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而优则仕”现象日益突出 中国科技界官本位泛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9:03
官方媒体昨天揭露科学家渴望当官,科技界官本位现象泛滥的种种弊端,指科技体制过度行政化的状况不改善,中国很难出现世界级的科学大师。   据《人民日报》报道,这些年来,强烈的官本位思想,在科学界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加剧的趋势,大大伤害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科研人员缺乏主体地位   不久前,一项针对全体院士和相关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2.4%的科学家认为管理过度行政化导致科研人员缺乏主体地位;在大学,几十名副教授、教授竞聘学校的一个处级岗位也屡见不鲜,许多有潜质的青年科学家刚刚崭露头角就成了所长、院长……“研而优则仕”的现象日益突出,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人民日报》引述四名曾经或正担任行政职务的科学家说,学者一旦当了官,就会有很多行政资源,就有了工作交流平台,就能和其他掌握资源的人认识和熟悉,就能利用工作之便建立“人情圈”。“你如果是领导,就具有了重要的无形资源和广泛的社会认可,这甚至比有形资源更可怕。”   而如果不当官,别人就看不起你。比如吃饭、开会,中国都讲究排个座次,你要不是领导,只能排后面,只能当配角。就连项目申报和评审,如果没有挂头衔的领导或者院士参加,似乎就显得不权威了。   报道介绍,受访的四名科学家分别是某重点大学某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某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某重点大学学院院长,某项目首席科学家;某国立研究所副所长。但这四名科学家都不愿意公开姓名。
  某院长说,在科学面前,职务和权力,按理说是不重要的,也不应该这样,否则对科学的发展不利。但是这些年,青年科学家愿意当官,确实普遍存在。比如近几年,公务员报考异常火爆,有些岗位几千比一,很多人不愿意读博士,却愿意到政府部门做个小职员。在小小的权力面前,科学反而很弱势。
无官职很多事很难开展   某常务副主任指出,真正的科学家是希望将更多的时间投入研究的,所以当官的欲望比较淡,但在目前科研行政化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不少科学家们都渴望能当上官。“领导身份是个名片,没有这个名片,不能说寸步难行,但是很多事情很难开展。比如说一个校长、所长和一个普通教师去找你办事,你会一样对待吗?”   某中心主任介绍,在大学,如果不当官,很难进入学术决策层。比如职称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也很难在学术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年轻教师有没有职称,有没有项目,有没有奖励,都要靠“投票”,而有权“投票”的基本都是学校的高层和中层领导。如果你没有一官半职,就很难进入决策圈子,很难有话语权。即使你进入学术机构,也只是配角,什么时候开会,如何分配资源,都不是你能决定的。   某常务副主任披露:当了官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我一个朋友,当官不到一年,好处多多,工资、奖金比单做教师时多了不少,住房大了几十平方米,参加会议、公款请客的机会多了,用车无论公事、私事,只要一声招呼……这一切好处,都不是一个普通教师和研究人员可以拥有的。就连孩子上学、看病等问题,你当不当官,情况也是很不一样的。”   对于科研项目立项,领导才有实质性的决定权,而专家评审机制常常流于形式。   某常务副主任说,查一下中国的科研项目,几乎都是单位领导,或者是主管领导项目最多。在申请项目方面,领导有天然的便利。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项目的评审基本上是领导说了算,项目给谁是领导说了算,最后的验收或成果水平鉴定也多是领导说了算。“很简单,鉴定专家组人选都是领导定的,如果不听领导的,那么对不起,下次评审就不叫你,你也就不是‘专家’了。”   这些学者指出,年轻人在官本位的氛围熏陶下成长,怎能涌现出独立的科学大师?中国现在连院士也不仅是头衔,也有了强烈的行政色彩,评上院士就享有了副部级待遇。
  某副所长认为,当官时间长了,科研要想出真正含金量的成果,就会越来越难。官方应采取措施改变科学家热衷于“当官”的现状,切实保证中青年杰出学者能够回到实验室和科研一线,而不必担心其利益受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