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温爷爷”改善中国形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1:01:39
路透:“温爷爷”改善中国形象,但偏见尤深

--------------------------------------------------------------------------------

路透中文网 作者: 顾蔚 2008-05-18 20:19:36


几周前西方媒体还充斥着对中国的批评之声,但在四川大地震後,愤怒的情绪已经被同情和赞叹所取代。热泪盈眶,奔波在废墟中的"温家宝爷爷",和在飓风卡特里娜期间表现不力的美国总统布什形成鲜明的对比,改变了给西方社会对中国领导人的印象。

中国政府在救灾上工作出色,全世界媒体的报导也体现了这一点。温家宝总理手持麦克风,亲临第一线的画面,一反中国领导人在外国人心目中高高在上的神秘形象。中国政府在信息发布方面也大有进步,1976年唐山大地震三年後,中国才向国际社会公布死亡人数,而就在五年前,国际舆论还在批评中国隐瞒SARS疫情。

四川地震後,北京允许外国记者自由进入震区中心,他们发回的报导对于中国改善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大有好处。大量英文媒体以"双城记"为标题,将中国地震和缅甸飓风相对比。5月2日开始的缅甸飓风已经导致近4万来人死亡,250万人处于饥饿和病痛状态,但军政府延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现在联合国救援人员还在等待签证。

大多数评论认为,中国救灾组织有力,政府反应敏捷,在灾难处理上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和能力。西方媒体还特别提到,中国不拒绝外国援助,体现出了大国的自信和人道主义精神。处于自尊考虑,并非所有国家愿意接受外部援助。2004年东南亚海啸之後,印度不愿意接受援助,美国在飓风卡特里娜以後拒绝来自联合国和其他国家的援助。

超人一般的中国领导人

根据电影《华氏911》的描述,布什总统当时在一个学校里给小朋友念书,听助手讲述了四架飞机出事的消息後,面无表情地又坐下了。当晚在白宫门前报导的美国记者们10点来钟就被驱逐开去,因为总统大人要休息了。卡特里娜飓风过後由于政府应对不力,天灾变成了人祸,路易斯安那变成了人间地狱。

"美国飓风打碎了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信心,他们看到政府的反应是如此之慢,如此地无效,布什总统颇长一段时间甚至没有意识到他应该去灾区看看,"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中国世纪》的作者Oded Shenkar表示。"而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要好得多,中国的领导人马上到了现场,卷起袖子救灾。"

美国人习惯了他们民选的一国之元首,也有自己雷打不动的作息时间和工作计划。他们不知道,中国总理温家宝会在春节到煤矿和艾滋病村慰问,为农民工讨工钱。今年冬天他还飞往雪灾严重的地区,操着大喇叭安慰农民工。温家宝的这种工作方式赢得了中国人的普遍赞誉,使得他以高票在换届时再次当选,虽然有不少经济学家批评说,温家宝在解决经济深层次问题上缺乏建树。

温总理的执政方式让人回忆起另一位在中国深受爱戴的领导人周恩来,周恩来也经常下灾区安抚当地群众,每天伏案工作到凌晨,带着重病和外宾见面。相对频频休假,或是花边新闻频频的西方领导人来说,中国最高领导人简直不像凡人,难怪要"大惊小怪"。

复杂情绪

但从西方媒体的一片表扬声中,也不免看出他们的偏见。

说到底,普通西方人对中国缺乏了解,中国和西方的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差距,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中国对人的尊重更多体现在追求富裕的生活,而西方最更多地体现在对言论权的尊重,中国在这一方面还有相当改善馀地。

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的转变不是一日之功,奥运之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可能是史无前例的。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倾听不同声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的好机会。"奥运期间会有三万个记者来华,三万人发出同一种声音岂不是很可笑?中国人需要能够容忍不同意见,这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会中国中心资深研究员李成表示。"中国也有必要向世界宣传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尊重,从对少数群体开始"。
=================================================================================================== ZT从想喝冰冻可乐的男孩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 老洋主子 ] 于2008-05-18 18:33:02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标签: 可乐  先救她  信任 

