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八達 全面對接 多元發展--擁抱大珠江三角洲 提升澳門服務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8:52

澳門該如何面對時代挑戰?

四通八達 全面對接 多元發展

擁抱大珠江三角洲  提升澳門服務能力

澳門環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時事評論員  鄭國強

2003.8.8

 

受惠於中國改革開放政策,鄰近港澳、得風氣之先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過去二十多年,經濟快速成長,成為全球增長最迅速的地區。港澳兩地先後回歸後,政治改變,時空更換,範式轉移,經濟轉型,面對重大調整。作為外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與內部世界(中國特式社會主義)兩個環交接點的港澳社會,在「一國兩制」大框架下,通過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 the Closer EconomicPartnership Agreement,背靠珠三角、擁抱珠三角、融入珠三角,提升珠三角,強化服務能力,以贏得更大生存發展空間,鞏固原有優勢,發揮特長,締造新的大珠江三角洲,是全新機遇。作為「一國兩制」的信心工程,作為珠江口東西兩岸建立更緊密聯系的標誌工程––港珠澳大橋,快要拍板動工了,歷史新篇章將要啓動了!

「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從晚淸鄭觀應「盛世危言」到青年孫中山情懷斯土、高瞻遠矚的百年名句,希望有望在港澳與大珠江三角洲融合中得以實現。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盈虛之間,歷史演變自有規律:

港澳地區過去遊離於母體之外,成為南中國唯一發財寶地。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加速與世界接軌,由只尚空談走向務實致富強國之道。港澳勞動密集型以至科技型含量高的製造業,發展空間已漸次讓位給有廉價土地資源及幾乎是無限人力資源,成本低廉幾倍的珠三角地區。

相形之下,在亞洲金融風暴衝擊下,香港面對重大調整,怱視過熱的房地產要吸收「宏觀調控」軟著陸的經驗,樓價急墮,出現龐大數字的「負資產」人士,失業急升,青年人找不到工作,中年人再就業困難,社會怨氣沖天,政府面對重重困難。

中醫經絡理論對痛症有謂:「通則不痛,不痛則通。」回歸後的港澳有痛,其實也痛在不通。有環境急變下思想不通,也有人流、物流、資金流現實的不通。兩制之間若建高牆阻隔,勢難相通,所以急待開一道門,CEPA就是這道門。

鄰近港澳,得風氣之先的珠江三角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增長迅速。考其原因,香港資金投入作用很大。香港GDP一千六百億美元,是中國GDP約一萬億美元的六分之一,實力雄厚。統計廣東歷年引進外資一千二百多億美元,其中八百五十九億美元是香港投資,佔了整個廣東利用外資百分之六十八點八。與此同時,香港背靠發達的珠三角之利,有利發展成為以現代物流業、金融業為主的服務業中心,同時受益。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作為有健全法治、自由度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其國際聯繫、資訊中心、金融服務、物流運輸業的服務業優勢仍在。作為自由港、物流中心,香港的優勢暫時無可替代。廣東外貿出口百分之七十通過香港轉口。去年廣東外貿進出口兩千一百一十一億美元,其中一千六百多億美元是經過香港轉口。對加入WTO世貿組織後的中國,香港的領先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珍而愛之,不會讓她沉淪。

要有政治穩定才有經濟繁榮,只有經濟繁榮才能政治穩定,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問題。所謂有危便有機,香港七月政治風暴後,中央政府堅守基本法,冷靜判斷,順應時勢,採取柔性反應,促成全力支持香港經濟發展,不惜廣東讓利,亦要支持香港穩定下來,協助香港特區政府擺脫危機。黃華華省長前幾天率龐大代表團訪港「送禮」,全力催谷香港。過去因地區之間利益難擺平,長期議而不決的問題,一下子在快刀斬亂麻的有力舉措下,迅速拍板解決了:落實更緊密經貿安排、服務業北進、多種產品零關稅進口,以至港珠澳大橋立項拍板興建都在順利解決中,從而使粵港澳關係面對一個新的發展格局。

