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从假包子到假新闻,一场信无可信的尴尬(南方都市报 2007-7-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52:39
社论:从假包子到假新闻,一场信无可信的尴尬
2007-07-20 10:10:05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新闻,名为《纸做的包子》。报道中说,该栏目编导通过暗访,发现北京的早点铺有人出售用废纸箱和肥猪肉做馅的小笼包。这一报道经央视等各大媒体、网站转播转载之后,引起广泛关注,海外媒体也闻风而动。但10天之后,形势急转直下。昨日,北京官方发布新闻,称“废纸箱做包子馅”为虚假报道,为电视台临时编导訾某自编自导,北京电视台为此向社会深刻道歉,当事人已被刑事拘留。
10天前,民众以为报道是真的,包子是假的;10天后,官方宣布报道是假的,包子是好的。到底谁是真的,谁是假的,民众落得一头雾水。此刻,普通百姓只恨没有一双慧眼,能洞穿扑朔迷离的事态。
纸箱馅包子面世的时机,正是中国的食品安全危机四伏的时刻,内外舆论皆不宽容。这一极端案例的出现,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程度再次推高,民众一时哗然。而就在政府宣布,证实事情是虚假新闻,涉嫌记者造假时,仍有不少民众愿意相信是假包子,而不是假新闻,甚至有人怀疑政府查处也从中造假。
这些连环相套的不信任,使得一场包子引发的舆论风潮,转眼成为一场公众辨识真假的能力测试。然而,无论是何种的不信任,都并非多么理据充分,因而也难以在逻辑上立足。公众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基本上只体现了各自采信的某种情感倾向。一个原本事关食品安全的公共事件,跌落在一个奇怪的问题格局之中,事件貌似已经盖棺定论,而疑问却在公众心里打结。
这个尴尬的局面令人忧虑。围绕纸箱馅包子的来龙去脉,其中既有日趋严峻改善乏力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有媒体和记者的信誉危机,还有政府对新闻媒体的管理问题,诸多方面的个案层层累加,沉淀为今天公众的意识背景。猜忌、怀疑、不信任,成为了分化公共事件处理结果的民意之刀。
废纸箱做成包子馅,假包子转眼成为了假新闻。尽管事件以栏目编导造假而刑拘告终,但早点摊贩、新闻媒体、政府部门都未能幸免于这场丑闻。而如今弥漫在社会的不信任,使得这一事件的善终显得尤其艰难。公众可能既不信任早点摊贩,也不相信新闻媒体,同时也难以相信事件处理的地方政府。要免于公众猜忌和民间抗拒,事件处理可资改善的方面很多。
就媒体自律而言,此次事件处理几乎完全由行政主导,而并无媒体自主自律的空间。事发突然,影响巨大,行政力量火速启动,媒体只是事件处理的配角,形象相当被动委屈。事实上,涉及记者虚假报道,首先应该尊重的恰恰是媒体自身的自查自律。
2003年4月,美国《纽约时报》也曾发生记者造假风波。在得知记者可能造假的线索之后,纽约时报指派了5位记者、2位研究员、3位编辑对此进行调查,做了多达150次访谈,其后在报纸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长文自揭家丑,并为此向报业同行和读者致歉。此次纸箱馅包子事件发生后,政府公安部门迅速介入,使事件的处理很快由对假包子的查处,转为对假新闻的严惩。媒体自我纠错的机制还未能运作,就匆忙由官方裁定,过程也欠缺透明。这些都是事件处理并不周全谨慎的所在。
围绕纸箱馅包子展开的舆论,几经跌宕峰回路转,在公众不信任的情绪里,依然是真假难辨。这种公众的情绪反应,当然并没有十足的理由,未必经得起严谨的论证,然而,它们的存在,已经构成了公共事件处理的重大背景。从假包子到假新闻,公众情绪只是将信将疑。地方管理者当然可以我行我素,不过,公众的疑心如此深重,辨识真假如此谨慎,终究是今天公共事件处理中令人尴尬的场面。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07200403.asp
“纸箱馅包子”被查实系假新闻 北京电视台道歉/造假记者被刑拘
2007-07-19 09:22:37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谭人玮
■ 视频截图

记者查看包子馅

问老板怎么有嚼不动的东西。

获得老板信任后,目睹浸泡废纸箱

老板解释一般人吃不出来纸屑
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纸做的包子》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北京市工商、食品安全部门对此报道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执法人员,每天对北京早点市场进行彻底检查,均没有发现早点市场存在“纸箱馅包子”。北京市公安部门介入后组成专案组全力核查,于7月16日初步查明事实真相。
