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观照的理论和方法--体方法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30:53

★求真斋★ » 佛学交流 » 如实观照的理论 18 12››

如实观照的理论
    体方法师
 
    今天跟大家来谈一谈如实观照的方法问题。
    我们上课这一段时间下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在理论上、法义上都有某一个程度的了解了,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行为和身心的状态中,还不能达到真正的所谓受用呢?法是听了很多,也知道很好,但是为什么我做不到?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这里。
    一般来讲,我们说因为听闻佛法马上就得大受用的,凭良心讲不多。自古以来,我们不能讲没有这种人,但是这个实在是少数的少数。其实,真正听闻佛法以后,从佛法的正见来讲,不仅要通过闻思修听闻的这个阶段,还要透过我们的思维、观察,对这个法义有更深入地了解,去肯定它里面的一些微细的地方,要更清楚、更明白它;然后还要去实证,就是说,在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去取证——去证明它、去修证它、去悟入,一般闻思修的过程就是这样。那么,我们今天连在思维上、观察上都还没有办法深入时,你还只是在“闻”的这个阶段里面,要达到身心的受用就很不容易。
    我们大家现在可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感觉: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真正的解脱,那么不管我们怎么进步,只要与这个解脱不相应的话,那个受用毕竟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先要有一个目标。今天学佛,我们也知道:过去不论造了多少业,我们只要断了烦恼、解脱了生死,业力就不再相续了。因为有这么一个捷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先放在怎么样断烦恼上面。我们现在听了很多道理,知道空呀、不实呀!都懂了,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理论上空,行为上却空不了呀?看到东西还是会起种种分别、判断,然后还要取呀贪呀,还是会起烦恼?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不能只有靠理论,我们也不能只有靠观念,我们要用我们的身心,去发觉这个理论里面的正确性,它与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有着直接的关连性,一定要先发觉这个问题。
    如实观照,也就是闻思修过程里面“思”的这个过程。思维,这个中间还要加上观察,思维和观察,这个才叫观照。那么,在什么地方思维和观察呢?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面。一般人分内外:内叫身心,外就是世界,山河大地的一切万法都是我们观察和思维的对象。不过我们的这个如实观照是比较重视内在的。因为外在的一切,虽然它会引起我们内在种种的执着和分别,其实重要的还是内在;你内在的问题处理好了,外在的东西要困扰你就比较难。所以,以这种过程来讲,应该是偏重内在的。当然你观察外面也可以,观察内里也可以,但从比较直接受用、比较快来讲,我们是偏重于内在,就象般若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个“照见”是在讲什么呢?你知道五蕴是空呀,大家都会讲,但是,问题是有没有真正的、实实在在地“照见”呢?真正的“照见”,般若心经讲了,确实是可以“度一切苦厄”。而“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脱生死、断一切烦恼。因此我们就知道“照见”两个字是多么重要!如实观照与心经“照见”的功能相同,就是要达到“度一切苦厄”,重点是在这里。
    那么,讲五蕴就是不离开我们的身心。以小乘的修法来讲,重点在身心“我执”的解脱,菩萨是广观一切万法。那我们现在不是广观一切万法,还是先从五蕴身心来下手观察它,所以,我们才要有如实观照这一个方法,这个可以直接地来解答我们这个最重要的问题。现在就来看,这个观照要怎样观照?下面有几个条目很重要。
    一般来讲,“如理思维”应该在意念上要去判断、要去分析,“法随法行”就是在身心上去实践。思维的过程中好像应该要有分别心,知识上的认知、种种修证、种种观想等都在里面,但是师父的如实观照有一点跟这里不太一样,就是说,当我们在观察我们身心活动的过程里面,不管它的过程是怎样,你照它“原来”的样子。这“如实”两个字,就是“照它原来的样子”。比如讲,现在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你的经济程度如何,也不管你现在的身心是在喜、怒、哀、乐的哪种状态当中,都没有关系,照你原来的样子,也就是照你身心当下的样子去观察它。这一点很重要噢!注意听!如实观照的“如实”二字,就是照你现在身心当下的样子,不管它现在是在喜怒哀乐哪一种状态之下,都没有关系,一定要照它原来的样子,原原本本的去观察它就好,重点就在这里。在观照的过程里面,不管你发觉它里面怎么样,重点是在照原来的样子去观察它,不要“迎”和“拒”。
    为什么不要“迎”和“拒”呢?比如说,我现在看到我自己的身心在生气,一般人第一个念头出来的是:“这个是不好的”。因为我们在法上认知:生气是不好的,烦恼是不好的。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有烦恼要去除它,目的就是要去掉烦恼。所以,在我们整个意念之中,“我要去掉烦恼”。因此,当我发现我身心竟然是在烦恼、在生气时,第一个念头浮上来的是“要去掉它,这个是不好的,马上要去掉它”。你就会拒绝它,要去掉它,这个“拒”就出来了。而我们发觉我的心灵很舒畅、很喜乐、很自在,你就觉得:“这个很好”,起了这个观念——“像这样没有烦恼太舒服了”。甚至因为有一些事情刚好碰到比较得意,比较欢喜时,你也觉得“哇,太快乐了”,会产生一种“迎”,欢喜心就出来了。我们在观察中,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如果是好的现象来,你也不要有迎(欢迎,欢喜地去领纳它的意思);看到很不好很不好的境界,很不好很不好的状态时,也不要去排斥它,这个叫“不迎不拒”。那么不取、不舍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只是有时候在某一种行为上、某一种现象上不同的解释而已,其实迎拒与取舍是差不多的。我们产生了某一种见地,发觉与外境的一些关系时,因为你现在不能完全在这个当下继续观察,你会被外面的境界转掉,取舍的心就在这地方会出来:“那个不好”,就要舍去某一个观念――本来决定的某一些观念,在思维中就会产生这种现象。那么“取”是什么?“应该这样,这个才好,我以后应该要这样”,这个取、舍心也会出来。这取、舍两种心态会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在判断,因为我们容易下结论。
    我们今天不管碰到什么事,不管是好的、坏的,我们会去判断它。那我们用什么去判断?用我们过去的观念:“这个是应该的,这个是不应该的”,马上第二个念头就出来了。那么,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根据什么而判断的?是根据你脑筋里面过去的那一套程式,也就是你固有的观念。你过去的观念不管是怎么组合而成的,每一个人的观念其实都不同,因为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潜在的意识里面都有一套程式已经固定的了,到目前为止是固定的程式。我们不管怎么样思维、怎么样行为、怎么样动作,都是根据这个而发作的。简单的讲,你就是以这个作为主人,这个叫你东,你就东;这个叫你西,你就西,是不是根据这个来判断它?当你在判断一件事情时,是非、善恶、好坏、欢喜不欢喜、喜怒哀乐,都是根据你过去的观念在下判断。那么,你想想看:我们现在里面存在的那个知见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如果你不能肯定你的观点完全百分之百的正确,那你用那个来判断会不会正确?所以我们这个如实观照有一个重点:暂时(我只能讲暂时)要如实观照,就不要用你原来的那个观念来判断。你先不要判断,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时,才能够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你一判断,自然就有取舍,有迎拒。不判断就不会下结论:“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对的,这是不对的。这个我都知道了”,很快的就用过去的观念来判断和下结论。而往往啊,你从现在反观你们的过去,从你们有意识做孩童到现在,做人为父为母都好,你们过去下过的判断,结论有几个是正确的?一切判断和结论给你们带来的是幸福快乐,还是真正的烦恼?百分之八十是烦恼多。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如实观照里面一定要有这个内容条件呢?这个就有很深的含义,有它很深的内容。你必须要以这样的一个态度来观察自己,你会产生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功效。
    那么,这个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呢?当然,师父会提出这个法的内容出来,自然有它的道理,不然不会无缘无故的用这个方法。大家过去虽然也听过如实观照,问题是做不好。为什么做不好?没有烦恼时他不观照,明明都已经烦恼了,然后才要去观照。没事他就不观照,有事才观照,目的都达成什么?要对治而已。以为我今天有事,因为观照就可以没事,所以他才观照。那么这个事情变成什么样呢?他在处理个别的烦恼而已,变成把它用在处理个别性的烦恼而已。我现在起了烦恼,我一观照:嘿!烦恼就真的没有了。他变成什么?他是用在对治上,对治他当下某一个事相的烦恼而已,他是在对治这一些。没有烦恼时,他就不知道了。就像师父所讲的,在树上很多树叶中发现某一个树叶时,我只是在对治这一个树叶而已。但是,事实上要注意:我们一般人这个如实观照用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他把它当作对治法,只把它做为对治的功能。
    一般我们现在普遍性在用功、在修行,他的目的大部分都用在对治上面。比如讲:“我要修定啦,我要让它一心不乱啦,我要让它烦恼不起呀,我要去除某一种习性哪”等等,他都用在这个对治上面。但是师父告诉你:如实观照真正究竟的目的,不是在对治上面而已,它是要解除一个根本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要发觉“诸法实相”,也就是我们般若经所讲的“诸法空相”,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主题先搞清楚,才不会落在对治的功能里面而已。我们上课那么久了,为什么师父说一定要先学基本的?佛法的基本课程懂了,你来如实观照时,就会很快相应,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我们今天没有上过缘起的这个课,我们不知道真正的目的是在这里,不知道真正的目的是在“诸法实相”的认和悟与切实地去看清楚它、了解它,那么一般都会落在这个对治的功能里面。譬如说他在修定,他只是在修定、修静,或是针对某一个烦恼暂时的去除,把它的功用变成在枝末上,不是在根部。但是真正的如实观照,解决的问题是在根部,是在“诸法实相”的认、悟,是在这个地方。那么,我们的重点当然不是在对治的功能,如果你能够照我刚刚讲的如实观照的内容去观照,“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按照这样一个观照的方式——纯粹的观照,一定照它原来的样子,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只是要观察它而已,纯粹地在观察而已。
    我们从来不认识自己,更别谈我们起心动念的状态,根本没有一个人真正认识的。我们这个如实观照要彻底的透入自己的身心动态、意念动态,只是要如如实实、完完全全地去了解它而已,只是要了解它、看清楚它而已,绝对不是在对治。注意听!一产生对治的心就不如实了,这一点很重要!你产生了对治的心,你已经在打仗了。在我们的如实观照里面没有打仗,注意听!没有跟它相对,没有跟一切法为敌,没有跟我们的身心为敌,注意听!没有跟它相对,只是为了要了解它,在观察它而已,就这么单纯:它好,跟你没关系;它坏,也跟你没关系,现在不是要跟它为敌,或是要调整它,要对治它,都没有。只是在观察它,是纯粹的一个观察。你会发觉一个很奥妙的东西:当你真的老老实实照这个“如实”二字去观察它时,你并没有要对治你的烦恼,但是你的烦恼会解除;你没有要修定,它会定;你没有要去掉一切种种的障碍,障碍不再起。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不是在修对治,当你修对治时,你的功效反而不好。
    为什么这样讲?从你们当下的身心里边,我们来做一个如实的反省:你们过去学法,不管你们学多久,不管用哪一个法门,都在对治里面,对不对?我请问你们:你们哪一个真正能解脱而没有烦恼、而心念不起的,有没有?有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其实我也可以告诉你: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如果是在对治里面的话!这个奥妙是一个事实噢,这个不是唱高调,这是一个事实。我过去学佛也是一样,很多法门:包括念佛、持咒、打坐、参禅,什么法门我都身心去实践,目的是什么?都在对治。有没有达到真正的一心不乱,真正的定,不起念,真正的烦恼一点都不来了,真正的解决了?今天不要说你我,任何一个人都一样,有没有办法达到?这是一个事实。今天不是在诽谤佛法,是真的,是事实哟!包括任何一个外道都一样,这个都达不到。包括外道的四禅八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也不过八万大劫,最后还要起,没有办法达到真正的功效,没有办法彻底嘛!所以,我们一定要先认清这一点。
    我们的目的不是在对治,一定要先搞清这个。这个如实观照绝对不是在对治我们的烦恼而已,它不是在对治,它一点对治的心都没有。只是要看清楚它怎么样一个面貌而已:任它起,你看着它起,看清,一定要把它看得清楚楚才好。那么,简单地讲,最后你们会发觉“实相”的问题。“真的吗?人家都有功夫,那么多修炼,炼得在那里都没有办法了,而我们就是凭这个而来观察它,真的能够悟到诸法实相吗?真正能达到解脱吗”?大家一定会怀疑,我们现在再来讲为什么。我们今天上课,讲缘起法,我们最后会有一个结论:我们之所以会起痛苦烦恼,是因为有“我”,对事事物物的实有感的执着。那么,现在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烦恼生死,或者是所谓的“我”,到底是什么?在佛法的观念上、知识上,我们都懂,这些都是缘起非实的。如果你没有上过这个课,先没有这个观念,你就去观照,那么就会离谱了,都执着在实有里面,认为是实有的。
    那我现在问你:如果烦恼是真实的,是实在的,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铲除?如果烦恼是真实、实在地存在的,它是一个东西,确实是实体,它是有自性的,确实是存在的,你既然不能铲除它,那你怎么对治?问题就出在这里。那么烦恼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呀?我们为什么会起烦恼?起的时候它住在哪里,它有多少,大家知道吗?从来不知道!我现在问你:烦恼是怎么样发生的?“不知道”;住在哪里?“不知道”;烦恼一共有多少?“不知道”。那我请问你:我们每天都在学佛、念佛、拜佛、念咒、禅定,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些啊!但是,这些你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跟虚妄的敌人在打仗呀!为什么不能受用?这就是原因。那你们现在可以了解,我们过去所谓的用功,在祈求以后的怎么样,其实都没有针对生死的根、烦恼的根。真正生死的敌人和烦恼的敌人,你根本找不到,你怎么下手?只是跟虚妄的敌人打仗,然后拟设出一个虚妄的境界:“我要达到那里去”而已。这个都是什么?坚固我执,完成贪欲!贪欲就是烦恼,只是在坚固我执和制造更多的烦恼贪欲而已。那这样生死能不能断?
    讲到这里,大家都应该要清楚呀!为什么修行的人那么多,而真正受用的人那么少?现在根本就没有人敢讲所谓的解脱,没有。除了祈求未来的往生、佛来救度以外,他没有办法,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现在为什么要如实观照?找出这个呀!到底它是个什么样子?它怎么会发生的?如果是真的存在,那么存在于哪里?如果是虚妄的,你要发觉它原来是虚妄不实的;如果是有,你要知道它是怎么有?有到什么程度?住在哪里?有多少?如果是没有,你要肯定为什么没有。所以过去师父在如实观照里为什么要讲到一句话,很重要:“烦恼是真的,你去除不了呀!修行也没有用;烦恼是虚妄的,不用修啦,不用去除的。”懂吗?
    那么到底是有,还是没有?问题是我们搞不清楚。所以要透过如实观照去发觉它根本的实相是什么?那个时候,你就知道该如何下手,需不需要用功,需不需要去修去断。断什么?对象是什么?你一一会很明确,你就不再是打糊涂仗了。我们现在一般人修行,名为修行,我讲一句不客气的话,那是在打糊涂仗。我每天全副武装,装备精良,我要去抓强盗,我要去打敌人。结果出去后,敌人在哪里?“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我们到哪里去?“不知道”。我请问你: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我们现在一般人,如果没有目标,没有对象,没有真正的下手处,那个修行是不是在盲修瞎练,是不是在打胡涂仗?那只是什么?幻想的产物。所以,今天透过如实观照,要让你发现一切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它为什么起?起了是什么现象,跟我们上课的缘起有什么关系,跟这个所谓的三法印有什么关系?你必须透过如实观照去发觉它的根本问题,你才会有下手处啊!但是,如果你用你过去的观念,你就没有办法发现真正的问题。为什么?被你自己的观念迷惑了,被你过去的知识误导了。因为你过去的知识里面,已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了。其实这“一”和“二”是主观的产物,它并不能代表实相。因为众生的虚妄分别,已经习惯很久了,在虚妄分别里面,怎么会看到真实的现象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内在具足这几个条件--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也就是纯粹的观照,然后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之下,而且还要绵绵密密的,——不是有烦恼才对治,这个跟烦恼没有关系。应该在我们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去观察,而且要一段时间真正的用心深入。其实当你真正在如实观照时,与参禅(注意听!)的那个起疑情没有两样,有它相同的意义。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因为参禅要参到疑情成片更难,一样的道理,是不容易的。但问题是参禅的内容跟我们如实观照有一点不同,所以,这个如实观照有如实观照的内容。
    我们一般的对治有后遗症,但是如实观照不会有后遗症,不会有副作用,就象吃药产生副作用一样,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在如实观照里面,它是一个整体性的、没有分裂的一种状态。注意听!它是完完全全的一个全然的状态,它没有产生分裂。比如讲,我在对治我的烦恼时,烦恼是一,我是二,我跟烦恼是相对的。我们在如实观照时,没有这种分裂状态,精神上、思想上、观念上都没有分裂的状态,它只是心灵全然的观照而已。它没有一个敌人,没有一个对象,只是纯粹的在观察而已。它不会产生分裂,这样就不会产生后遗症。只要产生分裂,都会落入实有的那种状态之中,就会被法迷惑了。我们有很多人功夫达到什么境界了,我看到什么了,得到什么感受了,有什么特殊的境界等等,幻相一大堆来了,那个是精神分裂。但是如实观照,师父保证你们用这个方法,魔要侵你侵不入,不要讲入魔了,懂吗?“走火入魔”,不迎不拒、不取不舍的话,“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才是真的呀!怎么样才是真正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不迎不拒。所以说,不要看这个很简单呀,要好好的去体会!真正的用身心完全地去体会它时,你会发觉它的奥妙。
    为什么我现在不讲结果?我只讲这个现象、这个方法,但是我不讲结果,原因是什么?要让你们去实践,在实践中一一的去发觉真相,这个真相必须要靠你去真正地体验和真正的证知,这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受用。我们所谓的解脱受用是在如如实实的、亲身完完全全地体证,那种体会就是“悟后的证入”。如果我今天跟你们讲结果“它的结果是这样,结果是那样”就变成答案了。你们现在都懂了:“喔,原来一加一等于二,我懂了”。那真的懂了没有?没有。那只是观念上的知道。所以为什么没有答案,要你们去亲身体验?而且这个实践是很重要的,你缺少这个实践,那么,这个理论有没有用?同样没有用。所以,这个理论一定要透过实践,才能产生它真正的功用。然后,当你产生那种觉受或者功用时,你会发觉很多问题跟你原来想象的,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不同。然后你虽然不想改变什么,你虽然不想得到什么,但是你所要改变的、所要得到的、一般所需要的,它都有了。这就很奇怪哟:你想改变它,你改变不了;你想对治它,对治不了。但是你照这个方法,你不想改变什么,一切都会改变;你想断的,不要想断它,它竟然断了。你不想断的,它反而不断。这就很奇怪。就有这个奥妙喔!所以,这个方法当然有它的理论基础,有它的实际内容,但是,由于它是让你们以实践为根本的一个方法,所以不讲答案。答案是什么,由你们去体会,由你们去认知、去实践。当你们实践体会到时,就会知道:“原来师父就是要我们这样子喔”!会知道师父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你们有所体会、有所认知时,你们要跟师父互相探讨,才不会执著在得少为足上。因为我们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所谓“悟”呀!讲坦白话就是悟,就是见道,就是见法,就是悟实相呀!但是,如果你们的目标不是在那个地方时,师父就要点你们了:“这个受用是很好,不错,但是目的不是这个,还要继续”。这样,我决不会让你们停在某一点上,或者某一种受用上就满足了。我们过去这些同参刚开始跟师父研究时,一头雾水,身心很忙乱,家庭很混乱。一段时间的如实观照以后,身心真的很舒服,家庭也改变了,生活安适多了,就很满足了:“这个法很好”。但是师父为什么呵你们:“不要得少为足啊!这个是过程,是副产品,不要以为只是这个”。所以有很多人身心改善了,人际改善了,家庭关系改善了,圆满了,就很欢喜,以为这个就是很好了。但是我告诉你,如果认为这个很好,那你们糟糕了,就停在这个地方了,忘记了我们最根本、最重要的那个问题,是在了解诸法实相的解脱。这个不是世俗一般的所谓比较好、圆满一点的结果,不仅仅是这样子。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要以为人间一点好的收获就满足了,不是这样子。如果这样,我们如实观照就没有什么大意义了。大家发发心,行行善也很欢喜,就象我以前讲的,你买一点猪肉,买几个蛋,买几块豆干,拜土地公,也很欢喜,不是这个欢喜而已。如果两夫妻臭味相投,那两个也很圆满,这与生死解脱不一样。不是说我与我的同修两人意见好一点,没有矛盾,我忍耐他,他忍耐我,我们现在可以和平共处了,这样子就满意了吗?如果是两个臭味相投,两个都喜欢赌搏,一齐去赌搏也很欢喜。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在解除我们生活上的问题而已,我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在。我们的目的不能够离开这个最重要的目标,我们才不会半途而废,不会满足在一个小小的改善就很欢喜了。这个很重要,今天先把这个重点讲清楚了,但是这个微细处有什么疑问的,可以提出来问,师父会针对你们每个人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问题,再给你们加深回答,这样,我们的如实观照会慢慢的衬托出更多方面的问题。

