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刺宋教仁嫌疑可解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30:43
袁世凱聽到宋被刺消息時的反應,據當時的著名記者黃遠生的報導是這樣的:
“袁總統于二十一得宋被刺消息,大為驚詫。至二十二午後四時,袁方午睡初起,秘書等走告宋逝消息,袁愕然曰:‘有此事乎?’即命拿電報來。及捧電報至,則陳貽範一電,黃克強一電,江孔殷一電。袁愕然曰:‘確矣,這是怎麼好!國民黨失去宋遁初,少了一個大主腦,以後越難說話。’遂命擬電報,擬優恤命令。此袁總統得消息後之確情也。”
當然,政客都是戲子,袁世凱這種反應完全可能是做戲,並不能據此解脫他的嫌疑,必須仔細審查指控依據。史學界一口咬死袁世凱是主謀,似乎就只有兩條根據,其一是他有作案動機,也就是說他是宋死亡的最大受益者;其二就是洪述祖發給應桂馨的密電所說的“毀宋酬勳”。對於後一點,前文第二節已經討論過了,我覺得並不能成立。
第一條也大成問題。在我看來,袁根本沒有非殺宋不可的理由。

據說,袁除去宋,乃是因為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大勝,在參衆兩院都獲得多數席位,宋是內閣總理的當然人選。一旦他當揆,則老袁勢必成了虛君。所以,他非除去宋不可。
這其實是一種假說,而且還是一種經不起推敲的假說。主張此說的人忘記了幾個事實:

第一,殺宋並不能同時殺了佔據多數國會席位的國民黨人。宋雖死去,國民黨仍是國會第一大黨,老袁被架空的危險性並沒有解除。

第二,以實力為後盾的武斷專行遠比暗殺有效。其實民國成立伊始,老袁就為這“黨派內閣”和國會鬥爭得不亦樂乎,早就鬥出了豐富經驗。
民初第一個內閣總理是唐紹儀,他曾和老袁為任命直隸省都督的事鬧翻。唐以內閣提名和省議會選舉的雙軌程序,請袁任命親同盟會的王芝祥為直隸省都督(相當於後來的省軍區司令,但地位比省長[其時叫民政長]高)。袁不願京畿守衛重權落在異己手中,改委王為南方宣慰使,唐拒絕在命令上簽字。按《臨時約法》,無內閣閣員副署時,大總統命令無效。袁世凱卻無視制度規定,逕自下達命令,導致唐內閣倒臺。以後幾屆內閣根本不副“責任內閣”之實。就算宋入主內閣,他又豈能抗衡老袁橫行?袁後來連國民黨都敢取締,連臨時約法都敢廢除,又何必怕宋怕到了非得使用這種拙劣而效果可疑的辦法除去之?

第三,當時黨派政治在中國剛剛出現,非常幼稚混亂,許多人不過是為了趕時髦,圖新鮮,或是把入黨當成了新式科舉。其時的政黨既不像列寧主義政黨,也不像西方議會政黨,連明確政見都談不上。各種政黨多如牛毛,跨黨人士比比皆是。據說就連引退上海不管政事的伍廷芳,也被先後拉入11個黨。趙秉鈞也是各黨派包括國民黨在內爭相拉攏的對象,後來給成功地拉入了國民黨。黃興甚至還去邀請過袁世凱加入國民黨。
國民黨是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等幾個組織合併而成的。同盟會本來就是個鬆散的大雜燴,國民黨就更不用說了。孫黃發動所謂“二次革命”後,大部分國民黨議員都站在政府一邊,譴責孫黃叛亂。此後老袁略使分化瓦解手腕,國民黨就分崩離析,潰不成軍,說明它根本就不是能在國會戰場上叱咤風雲的政治力量。就算小宋不死,且有經天緯地之才,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雙方實力對比以及國民黨軟弱鬆散現狀。
總之,國民黨的大勝其實是一種“泡沫政治”,沒有多少份量,後人不能用西方政黨的模式去套當時的政局。

第四,老袁和在野革命黨人不同,名聲對他來說更為重要。在有別的辦法收拾政敵之時,他用不著去使那種可能後患無窮的手段。他是將官出身,在謀事時預估失敗的可能應該成了思維習慣。暗殺風險甚大,任何人都會想到“萬一兇手被擒,說出是誰指使怎麼辦”的問題。他以大總統之身,犯不上去冒那個險。

第五,根據應洪來往密電,袁已得知應桂馨拿到了宋教仁在日本刑事犯罪的證據,並曾指示應把證據寄來。那是最有效地毀滅宋的政治生命的政治武器,而且毫無風險,既然袁已經有了這有效的“毀宋”手段,何必還要訴諸風險很大﹑效果可疑的暗殺?(《國共偽造的歷史》由明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