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仓”是如何由慈善变为国税的-权力批判--梁发芾的博客-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08:47

“义仓”是如何由慈善变为国税的

2010-08-11 12:11

    

“义仓”是如何由慈善变为国税的
  梁发芾
  近日,国家要求慈善基金将善款交给政府统筹支配。这让我想起历史上的义仓,最后变成政府财政收入的事情。
  历史上,人们抵御灾害,主要是民间互相救助。政府虽然也有作为,但主要是靠民间。为了使赈灾更加有保障,更加规范,公元585年,隋朝,一位叫做长孙平的工部尚书,给皇帝上书,提出建立义仓的主张。他说:
  “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有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
  这个建议看来不错。要求当地的老百姓和军户,出纳粮食建立义仓。官方的态度是劝课,而不是强迫,属于半自愿的性质;老百姓交纳的粮食,也是随其所得,并不强行要求某种品种;储藏粮食的仓库建在提供粮食的人所在的村社,日常由村社的社司管理;义仓的粮食用于赈灾。隋朝时期,作为基层组织的单位,一个社大概是二十多家人户,但也不强行规定,一社的人户有多有少。义仓是设在社里的,因此也叫社仓。
  长孙平的建议被隋朝采纳,义仓就开始建立了。
  但义仓建立后,面对这样一份不菲的财富,国家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将黑手伸到义仓,攫取财富,满足国家也就是皇帝和官僚们的贪得无厌的欲望。
  义仓建立10年后的公元595年,隋朝廷要求一些地方的义仓,必须建立在州县政府所在地。原先,义仓设在村社,社司管理也方便,捐纳粮食的人监督也方便,而一旦村社遭遇灾害,救助也方便。现在,仓库设到州县政府所在地,管理不方便,更繁难。这样做当然只有一个好处,就是政府插手更便利了。596年朝廷又规定,社仓实行征税制度,按上中下三等征税,“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不但将仓库移到州县政府所在地,而且还将原来的劝课,改为强制性的税收,规定了不同户等的人们的税负。历史记载说,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途,无以支给”。政府插手义仓,将义仓粮食转用于政府开支,以致当真正的灾害发生时 ,义仓空空如也,不能施救。所以,后来的人总结说,“自隋以来,社仓兼充官费,不专为赈荒用。”义仓之所以被官府挪用,就是因为义仓已经建在州县,在官员掌控之下。
  唐朝建立后 ,重新设立义仓。《旧唐书·食货下》的记载:
  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今请自王公以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太宗曰“……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有司,议立条制。”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可之。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没有饥馑,则开仓赈给。
  这就是唐朝的义仓。如同今日的社会保险一样,每家都有向义仓交纳谷物的强制性义务,义仓积累的谷物用于赈灾储备,交纳的办法是每亩地交纳二升粮食。义仓设立在州县所在地。比隋朝当年义仓初设时将仓库设在村社,由社司管理来说,唐朝的义仓国家插手干预的力度强多了。
  据统计,唐朝从高祖到文宗的220年时间里,政府组织的赈贷共有136次,而其中义仓赈贷是106次,就是说,这些看起来由政府组织的赈贷活动中,其实真正起作用的是来自社仓的储备。
  虽然唐朝将义仓这种民间慈善捐助变成了强制性的税收,但是,如同今日的社会保险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一样,在唐朝早些时候,义仓仍然是专用于赈灾的,政府并不能挪用义仓储备。
  但是,所谓政府不能挪用义仓粮食,这不过是人们的善良愿望。那么一块肥肉在那里,政府怎么不馋涎欲滴?满满当当的仓库就在州县官的眼皮底下,由官员管理,就仿佛一个大美女坐在一个性欲旺盛的大男人的怀里,他怎么能坐怀不乱?唐朝前期之所以没有怎么挪用,那实在是因为政府财政收入宽裕,不急于动用义仓的粮食。而一旦政府财政吃紧的时候,伸手到义仓,就是必然选择了。
  历史资料记载说,“高宗以后,稍假义仓以给他费”。就是说,从唐高宗开始,国家就已经就手伸向义仓,将义仓的粮食用于其他开支,而不是专用于赈灾了。由于义仓被挪用,到唐中宗神龙年时“天下义仓费用向尽”,就是说,到那时候,义仓已经如同今日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一样,是完全空转了。
  历史记载说,武则天时期,“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千斛偿之”。武则天时期的一份墓志《崔【】墓志》说:“(崔【】)徙为醴泉令。而县之义仓旧多积谷,朝贵与州吏协谋僦饩,以倾我敖廪。公正言于朝,多所讦忤,遂左为钱塘令。”一个叫做崔什么的人,当了醴泉的县令。该县的义仓粮食满囤,权贵官吏们想法子要中饱私囊,这个崔县令向朝廷告发, 得罪了人,结果被贬为钱塘县令。
  唐玄宗时期是义仓被挪用最多的时期。玄宗时期将义仓的粮食“变造”成大米,运往长安,以充国用。这样,义仓就公开地变成了为国家聚财的工具,而不再主要是为赈灾粮食的工具了。除了将义仓的粮食“变造”成大米运送入京外,那时候还将义仓的粟米转卖,然后有倒买成轻货,送到京城,存储在皇帝的仓库。天宝元年,韦坚将江南义仓的粟米,转卖成诸郡的轻货,装满三百只船,聚集在长安望春楼下,下玄宗邀宠讨赏。天宝七年,杨国忠也“请在所出滞积,变轻赉,内富京师。又悉天下义仓及丁租、地课易布帛,以充天子禁藏”,就是说,把天下义仓积累的粟米,都要转卖变换成重量轻而价格高的丝绸布帛等便于运输的轻赉物,送到京城储藏于皇帝的小金库,满足皇帝的私欲。本来用于赈灾救灾的义仓,成为皇帝穷奢极欲,无耻享乐的物质基础。
  有学者对唐玄宗从天宝元年到天宝15年的赈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这十多年间政府没有进行过一次赈灾,当然更没有用义仓赈灾的记录了。原因是,义仓已经完全沦为皇帝的私藏。肉包子打狗,是有去无回了。
  至少在唐玄宗这时候,义仓名义上还是为百姓赈灾进行的一项储备。但是,唐王朝在经历过安史之乱,正式税收的租庸调制已经无以为继的时候,公元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把以前的义仓制度,完全改变为“地税”,义仓的名目和功能等等从历史上消失,历史上一直按亩征收,为赈灾储备粮食的义仓,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国税。从由老百姓半自愿地交纳,将仓库设在当地,由当地人管理,为当地人提供赈灾救济的义仓,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 终于最后成为国家的囊中物。

