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为什么涨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2:15:03
农产品为什么涨价 

 

  今年以来,大蒜,绿豆,土豆价格持续暴涨,随后玉米、棉花、小麦等价格也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态势,农产品价格上涨几乎上演着“击鼓传花”的游戏格局。“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辣翻天”等网络热词迅速蹿红,与此同时,继“房奴”之后,吃不起蔬菜、水果的“菜奴”、“果奴”也开始纷纷冒泡,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在此背景下,政府部门终于祭出了严打哄抬农产品价格的重拳,以平抑部分农产品价格暴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在政府的强力打压之下,大豆、蔬菜等商品价格已应声下跌,一些前期高涨的农副产品价格出现了10%至30%不同程度的回落。然而,刚刚下降没几天,监管部门的利剑也尚在执行,绿豆、大蒜价格又似有卷土重来之势,小麦、水稻等粮价整体上涨的压力也显著攀升,少数地区甚至出现多种收购主体见粮就抢的景象,并开始带动食品价格的上涨,新一轮农产品涨价潮或将再度来袭,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部门不得不再次出面紧急“灭火”。

  行政打击难治根

  对于部分农产品争先恐后上涨的原因,各界有不同的解读,而自然灾害说、游资炒作说和生产成本增加说无疑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自然灾害的重要影响当然没错,今年以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有加剧的迹象,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北方多省市遭受高温炙烤、南方多省受暴雨袭击而涝灾严重等异常天气都大大影响了市场对农产品产量的预期,担忧未来供求关系或将失衡,事实上今年我国夏粮产量在连续6年增长后已出现首次下跌,而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产能扩张竞赛导致的需求却在大增。生产成本增加也是现实,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农业种植生产成本大大增加,这自然会导致农产品价格水涨船高。

  游资炒作或许多多少少难逃干系,但是否真是致农产品价格大涨的重要推手却迷雾重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由于2009年中国经济“保八”的政治任务,近10万亿的货币哗啦啦地流入市场,尽管上半年央行举着适度宽松之名、行紧缩货币政策之实,但市场上的银子依然十分可观,在楼市调控严厉和通胀升温的预期下,许多资金纷纷流出楼市和股市,而部分农产品成了这些资金青睐的首选。

  尽管部委之间对游资炒作农产品的看法存在一定分歧,但打击游资炒作农产品还是上升至国务院层面了,多部委行政式打压农产品暴涨很快找到了靶子。除了已众人皆知的“神医”张悟本,涉嫌囤积炒作农产品价格的一些企业也纷纷被查,被价格主管部门处以3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处罚,发改委近日还公布了百家企业开会串通绿豆涨价的录音。然而,百万罚单并非“对症下药”,而市场也与监管部门开起了玩笑。6月中旬以来大蒜价格又“疯”云再起,截至7月18日累计涨幅达21.2%,至每斤6.57元,再次回升到5月上旬的价格高位,并呈现加速上涨的态势;而绿豆价格在持续高温的助推下强劲反弹,从6月底开始,几乎一天一个价,市场并未老老实实地理会监管部门的重拳。

  大量游资恶炒关系民生稳定的农产品价格,政府部门理应加强监管,但问题是,现在的打击游资炒作农产品政策措施依然沿用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老一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挽救措施,政府行为短期化的倾向明显,注定了接棒小品种农产品价格疯狂的还会有下一个,今天控制住大蒜、绿豆的价格,明天又会再跳出小麦、棉花来。再言及最近半个多月粮油价格轮番上涨的情形,一名面粉经销商如是感叹:“绿豆涨了,大米涨了,现在连面粉也涨了。”行政式打压游资炒作农产品只能是扬汤止沸,无信息优势、单独面向市场的农民可能又无法摆脱“蛛网理论”的魔咒,农民最终埋单的历史或再次重演。

