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极论(41)】《刘子·防欲章》--养生与伤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4:24:31

【六极论(41)】《刘子·防欲章》--养生与伤生

那是不是天空中淫乱的狂星
    趁着月明,而不着黑色的囚衣
    那弯月在纸河撑起的桥径
    一群南来的僧侣无端地嬉戏
          ——《晚声》

 

《刘子·防欲章》解读(续二)

 

接下来,刘子从个体需求出发,具体讲述了养性与养生的方法。我们要有辨别地看下面这段原文:养生之法,关键在于心正。心正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要对五关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分辨甄别,去伪存真,对五种欲望更应该节制而不压制,满足而不奢糜;二是要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做到事为大家谋,功成千秋业。刘子下文讲述了第一层含义:

 

“目爱綵色,命曰伐性之斤;耳乐淫声,命曰攻心之鼓;口贪滋味,命曰腐肠之药;鼻悦芳馨,命曰燻喉之烟;身安舆驷,命曰召蹶之机。此五者,所以养生,亦所以伤生。耳目之于声色,鼻口之于芳味,肌体之于安适,其情一也。然亦以之死,亦以之生,或为贤智,或为庸愚,由于处之异也。譬由愚者之养鱼鸟也,见天之寒,则内鱼于温汤之中,而棲鸟于火林之上。水木者,所以养鱼鸟也,养之失理,必致燋烂。声色芳味,所以悦人也,悦之过理,还以害生。故明者刳情以遣累,约欲以守贞。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靡丽之华,不以滑性;哀乐之感,不以乱神。处于止足之泉,立于无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这段话,讲得非常透彻,共有四层意思:

 

(1)养生、伤生是矛盾统一体。“目爱綵色,……,亦所以伤生”这段话,从人的五种感知入手,讲述了再好的东西,如果不知道节制、滥用无度,也会走向反面。綵,指彩色的丝织品。斤,是古代的一种伐木工具,与斧头类似,但比斧头略小,横刃。蹶,颠覆、翻车的意思。简单翻译下这段话:眼睛喜欢看丝织品上亮丽的图案,但我要将它命名为砍伐本性的斤斧;耳朵喜欢听低俗萎靡的声音,我要将它命名为攻击心灵的战鼓;嘴巴贪吃美味佳肴,我要将它命名为让肠道腐烂的毒药;鼻子喜欢闻芬芳的香味,我要将它命名为熏灼咽喉的浓烟;身体喜欢安乘马车之上,我要将它命名为导致颠覆的机关。这五种事物,又可以养生,又可以害生。
这句话,深化了“自害”的道理。人,喜欢看美丽鲜艳的东西,喜欢听所谓的流行音乐,爱吃可口的饭菜,爱闻馨香的气味,喜欢乘坐豪华车辆,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人若把一生都寄托在这上面,就大错特错了。沉迷于声色犬马、酒色财气之中,必然使自己丧失人生的方向,导致在身体上满足了,但心灵深处空虚而痛苦。
六极图上,刘子所述的六种事物,均为满足物欲而存在。物欲是人的最低级欲望,物质成功是人生最低层次的成功,这种成功是最不稳定的。它们是人生的基础,同时也是人前进的羁绊、陷阱。

 

(2)贤智、庸愚,只在一念之差。“耳目之于声色,……还以害生”这段话,讲得非常辩证,核心是一个“理”字。“耳目之于声色,鼻口之于芳味,肌体之于安适,其情一也。”意思是说:耳目对于声音美色,鼻口对于芳香美味,肌体对于安适的喜欢、追求,都是人之常情,道理是相通的。但人因为这而生,也因为这而死,这之中存在着怎样的界限呢?刘子讲,这就像人有智慧贤明和庸俗愚钝一样,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就是因为处置上述五种事物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其实人本身区别不大。
接着,刘子打了个比方:这就像愚昧者养鱼鸟,看到天气寒冷,于是就把鱼放到热水中,以为这样就可以不让鱼冻死,而把鸟儿架到火焰的上方,以为这样鸟还能欢唱。水和树木,都是养鱼、养鸟的,但如何处置不对,不依事物的本真之理去养护,必然会导致焦烂。
养鱼、养鸟如此,人养生、养性也是同样道理。当你笑话上述那个用热水、火焰给鱼鸟御寒的愚昧者的时候,也应该自问一下,自己是否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呢?美妙的音乐,人人喜欢,但如果天天沉迷其中,也会让心境颓废;美丽的风景,人人喜欢,但如果流连忘返、迷醉其中,也将淡忘自己的达成之旅;美丽健康的异性谁不喜欢呢?如果为美色所诱惑而不能自拔,最终会像纣王一样昏庸残暴;高档汽车谁不喜欢乘坐呢?但如果以此来作为人生目标,那实在是贬损自己的人格。这就是“悦之过理”的含义。悦之过理,反过来就会危害自身的安全。

 

(3)真正智慧的人,是不会因为自己的所有、所得而被束缚。“故明者刳情以遣累,约欲以守贞。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御寒。靡丽之华,不以滑性;哀乐之感,不以乱神。”明者,就是通达之人,智慧之人,圣明的人。刳,音“枯”,剔除、清理干净的意思。《庄子·天地》中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郭象注释道:“有心则累其自然,故当刳而去之。”刳,最早的意思是挖去瓜果的心,以食用其皮肉。就像苦瓜,心不能吃,要挖掉,这就是刳。
刳情,就是对所见所闻,去伪存真。也就是对于知识层进行有效约束、整理,从而制约自己的欲望和情绪。遣累,就是要遣除累赘,不要挂心,不起心动念,也就是佛教里面说的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去除贪嗔痴慢。刘子讲要刳情,而庄子讲要“刳心”,比刳情更进一步。所谓刳心,就是要进一步超越理智层和原心层,更加贴近本真,这是人生达成的更高境界。只有做到刳心,才是圆满的觉悟。
接下来,刘子说:吃饭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营养搭配好就行了,穿衣足以御寒、不失对别人的尊重就可以了。人生不免出入奢侈糜烂的场所,这时不要失去自制力和理智,即不要“滑性”;人总有快乐和忧伤的情绪,但不要因为这些情绪,而困扰了照见本真的进程。

 

(4)知“止”是人生成功的基石。“处于止足之泉,立于无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这句话讲述了成全人之本性的道理,也就是达成的道理。什么是“止足之泉”呢?沙漠之中、高山之上,泉可以供给人救命之水,面对这样珍稀的资源,人也要知道止足,就是要“有够”,不可贪得无厌,更不可将公共之泉据为己有。《传》中有句名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就是有够而不贪欲,这样就不会招致耻辱;知止,就是知道自己的行动界限,不能让欲望无边无际,让行动不受限制,这样才会不断进步。
人若能处于止足之泉,立于没有危害的彼岸,那就是最终达成了。什么样子的岸边没有一点危害呢?那就是佛教里所说的“彼岸”,就是西天极乐净土。对于现实的人来说,极乐净土就在自己心中,就是自己的本真之心。一个人,能照见本真之心,就“立于无害之岸”了,这就是最大的“贞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