经查,今年6月中旬,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组临时人员訾某,化名“胡月”,先后两次找到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13号院,以为工地民工购买早点为名,要求做早点生意的外地来京人员卫某等4人为其制作包子。訾某自带了从市场上购买的肉馅、面粉和纸箱,并授意卫某等人将纸箱经水浸泡后掺入肉馅,制成包子。訾某用其自带的家用DV机拍摄了制作过程,随后将其编辑,用欺诈手段获得播出。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訾某进行刑事拘留,将依法严肃处理。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对该报道审核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力,致使该虚假报道得以播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北京电视台为此向社会道歉。
北京电视台记者暗访报道“废纸箱做成包子馅”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但也一直有网友发帖质疑新闻的真实性。昨天早上,有网友在搜狐论坛披露,这确实是一条假新闻,实际上纸箱是记者自己提供的。当晚,北京市官方新闻网站千龙网发布消息——《“纸箱馅包子”被查实为虚假报道》。
记者原来是“编导”
消息最早于昨天上午在搜狐论坛披露出来。网友“掌心化蝶”发布长帖《“纸箱馅包子”是记者编造的假新闻》。帖子称7月15日,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成立专案组对此案件进行立案侦查,7月17日凌晨基本查清,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组记者一手策划、编造了这一假新闻,肉馅、面粉是他买的,纸箱是他捡的。造假记者已被刑事拘留。
这个帖子9点发在搜狐的媒体论坛,直到晚上11点点击也不过70个,跟帖只有两个,完全没有引起注意。晚上7点半,千龙新闻网报道《“纸箱馅包子”被查实为虚假报道》,报道称,经查,今年6月中旬,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组编导訾某,化名“胡月”,先后两次找到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13号院,以为工地民工购买早点为名,要求做早点生意的外地来京人员卫某等4人为其制作包子。訾某自带了从市场上购买的肉馅、面粉和纸箱,并授意卫某等人将纸箱经水浸泡后掺入肉馅,制成包子。訾某用其自带的家用DV机拍摄了制作过程,随后将其编辑,用欺诈手段获得播出。现公安机关已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訾某进行刑事拘留,将依法严肃处理。
电视台在新闻中道歉
《京华时报》记者了解到,4名制造“纸箱馅包子”的嫌疑人是两对夫妻,均为陕西人,在太阳宫一带以卖早点为生,“基本不卖包子”。他们已被移交工商部门,工商正在对其无照经营的问题展开调查。
至于訾某,则是《透明度》栏目主力编导之一,去年从央视调过来,今年30多岁。他并不经常来栏目组,但是一直有不错的选题,曾做过“小商贩用猪肉刷羊油制作假羊肉串”、“黑心元宵”和假醋等报道。这些报道的收视率很高,訾某已成为栏目组的主力编导。
北京电视台的一位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透露,《透明度》栏目当时看到訾某交上来的片子后,在审稿过程中也曾不止一次地询问过事情的真实性,但訾某都很肯定,所以才播出的。
在昨天晚上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中,电视台承认生活频道对《纸做的包子》报道“审核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并承认报道播出后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表示要“高度重视这一恶劣事件,深刻汲取教训,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员”。
昨晚开始,各大视频网站流传的纸箱馅包子视频被迅速删除,到记者截稿时,很多链接都已无法打开。
日媒体大肆炒作
日本媒体在北京电视台报道出来后就开始热炒,播出了这期节目的片段,并加了一些评论,说中国人的食品都不能吃了。有在日本的留学生在之前博客里写道,一场地震终于让北京的“纸箱馅包子”事件在日本电视里退场了,他们之前看到电视、报纸上都大肆炒作这个事情感到很羞辱。
在日本的一个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自己亲手实践了把纸箱掺进包子馅,蒸出的包子可以明显看到纸屑,而且无法下咽。
部分网友很在意这条假新闻正赶上中国食品在国际上的信誉危机,给外国媒体尤其是日本媒体妖魔化中国食品提供了炮弹。“全国人民都被戏弄了,还给小日本看笑话!”天涯网友“poloship”说
事先早有网友质疑
7月10日,网友“白字秀才”在虹桥科教论坛上发帖《对北京电视台废纸箱做包子馅新闻的真实性严重怀疑》。另一个网友“止木”是位记者,他也在自己的博客上发文《质疑“废纸箱做肉包子馅”之类新闻的真实性》。这些质疑在网络上并不多见,当千龙网的官方消息一放出来,他们的先见之明就得到了网友们的赞誉:“真是个有头脑的人!”
网友的质疑除了新闻的一些细节,比如前面说,在工商部门前来检查时,“摊贩逃逸”,但后面在描述包子的详细制作过程时,却又有“摊主称”,前后有矛盾。还直指几个“硬伤”——
1
浸透了火碱的“肉馅”如何入口?因为香料不可能掩盖。一个包子店究竟规模需要多大,剔除其投入的火碱、面粉和猪肉香精等原料以及水电、租金、人工等成本,才能每天赚到其足够维持经营的正常利润?而一天要“多赚近千元”,又该要卖出多少只包子才能实现?这么多人这么多年都没吃出异样,可能吗?
