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道(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37:53

管理之道---作者张绪通博士

张绪通博士简介
张绪通博士(Dr,Stephen T.zhang)系美籍华裔知名学者和名医,出生于名门和名医世家,早年先后留学于日本和美国,取得医学、法学和哲学博士学位。1961年以来一直从医从教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他长期从事中国道学文化的研究,造诣甚深,重视实用。

1976年在美国创立了道学会,并后来的明道大学。1988年获里根总统荣誉奖并受聘为总统府咨议。

1990年以来多次返回祖国,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兰州大学、云南财贸学院、兰州商学院等院校讲学,并被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同时还应邀去四川攀枝花钢铁公司、长城特殊钢公司以及中国石化总公司、兰州石化公司、茂明石化公司、兰州炼油厂等大型企业和四川绵阳、德阳、雅安、涪陵等市政府讲学,传布道学文化,引起轰动。1994年资助和支持创建了四川弘道经理学院。

张绪通博士对道学文化的研究,除涉及管理、经济、政治学外,还涉及养生、医学等广泛的领域,著有《道学的管理要旨》、《大道》、《道的养生学》、《道的性理学》、《道的膳食学》、《自医全系》、《针灸全书》、《中国的家族制度》、《韩非子的法律哲学》。其中大多已有十余种语文译本,畅销全球。上世纪90年代上述著作陆续出中文版,最近又修订出版,并附多媒体光盘。本站将发表其中的六种著作,为读者提供事业成功、生活幸福、长生久视的智慧。
欲购张博士书者,请通过以下信箱联系:chzeng23@hotmail.com
 


管理之道

道学和管理

自 序(中文译本)
一九八七年,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抱着两个基本的打算。第一是要藉这本书让西方人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对"管理学"有了很渊博的研究和深刻的造诣。特别是现代美国人认为它是美国现代的伟大发明。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这是很必要弄清楚的一点.因为人们的心理信念与行为态度完全是受着认识论的暗中直接的指引。例如,十九世纪"无落日"的大英帝国,肆行其殖民主义。首先创造出一套认识论:那些被殖民的民族本来就是低等的、落后的、无能的和愚恶的,根本自己无法管理自己的,所以他们被征服是理所当然的。再一步演进到:殖民者不但不是侵略者,而且是天赐的拯救者。这种认识论还让它披上一层"科学的"外衣,不由你不信。这正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攻城次之"的好了不起的实际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全世界都成了荆棘废墟之时,侥幸是唯一本土未受创伤之国,竟然-枝独秀,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输出大国。富强独霸一时。因缘时会,巧窃天功,其富强并非因"管理学"的优秀而来。我们如果对美国自诩为伟大发明、晋致富强的管理学,作进一步的透视,则不难发现所谓美国式的"管理",一派"纨绔气息"、"矛盾重重",可与"王熙凤式的管理"媲美。事实证明:在日本、德国……经济逐渐复苏之后,美国的"管理"就相形见绌,每况愈下地被比了下去。逼不得已,于是大学、公司纷纷向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道学"求救。所以这正是一个恰当的时候,把一向歪曲的认识论作一个确切的修正。
第二,我觉得对作为神圣的黄帝子孙来讲,祖宗留下来的宝只,应该夸耀,应该弘扬。但有一个很要紧的原则必须掌握好的:就是要有"分寸"。既不可胡乱吹嘘,哗众取宠;更不可将就随便。作贱轻与。因此在写本书的时候,是经过衡量的。内容的取舍,是不随便的。尽量该发挥的地方发挥。该含蓄的地方含蓄。这也是对"国宝"(老子所谓:国之利器。)应有的尊敬!也是自我基本应保持的尊严!

 张绪通 识于   美国三藩市   一九九二年三月廿日


前 言

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必有管理;只要有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就必须管理。虽然促使人类活动的工具因时而异,技巧各不相同,但人类心理行为的原则永远不变。最佳的管理一直是开发人类潜力的钥匙。因此,无论是一个普通的家庭,还是最高的政府机构,都离不开良好的管理。
道学之整体的管理方法为人类提供了全部管理的知识和智慧。同时,用老子的话来说,这种方法既"简单明了",又"易学易行",而且"实有成效"。无论何人,只要有志用世,希望有所成就的,本书对他就有实用的价值。
掌握道家管理学的内容并非易事。例如千百年来,《鬼谷子》一书一直被封建帝王视为禁书。在此以前很少有人对它加以研究、论述,甚至很难接触到它。此外,该书是用艰深的古文写成,若非投下巨大精力,先把古语掌握好,对它阅读、诠释和研究的工作就没法做好。特别是有些词语都是比喻性的,就好像在阅读"密码"、"符号"一样。这些都须要好好地进行整理。其次,黄石公的《素书》,这部著作也有不少同样的情形。读者们会发现:本书曾大量地引用了上述两部著作的内容,希望读者能从中得益,在人生的历程上争取应得的成就。
亲爱的读者们!让我套一句鬼谷子的话:读这本书,不能只是去"读"它,必须要好好的记牢,仔细琢磨推敲,并须运用"悟性",直到心领神会、完全融会贯通的境地,那时实用它就必能为你带来千百倍的成果。今天,世界已经发展到一个最关键的时代,世界需要你,需要你取得完全的成就。谨此向你致谢并祝福!

 

导 论
第一个模范典型--姜尚

首先我们来讲一个故事作为开始。
在公元前一千二百年的一个雾蒙蒙的早晨,老师把姜尚召到座前,对他说:"你跟我研习道学已经四十年了。现在你应该下山去,完成你人生历程中的一个极重要的使命。在你完成任务之后,自然获得你应得的酬庸和荣誉。"姜尚立即说:"老师啊,弟子虽然愚钝,但是由于专诚地受教有年,一心只望学得更多的大智慧与真超脱,早看透了世俗上的所谓荣华富贵无非是过眼云烟,所谓功名利禄结局也不过是一堆粪土。请求老师,收回成命,允许我继续在山受益。"老师说:"天生我人必有用。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都负有他个别的人生任务与使命。这是宇宙的规律,谁也违反不得的。你若有心,在你将来成功之后,记着我的教诲:功成身退!那时你还是可以回到此地,继续研习的。时不可失,快快收拾下山去罢。"老师说完,离位而去。
姜尚独自走下陡峭的山路,直奔殷商京城朝歌而来。他曾在朝歌住过,认识一位朋友宋异人。姜尚决定先去宋家暂住一时。宋异人是个经商的人,对姜尚的到来十分高兴,并怀着相当的期望。但姜尚却只管住着,并未见他有所施展。一天,宋异人给姜尚介绍认识了一个朋友的女儿马小姐。马氏当时妙龄六十八岁,姜尚高寿已是七十二春。不久二人便结成姻眷,却还寄住宋家。
姜子牙成亲之后,对新婚燕尔之乐不大在意。心中却常疑虑:老师说的什么任务使命?到底不知道从何着手?一日,马氏对子牙说:"虽然宋伯伯对待我们,亲如手足,但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我们还是自己做点生意才好。"
于是,子牙与妻子马氏自立门户,开始以编些笊篱,挑到市场叫卖。不想叫了一天,也不曾卖得一个。子牙又累又饿,天气又热。无精打采回到家中,反遭马氏一顿奚落。
宋异人得知姜尚夫妇艰苦,互相争吵。连忙过来相劝。遂建议子牙换一种能赚钱又不太过劳累的生意去做--磨面去卖,并送了他们一点本钱。子牙买麦磨了好些面粉,正要去卖,偏偏天降连阴大雨,面粉受潮都发了霉,反把老本都亏折了。这使马氏十分恼火。
但宋异人却不灰心,仍然希望看到姜尚所学本领得到发挥。他又建议于牙磨豆腐去卖。因为豆腐是人人都要吃的东西,而一点豆子可做成许多豆腐。子牙照计,做好豆腐,挑到市场去卖。忽然乱起大风,满天灰沙,把所有豆腐都变成泥酱。这次买卖又告失败(时至今天,中国人还用"姜子牙卖豆腐"这一成语,代表人在未得忘的时候,遭受挫折失败,鼓励人不要灰心丧志)。
经过几次失败之后,马氏再也无法控制自己对丈夫的失望。指着他说:"我原以为你是个人才,又学会了不起的道学,一定大有本领,指日发达。不料你竟是一个窝囊废!"
姜尚于是非常抑郁。宋异人却再次来安慰他,又建议他贩卖牲畜,同时再送给他一笔本钱。子牙拿着钱到乡里去,买了好些猪羊牲畜,赶往京师朝歌去卖。不想城中正有大盗抢劫,军役假装捉贼(其实军兵盗贼早已暗中互相勾结),耀武扬威杀出城来。不巧正碰到子牙的牲群,慢慢地赶着前来。军役拔出刀枪,一顿乱杀乱砍,把子牙的猪羊全部杀光,然后挥动沾满血污的刀枪,飞马进城,宣告百姓和上官,是他们杀贼得胜而回。可怜姜尚只逃一身性命,两手空空,回到家中。想起适才遭遇,还在不寒而栗。
宋异人得知情况后,仍想安慰他几句,但不禁忍不住问道:"不是我要说你,你也实在太倒霉不济。到底你在山上学到了些什么没有?"子牙红着脸说:"不是我现在还在老兄面前饶舌。我所学的都是些经国济民的大学问。古今上下无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只不知何以如此命苦?三番五次连带老兄受累,不知何时才能报答你的诸般恩惠?""不是我要你的答报,但总也希望你有一番作为。你既是满腹经纶,我倒又有一个拙见在此,不知你意下如何?如今世局日益昏乱,百姓困苦异常,不能聊生。老弟不如在城里没一个馆,专替人解难息纷,教导人民,发奋图强。这个可以做得么?"子牙听罢大喜,不禁拍掌叫好;"此说正合我意。"在宋异人的帮助下,姜尚很快就在城里找到了一个处所,开起馆来。跨出了施展自己抱负的第一步。
当时因纣王荒淫无道,朝政腐败,盗贼四起,国家处在动乱之中。加诸连年对外战争,国库空虚。于是对人民横征暴敛,弄得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姜于牙的教导指点,的确帮助了许多困苦的百姓。受益之人。口口相传。子牙的好名声于是脍炙人口,不胫而走了。
朝歌忽来这样一个奇人,声望隆隆。很快就传到纣王耳中。纣王派人宣姜尚进宫,晓渝他说:"百姓好象很尊重你,联有意造一宴乐之台,上修琼楼玉宇。殿阁重檐,屋顶描金。玛瑙砌就栏杆,宝玉装成梁栋。使你任监造之职,限三十年完工。到时另有封赏。"子牙回奏说:"陛下,此台工程浩大,劳民伤财。而今国课空乏,民生日促。倘若兴此大工,必然更加税赋,百姓何堪?恐怕必思变乱。小臣为陛下计,不如留心邦本,与民造福才是。"封王大怒。立将子牙喝退。
子牙回到家中。马氏也埋怨道;"你这个人简直就是白痴:人家是天子,倒是凭白来抬举你。你这废物反倒不识抬举,到手的功名富贵你没福要,今后还有这等机会么?跟你这种脓包,将来还有什么指望?"子牙说:"你这样说话,就显得短少见识。我岂能为了一时富贵,害万民遭殃。我劝纣王的话,都是金石良言。黎民不得聊生,我们又安能富贵久长?"马氏对此,完全不能理解。觉得姜尚十分无聊,逼着离婚,下堂求去。于是彼此意见难合,终于仳离。然而,子牙的正直与智慧却很快地传遍了国家的每一个角落。有人向纣王进谗说:"此人笼络人心,不利于陛下,十分危险,不如尽早除之!"
消息传出。子牙自觉生命危急,此间无所留恋。于是不顾八十岁的高龄,连夜逃往遥远的西歧去了。纣王的逼迫,反造就了他更高的声誉。
他停止在一个河边,每天只用一只直钩钓鱼(此时他已有进一步的理解,他不在钓鱼,而是在钓"时")。果然不久,西歧侯姬昌出城来相见。一番倾谈。姬侯决定恭聘子牙为军师(至今中国人有一句成语:"姜子牙钓鱼"就是要人有远见,有耐心)。为了表示"礼贤下士"的隆重,姬侯硬把自己的鸾舆让给姜尚坐着,自己亲自为他拉缰推车(后世称为"推毂礼",常在历史中见到仿效的事例,表示上司对下属的隆重礼遇。因此下属也鞠躬尽瘁,尽忠报答)。九年之后,通过姜尚的运筹帷幄和指挥才能,帮助姬发(姬昌的长子)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特别著名的周朝。周朝八百年,为中国的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任何帝国王朝能比周期历史更长。在完成了自己使命之后,姜尚回到了原来修习的山中。时至今天,中国人还一直尊祟纪念他,尊称他为:姜太公。许多人用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贴在家里墙壁上,把姜子牙奉为神圣。
上述故事,旨在说明下面的原则:
(一)管理才能是世界积极改革进步的动力。
(二)有才能的管理者在完成他的任务使命后,相对地受到其应得的尊荣。
(三)有才能的管理者的才能与见识是从接受广泛的、正规的教育,包括从实际生活环境中磨练而来。
(四)根据道学的理论,人生所遭遇短暂的困苦与患难正是转换为永恒成功的因素。所谓:潜在的疮疤可以变为灿烂的晨星。这点在本书后面还要详细讨论。


