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静的观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44:20
所谓“虚静的观照”,就是以虚明宁静的心境,看待万物的蓬勃兴起,观察它的循环往复,透过纷繁多彩的物相,体验那唯一的永恒。
每到春天,便看到枝头的新叶纤巧地舒展开来,芊芊小草蔓延在河滩上、山坡上,到处是悠悠绿韵;到了秋天,又看见树叶斑斓地憔悴,为红为黄,一片一片凋零在西风里,而枯焦的草干,如细铁丝般瑟瑟着。而后又是春天,新叶和新草。
在某个夏日,我走过一处江南村庄,坐在井旁憩息。近处是两个小女孩在嬉闹不休,远处的屋荫下,坐了一位白发如丝的老太太,轻闭双眼,缓缓地摇一把蒲扇。数十年前,老太太也曾娇艳如三月豆蔻;数十年后,那两个小女孩也会随默默流逝的岁华老去。而我身边的井,和井边的银杏,都已是数百年之物。
有过许多大人物,喧嚣地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心,发出吓人的声音。他们是那样不可一世,好像能够永远地占领世界。而如今,他们被一些蹩脚的演员扮演着,装腔作势,摇头晃脑,徒然勾引人们滑稽的回忆。
世间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有形的存在,最终都将归于寂灭,也正因此,才会有新的东西产生、生长,复又消失。以老子的观念来看,万物处在循环无已的运动中,唯有超越于这一切的“道”才是永恒的。由此,他向人们提出一种生存态度: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这就是以虚明宁静的心境,看待万物的蓬勃兴起,观察它的循环往复,透过纷繁多彩的物相,体验那唯一的永恒。我们可以称此为“虚静的观照”。
在老子的语言表述中,这样的观照颇有枯淡的意味,其实这也可以是充满美感的。春、夏、秋、冬,四时各有韵致;阴、晴、朝、暮,天地流转其光华。自然的美时时刻刻都在生成,涌现在我们的视界。虚静的心虽不占据一物,却拥有万象,正如苏东坡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
虚静便是无所充塞,因而达到真正的博大。以这样的心境观照世界,看到贫与富、贵与贱、坎坷或顺达,都是交替流转的形态。因此我们不必有虚妄的骄傲,也不必有虚妄的自卑,尊敬一个值得尊敬的伟人,也亲近一个值得亲近的乞丐。虚静是唯一不可摇动的状态,因而也是最大的稳定。人世纷纷扰扰,如浪潮涌动,此起彼伏。人心若被它卷扬颠簸,便看不到涯岸,或随波上下,或淹没沉沦。而在虚静的观照里,却能够察见汹涌一时的浪潮其实是如何短暂,从它的兴起便看到它的止息。
然而,困难的地方是:人的生存处境,就是变幻不定的俗世,人的一切追求,都受到社会习俗的制约。我们怎么才能够摆脱实际生存的处境,来看待世界,看待自己呢?老子的另一句名言,就叫做“宠辱若惊”。惊,正是虚静的反面。
漠视世俗宠辱的人当然也有,像把诺贝尔奖章给孩子作了玩具的居里夫人,像一生贫困潦倒而只顾不休坚持自己独特绘画风格的凡·高。他们虽不是老子所说的“虚静”者,但他们的人生目标,是由自己选定的,不为世人的好恶所动。然而这终究是人群中的佼佼者。渴望荣宠,畏惧屈辱,才是人心的常态。小孩希望得到大人的夸奖,成年人渴求社会的承认,歌星被观众的掌声所感动,士兵为一枚勋章热泪成行……
真正可怕的是,在世俗宠辱的驱使下,大多数人甚至根本就不能够深究自己的行为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一枚勋章而热泪成行的士兵,他的勋章也许是杀戮了许多无辜平民或正义的反抗者而得来的。往尖刻的地方说,在妓女的圈子里,嫖客众多也会被视为荣宠。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陷入一种邪恶的狂热时,如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或“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无数的老百姓都在邪恶中追逐他们的荣宠。
宠辱若惊。“惊”蔽塞人心,成为人生的大患。其根由,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是渺小的自我和渺小的私欲,使人渴望于虚妄而短暂的满足,忘却永恒大道的存在,以致精神委琐卑下。摆脱渺小的自我和渺小的私欲,化同大道,才能无患。佛家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也可以理解摆脱自我的一种途径,那就是:去除“自我”与“他人”的区别,把“自我”视为无数“他人”之一,站在更高更永久的立场上,看待连“我”在内的世界的变化。
无身无我的虚静,当然不是很容易到达的境界;自我的种种追求,在个人生命的完成上,也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确实可以把虚静的观照作为理解世界和自身的一种方法,经常从实际处境中抽身而出,看见天地自然的宏大,看见人世变迁的规则,也看见自己正生活在何种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