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慈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14:42

■世界首富、墨西哥人卡洛斯·斯利姆也公开拒绝捐助,不过这位不喜欢奢侈品、生活节俭的首富,拒绝的初衷是钱要用于向重要的社会工程放贷,这跟部分中国富豪为私欲一掷千金却对慈善冷漠的做法大相径庭

今年6月,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联合发起了一项呼吁亿万富翁承诺将自己过半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的行动。法新社8月4日援引一份声明报道,已有40位亿万富豪或家庭承诺捐助。今年9月底,巴菲特和盖茨将前往中国向富豪们“劝捐”。

但目前从中国网民的反应来看,多数人对中国富豪的慈善之心几乎不抱什么希望。这与其说中国人没有行善之心,不如说这反映了中国人对目前国内慈善软硬件不完善的失望和抗议,这种不完善体现在传统文化、财富观念、社会环境、慈善制度等很多方面。

 文化渊源    中国人讲究“达”才“兼济天下”

在西方,“慈善”一词源自古法语“基督之爱”,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美国有九成人信仰宗教,而西方宗教所宣扬的“爱心”、“仁慈”、“感恩”、“分享”等,不仅与传统的社会行为道德吻合,也与现行的美国主流文化非常贴近。20世纪初,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留下的“拥巨富而死者以耻辱终”的名言,为慈善家世代传颂,并践以行动。

这个状态,在中国文化里有时候似乎很难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与西方倡导的“爱心与仁慈”有相通之处,但中国传统也提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兼济”一词,说的是在富裕以后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而非每个人必须做的事。

另外,中国历来在多个方面有一种重实际、轻程序的文化,而西方社会则是重程序、轻实质。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极为深刻。中国实际发生的慈善行为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糟糕,事实上,在古代,经历天灾时总会有一些富足的民间乡绅拿出私产去救济穷人。但重实际、轻程序的文化传统让慈善行为总是变了味,比如几乎历代朝廷都曾有过针对商贾的逼捐行为,比如目前过于行政化的募捐方式,比如网友戏谑的“被捐款”,这都不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

而西方国家,基于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对契约精神的崇尚,人们在很多方面注重程序及其程序正义,慈善在发展的过程中,更是被赋予了种种执行的法定程序。1911年,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了“纽约卡内基基金会”,开始了商业化运作的慈善基金会。现时,美国也有着完善的民间慈善机构的法规、抵税捐赠以及简明的捐赠方式。并且,政府监管慈善机构的法规也相当有效。

 财富观念    金钱回馈社会还是留给子孙

在中国,家庭被看做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中国社会又深受宗法传统影响,家庭至上,习惯将大部分财富传给子孙后代。卓达集团总裁助理陈松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中国的企业家认为财富是家产,是自己辛苦创造甚至是拿命换来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使得他们更愿意把财富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长期拥有,或者通过家族传承的方式传给自己的后代。

而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他们认为来自于社会的财富,最终也应该回馈社会,把过多的财富留给子女,到头来只会害了他们。这次捐赠行动的发起人之一巴菲特就认为,给子孙留下巨额财富会使他们失去对生活的热忱、做事的成就感,甚至丧失自尊和毅力,导致堕落。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这种慈善意识在下一代身上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些年轻人虽然还没有发财,但他们学习像埃利森(甲骨文公司首席执行官,这次活动中承诺捐出至少95%的财富)那样白手起家的人,像他那样从事自己的事业,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将关注他处理财富的方式。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的4个孩子现在都成了小慈善家,他们生活节俭,热衷公益事业;美国富豪安·鲁瑞的6个孩子生活简朴得一如平常人家的孩子,甚至从打折商店里购买家具……

 社会氛围    尚缺乏人人做慈善的社会风气

“一个企业捐一千万元,和一千万人每人捐献一元,从数字上看是一样的,但从社会效果上看,后者要远比前者难能可贵。”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副秘书长乌振英说,在从事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如何唤起更多人的共鸣和投入,是一个大课题。

在美国,虽然富豪们每年都会大量捐款,但慈善的主体仍然是普通老百姓。旅美华人薛涌在文章中提到,在美国,“慈善精神渗透了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一些最著名的大学、音乐厅、博物馆是捐的。在普通的社区,其公共图书馆、自然保护区、公园,也往往是当地的“小富人”捐的。普通老百姓手头虽紧,但捐起来热情并不亚于富人。比如,你到公园走走,看见湖边的长椅,背后往往写着这样的话:纪念某某某和某某某,勤奋的父亲,慈爱的母亲。落款是‘热爱你们的孩子们’。”