為了實現雙贏目標,港粵雙方日前協議進一步發揮優勢互補,促進兩地資源更充分合作,再一次強調要提高「前店後廠」的合作水平和層次。過去二十多年「前店後廠」的模式是民間合作尋找商機的市塲行為、無形之手點撥下形成的,如今在官方合作的層面提出,當有一番新景象。粵港在CEPA的總體框架下加強合作,優勢互補,爭取通過十年到二十年的時間,把包括廣東和香港、澳門在內的大珠三角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心,搞好優勢合作,促進繁榮發展,目標宏偉。

粵港合作,總體思路,一方面充分利用廣東省實力雄厚的現代製造業的優勢,一方面充分發揮香港金融、貿易、航運、物流及高增值服務業的優勢。建立粵港合作的新架構、新機制。聯席會議升格為雙方行政首腦出面主持,下設常務副省長、政務司級別的聯絡辦公室,設策略協調小組,就各個專題進行研究、跟進和落實。並建立民間的協作機制,建立雙方的企業、行業商會的經常性協助研討機制,通過參觀考察、研討會、展銷會、展覽會等等形式協助政府促進兩地經濟合作。要搞好兩地的優勢合作,共同營造大珠三角製造業和服務業同時並進的格局,增強大珠三角的國際競爭力,促進兩地的繁榮發展。

粵港合作十二個重點:

第一,加強粵港旅遊合作;

第二,協調粵港跨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第三,加強粵港高新技術合作;

第四,加強粵港服務業的合作;

第五,擴大粵港合作空間,鼓勵港商到廣東山區和東西兩翼投資;

第六,籌備近期召開粵港經貿合作研討會;

第七,加強粵港口岸合作;

第八,加強粵港教育合作;

第九,加強粵港知識產權的合作;

第十,建立傳染病情況交流和通報的機制;

第十一,聯合推介大珠三角;

第十二,加強粵港的文化體育合作。

澳門與內地的有關安排,仍有待十月定案,雖然可能無需如此太過細緻,服務側重對象有所不同,但肯定有同等機會參與建設大珠三角這個世界最具經濟活力和競爭力的經濟區域。這將是澳門經貿多元化發展的新機遇。至於能否迎接挑戰,抓住機遇,則還要看我們,是否只滿足於「一國兩制」政策寬鬆下成為最大的娛樂區,只享受現成開放博彩旅遊帶來大量觀光、進貢消費者的好處便心滿意足,而輕輕錯失了大珠三角號列車正在啓動,要建設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中心的時機。我們應爭取搭上這班車,爭得更大份額,融入珠三角,發展創意產業、發展美麗工業,吸引相當技術含量工業在澳門紥根,創造品牌進軍內地市塲,帶動就業,以利社會穩定和諧發展。

CEPA的主要內容除了貨物貿易,還有服務貿易。香港已成為珠三角的服務業中心,有充足的物流、金融、專業人士。服務貿易是香港的強項,服務業佔了香港GDP百分之八十六,香港的服務業進入廣東,有利加快服務業交流。

澳門的服務業也是強項,但除了酒店服務、導遊觀光、餐飲業,最強項的博彩業則在可見的將來仍難以輸出人才。

服務雖不能輸出,但遊客可以輸入。輸入遊客,內地開放旅遊帶給港澳的利益是直接而現成的。東莞、中山、江門、佛山4市試辦居民自由赴港澳旅遊,短期將擴大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珠海。北京、上海兩個大城市,是中國最重要的政經中心城市,與中國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打通了經絡,效益也是雙向的。珠海、深圳、廣州9月開放自由行後,在2004年5月1日前廣東全省全面開放,六千萬廣東省民都是港澳的潛在客源,對港澳重振經濟,更是打了強心針。去年內地到港澳旅遊的是六百多萬人次,實行新政策後,人數激增,很快將突破一千萬人次。內地到香港旅遊購物,平均每人消費五千元。假如能夠突破一千萬人次,收入就是五百億。人氣旺便聚財,澳門賭塲觀光客盈門,地產復甦,空置商業樓宇起死回生,或將改建為公寓酒店,帶動商機及就業機會,自不待言。

