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09:04

[转] [转]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编辑 | 删除 | 权限设置 | 更多更多
  • 设置置顶
  • 推荐日志
  • 转为私密日志
转载自 放飞梦想    转载于2010年07月29日 05:38 阅读(0) 评论(0) 分类: 健康指南 权限: 公开         现代营养学认为,只有全面而合理的膳食营养,即平衡饮食,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在世界饮食科学史上,最早提平衡饮食观点的是中国。成书于24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已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及“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记载。上述平衡饮食的内容古而不老,很有科学道理。         五谷为养”是指黍、秫、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黍、秫、麦、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菽则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等。谷物和豆类同食,可以大大提高营养价值。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而人类的生长发育的自身修补则主要依靠蛋白质。故五谷为养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可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还能帮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动物性食物多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物质。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至于食物的气味,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五味”,即寒、热、温、凉和辛、甘、酸、苦、咸        前者依据食物被人吃后引起的反应而定;后者主要是根据食物本来滋味而划分的。讲究食物的气味(性味)和功能,又是中医饮食疗法的基础。熟练地驾驭饮食疗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食某些食物,既能祛病,又能健身、长寿。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干金方》中所说:“凡欲治疗,施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寒性、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之功,适于体质偏热者或暑天食用,如粳米、小米、绿豆、赤小豆、豆腐、豆浆、西瓜、梨、柑、柿、甘蔗、鸭肉、兔肉、猪肉、蟹、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黄瓜、白菜、蕹菜、萝卜、蕃茄、菠菜、荸荠等。        温性、热性食物大多能温中、散寒和助阳,适于体质虚寒者或冬令季节食用,如面粉、糯米、豆油、酒、醋、大枣、荔枝、红糖、羊肉、牛肉、狗肉、虾、鸡、鲫鱼、鲢鱼、葱、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         此外,祖国中医学又把食性平和的食物列为平性,健康者可长年食用,如黄豆、黑豆、蕃薯、马铃薯、南瓜、莲子、葡萄、苹果、菠萝、椰子、香菇、蘑菇、白糖、鸡蛋、鲤鱼、黑鱼等。         食物之五味既能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嗜好,又有不同的功效。       辛味食物如生姜、辣椒等,大多含有挥发油,有散寒、行气、活血之功,但过食则有气散和上火之弊。       甘味食物如白糖、大米等,宣含糖类,有滋补、缓和之力,过食则壅塞郁气。       酸味食物如青梅、柠檬等,含有有机酸,有收敛、固涩之利,但过食则痉挛。       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等,多含有生物碱、甙类、苦味质等物,有燥湿、泻下之益,但食多则骨重。       咸味食物如食盐、紫菜等,钠盐较多,有软坚、润下之功,但多食则血凝。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食物往往同时具有多种味道,而食物的性与味又关系密切,且烹任方法的不同可使食物之性味发生改变。       日常饮食坚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和四气五昧的合理搭配,且不偏食、偏嗜,不过食、暴食患病时以“热症寒治”、“寒症热治”为原则选择饮食,是古而不老的中医食疗学观点,也是现代浓食科学所大力提倡的平衡饮食。      