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济”的名校网络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07:04

[一种声音]“不经济”的名校网络课

xilei 发布于 2010-8-10 20:32:00
 

  看似“不经济”的名校网络课程恰恰体现了世界名校知识无国界的胸怀,以及西方世界对于普世价值观输出的重要战略。

  曾涛|文

  纽黑文略带生涩的阳光照进Hillhouse大街上耶鲁管理学院二层的某间教室里,可以容纳50人的房间座无虚席,听众们或凝神思索,或伏案疾书,脸上紧张的神情将头脑里的激动和忙碌显露无遗;讲台上,站着一位瘦高的长者,眼窝深陷,鼻梁高挺,正在用平稳却不失节奏的语句向台下解释着自己的见解,间或用他那清瘦的手指在桌案上或黑板上敲敲点点。

  这位教授就是曾任美国经济学会副主席、凭借《非理性繁荣》一书准确预测了美国2000年互联网泡沫、并用《终结次贷危机》详细阐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的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管理学院教授罗伯特·希勒。他正在讲授的是耶鲁大学享有盛名的“金融市场”课程。

  这个场景,是我2007年在耶鲁校园内亲身经历过的。然而这一幕,已经不再只是耶鲁大学学生的专利,这门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前瞻性、深受学生们好评的课程,作为第一批经济类公开课出现在互联网上,供全世界学子学习。

  名校近在咫尺

  去哈佛、耶鲁学习是全世界所有学子心中的梦想,中国学生和家长更是对美国一流名校魂牵梦萦。在过去,坐在世界一流名校的课堂里学习只能是极少数幸运儿的专利,而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这一切并不那么遥不可及。

  位于美国东北部的波士顿和纽黑文虽然远在万里之外,但是聆听世界一流大师的讲解却可以近在咫尺之间。目前,包括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诸多世界顶级名校纷纷推出了网络课堂,用“开放式视频讲座和课程材料”的形式使每个渴求知识的学生不会因为时间、距离、费用等因素,而被阻断获得真知、开拓视野的途径。

  以耶鲁大学为例,目前耶鲁开设了十几个门类的36门网络公开课,涵盖了天文、哲学、历史、美学、艺术史、经济学、物理等热门领域,讲授者均是世界一流学者和各个领域的泰斗,所传授的都是他们多年来对本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真知灼见。只要登录耶鲁大学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这些课程;通过这些课程,任何人都可以自豪地成为一名“耶鲁学生”,通过网络直接聆听最高水平的知识传播,直接感受大师们的风范。曾经被海洋、签证和费用阻隔的世界名校,第一次离中国学生这么近。

  而这仅仅只是世界名校与中国学生和中国社会拉近距离的一个缩影。自本世纪初以来,不仅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学者走出国门,前往世界一流名校去学习、访问、研究,而且世界名校们还把自己的学生、老师、甚至课程带到中国的土地上来,用双方的交流和“送课上门”的方式直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不经济”的行为

  众所周知,这些世界一流名校绝大多数都是私立学校,学费高昂,一方面他们传播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在为那部分能上得起私立学校的学生和家长服务。以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为例,创办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和创办于1701年的耶鲁大学是美国最早的大学,办学历史长于美国历史,其精神和理念影响了一代代美国和世界精英,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美国政治经济体制和世界运行格局,重要程度和影响范围世所罕见。

  这两所高校的学费更是贵得惊人。目前,哈佛和耶鲁的本科学费为每年3.1万美元左右,加上必须的食宿费用,每个学生每年的花销接近5万美元,4年下来,需要20万美元——是一笔令美国中产阶级也难以承受的巨额费用。

  不仅如此,包括哈佛、耶鲁在内美国私立名校的录取更具特点,即他们会更多的考虑极少数精英私立高中的毕业生而非世界范围内同等考虑。相当于中国高考成绩的SAT分数仅仅是录取中衡量学生水平的一个方面,私立高中有针对性的培养更符合这些名校的胃口,因此,类似于Phillips Academy这样顶级中学的毕业生几乎可以个个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不过,他们的费用同样惊人,4年高中的花费几乎与大学相同。

  一句话,除了个别天赋异禀可以凭借极少数奖学金升学的天才少年之外,培养一名名校学生的费用接近天价。那么世界名校为什么将如此昂贵的课程免费向全世界开放,并且大力推广在世界各国的课程交流呢?这样做是不是太“不经济”了?

  非经济范畴的知识传播

  经济学原理的第一要义就是弄清楚经济学原理的适用范围。世界名校的开放课堂行为之所以看似“不经济”,是因为美国人太明白了,学校和知识传播,永远不是一个经济范畴。

  虽然在经济社会中,世界级私立名校是独立经营的个体,为了维持高水准的教学和培养条件,必须收取高额费用,然而盈利永远不是世界名校们的目的。耶鲁大学的校训是“光明与真理”,它的使命是传播知识、推动进步、实现个人解放和社会发展。正如耶鲁开放课堂的开篇词所阐述的那样,“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为所有愿意学习的人拓展教育资源”。

  上述“是否合乎经济学原理”的问题可能只是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才能提出的特殊问题。当教育改革使盈利成为大学存在的意义的时候,当大学教授从学生们的“老师”变为“老板”的时候,中国人惊讶于世界名校“不经济”的行为就非常可以理解了——不是他们太特殊,而是我们不正常。

  教授们读书、科研、教学的少了,喝酒、抄袭、溜须拍马的多了。老师变成商人、高校变成发证机构、高等教育“不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大学被市场化了,中国传统意义中“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被变成了西方经济学中理性、自利、放任的“经济人”——直到世界一流大学来到我们家门口,用事实告诉我们,学校不是盈利性公司,教师不应该是自利的经济人。

  这些世界一流名校网络公开课程的背后其实是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作为教育者,教授们出于慈善的目的更愿意把普世性作为教育的前提,把对教育资源的主动限制当作是对教育的最大伤害。作为文明传承者,教授们则更多关注于拓展影响力和传播价值观,把普世性看作是文明持续兴旺的源泉。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世界名校在传播音乐、历史、政治学、经济学等课程的同时,还把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带到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在经历了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之后的西方强国,正在以一种新形式的价值观输出去影响世界,并且收获丰厚回报。

  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关键,教育的普世性是它最可贵的地方,也是它最具生命力的所在。而从狭义的文明冲突和国家竞争观点来看,具有普世性教育观才是一个文明和国度最大的优势。一个可以成功输出价值观的文明,一个可以让竞争对手产生自愿崇拜和向往的国度才可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许美国已经在互联网世界的“信息无疆界”战略上尝到了甜头,深深体会到这个道理,“不经济”的教育其实是最好的投资。

  可悲的是,当美国一流名校正在离世界学子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却越走越远。

来源:《商业价值》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