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岗古海遗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9:26:08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位于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为保存完整的海蚀地貌。海蚀崖呈额状突出,高约2米,海蚀平台宽6米,高出今海平面约1.93米,为切平构造地面,岩层倾角15度,平台后有深0.3米的海蚀瓯穴。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遗址简介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的地貌颇为奇特:山岗的北坡和缓,南坡崖壁则呈额头状,下部山岩凹陷,岩壁下成斜平面台,台面向外下倾,倾角为15°。这是一种海蚀地貌,表明远古时代南海水域的边缘深入到现在珠江三角洲的北部。地理学家将它命名为古海蚀崖。此海蚀地貌形成于距今约6000年前,是世界上少数深入内陆的古海岸遗址之一,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海面变化的重要证据,对研究广州地区自然环境变化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1937年被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尚时发现。这一发现为海内外专家们所关注,它突破了世界古海岸线与今天海岸线宽度最大值为50千米的说法。在此之前,地理学家们普遍将意大利距今海岸50千米的内陆古海遗址视为海面从大陆退出的最大里程。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距今海岸100千米以上,是原来说法的一倍。
关于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南移的成因,学术界的观点有巨大分歧。吴尚时在1938年发表《广州附近地形之研究》一文指出,七星岗海蚀崖下平台高出平原1米多,是海岸南移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壳的上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意吴氏说法的学者认为,如同白云山的形成一样,白垩纪以来的地壳运动使珠江三角洲一带地表逐步上升,从而将海岸线推移至现在的位置。但这一观点并未被地理学界所普遍接受。另一些学者认为,第四纪世界性的冰川期将海平面抬高到水域足以到达七星岗一带,随着冰川期的过去,海平面又退回到原来的位置。而界于两者之间的看法则认为,冲积平原的发育使得珠江三角洲一带地表逐渐增高,并逐步向外推进,从而将海岸线挤到了现在的位置。他们认为,珠江三角洲平原是距今6000年间形成的,因此,七星岗古海岸存于距今6000年前。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遗址位置
广州古海岸遗址由海蚀崖、海蚀洞和海蚀平台三部分组成。它们由海浪侵蚀而成,是六七千年前广州古海岸存在的证据。海岸已南移了100多公里。该遗址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之一。 海蚀崖呈额状突出,高约2米。海蚀平台宽6米,高出今海平面约 1.93米,为切平构造地面,岩层倾角15度,平台后有深0.3米的海蚀瓯穴。它们都是在海浪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是五六千年前广州古海岸存在的有力证据。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是现在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遗址之一,现在的海岸已向南移动了100多公里,这在世界地质史上也是相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遗址现状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周围的大片农田现已被高架桥、民工窝棚、废品收购站、垃圾厂和化工厂包围。不仅找不到门或台阶靠近遗址,就连远远看上一眼都要冒着踩到粪便的尴尬。最后还是在遗址围墙右边废品收购站老板10多岁的儿子的带领下从围墙的破损处拽着1米多高的荒草爬上海蚀崖。只见珍贵的海蚀崖已被风化剥蚀得厉害,手一捏石块就碎了;微向外倾斜的海蚀平台则有一半淹没在深蓝色的油污泥潭中。80年代建造的围墙、纪念亭均已残缺不全,亭内布满鸡窝,著名金石学家商承祚题写的“古海遗址”碑镌在红砖斑驳的碑亭外墙,若不拨开重重荒草树枝已难觅踪迹。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遗址公园
在广州石榴岗路与仑头路交会处西北侧有一处黑褐色礁石墙,也许很多老广每天都会经过,但大概没多少人知道,它竟是有着“世界第一古海岸遗址”之称的国宝级海蚀遗迹——七星岗古海岸遗迹。从市文化局获悉,为妥善保护该处天然文物,2008年内将原址兴建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公园。