中医也非常强调饮食调养。《内经》曾指出;疾病除药物治疗外,应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清代医学家王孟英亦曰:以食物作药用,“性最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食疗(食物疗法)可以排内邪、安脏腑、清神志、资血气。      可见中西医都认为食疗是人体自我调理最基本的措施。 《卫生宝鉴》还说:“食物无贪于多,贵在有节。”中医又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和“以脏养脏”。如能针对自身疾病和营养情况选择补充食品,并注意食物中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气,往往胜过吃药。        下面适当介绍中医关于各种食物对人体所产生性能的观点。      五谷为养: 糯米—养胃    薏米—除湿     大麦芽—疏肝消食     红小豆—解毒利水     大麦—健脾      绿豆—解毒消暑     秫米—和胃安神      黑芝麻—补肾润燥      小米—温胃益气       芡实—固肾健脾        谷芽—消食        五果为助: 柑橘—化痰和胃    桑椹—滋肾黑发    香蕉—滑肠润便    核桃—补肾固精   佛手—舒肝止疼    莲肉—健脾止泄    木瓜—舒肝止疼    杏仁—止咳化痰    山楂—消食化滞    西瓜—清热祛暑    大枣—健脾补血    荸荠—凉血开胃    龙眼—补心安神    花生—补血利尿     梨—止咳生津    甘蔗—生精养胃    荔枝—补气养血        五畜为益: 免肉、鸭肉、龟背、泥鳅—滋阴凉血         羊肉、鸡肉、狗肉—温阳补血         牡蛎、海蜇、蚶子—软坚消积           元钱(甲鱼、鳖)、穿山甲—软坚消痞           田螺、蛇肉—除湿解毒           鲤鱼、鲫鱼—利水消肿        五菜为充: 黄花菜—解毒清热       西红柿—凉血平肝       茭白—解毒除烦       萝卜—下气消食       冬瓜—利湿消暑    藕—消瘀凉血       丝瓜—利湿通络        荷叶—和胃散瘀           磨菇—解毒散肿         白木耳—滋阴润肺        慈菇—解毒散结 黑木耳—活血祛瘀        山药—健脾固肾         白扁豆—暖脾除湿        下列中医小食谱,可根据自己的病情及平素的饮食习惯,在“清淡适量,色、形、香、味和富有营养”的原则下可酌情选用。      (1)清热利湿方       绿 豆 粥:绿豆50g,大米适量,加水熬成粥,再加适量白糖。能清暑利湿解毒。现代医学也认为有一点降转氨酶作用,多主张乙肝患者常食用。       赤豆薏米粥:赤小豆50g,薏苡米50g,加水熬成粥,能健脾利湿解毒。       车 前 子粥:车前子50g,纱布包好后加入大米煮粥,对大便稀溏,小便黄赤者更为适宜。           (2)醒脾开胃方       荷叶粥:大米加水煮粥,取鲜荷叶一张,洗净覆盖在饭锅上(不用锅盖),粥色淡绿清香。有醒脾开胃,清暑祛湿的作用。      山药鸡金粥:用山药粉60g,鸡内金粉10g,糯米适量,共熬成粥,有健脾止泻,消积健胃的作用。      凉拌西红柿:取鲜西红柿(番茄)二三个,洗净切开撒入白糖适量,放置半小时后服食,其味酸短甜,能开胃生津,甘酸化阴,凉肝和胃。肝肾阴虚型的病人更宜常吃。       凉拌橘皮丝:取恶心厌油纳食不香的病人。       鲜藿香茶:鲜藿香3g,冲入开水,盖好焖二鲜橘皮二三个,洗净后切成细丝,放入碗内,置蒸锅中蒸10分钟左右,取出放凉,拌入白糖1~2勺。能舒肝理开胃进食。适用于有三分钟,饮水代茶,有芳香醒脾作用。       山楂冰糖水:山楂50g,冰糖25g,煎水代茶。味酸微甜,有开胃进食,代瘀消积的作用。       盐水   菠萝:取菠萝一个,剥去果皮,挖去果丁,切小块放入淡盐水中浸泡半天,然后食菠2萝肉。有开胃醒脾,化湿清热作用。       绿梅荷叶饮:取鲜荷叶一大张,切碎,清水煮10分钟,再加入绿萼梅(即白梅花的花蕾)3g,再煮5~10分钟,放凉后后频频饮之代茶,有疏肝开胃、生津、清暑、解毒的作用。       白蝉花(栀子花)茶:白蝉花3g,加入煮5分钟,以水代茶饮,有行气和胃、清暑化湿的作用。           (3)调补滋养方       银耳红枣汤:取银耳(白木耳)5g,用水浸泡半天,洗净后加入红枣20枚,下锅前先入蜂蜜一勺,小火熬汤,每次不得少于1小时。连汤带银耳红枣一起吃。牟滋阴补血,健脾和胃,润肺通便。 适合于白细胞和血小板低或肝脾肿大的病人服用。      黄芪山药粥:生黄芪、山黄芪等量,研成细粉后混合,每次用时取60g,加入适量糯米(或用大米、小米均可),小火熬1小时成粥。能补益中气,健脾消肿,生肌长肉,固表防止感冒。黄芪还有诱发体内干扰素,增强抗病毒及免疫功能。        桂圆红枣花汤:用瘦猪肉(或猪肝)100g,加入黄花(即金针菜)30g,调入适量油盐佐料煮汤,食肉喝汤。能滋补身体,黄花尚有解郁疏肝作用。 芡实莲子粥:将莲子(去除绿芯)30g、芡实30g、糯米适量共熬成粥,将熟时兑入少许核桃仁及黑芝麻,再熬3~5分钟,下锅前撒入冰糖末。能健脾补肾,生津养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