道 的 管 理 学

周朝后期,中央大权旁落,地方诸侯割据称霸。经过多年争战,最后只剩下七个王国。七国之间虽又互相进行征伐并吞,而大家却具同一的竞争目标,就是自己的"富"和"强了(这与现代企业公司的发展演变模式情形很相似)。为此目的,各国都十分重视,也十分需要管理方面的专门知识与人才,从而产生了九个不同的学派,主张九种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历史称之谓:"九流"。一般也称为"九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博大精深、光辉的部份。现将这九家关于管理的学说归纳简述于下:

一、儒家学派
儒学是以孔子为首所提倡的主张,其管理的理想强调"社会秩序"。以忠、信等道德规范为维持"秩序"的基础。因此,所有的管理者,包括王侯士大夫,都必须对其团体或组织绝对尽"忠",而彼此之间对待则绝对讲"信"。个人的需要和利益应置之于团体组织之下,个人应尽一切可能确保团体组织的利益和成功。团体一旦受益,个人的受益自在其中。而一个成员的荣辱得失,也即是整体的荣辱得失。并允诺:"人人可以为尧舜",只须埋头苦行--孝梯,忠信。
所谓团体,其基本型态就是家庭。家庭要求其成员的规范与社会团体组织要求其成员一样并无差别。因此,一个管理者应该从童年起就受到绝对忠信的熏陶和教育。对家长能尽责尽孝的子弟便是将来对国家社会能尽义务尽忠的干部。史实证明:那些对国家社会立大功、出类拔萃的人物,没有不是从小就学习道德规范有素、尊敬长者、爱护家人的好儿童。所以就有这样的谚语:"忠臣出于孝子之门。"从表面乍看之下,这是很有逻辑的理想。但从实际来说,这些规范要求,是比较片面的。臣要忠,子要孝是绝对的规定;而对君是否要正,父是否要慈,却并无严格的要求。到了极端的情形,君要臣死(即使是完全无正当理由,甚至于是违法或不道德的),臣不得不死(绝对服从);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这样片面不公平、不合理的发展,史实同样证明:不但不能绝对维持团体组织的利益成功,反而促使尽早崩溃败亡。封建帝王们很喜欢奉行这样的理论,他们一再地努力推行这个理论,却也一再地证明它的缺陷。片面性要求的本身常会导致既得利益者对权力的滥用。权力滥用则迫使多数人牺牲。过分的牺牲则必使整体力量削减,以致获得反效果是无可置疑的。
事实上,这种用绝对"忠信"的道德规范来维系一个秩序井然和有效能组织的理想,也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因为绝对忠、孝,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对所谓"忠、孝"的依赖过程,实在是鼓励弄虚作鬼,假冒为善。其结果就一面是威武十足,人吃人的礼教;另一面是欺骗诡诈,鬼哄鬼的伪装。一个团体组织的实质内容,可能就是愚昧、腐败、无能、落后、虚假的一团。

二、法家学派
此派反对依赖那些空洞极不切实用的绝对忠信的概念与只具建议力的主观道德规范,主张使用客观的、具体的、铁定的法律,通过铁面无私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强化司法的威严和检查的力量,以期确保各人职责及工作程序的最高、最大限度的效率,并有效地防止和消除渎职、怠工、腐败和浪费。此派具有雷厉风行的气概和严肃无情、激烈强制的手段。团体组织一旦实行这种管理方法,一开始时就能迅速达成意想中的效果。可是社会到底是人类的社会,人类具有其生来的弱点。这种管理方式,由于其一味强制严厉、铁面无私的特性,自然就显得缺乏人道。过度和长期地对人心理上和身体上的高度压制,可能造成麻痹不灵的结果。本来极有能效的团体,逐渐患上瘫痪软疲之症,变得极端腐败无能,竞成无可救药。
这种管理的核心就是信实的奖惩赏罚。赏罚公平是个理想,而赏罚是否能公平,端赖是否应予赏罚的可靠资料。资料的收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而资料的审查则更为繁重。而资料本身的可靠性的审查就更繁重了。同时,审查者所作的评价判断,有否个人主观的偏差?其所作出的奖惩结论,是否允许接受者,特别是受惩者对自己应受惩罚的理由,有所辩护?还有,资料审查后便是赏罚的实施执行。其颅琐杂乱比收集、审查、判断资料,不知还要繁重多少倍!凡此种种,象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团体越大就越复杂,越容易出弊病。越想要公平,结果是越难公平。事实常常变成:打报告的人受了赏,具体实在做事的人却都受了罚。受了惩罚的人因表现不满不平而受到更严厉的惩罚,越不平就越反抗。于是,管理者为了维持尊严秩序,就不得不一再寻求更具威势的惩罚手段,一个必定比一个更严厉,直到最严厉的死刑。到了连死刑都威吓不住人的时候,法家的一切便失去了作用。正如老子所说:"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法家学派的极端,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法西斯主义,若是吓不倒人,自己就要消灭。同理,奖赏原是为鼓励更好的工作效能而设。即使受奖者的所得是公平的,但奖赏的内容也必须随时一再加强。否则必难收到预期的效果。不断的奖赏和不断的惩罚都是一样的有着它们的局限性,同时奖赏是否能做到公平,和上述惩罚一样的复杂烦难,伊于胡底。总之,法家管理在较短的时期中,如真能实行得彻底,是很有能效的。但要较长期的实用它,或实行得不彻底(半吊子),就马上会产生反作用。
法家学术之具体呈现,最初发生在案国的"商鞅变法"。其中利弊得失有很充分的历史资料可作为参考。一直到秦始皇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法家学术都占有很明显而重要的地位,并且有一定的历史贡献。后来历代,法家的实用或隐或现,从来没有绝迹。也有不少人认为儒、法兼用比较能有更好的效果。有句谚语说:"儒家的心肠,法家的手段。"这似乎与近代社会哲学处理伦理学和法律学之间的关系。有着相同的观点和评价。

三、墨家学派
墨是"黑"的意思。表示劳动者在长期日晒之下劳苦工作,以致面目黧黑,也就是劳动者的意思。同时,墨子(翟)这位墨家的代表者的本身就姓了"墨",这是本学派名称由来的另一个理由。因此,墨家思想主张"平等"、"兼爱"是从维护劳动者利益出发的。他们认为:在工作中的团结合作是保证每个人获得成就的因素。人为了自身的健康、幸福、安乐与兴盛而进行的诚实劳动应当受到奖励和保护。个人的成功和福祉与集体是息息相关的。为了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以及消除其影响工作的怨对情绪,随时应该进行研究,作出不断的、明智的改革。
若干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要求取消阶级、种族、性别、出身、地域和距离等等方面的歧视。换句话说,人们一直在向"完全平等"的方向努力。具体的要求包括:生存权、公平待遇权、结社(组织工会)权、意见表达权以及现代的在职培训权和种种工作福利享受权等等。争取劳动者的种种福利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再接再厉和平措商的手段,而和平措商之能够实现.是基于相信人类有彼此相爱之心。"爱"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和他不断进化,迟早会完成自我的原动力。只要人类。人人彼此相爱,做每一件事都怀着仁爱之心,便可以成就一切的大事业。而且"爱"的本身也可以当做"目的"来讲。譬如为了爱而从事于某一件事,而人们戮力以赴的精神力量往往是无与伦比的。
在法家雷厉风行之下,人们看出了它的"惨刻寡思"。墨家细微的兼受非攻的呼声频频传来,无异等于听到了美妙的天籁。当时墨家的思想就极受群众的欢迎。从孟子破口大骂"天下归于墨"的话中,就可得到充分的证实。现在,墨家的理想似乎已成为现代企业哲学,甚至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人类还在自然地进轮着,墨家的管理方法也在不同层次里慢慢地实现着。