如实观照的方法
    ―—摘自体方法师《杂阿含》讲座

    真正解脱的人,是生命全然的展现,不是在语言的表达!你的身心活在这个人间,你得大自在——不偏不倚、不染不住、不取不舍,万法对你都没有妨碍。“若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要精进修行,现在的社会只能用如实观照的方法: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加上一个观照。开始我们的习性很强,容易散乱,容易被外境转,所以辛苦一点;专注力较强以后,跑掉了,抓回来,跑掉了再抓回来;如果你慢慢地把这个观照力加强的时候,你就不用起心动念的再把它抓回来,它不会跑掉的。我们只要时时“ 系念在前”,习惯了,路熟了,那个时候的观照力不用起心动念的。你觉得:你活着,从你意识清醒的那一刹那开始,你就开始观照了,你不会离开观照的。当你能够做到这样时,你就会发觉:其实修行也不难!当你在觉照中,那个习性不能作主,觉照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觉照的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功能!那个探照灯一打开,犯过错的机会就不大了。我们就是在失照、无明中才会随着习性而转。如果你时时刻刻把那个灯开着,黑暗自然不来;但是,你把灯关掉,黑暗一定会到的。所以,我们只要保持着觉照这个觉性,它就会产生自然的功能,这是法尔如是的功能,它必然有这个功能的:第一可以防患于未然;第二观照力强了,你就可以发觉我们身心的真实相。一旦明白了,你就不再颠倒了。你知道什么叫“法性”、“法尔本然”?什么叫“本自空寂”、“寂灭”?真的明白时,你就不再颠倒了,你有一个安住处,时时刻刻不会离开的,那时,你就会安然。修行,不是一下子山洪暴发,要细水长流,要持之以恒!所以,如实观照就是居士们在这个社会中时时刻刻摄心的方法。
    什么叫正智正念?“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时时刻刻观察我们的身心变化,它的起、住、灭的过程都清清楚楚地觉知,这个叫“系念在前”,这个叫“正智正念”。师父的如实观照,其实就在一刹那中,一个“看”字中间让你发觉什么叫“正智正念”,这个就是师父的善巧处!在“看”的时候,“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判断,不下结论”,千万不要去干扰它!为什么?为了发现真相!你在“正智正念”中只有当下,你看到的只有当下的生命现象:当下不会落到过去,当下不会落到未来,当下就是清清楚楚、不动不摇,生命的真相就只有当下!一个当下有正智正念的人,当下就不颠倒:你不会再落入过去的影像中、过去的记忆里面,不会受它的左右,不会落入过去的影像思维的一个模式中,前际就会断;那么,前面的影像不再影响你时,未来的种种,你也一样不会执著为实有不变的,后际就会断。活着,只有眼前——当下,因此,无所取、无所求,自觉涅槃。涅槃是正智正念进一步地体会——贪瞋痴永灭,烦恼永尽。如果我们没有正智正念(如实观照的“看”),我们会随着习性而转。我们现在的思维模式里面,我们的意识里面,潜在的是什么东西?过去的经验!尤其是痛苦的、烦恼的,呵,染着最深!被那个“受、念”的感觉束缚了,总是在真实不变的实有感里面,没有看清楚“受”起而后“受”会灭,不知道“想”起、“想”会灭的真相。如果是真的实有,起了,不会灭。既然起了,又灭了,它是永恒的吗?它是实在的吗?但是,我们却会把那个感受留在我们的意识里,储存为一种影像,时时刻刻拿出来,以为是真的。我们从来没有认识过我们的念头,不知道念起念灭,受起受灭的真相,而被虚幻的“受”和“念”拖着走,带来的只是忧悲苦恼!而“正智正念”的功效:念、受起,知道起;念、受灭,知道灭……一直看,一直看,明白了,就体会到“念”的虚幻性,明白“受”的非实如幻。当你在念起、受起看着它时,你会发觉到它当下就灭了,这样的虚幻非实!我过去为什么被它骗了这么久,乃至生生世世爱、取、有?是因为受!这个受有多重要啊!不仅生生世世的轮回是因为它,而且,这一生为了这个一时半刻的苦、乐感受而作牛作马,造业无边,真是糊涂透顶了!所以“正智正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建立深刻的缘起正见,如何产生“正智正念”?因此,必须把我们脑子里原有的错误知见慢慢地修正,依止缘起正见,把它变成我们思维的原则和根本,我们从这个正见的思维模式中出来的,就是“正智正念”,唯有这样,你才能护持在所谓的“正智正念”上。正智正念进一步体会进去,就是涅槃。当你时时刻刻在观照中,“系念在前”,“正智正念”,你的定力会加强,你会不散乱;随着定力的加强,你的观察力、洞察力、明白度会越来越清楚,忽然间,你整个问题解决的时候,你就知道它的奥妙。当你明白时,你才知道什么东西在明白:今天学的正见——在里面的软件程式会发挥作用。你们才知道:哦,原来这才叫作相应!这个软件程式慢慢、慢慢地建立稳固时,当你在观照中、觉照中,忽然间“啪”一下子相应了!什么相应?那个正见出来相应!你会发觉奥妙:原来不过如此!鼻孔都是向下的,你就没事了,解脱了!所以我们学法不要以为很深很深,其实,法是非常普遍的、很如实的,时时刻刻的展现在时空中,每一个当下你都可以了解它。只是由于我们无明、无知,故而看不到。所以,学法要有悟性,要去体会,要当下去明白、提取。懂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不懂,它会再来。
    我们都活在幻相中,而不知道那个是幻相;当下找不到的,那个是真相。所以,师父为什么在如实观照时用一个“看”字?“看”就是找,“看”就是觉知,“看”就是注意它,“看”就是观察它。当你“看”的时候,绝对找不到!为什么用这个作为你们的下手处?为什么要你们从这里进去,去体会它的奥妙?一切的奥妙都在这个“看”字之下会现出来,就在这里,这是下手处。体会到了它的奥妙,进一步才能体会什么是法性。体会到法性的本然,你们就有位置了,就站在法性上了,不再颠倒了!这个是过程。入手处不明白它的奥妙,后面的成果是不可能出来的。这是我一生所学体会最重要的关键所在!拿来给大家作个入手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弘扬如实观照的原因。
    活着时,每一个行为、起心动念,我们加上一个觉知,加上这个觉知就能慢慢地体证到“正智正念”、“系念在前”的重要,你才会活在真正的生命里面。你不是活在过去,也不是活在未来,如实地活在生命的当下。这个生命的当下,我们都忽视了。人真的很奇妙,都活在过去与未来,眼前没有真正活过。什么叫活着,什么叫生命?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叫活着吗?未来的,还没有到,叫活着吗?什么叫生命?身心当下能作用的,才叫生命!过去,已经没有了,未来还没有到,什么叫生命?如果我们真的落入时间相、相续相,我们就被时间相迷惑了,就落到过去和未来。其实,生命只有当下,离开当下,没有生命!为什么?一刹那前已经过去了,已经永远不再来了;一刹那后还没有到,你怎么样也体会不到。活着只有当下!
    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到底要修多久,到底要定多久才叫禅定?师父的禅定只有当下!当你们在听我说话时,你们不颠倒,正智正念现前,这个当下就是定!当下没有贪瞋痴,当下没有烦恼,懂吗?当下没有随波逐流,当下没有被妄想束缚,当下身心安然自在,这个就是定!那人家问:“师父:这个很难保持啊”!我说:要怎么保持?生命只有当下,还要保持什么?正是因为落入时间相,才要保持!生命没有时间相,生命只有当下,那还要保持什么?所以,你只要能够当下不颠倒,当下不贪瞋痴,当下不随烦恼走,那个就是定!那生命只有永恒的当下,所以,保持当下的清净难吗?要修禅定难吗?只要保持这个当下,真的很难吗?修行只有这个当下,很难吗?禅定只有这个当下,很难吗?只要有正智正念,当下一个正智正念就好。注意听!正智正念不要很久,只要当下有正智正念就好!生命只有当下,只要你活着,有觉知时,保持这一念觉知就好,不要二、三十年修行,不要几生几劫的修行哦!修行只有当下,那当下明白,不是当下顿超吗?什么时候能超越?在你没有生命的时候呢,还是在过去、未来超越?当下明白就是在当下超越。既然是当下超越,是不是顿超?注意听!这个也是一个入处哦,要明白!如果你听法的当下,没有体会到,你现在还没有超越;如果你现在明白了,当下就清净。当下就清净,不是顿超是什么?当然没有超的就没有超,一超就是顿超,这样明白意思吗?
    什么叫“现法”?“现法”就是当下的现象,当下的身心状态。所谓“见法”,就是见我们内心变化的过程。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时,要看清楚内心中受、想、觉(见、闻、觉、知)的起、住、灭,你只要是看着它,它一定是起、住、灭的过程,不外如此变化而已,并没有其它的,这就叫“见现法”。即使身心在执著、贪欲中,只要能看清它在起贪念,就叫见现法。只有见现法的人,才有后面的功用——见灭。这个灭,不是我们把它灭掉的,而是法性自尔的灭,一切法必归于灭。这就是真相!灭炽然,不待时,当下如实知,当下即是离炽然——炽然就是痛苦烦恼。所以,只有在当下才能发觉我们生命的真相,而能观察的就是当下的生命状态,那么我们要离开痛苦烦恼和颠倒执著,也只能是在当下,因为生命只是当下!当下不能见法,下一秒种还是糊涂,死后更困扰!所以,佛陀说:如实知者,当下见现法,当下离炽然,而不待时!并且教我们“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当你内心在禅思寂静中,外面触缘所引起的,或是内心的起心动念,它自然显现,那份明白和了解是自然地显现出来的。我们为何要如实知?要让它自然显现,要看透它的真相,不再被它迷惑,把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如何让它真正地显现?“方便禅思,内寂其心”,这样“如实知”就显现出来了。如实观照为什么用“看”的方法?一切奥妙就在这里:只有“看”,才能真正达到“如实知”,“如实知”才能显现,达到“如实知”就一定会发现“必归于灭”!你要“如实知”,就要让它自然显现,你用作意,用种种有为法,反而看不到。为什么?因为你在作意中,在颠倒中。只有“内寂其心”,只用一个“看”字,这个“如实知”才能自然显现,所有的奥妙就在这里!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六个原则,使你的意识不起作用(指的是意识的分别作用,而不是意识的功能)。一切的心法,一切修行的奥妙就在这几句话:“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这就是师父的如实观照中一个“看”字的奥妙!这“如实显现”四个字,也是师父一生学法最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样,就会落入有为的造作、有为的修行里,那都是在实有感、自性见里面,要解脱就非常非常困难了!这里的“如实显现”四个字,涵盖着法性的奥妙,是法尔如是的法性的功能,不是人为造作的功能,要明白啊!那么,我们怎样发觉六根以及六根触缘所起的受、贪等诸法是无常、有为、生灭的呢?怎么会显现出来的?就在寂静的当下,你“看着它”,它就自然显现。自然的体现中,你就知道它是无常,它是有为,它是生灭的,不要再起一个念头的。如果起念就不是了,看不到了,而是让它如实知自然显现,最奥妙的就在这里!修行能把握到法要,抓住重点,才能很快地真正受用。这个“如实知显现”很重要,你们要在这里下功夫!这是师父三十年最深的受用处,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大家要体会,很奥妙!这里非常非常重要!也是最重要的心法所在!体会到了,修行就会很轻松,而且很快!“不待时,离炽然”,这不是修来的,是法尔如是,法性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当下契入法性,当下就解脱,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不然,你要解脱是不可能的。这个“看”字,是从法性下手,直接契入法性空寂,就不再受迷惑了。你不用对治,自然显现法尔如是,还其本来面目。法是普遍地存在,是必然如此的。明白的人随手拈来都是,不明白,隔着一层膜,生生世世都不能了。所以,当你们真的依法奉行,体会到这个法性空寂时,看到法性自尔时,你要贪、染、住都办不到!这个就是法性如此。是不是你境界很高?不是。那是法尔如是哦!法性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哦!即使师父今天有所体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是法性本来的功能,是法性法尔,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你们要体会这一点很重要!明白了,只是随顺法性而已!它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见法其实不难!只要见了法以后,再加功用行,就一定会证初果。
    师父的如实观照是基于实相的立场来谈的。在指导禅修时的主题就是观察“受、想、觉”的“起”、“住”、“灭”。一切法是缘起的,“念念不住”,“受受非实”,“即生即灭”,“一切法无自性”,“如幻非实”,这就是要得的法——缘起正见。这地方就是下手处、入处,明白了,才能谈到进一步不受它束缚,这就叫本来,叫解脱。
    关于“受”的如实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时时刻刻不停地在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接触,而产生了六识,俱生受、想、行,这就是我们身心活动的变化,它是起起落落,千变万化的。由于“触”的因缘而产生苦、乐、不苦不乐受,也必然由于“触”缘的消失而“受”灭,这是缘起的必然法则――“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是真相。但更重要的是:当因缘灭,受也跟着灭时,这个灭的当下就是“止、息、清凉、永没”!这个就是真相,就是法尔如是的本来寂灭性。我们众生看到的,最多了不起就是能看到苦、乐二受,很少人看到那个“灭”。好比,众生看到虚空,看到的是飞鸟、飞机、下雨、狂风大作、云彩变化、闪电等种种的相,这些相是随因缘而有,随因缘而灭,它是刹那变化的,它是必归于灭的。既然是必归于灭,它的寂灭性,你们有没有看到?虚空的虚空性你们有没有看到?所以,众生看到的是生生灭灭的幻想,而圣者看到的就是它的灭相;现象是生生灭灭的,而灭相是不生不灭的。生生灭灭是我们常看到的现象,要从现象中去体会它的不生不灭。
    “因缘起苦乐,因缘灭、苦乐就灭”。下面为什么连接的是“止、没、清凉”?这个消灭的现象是“止、清凉、息、没”,我们有没有发觉这几句话的过程和最后的归宿?要好好用心体会!我现在问各位:“有苦受否”?“没有”!“有乐受否”?“没有”!那么,当下是什么?体会这个当下的——明白了,不离开这里难不难?即使我今天触到一个缘,起了苦、乐二受,它还是要灭,也是要回到这里!注意听!明白这个,你站的角度就不会颠倒了!任它风起云涌,是苦是乐,它还是“必归于灭”,“灭”的当下就是“本自空寂”,就是不动不摇。知道那个感受、情绪、想念是来来去去的,非实的,你就能如如不动,因为了解真相――就是这个“灭”字。众生执著在那个生灭相,而圣者体会的就是这个灭相。如果大家听得懂,生活中每个当下身心都能体证,每一个刹那都能跟法相应,清净不染,那样,我们就真的要办禅修了。禅修的目的,通过很多过程的体验,也就是要体会这个而已。《楞严经》讲:来来去去的是客人。客人不可能永远住在这里,他总是来来去去。我们看到的现象界,外在的虚空中的浮云、飞机、飞鸟……就象客人一样来来去去的。如果你是这个旅店的主人,你一定都是在柜台的,你不会一天到晚去千里奔波的,只有客人是来来去去的。触境生情、触境起受,就象客人来来去去,随着来来去去的客人而走,它息息“必归于灭”,“必归于灭”的当下就是不来不去的“主人”。但是这个“主人”,不要把它当作有一个“我”,注意听!不是这个意思,是讲法尔如是的本来寂灭性。对其它的心理状态,如喜、忧、舍等,也要明白清楚、如实知。
    舍受也是有因缘条件的:“舍受因缘生舍受,灭,止、清凉、息、没”,这个就是因“必归于灭”的必然性,而在“灭”的当下悟入本自寂灭的法性!我在这里挑得更明,讲得更细,大家一定要好好体会,把这个问题当作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这个地方是要相当用心的,不止要用心,还要用生命去体证:在事事物物中,时时刻刻的接“触”中,从身心动态去发觉,有没有与正见相应?是不是真的缘起无自性?是不是真的念念不住、受受不住?是不是即生即灭?是不是不生不灭本自空寂?能不能做到心中不动不摇、如如不动?点点滴滴要用心哪!
    我们现在很多人,学了一点缘起法,学了一点空义,以为“我”是不可得的,“我”本来没有,还要修什么?快乐就好,生活过得去,卡拉OK快快乐乐过日子。这样叫修行吗?那个我执能断吗?那个习性能断吗?他以为“我”没有了,所以也不用修行了,而不知道那个俱生我执(思惑)深细到什么程度!你不理它就没事了吗?你以为知道没有“我”就没事了吗?潜在的那种执著如胶似漆,要把它去掉谈何容易!我看到那些人,我真的心里很痛!唤不醒,自以为是,耽误了。我个人觉得自己很惭愧,用功不够,用心不够,内心很恐惧,微细处,越细腻、越微细的地方,你越发觉,你才知道不容易啊!破我执,谈起来很容易,实行起来很难。要破这个俱生我执,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破除。实践六度就是在破除俱生我执的部分,布施就是利他,利他才能舍我。众生总是希望占有,实有感的占有,你的我执怎么破?!破我执,唯有从利他中,你那个“我”才能淡掉!慈悲是破我执最好的药方啊!真的要破我执,必须去“舍”!从利他中超越那个我执、我慢!
    建立缘起正见的思维模式:我们不管发生什么事,任何一法的产生,我们直接的反应是什么:“谁在做,某某人在做,谁谁谁怎么样?是谁造作的”?我们很少有因缘的观念哦!很少有缘起的正见。如果有缘起正见的人,他不会说:“那是某某谁做的”,而是说“它是什么因缘而发生的”。我们要反省、反思,比如说,你家里的亲人做了某一件事情、不好的事情,你就会质问他、责备他,马上就相对。我们看到一件事情不顺眼就会去遣责,在我们的观念里面,就是实有一个“我”在造作:“你为什么这样?你为什么那样”?其实在这时候,就有一个相对于你而存在的实有的“我”了。如果你在责备那个对象时:“你怎么样,你怎么样”时,是不是潜在有一个“我就是这样”的观念?要明白呀!但是一个有缘起正见的人,他会问:“什么因缘使你这样做?什么因缘而造成这一件事情?”你看看,有缘起正见的思维模式与我们“我见”深重的思维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哦!这个地方关系到我们平常起心动念直觉的反射作用,因为我们潜在很深的观念,总是在实有感里面,总是在我执、我见里面。我们今天如果把缘起的正见没有建立得很透彻、很明白,只要还有那么一点我执的影子还在,你的思维模式和应用出来的地方,一定是不离开这种实有的直觉的感觉!这跟我们的生活真的是息息相关。我们在生活中,离不开人事的接触和外缘的接触,当你跟人接触时,言谈之中,你的反应,你的言语之间,是不是有这样的倾向?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要修行,要悟道,如果不是在这里发觉这个问题,你是没有办法解脱的!也就是说,你每天在犯,每天在我见执著的惯性中,你不知道。那不知道就没有办法发觉哦!要悟道,就要在这个地方看清楚。一般来讲,我们起心动念,我们不知道;我们直接的反射、反应,我们不知道;我们已经落入那个自性见的惯性中,我们还不知道。缘起的正见真的建立得很清楚的人,你就会善于观察:每一法、每一件事情,当它产生的时候,你做出直觉反应的那个起心动念的模式是什么?你要观察这个,就是在我们直接的、很自然的这个反应中间去观察;另外,在触、受之间也要去发觉。我们要修行,在哪里修行?我们要观照,在哪里观照?就在生活中,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在触、在发动、在言语,在产生那个作用的时候,就是要发觉:你到底是跟缘起正见相应的思维模式呢,还是执著、有我执的那种思维模式?自己都要很小心地去发觉。这个才叫修行,这个才叫用功!
    关于时间:“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时间依存在的运动而显现。一切万法有生、住、异、灭,由于万法的息息流变,好象有一个运行过程,才产生了时间感,现出前后相续的幻相。诸行无常,刹那刹那的变化不居,在这息息流变的迁流中,而现出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此一刹那为现在,前一刹那为过去,后一刹那为未来。时间与万法相依相存,没有独存性,故无实体。时间依存在的运动而显现,所以,此以为极长,彼不妨以为极短。这在物理上也可以明白,如果速度非常快时,与我们地球上的时间还是有差别的,因为时间感不一样。所以,佛法说:“一念与无量劫,相摄相入”。又,过、未是观待现在而有,现在是观待过、未而有,“三世”是互相观待而成立的,因此,没有一个单独的现在、过去、未来可得,也就是时间的“常性”不可得。所以,虽然现为相续相,又是没有前后相的实体可得——法无自性,法无我。
    什么叫现在?当你说“现在”时,现在已刹那地成为过去了,所以,我们不用时间,不讲现在,也不讲刹那,而只讲“当下”。“现在”是观待过、未而有,就落入了时间相,它是迁流不息的。师父讲“活在当下”,不是讲当下的实在性、永恒性,而是说,只有在当下才能看清真相,只有在当下才能破除“过去”、“现在”、“未来”的实在感。现在,整个社会都在讲“活在当下”,注意听!活在当下,要有内涵,不能随便讲“活在当下”。几个人懂得“活在当下”的意义、内容是什么?这个要决择的!今天没有中观的正见,没有缘起的正见,不可能了解这个真相。坦白讲:哪一个人能不活在当下?!活在当下,不是功夫,不是境界,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只是你不知道!生命本来就超越时间相的,只是你不知道,落在时间相而已!明白了,看到了,你就知道时间相的虚幻。什么叫活在当下?“当下”是超越时间相的!
    俗谛是一种假名施设。用时间来彼此了解沟通,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的心与外面的一切境相是相依、相缘、相应的,而且是自识、他识辗转相资的。认识到哪里,那里即是一切;观察前后到哪里,那里即是始终。追寻万法的“第一因”实不可得,仅能从相依相待的世俗观去了解它,也就是一切法唯是假名施设。自他的认识、辗转而变成共同的认识,并且通过语言而交流、沟通,大家知道意思就行,并不是有一个名字就有一个实体。缘起是佛法最重要的观念,一切法是相依相待的,没有绝对的东西,相对又相摄,相依又相成,这是最难了解的。我们说“明”时,暗是不存在的;说“暗”时,明是不存在的,这是相对的。但是没有暗,明能显出来吗?如果没有明,暗能显出来吗?这是相摄的。因为明,所以显暗;因为暗,所以显明,这是相摄的、不离的、遮它显自的。但是,明不是暗,暗不是明,这是相对的、不即的。这个道理要慢慢去体会,这就是缘起的幻相:相依、相缘、相成,又相对而相摄。如果你落于实有的明、暗,那你就根本不懂缘起!所以,中观就是要破除两端的执著,两边都不可得,都非实,只是相依相缘而相生,又展现出不同的体性,所以,变成相对。缘起难了解就在这个地方,就是不即不离,离两边又不著在中。
    关于动静:众生由于潜在自性见的太深,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无”,总是把动静、有无看作不同的两边,然后各行其是,执取一边去了。这个地方体会不到,我们要见法也很难哪,体证真相就不容易啊!清楚了,明白了,世俗的生生灭灭就是真谛的不生不灭,就能即俗而真,而不须厌离人间。无常的生生灭灭是缘起的幻相,由于其“实”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我”性不可得,而显示空寂,显示它的不生不灭。如果我们不能从现象的生生灭灭,体证到它的空寂性的不生不灭,那你就不能即俗即真,真俗无碍就达不到,你就不可能解脱,这个很重要!
    又此所谓“灭”,系指无常灭,与性空寂灭不同。无常的灭,是缘起的,依因缘而生,生而即灭,所以,这是现象,是有为的。如误会了,把那个生灭的“灭”,看成性空寂灭,这即会说:灭,即诸法归于本体寂灭;生,是从寂灭本体起用,那就是倒见了!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千万不能混淆!这个点点滴滴的微细处,都要很仔细、很明白的!中观者以无常灭为缘起的幻灭,幻灭非都无——无见,则不失一切行业。它不但不会离开缘起的万法,更不会去破坏它,反而成立了一切行业。灭与无,是缘起幻相的一种姿态,非是都无断灭。灭,是生的消灭;无,是有的消失,所以,灭与无,都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抗日战争已过去了,没有了,但历史曾有此抗日战争,此项战争的影响仍在。业力也是一样,即生即灭是过去了,但是产生的影响力确实存在,所以,即生而即灭,有而还无,与都无断灭不同。虽念念生灭,刹那不住,如石火电光;过去的行业已灭,而能不失,于未来仍感生死。这个业力是佛法中最难解释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有业力而无作者”。
     这样,从即生即灭的观点说:诸法是彻底的动,彻底的静。从生与有而观之,即是动;从灭与无而观之,即是静。即生即灭,即有即无,即极动而极静,即新新不住而法法不失,此是佛法的诸“行”观,变动观。这个变动是当体即静:我现在在这里说法,身体在动,嘴在动,意念也在动,这一般来讲就是动相,但是,即动而静,当体即静,你们体会得到吗?“动中有不动”在讲什么?你们要明白,就在讲这个:即动即静,生灭即是不生灭,缘起就是空寂!动与不动你就了然于心。要让一个人明白这个很困难,因为真的明白了,真的了解了,你就大受用了!
    望文生义的盲目修证者,有以“见鸟不见飞”为见道的,这误解即动而静的缘起如幻观,以为亲证法性寂灭了。依佛法说:见道乃体见法法寂灭无自性,哪里是不见飞(动相)而见鸟?从即般若起方便智,那应该了达无自性的——即生即灭的如幻行相,应该即法法不失而见鸟之飞动才对。故见鸟不见飞,不过是从自性妄见中幻起的神秘直觉,其实,那个是定境。见道乃是体见法法寂灭无自性,法法就是动的,是即生即灭的,是缘起的相续相,但是,却是寂灭无自性的,这个才对呀!不是法法不动,忽然间静止了,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身心脱落。我们懂缘起,懂中观,才能真正见法:到达一切缘起相是即生即灭的如幻的行相,确实是空无自性的。真的明白了,那么法法不失,没有一法可以去掉的,没有一法可以破坏的,没有一法可以排斥的,这个叫法法不失。鸟飞,就是鸟飞,怎么会不飞呢?应该这样才对啊!
    有没有懂缘起法?缘起真的明白,真的透的人,当下就解脱。一定要回到生命中去体验,如果真的明白,你怎么会见不到空性寂灭呢?你们听到我说话的当下也是啊,为什么见不到呢?就是没有用生命去真正体证,所以才见不到。我们的心向往解脱,但是不够投入,不够用心,你当然体会不到。知见明白了,做不到,那就更要反省了:我如何实践而能体证?这是我对大家的期望和鼓励。能体证的很好,发发心,为佛教,为众生付出一点,好好把这个法弘扬出去。不能体证的,发心猛勇、精进、用功,把这个法学透,一定要受用。观念的修正到实践的清净,确实要靠我们自己用生命去体证、要去行。我们今天理论听了一大堆,我会讲会论,自己还是贪瞋痴一大堆,那请问你:这些观念要做什么?难道当作你语言的工具而已吗?比别人会讲话的那种优越感而已吗?我们讲要生生世世来度众生,用什么来?如何能随愿而来,而不是随业飘流?如何能在这样的世间不会沉落?要有内涵哪!不懂缘起,不懂无我,你处处都是陷阱,怎么能超越?所以,我们要用缘起无我的正见,来修正自己的内在,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超越,了解生死如幻,不再执著,不再恐惧。明白生死如幻,涅槃也如幻哪,不执著,才有那一点自在来的。真正说,无所畏、无所得、无所著,知道生命如幻无我,才能把生命布施众生。真正六度的布施,最要紧的是把那个“我”布施出去,可是要做到却比死都难!不知缘起而已!所以,我们要善用因缘,善用心力,要分清轻重缓急,把学法、见法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我能给大家肯定的是:这个法只要你真的愿意学,真的非常用心,每一个人都能受用,都能解脱!佛陀的圣弟子们为何这么快就解脱?佛陀告诉他的是真相,是佛陀体证的。所以,你只要根据他正确的方法,一体证,当下就是,有何难?
    一切法的真相叫法性,一切法的实相叫法性。一定要谈这个叫自性的话,那就是一切法无自性即一切法的自性。
    一切法因缘生,因缘灭,那么,一切眼一切时灭无余,还有眼触因缘生受吗?然而,我们无明众生对每一个触缘都会记忆很久,它好象一直存在,不会消失。其实那个是记忆,是留在我们记忆中的影像,而不是触缘的当下。触缘已经过去了,难道还会起苦、乐受吗?一切眼一切时灭无余——当下!我们一直强调即生即灭,但是我们不知道,从来没有注意发觉,也就是在这个地方而已。如是耳鼻舌身意一切时灭,永尽无余,还有意触因缘生受吗?
    一切法是新新不住的流行,不是过去的复活,后起者并不是前者的再现,因此,一切法是刹那不住而又一期相续的。延续不变,是相对的安定,实是刹那变动的。果事的幻相,依于因缘;因缘是无常的,依因缘而有者,即使是延续,实际也还是刹那变动的。由于主因疏缘不息地变,不离因缘而有果事,果相也不能不在刹那变化中。由于果相的不即因缘,所以在主因的相对安定下,果相能一期相续。刹那即灭与长时相续,毫无矛盾。这一段非常重要而极其深刻,贯穿于一切万法的无自性而如幻的缘有相。
    你说,人间到底什么是真实不变的?被那个“受”迷惑而已啊!被那个感觉迷惑而已啊!每天争啊、取啊,染著很深,以为是真的,是永恒的。就好比争取到一个大冰块,抱在怀里:哇!我得到这么重的一个冰块!请问:你那个冰块能抱多久?很快就融化了,表面上有所得,你能得多久?人间的欲望都一样,我们活在五蕴的功能里,五蕴维持多久?了不起一百年。不要说死后,即使是麻醉针一打,那个感觉都没有了,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就是被那个感觉迷惑!所以,佛陀开示:“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识以识为量”。见闻觉知,只是见闻觉知。见,只是见,色只是色;见不是色,色不是见,也不是在中间,破二不著一,没有一个见者。见闻觉知,只是见闻觉知,不超出范围,后面不再相续、起分别、起贪爱。这个是重点哦!佛陀接着告诉你:见是此,色是彼,此非彼,彼非此,也不是在中间。如何离二边?这样明白的人就能解脱。这是启发式的,你还要有悟性,才能体会。如果我们的眼睛看到外面的色尘,起了爱著,心就会被它系绑着,被它束缚了,而起种种的爱念、贪欲、瞋恚,永远离开了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众苦(贪瞋痴)的止息消灭,是离系(束缚、缠)之乐。
    “想蕴”扮演的角色:众生最习惯的就是“想”,每天胡思乱想。有事情时被事绑住了,一没事,一静下来,马上就开始动了,那个自动功能就来了,这个是最习惯的。但是,一个正念而住的修行人,当“想”起来时,马上就发觉:哦!这个“想象”又起来了,这个“想念”又起来了。你看它,嘿,一下子又灭了。那么,那个想蕴到底在扮演什么角色?它的事实真相是什么?平常为什么不起?我们一静下来它才起?为什么起了,马上就灭?如果它是实在的,为什么又会灭?稍微有体会的人,马上就进一步去探讨这个问题。用想,永远见不到法!
    真正懂得缘起的人,知道第一因不可得,本体不可得,不会说:“我过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没有生我以前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我过去是哪一道”?也不会希望:“我未来世要到哪里去,绝对不想入三恶道”。我们每天都在怀念过去,希冀未来,这就是有情的特性。甚至还有很多忌讳,被世俗的知见所束缚,什么是吉祥的,什么是不吉祥的,被我见、实在感所束缚。当真正明白缘起法时,不求前际,不求后际,断其邪知邪见。
    心、意、识:我们根、尘“触”一念之下产生的作用就是“识”。识生后刹那即灭,留影像而充实于心。那么,我现在看到的各位是什么?注意听!是影像,而不是实体噢!如果这个功能不明白,要解脱也不容易!我们常常是实有化的感觉:“我看到的都是真的,我听到的都是真的……”现在告诉你:我们六根接触六尘产生“识”,俱生受、想、行,那个感受、认识、行为都只是影像而已!那个影像在哪里?我们把它叫做心,不是讲意,也不是讲识,我们把它名为心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我们现在留下来体会的其实是影像。比如我们的眼根看到外面境界时,就象照相机一样,摄取一个影像在那边。但是,我们的意识产生以后,就产生了分别,那么这个影像就会留下来,留在我们心里面。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其实只是一个影像。简单讲:意、识、心三者,其实是从同一个内涵的不同角度的功能性来谈的,它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从不同的功能作用上来讲:对外面的境界就用识;对内在的根身,就用意;对种种的心所就用心。“心是种种的积集与统一,心与意为内心的两种特性,一是六识所引生的,一是六识所从生的”。意根能生意识,也能从心灵的影像里面产生出意识,“流出又流回”。我们要了解心灵作用,才不会被这个幻相及许多虚幻的影像而迷惑,不会执以为实。这个在观照时,对了解真相有很大帮助,所以十分重要!
    六受身:六根的每一根与尘相触都会产生“受”,所以叫“六受身”:眼见色,耳听声,鼻嗅味,舌尝滋味,身体触外缘,意念起,对法产生分别……都会产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你只要任何一受能明白它的真相,你的我见就会破,无我见就会生起,就个就是我们的下手处!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当下,根尘不可能不触,不可能不受,随时可以用功就是在这里。我们在世间的作为之中,有得有失,这个得失的受也是一样的,也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我们跟人接触,喜欢不喜欢,这个也是受。在每一个受的当下,看清楚它的真相:它是真实的吗?是永恒不变的吗?是不是常?如果是常,就有我;如果不是常,我在哪里?慢慢去体会!根尘触起识时怎么样?当下即灭。注意听!这个很重要!要明白!不然,对你的观照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现在认为它很实在,其实,那个“实在”感是留在心灵上的影像而已,不是真的,要明白!识产生的“受、想、行”也是一样,都是即生即灭的。我们有没有发觉这个问题?其实,要证明这个问题很简单——当下观察就知道了。苦、乐二受的本质是即生即灭,如幻非实。但是,我们被幻境迷惑了,没有看清真相。同样的,声音也是如此,那句话过来就已经消失了,生的同时也就是灭的时候,生灭同时,即生即灭,流下的只是影像。但是,我们把那个影象认为是真的,在那里起苦、乐二受。其实,乐的一刹那,当你观察时,那个乐已经消失了。然而,我们的意识倾向于一个影像,以为它一直存在。所以,有时我会告诉各位:“你们在听法的当下,现在有痛苦烦恼、生死的问题吗”?“没有”!那我们不是一直想灭烦恼吗?想断贪瞋痴吗?那你现在不就断了吗?不就灭了吗?你说:“怎么可能?我离开了又有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深思啊:为什么现在没有,离开会有?我又问:“你们现在既然没有痛苦烦恼,没有贪瞋痴,那这样的身心状态下,当下你能看清楚吗”?“我知道”。“那维护这样子难吗?“不难”。生命就是时间的幻相,我们都感觉到生命一直在一种流动的过程里面。其实,生命到底是多久?什么叫生命?你们现在听我说话的当下叫生命,注意听!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那都不叫生命。生命活着就是当下而已!注意听!如果明白这个,注意听!明白这个的话,修行要多久?禅定要多久?注意听!听懂的人很快就受用啊!你能全心全意听我说话的当下,有没有烦恼痛苦?“没有。”有没有定?绝对定!没有定,你怎么听得到?那我现在要问各位:这个定真的那么难吗?那修定的定是要修什么定?什么样的定叫定?你们现在解脱了,对不对?(师父爽朗地笑)但是,为什么又会回到不解脱的地方去呢?因为你们落入了时间的幻相!你们没有活在当下。生命只有当下,注意听!那修行只有修当下,注意听!定力只有当下在定,你就不会被时间的幻相迷惑了,那修行就不难!有时候谈这个很好玩,但是很重要!尽量点点大家。