七星岗古海岸遗迹是由白垩纪红色砂砾岩层所构成的小山坡,在山坡脚约20米的距离内,分布着“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的典型海蚀地貌———海蚀崖高2米,前有宽约8米略为倾斜的海蚀平台,崖下的洞穴是深约1米的海蚀洞,洞穴上方成额状突出。有关学者考证,约在六七万年前,七星岗一带原是惊涛拍岸、白浪滔滔的南中国海岸边,时至今日,它已成为见证广州沧海桑田的活化石。
1963年3月,七星岗遗址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记者了解到,由于该处遗迹是现在世界上已知的深入大陆最远的古海岸,深入内陆达100公里,相比下,著名的意大利古海岸遗迹离海岸只不过50公里。所以现在国际地理学界普遍认为,七星岗古海遗迹完全称得上是“世界级”的海蚀遗迹。不过,由于长年缺乏系统管理和,七星岗海蚀岩已被风化剥蚀,遗址周边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违章建筑随处可见。现在市文化部门已论证通过了相关的抢修方案,预计今年内将会在其原址动工兴建古海岸遗址公园,在保持海岸遗迹原貌不变的前提下,对部分已风蚀的海岩面进行修复,同时全面复绿遗迹周边环境。预计,2009年初,遗址公园可建成并对市民开放。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历史见证
在大片裸露的红色岩系砾岩前面连着一片宽敞的海平台,石崖下部有一连串半米深的浪蚀洞,使上部额状突出。是五六千年前海浪拍击冲蚀而成的遗址,包括海蚀崖、海蚀洞穴和海蚀平台,说明当时南海海岸就在这里。岗前的大片农田绿野原是汪洋一片,而今海岸已向后退了约100公里。这是地理学家吴尚时教授于1937年5月14日发现的,是广州地区历经沧桑的证据。珠江三角洲约形成于3.7万年前,曾发生过两次海侵。七星岗海蚀遗迹很可能形成于第二次海侵盛期,距今约4000~5000年。
当时,全球气温可能比现在还要高温,普遍转暖,中、高纬度的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上升,现在广州城大部分地方,尤其是海珠区一带,处于一片汪洋中。海浪以其巨大的威力拍击岛岸,七星岗海蚀遗迹由此而来。
随着广州地区构造下沉作用暂停,淤泥作用加强,海水开始缓慢地退出广州。宋代时广州城下仍称“小海”,因海面阔,常有海中巨鱼游至城下。从明代开始,珠三角水陆面积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海退的速度明显加快,至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海水已退至顺德以南一带,随后以每年70~130米的速度退出。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遗址展望
广州历经沧海桑田变化的见证——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竟然与窝棚、烂屋、垃圾为邻,护栏破损,鸡粪、猪粪遍地,污水横流;有百多年历史、南方沿海地区独有的蚝壳屋现在仅剩2间,面临“绝种”。为此,省政协委员、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梁国昭近日呈递提案呼吁:保护该遗址和蚝壳屋刻不容缓!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位于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它们由海浪侵蚀而成,是六七千年前广州古海岸存在的证据。现在海岸已南移了100多公里。该遗址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之一。在七星岗以东1.5公里的赤沙村,还曾发现有古沙堤,沙堤埋有海生贝类动物牡蛎的壳(蚝壳),这是古海岸存在的又一物证。在七星岗南面2公里的小洲村,还存有村民利用从地下掘出的大量蚝壳建造的房子。这些海蚀崖、洞、平台、古沙堤以及大量的蚝壳,从不同方面印证了广州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具有颇 高的科学、教育、旅游价值。
然而,现在赤沙村的古沙堤已难觅踪迹。梁国昭说,在七星岗海岸遗址访问附近居民甚至国家单位工作人员,竟无一人知道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海岸遗址的存在。至于小洲村的蚝壳屋,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过去多达百余间,但现在大部分已被拆毁,仅剩下的2间,只是因为屋主举家外迁等原因才得以保留。梁国昭在提案中呼吁,整治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周围环境、研究兴建七星岗公园,对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小洲、土华等村的有科学、文化、文物、旅游价 值的民居,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把古海岸遗址及蚝壳屋的保护列入海珠区果树保护区、水乡风情村及生态公园综合旅游区建设规划,已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