其實,把一切雞蛋全放在一個籃筐上,是相當危險的。上幾個月,SARS沖擊,旅遊危機,殷鑒不遠。香港經濟不景下開放賭波,美其名為「規範化」,看來鄰埠「生意淡薄,不如賭博」的取向,及中國西南周邊邊境鄰國地區紛紛開賭搶客,對澳門單一龍頭產業的威脅不少。而且社會缺乏多元化就業機會,扭曲價值觀,追求急功近利,形成青少年問題嚴重等警號,不斷在提醒我們:特許專營博彩業帶來的利潤固然豐厚,稅收固然可觀,但整個社會是要付出高昂社會成本的。倘能好好運用高收益去支持其他產業均衡發展,增強競爭能力,趁中央及廣東省政府政策傾斜,主動讓利之際,加強與鄰近地區合作,爭取在海闊天空中拓展生存空間,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要增強競爭力,人才成長是關鍵。政府這兩年出「安家費」供失業者讀書,立意是好,可惜法例不完善被濫用,引起後遺症不少。「福利政策養懶人!」令人無可奈何。「讀完書無嘢做」又是個大問題!配合珠江三角洲發展成製造業中心,未來大量工作機會應該在三角洲,但生活負擔成本遠較內地競爭者沉重的澳門青年如何適應?給予前期就業工資差距津貼補助,有無幫助其「衝出澳門」?看來可以成為與三角洲地區人才交流長遠合作的議題。既然澳門特區政府可以津貼學子在內地攻讀,津貼其工作實習,讓其在崗位上學真工夫,又有何不可?

澳門地方小,既怕餓壞,又怕過飽。急水難消,來得太猛,未及準備,也許並非好事。服務工作,要跑在前頭。首要搞好通關,搞好交通、搞好治安,搞好管理。遊客多來就怕通關效率慢,要提高效率。請記住澳門人平日也有十萬八萬人過關消費,高峯期十五萬至二十萬人來回,還有靠每日頻繁往來討生活的水客阻塞問題,也是個關鍵。

路通財通,是廣東二十多年快速經濟成長的經驗,其實,最早以實際行動支援路通的是澳門商人,由中山石歧到拱北關閘的民辦岐關公路於上世紀三十年代興建,岐關車路公司今天仍在運作中:大珠三角的第一座大橋要數1974年建成的澳氹大橋,澳門到廣州關鍵的四座大橋,也是在珠江三角洲百廢待興的年代,由澳門何賢先生主導成立南聯公司利用博彩業豐厚利潤興建的,以一九五八年全澳工人集體勞動開發的工人球塲地段發展權為抵押,到今年九月,這塊「地王」,將正式轉手。

面對珠三角大開放,路通財通佔先機,建議澳門要做好與珠三角全面對接的「四通八達」工程:

何謂四通?包括:

1, 關閘新關暢通

    關閘新關工程加快進行,爭取早日落成及電子化通關,以方便行將洶湧澎湃而至的旅客出入,要做到迅速過關,人通、車通。

關閘前地下廣塲有無商業化發展,提供發展商機的可能性,建議多作研究。

善用橫琴海關分流,以舒緩關閘的人流及貨流。要及早因應,建議在此進行一關兩檢,方便遊客,並選擇適當時機延長子夜通關,以至未來24小時通關研究。

 

2, 新馬路口建開合橋與灣仔直通

澳門珠海應全面對接,優勢互補。建議與珠海、廣東及有關部門磋商,在新馬路近十六號碼頭附近,架建一條觀光開合橋接通對岸灣仔,利用遊客人流,打通城市中軸線,吸引港客、臺灣客在澳門核心地帶觀光出入,帶動振興新馬路下段,發展舊城區。

如此形成新馬路的澳門中軸線連貫灣仔對面山,跨澳氹大橋到小潭山的一氣呵成,使珠澳交流與合作更為緊密,對發展旅遊觀光起著重要的作用。

此區域內擁有12處本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建築群,其座落恰以議事亭前地(民政總署辦公大樓)為中心向四周散射,經適當開發和整治,向大街、福隆新街輻射,開發步行專區,可建構為類似廣州北京路的集美食、購物於一體的綜合商業區。

 

3, 建跨海大橋通香港

      澳門爭取建港珠澳跨海大橋接通香港,民間努力了多少年?如今中央拍板,廣東支持,美夢將圓。配合未來珠江三角洲的發展,貫通珠江口東西岸交通,「成就一個圓」,可加強香港、澳門和周邊地區的經濟聯繫。