    学佛要找到根本,断贪爱执取之根本:当看到颜色、听到声音、闻到香味,吃到味道,身触滑软,意想法尘时,用缘起正见的思维模式去观察,一切法非实,如幻的有,非我非我所,知道受的虚幻性,就不会执取贪爱了,而非压制忍耐的方法。我们一般人在根尘触产生受时,只看到集起(生),注意听!没有看到灭!问题就在这里。如实观照的人集、灭的当下明白,那还会不会相续?由于不明白而相续,注意听!由于如实知,知道了它的真相而不再相续,注意听!这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不管是看到一个现象,听到一个声音,感受一个味道,我们把苦受、乐受的六受身都当为是永恒的、实在的、不变的,注意听!这个就是我们不如实知而引生的执著,那个我执我慢就会相续不断。如果知道集、灭只是当下的现象,注意听!看清楚这一点,你就不会随波逐流,以为是真的了,就不会随着六根门头产生的六受身而在那边颠倒执取、相继不断了。你们如果能观察、能懂的人,当下就明白!看到集灭的“灭”,当下明白了,这个明白叫如实知。在六根触六尘产生六识,俱生的六受、六想、六思,都是即生即灭,你能“看”清楚的话,哪一个如实知的当下不是清净解脱?问题是要这个“如实知”是这么难!而且,我们一直有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潜在的并且很深的:“师父:你现在说的我没有,但是我回去就会有”。注意听,你们现在注意听!你们回去真的会有吗?当下把这个观念搞清楚的人,回去马上要注意哦!回去真的有吗?回去跟现在不同吗?你们回去以后生命的每一刹那跟现在不同吗?注意听!那好,现在的功课就是保持这样的觉知难不难?回去后的功课就是保持这样的觉知难不难?这个叫修行用功,你们现在起有功课了!一个当下真正明白的人,真的“如实知”已,不但现在没有事,回去以后,不会又说“我回去以后又有了”。不过,如果真的还不明白,也没关系,回去以后,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刹那还是要观察它,去注意它,去觉知它,每一个当下的因缘都有让你明白的机会!只要你在觉知,只要你在观照中,你时时刻刻都有发觉真相的机会。这个机会要如何去把握?靠师父去推动你吗?要不要都由你自己啦!
    修行的地方在哪里?就在我们生命活着的当下,每一种因缘中都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在我们生活的当下,待人接物,根尘触之中。如果在一个无所事事、没有外缘的情况中,你如何去发觉自己的根尘触产生的作用,去发觉它的内涵与真相?其实正好相反,你最恐惧的、束缚最大、最害怕的、最不敢面对的,就是你的修行第一要目——就在那个地方!不然,如何去超越它,如何发觉真相?当你痛苦,你要面对痛苦,把痛苦的本质看清楚;你恐惧,跳进恐惧,把恐惧的真相看清楚,其它没有办法!学了这个法,就能观察,就能发现真相:它是不是真的无自性?真的无我?真的如幻非实?真的即生即灭?注意听!这个都要很明白地观察它。我们的根尘触产生的苦、乐受和不苦不乐受,它的幻相非常深细,要好好看清楚它。还有,我们的意识可以产生“千百亿化身”的幻相,心灵的作用是很微妙的,我们不了解这个心灵,被它骗得很惨,生生世世就在这里轮回哦!马丁在表演催眠时,他暗示你是什么身份,你就会出色地表演起来;很酸的东西,他告诉你是水蜜桃,你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当不再受暗示时,看到那个酸东西一口也咬不下去。那么,我们的意识虚幻不虚幻?是不是真实不变的?每一个人不明白当下的意识状态,都认为自己是清醒的:“我所看到的,我所听的,我认知的,我很肯定的……”,真的吗?我如果告诉各位:你们都在梦中,都在受催眠中,没有一个人会相信。有人说:“我昨天做了一个梦”。梦中是潜意识,是意识深沉的部分;现在是明了意识,是表面的部分。只是我们觉得梦中是假的,现在是真的。我告诉各位:当你们认为“我”的时候,就是在梦中、催眠中;当你们离开那个“我”时,真的明白“无我”,真的超越它,不再执著时,才叫“醒”过来。我今天跟大家结缘,就是要呵醒众生的无明。真正要呵醒你的人绝对不会讨你喜欢,会杀你的,把你那个“我”想尽办法要杀掉的!你是很恐惧的,很怕的,你会逃避的,你会难过的。真正爱你们的人是谁?要搞清楚啊!
    现法见,灭炽然,不待时,缘自觉:现法,就是当下的身心状态。怎么看到呢?“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就是说:当你的眼根见到外面的色(自己身心也是),你会觉知,你知道你现在看到外面的色;然后觉知色贪:“哦,我内在的眼识对这个色起了贪爱、喜欢了”!这个叫现法见。注意听!这是第一步。师父的如实观照其实要达到的第一步就是这个:一定要发现自己内在的现象、作用。众生哪里不明白?不知道自己的身心变化,也不知道六根触境时产生的种种的执著、贪欲、爱染。这些都要如实地明白的知道,才能有后面第二步的功效,那就是什么叫“灭炽然,不待时,缘自觉”。在我们起贪欲、执著的时候,象火在燃烧一样,故名炽然,很苦的;但是,当我们知道灭时,没有贪欲时,当下是寂静的,是顺涅槃的。这个还要等待特殊的机会吗?还要等待什么因缘时节吗?“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我有内眼识色贪,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我起了贪欲爱染,很清楚明白它,叫“现见”;然后,我六根触六尘,不会起色贪,这个没有色贪的状态要很清楚明白地了解。第一个是起色贪的状态要明白,第二个是没有起色贪的状态也要明白。“比丘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正向,缘自觉”。在根尘触的当下,清楚明白没有起色贪的状态,那个就是当下灭炽然!那还要等什么时节才知道?所以,也是不待时,也是正向,正向就是迈向涅槃,也是缘自觉——当下的明白。在佛陀开示的当下,明白的人当下反观,当下就知道:“啊!我明白了,感谢佛陀!我从现在起皈依三宝,不再颠倒执取了”!如果我们当下是在不贪、不欲、不著,不起瞋恨,当下都很清楚的明白它的这种状态时,当下就是灭炽然、缘自觉!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起”的状态,知道执著、贪瞋的状态,也要知道不起的状态——灭相!我们只知道集,而不知灭,其实,灭是每个当下都能体会的,注意听!我再问一次:“你们现在有没有痛苦”?“没有”!“你们现在有没有烦恼、贪瞋痴”?“没有”!“有没有实实在在的明白啊”?(大家的笑声)缘自觉就在谈这个!注意听!没有的状态(灭相)要很如实地知道没有,很重要!这一经这么简单,但是非常重要!回去要多思维,多深入,多体会!很快你们会受用的,注意听,很重要!我再三提示这个地方,真的是一切法的重点都在这里,现在不能当下体会的也没关系,我们众生有一个很糟糕的问题:一次反应不过来,二次会加深一点反应,十次会更深一点,一百次时会:“啊!我明白了”!每一次讲到重点,我都是要重复,只有一次一次地听,一次一次地觉,你们才越听越清楚、感受越深,所以重点一直在重复。我常讲:“我说法没有什么善巧,唯一的方便善巧就是:一次听不懂,我说十次;十次听不懂,我说一百次;再听不懂,我说一千次,一直说到你懂为止”!重点我会一直重复,不厌其烦的。
    学佛的三个过程:破、立、活。众生无始以来习性深重,我执深重,所以,要破除这个我执、我见,刚开始会感到孤寂、生涩、很冷。因为你在一切“有”中惯了,你觉得破除这个“有”好象就失去了什么,所以,觉得枯燥、很生、很冷,这是正常现象,这是过程。我们在执我中习惯了,你要破它时,它会感到恐惧,“我”消失更恐惧哦!我们总是觉得有我才对,无我怎么可以?所以,第一个阶段的破(杀),就是要铲除、破除本来保有的执著,破除我执、我见的习惯性,铲除我们的个性、习性。当你要铲除这个时,你会感到很难过,好象离开这个就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了,生命好象失去了什么。因为你对这个执著很深,不愿意放,你才会觉得没意义。第二阶段就是立(见法),见到法性空寂,知道一切法本自清净,生命如幻,他不再恐惧了。第三个阶段就是活(严土熟生的妙用),生命真正地活起来,象狮子,没有障碍,自主自在,内心充满了那种信心与肯定!就是菩萨的度生过程——无畏的、无私的、无我的去利益一切有情。所以,首先要破除一切障碍,见到法性空寂,生命才没有束缚;没有一切大小的框框,才能真正地活起来,真正生出大慈大悲心,只要能使众生得度,不惜一切,甚至连生命都可以付出。为什么能这样的大无畏?因为他无我,他知道法性空寂,生命如幻,不再恐惧了。所以,在修学的过程,刚开始要破我们的执著、习性,破我们的贪染,你会觉得无所适从,会觉得难过,这个结牢得不得了,好象“我”不存在是不可以的。而不知道,大死一番活起来的那种真正内涵,你没有体验到,没有体验到“离系之乐”。你不知道,在这个“我”真正舍掉,破除我见、我执的贪爱以后,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生命的真正意义。那种大自在,大无畏,你体会到时,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什么地方。不会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空空洞洞的、孤寂、冰冷,不是死灰的,绝对不是这样!那个离执以后的真正的所谓“寂灭为乐”,一般人都是不能了解的!不要怕眼前的失去——欲、乐、我等种种的执著的失去,不要怕那种孤寂!不经历那种孤寂,你就不能体证法性空寂,你就不可能真正地活起来!这个是过程,不要怕面对,不要怕失去。一定要为自己负责,内心只要还有丝毫的贪瞋痴和烦恼,就不要懈怠。要面对、要承担、要追讨、要深入、要觉知、要超越!这个就是我们生活中最要紧的一件事情,而且不需要离开生活,都能用功。所谓面对,就是在当下的承担中去解决、去超越、去观察、去修行。正因为有烦恼才要面对、超越,没有烦恼,哪里能证菩提?!所以说,烦恼即菩提。
    好,我们现在当下可以观察:从过去到现在,你一生中最喜欢的、最痛苦的、最不喜欢的是什么?看看有没有办法再感受一次?所以,你就知道受的虚幻不实性了。“我昨天吃的味道好棒哦,今天还想吃”。那我现在问你:“那个味道你真的知道吗”?如果想得出来,就不用去买了,时时刻刻要吃一想就有了;如果那个味道根本想不出来,你的爱吃从哪里来?真是奇怪的事!那种即生即灭的感受,居然认为一直保存到现在!“我很痛苦”!现在真的存在吗?要是真的存在,你一天到晚哭死了,明明你现在笑眯眯。“我希望、我理想、我要……”到底要什么?希望什么?理想什么?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只喜欢彼受,不喜欢此受?为什么只喜欢此受,不喜欢彼受?到底是为什么?我们有没有看清楚?我们活在什么样的虚幻中间,你知道吗?“我希望明天会更好”。我请问你:那个好,是什么受?是根据什么而定的?所以,我们在狂心中,不知道狂心如幻哪!不知道歇!怎么歇?了解真相,自然就歇!所以,在根尘触的当下,要明白自己的身心状态:贪爱生起了,贪爱消灭了……注意听!这个很重要哦!什么时候要打仗?没有贪瞋痴的状态如实知时,还要打仗吗?跟谁打仗?“止、息、清凉、灭无余”呀!讲到这样已经够露骨了啦!好好用心哪!不能体会,不能如实知,不能真正明白超越的话,你怎么修都很辛苦唷!注意听,就在这里!我给你们今天种的因素,将来就是你们解脱的因缘!不要忽视了,很重要!今天即使不能当下体证,你将来在任何一个用功的过程,突然间触到,你会明白:啊!师父当时讲的是什么!当下你就能受用。所以,师父在这里随时点醒很重要的法义,让你们每一个能当下把握的人,当下就能受用!因此,师父讲的每一句话,你们都要好好用心去体会,反复体会其中的奥义!这些法是这样的重要!在你们的生命里面,有一天会作用的,要明白!如果连听都没有听,连了解的机会都没有,那是永无机会的,一定要明白哦!
   什么叫上座禅?就是空三昧禅。我们在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在六根触六尘时,都要发觉有没有贪爱、执著?起贪要发觉,它灭时也要发觉;不起贪爱的那种如实的清净自在要发觉,并且知道如何去护持。那么,你慢慢地对自己身心的状态就会很清楚,行住坐卧都是这样的如实观察,这就是与空三昧相应的上座禅。只要修持这样的方法,将来就能与空相应,得三昧的人就能解脱。所以,上座禅不只是打坐,包括行住坐卧都能修空三昧禅。
     根、尘相“触”产生“识”;“识”灭去,留下影像在心中,产生“受”、“想”、“行”;由“受”产生“爱”、“取”、“有”,造业感轮回。一切“眼”一切时灭无余,犹有眼“触”因缘生“受”吗?“根”先“触”尘,才产生后面的相续。如果这个“根”灭了(眼等六根即生即灭),第一个条件没有了,那还会不会去“触”?没有“触”,就不会产生“识”,也就不会有苦、乐二“受”了。这就是缘起法,因缘而起的苦乐,也随因缘的消灭而消灭,故而其中没有作者,没有独存不变的“我”。这个问法者听到这样的缘起法,当下就能得法、知法、入法。真的,“缘起”这两个字,你真的能明白,你只要稍微回到身心中来,稍微观察一下,真的是见法不难哪!我们在自己的身心上实验看看,其实是很容易的!我们没有一时半刻不根、尘触的。问题是我们不了解它的条件的必然性:前面的因只要不存在,后面的果是绝对不存在的。但是,我们总是觉得它是永恒的,是一直相续不停的。我们的根尘触产生的受,这个中间如果我们没有正见,跟无明相应,这种触是一定会起“爱取有”的!也就是说,众生由于没有正见、没有学法、没有得法,所以,平常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爱、取、有的无明相触中!如果我们真的明白缘起法,时刻跟明相应,根尘触产生的绝对不是爱取有!因生,果所以生;因灭了,果就灭。任何一环,只要任何一个地方你能明白它,你就不会相续了。你们自己可以试试看:你触到一些境,如果你在实有感、在自性见中,那你一定会染著;如果你明白一切法确实是无自性的,确实是无常的,你那个染著执取的心自然就不起了,你自己去体会一下。尤其是“受”的部分,只要你真的看清楚它的即生即灭,知道它的不可能永恒存在,知道它的无实性,其实要解决问题就是那么简单而已!这里没有一点点神秘,是非常如实的——就是身心的当下能验证的相状!这个地方是用功观照的下手处,很重要!
    起贪欲、瞋恨、染著,与不起的差别在哪里?它的心理的相状是怎样的?这个也要发觉,要时刻清楚如实知!我们会起贪欲的原因:在这个根、尘触以后,放逸它,随它燃烧去(炽然),不管它。但是,你只要在根尘触的当下,能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能摄受它,能看明白欲贪的真相——生而即灭的非实幻相,那么,你确实可以不随境而转的,护持每一个当下如实的清净自在!再进一步;我再强调一次:我们随境而转是因为在“受”上随境转,注意听!能当下明白,在“受”上看清楚它,你也可以不随它转。当然,这个都不离六根门头的用功和观察!我们不管眼见色、耳闻声,总是觉得那个色和声它是实有的,那个感觉就是“受”(根尘触、俱生受想行),而不知道它生起的当下即灭!声音,你听到美妙,但是当下就消失了。但是,我们对那个起灭的非实之物产生了实有感的执取。这位国王不是一个大智慧的人,都明白琴声是缘起(琴弦所弹奏)如幻虚伪的不实之物,我要它干什么!而人们偏偏在这虚幻的当下起了耽缅、染著,真是糊涂得可以啊!因为我们没有观察,不了解真相,所以,我们总是以为它是永恒的相续,执著也才在这里生起的。我们如果能当下马上观察、马上反观:哪一个心念、哪一个感受是住而不灭的?一切的受、想、贪欲、瞋恨都是即生即灭噢!如果我们看到那个灭相――法性空寂,你怎么会不安住呢?彻底解决的方法,是彻底的观察,彻底了解它的真相——知道它的缘起的虚幻性,知道它的即生即灭、非实如幻,你就不会被它所迷惑了!
    我们一般人会很累,因为我们心灵能量耗得太大,烦恼太多,所以,我们很累。尤其是现代人,几乎每一个人都长期疲劳,平常体能消耗太多。真正的大消耗是心灵的消耗――忧悲苦恼,那个消耗最大!难得有一点休息时间,马上就昏沉,马上就想睡觉,所以,要保持那种系念是很难的。佛的圣弟子们,白天除了托钵以外,时时刻刻都在空三昧的修行中:经行、禅坐、经行、禅坐……有问题问一问,没有问题就摄心防护,晚上中夜短短的时间睡眠,其余时间还是经行、禅坐。这样长期以来,这个身心非常的清明自在。所以说,我们要真正体会这个法的内涵、看清它的真相,如果不是这样子,你说我们在烦恼中、很疲劳中,怎样去观察它?我们不懂调身,也不懂调心,身心俱疲,所以,不是掉举就是昏沉,你说,我们如何能够成观?如何能见法?就是不容易!因此,用功要善于调身、调心,饮食也要知量,尤其是睡眠也要善于用功,身心要相当用心地调到恰到好处,禅修时我都会教。
   不管是禅坐也好,观察也好,观察的重点就是:“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在一心安住观察的时候,就是清清楚楚地如实知“受想觉”的起、住、灭的过程。所以“观”并不是在那边观察,不要让它心动,在那边安住,一念不起,不是这样子。注意听!我们的心是散乱的,是活动的,它一定会有作用的,我们还没有进入三昧以前,一定会有作用——不离受、想、觉,一定会有这样的作用。但是,这个要看清楚,要明白它。这个不看清楚,不明白它,你就不可能解脱!还有在“看”的过程中,慢慢这个问题也能解决,也会进入定——三昧的相应,过程都有。我们在观察受、想、觉时,看到它即起即灭。灭了,明白那个灭时,为什么是“止、息、没、清凉”?注意听!这个就是要你们用心的地方,要体会的地方!为什么叫“见灭得道”?要在哪里见“灭”?注意听!要注意啊!为什么叫寂灭涅槃?叫清净安稳?注意听!这个就是要让你们体会之处哦!这个是奥妙的地方!这个地方回去要注意,要下功夫!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但是,重点是:为什么这个“灭”的后面是“息、没、寂静、清凉、真实”?有人来问师父为什么?我回答说,这个地方其实解释来很平凡,但是,最好不用解释的方法,这个就当作你去体会的地方,就象参禅一样,有一个重点,有一个入处,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去思考和体验。在这里,佛陀谈出来的是结论,也是如实相,也就是真理实相,但是,我们平常人为什么体会不到?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是我们的下手处,是我们用功的地方,是我们要去体会的地方。我们真的要明白的就是这一点而已,如果你在修学用功的过程里面,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明白了,真正的明白了,那就是你真正大受用的地方!这个灭,紧接着就是“寂灭、清凉、真实”,那就跟涅槃是一样了。所以,这个地方不是随便用语言来表示就可以让你能明白的,是要你去体会而明白的!所以,我常常讲:如果我用语言来告诉你一个答案,你得到的只是名言文字上的答案而已,还是观念上的了解而已。但是,如果你用生命去体证,当你体会到时,那就不是语言文字的明白和了解,而是生命的体证、认知!我常讲,“知道了,明白了,了解了”,那个有两个层次:一是知识名言的了解;另一个是生命真实的体证。我们不要停留在文字、语言、知识层面的这个了解上,我们一定要用生命去体证:那个如实知,冷暖自知的那个真实的明白时,生命才能产生真正的受用!你们要知道自己用心、自己去体证有多重要!
   我们每天在无明中,就是从惯性中不停地做一个机械动作而已!每天嘁里咔啦,就是这样过日子,不在“如实知”中,无明一直相续地起作用。所以,师父教你们要如实观照,明白每一个当下身心动作的情况:为什么起欢喜、瞋恨、贪染?起的相状是怎样?住多久?怎样灭的?还有那个无记——傻傻的不苦不乐受,也要明白,它的起、住、灭是何相状?不要迷迷糊糊的,没有觉知的舍受与痴相应。在根尘触中,你都要系念在前,先明白它,先了解它,先发觉它,这个就是“如实知”,为了“如实知”,所以要“如实观照”。如实知什么?六根接触六尘生起的“可意、不可意、可意不可意”,“如实知”以后会有怎么样的现象呢?“此则胜妙,此则俱舍”。为什么如实知有这样的功效?因为你们还不了解,所以还没有这个功效,你们也没有发觉,这个地方就是刚刚一再提示的:当此法起,此法灭,那个灭的后面为什么是“息、没、寂灭、清凉、真实”?这个意思是一样的,注意听!如果“如实知”,就一定会有这样的功效。“譬如力力士弹指顷,俄尔尽灭”。需多久时间?当下,“啪”(弹指),就这样子,你就明白、就解脱了!这个如实知的奥妙就在这里,所以,一定要用心啊!
   “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这个量,就是范围的意思。我们就是没有办法在看时,只是看,而不超过看的范围;在听时,只是听,而不超过听的范围。我们会超过范围,内心起了进一步的执著,失去了正念。其实,我们的眼根尤如照相机,外面的一切物体呈现在视网膜上,就好比照相机镜头上的影像,不是实体。而且,显现在我们眼睛中的影像也只是影像而已,就是说,显现像的那个物体还是缘起如幻的。
    如幻诸行:内六处(六根)是因缘和合法,缘合而生,所以,生无所从来;缘散而灭,所以,灭无所从去,其中没有实来实去的自性——“我”。六根在产生作用时叫如幻诸诸行,就是空寂的。所以,虽然有,虽在现象的组合中、变化中,如果你能当下明白的话,这个“有”的当下还是空寂的。注意听!这个很重要!也就是无自性的缘起,既然是无自性的,就不实来实去,也就是没有实生实灭。没有实生实灭,那是什么?就是“法尔本自空寂”!注意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这里听得懂的人,当下观察,当下就受用解脱!这个地方真的明白的人,在生命中稍微体验一下,很快就超越的!这是如实的,事实就是这样子!大家在这里要用心一点,多体会一点。所以这里讲:所谓“我”,就是在六根缘境生起识、受、想、思(行)来的活动的综合。世俗谛中的“我”,不过如此而已!我们一直执著的那个“我”,执著的那个生命自体,其实不过是这些功能的组合和现象而已,哪有实体的、永恒的、不变的我呢?还有,我们在常常系念的割舍不掉的喜欢的东西,以为常、恒、住、不变异的这种观念和法,它本身其实是空,是没有实性——非实的。只要你体会这个,就能体会到无我、无我所。其实,体会不难哪!是要和我们的习性——那个我执对立时,比较难。但是,诸位: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当你发觉到那个我执、习性、惯性,习性深染、很强很强的那个我执时,也要把那个我执的实有性观察清楚唷!注意听!这句话很重要!它是实在的、不变的、永恒的,还是缘起刹那刹那即生即灭的?我们能不能受用就在这个一念之间哪!我们可以找自己染习比较深的那个习性试验看看,只要你用心地看它时,你会发觉真相。再顽强的习性经不起你身心的观察,注意听!经不起的!再强的习性哦,再强的染著都经不起如实观照,注意听!就在这里:它刹那就消灭,你就知道它的无常性,它的非实性,它的无自性,你就不会被它骗了,说:“那个是实在的,那个是没有办法的,是怎样深细的,我永远都脱不了”!你马上就改观:原来,我们是可以作主的!你会发觉这一点:原来,我是可以不接受的,原来我是可以超越它的!这个就是一个真相的问题,习性的真相问题。这个地方要注意哦!千万不能做习性的奴隶,永远随它转!当习性起来时,如果你真的观察它,它能存在多久?注意听!它是永恒存在呢?还是触缘而起,当下就灭?要观察它,不要被自已的那个惯性而迷惑。不要以为没有办法,你认为没有办法,那你只有做习性的奴隶了!
    全念处:四念处的“法念处”是涵盖身、受、心、法的,所以叫“全念处”。从所有的整体的身心去观察,还是观察它是“无常”、“无我”的——非常、非我。但是,一下子要让你们从生命的整体性去了解比较难,从个别的单一的所缘比较容易,有一个明显的所依,比较容易上手。那么,师父教的如实观照是尽量不让它产生分离,是整体性的观察。将生命作一个整体的观察,对一般人来讲,比较难下手,比较难了解。但是,如果一旦对这个缘起法建立得非常正确,正见非常肯定时,全念处的修法反而是比较不会有障碍的。但是,对初学者来讲,所缘有一个明显的依止,比较容易下手。但是,它也有妨碍,也有它障碍的地方。这也就是一个适应的问题,刚开始也许难一点,但是,只要你下的功夫够,你练习的时间够,其实还是可以很快就能相应的,应该是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我们平常人很难了解自己的身心造作、思维模式、起心动念、每天生活的造作。所谓如实观照,就是觉知你现在在做什么,比如说,你们现在听我说法,眼睛都看着我,但是,不要跑到这里来!除了注意这里以外,你要发觉你自己在听我说法,注意听!就是这样子。当你们在听我说法的当下,你们在看着我的当下,你们要觉知、明白你现在在看着我,你现在在听我说法的那个状态要明白。我们一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跑到那个所知、所缘的对象上去了,这里就忘记了,这里怎么活动,怎么作用,你都不认知它。我现在要告诉你们:不管你在做什么事,行住坐卧、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你要发觉你现在在做什么,先要培养这个觉知(明白你现在在做什么)。你吃饭时,坦白讲,你不知道你在吃饭;你在走路时,你不知道你在走路。因为你想当然嘛!就是这样子。你在思考,不知道你在思考;你在生气,不知道你在生气,一个知道自己生气的人是绝对生不了气的!注意听!所以,你们一定要慢慢去培养这个觉知。你会犯错,是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才会犯错。我们从来不认识自己,所以,从现在起先培养第一步——觉知:你现在在听法,要知道现在听法的身心状态,要觉知到、感受到;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要觉知到在做什么事情;在走路,你要知道那个它——假名我(形容词)在走路……你们从现在起,培养自己对自己观察的那个觉知,你们能够慢慢去发觉个中奥妙,但一定要建立在这个觉知上面。你们功夫用久了,才能认识自己,就不会糊里糊涂地一天过一天。你们回想过去,没有一刹那是你明白的,都是事后才明白,解决也来不及。我们要学习到认知、清楚、明白,将来在事前就知道!注意听!这个认知、觉知很重要!虽然我们还没有上禅修课,但是我已经告诉你:第一个要法、条件就是认识自己、觉知自己。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一样,都要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每一个状态都能够明白它,这就是师父弘扬的“如实观照”!就照你原来的样子,生命当下的样子去观察就好。你会觉得很辛苦、很难。我们的习性中,没有办法时时刻刻明白观照哦!因为我们的心灵象猴子,绑不住的,因此你会觉得很辛苦、很难。但是同时,你也可以发现那个问题:原来我们的心灵是这样地不安份!我们在这样的惯性中、这样的颠倒中,我们竟然不知道!你慢慢去发觉,久了,就知道该在哪里下手!这个功夫能够慢慢地培养到自己身心能够真正的发觉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时时刻刻不离的人,那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要见法,要见实相,要解脱,不难!我没有骗你们!你只要把这个功夫做好,真的基础打得很好,要见法非常简单!很快,不难的!要解脱,一点都不难!就是这个基础一定要先打好,理论很简单,实践起来不容易,很辛苦!但是,就是因为辛苦,就是难,才要用功。什么叫用功?如果一点都不难,那就没有功可用了,就是跟我们的惯性相违背,很难!这个叫用功。难,而能行;难,能克服,这个叫用功,这个叫修行。你基础打好了,在禅修时,师父一指点,你们很快就相应哦!如果基础没有,禅修时你在那边拉扯七年都拉不来!如果你们现在就用心,慢慢基础打好,当禅修时,师父每一个指点,你们都会有很深的体会,那时要见法,不难!只要你真正用功,《杂阿含》讲,快则七天,慢者七年,见法不难!所以,你们不要怀疑,要下功夫。回去以后,除了听法以外,平常就要开始下功夫,等到正式禅修时,师父讲到法,你们就能会心,就能明白,然后叫你观照,你一观照马上就会发觉真相,很快!但是,如果你们今天没有基础,觉知心没办法保持,没有办法平常做得绵密,到时候,你只是在拉扯,要见真相就很难!所以,这时要不要用功由各人抉择,我是绝对尊重各位的!
    断三受,后面就不再相续。那么,如何断?根本在断无明,也就是要明白“受”的真相是什么。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我们心灵的三受也是如此:当你现在喜乐圆满时,后面再来一定是苦,为什么?无常故!注意听!它一定是变化的,不管是人世间的触动还是身体的种种感受,都是无常的,你一执著为实有,希望一直保有,那么后面一旦变化,带给你的一定是非常多的失落和痛苦!而这种变化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一定的!所以,你认为是快乐的,最后必然是苦!那么,你还会去执著在那个受的实在感吗?你还要把未来的生命浪费在这个上面吗?你只要真正观察到受的虚幻、变化不实而不再执取时,三受则断,三受断者,不受后有!所以,我们在六根触六尘时反观自心,一切感受起的时候,你都要发觉它。对于“受”引起后面的贪爱执取也要清楚明白它,慢慢地,你会发觉执取是什么意思,贪是什么意思,爱是什么意思,不贪、不爱、不取是什么意思,住和不住是什么意思,你时时刻刻都去观察,就会慢慢发觉奥妙。叫你不贪不取不执著,很困难,做不到,为什么?因为我们在贪、取时,不知道自己在贪取!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观察自己:贪、取、住是什么样的状态?一定要在自己起贪、取、住时当下明白这个心态,当你观察清楚时,你会发觉里面的奥妙啊!当你体会到这个奥妙的时候,不贪、不取、不住其实是不难的!所以,要时时刻刻发觉自己身心的作用,要明白贪取的现象和不贪取的现象,这是第一步要发觉、用功的地方。平常如果常常用如实观照观察自己,去发觉自己,你们所上的课的这个知见建立得有一个深刻印象以后,它将来会自动地产生作用,奥妙就在这里!我们今天为什么一直那么辛苦,用那么多的经文一直讲?就是把我们过去错误的观念慢慢修正,就象转换电脑程式一样,当你把这个道理和正见慢慢、慢慢建立得越来越清楚时,你以后在观照中,在反省的观察中,不需起心动念,不需再提起一个法,内在的正念会相应,它自动会相应。在观察中,它就会自动相应,突然间你会明白!当你观察到的时候,你忽然间会相应,忽然间会明白:啊!原来是什么!那个明白,那个了解,以后就不会失去了!它不会变的!那个明白是非常真切的!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正见的熏习,知见还没有正确以前,你怎么用功都会跟那个错误的知见相应,是不会解脱的,也不可能见性见法的!所以,我们用功,其实法听得很多,这个不放逸精进是多么重要!怎样不放逸精进?就是“系念在前”,在每一个当下加上一个觉知。为什么?就是让你的念不会放掉,不会放逸,绝对不放逸!你跑掉了,马上发觉,又系念在前,只要你用心,这样的用功,你慢慢、慢慢地,那个心性就不容易外放,就不会染著在一切外法,不会随着境界马上就转掉了,随着它就漂流了。加上一个系念,我在说法,我知道我在说法;我在听法,我知道我在听法(这个不是实有的我,假名形容我的个体),当下的身心念头,时时刻刻明白知道,现在当下是什么样子,这个叫“系念在前”,也就是觉知之心、觉照之心,你要先加上这个,当你能慢慢地摄心于这个觉照之中,其实定力已经加强了,观照力也加强了。定力加强、观照力加强,那个洞悉力、那个明白度就会越来越高,那个就是在开解慧力。智慧的开发是从这样一步一步的明白,而忽然间整个明白。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加上一个觉知,一个觉照,一段时间下来,慢慢、慢慢,你会发觉它的奥妙。你不要起心动念,你只要觉知就好;不要去迎、拒,你只要觉知就好,久了,妙就出来了。你一迎拒,就在打仗,敌人是永远打不完的!所以,二十四小时要保持觉知的心,得了正见以后,你只要用这个方法去觉知,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觉:嘿,你的定力加强了,你会不散乱;定力的加强,你的观察力、洞察力、明白度越来越清楚,忽然间,你整个问题解决时,你就知道它的奥妙,妙用无穷啊!在六根接触六尘的每个当下,观察身心活动的非实、非常,也就是无我的意思(这个“我”,也就是常的意思,实在的意思),就能破我执我见,知道它非我,它是非实如幻的。我们在这个见闻觉知中起了实有感,也就在这里观察生灭无常而悟入无我的空寂性!
    在禅修时,师父教你们“看”着它,不管是烦恼、妄念、情绪、感受都好,它来时,看着它,它有什么结果?它必定会灭!这个叫如实正观——观生灭:是实生的,它就不会灭;会灭的,就非实生。为什么它会灭?是法性自尔呢,还是我们一看就把它看灭的?要体会,它是不是本来法性就会灭?这个地方可以进一步看到真相。虽然,我们在知见上、观念上知道五蕴、六处非我,为何不受用?因为你没有增进一步,从生命中去观察,进一步要去看到它的生灭,看到它生灭非实的时候,那才证明确实无我,我慢、烦恼才能真正断尽!
    为何起欲?从思想生。“欲,吾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思、就是思维;想、是想像,思维想象中起了欲念、执著、贪爱。所以,如实观照的“看”与想的作用完全是两回事:看,不让意识思想起用,只要不落入思、想中间,根本不会起欲,这个就是法要!这也就是如实观照的重点,也就是发觉真相的重点。佛法的修定离欲,重于内心烦恼的调伏,而非拒绝世间的一切。适当的合于社会情况,合于身心需要而受用资生用具,不为环境的爱著而牵转。尘是外面的境界,万法与我们无咎!所以,在家居士的修行,因为在欲望中,跟外缘时时刻刻触动产生染著的经验中,反而能看清楚,如果你有心修行的话,更容易发觉它的真相!
    我们的修行是科学化、理性化的,可以证明的。用上课来建立正见,输进正见的程式,来转换原来头脑中错误的观念。慢慢慢慢的,师父把你们那些错误的程式铲除,输入正确的软件,你们知见就逐渐会修正了,就知道该怎么观察、体验这个正见的正确性。当你体会到时,你内在就肯定,你就不会再用那个错误的观念了,就会依正见而行,那时的行为展现是透过我们的思维模式自然修正的,而不是刻意去改变。所以,只要得正见、得正法,随着正见、正法去观察自己,哪里还会有出家和在家、病弱和健康、富贵和贫困的差别?哪一个人活着不是生命在作用中?重要的是在这个作用中,如何去发觉,如何去觉照、明白和超越!所以,我个人看到这些经典、经法,真的身心清凉自在,很感动,只要依法奉行,没有一个不解脱的!你们自己把这个法学好,自己有受用时,去影响身边的人,整个社会因为我们的关系慢慢引伸、扩展出去,净化佛教、社会。我因为学这个法非常感动,也非常感恩!所以,我愿意投身于未来际弘扬这个法,让人间能净化!有志有愿的,愿意共行的,希望大家发心一起来推动!

