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看德育和心育--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9:14:45

我怎样看德育和心育-1

 



     “德育”现在叫的很响,投入也很大,这不错.。但操作起来,真有点点困难重重。搞德育的同志有时就叫苦连天,常常抱怨说:“话也说了”、“活动也搞了”、“感想也写了”、、、、、,怎么问题还一个劲地出?劲没少费,但德育的实效却十分让人忧虑。

面对现实,我们真应该坐下来研究一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底出了什么错?

一、     换一个角度想一想

实践告诉我们,看事务的角度不同,往往对事物的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加爵在大学期间,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将自己的同学杀害了。事情出来后,我们就认为他太坏啦!他太缺德啦!结论:我们得抓学生的德育。但道德究竟是什么?怎么抓?于是我们就遇到了前面的问题。

如果我们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我们就会发现马在读书期间并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学生。如果他早就是一位在道德上杀人越货的人,他能考上名牌大学吗?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呢?他与同学前世无冤,近日无仇,构不成杀人的动机。那他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呢?冲动。什么冲动?情感冲动,很明显情感是属于心理范畴。为什么会有这种冲动?心理品质不健康所至。为什么他会有这种不健康的心态?那就要研究一下他来到这个世界之时起,他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包括它的父母、伙伴、亲友、环境、老师、媒体、、、、对他的影响。就是这些造就了他的心理品质。其实就是一念之差,当他冲动时,他会调整自己,指挥自己,避开冲动,事件也就不发生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一种心理的控制水平。这样看来,马的行为还属于道德行为吗?很显然是一种心理行为,表明了他的心理控制水平太低,心理品质不良所至。

从这个角度想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学生中的绝大部分问题都应归结到“心态”。所以我们把学生中的某些违纪现象如“打架”“偷”、、、、、等简单地归结为“道德”是不准确的。问题的归类不恰当,也就没有从本质上认识事物,没有找到事务的根本属性,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是常常有人抱怨的“德育的实效为什么低”的原因。

二、     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心态控制

我们都知道,人体是由司不同功能的系统构成的。系统又是由司不同作用的器官组成的。我们从生理解剖科学中很明确地知道:人的大脑是心理器官,它只能产生人的心理机能,通过心态实现机能的表达。我们还知道大脑是指挥人体的司令部,靠什么指挥?靠心态、靠习惯。习惯是什么?是人形成的一种比较牢固的心态,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但人更多是意识层面的活动,如打人、帮助人,这种活动也靠大脑指挥,用什么指挥?用心态。这样看来,指挥人体的是大脑、大脑又是人的心理器官、心理器官只能产生心理机能,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人是靠心态指挥自己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心态作用的结果。

我认为的具体路径是:成长过程中人形成了自己的心态及心理控制水平;由于不同的心态就形成了对事物的不同的观念、意识;当受到外部事务刺激时,某种观念就给事务定性;之后展开独特的思维,指挥人的某种行为,造成某种结果。因此可以说“道德”的行为都是一种心理行为。从这个论点出发,我们应当认识到:心态、心理水平是道德的母体。没有某种心态就不可能形成某种道德,解决道德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心态问题。所以把德育与心育对立起来是错误的,说心育是德育的一部分也是不恰当的。心态是意识的母体,道德只是意识的一部分。所以在发达国家优先抓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事务的本性的,是承认客观存在的一种进步。为什么我们的国人还没认识这一点,还在旧的观念中打转转,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