 

15日19时许,根据生命探测仪显示结果,汉旺东汽中学教学楼的废墟中还有两个生命体征现象。这时距离灾难发生已过去了近77个小时。经过简单勘察,救援人员惊喜地发现,两人被困在由几块倒塌的预制板所隔离出来的狭小空间中,身体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两人状态都不错。“那个小伙子受伤严重一点”,广东边防武警战士告诉记者,但是,男孩子却坚持说“你们先救她”,而那名女孩子则说“不,先救他,他的伤势比较重”。救援人员向他们表示,先救谁要根据现场情况而定,谁好救就先救谁。22时,女孩毫发无损走出现场,随着前方救援人员鼓掌欢呼,女孩在救援人员的搀扶下,一瘸一拐地缓缓走出废墟。

出来时,这位废墟中出来时仍然可见其阳光漂亮的女孩一脸轻松灿烂的微笑,向大家挥手说:“我没事,大家放心”。 23时,在灾难过后80个小时,男孩终于被救援人员缓缓抬出废墟。由于他右手和右腿都受了伤害,医护人员立即对他的伤口进行了固定和包扎。就在人们要将男孩抬上救护车时,男孩突然向在场的救援人员说,“叔叔,帮我拿支可乐”。现场的救援人员都被这句话逗乐了,他们纷纷说,“好,给你拿可乐。”谁知男孩又说,“要冰冻的”,救援人员马上答应,“好的,拿冰冻的。”随后男孩被迅速送往医院。(被救男孩:叔叔我要喝可乐 要冰的,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5/17/content_8190845.htm,2008年05月17日 ,大洋网-广州日报。)
我看到以上两个镜头时,电视上是同时播出的,先是女孩,后是男孩。可在泪水中,我也忍不住被这位男孩逗笑了。笑过之后,是内心难以平静,是一种大灾之后发自内心的振奋。因为我看到了这两位十七八岁小孩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镇定和勇气。长时间在生死的边缘,他们没有失望,我们成年人关于生死的感慨好象根本就不适用于他们,他们就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这是一种何等的乐观与豁达,可见,面对死亡,他们真的是非常地镇定和有勇气。这种从容,显然不是一天可以培养的,这偶然的两个,当然可以看做是90年左右出生的新一代的形象,作为一个也有一个17岁男孩的父亲,我曾经对这一代有过担心和不解,但这今天,似乎感到了从没有过的放心和安慰,有着这样一种不凡气质的下一代,中华民族能不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振奋、越来越兴旺吗。

在他们身上,把生的希望先留给别人的品质令人尊敬。大难当前,人有为已求生的本性,哪怕多耽误一秒钟,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但是,两位压在预制板下的小孩想到的是先救别人,如果没有一种对死亡的大无畏的精神和对他人生命的珍重,就不可能这么镇定。当我们平时看到这些过惯了幸福生活的小孩,如果不是有这样的特殊情境,很难想象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深藏着这样大海般无私、宽阔的胸襟。

最重要的是,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对国家、对人民、特别是对解放军亲人般的信任。有一位天涯的网友“天去秋无际”说得好:“说实话,这孩子的话让我突然间短暂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想想,那么多小时,本来以为多虚弱啊。一句‘叔叔,我要喝可乐’以及后后面的‘要冰冻的’再配合上他胖胖的身体,真想揪揪他的耳朵。”这时,小男孩已经完全将解放军当成亲人----父亲或者亲哥哥那样的亲人,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这位可爱的小男孩,没有忘记向他们心中的亲人撒骄。这种信任,是我们不太成功的教育中体现的最大的成功。我有信心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会比他们的前辈少一些阴暗、争夺和丑恶,曾经和“选举与治理网”的主编叶子女士聊到“贵族气质”,她说,只有让下一代觉得更幸福、得到一样东西不需要那么多不正常的挣扎和争夺,在公平、自由的环境里成长,他们才会更从容、更高贵。在这两个小孩的身上,我看到了曾经长期苦难的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更加发达的环境里健康的成长,有了一种从没有过的高贵气质,我相信,这一代的影象里会越来越少的是改革开放前外国人拍到的麻木、滞讷的面孔,而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阳光般的笑容。