如实观照的心要
  修行要在什么地方修?就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的生命到底是多久?只有活着的时候叫生命,注意听!死了还叫生命吗?死了就不叫生命。过去的叫生命吗?过去的不存在。各位注意听啊!我们的生命在什么地方?我们的生命只有活着的当下!那么,我们要在什么地方修,怎么个修法?“我打坐不起心动念,我可以坐两个小时”。两个小时以后呢?又起心动念了,他修了两个小时!
    我们到底要修多久?各位,这样讲你们听懂了吗?修行要修多久,定要定多久?生命活着的时候那一刹那,生命活着的当下!我在说话,你们在听话,就在这个当下,如果要你们不颠倒,如果要你们不造业,如果要你们不起烦恼、不起贪嗔痴、不起无明,难不难?不难对不对?其实,懂今天我讲这个话的人,要解脱就这么简单!这样知道吗?注意听啊!要懂得那个法的奥妙啊!离开生命活着的当下,就没有所谓的生命了,也不用修了。注意听啊!修很久是很难的哪!叫我二、三十年不动很难哪!但当下不动难不难?当下不生气难不难?当下不贪嗔痴难不难?都不难。就是这个当下,因为生命只有当下,注意听哦!生命没有几秒钟,说一、二、三、四、五、六、七,没有这个哦!生命只有当下,那你们还在担心什么?
  我现在问各位:你们现在在听法的当下,有痛苦吗?“没有”。当下有没有烦恼?“没有”。您现在有没有生死的问题?“没有”。那我们不是一直讲要灭烦恼吗?要断烦恼吗?那您现在不是就断了吗?不就灭了吗?您说:“怎么可能?我离开又有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深思啊?为什么现在没有,离开会有?我再问:你们现在既然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贪嗔痴,那这样的身心状态之下,当下您能看清楚吗?“我知道”。那护持这一点难吗?“不难”。生命,就是时间的幻相。我们所感觉到的生命之流,就是在一种流动的过程里面,我们一直是这样的观念。其实,生命到底有多久,什么叫生命?活着叫生命,对不对?死了叫生命吗?不会。那过去了的算生命吗?不。未来的算生命吗?也不。那什么时候叫生命?你们现在在听我说话的当下叫生命哦!注意听!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对不对?未来的还没有到,对不对?那都叫生命吗?不是。那生命到底要活多久?就是活着的当下而已,注意听!如果明白这个,注意听哦!明白这个的话,修行要修多久?禅定要定多久?注意听!听懂的人很快就受用啊!
  你们不要落在时间的幻相中,要活在当下啊,生命只有当下!注意听!过去的,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那生命只有当下,是不是这样?那修行只有修当下,注意听哦!定力只有当下在定,您就不会被时间的幻相迷惑,那修行就不难!
  看到灭,寂灭的灭,明白了,当下明白了,您当下留下的是什么?如实知哦!这个明白叫如实知哦!如果六根触六尘产生的六受、六想、六思都是即生即灭的话,能够看清楚的话,哪一个人如实知的当下不是清净解脱呢?问题是这个“如实知”是这么难!而且,我们一直有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我们一直潜在并且很深的哦:“师父,您现在说的我没有,但是我回去就会有”。注意听!你们现在注意听哦!你们回去真的会有吗?当下把这个观念搞清楚以后,回去马上要注意哦!回去真的有吗?回去跟现在不同吗?你们回去以后的生命的每一刹那跟现在不同吗?注意听哦!那好,现在的功课就是保持这样的觉知,难不难?回去的功课就是保持这样的觉知难不难?这个叫修行用功。你们现在有功课了。
  每一个当下都有因缘、有让您明白见法的机会,也就是说,对这个法要明白的人,能把握生命中、生活中每一个当下,能去觉知、观察,去明白它,每一个因缘的当下都有机会。贪嗔不起的当下,如实的清净自在要发觉。我们在狂心中,不知道狂心如幻,歇即菩提。这个“歇”,怎么歇?了解真相,自然就歇。
  什么叫生命?现在能作的,才叫生命。过去,已经没有了;未来还没有到。什么叫生命?如果我们真的落入时间相、相续相,我们就被时间相迷惑了,就落到过去和未来。其实,生命只有当下,离开当下,没有生命!是不是这样?一刹那以前已经过去了,已经永远不再来了;一刹那后还没有到,您怎么样也体会不到——活着只有当下!
  活着的时候,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起心动念,我们加上一个“觉知”,加上这个觉知就能慢慢体会到“正智正念”、“系念在前”的重要,您才会活在真正的生命里面!您不是活在过去,也不是活在未来,如实地活在生命的当下!当你们在听我说话的时候,你们不颠倒,正智正念现前,这个当下就是定,当下没有贪嗔痴,当下没有烦恼,懂吗?当下没有被烦恼妄想束缚,当下身心安然自在,这个就是定!那有人会讲:“师父,这个很难保持啊”!我说:要怎么保持?生命只有当下,还要保持什么?正是因为落入了时间相,才要保持。生命没有时间相啊!生命只有当下,那要保持什么!所以,您只要当下能够不颠倒,当下不贪嗔痴,当下不随烦恼走,那个就是定,那生命永远只有当下啊!这样知道意思吗?所以,保持当下的清净难吗?要修禅定难吗?只保持这个当下真的很难吗?修行只在这个当下很难吗?禅定只定这个当下很难吗?只要有正智正念——当下的正智正念就好,注意听!正智正念不要很久,只要当下有正智正念就好。当下有正智正念的人,当下就不颠倒,当下不会落到过去,当下不会落到未来,当下就是清清楚楚、不动不摇。生命只有当下,对不对?只要您活着,有觉知的时候,保持这一念觉知就好,这样难不难?不要二三十年修行哦!不要几生几劫的修行哦!修行只有当下!这样明白吗?活在当下的人,当下觉照,当下就清净。那个烦恼是幻相,我们不知道那个是幻相,当下找不到的是真相,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是真相,我们相信幻相,不相信真相,就在这里!所以,学法要有悟性,我这样讲也是一种启发,但是您要去体会,您要去当下明白、去提取,懂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不懂,它会再来。
  我们禅修时不是讲这个问题吗?师父为什么讲如实观照用一个“看”字?“看”就是找,“看”就是觉知,“看”就是注意它,“看”就是观察它。当你“看”的时候,绝对找不到!我为什么用这个作为你们的下手处?为什么要你从这里进去去体会它的奥妙?体会到了它的奥妙,进一步才能体会什么是法性。体会到法性的本然,你们就有位置了,就站在法性上,不再颠倒了,这个是过程。入手处不明白它的奥妙,后面的成果是不会出来的!这是我一生所学最重要的关键所在,拿来给大家作个入手处。所以,这个正智正念的重要性就彰显出来了。师父的如实观照,其实就在一刹那中,在一个“看”字中间让您发觉什么叫正智正念,这个就是师父的善巧处!
  “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这几句话很重要,大家划起来,这个是心要,我们用功的心法,这个就是心要,要注意!因为安住在这一种觉观之中,它的过程就是这样子:“觉诸受起”,我们内心“起”了感受的时候,要很清楚明白地发觉它的“起”;“觉诸受住”,这个受的过程我们叫“住”,就是起后到灭前感受所经历的过程;“觉诸受灭”,那个受消失了。最后一句要注意听:“正念而住,不令散乱”,受灭以后,正念而住。住在什么地方?念起念灭后,就在那个地方正念而住,不令散乱。我常常都点重点,你们用功的人要抓住那个重点!比如说,我们讲如实观照,当你在“看”的时候,很多人说:“我看到了念起、念住、念灭”,其实不可能的!能看到的只有念灭,注意听!也不是一个念的“灭”哦,是根本在里面就找不到东西!那个时候是什么?等于我们一般有起有灭,而真正在你“看”的当下有没有起灭?是没有的。那没有,等于是灭后啦!那灭后是等于什么?灭后等于未起啦,注意听!这几句话要记着!听懂的人,这几句话就会受用啊!正念而住,就住在这个地方,注意听!而这个地方要不要用心住?明白的人根本不用心住!为什么?因为本来就这样,还要用心吗?我在点重点,我经常会讲一些重要的,大家听懂的人就懂,不懂没关系,慢慢体会。
  再看经文:“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第一个是受,第二个是想,第三是觉,都是我们心灵的作用:心灵感受消失了,想消失了,觉知消失了,这个是心灵的过程。在心灵的作用之中,要很清楚地“看”清楚,然后在这个“看”字的作用之下,你会发觉它的奥妙。看的作用之下产生的是什么?只要看清楚这个,“是名善男子正念正智成就”。所以,我们讲正念正住,在什么地方叫正念正住,这个就点出来了。我们的心灵会起、灭,受想觉都是心灵所起的观念和作用的一些过程,“看”清楚,尤其是在灭后。这里讲灭后,其实应该是平常都在灭,平常从来就没有起哦!起,也是天空浮云哪!注意听哦,明白这个就能安住。这样子的明白,念念都在这个中间叫正念,注意听!
  “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以后呢?它能“离欲,灭尽到舍”。这个过程,我们有参加禅修的人或有真正在使用如实观照的人,这个地方要铭记在心!注意听!修行,我们总是觉得可以慢慢来:“我现在还没有办法达到那个境界”,那么,我们就有一个想法:“我慢慢来”,还有一种时间的观念:“我现在还不会,我慢慢来,我一步一步地来,我次第地来”。我现在可以告诉各位:如果你的观念里面还有时间的观念、次第的观念、慢慢来的观念,我可以告诉你:你跟法是不可能相应的!生命——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了——只有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生命活着只有当下!这个当下不能解决,寄托于未来,落于时间相,没有一个能解脱的!要注意听!所以,我常常讲: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即使你们在听经的时候,每一个当下都是悟入的因缘,都是见法的因缘,就是在谈这个。当你有时间观念,落于等待未来的时候,是不可能跟法相应的!所以,这里就讲:观察生灭、无常,当下有没有看到它离欲?这个“离欲”不是我现在观察,其他什么时候才忽然间产生,当下!注意听!当下是不是能离欲?当下是不是能够看到它灭尽?如果你当下不能体会,哪里还有第二个因缘可以体会呢?我一直强调:生命只有当下!如果你说:“我将来有机会,我等下一次”,你什么时候能看到呢?因为“现法见”是讲当下的,当下的身心马上可以证明的!我很重视这个地方,一直强调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啊!就在你们现在听法的当下就是!是不是无常?是不是生灭法?如果是生灭法,当下是不是就离欲?当下是不是跟灭相应?当下有没有一个决定性?它确实舍了。
  不管您的身心现在是苦受、乐受,只要你是在如实的观照中,你一定会发觉:它真的是无常的,它真的是生灭的。你也会发觉:观察的当下不可能有执着,观察的当下就离开欲望。只要你有做如实观照的人,你一定会发现这个问题:只要你在观察中,也就是在观照中,那个贪欲不见了,那个烦恼也不见了,那个快乐也不见了,是不是这样?如果你有在观照的人就会知道。所以,不但知道它的生灭无常,也可以真正的离欲不执着,甚至于当下的体会是与灭(寂灭)相应的!甚至于发觉你的那些执着、贪欲,当你不再执着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舍离的感觉。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在修行,在观照,在禅修都好,其实我要各位体会的都在这个地方!为什么在如实观照的观察中就会这样?所以,为什么叫你用一个“看”字?“看”就是在观察,“看”就是在观照,只要你是如实地、全心全意在观照中的话,你发现的必定是这个!
  快乐的时候,烦恼的时候,一观照之下,它会回到原来的样子。什么叫原来的样子?就是本来不生灭的那个地方,那个叫本来。只要不迎不拒,也就是当下很客观地观察它,就会看到原来的样子。很多人在讲:“师父,我只要一看,什么都看不到”。为什么每一次看都看不到?这个就是奥妙!如果不是“看”能够看到这样,那何必看?为什么看不到?这个就是问题了。看不到是什么意思?那个看不到的时候是什么呀?有生灭吗?有变化吗?还是不生不灭呢?还是寂静的?还是宁静的呢?奥妙不都在这里吗?我们不知道本来就是这样子。那个叫本来,那个是不生灭的,那个叫做清净的,注意听哦!当你们在听法的时候,全神贯注在听法的时候,稍微向内观一下:它有没有起落?有没有贪嗔痴?有没有烦恼?如果没有,那是什么?是不是不生灭?是不是不动?是不是清净的?是不是如如的?我们一直不知道什么叫本来,我们找不到一个安住点。它从来没有离开过,只是你没有发觉到。它一直在那边,本来就是这样子,但是你们从来没有发觉到!
  众生的病源就是想:从意念中生起了过去的记忆,或者是幻想于未来。叫你们一秒种不想,比死还难!师父抉择这个“看”字的奥妙在哪里?看,回归当下;想,落入过去未来。使心清净有什么难呢?只是不攀缘而已,不落入过去、未来而已!当下哪一个不清净!问题是为什么不能活在当下?因为你们想惯了!所以,师父用一个“看”字,让你们超越意识的牵引,而看到真相:一切法的法性空寂,本来清净。不然,你要从哪里解脱?从哪里看到真相! 
    ——菩提泽听写于体方法师的《杂阿含经选集》讲解
    顶礼体方法师!