四、农家学派
此学派主张"君民并饼",把墨家思想从较为理论的、抽象的地位拉到实际的、具体的准则里来。非如此不足以实现墨家的最高精神。代表此派学说的许行认为:社会或团体组织里根本就不应该有依靠他人生活的寄生虫存在。各尽所能去从事生产劳动,才有权利各取所需(生活的资料)。为了贯彻"不恃人而食"的原则,任何人都不应脱离生产劳动,即使是"王公贵胄"也不能例外。从逻辑上来说,"王公贵胄"应该比普通人更努力劳动工作,才能树立榜样,鼓舞和带动普通人民的劳动热情。因为只有充分利用人类资料才能真正获得财富和力量。人类资料的任何浪费都足以减低社会、团体组织的部分能力。不劳者不得食,也就是不作贡献就无权享受成果。根据这个原则,每个人,包括男、女和儿童,都要依据自己的生产能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生存是自己挣来的,只享成果而不劳动的特权,不是光荣而是无上的罪恶和羞耻。
管理的最高目的在于:动员每个人参加劳动和保持高度的生产水平(在古代,生产着重在农业;而在现代则应该是农、工、商、学、兵等业并重)。只有如此,富、强的目标才能实现。但是,在这种管理方法进行时,可能会出现下述的问题:由于法律或政令规定每人都要生产劳动,那么就有许多人机械地被分配在从事一样的生产劳动,有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完成了。由于他工作特别辛劳,照例受了奖励。而有人却有比较快速的工作能力,轻而易举地早就把它完成了,其余时间就象是没做事似的。这样就会引起两个可能的反应:一是分配更多的工作负担给他。于是他便比别人多做了工,而难以谓为公平。二是被人看成游手好闲、故意偷懒而受到指责,甚至于惩罚,同样难以谓为公平。于是,能干的人为了避免麻烦,就开始想方设法,不忙也装忙,不累也装累,而不能干的人就更有理由馒条斯理地抱着干了,结果是生产力和效果都节节下降。同时。在这样的生产劳动气氛下,生产品质也会成问题,更谈不上发明进步了。
特别是专业化越来越尖锐的现代,跨越专业界限是极难的事,所以在分工方面的知识与实行,都呈现着问题。现代科技发展,对生产工具的使用也越来越尖锐化,再发展一段时期,有许多人由于本身的局限,根本就连最基本的工作机会都不可能存在。因此将来许多人的工作,可能不再是劳动生产的性质,而变为社会政策的福利救济。它不但不能为社会团体增加财富与力量,反而成为社会团体的重大人口包袱和无限的经济负担。
此外,这一个学派的主张,其极端为:把每一个人都涅没在技枝节节的繁重劳累工作之中,将使他们看不到整体的方向和忽略前进的目标。其结果可能是:团体组织的整体方向发生了偏差和错误时,却没有人能够及时发现或纠正它。于是满盘皆输,造成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此项顾虑早在两千年以前就被人用来作为批评农家学说的理由,这也不能不说是这个学派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的缺点。

五、名家学派
这一学派认为:成功的管理并不专在于鼓励普遍劳苦工作或树立具有典范意义的良好劳动习惯,而在于周详完美的计划和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来充分完成计划的执行。所谓"计划",就是"概念"和"定义"。许多相同或不同的概念,合理地联络在一起。就是周详完美的计划。所谓"有效的沟通交流",就是言者或发令者通过言语(文字)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听者或受命者清楚明白地领会言者或发令者意愿的确实意义。名家主张:人类必须使用言语(文字)。言语(文字)中所用的名词必须有详尽的定义,否则就是各说各话,必然导致一团混乱。所谓团体合作,必不可得,根本就是南辕北辙,无论怎样摩顶放踵,劳苦工作,也根本不能保证事业的成功。所以公孙龙作坚、白、异、同之辩,一时风靡天下。
坚石非石、白马非马,意思是坚硬的石头并不代表所有的石头。白色的马也不是所有一切的马。马是一个笼统的名词,马中有白马、黄骠马、红鬃马……各色的马。如果把白马认为是所有各色的马,或把一切的马都叫做白马,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如果说一句话,未能把其中名词的定义清楚明白地定出义来,这句话就会失去完整的意义。譬如说:薛平贵降了一匹马。这根本不证明薛平贵有什么特别了不起。如果薛平贵降了一匹红鬃马,意义就比较明白了一点,表示薛平贵所降的并不是白马或黄骡马……,而是红鬃马。如果在红鬃之后再加一个烈马。烈马是比较不容易降服的。但这马烈到什么程度却不明白。如果再加上把人餐(吃人)的话,那么这匹马就被定义得清清楚楚的了。由于马被定义得清楚,同时就说明了薛乎贵的非凡。因为他居然降服了一匹吃人无厌红鬃的烈马。
再有另外一种情形,同一个名词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意义。欧洲中世纪时,封建贵族为了建造城堡宫殿及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便向犹太商人借贷,并以自己的领地税收作抵押。后来债台越筑越高,税收不足偿付。如果他们说:"我们必须把经济搞好。"在贵族来说,它的意义是:生活过得更舒适(腐败),再多能借点钱,再想法子多收点税。在犹太商人来说,是:多得点利息,多控制到一点政治上的利益。在人民来说,是:更得多缴点税,生活得更痛苦。足岁终生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如果再换一个题目:"我们要自由。"那么这"自由"的内容,在贵族是:有多开舞会,多看歌剧,多喝葡萄酒,多恋爱……的自由。在犹太商人是:多重利盘剥,多发财的自由。在人民来说是:武装暴动,要革命的自由。这便是大家在同一个命题(名词)前,都是各说各话。
从现代企业来说,假使一个做上司的没有"坚、白"的学习修养,他所发出来的命令就可能会含混不清。下属又不敢打破沙缸问到底,于是就依照自己的意思诠择,甚至胡猜。结果事情没做对,大家还要闹情绪,越弄越糟。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出问题,多半也是因为"误解"而开始的。所以,管理者必须完全掌握自己的思想、语词、语法、语术和说服能力。开宗明义第一,就是名词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义,也就是正名。孔子也强调过这一点,说:"必也,正名乎!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顾,则事不成。"现代的科学就是定义之学。科学的方法就是分析,再分析,分析到最高精确度。
其次,在名词与名词之间的联络必须合理。也就是必须合逻辑。名词的定义再清楚,由于领受者各有其局限性,怎么也免不了多多少少的误解和偏解。为消除这个障碍,只有求诸比较客观性的规则,就是逻辑,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种种科学的方法。同中求异是分析,异中求同是综合。"认同"是团结合作的基础。而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以后所获得客观的认同比较纯情感性、主观的要坚强可靠。也就是"真理越辩越明"。辩论时就更要讲究语法、语术和说服能力了。人在心服口服之下自动卖命,才会有真正的工作实绩和效率。
然而,这一学派可能的弊病是:每人都去玩弄修辞,讲究语法,作滔滔之辩,或用以饰非诿过。真正在工作上反倒耽误或忽视了。同时,无论怎样善辩,即使是自然科学上的命题,也不可能得到所有的百分之百的认同,匡论哲学和社会科学?要解决这个难题,通常都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为最理想。可是事实上,人类的历史证明: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多数服从少数的,如果那个少数(甚至一个人)手握强权。连黑格尔也不得不承认:辩理辩到最后,往往诉诸战争,而战胜者自然"比较有理"。

六、兵家学派
要富强,最直接了当的办法莫如战"胜"、攻"取",把人家的抢来算自己的。要不要战或攻?是经济的考虑;能不能战或攻?是政治的考虑。至于战"必胜"、攻"必取",则为军事的领域。军事行动要考虑许多细节和技术上的问题,为了期其必胜与必取,就不得不讲究兵法。中国自黄帝以来就很注意讲究兵法,诸兵家传下不少兵法的著作。其中以孙武子十三篇最为家喻户晓。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第一篇就为军事下了一个定义:"兵者,诡道也。"盖战以争胜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欺诈勒骗,无所不用其极,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人能使得出来的诡计,都可自由运用。孙子认为:"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心理战比短兵相接高明,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最上算。然而,兵法的内容,多是些原理原则。至于具体的办法(诡计)却未见列述。大概既叫人"存乎一心",就任凭使用者个人的聪明才智,随机应变罢了。俗间常说:"卅六计",似乎是比较具体一点的实际办法。从前满洲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把三国演义作为"必读",好象很有实际效益。
上面谈过欧洲中世纪以来,犹太商人运用"借钱给你"之计,腐化、软化、弱化,最后在贵族政权与人民两败俱伤时,把它消化了,建立资本主义的"民主"政制,资本家掌握政权直到如今。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继冷战而软战。软战的战略,首要就是"借钱给你",以软化、腐化、弱化所谓第二、第三世界,而达到长期垄断世界政治、经济之目的。这"借钱给你"之计却未见在卅六计纲目之中,勉强或许可以纳入"反间散金"之计的里面吧?这类似王安石发明的"青苗法"的借贷经济,近年来在美国成了现代经济学的主要法宝。本来是拿来害别人的东西,大概是因为"谎话说了十遍就变成了真理"的原故,不由得自己也信以为真。正如所罗门王所说:"聪明人掉进了自己的罗网。"
用军事手段来谋求富强,是否真能达到目的?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战争的本质并不是创造性的或生产性的,即使是战争胜利,抢夺了敌人一切所有财富,这财富原是地上已有之物,不过是搬了一个家而已。财富的数目不会因而增加,反而由于战争的消耗,一定会比前减少。同时战争的破坏和消费是极其昂贵的,特别是现代武器的造价,动辄亿计。譬如年前波斯湾之战,为时不过一月,主力不过是空军。美国共花了六百多亿,一再请求日、德等国帮凑,收到三百亿,还有三百亿血本无归!而伊拉克方面的巨大伤亡损失还未估计在内。西谚有云:"打赢了战争,输去了灵魂。"本来打算大赚一笔的,不料国内经济大衰退,道有饿殍。这种情形自古已然,汉武帝好大喜功,经营西域,把百多年来修养生息所积蓄的财富,一下子花个精光,人民流离失所,西汉从此衰亡。老子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正是如此。
现代,企(商)业大兴。大企业之间的战争不下于国家,孙子兵法也成了企业家的利器,许多人都可能朗朗高诵。现在商不仅与商战,而商也与天战。战则必赖"科、技"比胜,所以"怪异奇巧"日飞猛进。于是工厂所处,荆棘生焉!工厂的废气、废水、废物把"上帝"都毒死了。如此大兴之后,岂只凶年在望,而且是地球的毁灭在望i美国人常说:"手术非常顺利,只是病人死了。"同然,企业完全胜利,人类全部死了。

七、纵横学派
直接夺取的方法可能很有快速的效果,但因其造成死伤枕藉,所费不赀,可能得不偿失。如果把军事换成外交,把武器易为三才不烂之舌。也一样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却是费小而利大,事少而功多。例如苏秦。片言之间而佩六国相印。苏秦说六国以拒秦,称为:合纵;张仪连六国以事秦,称为:连横。都是在樽俎折冲,衣冠揖让之间达成目的。由是纵横学派因而得名。史家曾举称张仪:"大丈夫一怒而天下惧,一息而天下安。"真是一身系天下安危了。所谓纵横捭阖,就是把谋划、计策、战略、战术都通过"谈判"来实现。大自世界国家,小至个人福利,正义、权威、财富、地位、甚至爱情男女,莫不可以用谈判的手段来获得。由于武器就是舌头,达成目的,既不要流血,又不大伤财,因此可说纵横学派的方法是最进步而明智的方法。所以,现代的企业管理界有人简直宣称:"谈判就是管理。"因为无论处理内部的矛盾,还是外在的矛盾,甚至敌我的矛盾,第一步得谈判,最后一步还得谈判。
可是这个学派也有它重大的弱点。过份依赖谈判,常常变成重视目前,忽略长远,以致养成短视的性格,而削弱了目的性的坚实基础。如果任何事情都可以随着舌头的滚动而变化的话,就不可能还坚持什么一定信念、立场和正义了。
所谓谈判,也就是妥协。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你会要,他就会还。除非有正义道德或是威胁武力作后盾,再不然就是以大利相诱。最多不过来个折中成交,总称妥协。多一分妥协,就少一分坚持。史实告诉我们,有时政权会妥协掉,主义理想会妥协掉,道德人格会妥协掉,最后连生命也妥协掉了。

