多年拳龄的“老太极”,在她眼里,方师傅的拳好,人也好。

         1989年,方建达代表南通赴日本丰桥交流太极拳文化,其拳术受到了日本友人的赞赏;而后,身为市武术协会理事的他又在省里系统学习了太极拳、剑竞赛套路等,以推广普及。他不喜欢参加赛事,却常为徒弟们张罗各种表演机会,遇到徒弟获得各类奖项,他总会真诚的祝贺。陈珍说,方师傅常常叮嘱大家,到了表演的地方,要多听少说,多汲取别人的长处。遇到拳法上的异同之处,不要和人家硬争……因为,在方师傅的心里,练拳做人,常常念及着四个字­——

         松。太极拳用意不用力,道法自然。凡事走柔化,让人找不到发力之处。松,人才能活。

        正。松,基于正,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打拳的时候,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中正乃骨气,正气,浩然之气。行事心正,不摇不摆,才能有良心的落点。

        圆。“止戈”方为武,和谐是太极的至境。动如纺纱,不用拙力,没有棱角,没有突兀,身心圆通。

        静。静时,阴阳互抱;动时,阴阳互生。入手为静,由思想的宁静带动肢体的活络。以达到意念、动作、吐纳三者合一。

        40年,方建达于博物苑的绿荫之下,带出数千名“拳人”,亦悟出这四字心得。探求健身乐趣,追寻修心睿智,以拳“达人”,不经意间,一种无形的“场”汇聚在翠柏的周围,弥漫在博物苑的上空。

 

                                                                        博物苑其“场”

         道不远人。工人出身的方建达,终于超越了自我,成为一名老年大学的武术教师——算是从了文,他用整整40年,回到了文武的统一,回到了父亲对他初始的寄望。

         在方师傅的心里,博物苑的那种冲淡,那种和谐,实在是他割舍不了的,即使他在老年大学里有课务,他还是早早的出现在博物苑里。随后,他笑而不露的看着他们——跟着自己打了几十年拳的凌大姐来了,刚入门的小张来了,病愈修养的小崔来了,88岁的老教师段奶奶来了,即将升学的小朋友孙若恒也来了……这群卸下竞争,丢下压力,没有分歧的人们在一起谈着飘忽不定的菜价,议着孩子老师的态度,侃着养生减肥的高招………

    7点。音乐起。没有人会错乱自己的位置,自然地成队,自然地招式,自然地微笑——拳,剑,掌,由简入繁……

       8点。啪啪,方师傅两声击掌,大家迅即汇聚。师傅对着几个人,几个动作,几句话。而后,大家揖别师傅,陆续而散。每个人一天,有了一个惬意的开始。

        市图书馆施馆长是个“老拳手“,他说,太极拳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遇到连续雨天,不去那里转转,大家心里会空落落的,像失了魂似的;每天为大家张罗音乐、在前面领打的吴班长说,在公园时间长了,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前年下的那场大雪把一棵柏树的树枝压断了,大家一边帮着掸雪,一边暗暗落泪;一位患了癌症的毛老师,临终前让子女推着轮椅来翠柏前,想再看一眼师傅、拳友……

       拳友中,冯希琳是资格最嫩的。她最期待是老师的击掌声。每次,她仿佛一个小学生,拥上去,用一个小本记录着师傅的话。临回美国前,她和方师傅相约,要拍一段师傅打拳的录像。没想到相约的那个清晨竟下起了大雨,他们没留对方的联系方式。两人在博物苑的两个亭子里,望着亭子外面的“雨线”,等着对方。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雨仍没断意。让师傅久等的冯希琳很愧疚,她说,自己带回去的,何止是这段录像。

    方师傅说,我相信她一定来了。冯希琳也深信,这里的人,不约,也一定会来。

 

 

分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