如实观照答疑
如实观照答疑(一)体方法师
问:师父,我们一直不太了解什么叫做“融入这一生命之中”,其实,我们平时做观照时,也是要想到的时候才做,平常好像没有想到,这种状态是不是不在如实观照?
答:对。所以师父就讲过:这个如实观照,你们不要把它用在对治上,如果说我今天烦恼起来了,有问题了,有困恼了,才要观照,这就变成在对治。你必须在行、住、坐、卧,生命的每一个当下都在如实观照,这样的话,你才会彻底地解决问题,并达到我们根本的目标。不要把它用来对治你某一部分的烦恼,或当下身心的某一个问题而已,而是要达到我们生死的根本解脱——简单讲,最重要的“实相”的问题。一定要达到的话,非要用心不可!所以我一直强调,你们现在来学的,凡是要真正学解脱法门的,师父才讲如实观照;如果只是世俗的对治,师父不需要那么辛苦来讲这个如实观照。所以如实观照应该象参禅一样的绵绵密密、毫不间断。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佛?因为我们苦恼无边、生死轮回无边。我们要铲除这个根本的大患,彻底的解除它,也就是要达到佛法所讲的最后的功效――断除烦恼,解脱生死,亲证涅磐。那如果你没有一番彻底的认知的话,你达不到这个功能。你如果真的是为这个生死大事的话,怎么能只有在你生命中的某一点去用它而已?你应该用你整个的生命来实验它才对啊!如果你没有发那个愿,也没有那种强烈的需求说:“对,生死大事真的是太苦了,我要彻底地去解除轮回这个最重大的问题”!如果是真的发心为了这个目标在奋斗的人,我相信他不会只有烦恼时才观照。他没有真正要解脱的心态,既然是没有那个需求,他当然就没有那个动力。所以“我为什么会常常断掉?为什么常常忘记了?我想到了才会观照”。因为你没有强烈的需求么!很简单,生死心不切么!你认为你现在还年轻,时间还没到,可以慢慢来。如果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了解:生命是在呼吸间,生命确实是无常的。我们今天讲到缘起法,讲到无常法则,你如果真正能够有一点小小的体会,都不敢耽误你一秒钟,不要讲慢慢来了。那天有一位居士来,我跟他谈到一个问题。因为他的环境非常好,家财万贯,所以在种种的物质、种种的人情中在搞。我问他:“如果医生说你只剩下三个月,你会怎么办?”昨天他打电话来跟师父说:“喔!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几天。”对呀,如果我现在只有三个月,或者只有三天时,我还能够不要、不急、不痛、不痒的吗?不会!结果就这么一句话,他发心了。他说他现在非常用功,在探讨师父的如实观照,他不是想到才用,而真的用心在体会。这是认知的问题,轻重缓急要懂。
    一般把学佛当作闲来无事搪搪塞塞的,作为心情的安慰剂,用生活中剩下的一点空闲时间拿来搪塞搪塞。如果你也这样的话,不要说三大阿僧祗劫,我保证你无数劫都没有办法啦!所以师父常常讲,轻重缓急要分清楚。如果你修行只是为了这一生的某一个问题,解除这个烦恼而已,那你眼光太浅了,轻重不分呀!不知道尽未来际的生命——长远的这种生死之流转,真的是很可怜哪!到底是为我们这一生的某一个目的重要,还是为生生世世的慧命重要?连这个都分不清的人,哪里能够发心?发不了心,当然就没有办法勇猛精进。这个精进心很重要,为什么我们要开示那么多佛法?就是要让众生明理呀!了解这个太重要了,轻重分清楚了,目标才会找出来,才会有动力。不然我们讲经说法干什么?先厘清众生颠倒的观念,给他一个正知见,他才知道: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他就会发心。
 
问:师父,我们上这段课的时间里,最大的受用是师父破除了我们那些错误的知见,建立我们的正见。在闻思修的过程当中,我们闻到了正法,现在又通过如实观照,进行如理思维,起这个思慧的作用(对!),那如实观照就好像八正道里面的正思惟一样,所谓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思善、不善恶,就是不迎不拒,不取不舍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往往会抱着一颗心:我今天要来做如实观照,然后我如实观照,我今天会有什么收获?我明天会有什么收获?我后天会有什么收获?如果说落在这个心里面,可能有一种精进心太过(师父叫我们精进),所谓揠苗助长,那种方式落在心里,可能也是不太正确。现在我们既然能够有正见,起了正确的思维,那我们就要用精进力去完成,这个精进力要从现在就贯注起来。但是,这个精进可能不是说很紧张的一种意思,应该说,如果太过的话就不是如实?
答:对!就借这个问题我们再来把它阐扬一下。如果我们以禅宗的立场,像参禅一样的话,我们要把整个身心凝聚在“参”的上面,那等于我们没有办法工作,我们必须放下一切,全心全意的去做一件事情。但是,注意啊!这个就是不圆满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有工作,大家都是在家居士,哪里能把一切放下,全心全意的来修行呢?这就是问题之所在,师父讲这个如实观照与参禅不一样就在这里。你不需要放下你们的工作,不需要放下你们的职业,不需要放下你们应该负的责任,都不需要。这“如实”两个字一直强调:“照你原来的样子”。什么叫原来的样子?在你的工作、生活、家庭起居,在你的待人接物之中,就是照它原来的样子,这个其实才是如实观照最重要的一个特色!你不需要放弃什么,注意听!照你原来的样子,你是当医生的,还是当医生;你是做生意的,还是做生意;你上班的,还是上班;你是家庭主妇,照常做你的家庭主妇,不需要改变什么。注意听!如实观照最重要的一个特色是:不需要改变你任何的身份、工作时间或者生活环境。因此,它怎么会改变或者影响到我们原来的生活呢?没有,就是这一点与一般的法门不同。这个如实观照只是在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身心状态下,你只要加上一个“观察”而已,就是这么简单!没有妨碍到你们一点点的工作与生活,你们的种种规矩、种种作息都没有影响,这一点与一切法门不同。你不需要放弃什么,你不需要改变什么,包括你的身份、你的工作、你的生活秩序都没有影响,只是在任何一个状态下加上一个观照、观察而已。简单地讲:你的生活,乃至你的生命就是观照而已。会不会有急与不急的问题呢?没有。所以我一直强调这个如实观照妙就妙在这里:它不要改变一切,不要变动什么,都不需要。这个“如实”两个字是最妙的,照你原来的样子,注意听!所以不可能对我们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身份、职业会产生干扰和变化。只要你照你原来的样子,你做什么职业,你照做,不需要改变什么,就在这个中间来观察。那你说我很用心去学么,刚开始你会觉得失照,那是因为什么?不习惯,只是不习惯而已。所以你说:“我要全心全意地去观照”,这样一个心态出来时就不如实了。我一直强调:我没有要你刻意的改变什么,“如实”,一直强调照它原来的样子去观察它而已。所以,真正的如实观照,活着就是观照,只要你知道你活着就是在如实观照,这样讲更简单一点。所以这个中间不会有什么矛盾冲突,也就不会有急不急的问题。
 
问:请问广师父,我平时都持咒、念佛,那么在如实观照中有没有冲突?
答:同样的没有冲突。比如讲,很多人上了师父这个课。就会知道说这个课的奥妙是在哪一点。那么有的人他会改变,改变他原来的修持方法,这种改变是他认知了真理以后,他会有所取舍,这个师父不反对。但是纯粹的讲如实观照的话,我已经强调了:没有要你改变什么。因为我们会要一个念佛,或者要一个持咒,要一个观念来凝聚在一点的修定的方式,那是你过去的观念所造成的。但是在如实观照中,你会发觉这是一个问题,当你发现这个问题的根本无效性时,你会改变。你不要断的,它会断;你不要止的,它会止;你不想去的,它会去。就是这么奇怪,这个才是如实观照真正的妙用。所以,从你们认识师父到今天,师父有没有告诉你们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有没有讲过?从来没有。也没有说“你们这样是不对的,你们一定要用什么方法把它改正,你一定要怎么样”,我从来没有。甚至师父讲,你修什么法门随你的心意。因为我这一边没有宗派,没有山头,我只是在讲一个佛法的根本问题,没有妨碍到你原来修持的门派方法。所以,有人不了解:“师父要……”那是冤枉呀!但是,你如果真的懂了我们缘起法的内容,然后,你真的以如实观照观察诸法实相时,你自己就会转变。比如讲,要与不要产生的矛盾在哪里?就是我们过去的知见,我们的知见认为对的,他就要;认为不对的,他就不要。但是那个“对与不对”,他不是有正确的思维与判断,他是随波逐流,或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在作祟而已。但是,透过如实观照就不一样啊!当你了解一切法的虚幻性时,了解它的不实、它的颠倒、它的错误时,那个毛病你就不会再犯了。所以,你知道错误的地方在哪里,它自然会修正。你不要特意修正它,它自然会修正。为什么呢?这个就是我们生命里面的奥妙啊!这个就是很奥妙的本能哪!这个就是妙智慧呀!很多事真的就是我们本来的功能,只是我们不懂而已。我们看到火,不知道是什么,我们手就会去碰它。你碰过一次,烫过一次以后,你又看到火,你的手会不会伸过去?那你看到火,还会起一个念头吗:“这个火会烫人,这个火会烧人,我手不能进去”,然后不进去。不是这样的,你看到火就知道了,你不要起念也知道。
我们之所以会犯过错,是因为没有体验、没有了解,一直在过错中不自知。当我们透过如实观照时,你会发觉很多真相,你原先身心的幻相,你会看的很清楚,你就不会随着你身心的幻相、错误的知见而继续流转。那么它就象烫到火一样,不再被烫了,自动会改变,这个才是奥妙。所以为什么说如实观照有这个功能:不要断,它会断;你不止,它会止,奥妙就在这里。因为你发觉真相了,就是这么简单!所以在这里,我们暂时不能误解,说持咒不好,念佛不好,参禅不好,不是在讲这个。我们是在讲它的功效性,不管哪一个法,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不好,是在功效的产生。就像我们有病,这个药吃下去,病好名为有效;病不好,就是没效。那么,我请问你:当你发觉吃一个药对你的病没有功效,你吃了三年,你知道它的无效性时,你还会不会继续吃?但是在你没有发现它的无效性之前,你决定还充满了希望,一直在吃。有一天,你真的发觉:原来我吃了三年的药是无效的,确定是无效的,知道了,明摆的错在哪里已经知道了,你还会不会继续吃?由于这个不愿意再吃就转变了。懂吗?那时,哪一个法门适合你,哪一个法门不适合你?你自己知道,你自己去抉择。师父才不会告诉你说:什么法门是对,什么法门是不对,师父怎么会落于这种状况呢?所以,师父一直强调:我不是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场来讲佛法,这一点一定要清楚。不了解的人以为师父叫人这个不要,那个不要。师父从来不会叫你们要什么,不要什么,要不要由你自己。有“我”才会去主宰别人哪!我怎么可能去主宰别人?我只是建议而已,把法的实相告诉你,要不要由你。所以,注意喔!你修哪一个法门,师父绝对不会反对,我只是在讲法的根本,只是帮助你们认清一个实实在在的切实的原貌而已。当你发觉这个原貌时,你自己该进该退,该怎么样,你自己清楚,这个不需要别人来主宰你,别人也不可能主宰你。所以,如实观照有这样的功效。
如实观照答疑(二)
体方法师 
  问:请问广师父,如实观照假如用在世间法中,一般学生要背诵会不会有困难?因为我觉得用了如实观照后,不太喜欢记东西。
答:这个可能是他用如实观照而产生所谓功效啦,他不大喜欢去搞那些了。那么这个是好还是坏呢?其实真正的如实观照没有妨碍你的一切工作,没有妨碍你的身心行为,我一直在强调。你要背诵,我告诉你:当你全心在背诵时,加上如实观照,那个背诵记得特别好,它不但不会妨害,效果反而更显著,绝对不会妨碍的。我们在背诵或是在研究某一个问题时,不能记忆得很好,不能达到效果,这个原因是由于过去的很多观念在干扰你。你真的在如实观照时,你背诵、唱诵,做任何事情,不但不会妨害,而且会记得特别的深刻。这一点,你们不要担心,不会有反效果。世俗的一切应该有的功用,它都会保存;世俗不该有的,它会消失,这个才是如实观照的真正奥妙。
问:请问广师父,当我们知道缘起法,然后又知道如实观照以后,在我们遇到事情时,我也很清楚地知道,在我解决问题时,反而解决好了,这种情形是不是属于对治?
答:其实,这个不是对治法,这个应该讲是它的功能。因为在如实观照中,你会发觉实相――事实的真相,那么你在处理事情时就会很圆满。重点、善巧你都知道,所以,那时的知道,它不是在对治的状态之下,你真正体会到它一切奥妙的内容,你自然引生出来的行为、举止、言谈都会很如法。问题最重要的是,你说你已经了解缘起了,然后又用如实观照才会有这个功效。如果你不知道缘起,如实观照你会摸索得很辛苦。所以,为什么我们讲,我们过去有这一段时间的上课,正确的知见已经建立起来,以后再透过如实观照时,产生的功效就更奥妙了。因为这完全符合闻思修的过程,是很如法的。那么,透过如实观照以后,了解它实际的状态,这个修就是我们的行为――证入么,你就会展现得很如法。在这种身心的功能之中,产生出那种功用、功效出来了,你就会肯定说:“嗯,确实是这样子的”。这才能够证明,原来这样确实可以离烦恼,确实可以什么事都处理得很好。因此而入世的事也做得很好,出世的法又能够觉知,出世与入世无碍,缘起的一切万法,你不会离开法的原则去展现,不会起矛盾,所以,事与理就不会起障碍。很多人都以为事是事,理是理,其实,我们讲事时,就是理的展现;讲理时,就是讲事的内容。事理是不二的,只有透过如实观照,才能够达到事理不二,不然很难。
 
