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访荣氏兄弟遗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56:46
南方周末    2007-04-05 16:46:29

荣家第一家面粉厂紧靠的运河

荣家企业的扬麦机

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门外
□傅国涌 撰文/摄影
从杭州到无锡,4个小时的火车,早上出发,午后就到了,在苏州大学读研究生的朋友晓丹来车站接我们。我此行的目的是寻访荣氏兄弟在他们故乡留下的遗迹。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从晚清到民国,白手起家,在无锡、上海等地创办了二十多个民营企业,被誉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雄居工商界数十年,影响中国民族经济至深,是20世纪前50年实业家的代表人物。我想看看他们的出生地荣巷,看看无锡的茂新面粉厂和申新纺织厂,还有太湖边的梅园、江南大学旧址等等。
无锡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城,有山有水,山有锡山、惠山、龙山、灵山……水有太湖、京杭大运河,西南面紧挨着烟波浩淼的太湖,大运河穿城而过,其他各种河道交错(现在有许多河被填了修路,成了死水),水道畅通,加上地处苏南,长江三角洲最好的位置之一,陆上交通也很方便,早在晚清荣家兄弟办企业之初,就和上海通了火车,现在离上海的车程不足2小时。这里成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无疑有地理上的原因。
面粉厂成了博物馆
因为荣巷和梅园都在城西,晓丹建议我们第一站先去锡惠公园,那里有一个很大的祠堂群,她隐约记得荣家祠堂好像也在那里。在惠山看了泉水已干涸的“天下第二泉”,听了“二泉映月”二胡演奏,看了阿炳墓,还看到了林昭当年就读的苏南新闻专科学校。经打听荣家祠堂早已无存,也不在这一带,于是我们打车赶往市中心,晓丹去找他爷爷黄志远老人,带我们先去西水墩看“无锡民族工商业博物馆”。
原来博物馆就是茂新面粉厂的旧址,这是荣氏兄弟在一百多年前开办的第一个工厂,原名保兴面粉厂,在古运河边上(穿无锡而过的京杭大运河是后来新挖的)。灰色的三层办公楼门前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写得很详细,茂新面粉厂,原名保兴面粉厂,1900年筹资创办,1902年正式投产,是无锡第一家机制面粉厂。1916年改名为茂新第一面粉厂。最初的厂房等都被日军烧毁,现存建筑都是1946年重建的,包括麦仓、制粉车间、粉库和办公楼,建筑能体现那个时代面粉加工专业化生产的特点。这是中国早期的股份制企业之一,是民族工商业发祥地的见证。博物馆的主体就是当年的制粉车间、粉库。两台圆筒状的扬麦机(除尘器),还有一个大石磨,放在博物馆门口成了最好的雕塑,依墙而立的还有两条高达9米的螺旋型转梯,原是当年从英国进口的原装设备,打包后的面粉正是通过转梯从五楼滑到一楼,然后用小推车推走。黄老先生今年八十多岁了,在粮食局工作了几十年,面粉厂原来是粮食局的下属企业,过去他常来这里,所以他用无锡口音的普通话说起这些时,很有感情。博物馆内陈列的不仅是图片,还有大量实物,不仅有过去的营业执照、账本、股票、广告、合同,还有老机器、办公设备等。这些近代工业遗产能这样得到保护,并向公众开放,当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因为天色已晚,已经关门,我们没能进去,不巧的是第二天又是星期一闭馆的日子。只能留待下次再来了。我们绕着厂房转了一圈,发现玻璃窗是开着的,可以看到里面的许多老机器,我想拍几张照片,保安马上赶过来说,不允许拍照,里面都有探头。被领导知道,他们的饭碗就没了。