八、阴阳学派
根据宇宙间物理的因果规律,凡事物有其因,就知必有其果,有其果,就知必有其因。中国在远古以来,就有人专门对这门学问下功夫。他们把所有物质依照他们的特性,归纳成五类。再找出一个基本的元素作代表。这一基本元素的特性就代表了与它相同特性的一群。因此总共有五个基本元素,也就是五类物质的五个基本单位,是为"五行"。五行各依其特性产生互相间的特定关系。再依其特定关系的机能,找到了正、反两个循环圈。正循环圈是它们被此依存的"生成力"的圈,这个"力"是属阳性的,反循环圈是它们互相递减的"破坏力"的圈,这个"力"是属阴性的。以此解释宇宙万物生存进化之所以能"和谐平衡"。总称为:阴阳五行学说。简称阴阳学说,到了驺衍的时候,他很下了一番研究的工夫,把这个学说,化成一套公式,用以说明了自黄帝以来。直到周朝,历史发展生成的现象。因为驺衍的努力,阴阳学说在当时成为非常热门的学问,大受各方的欢迎。绉衍本人极具声誉,很受尊敬。根据司马迁所写的"孟子列传",他在齐国大有声名。他到梁国时,梁惠王亲到城外迎接他。他到了赵国,平原君靠着他斜着走,并用衣袖替他掸拂座席。到了燕国,燕昭王亲自扫除道路,恭请列入门墙为弟子,诸如此类。太史公说他游历各国时,诸侯尊礼他到了极点,而孔子和孟子到处吃憋受困,两相比较,简直不能以道里计。由此可见,阴阳学说是有它的特点和重要性的。后来中医用它作了理论的骨干,人的经脉脏腑能健康平衡,全靠这个学说。因此,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而宇宙就是一个大人身。现代中医学在世界上的特色,就是因为他讲整体与平衡,是真正的预防医学。也是西洋医学永远不能望其项背的一个要点。
它的公式既能用来说明过去的历史,当然也可被用来预测将来。这样就蒙上了一层"宿命论"的色彩。可是这个"宿命"并不是由于神的自由意志和命令而来,而是根据物理的自然因果规律而来,所以它的本质是科学的唯物论。譬如:一个人有了吃喝嫖赌的行为,首先他身体内部的经络腑脏的平衡和谐遭到了破坏,因此就知道他的身心一定不健康,再细微一点,就知道他必患哪一类的疾病。从而知道他在事业上一定失败,再细微一点,就知道社会或团体里哪一部份的人必定受到他的伤害。这一连串疾病、失败、伤害绝非天神的旨意,而是吃喝嫖赌行为的结果。要修正这种现象,拜神祈求是没有用的,除非这人能痛改前非才行。同理,个人在社会里营生,如果犯了谋杀、伤害、偷盗等行为,团体的平衡和谐便遭到破坏。为了维持整体的健康,刑罚犯罪是应当的。这从法律哲学的观点来说,刑法的存在就具备了法理的依据。驺衍也可被称为中国自然法学派的始祖了。
阴阳学派以物理学的原理来处理人文社会,认为连人类的心理也依照物理的力学原理而活动。因此,它的总目的就离不开平衡和谐这个中心。在管理方面就不鼓励人过分的欲望与野心。行事不按照规律,空有一腔热血,适是败事有余成事不足。人际间的平衡,端赖个人的自律。所以诸几智、仁、勇、礼、义、信等等道德规范一个也是少不得的。人人需要自己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负责,对社会整体负责,甚至对宇宙负责。所以,它要求高,规格严。有人批评这种方法太保守,不够积极。称之谓"退缩的管理方式"。
西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痛下苦功,把明阳学说搓进了儒学,补充了儒学的内容。自此,儒家学说实际上变成了董家儒学。他与汉武帝一拍即合,竞成了中国官方独尊的学说,直到民国时代。凡二千余年。
以上八家学术,从儒家到阴阳,一个导出另一个,既相互补充,又相互排斥。从相互导出和补充的角度采看,八家可画成一个圆圈,周而复始。从相互排斥的角度来看,可说是八家学术,两对矛盾。彼此在作用上互相抵销,从来不能发展到共同并进的层次与效果。否则,这个威力是无可言喻的,是古今中外无可比拟的,除非有一个学说能把这两对矛盾统一起来。那么,谁才够资格来统一它们呢?请看下面的答案!

九、道 学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阴阳当作正反或矛盾讲,那么,矛盾的统一就是道。
"道"是宇宙的原理和规律。"道学"是:如何去发现这些规律?它们到底是什么?对人类个人、社会、国家、世界有些什么影响(祸与福的因果关系)?如何有利地去运用这些规律而得益?如何避免违反它们而受害?规律的现象与其实用的方法是怎样的?从而产生"道学的本体论"、"道学的目的论"和"道学的方法论"。道学的本体论就是"真理",道学的目的论就是"正义",道学的方法沦就是"智慧"。道学的本质是"科学的唯物论",运用是"辩证法的"。道学的整体内容是:以道为中心和纲领,从道出发,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需要,向四面八方发挥,就是儒、法、墨、农、名、兵、纵横、和明阳八家的学术,散而为八,合而为一。从道出发,也以道为依归。黄帝和老子是世界人类最先发现和运用这宇宙真理、世界正义及人类智慧的祖师,他们不仅把它们理论化,而且系统化。因此他们是中国独有的至宝。
历史证明:黄帝以道的原理为指导,经营发展国家,到东周以后,地方割据,致使儒、法等八家学术有机会发扬争鸣。秦国轮流实践了大部份八家的学术,把中国统一。可是不旋踵而亡。代之以汉。汉初返回黄、老之道,造成文景之治,使中国进入第一次的盛世黄金时期。武帝偏离了道的指导以后,乱亡相继。最糟弄到五胡乱华,国分十六。一直乱到唐初,再度回归于道,再一次造成贞观、开元之治,为中国带进第二个盛世黄金时期,就是中国史上最可炫耀的"汉、唐盛世"。以后又偏离正道,乱亡再度相继,引进两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很是偏颇,并不明白"道"的价值,尽量地抑制它。到了满清末年,贫弱交困,在洋枪、洋炮、洋债、洋教、洋货之下。中国沦为次殖民地。现在中国复兴,明智地对传统文化的精华重新评价。无疑的,道学必定更具现代和国际意义与价值。上接黄帝以来五千年历史的、合理的、合法的、合情的道统。下开甘一世纪世界新理念。近代东风与西风的矛盾势必由大道统一起来。目前。
道学的现代和国际意义与价值。已是现代国际学术界所公共认同的。国际研究公认:"道"将是廿一世纪的"世界指导原理"。中国的青年们正肩负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宏学,为世界开太平的历史任务和重大使命:
应该祝颂!颂曰:

一枝独秀。灿烂辉煌。根通海瀚。气贯穹苍。
雍和穆穆。震响锵锵。泽惠环宇。永寿永昌。

老子说:"上善若水。"道学的管理,最简捷的说法是:"水式的管理",也就是把水的特性化为智慧,用在管理方面。"水式"的管理者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演浑出来,大致可以用以下四句话来概括:能忍人之所不能忍的气,能受人之所不能受的苦,能做人之所不能做的事,然后,能成人之所不能成的功。此外,至少还有下列意义,值得仔细思索:
(一)水除了自己流动(自动自发)以外,水流还不时带动其他的物体--促体或帮助其他事物行动。
(二)水流遇阻力或障碍时,水力即随而相对的增加。它放出全部的能量,与障碍进行冲击。
(三)水流无所不到。虽然有时非常细微,可是岩石也能被滴穿;水流也不住地流注新的地域,开辟新的路线(新的机遇)。
(四)水时常涤荡漾除各种污垢而其力不减(它永远保持自洁--永远不停自我进步改善,也尽可能帮助他人进步改善)。
(五)水经河流,注入大海。薰蒸为云,沛然降雨,滋养大地。复再聚汇于海。周而复始,无论如何变化,永不消失自我,也永不放弃其泽惠与功能。
道学的内涵,长阔高深,不可限量。兹不揣愚陋,试阐述于后。

 

第一部
基本概论与理论

第一章 道的进化论

生命的实现就是生活,生活的实质就是进化。宇宙之间,一切生命的形式(赋有形体之物)都在时、空中不断改善自己,并朝着更高等的形式进化。这也就是生存的天然目的。现在宇宙存在着五种高低不同生命形式的领域,可称为五个世界。前面的四个世界,其领域与内容显而易见,就是矿物的世界、植物的世界、动物的世界和人类的世界。唯有第五个世界,亦即精神的世界,比较须要稍假思索。虽形式领域精简异致,然每一世界的成员都本能地活着改善自身,向更高级的世界演变进化,其为美满而生存之目的则毫无不同。

一、矿物的世界
矿物世界是宇宙最基层的生命形式,他们都拥有占据时、空的躯体。这些小自眼不能见的微生矿物质,以及泥土沙砾,大至地球星系,都经历着形成、成熟与衰亡的"生命周期"。其周期虽各不相同,但都服从特定的生命规律。这也都已为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地貌学家、矿物学家以及医药学家们一再认定。他们还进一步证实:各种矿物分别通过声、光、热、磁等媒体,而进行吸收、加工、改变和施放能量等活动。这些生命最基本的形式,都在分别营为其生活,并在不断变化中。凡是有变化的所在,就有生命和进化存在。

二、植物的世界
这一世界的成员,包括病毒和细菌,除了具备物质的躯体之外,却拥有基本的感觉。如花草树木对音乐能作相对的反应。它们虽不具备有识的意念,也没有创造能力,却本能地不断生育繁殖。它们的存在给整个世界带来巨大利益。它们在彼此间的互相连锁供应和服务,也成为整体世界中有机的、重要的生活资料。它们的形式躯体朝着更美好有用的方向进化,虽然极其缓慢,但在生物学家的进步仪器之下,已经显得非常真实而具体的了。

三、动物的世界
这一世界的成员除了具有物质形式身体和本能外,还进一步拥有了智力体。它们具有情感、思想和意志的初级表现。比如一只狗,具有头脑,能对主人的要求命令作出适当的反应,并具备初级的学习模仿能力。但是我们对动物的要求不能过高,因为它们并未具备精神体。它们只不过是依照自然的命定。机械地守着规律和时期,生活繁殖。它们不懂得什么是不满足。也没有超出原来限定(本能)的基本欲望。因此也不具和欲望相关的创造能力。由于它们具有的能动力,已经可以同人类共同营为生活,故而可以高度地彼此相依为命。对整体世界的贡献,更为具体而明显了。

