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问题,有四大理解误区——中国应加快人民币升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6:07:52
远东经济评论:人民币汇率问题,有四大理解误区——中国应加快人民币升值(上)
2007-07-12 00:00:00
 
提要: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当前有四大流行看法:一是认为人民币低估表明中国操纵汇率;二是人民币加快升值将重创中国出口;三是低汇率刺激出口导致中国抢走美国就业岗位;四是中国将难以承受大规模资本流入。文章认为,这些都是理解误区所在。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既不表明中国操纵汇率,也没有影响美国就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中国出口企业消化了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而外汇储备激增导致的资本流入也不会超出中国的承受能力。
(外脑精华·北京)许多支持或反对人民币加快升值的常见理由都是错误的。事实上,加快人民币升值确实有利于中国。这不仅可以缓解国际压力,也有利于中国经济本身。在分析人民币加快升值的“真正”理由之前,首先应该讨论关于中国汇率问题的一些常见误解。
辨误之一:人民币汇率无关汇率操纵
中国的“准固定式”汇率体系的运作方式是:中国人民银行每天发布汇率报价,并根据报价进行外汇交易。如果美元过剩,无论是贸易顺差还是资本净流入导致,人民银行都将增发人民币购入美元;而如果美元供给不足,人民银行则卖出其美元储备,从市场上回笼人民币。
近几年贸易顺差的扩大意味着,人民银行一直是美元的净购入者,平均每个月的净购入额接近300亿美元。到2007年3月,外汇储备总额已达1.2万亿美元。许多人因此指责中国有意低估人民币汇率,从而获得了超强的出口竞争力,导致巨额贸易顺差。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固定汇率体制下,一国央行必然要根据外汇市场情况履行自身职能。而从技术意义上说,美元的大幅流入是外汇市场运行的结果。
事实上,明确中国的政策意图,有助于理解中国的固定汇率制。首先,1997年中国实行钉住汇率制,初衷并不是阻止人民币升值,而是避免人民币大跌。1995-1996年,泡沫经济破裂给中国经济留下了沉重的坏帐负担,企业大范围亏损,经济增长率降至一位数。而就在此时,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于是许多投资者确信,人民币将是下一块倒下的骨牌,短期资本开始以空前的高速度流出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钉住美元的决定显然相当于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而至2003年前任总理朱镕基离任时,他认为人民币固定汇率不仅是其任内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对全球经济稳定的巨大贡献。
第二,对于贸易顺差的猛增,中国政府和所有人一样不安。直到2004年年中,中国外贸仍然是逆差,认为人民币汇率存在结构性低估显然是无稽之谈。直到2005年年初,中国的贸易顺差才开始急剧上升,连创新高。无论中国政府还是大部分国外观察家,都对此大感意外。想一想中国政府的处境:6年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8:1,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要求中国政府保持钉住汇率制,以免人民币贬值;而今,汇率和当时大致相当,外国政府却在叫嚷,说人民币是世界上低估最严重的汇率。
因此可以说,中国并没有操纵汇率。而准确地说,是近年来的剧变令中国难以适应。
辨误之二:人民币汇率无关出口增长
近年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在逐渐加快:2005年升值2%,2006年为4%,2007年初以来的年增幅则为6%。另一方面,随着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减少,中国农民工工资的年增幅已经由几年前的3%-4%提高到10%-15%。
人民币升值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刃剑,原本应该对玩具、服装、家具、家电、电子品等中国的传统出口部门造成沉重打击。但从企业盈利数据来看,轻工业的盈利水平稳如磐石,毫无承受压力的迹象。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出口商把成本提高的压力转移给了国外的顾客。目前,不同国家的数据反映的价格趋势很少一致。但令人吃惊的是,中国大陆、香港、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数据都无一例外地表明,过去3年之中,中国大陆的出口价格已经开始上升。1995-2003年间,服装、玩具等传统制造业的美元价格年均下降3%-4%。但从2004年起,这些价格的走势发生了明显逆转,平均每年上涨3%-4%。电子品行业也出现了同样的变化。根据贸易伙伴国的数据,过去中国产电子品的美元价格通常每年下降6%-10%。而今,其价格已经不再下降。而中国的数据则表明,今年年初以来,价格已经已出现了大幅上升。
