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大师 维基百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30:18
贝聿铭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贝聿铭
摄于美国驻卢森堡大使馆官邸 个人资料 姓名 Ieoh Ming Pei}- 国籍 美国 出生 1917年4月26日 (1917-04-26)(93岁) 中华民国广东省广州市 母校 麻省理工学院
哈佛大学
圣保罗书院 建筑作品 荣誉与奖项 普利策克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
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贝聿铭“聿”,拼音yù,注音ㄩˋ,粤拼jyut6,英文名:Ieoh Ming Pei,署名:I. M. Pei1917年4月26日-),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姓庄,清廷国子监祭酒之后,于贝氏13岁时罹癌过世,继母蒋士云,为中华民国驻外使节之女。贝氏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妻子卢艾琳为中国留美学生,他们育有3子1女,其中贝建中(Chien Chung (Didi) Pei)与贝礼中(Li Chung (L.C.) Pei)皆是美国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华民国馆,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1.1 早年生活
    • 1.2 职业生涯
  • 2 荣誉与奖项[4][6]
    • 2.1 学术
    • 2.2 专业
    • 2.3 勋章
  • 3 主要作品
  • 4 参考文献
  • 5 外部链接

[编辑] 生平

[编辑] 早年生活

民初时期,贝聿铭父亲参与筹组中国银行1915年调任中国银行广东分行,贝氏父便带着妻女离开故乡苏州,迁往广州市,两年后(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于广州市出生[1]

1918年贝氏父亲为逃避政争,举家移居香港[1],设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出任总经理,贝氏的弟妹皆在香港出生[2],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入读圣保罗书院

1927年贝氏父亲获政府谅解,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一家人就搬到上海。贝聿铭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因其祖父贝理泰要求,贝氏每年暑假会回苏州,入住祖宅狮子林,苏州园林的生活经验,影响到贝氏日后的设计哲学:“人与自然共存”、“家庭的真正含义:内聚力和历史”[3]

贝聿铭父亲公务繁忙,贝氏与姊弟妹主要由母亲负责照顾教养,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待人热情,交友广阔,贝氏深受其母影响[3]1930年贝氏13岁时,贝聿铭母亲罹癌过世,对贝氏及其家人带来重大打击,其父为忘亡妻伤痛远走欧洲,后奉派出任中华民国驻意大利公使[3]

贝聿铭18岁(1935年)负笈美国,先在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学,后转往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取得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士学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1954年归化为美国公民[4]

[编辑] 职业生涯

贝聿铭自哈佛大学毕业后,1948年加入地产商齐氏威奈公司(Webb and Knapp),担任建筑部总监(Architecture Director)一职,1955年成立I.M. Pei & Associates联合事务所,经两度更名为Pei Cobb Freed & Partners联合事务所[5]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氏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氏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氏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于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 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银大厦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氏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雷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2009年获得英国皇家建筑金奖等等。

[编辑] 荣誉与奖项[4][6]

[编辑] 学术

  •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
  •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MIT AIA Medal)
  • 1951年,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 1975年,获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终生院士
    • 19788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
  • 1979年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长院士
  • 1984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
  • 1993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誉院士
  • 1997年,获选为法国建筑学院(L'Académie d'Architecture de France)海外院士

[编辑] 专业

  • 1961年,美国艺术文学院“阿诺·布鲁纳奖”(The Arnold Brunner Award)
  • 1963年,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分会“荣誉奖章”(The Medal of Honor)
  • 1970年,美国波士顿国际学院“金门奖”(Golden Door Award)
  • 1976年,美国“汤玛斯·杰佛逊记念奖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Medal),表扬其“对建筑领域的卓越贡献”(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 1978年美国室内设计师协会“埃尔希·德·沃尔夫奖”(Elsie de Wolfe Award)
  • 1979年,美国艺术文学院“建筑学金奖”(The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 1979年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AIA Gold Medal)
  • 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建筑学金奖”(La Grande Médaille d'Or)
  • 1981年,美国纽约市“艺术文化类市长荣誉奖”(The Mayor's Award of Honor for Art and Culture)
  • 1981年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荣誉金奖”(Gold Medal of Honor)
  • 1983年普利策克奖
  • 1989年日本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建筑终身成就奖”
  • 1990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奖”
  • 1991年,美国柯尔贝尔基金会“卓越首奖”(First Award for Excellence)
  • 1994年以色列贝扎雷艺术与设计学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艺术与文学类耶路撒冷奖”(Jerusalem Prize for Arts and Letters)
  • 1994年中国建筑学会“杰出成就金奖”(Gold Medal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Architecture)
  • 1994年,美国纽约州政府“艺术奖”(New York State Governor's Arts Award)
  • 1996年意大利“新世纪金玫瑰国际奖”(Premio Internazionale Novecento La Rosa d'Oro)
  • 1996年,美国纽约市政艺术协会“贾桂琳·肯尼迪·欧纳西斯奖章”(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Medal)
  • 1997年,美国布朗大学“独立奖”(Independent Award)
  • 1998年,美国麦克杜威部落“麦克杜威奖章”(Edward MacDowell Medal)
  • 1999年,美国纽约市历史地标保存中心“文化桂冠奖”(Cultural Laureate)
  • 2001年美国哲学会“汤玛斯·杰佛逊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卓越成就奖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in the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2003年,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国家设计奖之终身成就奖”(National Design Awar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 2003年,美国国家房屋博物馆“亨利·C·特纳奖”(Henry C. Turner Prize),表扬其“对建造技术创新的贡献”(for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 2006年德国埃尔文·维克特基金会“东方与西方奖”(Orient und Okzident Preis)
  • 2009年英国RIBA皇家金质奖章

[编辑] 勋章

  • 1984年,获法国政府授与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 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与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 1993年,升格为军官勋位
  • 1988年,获美国雷根总统授与美国国家艺术勲章
  • 1993年,获美国乔治·布什总统授与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编辑] 主要作品

  • 1956年 - 1963年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 1961年 - 1967年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
  •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加拿大蒙特利尔
  • 1968年 - 1974年 基督科学教会中心马萨诸塞州 波士顿
  •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 雪城
  •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地安纳州 哥伦布
  • 1971年 - Harbor Towers
  •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 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 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总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
  •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 2002年 - 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 200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 200608年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达杜哈

台中市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蒙特利尔的Place Ville-Marie

香港中环中银大厦

日本美秀美术馆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

北京香山饭店

苏州市苏州博物馆

相关的维基共享资源
贝聿铭

[编辑] 参考文献

  1. ^ 1.0 1.1 大潮下的贝家——一个600年望族90年的变迁. 工成网 [2009-07-01]. 
  2. ^ Ieoh Ming Pei. World of Biography [2009-07-01]. 
  3. ^ 3.0 3.1 3.2 与贝聿铭对话 [2009-07-02]. 
  4. ^ 4.0 4.1 I. M. Pei.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2009-06-30]. 
  5. ^ Biography (I.M. Pei 1983 Laureate).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2009-06-30]. 
  6. ^ Curriculum Vitae of I. M. Pei.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2009-07-15]. 

[编辑] 外部链接

  •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