四、人类的世界
人类世界的成员除了具有物质身体和智力体外,还具有精神体。
有精神就有希望和创造。由于不受时、空限制的精神却被拘限于完全要受时、空限制的物质躯体之中,就会产生一种不满足、不完整和不自由的感觉,同时产生一种要超越目前现状的愿望。这种不满与极想改良的愿望,使人产生创造欲和创造力。人们希望能使自己的物质躯体同精神一样超越时空,自由发挥,甚至永世长存。于是便创造了宗教、哲学、科技和文艺等等,使自己伸展延长和升华。为自己树起了不易朽坏的纪念碑,甚至建立帝国。
无论人类怎样在自己的体外发展创造,同时在其心灵深处常有说不出来的虚空感。越觉虚空就越不满足。越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心中越不免充满沮丧与痛苦。于是不少的人为自己造神和宗教,希望获得满足于来生。
道学一直都很注意人类这一层的需要,因此充分了解何以人类有此问题的原由。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是对于进化的自觉与要求特别明显。由于人类的躯体和智力已经进化到相当完善有能的地步,人类会使用工具和技巧来延伸自我,是一切动物万难比拟的。在精神潜移默化的推动下,不管怎样努力来向外延伸自我,也无法有完全的成就感或满足感。实际上,自我延伸的越大越快,其内在的沮丧和痛苦就越显著。如果把人类的"已知"、"已得"、"已能"的范围画一个圆圈,那么,圆周越大,对内就表示已知(得、能)是无限大,没有止境的.庄子称它为"无涯",已知(得、能)和未知(得、能)两相比较之下,永远无法平衡,这是人类永远无法避免的、与生俱来的痛苦。除非人类在向外延神的同时,值得怎样向内或向上升华,尽量使自己在精神化上下功夫。庄子寓言中的"鲲"虽然已经非常大,但须升化为"鹏",才能乘北海长风,飞往"天池"。从有限的境界升进,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无限的境地,可资无可限量的发展长进。这也就是要好好修习,彻底明白领悟宇宙的原理原则,做人行事的原理原则。沏底领悟人类生命的所是和在世生存的目的,而达到能与宇宙自然逐渐融合,不徐不疾,无过无不及的境界。这样自然就安宁幸福地进化到第五世界了。

五、精神的世界
人能达到不为物欲所累,就进入了完美的自由的天国了。完全没有物欲,就失去进化的原动力。连最低等的生物都有与生俱来的"欲"的存在。"可欲"更是人类改善自己的原理。所以孟子说:"可欲之谓善。"人从"欲"开始行动,为了改"善",拼命努力增加自己"知、得、能"的领域。这个系统过程,孟子有过一段描述:"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在人类的世界里,进化到最高等级的人们就是"圣人"。换句话说,圣人是人类改善自己到了头的一种人。也是一种"有为"之极的人。圣人们一面固然是:"诚信、充实、完美、光辉、伟大",可就是这五种东西把个圣人定"死"了。从辩证的方法来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是在作更深一层的说明,如果人给一定的内容予某一人(事、物),称其为美和善,那么,凡是不合这个内容的便是"不美、不善",甚至于是丑和恶了。因此这个圣人可能指那个圣人是"丑恶";而那个圣人也要指这个圣人"丑恶"。即使为了"风度、形象"不破口大骂,也转弯抹角地"评论"个不休。一般人不知就里,也跟着起哄,如此谁才是真圣人呢?同时,天下出了圣人。由于圣人极其伟大,伟大就给予其他不够伟大的人们造成极大的压力。最可怕的是,伟大的圣人好心,要照着他自己个人的伟大想法与做法,强加予人。于是天下必然大乱,苦死天下人了。如果圣人正在极端"有为"时,突然调转了方向,朝内朝上去升华,采取另一较好的路线去发展,就是"无为"。这不仅对人有益,对己更有益,因为这时的圣人就进化成了神人。孟子对这个境界不清楚,所以说:"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神人就是"无为,无不为"的人,也就是精神世界的人。
魏晋时期,道家给精神世界的人们起了另外一种更具体一点的名称,就是"山人",山与人加起来就是"仙"字。所以也称仙人。仙人都住在山里头,是名副其实的。仙人中又分三种:人仙、地仙和天仙。人仙是刚从人的世界里进化来的,介乎有为与无为之间,人性多于神性,所以称为人仙。地仙比较进步,更能无为。除非重责大任所使,不得已才介入人事。多时只在深山之中,成了山的一部分。所以称为地仙。天仙则完全圆满,完全的无不为。所谓;与天地同德,与日月同光。这是可能想象得出的最高等级的人类,是完全不朽的人。
综合来说,人类进化的等级由下而上,可分为七种。就是生民、小人、君子、圣人、人仙、地仙和天仙。

一、生民
生民是引庄子:"古者民不知衣服……故命之曰:知生之民。"就是人类刚从动物世界进化未久,和动物差不多,只知道生存,所以称为生民,指他们没有多少文化。如同历史家称呼生苗、熟苗一般。生民如同禽兽一般,并没有多少"智力体"的成分,只活在四种本能之中。所谓本能,就是生物与生俱来的、不待学而能的基本生态功能。生物的本能共有四种,就是:食、性、斗和乐。食是饮食,是吃东西(植物用根,动物用口)以维持生命。性是性欲,繁殖以继续生命。斗是攻击或抵抗(有些植物有防御色,动物有毒液等)以保障生命。乐是娱乐(风吹树,鸟唱歌等)以益养生命。本能天赋缺一,生命就不能存在。如果现在有人在大街上赤身露体,边歌边舞,抓到一只狗,当场撕开,茹毛饮血,随便抢着男女,就行性交,若有人上前制上,他(她)跳将起来,便将来人打杀。如此要闹到司法机关,不知道要判多少罪名,要受多少处罚,甚至死刑。我们一般人如果碰到这样的事,必称这"犯罪作恶"的为恶人。可是他们不过是照本宣科,行使其生命本能而已。可是自有文明的人类社会以来,这种情形还是常常发生。对付这种人,最有效的办法是以暴制暴,往往非可理喻。庄子形容孔子去见盗跖的时候,盗跖正在吃人的心肝。历史上总是用盗跖来代表坏人。治理坏人最终必以武力,也称为"兵治"。人类历史中很长一段时期的奴隶社会被统治于武装暴力以及皮鞭的威力之下,这种时期也可称为兵治时期。

二、小人
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樊须为什么被规划到小人的范畴里去了呢?因为樊须要向孔子学技术--农业生产。小人是具有相当文化程度而有专业或技术能力的人们。由于他们的"知"与"能"有一定的局限,所以他们的所"得"也有限。因此,他们的情感、思想、意志也都局限于目前的领域之中。他们很注重目前的生活安定,不愿被人侵犯,也不随便侵犯别人。心小、胆小,欲望也不太高。虽然没有高超的道德表现。却很遵守法令规章。要求公平待遇,又不敢太过声张。为了眼前私利,时常玩弄些小小欺诈。在自己的团体里,也弄些小小阴谋诡计,到底是微渺不足轻重。由于他们局限自私,对整体社会做不出较大的贡献。以小人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最宜法治。在历史的过程里,也称法治时期。

三、君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们的文化水平显然高于小人,其专业技能也更专精。对社会有创造性的贡献。由于他们的"智力体"比较发达,处理一切事物,多着重其合理性。既然追求合理,因而注意沟通和交流。也因此着重礼貌揖让。以君子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最宜礼治。在历史的过程里,也称礼治时期。
 
四、圣人
圣人具有超越常人的智力与能力,同时往往还有高超的道德,对国家社会人民有很显著的贡献和影响。就是立了德,立了功,或立了言,对历史有了交代的人。这种人能够把自己延伸建造到这样非常的地步,他必定是非常择善固执的。天下不可能有一个随风倒或是"面条式"的人会变成圣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是他能对他的功业锲而不舍、越磋越坚,无论在任何逆境,即使以死为威胁,他都能强韧坚持,以致获得最后成功。正直与公义的属性就是强韧坚持,所以,"义"就成为圣人们行为的指导原理。孟子曾经把许多古代的圣人们,依照他们所坚持的特点,分析鉴别出来。他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全之时者也。"与圣人相同而在某方面稍微差了一点的,一般称为贤人。也时常把圣与贤不强作区分,以"圣贤"的名字作为通称。所以,圣人是包括了贤人在内的。以圣人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最宜义治。历史进化到这个时期,可称义治时期。

五、人仙
由于圣人太过"有为",又特别坚持强韧,如果同时出了几个圣人的话,天下必定大乱。如要能停止大乱,就先要能停止圣人的继续坚持有为。所以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并不是说,天下不必有圣人,或是把圣人毁灭掉。如果谁能去毁灭既成的圣人,他岂不是另一个新圣人了吗?这样永远都不停的还是有圣人,何况圣人既能好不容易成圣,难道就坐着束手待毙不成?如此圣人彼此毁灭斗争,天下更要乱了。解决之道,关键在于那个"止"字,就是停止。天下应该有圣人,越多就越进步,岂可轻易把他们呕心沥血的成就毁灭掉?可是自然的规律是这样:圣人在成功后,继续坚持,就成了把持,也成了一"霸",就必定有人出来推翻此霸,以致于成圣。如圣人能适可而止的话,对天下只会造益,就不至造乱了。第一步就是"功遂身退",即时退休。进一步就是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另一个方向,更高的层次里去。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仁慈,更是对天下的大仁慈。人有了这样的觉悟,就是人仙。以这类人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最宜仁治。如历史进化到这个时期,可称仁治时期。

六、地仙
从"有为"进到"无为",把自己一切的智能发展到另一个新层次里的时候,在原先的社会里,已经看不见此人的活动,不再有所作为,在原先社会成员的眼光里,就是彻底的"无为",甚至可称为"死"了。老子称此为:"死而不亡者寿。"这样的人能够有这样的定力,能够忍得住静,不彰显自己,隐藏修习,没有完全的德性是绝对办不到的。所以主导他们的原理是德,也是德治。历史进化到这个地步.便是德治时期。

七、天仙
天仙是个完全的"无不为"者,是具有全德、全智、全能的完人。完人与天地同德,与日月同光。这是古人用的形容词,因为很不容易描写这种人的内涵。他是完全符合宇宙规律的要求,也就是这规律的代表者,如黄帝、老于等人是。这是道治的楷模。如果历史能进化到这个时代,便是道治时期。

 

