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與澳門開埠初──從“下西洋”到“抗東洋”雙甲子之年的歷史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16:33

鄭和下西洋與澳門開埠初探


──從“下西洋”到“抗東洋”雙甲子之年的歷史思考

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  鄭國強

 

中國古代用天平、地支紀年,六十年一迴轉,謂之一個甲子。今年是雙甲子之年,是值得我們民族紀念、深刻思考和反省的一年。

澳門開埠四百七十年

雙甲子,指的是和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十個甲子,及中國人民「抗東洋」,全民抗戰打敗日本侵略者取得勝利60周年的一甲子。由1535 ( 明嘉靖14 )年市舶司泊口移至蠔鏡澳算起,澳門的開埠以至回歸祖國六年實行一國兩制的四百七十年歷史,剛好就鑲嵌在其中。

歷史是一面鏡,回顧過去,為的是瞻望未來。從中華民族的偉大航海家鄭和明代七度「下西洋」宣示國威,實行朝貢外交;到晚清國力疲憊,朝政腐敗,列強來侵,民不聊生,孫中山領導民國革命成功;封建王朝結束,旋又軍閥內戰,面對日本侵略,國民黨與共產黨携手合作,全民族團結奮鬥「抗東洋」,取得勝利。

在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年的今天,歷史回眸,這十個甲子,中國曾經由強到弱,一、兩個甲子之前,幾乎亡國。幸有仁人志士,奮起救國,革命重生,今日從新崛起,舉世注目。我們民族的這段歷史是怎樣走過來的?在澳門這個曾經在國家積弱時與母體分離,又在國家强盛之際得慶回歸,望東西、通南北的中西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一個觀察點,可以有特別的視角。

東西洋以珠江口為界

何謂東洋?何謂西洋?

屈大均著《廣東新語》有云:「從廣州虎門而出,水皆曰洋,在東為東洋,西為西洋。五月南風大盛,舟始開洋,亦曰飄洋。」從此說,東、西洋之分,便是以澳門所在的珠江口為界。

處於珠江口的澳門,所處的地理位置,作為中國之門,是最早打開的南大門,註定了她的命運與走向海洋時代的中國緊密相連。這個由最古老的蕃坊演變而來的特區,成為近代西風東漸的第一站,走過獨特的軌迹。

回顧歷史,早在宋元以後,中國東南沿海西行到東南亞的航線已基本形成。宋代北方被遼金阻撓切斷國際貿易線,轉向南海方面發展,東南沿海人民自發向南洋擴展,阿拉伯商人大量東來,「市舶之利」成為朝廷重要收入。

公元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宋大臣陸秀夫、張世傑擁幼主帝昺率數十萬軍民分乘大小船舶兩千多艘南逃廣東,致有文天祥在伶仃洋「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裏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元朝大軍追殺宋帝昺至珠江口,宋兵先退至秀山(今虎門),後又退至井澳(今大橫琴島)。七百二十多年前宋元大軍在路氹十字門海面的廝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悲壯的海戰。宋兵敗帝昺新會崖山斷魂,忽必烈元世祖的江山底定。南下逃亡殘存的宋代子民相信當時已踏足蠔鏡澳的土地。相傳沙梨頭永福古社附近曾成為宋軍抗元最後陣地。

自此元代中國海外交通港增加,東南沿海經濟開發,大量華人移居海外。

明初洪武年間,明政府平定大橫琴一帶海寇後,因該島山勢幽峻,易於藏寇,下詔禁百姓在島上居住。而澳門半島,則允許百姓定居。望廈村趙氏一族的祖先便是明初來此定居。

鄭和打通西洋航道

在明茅元儀編《武備志》刊鄭和航海圖上,有經過珠江口的清楚航道,可以清晰地看到南海衛香山所作為一個大島的地標。六百年前的珠江三角洲的沖積沙洲成陸及圍海造田沒有那麼厲害,所以水網河道縱橫,很多地方尚未連片。香山還是個大島,衛、所是行政制度。明朝剛剛建立時,國內不穩,集中安內,被動防禦,在沿海省份設立衛所,在北方修長城和派兵屯邊。鄭和航海圖上沒有濠鏡的名字,因為這個地方實在太小了。六百年前的史籍上也無記載。

地圖上無記載,並不妨碍蠔鏡澳即澳門的存在。澳門的開埠,與六百年前鄭和下西洋進一步打通了華南海岸與東南亞、非洲的航道關係甚大。可以說,是15世紀之初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打通了中國通往東南亞、非洲的海域,由此東南亞諸國、硫球群島地區的居民乘帆船在每年的季侯風期抵澳,進行朝貢之餘的貿易,最終使澳門成為貿易港。