问:请问广师父,刚才学长讲的,我经常会事情来了才会观照,就是说,事情告一段落了就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这种是厉行的力量不够,就象师父讲的生死心不切,这一点是我最大的毛病,请师父开示。
答:你既然知道生死心不切,那不就明摆的么,想办法让它切么!如果你真正的懂得生命的无知,那种流转、愚痴的现象,就在无明之中的苦,确实感同身受时,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想离苦的愿望才对,问题是你的苦可能还不够,没有痛彻心髓,所以你才要慢慢来,不然你怎么会不切呢?
其实你有心用功真的也不容易,最好是用一点智慧。师父一直在开示或者比喻,其实就是要让你们能够更轻松地投入,不会有一种“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一直强调,比如讲:当你知道你活着,就是在观照。你每天活着,其实你不知道你活着,这个就是众生的无明。你们从来没有一秒钟真正地活着,为什么?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活在未来,不然就活在无记中,再不然就是在妄念之中,根本从来就没有真正活过一秒种。
有时说法是一种启发式的:“良马见鞭影而行”,要有这样一点点悟性。不然,后面给你推,你才会动,那这个效果绝对是不好的。怎么叫良马见鞭影而行?一匹好的马,它的主人骑在它背上,那个鞭子一挥起来,就有一种影像转动,那匹马看到鞭子的影象就跑了。不需要等到“啪”打下去,痛了才跑,那种马是劣马。学佛也是一样,要有一点悟性,然后要有一点发心。悟心少了,很辛苦,听不懂;发心不够,精进力就不强。所以,自己还是要发发愿,愿的后面就是力量。过去,师父在跟你们开示时常常讲,我讲这么多的话,讲千经万典,目的是什么?引你初发心而已,我一直强调这句话。我能给你什么,我能改变你们什么?都很少啊!当你真的发心时,你自己自动的会去做,会去求,会去探讨,会去实践,那时才有机会。被牵着走,不由自主地走,受别人的影响干扰在走,那个功效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一直强调:千言万语、千经万典,只是引你初发心而已,一直强调这样一句话。所以,当你们有时听法很感动时,最好利用那个当下,发一个大愿,那个愿会推动你。
就像我们世俗中有的年轻人,很有志气:那个年青人家庭环境不好,没有办法支持他读大学,但是他并不失望,他下了一个决心:我这一生再苦再累,哪怕半工半读,也要把大学的学位搞出来。当他发心立这样的志愿时,你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大?他去打工,再苦他都会咬紧牙关熬过去,结果,最后他真的就把大学学业完成了。世间的人都能立志而能达到这种功效,我们为生死的人竟然能够不发心,那是怪事呀!立志都有这个功效,我们发愿就是产生一种力量。为什么我们大乘菩萨都要发大愿?你没有这个愿,后面的力量就没有办法推动。其实,师父在这一方面真的有很深的感触,从在家时开始学佛跟大家结缘到出家的这个过程里面,我的感受真的很深:如果没有一个愿力,走不下去。为什么?会算利害关系,会算得失,那个都是在我执上面的东西呀!你就没有办法走下去。所以,一个菩萨要是不了解空义,不了解缘起——一切都在条件之中的话,那你就做不下去了,站在“我”的立场,你就做不下去。同样的道理,我们只有在这样一个心态下,因为愿在推动,再多的困难,面对众多众生的不了解或是诽谤,我们都能心甘情愿地继续走下去,无怨无悔。只要众生有需要,我们都要付出,都要那份关怀的心不断,因为后面有这个愿力在推动,不然我们走不下去。我一直强调,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一二跟八九拚,你怎么会赢它?一定会退心的。所以,愿力很重要啊!有机会发发心。
  
问:师父,今天我那个师姐去受五戒,她还需要一根拐杖。其实,我觉得我们师父说这个如实观照,没有说戒定慧这样的次第、分别,但是在切实的如实观照当中,戒定慧都完全具足了(对!没有错)第二点,师父要我们发心,要有悟性。其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逢,今天应该很好地安心落实在现在的因缘中,好好地如实观照,去觉照。像我们那么幸运,三项具足的实在是很少,这是我的感想。
答:刚刚讲到,我们用这个法门,虽然没有强调戒定慧,确实它里面都涵盖了,确实是这样。你想想看,我们在我们的身心行为里面,时时刻刻都在观察自己的话,还有什么比这个守护六根门头更好的?是不是具备了戒的内容?如果你时时刻刻都在观照,还有比这个更定的定吗?然后发觉它的内容实相,这个才是真正的般若慧呀!在一切时悟到诸法实相才是真正的般若的智慧呀!确实是这样子。所以,表面上我们这边很少谈到戒定慧的问题,用什么戒来规范大家,其实你们如果真正愿意了解这个缘起法的内容,把这个基础的观念打通了,然后确实以如实观照来作为你的助行,那我想,不用条规,不用规范,可能大家的身心行为就会很快如法。所以,我过去就一直强调:这个如实观照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如果从广义来谈,真的,它涵盖了一切法的奥妙在内。一切对治法的功能它都有:虽然不谈戒,但它有戒的奥妙,有这个功用;我们不讲修定,但是它产生的定,确是真正的让你很自在、很安心;然后,我们要达到一个最要紧的目标,就是开发智慧。这个如实观照最后的功能就是要开发智慧。所以用这个方法慢慢去实践,真的是戒定慧具足了,确实是这样子。
 
问:师父,我有一天在师父和大家菩萨面前发愿:尽未来际要跟这个正法相应,很快相应。我还发愿来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然后我的愿力很强,真的,推动力非常强。以前,听师父的法真的听不懂,半听半懂,那个恨心还是没有办法去除,也不会用如实观照。我在发愿过后,上班时就用如实观照,发现:喔,原来我自己有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一个“我”在,那个我很大,跟大家过不去,看到每一个都是敌人,只有我自己最好。师父说,我们跟那个公司是相依相缘的,我们不能跟它对立。然后,我就思维:对呀,你看公司里每个部门都是很重要的人物,那为什么要产生这个问题呢?我们星期五开会,他们吃他们的荤食,而我吃素食,那真的是非常自在,没有一个我了。然后,我看着它:啊,我错了,我过去为什么会有那种心呢?我已受了在家菩萨戒了,也已经做了那么多,怎么还没办法铲除?就是我没有发愿。那我在师父面前发愿,我的推动力很强,感谢师父让我做到这样。
答:其实我们只要有愿力的人,不管我们多愚痴、多笨,他都有成就的一天。我们虽然没有与生俱来的很高智慧,但是一个“勤”字能补拙,这个愿力在推动我们时,我们会在实践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别人听一次懂,没关系,我听三次;三次听不懂,我听十次;十次听不懂,我听一百次,真的是铁杵磨成针。如果我们没有愿力时,一碰到挫折就做不下去了,所以有这个强大的愿力很重要!至少不要妄自菲薄:“我自己笨呀,我没有办法”,这一点真的不能要。只要我们有愿力,笨一点也没有关系,我们就如实地做去,总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这个决心很重要,当我们有这一念决心时,简单讲,已经成功了一半了,真的很重要。
只要你用心,真的在探讨,或多或少当生就会有一些受用的,然后,绵绵不断的,只要有一口气在,就继续下去。不要管它将来收成怎么样,不要先有这种预测的立场,“只管耕耘,莫管收获”。在这样的一个心态下,你才不会有得失心,才能与如实观照的不迎不矩、不取不舍相应,不然就会落在知识的分别里面:好、坏、是、非、我要、不要……就会产生这个问题。如实观照就是要排除这种观念,排除这种相对的心、分别的心,你就是一路的走下去。当然,我们如果连上课的基本缘起法则都没有懂的话,就很难了。因为我们已经先上过课了,先在基本观念上已经建立起一个正知见以后,这种如实观照就不一样了。如果我们今天连一点基础都没有,来如实观照可能就会很难,不能与空相应,不能与法相应,很不容易。真正的不迎、不矩、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才能够真的与空相应,注意哟!但是,如果我们今天不知道缘起的法则、空的内容,你用这个如实观照的方法要相应也很难。你们先在知识上、观念上懂了,知见已经建立了,然后在这个方式(六个原则)下来观照的话,很快会跟空相应,奥妙就在这里。所以对一般人,师父不讲如实观照,原因是什么?一般人听不懂,就是做也没有很大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先以建立正见为主,上过课,正见建立了,然后,一如实观照很快就会相应。所以,对一般人我很少讲如实观照,因为功效不彰,而且他听起来没有信心,他觉得这个没有什么,他就不会去做,不会去实践。当我们建立了缘起的正见以后,对这个法觉得太重要了,那么,你的行为,你的方向才会与我们建立的正见相一致,那时,相应就很快。这里还有这么个关系的存在。
 
问:我今天是第一次来,听到这样的法,我也非常高兴。我自己有几个问题请教师父:其实我长久到现在才对自己有一个认识,确实真的要有一种了断生死真切的心。就是说,对我来说是确定真的要修行。因为对我来说,社会上还有很多诱惑,许多东西让你快乐。有时会对治,正如师父说的,有时烦恼来了,真的我就不要这么烦恼,我要离开;有时快乐来时,我就觉得我在退心。我觉得确定修行,对我来讲很重要的,我想怎么样确定自己真的要修行?真的是离苦?佛法讲“色受想行识”,怎么样观受是苦?怎么样去累积它?累积它以后,你才会说:我真的不要。我真的不要,我才会离开。
另外一个问题,从如实观照来说,如果说“观受是苦”,它是不是也是一个判断?它是苦,还真的是烦恼。那如实观照的“不下判断”,没有给它任何一个结论的话,那怎么样去如实观照,观受这个苦,这是苦?
答:这个问题非常好,我先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如果我们不判断、不下结论的话,那等于不是不思维吗?一般的观念是这样的,一般的思维就是说落在我们常识的判断。其实,我们今天讲的不下判断,不下结论,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术语,就是“不思维的思维,不判断的判断”,其实它有这个功能。当我看到“这样子”的时候,我需要判断么?我其实已经判断了,懂吗?但是不需要加一个判断上去,这个不需要判断哪!所以,你们要注意:这个不下判断,不是连直觉的功能也没有,只是意识产生的功能不让用而已,注意听!当我看出去,看到一切现象时,你说我没有看到吗?难道我还要下一个判断说“我看到了”才是看到吗?不是的。一切的现象,你不要判断,你也是清清楚楚的。所以,注意喔!我们这里讲的不判断、不下结论是什么?因为我们很容易落于过去的知见、过去的观念、过去的常识,我们一直都是用这个来判断的。但是事实上,那种知觉,那种认知,你不要有意判断它,它还是认知的,而且那时的认知可能是更清楚、更实际,不会被误导的,不会被变形的,那才是真正的判断。所以,注意听!这里的不判断、不下结论,不是说你连知觉都没有。加上观照,这个观照其实已经是判断了,只是这种判断不是思维性的判断,不是常识性的判断,不是过去知见的判断,只是这样子而已,你会发觉很奥妙啊!
比方说一只狗,你碰到它的时候,“啪”地给它一脚,或者用棍子“啪”地打它一下,你以后再碰到它时,它第一个反应是么?“逃,赶快逃!”这狗,它需不需要判断?它也不需要判断,它有那个直觉的反应。我常讲:一只狗,你对它好,它知道;你对它不好,它也知道。那它是不是象人一样用思维来判断,你对我好,还是不好?需不需要判断才知道你对它好,或者你对它不好?需不需要特殊的判断?那是心灵直接产生的那种感受,懂吗?那个不需要透过判断的。所以,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是好,然后你认为是好的时候,我告诉你:已经不是真正原来那个“好”了,是知识上的好呀!当我觉得苦时,其实不是苦的当下,为什么?是影象的苦呀!那个就是第二念的判断。这个不下结论和不下判断并没有丧失直觉的功能。我们讲的所谓思维:“嗯,这个怎么样好,那个怎么样不好”,其实我们的心灵是很细腻的,不透过这样的所谓思维,它还是在思维。所以,你放心,它不会失去这个功能,而且往往这种“不思维的思维”最容易跟空相应。这个奥妙只有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你才会体会出来,然后用言语来表示,怎么讲都讲不切,怎么表达都不够深切。所以,我们这个法有一个奥妙:你一定要实践,我一直强调。你现在说:“嗯,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怎么好,怎么坏”,这个是没有意义的事。但是,当你去实践时,一一呈现出来的身心感受是那么如实,不需要用判断,不需要用思维,它都亲身在体验啦!所以,我用什么语言都表达不出真正受用时的那种感觉,没有办法表达,只能用相近的、大概比较切实的、能比较容易了解的一个方式来解答而已,其实,言不及义啊!我怎么讲都没有办法讲到真实的内容。
第二点就是那位同参提问关于苦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知道苦的话,可能是苦的累积够了,才会真正知道苦,如果没有累积都心不切。我过去在讲缘起、讲苦时,就曾经提到过,我们的社会环境与佛陀时代印度当时的社会环境差别很大。印度当时经济条件很不好,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战争连绵,大国吞小国,那个大小国有几十国。基本生活很苦,要吃饭时连找到饭的机会都没有,想找工作也找不到。要想满足身心存在的那个自然条件都很难,所以,他那个苦受就比较深。佛陀当时在讲缘起、无常时,用一种以苦为主的思想,其实是符合他当时社会的形态的,所以,一般就很容易体会到:苦确实是无我、无常的。知道苦,然后就知道无我,这个就很容易体会。所以,他的弟子一观无常,马上就证到阿罗汉,那么容易,为什么?切身呀!切身的体验是那样的深刻!
    我们现在的社会真的是有一点麻烦,尤其台湾,这二十年的经济发展得很好,基本生活没有什么威胁,当然要求更多的金钱享受那就很难讲。物质各人要追求各的,观察无常你就会发觉,现在在座的物欲的满足,你还是知道它是苦的,为什么?因为只要知道无常,就知道一定是苦的,因为常不可得,它没有办法一直维持在那种状态之中,它一直会变哪!所以,现在的满足有一天会失去,你现在认为得意的,它有一天会变化,所以它不会永远在满足之中,还是会苦的,只要无常,一定是苦。只是说你对这个法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如果你有机会听听佛法,你对无常、对苦的观察可能会更深刻一点。
    我们不管是从自己的身心状态,还是从我们环境的变化,其实只要稍微留意一点都会知道。我想你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你太年轻。我们年轻时,不知道这个是什么,因为生死的问题好像离我很远。年青人身体病也少,年老时衰弱,病就多了,感触就会深。当然人生的历练不够多时,失败的机会也少,年岁越多,痛苦烦恼越多,感受也会更深一点。孔老夫子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般人在四十岁以后,可能感受会更深一点。大概你还没有达到这个年龄。不过这个问题其实应该不会说没有啦,只是深与不深而已。你今天会来这边听,你既然来参与这个法会,表示你还是有这方面的需求和探讨的需要,总比在社会上醉生梦死的人,你已经觉悟多了。只要有那么一点点的觉悟,其实也够,虽然不是一下子很深,也没关系。这一点助缘就够了,这叫善根发露,一点点善你把它引伸上来,它就越来越大。最好有机会有这个共修的时间、上课的时间能够多来闻法,对法义越清楚,则对人间的种种事相会更清楚,对自己的身心问题,你会更发觉、更清楚,我想这也是一个助缘。从闻思修下手,我们一直强调,闻法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碰到有那种善巧的善知识能引动你的话,有时候,他的一言一语就可以把你的整个身心振奋起来,这很重要。多闻法,有善知识多亲近,很快你会产生那种觉悟的。(休息)
    我们刚才在休息时,我发觉我们这个实践性、警觉性还不够,一休息,我就注意在观察大家,没有几个在如实观照的——真的,确实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一个人就是很容易落入我们原来的习性里面,那众生的心本来就是很容易散乱的,随着习性在转,那么,这个如实观照的心就常常会忘失了,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说不管听到什么法,有受用的人当下他就很注意了。他不是等明天、等未来慢慢学,那个觉照心马上就会起来,时时刻刻就会在那个状态之中。问题出在把如实观照作为一个法来应用,那么就会产生用与不用的观念及用得上与用不上的观念。其实,我一直强调,真正的如实观照,如果你还有用的观念,可能会用得不好,不可能永远在用,会忘记了或者不用了,就会有这种现象。
    其实,在要用不用的过程中,你要用心去探讨的话,你会发觉:有“用”的心,好像在观照,但是你能保持多久?没有办法保持。所以,还是要有一点悟性。我常讲:当你活着,它本身就是在观照,只是你不知道而已。那么,这个不知道到知道,其实很简单:翻过来而已。我们活着,却不知道活着;如果我知道活着,就是观照,这样的比喻能听懂就很快。比如讲,我们在做什么,忘记了是做什么,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活着。所以有一个比喻:你知道你活着,就是在观照。这样就比较快,你就不会把它当作一个法,你有生命就是在观照,这样就不会有时用,有时不用,它没有离开过生命啊!这样去体会它就比较容易了。不会再“有时用,有时不用”,用不上而忘记了。
你把它当作一个法来用,就常常会落于这种间断性的问题里面去。这要有一点悟性、一点实践,时时刻刻的地。刚刚开始时确实是不熟,路途不熟悉,常常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去。原来那个散漫心的地方,意识、妄念纷飞的地方,那个地方是比较习惯的,常常会到那个地方去。所以,我们的习性啊,这个习性的拉力、引力真的是很强、很强。如果不用一点愿力发心,真的是常常会落入我们原来的那个习性里面去。当你发现你习性的问题时,习性才会慢慢地减少;你这个习性没有发觉时,你随时会落入习性而不自知。所以,只要你有如实观照,发现习性的问题、这个习性的引力,就不会受它那么强的干扰了。所以,如实观照很重要,还是要切身的投入。
 
问:请问广师父,比如说,我们现在看一朵花时,觉得它很漂亮,就处在那个感受,是不是不要有那一种念头?这样是不是如实观照?或者是说在看花时,并不是看那朵花,而是看在本身上,这样是不是会蒙上一层云雾,就没有办法如实观照它那个本来的面目?
答:这一点很重要,从这个问题可以去找出一个如实观照的重点。当我们看那朵花时都会落入对花的分别,然后就随着花转:“这个是漂亮,不漂亮,这个很好”。总之,意念随着这个境界而转,一般的状态是这样的。从这个比喻里,我们可以了解所谓的如实观照就是在观察而已。观察什么?观察看花的这个,不是观察那朵花呀,注意听!你的身心行为,你在看花,你在行为,你在动作,这都是你本来在做的一个功效,但是你不要理它这个功效好不好,只是发觉这个行动者、这个看花者,清清楚楚地了解这个看花的心态、状态是什么,而不是看那朵花。注意喔!“我很如实的看着花,花是这样的,我不起分别,它是好是坏”,不是这样子喔!你的行为,你会看花,你只是在看花,但是你很清楚“这个”看花的情态。它是怎么样在看花,我们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身心的功能动态,我们一向不清楚,我们的目的是要认识、要清楚地了解那个身心的状态。所以,它只是纯粹的观察,纯粹的要明白它、了解它而已。但是,注意听!我们不是在干涉它喔!在赏花时,或者在任何一个境界中,你明白它、观察它、了解它,但不是要干涉它。懂不懂?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像那位同参讲的是不是有监督的意味?注意听!不是监督。监督是好像有要去干扰它,或者是束缚它的味道。而我们是如实地照原来的样子,不是在干扰,也不是在干涉,也不是束缚,也不是在改变它,或者要控制它,都没有,只是纯粹的观察而已。这个观察的作用只是要明白而已,只是要了解而已,所以,这个如实观照的真正目的,只是在明白和了解而已。它好,你了解它好;它坏,你了解它坏。但是不要透过思维去了解,只是了解它,你了然于心就好,看着它就好,这个中间决定没有束缚,没有干扰,没有要控制,没有要改变,也没有监督的味道,就是纯粹的去明白、了解它而已,只有这一个单纯的目的。
  
问:我们在看花时,直接看花,不要起“这个好看”的一个念头?
答:不是,不是这样子。这样子就已经有一个规范了,不管你看它生起好的念头、坏的念头、赞赏的念头、厌恶的念头都没有关系,还是照它原来的样子看着它就好。如果我今天看这个花很美,我说:“不能起分别呀”,把念头拉回来,不是这个功用。或者说,我看这朵花很讨厌,“这个不能讨厌”,要把它收回来,不是这样子。不管起什么念头——好坏念头,欣赏不欣赏都没有关系,还是照它原来的样子看着它就好,还是不干扰。它的判别是好是坏跟你不相干,你只是看着它就好,了解明白它就好,这里没有干涉,一再强调:不干涉它的好坏。它本来在判断,甚至起了恶念、邪念,你也是看着它就好,这里不能有认同不认同,只是看着它,纯粹客观的观察。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我怎么观察我”?对呀!正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矛盾性――我不可能观察我。就是因为这样,才要你观察,才会产生内容,才会有奥妙出来。如果它不是“我不能观察我”的话,那么这个功效就没有了,就是因为它必然是我不可能观察我,所以,如实观照才会产生奥妙,原因就在这里。
  
问:师父,象《园觉经》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想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楞严经》里面所说的观照还是用的意识,是在起清清楚楚的观照、觉警的观照。《楞严经》里的“觉明为咎”,然后我们在心境上怎样去了解缘起法的怎么产生那种心意识、了别识这个过程,怎么回到那个原点?
答:这个如实观照跟那个不一样,就是说:它起恶念,我们也不阻止它,我们没有说:“我不能起妄念”。如实观照里面没有反对一切心态,注意听!如实观照里我已经强调过:照你原来的样子,不管它是善、是恶、是好、是坏,都不管,懂吗?照它原来的样子看着它就好,把它看清楚就好,这里面没有说“我不起妄念,不能起妄念”。起了妄念不加了知是可以的,但是不能说我不起妄念。在我们现在当下的身心状态之下,不管它善恶好坏,照你现在原来的样子去观察它就好。我一直强调:这一点是所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如实观照的奥妙就在这一点而已。因为我们学佛如果不是有善恶,不是从恶改到善,那我们要修什么呀。所以我们要判断它是恶的,然后要拒绝、要排斥、要修、要断,这个是落在有为法中。我们今天在如实观照,与众不同就在这一点:照你原来的样子。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我看到它起恶念,起瞋恨,起了种种邪恶的心很强烈,难道没有关系吗”?告诉你:就是没关系!“那这样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奥妙就在这里:当我发觉它是恶念,它是邪念,并且很强烈时,当我想改变它,我请问你:你能改变它吗?我想修正它,你就能修正得了吗?如果是这样,应该众生一觉,马上就没有问题了,为什么大家还在犯过错?大家修行不是修了好几年了吗?知道错也改不正;我用念头绑也绑不住它,还是会起;我用拜佛,拜到很清净,不拜了还是会起。为什么?有没有根本解决的办法?没有。但是,为什么我们看着它,清清楚楚的看着它就好?不改变它,不转变它,不去掉它。如实观照的奥妙就在这里:你不想改变的,它会变。我一直告诉你:这个才是唯一奥妙的地方。你不想断的,它会断;不想止的,它会止;不想定的,它会定。不然,这个如实观照还要谈什么!一切法大家都谈完了,还要谈!有没有功效呀?一直强调如实观照的奥妙,我们认为恶的、不要的,你想断它,反而没办法断。但是我们因为没有要断的心,而只是看着它,只要清清楚楚的认识它,奇怪的是:以后,你不断它,就断了,不来了;不止就止了;不定就定了,这个才是奥妙啊!“有这种功能吗?真的这样神奇吗?人家用了几十年修都修不好,你就是看着它,真的会变吗”?不信试试看!我一直强调:这个方法就是要你实践,你不实践就不知道它的奥妙。你一实践就知道:呀,真得很神奇!我现在没有给你们答案,为什么?就是要你们去实践。你不实践,现在怎么样想都想不出这个奥妙,怎么想都想不出来,找不到这个理由。但是我现在可以告诉你:这个事实是肯定的!确实是这样。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你们要去证明,要去实践。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一定会犯这六个毛病——迎、拒、取、舍、判断、结论,注意听!如果你们犯这个毛病,功效就没有了,不是师父害你们。我一直强调:这个如实观照的“如实”两个字是照原来的样子,不管它是大恶,或者大什么的都没有关系,你就是要从原来的样子去观察它,不要改变它,就是在这种状态中来观察。
    照你原来的样子,你是什么身份,你是什么心态,你是什么品质都没有关系,照它原来的样子“看”着它就好,去发觉它,去认识它,去明白它就好。这个中间不要排斥它,不要拒绝它,不要想改变它。注意喔!一般的法师说,发觉了念头不好,“知妄即离,知非即舍”,我告诉你:不要离,要离你就完蛋了,离就没有功效了。试试看,一切的奥妙就在这“如实”两个字里面,去观察它就好。你刚刚说“知非即离”,我告诉你:有知非即离的这个观念,你就一定会迎拒、取舍,你哪里来的“知非即离”?这就是判断、结论,结果你六个毛病都犯了。注意听!你因为不了解这“如实”两个字的奥妙,所以你今天才会不受用(修忏悔也是一样)。就是这样的奥妙,注意听!真的,不管任何一个心态,你发觉以后,你不要去动它,不要去干涉它,不要去调整它,只要清清楚楚的“看”着它就好,注意!一切的奥妙只有在这一点喔!你违背了这六个法则,你就没有功用,没有受用,我不骗你们。做到时时刻刻地观照,这六个原则不要犯,那个奥妙出来时,你们体会到时,再来跟我谈,你们才会有结论,不然结论都是错的——只要是观念的思维都错了,没有一法是真的,你不可能悟入空性,你不可能跟空相应,我不骗你们。
 