中国出口行业之所以能够避免成本上升造成的痛苦,原因在于其规模极大。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企业规模普遍很小,为了生存而以微薄的利润进行激烈竞争。对单个企业而言,情况或许如此。但总体来看,中国占据的市场份额已经非常庞大:美国玩具等低端制成品进口的70%-80%,服装进口的近40%,电子品进口的35%。这种情况下,中国厂商很容易转移其承受的成本压力。
当然,随着生产活动向越南、印度、印尼等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工资上升和人民币升值最终会影响到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但这种转变非常缓慢。事实上,亚洲经济最惊人的趋势之一就在于,中国成本的提高让其亚洲邻国也获得了提高自身产品价格的“喘息之机”。因此,至少几年之内,不要指望人民币升值能够减缓中国出口的强劲增长。充其量,其主要影响也只是抬高全球消费品价格。
辨误之三:人民币汇率无关美国就业
这并不是说,人民币升值无助于降低中国的贸易赤字。事实上,它会通过刺激进口来达到此目的。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人民币加快升值,在人民币问题上声调最高的美国将是受益最小的国家。
从2004年上半年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平均每个月的贸易顺差增加了近200亿美元。然而,其中新增的对美顺差仅为60亿美元,这个数字大致与美国在中国出口总额所占的比例相符。换言之,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长主要来自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即便是60亿美元的新增对美月度顺差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间接来自中国的亚洲邻国。从1990年到2007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从零增至GDP的2%,但美国对整个亚洲的贸易逆差却只增加了GDP的1.5%。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今天美国进口的许多“中国制造”的产品原来是“韩国制造”或“台湾制造”。由于大批加工制造业由亚洲其他地区转移到了中国大陆,美国的一部分贸易逆差也转移到了大陆。如果考虑到亚洲内部产业转移的影响,美国真正新增的贸易赤字主要来自亚洲之外的地区,包括欧佩克、欧洲、加拿大和墨西哥。
而且,没有充分证据表明,中国厂商突然侵占了美国的工作岗位。从1990年到2007年,制造业在美国非农业就业中所占的份额由16%降为10%。然而,1990年的份额也远低于1950年32%的份额。事实上,美国制造业所占的就业份额平均每10年下降4%,在中国问题出现的前后一直保持着这样的速度。而且,中国市场份额增长最快的领域是传统的低端轻工业。而几十年前美国的这些行业就已经接近消失了,1990年其在美国总就业中所占的份额仅为1.7%。总而言之,人民币加快升值不可能对美国宏观经济产生任何明显影响。
辨误之四:中国能够承受顺差带来的资本流入
另一个重要事实在于,人民币的渐进升值并没有威胁中国的经济稳定。许多分析家认为,外汇储备迅速膨胀会推动国内流动性的增长,超出央行进行冲销操作的能力,最终使经济增长和资产价格出现严重的泡沫。
然而,中国经济却非常平静。人民银行一直在稳定地吸纳外汇,而没有对国内利率构成过大压力,而且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过剩流动性比率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水平。另外,中国的信贷周期状态良好,全国房价涨势稳定,而且股市泡沫似乎也开始冷却下来。因此,没有理由怀疑,未来几年间,中国无法承受再创新高的顺差。
而且,中国的有关数据虽然看似很高,但亚洲其他经济体的相应数据还要高得多。中国大陆的经常项目盈余为GDP的9%,只不过相当于中国台湾和泰国最近的水平,而且远低于香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冲销操作造成的债务累计已接近GDP的15%,但台湾的相应数字超过30%,马来西亚则接近40%。许多亚洲经济体都曾长期平静地承受规模极大的资本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