中國史籍最早記載濠鏡之名者首推成書於1561年黃佐所撰《廣東通誌》,曰:布政司案查得递年暹羅並該國管下甘蒲沰、六坤州與滿剌加、順塔、占城各國夷船,或灣泊新寧廣海、望峒,或新會奇潭、香山浪白、濠鏡、十字門------」

澳門古稱蠔鏡澳,濠鏡是雅稱,此澳處於灣仔對面山與北灣夾角形成的港灣,是風帆時代海河相滙天然避風良港。《廣東新語》云:「凡番船停泊,從以海濱之灣環者為澳。澳者,舶口也。」澳門所屬地區於一千二百四十八年前設香山鎮,時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屬東莞縣管轄;八百五十三年前,即南宋紹興22年(公元1152)始劃南海、番禺、新會、東莞四縣瀕海之地為一體,設香山縣,涵括如今珠海中山澳門三地,在如今珠海山場地方設香山縣縣治。六百年前,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在珠江口對開的海面經過時,這個香山蠔鏡澳存在起碼已有二百五十多年歷史。

史載16世紀初明正德年間,已有阿拉伯商人在蠔鏡澳貿易。澳門開埠,史家以1535 ( 明嘉靖14 )年,廣東當局將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市舶提舉司(簡稱市舶司)泊口遷移至香山蠔鏡澳為標誌。這是鄭和始下西洋一百三十年後的事,十八年後,葡人於1553年租據濠鏡。《廣東新語》稱「香山故有澳,名曰浪白,廣百餘里,諸番互市其中。嘉靖間以浪白遼遠,重賄當事求蠔鏡為澳」。

1564年,澳門的名字初見於中國文献,時維明嘉靖四十三年,龐尚鵬的《題為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安疏》中寫道:「廣州南有香山縣,地當頻海。由雍陌至濠鏡澳,計一日之程。有山對峙如臺,曰南北臺,即澳門也。外環大海,接於牂牁,曰石峽海,乃番奏市舶交易之所。」

《廣東新語》有說「澳有南臺、北臺。臺者山也,以相對,故稱澳門。」亦有稱澳之對開海面,原來大小橫琴與路環氹仔形成十字門,故此地合稱澳門。

「南海之門最多」,珠江出海口的地方都稱門,有虎門為中路之海門,古稱虎頭門。還有小三門:虎跳門、雞踏門、雞啼門;新安而出有屯門、急水門、鯉魚門;新會而出有崖門、江門;香山而出有橫門、金星門、上十字門、下十字門,即今之澳門。

15世紀之初,明朱棣時期,六百年前的1405年,鄭和開始七次率由二百多艘船隻組成有二萬人之眾的混合龐大船隊浩浩蕩蕩駛下西洋,歷時28年,在這三分之一個世紀中,中國人的龐大船隊,突破了東亞與西亞東非之間的重洋阻隔,開創了歷史上大規模的海上探索與交流之先河,把中國古代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

馬六甲逆向到達珠江口

鄭和開闢的亞非洲際航線,成為西方人大航海的先聲。當鄭和的船隊啓航開「禮儀外交」十年後,在歐洲對大西洋的開發中一馬當先的葡萄牙,才開始對北非的征服:葡人於1415年佔領休達,1419年首航馬德拉群島,1427年抵達亞速爾群島,1456(或1460)年發現佛得角群島,建立深入大西洋的前哨基地。直至1497年,葡人伽馬的船隊才首次完成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新航道。當伽馬抵達東非海岸時,當地人就告訴他們:幾十年前中國人曾幾次來到這裏。事實上,葡人是在阿拉伯領航員的幫助下,沿著鄭和船隊開闢的航線順利到達印度。

1506年,葡人抵達錫蘭;1510年,佔據果阿。1511年,葡萄牙人佔領滿剌加,即今之馬六甲,開始進軍南洋群島及東亞。這是鄭和下西洋到滿剌加一百年多年後的事了。此時葡人佔領了滿剌加王國,也就控制了重要的馬六甲航道。葡人在熟識航道帶水引領下,反溯到達中國沿海一帶。1513年,歐維士初航中國抵達屯門。