一个民族,灾难不可怕、艰难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有一种万众一心、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这次5.12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我看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形象。如果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广大参与救灾的英雄们代表了政府和国家的形象,这两个孩子则代表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形象,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美好的未来。

高一飞 2008-5-18,17:04,重庆烈士墓。

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
(2008-05-18)

周兆呈

  中国的总理难为。

  无论是2005年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还是2004年底印尼大海啸,世界其他国家很少有领导人会在灾难发生时,除赶到现场视察灾情、慰问群众之外,还要亲自担任救灾总指挥。毕竟前者属于政治职责,后者属于专业领域。

  而在中国地震救灾的前四天,温家宝几乎是把大半个国务院搬到了四川。他自己在震后仅仅几个小时就已经坐镇灾区,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公安部长孟建柱一直跟随身旁。副总理回良玉后来也赶到,5月15日晚间在四川列车上召开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会议上,也看到了教育部长周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等多位部长。

  温家宝亲临一线,四处疲于奔命地指挥、调度、慰问,有舆论指这显示中国救灾指挥系统缺乏法治精神,似乎没有中央领导人现场指挥,救灾体系就无法自动运转。但是,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之下,总理的到场除了提高应变效率、争取黄金时间、督促地方官员、现场拍板解决问题之外,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指挥救灾、慰问百姓,更是灾场和全国民心稳定的巨大精神力量。这似乎是要做“人民总理”的中国总理的宿命。

  中国总理这个职位,自周恩来时代开始,就被赋予了兢兢业业、克尽职守的形象,“周总理”三个字既是一代中国人对周恩来的永恒纪念,也是对继任者的道德标尺和衡量比照。

  1966年3月8日,中国河北邢台地区发生6.8级强烈地震。周恩来于3月9日、3月10日、4月1日先后三次冒着余震亲临地震灾区,顶着寒风、踏着瓦砾、进窝棚、下地窖、慰问伤病员,站在木箱子上给父老乡亲喊话,还带领群众高呼口号:“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这是1960年代中共高层与民众在危机时刻的沟通渠道和方式,双方没有距离,充满信任。2008年的地震与之以及1976年的唐山地震相比,拯救能力变得更强、处理方式变得公开透明、舆论更为自由开放、举国救灾的机制更为有效,而总理与受灾民众沟通的语言、慰问的姿态、鼓励的方式,自三四十年前至今,仍是一以贯之,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当温家宝对着灾民喊“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你们”,当温家宝对着救援部队说“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当温家宝对着电视镜头向全国表示,“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别重大的地震灾害”,正在灾区受苦受难的民众以及对痛苦感同身受的中国其他地方人民,从这样沙哑颤抖而坚定的声音中,都听出了其中的温情、决心和斗志,绝不是流于表面和形式的口号。

  这些口号式的政治话语,在平常时期往往被人们置之脑后,视之为空洞的宣传和僵硬的说教,不愿理会。但一旦灾难来袭,政治领袖的喊话却有了强大的动员力量,这样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语言,能够发挥出巨大的鼓舞作用,让灾区民众焦虑、恐惧的心情得到缓和,对未来不会绝望;参与救灾的人员也能够被激发出战斗意志,团结拼下去。“人民生命高于一切”、“与汶川人民心连心”、“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这些在救灾、安置现场比比皆是的标语、横幅,看似套话,却有着强大的精神激励效果。