在精神世界里的人们并非在优哉游哉,整日无所事事,坐享其成。他们实在是非常忙碌地在积累各种善行。所谓善行,就是做完全有益的事。一般做事,情形共有四种:(一)做既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的事。这是上上。(二)做有益于他人牺牲自己的事。这是上中。(三)做有益于自己损害他人的事。这是中下。(四)做既损害他人又损害自己的事。这是下下。根据晋朝葛洪《抱扑子》说,成为人仙要积两百种善行;地仙要三百种善行;天仙要一千二百种善行。如果其中做了一次有损的事,前面所积累的完全勾销,要得重新来过。
中国有个很好的格言,有人把它用作对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从管理学来说,"道"是管理的最高、最理想的中心目标。也是历史进化的最高、最理想的中心目标。但在做不到时,或还未能达到的时候,不得已而求其次。就是以"德"来作管理的指导,以期藉着德的完成而进于道的层次。若是连"德"的要求还完成不了,再不得已而求其次,就以"仁"来作管理的指导。由此一路下降,道、德、仁、义、礼、法,一直降到"兵"作管理的指导原理。再从兵治开始进化,以"道治"为最终目的,一级一级地进化,多少万年以后、人类就终能发展到最理想的地步。
从历史来看,这七个历史进化阶段,配合着人类进化的七个层次,与七个时期里的七种管理的型态,七类理论学说与七个指导原理,是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体系。当农耕时代开始之后,人类把自己从动物中区别出来,兵治时期从而开始,强力便成为这个时期统治者的指导原理。我们只要翻阅一下史书与现代考古的资料,不难发现古代的许多成就都是通过强力的手段来实现的,包括对人类最残酷的屠杀和奴役。举凡特别著名的宫阙、祭坛、庙宇、坟墓、金字塔以及空中花园等等,那样不是通过血腥奴役的手段来建造,而只让极少数人享用的?当时战争、掳掠、强奸、强占等等不但不以为非法,抑且常被举为光荣伟大。几千年黑暗蒙胧的日子慢慢过去,文明的曙光渐渐来临。大约在工业时代开始,法治的时期到来。虽然奴役、杀戮、摧残和霸占的事实还在继续进行,但在理论上至少把直接了当的弱肉强食,改成了"权利"的合法主张。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对法律的公平寄予希望,于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人权这些名词就不翼而飞了起来。可是,越对法律和公正的司法寄予大望,失望也接踵而至。由于对法律、权利的探索,就揭露了更多的非法现象;越对公平要求,就越发现更多的不公平。人们不得不对法治予以反省,承认法治的局限性,又不得不再另外找出路了。
现代由于人类所利用的工具--卫星、电脑计算机等--的技术能量突飞猛进,人际的距离相对地缩短,通讯与资料把人们的意愿目的在圾快速的时问里,彼此传递。大家手里的牌都已经放在桌面上,根本用不着扭捏作态。大家技能相等,实力相等,同时大家手握的技能毁灭性太大。特别是现代重商的思潮,使得政治为经济服务。重商则首要安定。种种情况都不容许任何事有冲动性的发展,冲动的后果可能不可想象。所以目前的理论着重措商与折冲。以理智为依据,以平衡为目的。讲理就得讲礼,故而是礼治时期的开端。
以后,在一面讲理讲到不可开交,另一面又无法诉诸武力决断,则必须找出一个公义来作准则。从而导出义治的时代来。在这一个时代里,人的活动和思考的重点将放在它人的幸福之上。再进化上去。人类在各种患难之后,终于智慧大开、明白了精神化的重要。放下意、必、固、我的小局,着眼世界人类的大局,一切为人,则仁治的时期可翩然而降。这样继续进化,直到道治的完成。进化本是一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人类进化了千百万年才到了我们今天这个样子。但是如果有了道学的智慧,并道学的管理的方针,进化的过程就能有效地加速,并且少受痛苦,获得最大的收益和幸福。 人类进化与时代的过程:
兵治→法治→礼治→义治→仁治→德治→道治
|      |     |    |      |     |     |
生民 小人  君子  圣人 人仙  地仙  天仙

 

用解剖的方法来看,"人"到底是什么?是怎样构成的?这从生理学和病理学中都得不到完整的答案。所以我们从道学来观察。人的构成共分三部:物质有形的躯体,智力体与精神体。具有一定模样形躯的身体,依饮食、性欲(繁殖)、斗争(攻防)、娱乐四种本能而活动。由于本能共有四种,所以用四方形来代表。(如右图)
智力体依三种官能来活动,就是:情感、思想和意志。用三角形来代表。(如右下图)

 

精神体也依三种官能来活动,就是良心、直觉和感应。由于精神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始,也没有终。所以用圆周宋代表。(如右下图)
从理想的角度来说,有形躯体应该服从智力体的指导,智力体应该服从精神体的指导。精神体根据宇宙规律的感应,和对事物终始的直觉,通过良心是非的判断,指令智力体。智力体在接受到行动的指令后,对具体的情势加以考虑,拟出方针与办法,便指令有形的身体肢体去执行和完成。因此,每一行动都以远见、智慧和良知为基础,行事为人自然就都符合宇宙规律,都是正确、有道的,绝不可能是荒淫、无道的。
遗憾的是,情况往往并非如此。相反地,有形躯体支配或奴役着智力体,并完全压制或扼杀了精神体。有形躯体为了自由发挥其本能,由智力体给予充分的支持,尽量地理论化,致使一无顾忌,畅所欲为。而良心的呼声微弱得难以捉摸。人类便陷入"道心惟微,人心惟危。"的光景。譬如,人的本能要"斗",人用其智力,上穷碧落下黄泉,从刀枪剑戟发展到太空镭射,从火药炮发明到中子弹,都在"国防""科学"等饰词下,不眠不休,无穷无尽地创造发明。每个良心都在呼吁:"快快停止吧!不然,人类就要全部毁灭了!"可知这样的呼声是何等的微弱。再如,人的本能好"性(色)",人用其智力,假"生理""科学"的名目,大肆发挥"性自由""性解放"的理论。于是人在"科学进步"的掩饰下,纷纷烂死在"爱滋"里。良知良能也不幸免,早已死于"自由解放"之时。诸如此类,述不胜述。世风之所以日下,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人类把人体的正常机能运用颠倒,走上了反进化的路子。于是,堕落孽海,万劫不复了。

关于人类把人体的正常机能运用颠倒,以致精神体完全被压制和扼杀的现象,自古以来就受到关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希望称为明德的精神体在丧失功能后,再度明亮起来,恢复其正常。以后宋、明理学,根据"明"明德的张本,努力"存"天理,"致"良知等等不一而足。现代的绿色和平组织更付诸于强烈行动。为什么几千年的努力,言者谆谆而听者藐藐,不但没有成效,似乎反而更严重了呢?说个比方就容易明白了。譬如,孙猴子虽有通天的本领,自封为齐天大圣。可是不幸被骗而压在大山之下,以致无法翻身。日子久了,连头上部长满了苔草,堆满了尘垢。有些好心人便去替他除草铲垢,为他送果送饭。也有人去讥笑嘲骂他。无论如何,孙大圣并不能有分毫施展。除非有人能帮他把大山翻转,等老孙到了山上头,只要身子一抖,就是十万八千里,还在乎什么大山?因此,愚公移山的办法恐怕还比较实际一点。"明"明德也好,"存"天理也好,"致"良知也好,过去不可能有成效,将来也不可能有成效。因为根本没有抓到病根,忽略了整体的大矛盾。
所以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这是非常紧急的呼唤。世界上有许多学说,都想教导人类向正确的方向行,老子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唯独我强调:"强梁者,不得其死。"人类如能及时醒悟。可以不致灭亡。就因为这个重要的论点与其他有着显著的不同,所以道学成为众学说的"先锋"--"吾将以为教父"。并且是能提出具体救亡图存的方法来的,而其方法是简易可行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进化本是宇宙自然的原理,能顺其自然,应该是不费事的。为什么人类偏走上相反而艰危的路子呢?最基本的问题是因为人类的"无知"。"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就是不研习道学所致。世界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机会研习道学,所以"知我者希"。那些能研习道学的,并照老子的话去做的,就必能有很大的成就,这是老子"则我者贵"的诺言。
人体两极化的矛盾造成人类生存的重大危机,这个矛盾急须正确的方法来把它们统一起来。这个唯一的方法就是"道"。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要研习道学。而研习道学首先要明白道学里的进化论。如果宇宙里没有进化规律的话,人根本就不必活着。也根本用不着考虑去花代价做正当事,做正当人。更用不着研习道学来救亡图存。也更用不着研习什么管理了。就因为生存即是进化,所以只要有人就得要管理。正确的管理使万事万物和地球的所有生活阶段得以平衡,并促使其进化,造福全体人民。这是一种宇宙普遍意志,任何人一旦违反或逃避这种意志,就必承受可虑的后果。
进一步问:为什么要成为一个管理者?答案是:这也是人类的普遍意志。无论个人自己怎么想,既生为人,就必须完成自己的进化使命。不然就必延误自己的进化,而延长自己的苦难,也促成别人的苦难。人的工作,并非为了父母、教师、朋友或爱人,而是为了自己的进化。只有进化才能为这些人带来光明和幸福。
一日,周武王同姜子牙在一起交谈。武王问:"将(领导)有差(差别)乎(吗)?"对曰(回答说):"将有九差(九等差别)。夙兴夜寐,妻子之将也。……"演绎出来就是:
(一)一个人能做到起很早,睡得晚,(辛勤劳苦,)就可以领导起一个家来。
(二)加上(对他人的)同情心和热情,就可以做十个人的领导。
(三)再加上才能、技术和沟通交流能力,就可领导百人。
(四)再加上诚恳、忠心与信实,就可领导千人。
(五)再加上不断研究学习,形成理论,明了问题所在与原由,则可领导万人。
(六)再加上勇敢肩负责任,并具向问题挑战的能力,就可为十万人的领导。
(七)再加上礼贤下士,虚己纳谏,则可为百万人的领导。
(八)再加上既有策略,又有仁慈之心,便可领导千万人。
(九)再加正直公义,有救世之志,就是世界的领导。

