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海盐教育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3:58
浅谈小学数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周雪平
(海盐县实验小学)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从国外的实例看也有其可行性;具体操作时,可按问题的提出、过程研究、成果展示、活动评价四环节进行实施;由于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活动本身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研究性、创新性等特点,因此,研究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十分的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研究性学习  认识  实施  意义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还仅仅最近一两年,但它已在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列入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成为一门必修课包含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
那么怎样的学习才算是研究性学习呢?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是否也能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活动呢?本文试对此谈一些十分粗浅的看法。
一、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
1、研究性学习活动理论基础
通常研究性学习是指以学生自身的兴趣为前提,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一些学习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耕作方式,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和发现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实践操作的演示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帮助者。因此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这是一种重过程先于重结果的学习。而其学习的内容也更富有时代感,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环境教育、东西方价值比较教育等,都可以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当然,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并非偶然。它是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作为理论基础的,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并进而认为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基本态度或方法就是“发现”,因而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这就是著名的“发现教学模式”。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到中国的“发现法”,将通过我们的创造去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世纪建设者。
2、研究性学习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实施可行性。
那么,在小学数学中高年级中是否有实施的基础和实施的点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中国的孩子在美国已经作出了榜样,证明了小学生也完全有相应的基础,能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美籍华人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写到其子矿矿,在上二年级时就搞上“研究”了。当时,教师提出的论文的至少要三个问题,写满两张纸。矿矿以自己喜欢的“蓝鲸”为研究课题,从图书馆借回了许多有关蓝鲸的儿童读物,一般研读,居然顺利完稿,首页还用画蓝鲸作了装饰,注上了作者姓名。四个小标题有板有眼:介绍、蓝鲸吃什么、蓝鲸怎么吃、蓝鲸的非凡之处。而到7年级时矿矿已经能完成《老鼠有决策能力》这样的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了,而今年,矿矿已经出版了他的《放飞美国》一书。
从以上实例中,我们既能看到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操作模式,更应认识到,不能把“研究”二字看深奥了,小学生在接受、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后,完全有能力从事一些属于他们的研究活动。
其次,从学科角度看,小学数学与语文、常识等更容易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学科一样,有自己的结合点和立题内容。上海宝山区实验小学潘小明老师的实验研究就是实证,并且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小学数学教学的日趋生活化和生活的数学化特点,也为在小学数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利因素。研究性学习本身需要学生有相关的生活和学习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纵观已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研究,主要模式有三类: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课题研究型;以学校校本课程为基础跨学科、跨专业综合课程型;以以学科教学中插入综合性专题研究的穿插性研究型。小学数学能够启用的主是课题研究型,并可以辅以研究性作业和开放性问题等。基于课题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核心的活动是课题研究,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观察、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而在小学数学中,某些问题的研究上展示上,更多的体现为规律或结论。从时间范畴看,也有课内与课外之分。
从操作的环节或步骤看,各专家的看法所站角度也各不相同。较适于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的为四环节式。
第一环节,问题的筛选与研究课题的确立。课题研究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研究内容,即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要在善于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合理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给出引导性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布鲁纳认为,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研究、发现的内驱力。
作为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合理选择好教材中的、教材外的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课题的确立。
①可选择单一教学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如低年级的“元、角、分的认识”,“小时、分、秒的认识”,中高年级的“年、月、日教学”“求平均数问题”、“倍数与约数问题”等等,可单独作为研究课题,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内时间进行研究。
②可选择某知识点的部分内容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分数初步认识”中看到下图后能想到哪些分数(图1);小数教学中的“循环小数问题”等。            (图1,学生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③可选择相关的教学块作为课题研究内容。如小学数学中的几何知识与初步空间观念的建立一教学块,因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及特别强的可操作性,十分适于进行研究性学习。无论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还是圆周长、圆面积的推导,都有研究性学习大展优势的天地。曾听过一位香港的老师上“对称图形”,整堂课就让学生在折纸和剪纸中完成,教师只在最后蜻蜒点水: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虽没有我们大部分老师那么苦口婆心,但学生肯定感触很深,因为那些图形都是他们自己创造的。
④可选择一些学生有兴趣的、有延伸性的内容用为研究课题。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包含了数学历史、数学人物、数学科学的内容,还有思考题给出的一些数学小技巧,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如35×45一类题的速算规律、祖冲之与π、陈景润的“1+2”、“年、月、日”的成因等等,都可吸引学生去不断的探求、发现。
当然,在课题选择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实际需要原则,即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要,而不能为研究而研究;可行性原则,即所确立的课题能够开展研究,包括相关的资料的搜集难度、学生的基础等都要作出相应的预测与判断。
第二环节,学生研究活动及教师的辅导。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根据提供的研究课题,进行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研究性学习精髓就体现于此,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从中受到综合运用的训练,以得到综合提高。在这一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帮助学生建立好活动小组,并对每人提出相应的要求,对小组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以确保每人都能得到独立训练,又能得到合作体现,并使小组的团队精神能得到发挥。
②帮助学生作必要的方法辅导,指导学生了解搜集、处理资料的一般常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帮助提供或组织学生交流相关的资料源信息,如图书馆资源、父母及长辈的资源,更是当今信息技术的尤物——Internet的资源。
第三环节,成果的展示。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不同于其他学科,尤其是初高中的文史类学科,无法提供纲举目张的报告,但可以形成一些发现的结论,现象,可以形成一定的小论文。如我校一位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就写到过前面所提及的35×45等题的简算方法,这就是象模象样的成果了,就如矿矿每一个小标题下只有一两句话一样。
第四环节,评价问题。评价的指导思想应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标来定,因此,评价的标准必须注重学习活动的过程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特点,教师必须树立过程重于结果的思想,并应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而非就某一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学生也应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因为学生本身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评价不但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还可以弥补教师某些视野的不足。另外,评价应该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全过程,而并非对展示的成果。
三、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其重要可以从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的特征分析得到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发现、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不同于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强化记忆的方式,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研究性不拘泥于课本限制,也不受束于教师的“尊严”,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自己的基础,大胆进行尝试,能够独立地去完成对问题的探究,从而培养了创造力,现时也发展了个性。
3、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小学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动手实践操作,如圆周长的滚圆活动,圆面积的剪圆拼长方形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样的活动能开启学生心智,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超,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4、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由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实施的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独立加合作研究模式,因此,小组成员间有充分的合作必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合作机会,其间,还可能产生分歧,但,最终能使学生体会到的只有共同取得研究成果的喜悦。
5、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关心与热爱生活。由于知识的获得是学生自己努力探求的结果,因此,能充分使学生体验成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与此同时,学生更多地从生活中获取了数学知识、增长了数学才能,又有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生活机会,所以在仿佛意识数学起源的同时,肯定会更加热爱数学与生活。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它所负有的历史使命也是传授式教学所无法替代的,然而,由于它的年轻,所以,还需要更加成熟。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搭配、它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等一些学科中应用,都有待于我们更深入的研究,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召存(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第1期
2、李祎(山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关于研究型课程开发的构想》,同上
3、汤正康(江苏省射阳县洋马镇教育办公室)《对探究性学习的探讨》,《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第8期
4、黄全愈(美籍华人、博士)《素质教育在美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5、潘小明(上海宝山区实验小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主体发展》,《小学数学教师》2000第12期
6、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教基[2000]3号)
7、夏惠贤(上海师范大学教科所)《布鲁纳发现教学模式评述》,《浙江教育科学》1996第6期
浙江海盐教育网(www.hyedu.net)
浙ICP(备)05009010
版权所有:浙江海盐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