  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急行军数十公里奔赴灾区、没日没夜解救灾民的时候,除了人道精神,也有理想与光荣的信念追求,“军民一家”、“人民子弟兵”的词汇才如此令他们刻骨铭心;当温家宝哽咽着抚慰儿童说,“孩子,别哭,孩子”,“以人为本”的理念才不会是仅仅停留在会议公报和党报党刊上的文字。

  周恩来当年在邢台,温家宝如今在四川,两者一致的地方是当政治理念、宣传口号与内心真诚地结合起来时,产生的政治动员能量、激发的斗志,都是未可限量的。这恰恰是当年共产党能够夺取政权的基础,理想与口号一致,也曾在较长的一段时间获得广泛的拥护。执政数十年中,中共重视意识形态的控制与塑造,对政党、政府本身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政党在国家中的地位、党员的角色等,形成了一整套包括口号、标准词汇和修辞在内的政治话语论述体系。

  近二十多年间,这些话语越来越多地被质疑,一些也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国最有效的动员模式、激励方式,竟然还是存于那套话语体系之中,在鼓舞士气、凝聚民意、激发情怀等方面发挥出了关键作用。

  中国总理作为执政党最高层领袖,除了管理日常事务之外,同时也需要成为政党理想和原则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或者是展示者,证明这些政治话语不是形式、不是套话,而是执政者坚持的信念。但是,每次在灾难、危机等极端时刻,那些熟悉的政治话语和宣传才被广泛地信任与接受,这也是中国总理的难为之处。因此,人们未来还会继续看到中国总理的奔走。

  中国式总理,无法复制,想学也学不来。

(作者为本报编辑组副主任)

联合早报



在地震灾区,“时间就是生命”绝不是一句空话,“黄金72小时”是摆在救援者面前的事实。尽快了解灾情、尽快救出伤员,不但需要力量与勇气,更需要专业与技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高科技手段、专业化的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抢险效率,为无数压在废墟下待救的生命争得了宝贵的时间。

卫星电话成为灾区联系外界的有效通信工具

当地震中心汶川与外界失去联系、人们正在焦急等待之时,阿坝州政府秘书长、州应急办主任何飚13日7时15分通过卫星电话,与汶川县委书记王斌取得了联系,使人们第一次知道汶川县城的真实情况;最先抵达汶川县城的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和他的挺进小分队,也是用海事卫星电话向上级报告了汶川情况。自此,震后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与外界有了联系,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茂县与外界的通信、交通完全中断的情况下,14日,15名空降兵先遣队员携带2部海事卫星电话,在茂县上空成功实施了伞降,发回了茂县的第一份灾情报告,并每隔半小时向指挥部报告最新救援进展和灾情,为随后的救灾物资大空投指引目标。

四川汶川发生的7.8级强烈地震,造成灾区手机、电话等常规通讯全部中断,地震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这时,海事卫星显示了神威。几天来,来自灾区的新闻文字稿、图片、视频均是通过海事卫星设备传出来的。抗震救灾人员之间互相联系、与外界联系和与震中联系,均使用的是海事卫星设备。

为什么海事卫星设备在地震破坏了地面电信设施的情况下能使用呢?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副主任殷林解释说,常规的手机、电话等通信设施,必须依赖地面设施,如光缆、光纤、电线杆、基站等,一旦这些地面设施在地震中遭到破坏,就会失去通信功能。

与常规通信不同的是,海事卫星设备不需要地面通信设备,有一个如同笔记本大小的终端设备,把信号发到空中,由空中的海事卫星系统接收后,再通过海事卫星系统把信号传输到目的地。

截至16日15时,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已为抗震救灾各部门提供海事卫星终端近400台,加上原来分散在各行业的终端,这次已投入救灾的终端总量接近2000台。

与此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卫通也紧急调拨330部卫星电话支援灾区。海事卫星电话成为灾区主要通信手段,为抗震救灾的指挥联络、新闻信息的传递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震后某发电站水坝的航拍

