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是中国的羞耻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24:13
富人是中国的羞耻吗?

我们总是很在乎别人的看法,《时代》将韩寒列为最有影响力百人,我们跟着是一场众声喧哗,《新闻周刊》评价小沈阳是《最低俗的中国人》,国人谩骂、讽刺和反省交织着,又是一场热议。我们在乎,也比较,人无我有,就是面子,人有我无,就是羞耻。比较没有错,但也要看得清自己家的情况。

中国的富人没有例外,如果和美国的标准相比,他们在捐款行善方面是很不合格的。针对美国股神巴菲特和微软创办人盖茨早前发起一项前所未有的慈善运动,呼吁美国的超级富豪,捐出至少一半的财产,有34名富豪4日响应了呼吁,李宁的一篇《美34名亿万富豪行善再让中国蒙羞文章就给了中国的富人简单地扣上了不去行善的帽子,说“中国的慈善事业,何时也能像美国一样,有点进步呢?”

这话没有错,但慈善并不是一些有钱人遇到事情捐点钱救济救济这样简单的事情。就像梁江涛在评论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式的慈善是尴尬的,美国有盖茨和巴菲特的呼吁,还有很多富豪们的一呼众应,而在中国,我们看到只是陈光标的独角戏。因为没有法律的保障,慈善捐款、震灾义举很容易就成了闹剧、噱头甚至悲剧。

关于法律缺位、监管不力,以及丑态百出的诈捐门、一些地震善款去向不明等等我就不说了,因为说得太多,也没有作用,我们能想象中国炮制出美国那样大名鼎鼎、雷厉风行的遗产税吗?不能。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对于穷和富、慈善与否也不知不觉衍生出了一种扭曲的逻辑。

在国外,慈善是一种回馈社会,于是这成了社会的普世道德,于是普通人捐款和大富豪捐款都是很正常的行为。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就像老祖宗教育我们的那样,是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是一个“济”,就是帮助,说白了是一种更高的道德要求,而不是一种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我们往往容易把慈善这种行为就套在富人的身上,加上经济的发展和不断滋生的一些为富不仁的现象,比如开着豪车撞人的,比如为了钱不顾工人死活的,我们就容易对整个富人阶层形成仇视,也就是“仇富”。但富人和穷人真的是仇人吗,在一个有充分社会流动的社会不是这样的,只有越来越烈的贫富分化让流动的途径不通畅甚至堵死,才会有仇富,才会有富人的“不安全感”、移民,甚至求仙问道,而这,恰恰就是我们生活的年代。

富人在满足了自己的物质欲求之后,再也没有流动的途径,他们害怕“仇富”的百姓,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财富哪一天就会成为一汪池水,因为在我们这样公权力蔓延无边的社会,唯有权力才会有安全感,中国的富人没有合法向权力领域流动的途径,所以明哲保身,而如果在美国,也许他们早已经在大张旗鼓的竞选市长、州长和议员了。

那么我们普普通通平民百姓呢?我们更没有错,我们不是社会的上层,在呼喊无声,改变无力,流动无门的时候,就会有几种情况发生,或者沉默,诚如我们如今社会冷漠的大多数;或者愤怒,于是才有了仇富,财富能带来好的生活品质,不是与财富有过节,而是与财富给予富人横行霸道的特权有世仇。

如今,社会的冷漠让我们总是引用鲁迅,并践行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在揣测国人的想法。当然这不是因为我们回归了恶,而是为了在这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中求一份自保,是为明哲保身的潜意识在作用。

说到这里,其实我说的不是中国的慈善,而是我们在怎样对待自己,对待与我们不同的国人,对待社会,我依然会对那些为富不仁的人破口大骂,我不怕被贴上仇富的标签。但捐款行善这个事情是个道德要求,富人有选择捐与不捐的自由,就和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有仇富或不仇富的自由一样,这样的社会才是正常的。

回到中国式慈善这个话题上,虽然在我们的土地上乐善好施的土壤还不发达,但是这都不足以成为拒绝有所作为、反对回馈社会的理由,因为如果富人和精英等这些有财富和社会能量的人都放弃这片土地,拍拍屁股走人,而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徐图改变,那么不名一房,终日为了温饱和“体面”的生活而疲于奔命的普通百姓们就更没有能力改变了。

外国人说中国的富人和西方的富人不一样,是中性又略带贬义的。中国人说中国的富人和外国的富人不一样,是完全贬义甚至有些仇视的。而怎么改变这个印象,摘掉这个骂名,还是要看行动,当然这个行动是全社会的,而中国富人摘下“羞耻”帽子的那一天,中国的穷人们估计也都已经过上好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