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快乐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45:28
独角兽资讯 发表于 2008-3-25 17:12:00
作者:泰勒·本-沙哈尔
你想获得幸福吗?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介绍的就是获得幸福的方法。据说,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幸福的方法》(泰勒·本-沙哈尔著汪冰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介绍了这一哈佛排名第一的课程,教你如何把关于幸福的最新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想你在学校里最好的老师。他做了什么去启发你对学习的兴趣?
当强调成果(实在的目标)高于建立学习的兴趣时,学校其实已经是在鼓励忙碌奔波的信念,以及抑制孩子的情感成长了。“忙碌奔波型”相信的就是成果比情感上的快乐更重要,因为他人会对成果做出赞赏,而情感只会影响获取成果,所以最好压制它或是根本不去理会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情感不仅是追求至高财富——幸福的必需品,而且也是追求物质的必需品。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里说道:“心理学家们一致同意,人类的智商(IQ)对于成功的帮助只有20%,其他80%则来自于其他的方面,其中包括我所说的情商(EQ)。”
那么,老师和家长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学生过得更开心,又不影响学业呢?心理学家介绍了一种福乐(flow)理论。
福乐理论
福乐,就是个体完全地沉浸于体验本身,而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在福乐状态中我们的感觉和体验合二为一,“行为和觉察融为一体”。
我们都有过沉迷于阅读或写作的经历,有时连别人叫我们都听不见。或者当我们在专心烹饪、和朋友说话、在公园打球,经常几个小时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这些就是福乐体验。
在福乐状态中,我们享受着巅峰体验,同时也做出巅峰表现:我们感受快乐,展现最好的状态。运动员则把这称为“在状态”。无论我们在福乐的境界里做什么,我们对于正在进行的事情是用一种全神贯注的态度。在此最佳状态下,我们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以及向未来的目标迈进。
清楚的目标感是福乐体验的前提。虽然目标有时会有所改变,但当我们开始行进时,方向是不能错的。目前以及未来的益处合而为一:遥远的目标不但不是阻力,反而可以帮助我们去感受正在经历的意义。福乐体验带来更高层次的幸福,它把“无痛无获”变成“现在的快乐即未来的成果”。
福乐理论还指出:“无痛无获”的说法代表我们必须承受极度的压力——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才能发挥100%的潜力。但福乐研究指出,痛苦本身并不是巅峰表现的最高境界,相反,有一个区域是在过难和过易之间,在这个范围内,我们不但可以发挥最大的能力,还可以享受过程中的快乐。我们如果想要达到这个境界,任务对我们的挑战要难易适度。如果任务难度高而技能不足时,我们会感到焦虑;相反,如果技能程度高超而任务太简单时,我们就会感到乏味。
由于许多学生不是感到焦虑,就是觉得乏味,因此他们无法享受学习过程或是发挥出潜力。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会影响到学生达成福乐体验。第一是有压力的环境,这样会带来焦虑;第二是没有挑战性的环境,因为这样会使人丧失动机。在第一种情况里,孩子被迫只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只是终点而不是旅途。他们便会变成“忙碌奔波型”,终身感受不到福乐体验,无论是在学业,工作或是在日常生活中。
第二种情况刚好相反。挑战不足和乏味代替挑战过大和焦虑。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由于把奋斗和痛苦错误地同化(为保护孩子),所犯的通病有两种:一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二是把他们和所有的挑战隔离。这些父母们剥夺了孩子奋斗的机会,也剥夺了他们去体验福乐及克服困难的经验。
特权的诅咒
我最喜欢的卡通是《百万小富翁》:一个好像什么都有,但却依然感到烦恼小孩的故事。它反映的其实就是今日社会,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有钱人,包括富家孩子,但在他们身上,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不幸。我把这称为“特权的诅咒”。
塞缪尔·斯迈尔斯,近代自助运动的创始人,在1858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我们应该教育所有的孩子: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助。”如果家长们帮着孩子逃避问题和挑战,结果只会是未来的不幸。
“人类最大的诅咒,就是事事顺心如意,无须努力,最终导致希望破灭,再无奋斗之心。”当面临挑战时,孩子和大人一样,他们会在成功中找寻意义,并且享受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
特权的诅咒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在这个社会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会不断地上升,以及为什么患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年轻。因为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过轻松容易了。挣扎、困难和挑战都是丰富生活不可或缺的,幸福之路并无捷径。但我们对于他人的困难(尤其是孩子们)通常第一个反应就是去帮助他们。当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的时候,应任凭他们自己去突破挑战,这听起来似乎不合常理;但我们必须抑制这种自然反应,让孩子们保有挣扎的权力。
我们有着承受极大痛苦,极大快乐,和其他中间情绪的能力。虽然每个人的物质状况不一样,但每个人都有争取至高财富——幸福的能力。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和艾德·狄纳对幸福的研究指出:“就幸福和生活满意度而言,年轻人和老人、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以及穷人和富人的获得能力是差不多的。”幸福面前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