码头与厂区紧挨着,遥想当年,闻名遐迩的“绿兵船”牌面粉就是在这里装船,运往各地。浑浊的古运河水依然静静地流淌,见证了岁月的沧桑,荣氏企业的兴衰。喜欢看风水、读过大量堪舆书、差一点选择做一个堪舆师的荣德生,精心选择这个地方办厂,其实不仅是风水好,而且水路交通便捷,又近原料小麦的产区,当然适合办厂。荣家两兄弟决定创业之时不足30岁,在上海的钱庄经营有些积余,于是有了办实业的念头。一开始,对他们来说,困难也是很多的,毕竟是从零起步,毫无经验可言,当时全国只有4家面粉厂,去参观取经,人家连主要的轧粉车间都不让看。初办企业他们也遇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障碍,先是他们选中的这片厂址,有人告发他们擅自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这个官司好不容易摆平了,开始建起厂房,又有谣言说,竖烟囱要用童男童女来祭造,才竖得起来。这就是那个时候的风气。但是,荣家兄弟的事业从这里开始起步了,以无锡为起点,再到上海,到武汉,他们准确地抓住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契机,奇迹般地在面粉、纺织两个行业建立起了庞大的王国,称雄工商界数十年不倒。
老屋拆得差不多了
西水墩一带被称为无锡“工业遗存的富矿”,光是老厂房就有十多个,还有老仓库、老码头。东边与茂新隔河相望的是一家老纺织厂,过桥步行不久就到了。临河的老厂房,看上去有些年头了。黄志远老人告诉我,这就是原来的振新纱厂,是荣家兄弟和荣瑞馨等人合伙办的第一家纺织厂,时在1905年。后来他们退出,在上海另办了有名的申新纱厂,1919年又在无锡另办了一家纱厂,称为申新三厂,是当年无锡最大的纺织企业,地点在西水关外梁溪河边,现在是国棉一厂。天色已晚,我们来不及去寻访。
第二天一早,我们先去荣巷,向出租车司机打听,荣巷是不是还有荣家的老屋,她虽是本地人,但一无所知。她让我们在一个菜市场附近下车,自己去找。打听了一下,才知荣巷在马路对面。几个转弯,进入一条小巷,见门牌写着“荣巷街”,看来找到了,巷子不大,也不是很长,两边老屋看起来比较低矮,如同我们熟悉的江南小镇上破败的老街。一路走过,发现了一块石碑,有“近代建筑群”等几个字。据说荣巷保存完好的老建筑就有157幢。但外观看上去很不起眼,门一般比较小,进去才会发现院落深深。几经打听,我们才知道,荣氏兄弟的房子不在这里,而在我们先前经过的部队院子里,原来的荣家祠堂也在里面,据说老房子已拆得差不多了。
荣德生办实业成功后,热心办学,最早在荣巷就办了一家公益小学,现在叫荣巷中心小学,就在附近,我们找到了这家小学的老校长荣心兰,她已经退休,原来就是公益小学毕业的,为人热情爽气,得知我是来寻访荣氏兄弟遗迹的,主动带我们去图书馆查找荣家的资料,还送了我们一本纪念册,原来去年这所小学度过了百年华诞。她带我们去看小学的风雨操场,这在当年是很先进的,有上下两层,雨天学生也可以在这里活动和上体育课。操场里有一块特别的石头,刻着“天降山海”四个字,这块石头见证了荣家祖先迁居无锡梁溪河边600年的历史。操场边还有当年的水池,水面长满了青苔。荣校长告诉我,原来是活水,因为修路填了许多河,现在的水质不行了。临行时,她对我们说,有个叫荣勉韧的老人,78岁了,对荣巷和荣氏家族的历史很有研究,可以去找他了解情况。接着,我们到某部队招待所(现在还有一块牌子叫“荣园大酒店”)去找荣家兄弟幸存的老房子。虽然发现了几幢老房子,有点像是当年的,问了站岗的士兵,才敢确认,这些房子现在都是饭店和旅馆,四处转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派和幽深,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的,从一处保存最完好的院子看,天井有点像徽派建筑,但走廊、门窗都有欧式的风格,更大气一些,看看门上的玻璃雕花也不同一般,可能都是进口的,荣家毕竟已不同于传统的商人。后来听说,荣毅仁当年结婚的房子还在,只是几经装修,变化已很大。1949年解放军进无锡后司令部借用荣家的大院,大约1954年、1955年拆了荣家祠堂,特别是“文革”,部队根据自己的需要拆拆建建,许多见证过荣家生活的老房子都在那个时候消失。据说现在又要重建荣家祠堂和荣家大院了。
