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心理学课程 -心理咨询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13:31
哈佛幸福心理学课程
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
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
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
,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2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
,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家长、
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积极
心理学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我曾不快乐了30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
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
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
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
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在本-沙哈尔第二次开设“幸福课”的2004年,哈佛校报上有一篇报道:《学校面
临心理健康危机》,标题下的导语说:在过去的一年,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过沮丧和消沉
。文章引述了一位学校舍区辅导员写给舍区主管的信。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
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
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严重焦虑和情绪紊乱的哈佛毕业生说:大多数哈佛学生还没意识到,即使
那些表面看来很积极、很棒的学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着,即使你是他最
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识到他有心理问题。
“在内心深处,我经常觉得自己会窒息或者死去。”这名学生说。她时常不明原由
地哭泣,总要把自己关起来才能睡觉。她看过几个心理医生,试过6种药物,休学两个月
,来应付自己的心理问题。“我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这样描述自己

有个名叫玛丽亚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内自杀,年仅19岁。她的室友回忆说:就在自
杀前一晚,玛丽亚和班里同学谈论天气时,还表现得十分开心的样子。“她看起来很好
。她在听音乐,调子好像还很欢快。”
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
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
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
。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
,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
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
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
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
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
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
,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
萧条’。”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
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
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本-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
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
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
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资料图片:哈佛大学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
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
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
: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
最终幸福。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
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
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
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
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
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
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
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
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
,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
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
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
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
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
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
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
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
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
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
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
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
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
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
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
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
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
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
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
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
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
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
,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
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
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
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
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
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
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
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
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
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
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
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
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