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过程学分在语文学科中的运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08:58
浅谈过程学分在语文学科中的运作      作者:卢晓宁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35    更新时间:2007-12-18            [内容提要]过程学分是指只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量化的学分。过程学分在语文学科运作中,本文认为首要注意的问题有:总目标和分目标之间的关系;课堂内外的关系;加分与扣分的关系等。
      关键词:过程学分    目标    量化    激励
      
      学分是对学生学习的质与学习的量进行量化评价的一种分值。自从2001年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被定为学分制试点单位以来,学分制的实施就在校内全面推开了。经教育专家的指点,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把学分分成三大块来计算,即学习成绩绩点分(终结学分)、过程学分与附加学分。而其中过程学分的实施主要由各任课教师按各科“过程学分的实施方案”来实行。所谓过程学分是指先由任课教师将各科的教学总目标细化,学生只要达到某一个小目标,就能获得的学分。实施过程学分的目的是用学分来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每一步成就,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
      教学的目标因学科而异,教学的方法也因学科而别,那么,如何让过程学分在语文学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呢?下面我就过程学分在语文学科中的运作问题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    理清总目标和分目标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哪能一种学分,都是为教学的总目标服务的。因此,过程学分也不例外。如果说学科的总目标是一座山峰,那么子目标就是登上山峰的石阶。子目标必须围绕着总目标而设立,而不能是随心所欲的。根据中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看来,总目标的设立要考虑双重关系:其一是学生的基础与区域经济需求的关系。其二是区域经济需求与学生致力进取的关系。职高学生的基础是薄弱的,永康经济是以企业型、外向型为主的;职高学生的进取心是有的。据此,我在设定语文学科总目标的时候,对《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了有目的地选择与增添:加重应用型文体的教学分量;强调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积累;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等。确立这个总目标后,再把总目标分解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天、每一节课。当然,分解成的子目标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如为减少学生普遍写错别字的现象,我们可以在学生入职高的第一学期,把让学生掌握2500个常用汉字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每掌握100个常用汉字的写法及一般的用法加0.5分。那么,一学期150天,每一天只要掌握18-20个汉字就能达到掌握2500个常用汉字这一子目标。为增加汉字积累的趣味性,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每天背诵一首唐诗或一段精彩文字的形式来完成文字的积累。这样,学生的文化积累丰富了,学起汉字来也轻松了。
      一门科是这样,一堂课也应如此。我们应该把一堂课的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来完成。每一个子目标设置相应的学分。比如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得0.2分,能理解课文的大意得0.2分,能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得0.2分,能仿写一个句子得0.2分等。在这样的课堂评价机制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就能得到量化的评价。那么,一堂课下来,不论学生的基础如何参差不齐,他们都能凭自己的努力得到相应的学分。
      二、    明确课堂内外的关系
      对于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来说,课堂是联结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条重要的纽带。课堂既是教师的舞台,也是学生表现的舞台。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觉得这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学生的要求。所以,要让学生在“舞台”上有好的表现,教师的指导就不仅在课内,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外了。以前,学生在课外的学习过程我们是很难也很少给予评价的。学生学与不学基本上在于学生自己的自觉性。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纳入过程学分的评价范围。用过程学分来促使学生进行课外自学。所以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好课堂内外的关系。
      1、课前积累。课前积累不仅是一个根据预设目标进行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问题的过程。因为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旧知识与新知识定会产生差异或矛盾,差异或矛盾是问题生发的根源,而问题的产生能引发学生探疑的兴趣。这会给课堂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设定这一环节的过程学分占一节课过程学分(用10分作为一堂课的过程总学分,一学期得累计得最高学分的学生为本学期的过程学分的满分得主,即18分,其他的学生以此为基数折算学分。)的30%,即3分。这30%的学分又分成两部分:能完成预习题的得1.5,能提出有效问题得1.5分。如我的“赏杜甫之诗,析安史之乱之貌”一课的课前积累题是这样设计的:发给学生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写的诗歌10首,课外每背诵一首得0.1分;能解释“安史之乱”这一名词的得0.1分;能理解诗歌是从什么角度反映安史之乱面貌的每首得0.1分;能从字词句角度提出问题的每二个得0.1分(最多不能超出0.5分);能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每个得0.2分;课前积累能得到3分者再附加0.5分。给学生准备积累题的时间是二天,检查背诵的任务交给组长和课代表,学生所提的问题交给教师。这一环节既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的进行自学,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而有的放矢进行备课、上课。