  其实,透过游资炒作农产品的表象,背后折射出国内经济投资环境不佳的深层问题。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热衷于赚快钱的态势不断蔓延,炒楼、炒股、炒艺术品等一直是游资青睐的对象,如今楼市调控趋紧,股市不景气,闲置的资金当然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渠道了,只是这次轮到了农产品而已。虽然民间投资“新36条”出炉了,但现在真正看好的民企并不是太多,观望气息十分浓厚,要打破民间资本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窘境依然任重道远。

  呼唤流通环节待“瘦身”

  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然而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一直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尚未有效改善,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诟病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从而使农产品最终价格出现较大的涨幅,连商务部官员都坦承,流通成本增加是支撑蔬菜价格高企的长期因素,中国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至3倍。

  农产品流通成本之所以一直无法“瘦身”,首先在于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流通环节的冗长。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流通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农产品从生产、流转、最终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生产者、小贩或经销商、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或超市、消费者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正是农产品产销中间环节偏多,对农产品的最终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相关数据显示,农产品流通每一环节至少加价5%到10%,由于层层加价,农产品从农民手中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价格往往上涨了两三倍。

  其次是物流损耗过大对农产品价格的拉升。目前中国农产品物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但由于农产品不易储存的特殊属性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落后,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率明显偏高。以蔬菜和水果为例,采摘后平均损耗率高达25%~30%,发达国家的损耗率普遍低于5%,美国仅有1%~2%,每年这种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

  此外,农产品各种服务收费秩序较乱也火上浇油。据农业部对粮食、畜产品、蔬菜等产销环节跟踪调查,一些产品销售费用及隐性成本过高,抬高了最终零售价。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调查也表明,农产品远销的过路费负担异常沉重,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其实并不真“绿”。例如,四川省装运5吨萝卜前往广东,在本省的绿色通道虽可节省500多元,但出省后一路上要经过近40个收费站,交纳3000多元过路费。

  农村“三化”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必须重视支撑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其他长期性因素,而农村“三化”现象的愈演愈烈无疑为粮价长期上涨的趋势提供了支撑。这里的农村“三化”现象指的是农村空心化、农田抛荒化、城镇侵占化。

  农村空心化倾向正愈演愈烈。由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特征和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局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加速流出,不少村庄几乎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这是农产品价格上涨背后的残酷现实。例如,今年7月,跨国农产品巨头孟山都公司在广西南宁市以北100多公里的马山县古统村举行玉米种子现场销售会,到场的主要是小孩和老人,20~30岁的年轻人不见踪影。

  农田抛荒化现象也不断抬头。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愈演愈烈,也加剧了农田抛荒化的抬头。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万亩,而缺乏劳动力是撂荒的主要原因。此外,价格低廉让农民种粮无利可图也是农田抛荒危机背后的动因。近日一名地方粮食系统官员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一个农村劳动力如果到城里打工,即便是到建筑工地上做小工,一个月的工资也可以拿到1000多元,而种一亩小麦的收入只有不到300元。”

  城镇侵占化问题更是浪潮汹涌。国土资源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土地监管趋严的态势下,今年上半年全国仍有2.2万件违法用地行为发生,涉及土地面积11.7万亩。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土地违法行为、占用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但整体土地面积却上升了14.1%。尽管从数字上看,中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目前还没有被突破,但以占补平衡制度为基础的耕地质量状况堪忧,此18亿亩耕地已非彼18亿亩耕地了,耕地的减少和质量下降对粮食产量产生威胁,并将进一步推动粮食价格的攀升。

  总的来看,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虽与自然灾害引发市场对供求关系的预期变化密切相连,也与国内通胀压力不“退烧”情势下的资金炒作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但更需警惕的是,农产品价格上涨背后的长期制度环境因素,不论是国内实体经济环境的恶化,还是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痼疾,以及农村空心化、农田抛荒化、城镇侵占化“三化”现象的愈演愈烈,都为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的长期上涨趋势提供了支撑。因此,政府部门关注农产品价格上涨表象的同时,更需聚焦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