问:师父,您刚才说的“看着它”,那个“它”就是我们心的起心动念?(对,自己的身心状态),那就等于有一个我在观察我的起心动念罗?
答:你要这样讲就是思维分别了。你要是傻傻的就是观察它,就不会“我在观察我”,你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照你原来的样子看着它。因为讲坦白话:今天会成为我,成为糊涂,成为颠倒,是由于从来不认识“这个”!我们从来不认识“这个”啦,内外都彻底的不认识啦!我不骗你。这个如实观照就是老老实实地观察它,有一天你明白它,那就万事OK啦!但是透过你种种的思维、知识、观念,你怎么都认识不了它。你认识的那个“它”是知识的产物,不是真的原来的样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都是知识分别的产物,不是原来的,奥妙就在这里。你们不相信吗?不然,你们今天不会还在众生的苦里面,早就解脱了,早就与法相应了。
 
问:师父好!今天我在上山时,在此绿色的中间突然有一朵红红的小花,我发现自己对自己说“小花很漂亮”这种执着的心,但是就是过了才发现。那就让它过去,再走再走,看到一堆狗大便,就有一种瞋恨要排斥的感觉,我也发觉的,可是也没有如实观照到什么东西,只是走。我知道错了以后,再回来时,看到那堆象烂泥的那种狗大便时,我就在那里看着狗大便,然后我吃我的面包。这是第二个,就是说在那里坐着,这样看看山河、大地、枯掉的树、倒掉的电线杆,就是用这个跟师父学的缘起法来观察这些,结果看一看,其实这些,我又没学缘起法,我也没有观察,它还是它,它也是这样子,本来就没有因为什么而改变,竹子也是竹子,那电线杆也是电线杆,跟我在去观照它是缘起怎样,其实它也没有怎么样,这样之下,请问师父,我是否错了,错在哪里?
答:当你说看到一朵花很漂亮,看到一堆狗粪很讨厌时,你本身当时没有如实观照。你现在讲出来的这种感觉是事后的回忆。在事情发生的当下,你并没有在如实观照。如果你当下是在如实观照,你现在提出的问题就不是这样子。我们说:“有一朵花很漂亮,我很喜欢;然后看到一堆狗粪,我很讨厌”,那是事后在反省、回忆而产生的影相,这个不是如实观照。如果当时看到那个花在如实观照的话,你今天不会有这个问题。当时看到狗粪时,你如果在如实观照,也不会有现在这个问题。从这里你就可以了解,当我们没有如实观照,不了解实际情况时,一定是凭我们原来的观念在活动:漂亮呀、讨厌呀……都是这样在延伸。你说,你后来在另外一种状态之中,你就觉得它与你不相干,其实那个还不是如实观照。为什么?因为你一直在分别么,在判断里面,这个都不如实。从这个不如实,我们可以慢慢的了解什么是如实,慢慢去体会什么是如实。现在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提醒各位。你当时有没有在如实观照呢?没有。
 
问:师父,我还真的没有摸到这个窍门。我只是认为,师父好像说这个听,不是听某一个声音,,而是大地每一个声音都要听到,我好像自己有这样的一点感觉,是否在如实观照?
答:(敲东西的声音“哒哒哒哒……)你们现在看到什么呀?(众:看到师父在敲东西)对!这就是没有如实观照,懂吗?看这个(指着自己的心坎),不是看这个(师父的动作)这样知道吗?
 
问:这样是不是说,反正这是过去了,就是看自己当下看到、听到的感觉?
答:我现在看着这个在听你们讲话,我现在看着这个在回答你们的问题,这样知道吗?(学生:我现在看着我的“那个”在看着您的“那个”)对!就是这个,这样才叫观照。注意喔!我们一般很少注意到看着砖头的心态是怎么样,看着花的那个心态是怎么样,我们从来不知道。这样说还听不懂吗?看着什么就跟什么跑了,懂吗?看着什么就变成什么啦,这样知道吗?
 
问:看着这朵花,观自己就对,那我们是反观自己,那个被观的是被动的,请问一下,有没有影响到第三者。
答:其实,刚刚我已经回答了,你们现在的感觉一定会是:师父怎么那么讲,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到底是一还是二?注意喔!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会产生了,我们的问题问出来了,就是要这样慢慢地体会。如果有一个观察者,那么当然有一个被观察者,问题就来了:观察的那个和被观察的那个是一,还是二?如果是二,问题大了,有二个“我”吗?不可能。如果是一,那自己怎么观察自己呢?这个在理论上听起来就有矛盾,就是因为要这个矛盾,如实观照就是需要这个矛盾才会产生功用,因为从这个矛盾中,你会发觉这个矛盾的内涵,你真的在如实观照的话,你会将这个矛盾消融掉,那个时候,就是受用的地方。
另外,你刚才讲的,当你在如实观照自己时会不会影响到第三者?你所谓的第三者是谁?你是说旁边的人?那我已经讲过了,不离开我们的生活,不离开我们的行为,不离开我们一切的身心活动,没有妨碍。也许刚刚开始,我们不太熟悉时,你会说:我一定要很全心全意地投入,我才有办法一直保持在观照的状态之下;如果我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的话,那我就会很容易忘失,一般的观点一定是这样子的。也就是说,“当我全心全意地在观察我时,外面的一切可能会忘记了”,这样,就变成把我的心灵束缚在这个观照上面,象修定一样,把我们心凝聚在一点了,都是这种毛病,问题困难在这里,是不是?所以,我觉得这个没有关系,它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影响第三者,这是你自己的事,跟任何人都不相干。如果产生定力而专注在一点上时,你会忘记其他全部的。但是,师父讲过了,这个如实观照不是这样子。如实观照的当下,身心状态是全然的。我一直强调,它是百分之百的自由,没有一点点束缚,没有一点点控制,没有一点点压抑,只是照它原来的样子。所以,这个不是在修定,不是专注在一点上,是身心百分之百的开放。所以,这一点与一般的修定刚好相反。一般的修定是把我们的精神浓缩集中在一点上,身心的功能不要让它起。但是如实观照刚好相反,我们不把它束在一点,心灵是百分之百的自在、自由,没有一点点拘束,没有一点点控制,没有一点点压抑,生命是全然的,在全然中观照,刚好不一样,这点很重要!所以,怎么干扰到别人呢?怎么会影响别人呢?让你的身心照你原来的样子去发展,百分之百的开放,在这个中间观察。
如实观照答疑(三)
体方法师
 
问:师父,在完全自由无束缚之下,能不能解释为能观所观:即观者能观,被观者能被所观?
答:真正全然时没有能所,但在感觉上,“我既然在观察,就有观察的对象”,不然怎么会没有所?但是,我已讲了:观察的不是别人,那怎么有所?听起来有一点矛盾,有观者一定有被观者,这个能所一定是相对的。但问题是观察的不是别人,看起来好像有一个观察者和一个被观察者,看起来好像是相对的,但在身心真正开放之中,你会发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其实没有二,它不是分开的,所以,感觉上好像有矛盾,但你真正进入那种观察,你就发觉到它没有矛盾,然后,还会发现一个真实的现象,就是我们讲的“实相”,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在修定,注意喔!不是把心束到这一点,把我的念头都集中在观察中,错了,这样就是修定的范围,心集中一处就不对了。刚好相反,心是百分之百的开放,但在百分之百的开放中,象师父现在跟你们讲话,是不是在用心?对!是不是全然的在观照之中?对,不离啊!但是这点谁了解?难道讲话的那个就一定不能观照吗?观照的人就不能讲话吗?这一点,一般人不能了解。
  
问:我的观照跟大家不一样,就是我在观照时,我观照我能观的这个我,还有所观的,我会知道,我的这个能观和所观,只是同样在蕴界处进进出出。
答:你这样的观照还不够透彻,还没有办法了解真实的内涵,你现在还是意念的分别(问者:有一个起观,那个看的念头很重)?对!所以,我一直强调只是纯粹的看,纯粹的观。它这里没有意志作用,没有故意的、刻意的意识作用,不然你会下判断、下结论。现在,它又在下判断了。
 
问:在观照的时候怕离开,不能绵绵密密的。
答:告诉你,你把观照当作一个功夫、一个法,你就会产生这种毛病。我一直强调:如实观照它不是一个方法,不是一种功夫,它只是你生命的功能(问者:那忘记了怎么办)?因为你已经忘失了你是活着,你才会忘记。这样听懂吗?(问者:观无所观,能观一切观)?不是观无所观,观是绝对有的,没有的话就无所观,连观也不用了。所以,我一直告诉你:照你原来的样子,不要管它有没有,哪里有“有没有”的问题?不要想它有所观还是没有所观。
  
问:恰恰无心恰恰有?
答:当你在谈这个问题时,你们现在都落在意识分别里面。
 
问:我觉得现在最难的莫过于被一些名相执着,其实,照维摩诘经来讲,都是不二的,都是没有分别的。因为没有对立,没有分别心,没有一些善、恶、好、坏那么多的名相和执着,这样来如实观照的话,心情就比较轻松。就不是用好像一种法,然后还要如实,还要做观照,这样是不是比较不会执著在名相上?
  
答:所以师父解释“如实”两字,它不是要你改变什么,只是说,照原来的样子,它没有拒绝你一切,没有拒绝你当下身心一切万法,没有排斥,没有什么要变动的。所以这个观照,它没有法,没有真正的对治存在。一直强调:它只是心全然的在观察而已,这个中间所谓的能所相对,都是大家意识分别。如果你现在听懂师父的如实观照,当下你就在如实观照,我相信你一切问题都没有了。你们现在听师父的如实观照,当下马上就进入如实观照的那种状态,你们现在提不出问题了,连一个问题都没有。好,我们越谈越契入主题了。  
 
问:师父,我自己有一个感受,比如在生活上有一些冲突和身心上的一些拉扯,其实我没有在判断它到底好不好,可是那个拉扯一直都存自己心里边,然后造成自己一生中很大的冲突。师父的意思,是不是说这样的冲突其实你没有判断它,你自己就知道说一定会割舍它?你一定会不要它?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会产生一种离欲的欲望――我们要解脱。是不是从这样的一个角度上去如实观照?
答:其实,当你真正在拉扯时,也是万法之一、现象之一,如果你没有排斥它,而是看着它,真正是完全看着它的话,这个问题当下就解决了(问者:可是好像还是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你还没有试,不是没有那么简单。你现在回答我没有那么简单,那是因为从你的意念里来分别的。你真的在如实观照里面,你会觉得确实是简单。(问者:也许我曾经这样做过),你现在跟师父讲话时,你就马上观察着你自己的身心状态来跟师父讲话,试试看,提得出问题吗?提不出来,是不是?对了,就是这样,注意!就是这样,慢慢体会。
  
问:师父在给我们讲这个如实观照,师父是在如实观照中给我们提出来的,所以说应该是不妨碍的?
答:对!当你真正懂了以后,确实是没有妨碍,不但没有妨碍,而且你得大自在,变成妙用。
 
问:师父,佛是觉者,觉行圆满。觉就是观照,是不是可以这样讲?
答:这个觉是有内容的,它毕竟是离烦恼的,没有造业的,不落入颠倒的,不是无明中的觉。那无明中,我也觉得我是醒了,没有昏沈,这个也是觉,觉的内容一定要跟空相应。为什么我们一直要先研究缘起法?是为了把这个根本的法则了解了,那个觉是跟空相应的。当然,你在如实观照里面,最后如果你真的能体会到所谓实相的话,那你就是真的觉呀!(师父在敲“哒哒哒哒”)
 
问:师父,这时我在观照我自己,我没有执着在那个地方,我是在观照我自己的身心。
答:你们大家听听,他有没有执着呀?(众:执着)。这个师父不要回答,你们都看得懂。
这个观念最大的问题在哪里?我们都落在时间的观念里,所以会很难。我们很容易落入时间的那个思维里面,在时间相里面,觉得“我要保持”,好像要保持很长时间,所以很难。你们其实都忽视了一点:到底我们观照多久才叫观照?它有时间观念就有长短的问题,所以,注意呀!我们只是要在我们的生命中产生真正的了解和明白。要了解我们的生命,大家认为很难:我生出来,从小到大、到老的过程,要了解就很复杂。其实生命到底有多久,什么叫生命?一气不来就不叫生命,活着才叫生命。什么时候在活着,到底活了多久,活着有没有过去未来?这样体会如实观照难不难?死了都不要修了,懂吗?还没到的那个不要修呀,修你活着的时候!活多久?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那这个活着的修有没有难?只是这个当下而已啊!以时间相来讲,它连一秒钟都不到。当你们知道这个奥妙时,修观照也好,修定也好,修多久?有什么难?注意喔!这个很重要!

我们一直落在一个很错误的知见里面,为什么一直做不好,为什么一直学不好?大家都说打坐好难,我说要打坐多久?只有修当下一刹那而已,难不难?你说要一个钟头、几个钟头就很难,那十天八天更难。那现在师父没有要求你们那么久,只要求活着的那个当下有禅定就好,这样难不难?连一秒钟都不到,修这样的禅定难不难?那么观照也是一样,要观照多久?观照你活着的当下的身心,懂吗?活着的当下身心有多久?只是当下而已啊!那这样就不会难哪,这样感觉上就不难哪!修定是在活着的时候修,死了怎么修?过去的怎么修?未来的怎么修?所以,修,只是生命活着的修,多久?那这样难不难?这样听懂不懂?我们一落入时间相,什么问题都来了,完了,没有办法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当下一刹那的观照,难吗?所以,我刚刚就讲过了:修观照你不要以为很难哪,你活着就是在观照,这样子,你懂了,你就很快了,不难哪!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这样难不难?死的不要修,还没到的那个也不要修,修你活着的时候。多久?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那这个活着的修有没有困难?只是这个当下而已啊!以时间相来说,它连一秒钟都不到。当你们知道这个奥妙时,修观照也好修,修定也好修。其实你们没有真正活过一秒钟,不知道那个当下的一刹那的生命是怎样的。
 
问:师父,我个人认为,这个如实观照,如果以缘起来讲,应该是“此有故彼有”。如果“此有”“故彼有”,那就会有如实观照的现象发生;那如果说“此有”消失的话,“彼有”是不是也消失,那如实观照就不会存在?
答: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如实观照不存在的话,那是好事呀!我们现在就是因为有很多问题不能如实了知,所以要透过如实观照。如实观照是一个方便,当你真的连如实观照都没有时,问题可能就好办了。“此有故彼有”是缘起的法则,而我们最后所要达到的实相是没有彼此之分的,要注意喔!缘起的现相是讲此有故彼有,真正法性那里有此彼的?所以要透过如实观照达到这个实相,而不是在此有故彼有的现象中一直挣不出来。其实,这个如实观照本身就是一个方便,透过这个方便以达到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如果我们已经没有问题了,我们要这个方便干什么?如实观照也不需要,没错,还是一个方便。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个方便?比如讲,我们在上课时,谈缘起,谈四圣谛,最后谈到三法印,谈到空,如果你们在法义上当下懂了,还需要如实观照吗?不需要。就是因为法义懂,有一点了解,但是我们的身心不能融入,我们的身心不能真正的转换,所以,没有达到真正要的功能时,我们才要透过一个如实观照,帮助你们进入真正的受用。这是方便,就像渡河的那只船一样而已。真的清楚明白了,如实观照也不存在了,本来就是这样。

问法有二种:一种是不明白,当然要问,那样可以得到心中想明白的;还有一种是明白的人会问,是让不明白的人能够知道这个重要性。你看我们佛法里面的经典,佛陀讲经说法时,就有弟子会问,那么这个问的人,不一定是不懂,其实他懂也会问。为什么要问?为后面的众生问,为以后要听法的人问。所以知道的要问,不知道的也要问。法会缘起能够凝聚、产生种种问题,许多法义的敷扬就是这样来的。
 
问:我想请问师父的问题并不是在这话题上转,比如说心与性,然后产生的用,流转的缘起,我们怎么样回归源头,了解这个心的本质,也就是空性的本质?我们要怎么样很清楚的去掌握住?
答:其实这个问题,师父只有一个回答:如果师父在开示缘起法时,你懂了,当下就懂;不懂的话,还是透过如实观照,它是最切实的,你可以了解。性不只是心的性,是一切法的性。这个性不是说有一个东西,而是说它本来的样子,本来的面目,就是实相,它的实际。
  
问:比如说像《金刚经》,它讲的就好像一块豆腐,把它分切四片,然后这样看得很清楚。《楞伽经》里讲到从意识产生一切,比如说已如如证之,然后产生妄想名相,在这个流程里面。我们本来都成佛,都本具佛性,可是,就是流转于今生的迷惑与执着,那我们想回归原点的话,如实观照是一个方法,是一个手段,那也是必经的路程,那我是说怎么样能产生定和慧,慧解脱来走向这个源头。
答:大乘佛法有三个大系,这三个大系的主要思想,事实上有着很多差别。由于不同的理念,而导致法义的解释就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到最后受用的果实就有所不同。比如你讲的《楞伽经》的内容,它的思想体系主要是属于唯识的,它是偏重唯识理念,也包括一点如来藏的思想在内。你讲要回归本来源头、本来位置,照真常系的讲法,那就是“本来是佛”。这个理论,其实你真正从佛法的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角度一开始就错了,哪里能回归?如果本来是佛,怎么会变众生?怎么会颠倒?这个法是不能称成立的。

我们从一个简单的法义来讲:我们讲无明和真如(法性就是真如)。我们的颠倒是由于所谓的妄识,那么,是无明先有,还是真如先有?如果无明先有,无明会产生真如吗?但如果是真如先有,会产生无明么?真如会产生无明,你成佛还会变成糊涂,这两个法义都是不能成立的。但是,我们现在普遍的认为:我们本来是佛,本来是清净的。这个理论好像对,其实有问题。这个问题的内容,你很深入地探讨下去就明白:我们说本来清净,这个“本来”两个字是没有时间性的。我们一般都落于时间性,本来――就是时间的以前,就是先有这个,后有那个的观点。因为有时间,就有先后,是不是?注意!我们佛法里面“本来”两个字是不落于时间性的,所以很难了解这个问题。以后我们在研究大乘三系的时候,你就知道:哦,大乘三系里面有这么多的差别、差异在!基本的理念不同,延伸的出来的整个法义有很多矛盾。我们今天佛法里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矛盾?就是不了解三系的差别,三个主流思想的差别不懂。所以我为什么一直强调大乘三系,真的很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明白它的话,在法义上才能够疏通,才能够圆融,才能够没有矛盾。不然你的基本观念错了,根本就修不来,怎么修都是颠倒,就如你刚刚那个问题就很大。好,我先问你:真如先有,还是烦恼先有?无明先有,还是真如先有?问题就大了,对不对?但是照你刚刚的讲法,那本来是佛,应该是先有真如了,对不对?然后起了一念无明,是不是这样讲?本来是佛,是清净的,一念无明生三细。那你现在成佛,将来,一念无明又变成众生了。这个理论怎么能成立呢?注意哦!我们一般人不懂,这个理论是有毛病的。
我们现在的目的不是这个,因为这个要讲起来,学问太多了,太长了。我们在龟山上课时是建立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初级班的内容。如果我们一下讲得很深,一般人听不懂,他不相信,没有兴趣,那就没有什么效果。我们等基本理念建立得差不多了,大家的程度都上来了,再跳上来教中级的,那时再深入下去,所以我们现在有这样的一个构想。
  