真相:据訾某交代,拍摄中并未使用火碱,编造使用火碱的台词是为了增加视觉、听觉效果。
2
镜头并非在“偷偷”状态下能出现的样子。有不少镜头有非常好的角度,有些镜头切换根本不像一个掩藏的镜头能拍出的。
真相:确实不是偷拍,是摆拍。
3
整个报道中,工商部门自始至终都没有作过任何定性。最后工商部门取缔他们,并非因为用纸箱做包子馅,而是因为没有卫生或营业执照。甚至没有提到“废纸箱”这个词。
真相:工商部门对朝阳区所有可能经营早餐的店铺、摊贩进行了拉网式排查,都没能发现一家用纸箱做钉馅的。
4
网友得出的结论就是:可能有纸箱做包子馅的传言,记者很感兴趣,就找了几个民工,导演了一场记者如何发现,现场拍到废纸箱如何变肉馅的“新闻”。
真相:网友的推测非常接近调查出的结果。
专家模拟实验表明
5%的纸箱碎屑消费者就能发现
开始不知道是假新闻,北京市工商局非常重视,但在专项检查行动中未能发现一个包子含有纸纤维,并对新闻产生怀疑。市工商局召开了专家评估会,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和专家们集体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委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陈敏教授组织了模拟实验。根据论证及实验结果,专家形成如下意见:
(一)在包子肉馅中使用大比例纸箱碎屑的可能性不大。蒸熟后肉馅呈散状,根本不具备猪肉包子馅呈团状的基本特征;肉馅有嚼不烂的感觉,外观明显可见纤维状物质存在,因此,无论从外观和口感,都很容易被消费者发现,不太可能被消费者接受并食用。
(二)实验证明:即使猪肉中仅掺入5%的纸箱碎屑,肉眼依然能分辨出纤维状物质存在其中,经品尝,也有嚼不烂的感觉。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jwxy/200707190020.asp
“纸做的包子”新闻不简单——专业编辑也未必能分辨真假
作者:议宣
首先说《纸做的包子》的“假新闻”制作手法非常专业
http://tv.mofile.com/NHGR8EBF/
制作人訾某是《透明度》栏目主力编导之一,去年从央视调过来,今年30多岁。
曾做过“小商贩用猪肉刷羊油制作假羊肉串”、“黑心元宵”和假醋等报道。这
些报道的收视率很高,
訾某已成为栏目组的主力编导。
最主要的是訾某胆大包天,竟然调动了“左家庄工商所”的执法人员。
在新闻中还有大段工商执法人员查封“黑窝点”的镜头,
不但有工商执法人员追问不法商贩有没有营业执照,
还有工商执法人员拎起废纸箱子察看的镜头。
最后,还有大段质检部门教大家如何辨别“纸做的包子”的镜头。
(见附图)
而且訾某“讲故事”的水平不是一般地高。
訾某也知道一般人不会相信纸箱子能做包子馅儿,片中还有采访不信者的镜头。
訾某还自己做了纸箱子做包子馅儿的“实验”,当然结果是不成功
——说明纸箱子做包子馅儿是有“秘诀”的.
作为一个专业主编审查,也同样会被欺骗过去的。
作为一个专业主编审查,最多是亲自打电话去“左家庄工商所”向执法人员核实。
但即便是这样负责任地核实,也未必能分辨真假
——“左家庄工商所”执法人员去查封了那个“黑窝点”恐怕是真的。
所谓“眼见为实”,电视报道有图像为证,造假难度是比较大的。
訾某胆大包天,竟然调动了“左家庄工商所”的执法人员,更让人深信不疑
——最可怕的就是这种“半真半假”的新闻了。专业编辑也未必能分辨。
訾某可谓是“专业人士”,这则假新闻是我见到过的,造假水平最高的了。
http://www.sohoxiaobao.com/chinese/bbs/blog_view.php?id=695491
社论:从假包子到假新闻,一场信无可信的尴尬(南方都市报 2007-7-20) "纸肉馅包子"是真是假,信谁的? 民间怀疑:到底包子假还是新闻假? 中国政府面对公信危机 “纸箱馅包子”被查实系假新闻 北京电视台道歉/造假记者被刑拘(南方都市报 2007-7-19) “纸箱馅包子”被查实系假新闻 北京电视台道歉/造假记者被刑拘(南方都市报 2007-7-19) 社论:拒绝回应虎照真伪 政府部门自毁公信(南方都市报 2007-12-5) 社论:重塑监管公信才能挽救疫苗信任危机(南方都市报 2010-4-7) 社论:提升司法公信关键在于务求司法公正(南方都市报 2009-8-20) 康劲:略显尴尬的“纸箱馅包子”一审判决(南方都市报 2007-8-14)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社论:环保首先必须是一场政府风暴(南方都市报 2007-7-5) 社论:环保首先必须是一场政府风暴(南方都市报 2007-7-5) 郑其昂:一个拆迁户给吴敬琏的信(南方都市报 2007-3-7) 社论:放开毒奶诉讼确立司法公信(南方都市报 2008-10-10) 曹林:状元折翅:信权力不信能力的尴尬悲剧(中国青年报 2009-7-1) 李开复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2003.12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李开复) 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 从优秀到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