遥感技术准确提供地震灾区影像

汶川地震发生后,人们经常听到一个过去不太熟悉的名词:遥感技术。据专家介绍,在地震灾区通信、交通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及时提供地面宏观灾情,有利于对灾情作出科学评估,进而采取救灾防灾措施。

截至15日22时,海军某飞行团飞行员驾驶遥感飞机在四川地震灾区上空累计飞行33小时,配合中科院专家成功完成对灾区的遥感探测任务,对400平方公里灾区实施了精确拍摄,提供了多达2800G的数据信息。

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2架高空高性能航空遥感飞机飞赴汶川灾区开展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30多位科研和飞行人员完成了2个架次共8个小时的雷达航空作业。现场作业组迅速进行数据回放和初级处理,部分快视和纠正数据已于当夜送达北京,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连夜对遥感监测数据作进一步处理,并开展灾情信息分析,为国家有关部门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依据。

16日早上7时55分,国家测绘局派遣的中飞四维公司机组从成都太平寺机场起飞,对都江堰、汶川、茂县、理县等重灾区的河谷居民地实施航空摄影,航摄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成功获得了该地区的地面分辨率为0.35米的彩色航片200张,并已运抵北京。 国家测绘局对获得的航空摄影照片及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制作成灾区真彩色影像图及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等产品,17日即可提交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使用。



专业化救援手段与设备提高了抢险效率

雷达生命探测仪、声波探测仪、百吨液压顶、专业切割机、专业救助直升机、专业搜索犬及用于破拆、顶升、扩张专业设备……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专业化的救援手段与设备齐上阵,十八般武艺各显其能,在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介绍,雷达生命探测仪利用电磁波原理,可以探测幸存人员被埋方位。根据生物学原理,任何一个人只要活着,身体周边都有电磁波存在,因此这种仪器能够探测到幸存者方位。

声波探测仪,它可以探测100米长、10米宽的空间内是否有生命迹象。这种探测仪就像医生的听筒,但精度比听筒高许多倍。方圆百米内,就算被困人员的心跳、呼吸相当微弱,也能测出有无幸存人员被埋。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15支省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配备专业的救援设备和几十条搜救犬,充分发挥专业救助的特长,在人员搜救方面发挥了重要攻坚作用。截止到15日10时,他们已成功救出了123名幸存者。

正在都江堰抢险的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在废墟中抢救出38名幸存者,他们全部是由搜索犬定位后救出的,其中8名被埋在深层的幸存者是搜索犬率先发现的。

据工兵团负责人介绍,搜索犬对幸存者定位迅速、准确,特别是一些被埋在深层、无力叫喊的幸存者,基本依靠搜索犬去发现。救援队13日凌晨到达都江堰市中医院展开救援,5分钟后搜索犬就在深层的废墟中发现了一名幸存者,一个小时后这名幸存者获救。

支援灾区的上海消防救援队配备了一种百吨液压顶,可以将上百吨的水泥构件等移开。14日,在地震重灾区德阳一家伐木厂宿舍坍塌地,一名妇女身陷百吨水泥残块最底层缝隙中,消防队员利用百吨液压顶将上百吨水泥撬开,成功地将她救出。

与此同时,一批先进的医疗抢救设备也投入到灾区使用。14日上午,第一批5支上海医疗队奔赴灾区,他们携带的一套现场医疗应急救援系统,刚刚在今年1月底的上海“世博科技专项”中通过验收。

这套现场医疗应急救援系统是一个全天候的野外标准手术室,自带能源系统、水处理系统,不依靠当地任何设备就可以独立进行手术。平时,手术室打包成1立方米左右的小包裹,在野外现场完全充气展开后占地足有20平方米,高度达到2米。手术室顶部装有LED灯,全部能源都是自带的。帐篷充气后,内部气压比外部高,能使内部始终处于无菌状态。

和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相比,这次抗震救灾手段与设备的“高科技含量”,一方面展示了中国国力的增强,同时也突出了科学救灾、专业救灾、减少伤害的理念,无疑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