(详情请看《唐朝倉廩制度初探》張弓 中華書局 1986)

“义仓”是如何由慈善变为国税的-权力批判--梁发芾的博客-搜狐博客 物业税必须由人大立法-权力批判--梁发芾的博客-搜狐博客 权力批判--梁发芾的博客 踩住脖子割尾巴”的食盐专营-权力批判--梁发芾的博客-搜狐博客 艰难的传位-权力批判--梁发芾的博客-搜狐博客 僵硬的膝盖-权力批判--梁发芾的博客-搜狐博客 周国平要给贪官怎样的“厚道”?-权力批判--梁发芾的博客-搜狐博客 《房产税暂行条例》的修改应合法定程序-权力批判--梁发芾的博客-搜狐博客 税收非万能 加税要慎重-权力批判--梁发芾的博客-搜狐博客 房产局局长日记选-权力批判--梁发芾的博客-搜狐博客 国学家剩下的工作就是劝进了-权力批判--梁发芾的博客-搜狐博客 证书经济实质是权力经济-马宇的博客-搜狐博客 横舟:批判毛泽东,时代丧失权力 - 横舟的博客 - 环球博客 - Powered by X... 火车票实名制终将由神话变为笑话 - 刚仔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皇帝是如何垄断真理的-信力建-搜狐博客 发篇文章供批判:中国将很穷困?-吴祚来的博客-搜狐博客 美是用语言如何来表达的呢?-蔚然軒--清茶怡心的家-搜狐博客 由唐山大地震想到的……-晚风-搜狐博客 请尊重中国富豪慈善犹豫的权利-王攀的中国笔记-搜狐博客 石飞:权力与恶棍“混血”,公民惟有遭罪的份-石飞博客-搜狐博客 装修时如何选择电线! -我的博客-搜狐博客 李连杰的壹基金是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怪胎 - 石述思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慈善史话]义仓百年存续 昂山素姬,不仅是缅甸人的美丽-刘建华博客-搜狐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