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盒子与web2.0 (模模糊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27:59
院士盒子与web2.0
院士力倡的“网格”,谋求实现“资源一体化”、“应用泛在化”:整合卫星广播网和互联网,大平台承载的内容,透过“广播”,泛在存储于10亿个智能化的、超大容量的“小盒子”之中,以新型的播存结构,“存文化于民间”。院士认为,也应按此思路,构造中国教育网格。
这项拟想中的工程,无疑浩大。应用于教育,自然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但我最关心的,是用于“广播”的文化资源,如何建设、如何筛选,因为院士认为这一“新型的信息共享结构”,应该继承以往广播电视内 容无害的优点,克服互联网滋生有害内容的缺点。也就是说,输入“小盒子”而存于民间的,得是“好”文化。另一个角度的表述是,这种文化或资源,应是“主流”的。院士在过往的文章中提及:普通网民对互联网的访问具有明显的“群聚”特征,大多数网民的访问对象集中于为数不多的网站,因此,只需把数千个热门网站整合起来,就可以形成满足绝大多数人日常需求的主流资源。
托尼·贝茨(Tony Bates)认为,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适应学习者所发生的变化(如数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s的出现),教育中的新技术应用,包括web2.0的应用,颇有其意义:
* 新技术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究竟什么技术应用更有效,还是未知数,需要尝试。毕竟,如今新技术所作用的层面还是多在于娱乐或社会,而不是教育。
* 教育领域中有许多方面可以使用新技术,而这个“技术”不仅是“技术”本身,而更是技术所蕴含和体现的“理念”。使用新技术也是学习民主化的过程。
* elearning同新经济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适应新经济,教育就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而新的网络工具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的学习权力,开放了更多的学习空间。
* 从更广阔的范围看,学习往往发生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新经济等不同的经济模式中,在有些社会中,集中经济模式同时存在,所以,教育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应当是复合性的(mix)。
*  重视文化差异性,如中国和北美就不能互相照搬。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技术。
* 新技术存在、掌握于新生代,这不是你我所能决定的。因此,在技术的应用上须有更大的作为。
贝茨认为,web2.0的启示在于:
* 学习者获得了更多的工具,引导之下,他们可以创造学习内容、创造个人化的学习空间。
* 传统的教学方法发生变化,学习权力发生转移。以学生为中心的意思吧。
* 更加开放:内容和服务更加开放。
* 课程领域扩大,学生可以自行扩充、搜集。
创造、权力转移、开放,这些同院士盒子的思路,在理念上能不能说是有点大异其趣?
其实,院士盒子还是蛮可爱的。想想看,如果我们能从海量存储的盒子里调看10年8年的天气预报、新闻联播,以及新浪网的头条新闻,是不是也挺有趣味?对于远程教育院校来说,这个“小盒子”应该不失为一种技术思路,尽管从院士的拟想来看,从播存共享到远程学习及其交互的有效实现还有很长的长征要走,但充分发 挥智能接收与存储的效能、降低个人信息获取成本,毕竟是好事。只是,似乎大可不必讥讽互联网的带宽消耗、大可不必看衰互联网和PC。也就是说,盒子尽可以去做盒子的大事小情,但是否要用它来干某些“大一统”的事情(及其是否可行),或可再加思量。孙猴子曾拔根汗毛变来个紫金葫芦,说是能把个天装盛进去,那是唬小妖的。
上周连听了两场报告。权作笔记。两场报告全无关联,摆放在一起的“比对”,也许比较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