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解读:“质量门”与事后检测漏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56:18
导读:
近日,霸王、章光101、圣元3家公司均身陷“质量门”,这三家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而尚未度过危机的圣元美国时间8月9日股价单日跌幅近27%。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商品频频爆出质量安全问题,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二恶烷到性激素,中国消费者在消费问题商品的同时,也在不断认识新的化工原料。

中国的商品为何频发质量安全问题?中国的质量安全体系为什么无法挡住各种化工原料进入商品中?实际上,无论苏丹红、三聚氰胺还是二恶烷、性激素,这些物质在引发“质量门”之时,质检环节并不检测它们,而正是这种亡羊补牢式的防范体系,导致中国商品总是问题在前、防范在后。而整个监管体系因涉及部门众多,分工不明,又无专门的协调机构,导致谁都可以管,谁又无法全程负责。
1检测体系:亡羊补牢式的监管
中国制定食品标准的一个原则是:未列入添加剂标准即为禁止。一种化学物质无论是否有毒有害,只要允许添加到食品中,就必须有检测标准;只要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就不设立标准,也不进行日常检测。也就是说,在检测时,只检测允许添加物的含量是否在安全范围内,并不检测不允许添加的物质。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支树平曾总结称,三鹿案发前,国家质检总局确实不知道奶粉中掺杂三聚氰胺,质检部门检测牛奶,往往是感官检测和理化检测。检测项目中,包括重金属、药残农残、微生物,以及某种可能的细菌。三鹿事件暴露出检测标准缺失问题。实际上,近年来引发质量问题的化学物质如苏丹红、三聚氰胺、二恶烷等均未列入添加剂标准,那在检测中也并不检测这些物质。这就导致,只有这些物质引发产品质量问题,并产生严重后果,国家相关部门才会查办。三聚氰胺事件后的2008年9月14日,三聚氰胺才正式纳入检测对象,成为乳制品必检项目。致癌物质苏丹红早在1996年就被明令禁止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但10年来并未列入食品添加剂检测标准。直至2005年引发质量问题,检测标准才将其列入。
正是这种亡羊补牢式的监管方式,导致总是问题在前,防范和治理在后。对于商家来说,只要添加不是质检部门检测的物质,在检测环节便不会出纰漏。这种机制,非常类似于体育领域内的兴奋剂检测,反兴奋剂组织只检测被列为禁药的药品。而运动员如果既要通过服药提高运动成绩又要避免受罚,只能去服用新型兴奋剂。这也导致新型兴奋剂不断出现。但是,反兴奋剂组织也不断通过各种科研、监测等机制,增加禁药种类,而中国添加剂检测对象的增加,则主要是通过消费者的身体做检测,其代价要惨痛的多。
2008年底,中国公布了第一批食品添加剂黑名单,其中包括17种非食用物质和10种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但相对于全球正在使用的4000~5000种添加剂来说,防范作用非常有限,并未改变亡羊补牢式的监管方式。
2检测手段:技术落后 部分添加剂无法检测
在添加剂的检测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检测手段落后的现状。以最近的热点事件圣元奶粉质量门为例,媒体曝圣元奶粉可能含有激素,导致婴儿性早熟。事发后,湖北省工商等部门已对奶粉取样,但由于奶粉过去没有激素检测项目,也无相应标准,湖北当地无法对是否含有激素进行检测。根据媒体8月10日的报道,最终由农业部向湖北省提供检测激素方法。
目前,中国允许使用并订有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有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发色剂、漂白剂、酸味剂、凝固剂、增稠剂、乳化剂、疏松剂、甜味剂、品质改良剂等15类267种,用于500多种食品加工中。但其中的部分添加剂中国尚无法检测。以今年7月份麦乐鸡被曝含“特丁基对苯二酚”和“聚二甲基硅氧烷”为例,7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称,检测显示,麦乐鸡中“特丁基对苯二酚”并未超出国标。而“聚二甲基硅氧烷”则无法检测,因为国家尚未颁布检测方法标准,有关部门正研究建立相关检测方法。
即使中国具备了检测手段,但现实中仍存在直接监管部门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尴尬。2006年,海南媒体曾调查了当地油条添加使用氨超标问题,但最终从政府部门得到了一个尴尬的答案,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检测食品添加剂,但不负责监管;海口各区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监管却没条件检测。
3监管机制:涉及部门众多 分工不明
中国已经颁发了《食品安全法》,但在现实中,监管涉及到农业、经贸、质监、工商、卫生、检验检疫等部门,监管中存在职能交叉和模糊地带,这导致众多部门谁都可以管,但谁都无法对质量安全全程负责。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为解决多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2009年3月,国务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由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并对三聚氰胺进行了全方位的围剿。但是,不足一年后,三聚氰胺超标案件再度发生,官方通报称,问题产品均使用了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这说明,一年前的大规模清剿工作,仍留下监管死角。
因食品种类繁多并涉及到众多生产环节,由某一部门全权负责显然也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美国的做法是,多个监管部门对产品质量监管进行细致的分工,如:美国卫生部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负责监管所有国产和进口食品(但不包括肉类和禽类)、瓶装水,酒精含量小于7%的葡萄酒;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负责监管国内和进口的肉、禽和相关产品,如含肉、禽的炖菜、比萨饼、冷冻食品、加工的蛋制品(一般液态、冷冻和干燥的巴氏杀菌的蛋制品);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负责监管饮用水,由植物、海产品、肉和禽制造的食品。
除了分工问题,中国对商品质量的监管方面,还存在着监管和利益的选择。商品生产厂家既要接受工商、质检等部门的监管,又是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特别是当产品质量问题涉及到大型企业,政府则面临着要利益还是要监管的选择。在三聚氰胺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前,当地政府早已介入处理此事,但并未就这一涉及众多消费者安全的问题对公众披露。三鹿最终还是没有保住,但在当地政府处理三鹿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地方政府把地方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中国频频发生商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光是中国的商家无良,监管制度的不完善、监管手段的落后和复杂的利益纠葛,也是质量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
(作者:任冠军)
独家声明:网易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闻背景

圣元奶粉身陷“激素门”
名词解释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
食品安全标准内容
(一)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九)食品中所有的添加剂必须详细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