梅园不再免费开放
离开荣巷,我们先去荣德生在民国初年苦心经营的梅园,相距只有几站地,出租车在起步价内,说到就到了。梅园,我已向往久矣。二十几年前,我读过郁达夫的《感伤的行旅》,知道无锡的大实业家荣氏在太湖边有个私家花园,种植梅花数千株,却免费对外开放,并不用高大的围墙圈为己有。郁达夫在文章中说:“我在此地要感谢荣氏的竟能把我的空想去实现而造成这一个梅园,我更要感谢他既造成之后而能把它开放,并且非但把它开放,而又能在梅园里割出一席地来租给人家,去开设一个接待来游者的公共膳宿之场。因为这一晚我是决定在梅园里的太湖饭店内借宿的。”据说,当年梅园免费向社会开放,小商小贩穿越其间,荣德生没有将他们挡在外面,反而为梅园给他们带来生计而高兴。达夫先生的赞美之词今天看来仍不为过。
想不到二十多年后,我第一次到梅园正赶上梅花开放。因为花开的缘故,梅园的门票要30元一张(当然比起鼋头渚的105元便宜多了)。梅园早在上世纪50年代按照荣德生的遗愿送给了政府,已不是私家花园。
一进门,就看见红、白各色梅花开得热闹,游人如织。我沿着指示牌,先找到了荣德生的“乐农别墅”,两层三开间的小房子遮掩在一片绿荫和梅花之中,外观看上去简朴,不起眼,里面布置得比较雅致。著名学者钱穆1948年春天应邀到江南大学任教,就住在这个别墅的楼上,每到周六下午,荣德生夫妇就会从城里过来,住在楼下,周日下午离开。每次晚饭后,他们必定会在楼上或楼下畅谈两小时左右。荣德生对钱穆谈起兄弟俩办厂最初的动机是救助社会失业,也就是为百姓解决就业问题。钱穆问荣氏,毕生获得如此硕果,意复如何?荣氏回答,人生必有死,即两手空空而去。钱财有何意义,传之子孙,也没有听说可以几代不败的。这番话可以看作是一代实业家的财富观。钱穆目睹荣氏的个人生活,饮食、衣着、居住都很节俭,荣氏的日常谈吐也是诚恳忠实,丝毫没有沾染交际场合那种应酬的套路,更不像文人作假斯文态,每句话都是直抒胸臆,如见肺腑。他说荣氏的人生观和实践是一致的,在荣氏身上他体会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优良的一面。
荣德生喜欢梅花,自称“一生低首拜梅花”,办实业成功后,他在1912年买下这块地方,种上梅花,这里面临太湖,相去不过数里。在高处招鹤亭或乐农别墅楼上据说都可以看见太湖水面,船帆点点。别墅有他接待客人的“诵豳堂”(现在看到的书法是画家吴作人后来写的),语出《诗经·豳风》。前面的匾额“湖山第一”,没有署名,听说是晚清时代可以和袁世凯相抗衡的岑春煊写的。门口有别人送他的对联“使有粟帛盈天下,常与湖山作主人”,那是对他衣食事业和湖山情趣的赞词。厅内柱上有对联,内容是他平生经常标榜的:“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郁达夫说自己下榻在梅园里面的太湖饭店,只是我在梅园转了一大圈也没有找到,连指示牌都没见,大概已无存了,现在太湖边上的那个太湖饭店只是同名罢了。
荣德生的铜像在门前一处平地上,是1986年新立的。再往高处,沿石阶而上,过招鹤亭,到“宗锦别墅”前有荣宗敬的铜像,别墅只是依山而建的几间平屋,看上去却很坚固,有点像西式堡垒,外观略显粗糙,没有“乐农别墅”那么精致。看介绍果然是仿罗马拱顶建筑。再往前就是有名的“豁然洞读书处”了,80年前,荣德生在这里办了个书院式的中学,荣毅仁等荣家子弟都曾在这里读书,现在还保存着他们当年的作文。读书处的正厅叫“景畲堂”,旁边的山洞有明暗曲折的三条隧道,其中一条直通浒山顶上。周围树木成林,绿意盎然。往下看,梅花千树,一派烂漫,太湖在望,在这里读书,确实是人生一大乐事,只是而今看来有些太奢侈。当年,郁达夫说,梅园的好处在于它的位置,“在她的与太湖的接而又离,离而又接的妙处”。可惜,这种体验现在很难找到了。
兄弟的墓都曾被毁