总之,整个人类就象马拉松赛跑。不论情愿与否,我们都已来在这个世界之上。就因为我们的出生,才造成了整个人类。现在,我们可有的、唯一的选择: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为了取得成功,这重任已经在我们的肩头之上了。因此,我们需要道(方法)来培养我们的动机、调整方向、反省和组织。特别是我们陷在这进退维谷的大矛盾之中,要正确处理这项矛盾,是必要先把矛盾的定义与实质弄清。这点在下章《道的矛盾论》中再作详细讨论。
   第二章 道的矛盾论
(阴阳相对论)
阴、阳这个概念是中国古人所独创的。如果要追究最早产生在什么时候,就将现在能有的资料看.可以追溯到伏羲氏。就这样也大约有万年以上的历史了。从其重要性来看,《书经》(中国的五经之一,也可称为中国现代宪法的先驱)曾这样说:"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在上古时,中国人把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宰相的第一重要职权规定在宪纲大法之中,就是:燮理阴阳。
当中国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文帝盛世的时候.有一次,文帝问起了政府的税收数字。右相周勃答不出来,急得汗流侠背。丞相陈平向前代答。说:"各有主者。"就是说,这你该问专管其事的人--治栗内史(当时官职之名)。文帝很不高兴地追问一句、各事都各有所管、那你这宰相要来干嘛?陈平也不相让,马上就顶了回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宰相职权论",他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陈平在皇帝面前背宪法。把收税的事不是宰相的职权,而是税务部的,如果皇帝认为税务部没有把税收好,那才是宰相要负责的一事,做了说明。后来历史里,每提到"分层负责"的题目和最成功而具体的实例,总要标榜陈平的这段话,和丙吉问牛喘(汉宣帝时,宰相丙吉出巡,有人在街上打伤了人。丙吉视若无睹。驱车而过;后来看见一条牛在喘气不休。马上下车来问,牛为什么喘气?是不是牛病了?人们都奇怪:丙吉为何贱人而贵畜。等到后来才弄清楚:因为管理人民斗殴是首都公安局的职权,总理是不应该过问的,不然公安局的职权就被破坏了。牛喘代表天候季节顺与不顺,有没有灾疫?是不是农民受到非法的待遇?或农民非法待遇耕牛?这是宰相应管的"顺四时"的职责。)比美。
"佐天子"是帮助皇帝行政。在汉、唐盛世,这成为中国非常足以自聚,饮誉中外的"汉、唐宰相制"。关于这个命题,以后在讨论行政制度的时候,还要再详加探讨。在陈平的名言中还包含的一段"理阴阳",这正是本章中要探讨的命题。何为阴?何为阳?它们为什么如此重要?
《黄帝内经》中曾有很详细的说明: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两种力的振动体。宇宙万物,其内部都存在着阴阳、正反两种本质对立而又密不可分的力,经常不断的互相作用。远古以来,道学先驱就用男、女,天、地(乾、坤)来表示阴和阳。《诗经》里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易经》首先说明了阴阳概念的来源,是伏羲氏和那时的学者们"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经过详细调查研究而得到的实证的结论。因此它是客观的,科学的,唯物的。绝对不同于什么天神忽然在云里火里或天火镌刻在石头上的"神灵启示"。
深入一点来看,凡是正面、表现、积极性的事物都属阳,如:生命、善良、公平、正义、光明、和平、热情、喜乐、富足、幸福、生长、天空、太阳、上帝、健康……等等;所有反面、隐蔽、消极性的事物都属阴,如:死亡、罪恶、不公、背义、黑暗、战争、冷酷、忧愁、穷困、不幸、腐朽、大地、月亮、魔鬼、以及疾病……等等。还有对方向或活动相反的情形,也用阴阳对待的观念来表示,如: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外、正负、冷热……等等。假如我们没有经受过冷,便不会知道什么才是热。没有经受过忧愁,便不会明白什么才是喜乐,阴和阳永远不能孤立存在。它们象一个钱币的正反两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者不断相互作用,没有这面,就绝不可能有那面。这样的作用不仅存在于万事万物,而人类的身体、行为、心理、个性、思想等也都包含在这个原理之中。譬如纸张是纸面子和纸里子所构成,若用橡皮擦掉纸面子,那么纸里子也同被擦掉。不要纸面子,也就没有纸里子。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物负阴而抱阳。"
在西方有些人面前,要把对立的观念说清楚很容易,但是要说明白对立的二者又是不可分割,两个就是一个,这"二等于一"或"一等于二"的观念就很不容易了。他们从来只认为上帝和魔鬼这两个概念是绝对分别对立的,绝对各不相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其实在《圣经》最早的一卷,就是《旧约》里的"约伯记"(在编排上,创世纪是第一卷,但不是最古的一卷)第一章就写着:耶和华上帝和魔鬼撒旦在天庭中议事。上帝一再称赞约伯这个人如何有信有义。撒旦听了便辩驳说,约伯之所以有倍义,都是因为上帝你对他偏爱,赐予他许多的祝福所致。他与上帝打赌说:"如果你取消他的那些祝福,他必当面把你弃绝。"上帝受此一激,就对撤且说:"他已在你手中了,任你去摆布吧,只是不要伤害他的身体。"于是撒旦刮起一阵大风,吹的墙倒屋塌,把约伯的儿女、奴婢、牛羊、财宝,一同打死毁坏。这滔天大祸忽然而降,约伯惊惧万分,却并未怨恨上帝。上帝非常得意,又在撒旦面前炫耀。撒旦说:"儿女财产不过是身外之物,如果你肯伤害到他身体,他必当面弃绝你。"上帝说:"好吧,他已在你的手中,任你摆布吧,只是不可害他性命。"于是撒旦作法,叫他遍体长满毒疮,约伯日夜哀号,却并未怨恨上帝。撒旦赌翰了。于是上帝再度祝福约伯,比前更多三倍,撤旦也无话可讲了。在这段故事里,上帝魔鬼行动何尝二致?明明的是一体两面,祸害虽由魔鬼,亦由上帝促成。
《易经》说明明阳矛盾在作用上是:相反相正,相克相生,相激相荡,相辅相成。因此,阴阳矛盾就有了不同的形式:如相生、相克、转化、共存、互惠、相比(相对)和统一。兹举例阐述于后:
一、相生
(一)阴生阳(二)阳生阳(三)阳生阴(四)阴生阴
相生的互相作用可以下面的例子来加以理解。疯狂的犯罪(阴的力量)促使人们建立起了保护自己的警察力量(阳的力量),因为如果没有犯罪的事实,何需警察的存在。渐渐地,警察力量得到了发展(阳生阳)。于是人民的赋税因而加重,同时,警察内部的腐败分子参与了犯罪(阳生阴)。警察腐化日益加深,同时,犯罪者因为警察的存在,也加强了其犯罪技能(阴生阴)。
二、相克
(一)阳克阴(二)阳克阳(三)阴克阳(四)阴克阴
相克的互相作用也可以同样的例子来加以理解。当警方逮捕了罪犯(阳克阴),便发生了正面力量战胜了反面的力量。当政府预算发生了问题,开始削减警方的经费拨款(阳克阳)。警方的力量减弱后敌不过犯罪势力,犯罪占了上风(阴克阳)。犯罪者们得意之余,为了争夺地盘而发生冲突,彼此杀害(阴克阴)。
三、转化
这是当阴阳矛盾在互相作用时,由一方转变到另一方。通常是阳的力量发展到了极点,就转化,变成阴的力量。同样,阴的力量发展到极点时,就转化,变成阳的力量。如:白天发展到极点,就是夜晚;黑夜发展到极点,就是黎明。还有,就是俗语常说的"乐极生悲"、"苦尽甘来"。同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一样事物在量的内容里不断增加,到了一定的程度就突然变成另一种或相反性质的事物。譬如:水在不断加温的情况下,到了某一程度,就变成了气。水在不断减温的悄况下,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变成冰。再如:一个人在队伍里排在最后,正在齐步走的时候,突然一个口令下来:"向后转,走!"这个人就突然变成带头第一名。孔子在向老子问礼之后,大兴犹龙之叹,说:"望之在前,忽焉在后。"这也是一种质量的转化。在众人都在欢庆老人九十大寿生日的时候,庄子却觉得悲伤,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老人与世永辞的时刻更近了。
四、共存
阴阳矛盾在互相作用时,虽是彼此属性不同,但却彼此相依相连,共同存在。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中有福,福中有祸。例如,有人享福,饭后一枝烟,快活似神仙。殊不知当烟进入肺部,开始毁坏肺细胞和气管,同时因血液中突然增加许多毒素尼古丁,肝脏受到损伤。心脏也连带受伤。不久之后,发现种种不适,直到因肺气肿、肺癌、心脏病或肝癌而死亡。表面上看,吸烟并未马上致人于死,实际上,在烟入肺的当时,病也同时发生,只是人还未感觉到而已。所以"似神仙"(阳)与"肺气肿"(阴)是同时存在的。再如:择膏粱,大嚼鸡鸭鱼肉,也是为人称羡的好福气。不想那肥腻一进入体内便开始堵塞血管。等到高血压、脑冲血、心脏病发作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择膏粱"(阳)与"堵血管"(阴)是共存的。
五、互惠
阴阳矛盾在互相作用时,虽然彼此作用相反,但如缺少一方,功用就不能成立。如:磁石的正负两极,电力的正负电流,人体内的男女两性荷尔蒙等是。特别在四部合唱里,把原本单一的音符,故意配以许多不同和相反的音符,使得音调更为悦耳。
六、相比(相对)
阴阳之间,其定义和范畴因比较而互换内容。兹假设甲物,与 另外一体积较小的乙物相比时,在观念上被认为:甲物大,乙物小。今甲物若与体积较大的丙物相比,则丙物大而甲物小。同为一个甲,与乙则为大(阳),丙则为小(阴)。如此看来,天下事物是阴是阳并非绝对,完全要看"立场"来决定,所以都是相对的。再举一个例来看,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上。公共汽车对他来说,完全没有动,而街上的房子才在动。从这样的立场来说,车子不动,房子动才是正确的。如果此人下了车,站在街边,公共汽车开动走了。而街边的房子完全没有动过。从这样的立场来说,车子动,房子不动才算正确。这个相对论的例子比前一个复杂多了,但还有比这个例子更夏杂的例子。那么这个例子还又是简单的了。这个说法的本身就是相对论。读《庄子》,是培养相对观念的好办法。也是训练脑的好工具。
七、统一
阴阳矛盾的运行,从阳过渡到阴,或从阴过渡到阳,从单纯解剖的观点来分析,所谓过渡,其实就是在否定自己。否定就是反对。否定是动态的,一经开始否定,就不停地否定下去,一直到全盘否定才告一段落。在这一段的过程里,总称一个否定。也就是阳过渡到阴的完成。完成后的现象又开始它否定自己的程序,直到其否定完成。这是另一个否定。一个否定了的再遭一次否定,负负得正,又回到原来的地位。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个宇宙中的森罗万象就这样象钟摆一样,不停的摆来摆去。
如果我们把一个否定用"切片"方式来解剖研究的话,就可用下面这个图形来表示:
这是假定一个人生为六十年,从生到死。在他出生的一刹那,"生的力"是最大量。就在这全部是生的力中已经埋藏了极度微小的"死的力"。生在不断生长,到了第六十年。"死的力"从一点发展到全部。这个切片图表示了:在生存的片段中,死虽然在最后完全否定了生,不过生的力和死的力都对等地被统一在生存的时期中。
在宇宙森罗万象中加进了进化的因素之后,他们虽然是在机械地摆动,但当他们摆回来的时候,就不象钟摆一样地摆回原处了。那个"原处"已经不是百分之百的原来的形式,而是进步了的"原处"。这在德国黑格尔的哲学里成为它的所谓"辩证法的公式"。原来的原处是"正",摆了出去时,是"反",摆回来的新"原处"是"合"。因此,宇宙事物的进化不是直线进行的,而是依辩证的原理(摆出去又摆回来)进行的。"正、反"是矛盾,"合"是矛盾的统一。这个"合"又就是高一层次的正,再通过反,又回到"合"。宇宙万物就这样不停地进化着。中国古人用"黑鱼吃白色"太极图来表示矛盾的统一,真是巧妙之极,无以复加的了。 宋初,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元太祖西征,《太极图说》传到了欧洲。一六四六年德国翰诺垡出了一位智冠群贤的学者,名叫莱布尼兹。他曾为翰诺堡公爵(后为英王乔治一世)的上宾。一日,有人拿了一些图案给他。他不看犹可,一看之后,忽然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然后捉笔疾书,写道:希望他能做个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大伟大了,几千年前就有了这个无上的学问……。他认为此生能见到了这个,乃是上帝的特别恩惠。原来就是简单的阴阳太极的图案。他不识中文,自然不懂说明。只就这图案,已被他慧眼瞧透。因为其中包含宇宙中极奥秘的公理(此语套莱氏的话)。他是个数学的泰斗,又是大哲学家,自然瞒不过他的法眼的了。后来这个辩证法的公式的衣钵传了康德。至今美国还为康德哲学所笼罩。康德传了黑格尔,黑格尔哲学替德意志民族打足了气,好似得了金刚不坏之术。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精华,建立了唯物辩证法,为世界贫苦受压迫的大众谋求幸福。