问:师父,我自己的修行路差不多走了有二十年。我到过印度两次,去过尼泊尔、不丹,还皈依达赖喇嘛的师父――丁广钦仁波切,也走过禅、净、密(包括东密、藏密),最精进时,每天用功五小时以上(我是在家居士),大礼拜最多每天拜过六百拜,每天还有持咒什么的,我是很认真的走过的。为了要明白我是谁,一度在参,有一次在不丹,丁广钦仁波切要圆寂前接见了我们最后一批弟子。他的一句话使我非常震撼:“睫毛长在你眼睛上,为什么你看不见”?那在其它人也许没什么感觉,但我觉得:“对啊!佛性在我身上,为什么我看不见”?而且,我的修行只是一心在经历,可是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彻底的安心。虽然,也研究了金刚经,还对有关法性的《维摩诘经》、《六祖坛经》等都比较感兴趣,无论是如来藏或真如门、生灭门也曾经投入过一段时间,可是我一直没法得到真正的安心与受用。我这次到这儿来跟师父结缘,是因为刘师姐的关系:我真的看到她进步了!所以我很惊讶。因为与她那么多年的相识,她有很多的执着的,可是在短短的时间,我觉得她明显进步了,所以,因为这样的好奇,来跟师父见面。跟师父结缘后,我跟一些朋友讲:“这个师父很了不起,因为他讲的就是直接契入真如,就是没有绕弯子”。
    不瞒师父说,我曾经问过一位老师父,因为我曾产生过要出家的念头。我问她:“别人来供养师父,我供养您一句话。请问师父,您今年八十九岁,您很慈悲,您到那个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因为,她每天都跟人讲阿弥陀佛的法,怎样去念经。她以凝重的心情告诉我:“我坦白,菩萨,我告诉你,我真的还没有把握”。我说:“师父呀,您初发心到现在这样的年纪,一定要明白,要不然的话,枉为今世走一回”。我向她请法:那个所谓当下是怎么样时,她无法回答我。她说,你回去看圆觉经。她说:“我很少看到在家居士这样用功的”。我说:“师父,您每天都在向人讲阿弥陀经,教人怎样念佛。不过,像您现在的寺庙盖那么大,建图书馆,又在作什么梁皇宝忏、消灾法会等。生死大事,无常迅速,因为初发心要不猛烈的话,师父,我说句不客气的话,您跟世俗做生意没有什么两样”。忽然,她的眼眶红了,我觉得有点效。可是过一阵子,我再去看她时,她还是被一些信徒绕住了,所以,我觉得我很感慨。我听过师父几次法,也鼓励一些朋友来听,我说:师父的法非常好,非常的直接,而且真的是非常受用,真的是非常的感谢!
答:你太客气了。其实,真的,因为我个人还没有出家时,在俗家也很辛苦地摸索了二十年。这二十年的心路历程,只有我自己明白。我出家,就是因为明白这一点:在家居士学佛的辛苦及他的盲点,他的难到什么程度!我为什么出了家,不顾一切的只跟众生结缘?我不计一切条件。我讲方便吗?我绝对不透过方便来利用众生的愚痴,就在这一点。了解众生有多苦——一个真发心的人确实是找不到门路。我二十年的辛苦,正如你讲的,什么法门我没有碰过?什么法我不去探讨?但是,我知道没有办法做去。今天,师父不是自吹说我很用功。我真的是很用功,我的用功是用生命的投入,我放弃了世俗的一切名利,把身心整个地投入进去,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受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知道这个法的重要。我今天跟大家结缘,一直跟大家讲:我没有什么,我很平凡,我又没有解脱,我又没有神通。但是我知道各位的痛苦,我知道各位的需要,我只明白这一点,因为这是我的过程,我了解。我只能跟你谈些重点,谈一些重要的,真的是很重要很重要!只有从这一条路挣脱出来,因为没有第二条路。我所了解的只是这样子,所以我今天跟你们谈的法都是直接的,我根本不谈那些连自己都搞不清楚的东西,我不会的。所以,我就讲:我跟你们谈的都是我了解的,至于我不清楚的,我不会跟你们谈,你问我的话,我会告诉你我不知道。我不会强装说我懂,说我有境界,我有神通,对不起,那一套我都不会,我只是很老实。为什么?师父只知道如此,没有骗你们,我讲老实话而已,其实,我什么境界都没有。所以,我在说法的过程中一直赞叹印顺导师,非常感动印顺导师,他真的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智慧如海。他对我们佛教的贡献,现在大家还看不出来,但是再过一段时间,印顺导师在我们佛教的历史中,真的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他将来所站的历史地位,大家可以了解。所以,我一直强调:我没有什么内涵,我只是把过去伟大的祖师们或者是佛陀所能够真正体验的,我能了解的,只是像经销商一样的把它搬来卖给你们而已。我个人没有什么,真的没有什么,很平凡。那个很伟大的内涵,我没有,我真的是很平凡。我只是经历了那种痛苦,经历了那种烦恼,经历了那种挣扎、那种盲点、那种瓶颈的不能突破。我以前学佛像疯子,一点点的疑问,一点点的盲点不能解除的话,我食不知味、睡不安稳,真的是这样,为法而活在这个人间的。我很了解那种苦,那种为法、为生命要解脱的那种痛苦,我很清楚。只是因为这一点的了解,所以我对你们是这样的真心相待,只是这一点而已。所以,真的师父没有什么了不起,很平凡。我讲的都是佛陀讲的,我讲的都是祖师讲的,不是我个人的受用,这是坦白话、老实话。
    我不会去搞那些名相、那种场面,我不需要。我要搞那些,我不应该出家,在世俗里面搞就好了。为什么要出家?为法而出家,为众生而出家。我要讲的就是尽量怎么样帮助大家而已,至于能不能达到,这不是我能力所控。我常常讲:我尽心尽力地去做,走一步算一步,我不想开一个什么大的场合,就象那个树长得很大呀,我没有那种需要。我只是在播种,把一些我们佛法已经湮灭很久的那个种子、正确的种子拿出来再播种而已。我只是希望在播种,我不是在要成果,因为佛法的那个种快要断了,快要灭了,我尽量的把正知见的法,尽量的把它播种,只是这样子而已。所以,我不敢说我一定会做成什么样的成果,我没有这样的期望,只是默默地做,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走一步算一步,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今天不是要收弟子,我要的是共愿共行、跟我同参共行的菩萨,为佛教、为众生而努力的善知识,我要的是这样一个共愿共行的人!所以到今天,你们都知道,我不接收皈依,也不收弟子。我要跟大家做同参,贡献我所懂的,跟大家把手共行。这样,把我们佛法的种子来播种,有一天,让后面的人有路可以走,然后,我们带动一股清流,不要在形象里面,不要搞那些花式,泯灭众生的事我们不做。所以说真的,我个人没有什么成就,但是我看到印顺导师的《妙云集》和他的论著,我很感动!他真的是善知识,所以你们不要跟我学,我不过把这个法贡献给大家,要好好的参学以《妙云集》为主的思想,慢慢去体会,你们就知道印顺导师有多伟大!他贡献佛教界的真是不得了,非常非常难得!所以,我个人真的没什么德行,这个不是客气话,是真的。我们共同有一个目标:我们跟印顺导师学,把他的法,把他留存下来的心血,让大家能够体会,然后我们来播种,让整个人类将来都有机会闻到这个伟大的正法,这是师父的心愿,真的是大家共勉啊!
    我们今天晚上一定要达到一个效果,就是大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肯定。不然,我们在学佛的过程里面似是而非,心里又不肯定,又没有正确的认识,那么,修行绝对不会受用!这样,我们就要深入讨论一个问题了:我们在上课的过程里面,从因到果一定有它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如果没有一定的必然性的话,我们有没有办法修行?我们为什么能够修行?为什么能从众生的颠倒而自在解脱?因为因与果一定有它的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如果不是肯定的话,你修行也没有用。为什么?因与果一定有它的必然性,一定有它不变的轨律。吃饭是因,饱是果,这是一定的,不可能我越吃越饿。所以,这个因与果中间有它的必然性,因为有这个必然性,因为发觉了宇宙真理的必然性,然后我们从因到果的这个中间而探讨这个法则,也就是根据这个法则,我们今天才能够从众生修到解脱。如果这个中间没有必然性,你说修什么行?根据什么来修行?怎么修都不会成果。佛陀发现了从因到果的必然性,根据这个必然性,我们找到了这个必然性的道路和理念,我们才能从轮回到解脱,从生死到涅槃,从烦恼到自在,从痛苦到安乐。
    那我们现在来反省一下,众生为什么能够从生死到涅槃?这个中间的必然性是根据什么?上课那么久了,谈那么多了,今天晚上要跟大家一齐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到从生死到涅槃,从烦恼到自在,这个一定有它的必然性,如果没有必然性,我们凭什么说我们能解脱?凭什么说我们能够离开种种的痛苦烦恼?因为它一定有因果之间的必然性,我们把握住了这个必然性就能够解脱。所以,我们第一个就要知道:生死到涅槃的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是什么?我们今天一定要找出这个理路,最后再来研究用什么法门能够达到这个功效?这个法门到这个功效之间是不是一定有它的必然性?如果根本没有那个必然性,那么这个法门能不能达到效果?
    今天有两个问题:第一个要明了从生死到涅槃的必然性是什么?根据什么而论的?这个如果成立了,我们就可以了解从法门的修持到成就,如果中间根本没有因果关系,这种法门有没有用?让大家很明白、很肯定地知道我们修行的根据是什么,我们今天用的法门,为什么有的会成就,有的盲修瞎练一辈子也不会成就?你就知道了它的原因。我们为什么会生死?为什么会痛苦烦恼?为什么会涅槃自在安乐?这个因果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建立的?如果这个问题不明白,你说你是在修行,那就会笑死人哪!如果你在这个问题上根本的理路不清,你如何用功?如何修行?怎么会成就?怎么会解脱?我们上课就是要把理路搞清,把自己的思维、自己内在的法都要搞清楚。如果连这个都不清楚,那怎么修行?然后再想一想,我们以前所用的法门,我们现在佛教界所有自以为是最究竟的法门,这个法门跟达到这个功效有没有它的因果关系?那你就知道什么法门是对,什么法门是不对?现在大家做功课,半小时的思维观察记录,不能只是师父讲,你们要动脑筋、要思维哦!否则你们不会的。
    好,我们先来谈生死痛苦、烦恼的原因。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
学生:我执,不知无常,无明,迷惑,妄念(师父:迷惑也是无明,妄念是无明的产物)执一切为实,不明实相,颠倒,不知常不可得,贪瞋痴。
  
师父:我们现在大略可以理出来了:因为我们有贪瞋痴,不悟实相,执一切法为实,那么这个都是我执啦;不知无常,才会起颠倒;无明才所以起迷惑、起妄念,这些原因都对。那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果的涅槃、自在、安乐呢?就是要消除这一些因,就这么简单。把所有的这一切消除了,不就解脱了吗?那我们就知道了:消除这一切就达到涅槃。现在你们说,怎么样才可以消除这一切?要从了解缘起开始,重点就在了解缘起的生灭和还灭。怎么样才能了解?要从闻思修下手。你碰到一个懂的,为我们来解释什么是缘起,为什么会生死?然后,我们明白以后就不会执着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那我请问你们:你们每天拜有什么功用?不是戏论哦!因为我们今天正确的问题就在这里哦!所以有些人以为师父反对人家什么法门,不是反对呀,注意哦!师父是在建立你们正确的知见。离开了正确的知见,你不可能解脱!因为你不能破无明,不能破我执。没有办法了解缘起无我无自性,你怎么能做到破无明、破我执?我们过去都不求了解,只是在求“我拜你,你会庇佑我”。我请问你:哪一个人能庇佑你离开这一些?所有的法门有没有这因与果的功效?我们要破除这一切就能达到涅槃自在,那么什么法门能够达到这个功效?很重要啊!我们今天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懂,你以为你是佛弟子,你在修行,这与外道有什么不同?跟神道的依赖意念有什么不同?我好好的信仰,好好的做人,它能够破贪,也能够破瞋,但能不能破痴?没有办法。痴是什么?就是不了解缘起,无明就是痴啦。这都是与外道相应的,重要就是在这个痴,这个痴就是无明。今天,要是没有了解这个缘起,用它来开发你们的智慧,去了解一个实相的问题,你这个痴永远不破!所以我们修定也可以去贪瞋,但是这个痴有没有办法破?我们今天虔诚礼拜供养,对不对?对。可以不起贪,不起嗔,但是这个痴能不能破?还是不能破。所以注意哦!法门与功效,一定要了解它的必然性、因果性、普遍性,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找出原来是什么样的原因,找到与破除这个原因有关系的下手处才是修行的要路。如果你所做的方法,名为修行,而在根本上与破除这一切都不相应的话,讲一句不客气的话,那是增加愚痴啊!
    即就是世间法中,如果我没有技术和能力,能不能挣钱谋生?天上会不会掉下来?没有。就是要直接体悟到它的因缘法则,所以,你不要说“我修行,我与人为善,修养很好,虔诚礼拜,有什么不好”?我不是讲你不好,是讲它的功效性,懂吗?我们今天重要的是从生死到涅槃,注意听!不是拜土地公,如果我只是求个心灵安慰,欢喜一下子,你可以这样就够了。几句赞美的话,你也可以快乐一下午,是不是?但是,要注意哦!我们是要从生死到涅槃,从烦恼到自在,所以我们要先了解它,然后才知道:要断除这一切,必须在了解这些原因以后,还要身体力行的实践。
    今天的重点就在这里:先了解因果的必然性,我们就知道,所有的法门之中,什么才是我们佛弟子真正该实践的法门。不然的话,你怎么能离开这些无明我执烦恼痛苦?今天谈到这里,大家就很清楚了,外道所学、所修的有没有办法破除无明我执?都不可能。他可以修定,定可以破贪瞋,但是不能破痴。我行善也可以增加很多的功用,但是愚痴还是一样的不能破除。简单一句:你只要不悟实相(不悟实相就是无明一直存在),那么迷惑、妄念就会继续不断。那我们知道,要破这个无明,一定要了解无常,只有先去深入了解缘起以后才知道无常。为了破除这些原因,我们还要去身体力行、去实践,这样才能有实际的效果。但是我们今天不是,很多人修行,哪里是要找到这个根源?没有一个找到这根源的问题!那么我们今天把这个必然性了解以后,你就知道了:修行,不管我们依什么法门,用什么用功方法,你要达到它的功效,就不能脱离因与果的必然性。
    礼拜,它能达到什么功效?当然不能讲没有功效,绝对有它的功效,问题是这个功效是否为究竟的功效?祈求能达到什么功效?念佛能达到什么功效?修定能达到什么功效?持咒能达到什么功效?自己要注意啊!一一地去想,因为每一个法都有它的功效。不错,但是,我请问你:它达到的是什么功效?这一定要知道哦!
                          (结束)  如实观照答疑30个问题
如实观照答疑30个问题,先总结如下,先搜索一下下面30个问题,也许体方法师已经回答过你的疑问了,好好看看,必有受益
1问:师父,我们一直不太了解什么叫做“融入这一生命之中”,其实,我们平时做观照时,也是要想到的时候才做,平常好像没有想到,这种状态是不是不在如实观照?
2问:师父,我们上这段课的时间里,最大的受用是师父破除了我们那些错误的知见,建立我们的正见。在闻思修的过程当中,我们闻到了正法,现在又通过如实观照,进行如理思维,起这个思慧的作用(对!),那如实观照就好像八正道里面的正思惟一样,所谓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思善、不善恶,就是不迎不拒,不取不舍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往往会抱着一颗心:我今天要来做如实观照,然后我如实观照,我今天会有什么收获?我明天会有什么收获?我后天会有什么收获?如果说落在这个心里面,可能有一种精进心太过(师父叫我们精进),所谓揠苗助长,那种方式落在心里,可能也是不太正确。现在我们既然能够有正见,起了正确的思维,那我们就要用精进力去完成,这个精进力要从现在就贯注起来。但是,这个精进可能不是说很紧张的一种意思,应该说,如果太过的话就不是如实?
3问:请问广师父,我平时都持咒、念佛,那么在如实观照中有没有冲突?
4问:请问广师父,如实观照假如用在世间法中,一般学生要背诵会不会有困难?因为我觉得用了如实观照后,不太喜欢记东西。
5问:请问广师父,当我们知道缘起法,然后又知道如实观照以后,在我们遇到事情时,我也很清楚地知道,在我解决问题时,反而解决好了,这种情形是不是属于对治?
6问:请问广师父,刚才学长讲的,我经常会事情来了才会观照,就是说,事情告一段落了就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这种是厉行的力量不够,就象师父讲的生死心不切,这一点是我最大的毛病,请师父开示。
7问:师父,今天我那个师姐去受五戒,她还需要一根拐杖。其实,我觉得我们师父说这个如实观照,没有说戒定慧这样的次第、分别,但是在切实的如实观照当中,戒定慧都完全具足了(对!没有错)第二点,师父要我们发心,要有悟性。其实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逢,今天应该很好地安心落实在现在的因缘中,好好地如实观照,去觉照。像我们那么幸运,三项具足的实在是很少,这是我的感想。
8问:师父,我有一天在师父和大家菩萨面前发愿:尽未来际要跟这个正法相应,很快相应。我还发愿来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然后我的愿力很强,真的,推动力非常强。以前,听师父的法真的听不懂,半听半懂,那个恨心还是没有办法去除,也不会用如实观照。我在发愿过后,上班时就用如实观照,发现:喔,原来我自己有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一个“我”在,那个我很大,跟大家过不去,看到每一个都是敌人,只有我自己最好。师父说,我们跟那个公司是相依相缘的,我们不能跟它对立。然后,我就思维:对呀,你看公司里每个部门都是很重要的人物,那为什么要产生这个问题呢?我们星期五开会,他们吃他们的荤食,而我吃素食,那真的是非常自在,没有一个我了。然后,我看着它:啊,我错了,我过去为什么会有那种心呢?我已受了在家菩萨戒了,也已经做了那么多,怎么还没办法铲除?就是我没有发愿。那我在师父面前发愿,我的推动力很强,感谢师父让我做到这样。
9问:我今天是第一次来,听到这样的法,我也非常高兴。我自己有几个问题请教师父:其实我长久到现在才对自己有一个认识,确实真的要有一种了断生死真切的心。就是说,对我来说是确定真的要修行。因为对我来说,社会上还有很多诱惑,许多东西让你快乐。有时会对治,正如师父说的,有时烦恼来了,真的我就不要这么烦恼,我要离开;有时快乐来时,我就觉得我在退心。我觉得确定修行,对我来讲很重要的,我想怎么样确定自己真的要修行?真的是离苦?佛法讲“色受想行识”,怎么样观受是苦?怎么样去累积它?累积它以后,你才会说:我真的不要。我真的不要,我才会离开。
    另外一个问题,从如实观照来说,如果说“观受是苦”,它是不是也是一个判断?它是苦,还真的是烦恼。那如实观照的“不下判断”,没有给它任何一个结论的话,那怎么样去如实观照,观受这个苦,这是苦?
10问:请问广师父,比如说,我们现在看一朵花时,觉得它很漂亮,就处在那个感受,是不是不要有那一种念头?这样是不是如实观照?或者是说在看花时,并不是看那朵花,而是看在本身上,这样是不是会蒙上一层云雾,就没有办法如实观照它那个本来的面目?
11问:我们在看花时,直接看花,不要起“这个好看”的一个念头?
12问:师父,象《园觉经》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想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楞严经》里面所说的观照还是用的意识,是在起清清楚楚的观照、觉警的观照。《楞严经》里的“觉明为咎”,然后我们在心境上怎样去了解缘起法的怎么产生那种心意识、了别识这个过程,怎么回到那个原点?
13问:师父,您刚才说的“看着它”,那个“它”就是我们心的起心动念?(对,自己的身心状态),那就等于有一个我在观察我的起心动念罗?
14问:师父好!今天我在上山时,在此绿色的中间突然有一朵红红的小花,我发现自己对自己说“小花很漂亮”这种执着的心,但是就是过了才发现。那就让它过去,再走再走,看到一堆狗大便,就有一种瞋恨要排斥的感觉,我也发觉的,可是也没有如实观照到什么东西,只是走。我知道错了以后,再回来时,看到那堆象烂泥的那种狗大便时,我就在那里看着狗大便,然后我吃我的面包。这是第二个,就是说在那里坐着,这样看看山河、大地、枯掉的树、倒掉的电线杆,就是用这个跟师父学的缘起法来观察这些,结果看一看,其实这些,我又没学缘起法,我也没有观察,它还是它,它也是这样子,本来就没有因为什么而改变,竹子也是竹子,那电线杆也是电线杆,跟我在去观照它是缘起怎样,其实它也没有怎么样,这样之下,请问师父,我是否错了,错在哪里?
15问:师父,我还真的没有摸到这个窍门。我只是认为,师父好像说这个听,不是听某一个声音,,而是大地每一个声音都要听到,我好像自己有这样的一点感觉,是否在如实观照?
16问:这样是不是说,反正这是过去了,就是看自己当下看到、听到的感觉?
17问:看着这朵花,观自己就对,那我们是反观自己,那个被观的是被动的,请问一下,有没有影响到第三者。
18问:师父,在完全自由无束缚之下,能不能解释为能观所观:即观者能观,被观者能被所观?
19问:我的观照跟大家不一样,就是我在观照时,我观照我能观的这个我,还有所观的,我会知道,我的这个能观和所观,只是同样在蕴界处进进出出。
20问:在观照的时候怕离开,不能绵绵密密的。
21问:恰恰无心恰恰有?
22问:我觉得现在最难的莫过于被一些名相执着,其实,照维摩诘经来讲,都是不二的,都是没有分别的。因为没有对立,没有分别心,没有一些善、恶、好、坏那么多的名相和执着,这样来如实观照的话,心情就比较轻松。就不是用好像一种法,然后还要如实,还要做观照,这样是不是比较不会执著在名相上?

23问:师父,我自己有一个感受,比如在生活上有一些冲突和身心上的一些拉扯,其实我没有在判断它到底好不好,可是那个拉扯一直都存自己心里边,然后造成自己一生中很大的冲突。师父的意思,是不是说这样的冲突其实你没有判断它,你自己就知道说一定会割舍它?你一定会不要它?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会产生一种离欲的欲望――我们要解脱。是不是从这样的一个角度上去如实观照?
24问:师父在给我们讲这个如实观照,师父是在如实观照中给我们提出来的,所以说应该是不妨碍的?
25问:师父,佛是觉者,觉行圆满。觉就是观照,是不是可以这样讲?
26问:师父,这时我在观照我自己,我没有执着在那个地方,我是在观照我自己的身心。
27问:师父,我个人认为,这个如实观照,如果以缘起来讲,应该是“此有故彼有”。如果“此有”“故彼有”,那就会有如实观照的现象发生;那如果说“此有”消失的话,“彼有”是不是也消失,那如实观照就不会存在?
28问:我想请问师父的问题并不是在这话题上转,比如说心与性,然后产生的用,流转的缘起,我们怎么样回归源头,了解这个心的本质,也就是空性的本质?我们要怎么样很清楚的去掌握住?
29问:比如说像《金刚经》,它讲的就好像一块豆腐,把它分切四片,然后这样看得很清楚。《楞伽经》里讲到从意识产生一切,比如说已如如证之,然后产生妄想名相,在这个流程里面。我们本来都成佛,都本具佛性,可是,就是流转于今生的迷惑与执着,那我们想回归原点的话,如实观照是一个方法,是一个手段,那也是必经的路程,那我是说怎么样能产生定和慧,慧解脱来走向这个源头。
30问:师父,我自己的修行路差不多走了有二十年。我到过印度两次,去过尼泊尔、不丹,还皈依达赖喇嘛的师父――丁广钦仁波切,也走过禅、净、密(包括东密、藏密),最精进时,每天用功五小时以上(我是在家居士),大礼拜最多每天拜过六百拜,每天还有持咒什么的,我是很认真的走过的。为了要明白我是谁,一度在参,有一次在不丹,丁广钦仁波切要圆寂前接见了我们最后一批弟子。他的一句话使我非常震撼:“睫毛长在你眼睛上,为什么你看不见”?那在其它人也许没什么感觉,但我觉得:“对啊!佛性在我身上,为什么我看不见”?而且,我的修行只是一心在经历,可是实际上并没有产生彻底的安心。虽然,也研究了金刚经,还对有关法性的《维摩诘经》、《六祖坛经》等都比较感兴趣,无论是如来藏或真如门、生灭门也曾经投入过一段时间,可是我一直没法得到真正的安心与受用。我这次到这儿来跟师父结缘,是因为刘师姐的关系:我真的看到她进步了!所以我很惊讶。因为与她那么多年的相识,她有很多的执着的,可是在短短的时间,我觉得她明显进步了,所以,因为这样的好奇,来跟师父见面。跟师父结缘后,我跟一些朋友讲:“这个师父很了不起,因为他讲的就是直接契入真如,就是没有绕弯子”。
    不瞒师父说,我曾经问过一位老师父,因为我曾产生过要出家的念头。我问她:“别人来供养师父,我供养您一句话。请问师父,您今年八十九岁,您很慈悲,您到那个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因为,她每天都跟人讲阿弥陀佛的法,怎样去念经。她以凝重的心情告诉我:“我坦白,菩萨,我告诉你,我真的还没有把握”。我说:“师父呀,您初发心到现在这样的年纪,一定要明白,要不然的话,枉为今世走一回”。我向她请法:那个所谓当下是怎么样时,她无法回答我。她说,你回去看圆觉经。她说:“我很少看到在家居士这样用功的”。我说:“师父,您每天都在向人讲阿弥陀经,教人怎样念佛。不过,像您现在的寺庙盖那么大,建图书馆,又在作什么梁皇宝忏、消灾法会等。生死大事,无常迅速,因为初发心要不猛烈的话,师父,我说句不客气的话,您跟世俗做生意没有什么两样”。忽然,她的眼眶红了,我觉得有点效。可是过一阵子,我再去看她时,她还是被一些信徒绕住了,所以,我觉得我很感慨。我听过师父几次法,也鼓励一些朋友来听,我说:师父的法非常好,非常的直接,而且真的是非常受用,真的是非常的感谢!
    佛心道功儒行
    今生必须证果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好几个朋友说如实观照的文章太长了,看起来都恐怖。见到长就生畏惧心,实际上这个东西非常好,为了减轻看的朋友的畏惧心,文章做出分割几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好好看看。先看心要,再看答疑。关键在答疑里面,如果你有问题,也许答疑里面已经给你答案了。    狂汗,居然发不了TXT和RAR格式的文件
    [ 本帖最后由 zixinlinglong 于 2008-7-31 18:12 编辑 ]附件 未命名.jpg (9.7 KB) 2008-6-13 16:09   如实观照.rar (65.71 KB) 2008-7-31 18:12, 下载次数: 28 佛心道功儒行
今生必须证果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