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人生心理学导师专访——专访哈佛幸福人生心理学讲师本-沙哈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08:24

    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哈佛幸福课的理论背景?

       哈佛幸福人生心理学导师本-沙哈尔:幸福课是媒体的叫法,本名叫积极心理学,与上世纪末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相同

        它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潜在的积极品质和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也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问:你对当代中国人的心理状况怎么看?

       哈佛幸福人生心理学导师本-沙哈尔:无论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非洲人还是欧洲人,幸福公式都是相似的。

       我们需要倾听内心的声音,从事真正有意义并能让自己快乐的活动。我9月份到过中国,在我看来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美国人那么严重,但越来越多中国人都在体验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一些具体的技巧或许有所帮助:尽量保证每天8小时睡眠;有规律地锻炼,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遵从内心的热情,只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事;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接受失败,摆脱完美主义;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承认悲伤、失望是自然而然的。

        问:中国的一些学校也开设了类似“积极心理学”这样的辅导课程,有何建议?

       哈佛幸福人生心理学导师本-沙哈尔:我认为教育者可以从中国的哲学传统中寻找更多的智慧。举例来说,儒家学说中很多话语都与人生幸福密切相关,因此一堂明智的中国式幸福课需囊括孔子智慧。我在西方教学时还引用过中国另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老子《道德经》中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即“追求知识,就侧重于每天得到一些;追求智慧,就侧重于每天失去一些”。这句话和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简化生活”不谋而合。

 

        在哈佛大学,有一门编号为1504的课程,名字叫做“积极心理学”。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博士从2002年开始讲授这门课程,从最初的6名学生一直到现在的900多名学生,他的课已经超过了著名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导论》,成为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

  在选课的学生当中,有23%的学生向哈佛教学委员会反映说这门课“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而更多的学生将自己的父母乃至祖父母带到了课堂上,听取这位羞涩年轻人的“幸福指南”。1月2日,《第一财经日报》用电子邮件专访了这位备受瞩目的“幸福导师”。

  幸福是一种长期的满足和愉悦状态

  《第一财经日报》:也许有点愤世嫉俗,但是很多人都觉得用各种心理学上的方法来让自己幸福,是一种自我欺骗。你怎么评价这样的看法?

  本-沙哈尔:就算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也不能时刻都保持非常高昂的幸福状态。感觉到幸福并不意味着总是处于很积极的情感状态。实际上只有两种人不会有负面情绪,一种是心理病症的病人,另外一种就是死人。在积极心理学当中,幸福指的是一种长期的满足和愉悦状态。短暂的上下波动,只是所有人类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说,当我们养育一个孩子的时候,可以肯定地说,那不会总是很容易——有时候还会非常困难。但是总体来看,生孩子并且和他们一起成长能带来无限的快乐。幸福并不仅仅只是愉悦,也不是对不适和困难的拒绝或者忽略。

  《第一财经日报》:在一个动荡的世界上,自我关照可以让一个人更加积极和幸福,你认为这做起来是否艰难?获得幸福的意义又何在?

  本-沙哈尔:当我们帮助了我们自己,当我们变得更幸福,我们同时也会更加慷慨。很多研究都显示,幸福感较多的人为他人付出得更多。反过来也一样,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变得更幸福了。所以我们能看到在帮助自己和帮助他人之间有一个自我巩固的循环,我们帮助别人的越多,我们帮助自己的也越多,而我们帮助自己越多,也就会帮助别人越多。

  很多时候,幸福只是一个机会。当你把幸福作为你的最高目标,并且把它当作你每一步的基石,你更幸福的可能性就更大。但是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停地问自己是否幸福上。努力去想一些能带来更愉悦生活的事情。一旦你作出了决定,就把你的思想投入行动。做一些让你觉得高兴的事情,或者做一些我的书《幸福的方法》当中提到的练习。开始你可能会感到困难,一般养成习惯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当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不用你太努力地去意识它,它也会起作用。

  《第一财经日报》:除了你提到的幸福贴士,还有其他的什么重要的方法么?哪一些最有效?

  本-沙哈尔:多和你的朋友和家庭在一起。幸福的最佳预兆就是培育亲近和亲密的关系。学会失败,取得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最成功的人都是那些把自己放到最前线,然后经常失败的人,不要因为恐惧失败而放弃尝试新的东西。

  我们永远都有可能更幸福

  《第一财经日报》:有没有很多“成功人士”因为不幸福而来寻求你的帮助?他们在你的帮助下是否最终得到了幸福?

  本-沙哈尔:10多年前,我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我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我问他,“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他们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我告诉他,要勇于改变,或者让自己真正喜欢这个工作,真正喜欢的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不幸福的人,有没有什么终极的解决方案?你在哈佛的学生也许比起职场上的人要更幸福一些,你的课程是否可以看成是一剂让他们准备好,去面对世界丑陋一面的预防针?在你看来,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幸福是否可能?

  本-沙哈尔:对于不幸福的人来说,最终极的解决方法就是帮助他们去相信,他们永远都可以更快乐,更幸福。尽管某时某地的景况,可能会让幸福变得困难,但是我们总是可以改善我们幸福感的水平。有时候来一点小变化,比如和孩子们在一起多过一个小时,或者把一点时间拿出来阅读或者沉思,都能对我们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改变。

  就我所知,并没有科学数据指出大学校园生活就比职场生活快乐,不仅在哈佛,在其他大学也是如此。但是当我们步出象牙塔之后,似乎我们要面对更多更实际的问题。并且幸福并非哈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从积极心理学当中获益。在谈论怎样更幸福的时候,在我们生命中不同的阶段都有很多重叠。在我的课程上提到的数据、理论和基于事实而来的技术,对于整个一生都是适用的,所以我经常会看见我的课上,会有学生的父母甚至于祖父母来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