离开梅园,我们到处打听荣氏兄弟的墓,听说就在不远处,有人说是十八湾,有人说是在公路边的华藏村。坐上公交车,沿太湖大道往前,按司机的指点,在华藏站下了车,发现有一条通往山里的岔路,路标显示里面有个华藏寺,我不无犹豫地往里走,正好有位上了年纪的大娘出来,赶紧问路,才知墓就在太湖大道边上,她说“文革”时村里的红卫兵把墓掘开,还要砸棺材,守墓人拼死保护,才得以保全。沿着大路往前走了不少路,眼前一亮,原来是荣宗敬的墓到了。从墓碑记知道,这里是十八湾张山嘴。墓在半山腰上,墓道前有一道不锈钢的栅栏门,紧闭着。怎么办?我正在发愁,有个师傅骑自行车过来了。问他:能打开门吗?他说门没上锁,随便就可以打开的。他就是到里面山上干活的。问他荣德生的墓在哪里,他不知道。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个墓,我有点兴奋,虽然台阶很多,竟忘记了累。终于来到了荣宗敬墓前,两边有对联:“民族经济先驱,创业精神楷模。”横批是“功在华夏”。我恭恭敬敬地向这位声称“多一枚纱锭就多一支枪”的大实业家鞠了三个躬。荣宗敬1938年在香港离世,1943年中秋节在这里下葬,棺材用的是独木棺,“文革”后墓地被破坏,1982年在原地修复,1994年又重新整修过。荣宗敬的墓枕山面湖,站在墓前,太湖就在眼底,湖中的小岛、岛上的塔尖都清晰可见。
下了山,我们先去浩淼太湖中的鼋头渚公园,本来是想看看荣德生当年出资建造的宝界桥。那是1934年,他60岁生日时,将祝寿的6万元全部捐出来做一件公益事业,听说桥一共有60个桥孔。正是这座桥把蠡湖(五里湖)、鼋头渚和太湖连接在一起。可惜,桥建在范蠡携西施归隐泛舟的蠡湖上,离我们进去的犊山大门还远,所以没能看到。
在鼋头渚看太湖,湖水中夕阳如金,幻成奇异的难以用文字表达的一种景致,也是照相机和摄像机镜头很难把握的,当年郁达夫向往的太湖日落,我看到了。直到天色渐暮,我们才回到城里,去找荣勉韧老人,他1929年出生于荣巷,1949年毕业于无锡师范学校,进荣家的开源机器厂当艺徒,1950年底当兵,晚年编过《梁溪荣氏人物传》等几本书。从他那里得知,荣德生的墓地在孔山南麓,是热衷风水的荣德生生前亲自选定的,背靠孔山,面向梅园。他在1952年去世后,随葬品为一套线装堪舆学书,一只平时用的怀表。“文革”期间他的墓被毁,遗骸无存,陪葬品当然也下落不明。以后在1984年重修,只是个衣冠冢,里面放了一件他穿过的衣服,还有一册他手草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画家刘海粟手书墓碑上写着:“中华实业家梅园主人荣宗铨先生之墓”。墓周围种了他喜爱的梅花。比起他哥哥的墓来,占地、气派都不可同日而语。我问起荣氏兄弟在荣巷里面是否有老房子,老人告诉我,“文革”前就被拆了,归了公,地基还在,那是一片“火龙地”,很值钱,不少房地产商都抢着要呢。
荣德生有了钱之后办学的热情特别让我感佩,小学、中学、专业学校,还有他1947年办的私立江南大学。我此行本来特别想去看看江南大学的老校址,钱穆当年曾在这里执教。荣勉韧老人说,太湖饭店就是江南大学的原址,还有一些老房子可以看到,比如万顷堂,不过已很难寻见当年江南大学的痕迹。钱穆在《师友杂忆》中说,江南大学的校舍在无锡西门外太湖滨的山坡上(山叫后湾山)。由此向南一华里许,即鼋头渚。校舍都是新造,风景极佳。他当时任文学院院长,办公室在楼上,开窗一看,太湖就在眼前。下午空闲时,他常常一个人到湖边村里,雇一叶小船到湖中任意荡漾,每个小时7毛钱。漫天烽火中,那仿佛是个世外桃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下,钱穆写成了《湖上闲思录》,完成了《庄子纂笺》,他在自序中称《庄子》是乱世之书,身居乱世而以注解乱世之书消遣,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乱世结束前夕,钱穆谢绝荣家的挽留,南下去了香港。江南大学也于1952年被撤销,新校舍做了当地政府的招待所。现在叫太湖饭店,是个五星级酒店。
荣氏兄弟在无锡留下的遗迹还有不少,比如申新三厂、荣宗敬在小箕山的锦园、健康里还有荣德生住过多年的一处房子(是他的大女婿李国伟的住宅)等等。因为当晚我们就要离开无锡,那只能等下一次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