时至今日,中国尚缺乏像美国这样人人做慈善的社会风气。有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慈善捐赠款额逾3000亿美元,其中来自个人的捐款达82%。相比而言,中国的个人捐赠比例常年低于20%(2008年由于汶川地震,个人捐赠达54%)。首部《慈善法》将出台,但中国人的慈善观念却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树立。比如,对于个人的财富是应该回馈社会,还是该留给子孙后代这个问题,中国人可能需要数代才能转变传统观念。

另外,中国人对做慈善尚缺乏一种包容心。比如,在传出美国40位富豪响应盖茨和巴菲特的号召,愿意捐献至少过半财产后,不少国内媒体随即开始追究为什么亚洲首富、香港大慈善家李嘉诚不在名单之列。其实像李嘉诚这样的大富豪,他在慈善事业上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愿意用什么方式去做慈善,公众应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

 个人原因    部分富豪穷奢极欲财产不能见光

巴菲特和盖茨之所以把这次“捐献承诺”行动海外攻关的第一个目标定在中国,估计与近年来中国富豪人数增长迅猛有关。根据《2010胡润财富报告》,以人民币计,中国亿万富豪已达5.5万人,相比去年增长7.8%,人数仅次于美国。其中,有1900位10亿富豪和140位百亿富豪。

虽然富豪人数增速位居世界前列,但中国富豪的名声并不怎么好。提起中国的富人,总是与炫富斗富、奢靡享乐、飙车撞人等负面信息联系起来。即使行善,也总是有“捐款秀”、“诈捐门”充斥其中。根据中华慈善总会2007年的统计表明,我国拥有80%以上社会财富的富人对慈善事业的捐赠小于15%;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

有评论文章中提到,部分中国富人之所以惹人厌怒,一是穷奢极欲的丑陋,二是自我感觉高人一等的张扬。煤老板在车展上放言“连豪车带美女一起买”,宝马车闹事案频频发生,不断挑动社会的神经。在一些富人陶醉于金钱带来的特权之时,他们也在自我割断与社会中低阶层的关系。

此外,一些富豪的财富本来就源于“权力寻租”等不正当途径获得,根本不敢显富。另外,资金的流向也很成问题。大笔资金集中于各种社会商品的炒作与投机之中,而不是踏踏实实地投资于实业。炒房、炒煤、炒粮油,社会商品价格被游资哄抬,市场秩序在少数人的暴富中被搅乱。

面对炒房团一买就是几十套房,面对“蒜你狠”、“豆你玩”的彪悍,怎么能期望这些富豪会突然良心发现,大兴慈善呢?

 制度不足    慈善运作管理和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

再从客观角度来看。首先,受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所限,中国多数企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富豪的资金目前主要用于公司的发展壮大,他们中的许多人显然还没有到能拿出大笔资金做慈善的阶段。其次,中国慈善业制度上的不足也影响了富豪们的捐赠热情。

前文中提到,在西方,慈善在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种种执行的法定程序。正是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才使得大多数美国富豪们心甘情愿地做慈善。而中国身处剧烈转型期,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真正确立,与之配套的社会捐赠法规始终未获根本完善。比如在中国做慈善首先需要找组织挂靠,在行政的庇护下社会中介虽然有所发育,也仅仅2000多家,与美国100万之巨有天壤之别。相关的慈善运作管理相对滞后,富豪关心的减税等政策不仅规定相对模糊,执行起来更是关山重重。

还有一点是最致命的。程序不透明、管理制度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以及一些“慈善机构”浑水摸鱼、借灾敛财,导致整个行业的公信力下降。很多海外华人都曾有感受,当他们想要回馈乡梓时,往往会遇到捐赠无门或是所捐款项去向存疑等问题。近日,中国审计署的报告就爆出了青海玉树地震亿元善款陷入汇缴争议的事端。

总而言之,虽然在中国目前的土地上乐善好施的土壤还不发达,但是这都不足以成为拒绝有所作为、回馈社会的理由。中国人绝不应该等到钱多得花不了,或等到法规健全了再来搞慈善。慈善不需要“一声哨响”,整齐行动,而更多是基于个人道德的完善、公民责任的体现以及自身价值的选择。包括中国富豪在内的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当加入慈善行列,从我开始,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开始,中国版“慈善誓言”也就水到渠成了。

 编后    从慈善倡导正确的财富观

巴菲特和盖茨来华“劝捐”,前景并不容乐观,不过我们依然乐于见到两位来华。因为除了捐款,我们还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一直都觉得最正确的做法是为子孙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给他们一些钱。孩子们从你的善行里获得的益处胜过继承财富。”

现今的中国,大部分人热衷于追逐财富,人们对于金钱的顶礼膜拜,让人丧失了人性中很多真善美的一面。但在这些美国富豪的慈善行为中,我们看到一种有别于“金钱万能”的财富观。我们需要这种新的金钱观财富观对现今的社会意识产生重大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