國務院於七月四日同意粵港澳三方成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由香港擔任召集人,三方各派三名代表為成員,以協調和全力推展大橋建設的前期工作,包括有關經濟效益、走線、環保及水文等各方面的研究。報告完成後,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申請立項。

當前必須盡快成立專門籌備機構;盡快確定通道的形式、走向和接駁點方案;進行環境、河勢與水文影響研究;改進兩地交通與車輛管制。

港澳一橋通,珠江東西岸有平衡發展機會,這是重大的一步。澳門如何配套?對各行業有何實際好處以致有何衝擊?要加快研究。

 

4,輕軌捷運系統澳氹路貫通

由於港珠澳大橋拍板,及珠三角的交通系統不斷完善發展,如何妥善接軌?將帶來交通秩序的新安排。

上一階段發表的軌道交通研究,尤其是通過第三條大橋下層舖設輕軌直達路氹新城的計劃,值得重新論證落實,優先進行。

輕軌交通第一要義是為改善居民日常交通服務。通過第三大橋接通氹仔、路環,可根本上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全面開發路氹土地資源。走線設計得宜,提供準確發車高效集體運輸新系統,將有助拓展生活空間,亦是扭轉居民使用交通工具習慣,改善澳門半島過度擠迫的環境,騰出寶貴路面為旅遊業服務的好機會。

輕軌交通一定要確立以服務本地居民日常生活為主,改善交通擠迫狀況,能掌握通車時間、提高城市運作效率的集體運輸系統。自由行遊客增加,對此要求同樣殷切。

何謂八達?包括:

1.        利用泊車經營全面開放之機,啓動市內暢通工程,要解決主幹馬路通化、輔助道路車位流動化,形成地區性小迴環轉乘系統,盡量減少塞車,做到交通達。

 

2.        迎接國內開放遊客自由行來澳的商機,加快完善澳門半島外環交通網,澳門半島爭取十五分鐘可達;爭取輕軌交通上馬,未來三島之間連成一氣,氹仔、路環二十分鐘可達。

 

3.        配合港珠澳大橋及廣東地區交通網絡的發展,簡化有關通關手續,整個大三角洲,形成三小時生活圈:香港半小時可違;珠江三角洲各大市鎮一小時可達;澳門作為粵西地區服務平臺,粵西地區二、三小時可達。

 

4.        充分利用京珠高速公路、中國西南沿海高速公路網,加強城市之間聯系。前期應與廣東、珠海洽商開放橫琴島,放寬讓澳門駕駛者一次性繳付上島路費、保險費後自由駕車上島,解決澳門地狹車多、機車無用武之地、駕車樂趣空間不足的問題。同時通過車流帶動人流,為共同開發橫琴作準備。讓澳門人士走向珠三角,任我縱橫,駕車可達。

 

5.        臺灣海峽兩岸三通,長遠勢在必行。澳門繼續扮演好變相直航服務角色,在兩岸間繼續做好中介橋樑、服務平台的作用,扮演好增進釋放善意,增強雙方交往瞭解的溝通角色。左右逢源,善意可達。

 

6.        加緊南灣湖工程收尾,善用南灣湖,充分開發南灣湖,建議湖畔交通路線重整,闢出遊人漫步安全活動帶;在建築物佔據湖景的一段,建議加填行人通道,形成沿湖環狀散步廊。湖畔開發名店街,成為遊客集中購物帶,營造商機。遍設歐式露天茶座,使之為澳門旅遊勝景,遊人勾留,美景可達。

 

7.        澳門地理位置處於東盟與中國(10+1)全面經濟合作框架的17億人口中心地帶,利用澳門與歐盟及葡語系國家和地區的自然關係,發揮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服務平臺、粤西地區對外經貿平台、中國與世界華商經貿服務平臺的「三個平臺」作用,創造商機,做到無遠弗屆的貿易可達。

 

8.        澳門要做好「三個服務平臺」的角色,要充分利用電子媒體,加強宣傳推介,讓外地加深認識澳門。澳門電視、電台廣播應強化功能,輻射珠三角及粵西地區,讓澳門發揮資訊服務中心作用;利用衛星電視、通訊中心、互聯網輻射東南亞及全球,宣傳文化,資訊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