      2、课堂创造。课堂是班级授课制的中心环节,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之一。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并辅以过程学分量化机制。因为这是一个中心环节。所以我设定这一环节占课堂总学分的50%,即5分。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角。在众多的活动形式中,我认为语文教学应采现代教学模式中的创造性活动形式为主。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曾提出“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其自身的”、“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而现在社会上需要的就是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力和创新的意识等。因此,我们在设置课堂过程学分时就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往这方面发展: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每个加0.3分;能在回答的时候加以恰当的分析的加0.6分;能对参考答案提出质疑的加0.9分;能表述独到的见解的加1.2分等。如在“赏杜甫之诗,析安史之乱之貌”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位学生就《石壕吏》中的“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分析到:“我从这二句诗读出了战乱导致人烟的稀少,村落的萧条,更读出了战乱带给人们心灵上的烦燥与痛苦。虽然老妇被士兵呵斥是苦,但是其实士兵的心里也痛苦,因为他也是一个有家归不得的游子,正如老妇当兵的仨儿子,怎么能没有背井离乡、思念亲人、生死难卜的烦恼呢?”。还有在学习《中国的牛》这篇文章时,有些同学从牛想到辛勤父母;有些同学从青松想到不朽的英雄;而有的同学却从恶鼠想到小偷,从被养大的猪最后被杀想到贪官污吏终究被捉等。这些有创意的见解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三个臭皮匠,也顶一个诸葛亮”,一个班有那么多学生,他们的智慧是不容我们质疑,那么我们就该鼓励他们,用学分来奖励他们,从而引导他们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
      3、课后深化。学生在紧张地思考中度过课堂的45分钟。利用课后的时间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整理不仅有巩固知识的作用,还能诱发更多的思考,以至使知识得到深化与提升。所以我们总是要布置与课堂的教学目标相关的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及时地回顾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再思考课堂上曾争论的问题。我设定这一环节的学分占课堂总学分的20%,即2分。课外作业的形式也是多样,所以也应设置对应的学分。根据作业的难易与作业量的多少设置课后过程学分:作文优秀者得2分;思考题据情况回答得0-2分;文字积累题据积累情况得0-1分等。
      当然,这三个环节的学分比率不是固定不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的不同而改变比率。如在地域文化调查积累方面,就应增加学生课前积累与课后深化的比率。因为做这方面的调查,其目的在于锻练学生的社会访谈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学生大量的锻练在课前与课后,课堂只是一个讲述的过程。所以我把三者间的比率调整为4:2:4。再如对古诗词的积累,主要让学生每天一首在课外完成,前40首每完成一首得0.1分,以后每40首翻倍得分。这一子目标无需占用课堂时间,也就不要与课堂的过程学分挂勾起来。因此,过程学分是可以根据目标的需要而灵活调整的。
      三、    摆正加分与扣分的关系
      我觉得,过程学分不仅有着一种量化学生学习过程的功能,还有
      一种惩戒教育的功能。我们在实施过程学分的过程中,可用加减学分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进步与问题进行适当的奖惩。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表现的好与坏就用一个死板的学分来衡量。我们可以让学分带有“人情味”——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认为“赞美是鼓励下属的最佳方式”,但又不能一味地盲目赞美,对于不足之处应及时指出批评,而“批评要像三明治似的隐藏在两个大大的赞美之间”。她的比喻形象地点出了表扬与批评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当教师的也应以表扬为主,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以激起他们希望与进取的火花;要以批评为辅,在批评时做到适时、适度,做到批与评互补,即“批”必须要“评”来补充,通过“评”来使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
      加分与扣分的关系就如同赞扬与批评的关系一样。加分是主流,扣分是个别。扣分要慎之又慎,不能随心所欲地把扣分当作牵制学生的把柄,否则扣分就失去了惩戒教育的作用。在扣分时,也要讲究扣与“评”的互补,讲究方法与策略,委婉道明扣分的理由,甚至要比表扬更耐心、细致。因为扣分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错误、改正缺点。
      以上所谈,只是我个人的拙见,陈述出来与大家讨论。总之,过程学分的运作问题是我们都在探究的问题,如何淋漓尽致的发挥它的作用与优势,用它来科学的量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以达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投入学习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相信,集中大家的智慧,多种科学可行的过程学分运作模式一定能建构起来。
      
      参考资料
      1、《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  国际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2、《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教育报》  2001年第11期
      4、《职业中学办学思想与实践》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