1514年葡人皮雷斯所著《東方誌》中初次記述了澳門的名字:「除廣州港口之外,另有一港名濠鏡(Oquen),陸行三日程,海行一日一夜。」。當時皮雷斯尚未到過中國,他去過馬六甲、爪哇,關於濠鏡的記載,他是根据在馬六甲經商的中國人的口述。

1517年葡使皮雷斯隨艦隊到屯門,並擅闖廣州。1520年獲准進京,翻譯火者亞三冒充馬六甲使臣被揭破,明朝絕其朝貢遣回,皮雷斯抵廣州被拘禁後在獄中死亡。1522年葡萄牙艦隊與中國水師在新會西草灣相遇發生激戰,葡軍敗,中國水師「生擒別都盧、疏世利等四十二人,斬首三十五級,俘被掠男女十人,獲其十舟」。此戰役後葡人離開廣東,到浙閩沿海活動,後來葡人不敢以武力入侵,改以行賄手段入據澳門。自從將葡人逐出廣東後,朝廷並斷絕東南亞各國來廣州貿易「海舶悉行禁止,例應入貢諸蕃亦鮮有至」,「公私皆窘」,至1529年,兩廣巡撫林富上疏要求重開廣東市舶獲准,此時海禁重開。為防外船直闖廣州城事件重演,明令各外國船須在各洋澳駐歇,經官員上報抽分後,再作交易。濠鏡澳即為指定的洋澳,其餘有新寧廣海、新會奇潭、香山浪白、東莞屯門等近十個。

廣東重開海禁後,葡人重來先後進入上川島和浪白,但因諸多不便,最終轉來濠鏡。1553年葡萄牙人居濠鏡,與海道副使汪柏達成「協議」,汪柏允許葡人貿易,依例抽十分之二,葡人於1557年開始定居濠鏡。1563 年(明嘉靖四十二年) 寄居浪白澳的葡萄牙人已盡數遷入澳門。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葡人還偽稱滿刺加國入貢,明朝政府查實為偽託,嚴加拒絕。1573 年(明萬曆元年) 居澳門之葡人開始向中國政府繳納澳門地租,每年500両,由香山縣派員收繳入庫。1574年(明萬曆二年) 明朝在澳門北面蓮花莖設關閘,派官兵把守,防範葡人。葡人租居澳門長達276年,直到鴉片戰争後的1849年,阿瑪勒停止向中國繳納地租,全面侵佔澳門。

葡人入據澳門,發生在鄭和下西洋148年後。

倭寇為患與日本侵華

600年前鄭和舟師的出現,還有震懾和打擊東洋倭寇的用意。當時,威脅明朝安全的除了北方的蒙元殘餘勢力和西北的帖木兒帝國,更有東部海上的倭寇。元朝末年倭寇已出現,因日本內戰,部分武士和浪人到中國沿海搶劫,明初朱元璋時期非常猖獗。後朱棣時期改變戰略,組建鄭和舟師出動,震懾和打擊倭寇。但未竟全功。

由倭寇為患海疆到日本軍國主義多次揮軍侵華,東洋始終是中國心頭之患。從19世紀後半葉起,日本逐漸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發動和參加了一系列侵略戰爭,其中大多數是侵華戰爭。日本1874甲戌年進犯臺灣,20年後的1894年挑起甲午戰爭並侵佔臺灣。

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侵犯中國東北領土和主權,1931年策動九一八事變並佔領中國東北三省,1935年製造華北事變,野心鯨吞中國。1937年7月7日日軍炮轟宛平縣城、進攻盧溝橋,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中國人民不屈不撓進行局部抗戰;1937年七七事變,促使中國全民族奮起抗戰。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生死存亡的考驗使中國人民極大地覺醒起來,紛紛投入到這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中去。

當抗戰的烽火在中華大地遍地燃燒時,澳門兒女積極投入到抗戰鬥爭前線,出現了以歌聲救亡的偉大民族音樂家洗星海;出現了救亡殉難的四界救災會廖錦濤、梁捷、血灑長空的中國空軍戰士、澳門熱血青年林耀等英雄兒女!

經過艱苦卓絕的長期抗戰,中國人民終於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徹底失敗。

在回顧鄭和下西洋的十個甲子,中國人民團結打東洋,取得抗戰勝利的一個甲子的歷史,回眸澳門開埠至今四百七十年近八個甲子的歷史軌迹,鑑古知今,更加顯見澳門前途與國運密不可分。配合國家主體的發展,特別行政區應該作出特別的貢献。審視我們民族和平崛起的今天的環境,提昇我們的鬥志,配合國策,好好把握經濟發展定位,澳門才能葆有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20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