阴阳矛盾论的内涵非常辽阔,举凡现代自核子理论至电脑计算机无所不包。关于其在数学及物理方面的开展,后章再予详细探讨。综合本章上面所述,阴阳相互作用,可产生下列六个定律,以为管理者实用时的参考。
一、循环律
由于阴阳存在于万物之中,阴一直不停地向阳转化,阳也一直不断地转化为阴。正是《大戴礼》所称:"阴穷反阳,阳穷反阴。"周期循环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尽管完成循环的时间因情况不同而各异。宇宙在循环中向前发展,每一天,只要我们活着,太阳都会来到我的身边。太阳在夜晚虽然消失,但并非一去不返,因为宇宙的循环律确保它在一定的时期重新出现。俗话常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其所以如此,正是这一定律在起作用。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在一定的时期中得到回应。《易经》根据这个道理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清静经》中开头就说:"祸福无门,推人自招。"因此对"报应"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分。管理者必须充分考虑其计划与其行动的后果,不应眼光短浅只顾目前利益,顾前不顾后。一步走出,就会导致灾难丛生,长期不安的后果。这在历史中可看到,是大多数人经常重复的一个错误。例如:为了收获量快速增加,以大农场的方式,用机器耕耘。使用化学肥料,致使产品看起来又大又好看,却大大减低美味和营养成分。由于施放过多人造化学肥料的假象营养,产品自动失去应有的抵抗力,以致产生各式各样的病虫害。于是人造化学农药也拼命施放。而病虫害的抗力也不断加强。同时,因为手联手的化肥和农药,耕土渐渐失去它原有的黏性,黏土遂成沙砾,农场既大,又加机器耕耘,强风一起,层层耕土就随风而飘去。原来可耕土本已不深,如此不断吹失,现在只剩下不可耕的沙砾地方比比皆是。一个世界性的饥饿、穷困的时期已经拭目可待。愚昧短视的农业政策和手段造成世界灾荒。
二、长成律
由于阴阳存在,万物必要出生、发展、成熟,直到转化为相反的状态。因此,生长成熟的速度越快,其到达转化期也越快。长成得越快,死亡得也越快。这一定律具有广泛的含义,集中的越多,瓦解得越早。越加重剥削,就越贫困。阳必须转化为阴,越要充实(留住)阳,反而越快得着阴。在现时代里,这个问题相当严重。为了尽量充实生活的便利和享受,在贪婪的动机下,尽量在"怪异奇巧"上下功夫,不想废料、污染、毒化、病害接睡而至。要生活得好,反而没有的生活了。根据这个定律,老子早就作了很多的警告。如:"不知常,妄作凶。""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捷径)。""善者,'果'(后果)而已,不敢以强取。""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如果人能及早醒悟,不去疯狂似的乱发明,乱制造,弄巧反拙,就不会搬起石头打了自己的脚。或者说,没有方法解决废料,就不要制造,甚至不要发明。由于原子弹和与其相关的物品无止境的快速发明制造,只就原子废料一点来说,已足以使人类毁灭。时至今日,还完全没有妥善的办法来处理它们。世界上,少数人野心过度,而使所有的人承担他们的过失,而蒙受无法挽回的灾难,是极不公平的事。《礼记》中载:"有为'怪异奇巧'者,斩!"这话当然不是站在发明者的立场说的,而是管理者的"先见",与其让全人类灭亡,不如除去始作桶者。中国古人懂得这样的宇宙规律,所以有这种主张。西洋人从来不懂这种定律,所以才理直气壮地发明原子弹,并把日本人用来作试验品。为了发财,就要剥削,要殖民,要垄断世界。不得不假手于利器.从坚船利炮列太空镭射,都是一脉相承的。套一句耶稣的话:"所有的人将来都要如此灭亡。"现代的管理者,如何来挽狂澜于既倒?首先要明白这条定律。
三、得失律
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得和失都不是绝对的。表面上看成"得"的事,实际上可能是"失";而表面上看来是"失"的东西,实际上可能是"得"。道学者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专从表面来判断得失。谚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充分说明了这个定律。故事是这样的:塞翁买了一匹小马给独养儿子过生日,由于马忽然失了踪,于是一家扫兴。过了一阵子,把马找到了,儿子开心去骑马,不料从马上摔下,跌断了腿,后来就残废了。所以说,不幸失了马,结果不一定是完全的不幸;幸而找到了失去的马,反而成了不幸。故事继续发展下去,不久,秦始皇修筑长城,诏令全国青年分批去造城,大半的人都累死、冻死在长城。塞翁的儿子因为残废而免役,反而得到保全,至少未去受苦。这故事非常明白地诠释了祸福互相依伏的道理。
要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依照这个原理来制订教育培训或辅导政策,凡事不必把期望订得过高。期望高,则失望大。制订计划不只考虑效益,更要考虑效益后面可能产生的问题。天下没有医治万病的灵丹妙药,问题和困难是层出不穷的,所谓一劳永逸只是乌托邦的梦寐幻想。有才能的管理者必须不时准备迎接各种不同的挑战。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并不是麻木不仁,应该是一种合理的思考方法。
这个定律也告诉我们,为了"得",而争得你死我活,并非智慧之举。聪明人值得如何与人分享成果。为抢一根骨头,两败俱伤,狗咬狗方式的斗争是无谓的,能退一步的,反而得到更多。这个定律的积极运用,就是老子所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四、时间律
阴阳转化的过程离不开时间。时间对阴阳转化至关重要,但人却无法控制时间。春天必然过渡到夏天,秋天过后是冬天,无人能够改变这种规律。春天有春天自己的功用,夏天也有自己的价值。四季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用和使命,并也具天赋完成使命的能力。但完成使命却在时间里。很多人不懂得"功遂身退"的原理。在他们完成使命之后,不把自己调转方向,为自己开发崭新的任务,却寻找藉口与方法去拼命维持现状。这样就堵塞自己继续前进的道路,并且堵塞一大群别人前进的道路。由于一个人的恋栈,挡住了干百人的进步与希望,罪莫大于此。如春天恋栈不去,夏天怎能到来?夏天恋栈不去,秋天怎能到来?如此所谓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功能,全被破坏。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必须了解自己的使命和时间的安排--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否则,他的伟大成功就会贬值。
"强梁者,不得其死。""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当曹操围攻冀州,战略上已是左券在握,但在战术上,许攸献了一个决漳河之水来灌城的计策,于是曹军大胜。许攸在冀州城门口,用马鞭指着曹操说:"阿瞒(曹操的小名),没有我,你进得了这个门?"曹操笑了一笑,也不与他争论。过了几天,许攸遇着曹操的大将许褚,大叫:"你们没有我,怎能进得这座城?"许褚说: "没有我们千生万死,血战夺城,你凭什么夸口?"许攸说:"你们这些粗人,算得什么?没有我……"许褚拔剑把他杀了。这是极端居功的一个例子。华盛顿在革命成功后,人家要请他做皇帝,他骑着白马,扬长而去。至今美国人尊敬他,称之为国父。这是有功不居的例子。可见中外古今,道理如一。阴阳的转化无数,时间的来去无限。得时者生,失时则死。生死荣辱,都在一个"时"字之中。它的意义几乎不是人类语言所能表述。运用之妙,只有存乎一心了。
五、调节律
人类世界之前的三个世界的成员都是机械地遵守着阴阳相反作用的基本规律;只有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才能对阴阳加以调节。但进一步观察,人类世界本身也分阴阳两个部分:被阴阳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所管理者和管理阴阳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者。后者便是那些很有成就的人们。在人类的世界里、不能一味地前进;也不可一味后退。人生就是艺术,也是策略。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高、有余是阳;下、不足是阴。怎样把二者之间的距离拉平、拉近,便是调节阴阳。越了解和有能力调节的人,就越获得高大的成就。这个定律的原则以后还要详加讨论。
六、容忍律
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百分之百完全美善的事物。充其量,人们只能尽量使之接近完美。完全美善只有在过去或将来的梦境中才会出现。因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任何事物在极好的时候。还有不到之处存在。因此在任何时,任何地,容忍都是必要具备的策略。从以上六种阴 阳规律中,产生了道学之管理的基本思想。也从这里看到陈平的所谓"理阴阳"的重要的、广泛的含义。宰相是国家最重要的管理者,当然对于"燮理阴阳"的认识和运用都该是高明的。除宰相外,管理者仍不知凡几?而对燮理阴阳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上各有不同。道的矛盾论也是为国家社会服务的基本装备。
在继续往下讨论之先,有一位道学者是必须一提的,就是鬼谷先生。
先生是当世饱学之士,隐居鬼谷(颖川阳城),不传乡里姓名,以鬼谷自号。他有许多弟子,其中四个弟子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两个是军事名家:庞涓与孙膑。后者著有《孙子(膑)兵法》一书传世。另外两个是纵横名家:苏秦和张仪。先生给予弟子的毕业考试很奇特,他命毕业生进入地下一个深坑里,抽了梯子,开始向他讲演。如能感动他放下梯子,才能毕业。苏秦的演说,竞使先生泪下沾衣。苏秦离山的时候,先生特别给他一部书,说:"如游说(就业)不得志,可熟练之。"苏秦在秦国努力了一年,秦惠王始终不肯聘用。弄得贫困潦倒,狼狈不堪。回到家中,"妻不下纫,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于是他想到自杀。猛然记起老师的嘱咐,夜里把书找了出来。从此日夜发奋,到了十分困倦时,用锥刺股,血流至足。一年之后,揣摩成熟,书中的策略,都能运用自如。于是出发赵国。与赵王"抵掌而谈",他为赵设计一套抵制秦国的办法。赵王大喜,立即任命苏秦为特使,佩带宰相的印绶,率领大批外交官员,坐着一百多辆兵车,载着无数金银,出发联合五国,一同抗秦。秦国自此不敢出关。六国因苏秦的调度,"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就把强秦制住。大家都非常尊重苏秦,请他挂六国相印。就象现在同时当上六个大公司的总经理一般。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后来苏秦把先生给他的书,编在一起,书名《鬼谷子》。
《鬼谷子》第一章就把阴阳加以定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他说能运用阴阳,则"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察其事,论万物,别雌雄,见微知类,符应不失。"其威力就象飞蛇那样的快利,又象后羿的神箭那样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