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问答之九: 什么是自杀的根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3:44
今天是世界自杀预防日,据专门研究自杀问题的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的研究显示:中国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已达28.7万人。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四分之一人口数。此外,中国还面临着每年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者。由此,自杀正成为中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三大精神卫生问题之一。
那么,什么是自杀的根源呢?答案是绝望。
绝望的分类
自杀的根源是绝望,而绝望的可悲在于其虚幻性。它在于把人间的一切看得灰暗无比,把阴间的一切想得美妙万分,这大多是钻了认识问题的牛角尖。其实,人想到死并不可怕,“心动不等于行动”,而且死带来的问题比生要多得多!
对于绝望,我从生物性、社会性、真实性、虚幻性四个角度出发,把它划分为四种类型:抑郁型绝望、疑虑性绝望、臆想型绝望、失落型绝望。其中,生物性是指一个人的生理机能状态,社会性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现状,这两者是人生活的基本状态,而真实性和虚幻性是一对相立概念,所反映的是人对世界的不同认知态度,是导致一个人产生绝望的心理因素。
绝望类型图
绝望类型
主要成因
主要表现
代表人物
抑郁型绝望
精神疾患(如抑郁症)
自杀臆想  饱受困扰
张国荣之死
失落型绝望
压力重重(如悲愤、哀怨)
心身俱疲 无法面对
老舍之死
臆想型绝望
主观臆想(如死就是复仇)
夸大绝望 弄假成真
翁美玲之死
疑虑型绝望
强迫意念(如死就是解脱)
死亡意念 挥之不去
顾城之死
具体说来,这四种绝望有如下表现:
抑郁型绝望
这种绝望的发生有明显的生物学改变,研究表明,在一些有明显抑郁情绪的人中,大脑生理机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体内5-羟色胺(5-HT)水平降低。而就认知层面而言,这类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得过于现实,他们对生活缺乏想象和期盼,对自身强烈不满,不相信有美好的未来。一旦遭受挫折,很容易陷入绝望,所以饱受自杀意念的困扰,难以控制,无法自拔。如,香港著名歌星张国荣之自杀,就是如此。
失落型绝望
这种绝望的生物学的改变并不明显,起作用的主要是“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认知水平。他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和社会压力,长期持续最终导致身心疲惫,不愿继续面对压力,所以越来越对死充满了憧憬。如,著名作家老舍之自杀,就是如此。
臆想型绝望
这种绝望主要是社会性和虚幻性认知作用的结果。此型绝望中人往往主观臆想,夸大绝望,弄假成真,结果是把自己硬是逼上了绝路。因为如果一个人总是虚幻地看世界,那他就很容易陷入自身营造的误区,在他看来,似乎是世间不能容我,但其实是他自己容不下自己。如,香港著名影星翁美玲之自杀,就是如此。
疑虑型绝望
这种绝望主要是生物性和虚幻性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死亡意念,挥之不去。而且,处于这种绝望的人,他们往往认为死亡就是解脱。而绝望者从厌世到轻生,总有其精神和心理因素的积累、社会和生理机能综合作用。如,中国著名诗人顾城,之自杀就是如此。
总之,我对绝望类型的区分,是为了帮助使人们认清自杀背后的绝望本质,不是每个人的自杀成因都是一样的,其疏导与治疗也不尽相同。人们需要根据每个人的自杀行为动机,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帮助。
活着没商量
人活着为开心,这是人生的基本需求与追求。
而与死亡的意念做斗争,本质上就是与自我的无助感做斗争,在与自我的偏执做斗争,在与自我的心灵枯萎作斗争。到头来,死只是一念之差、一厢情愿的事。而在现实生活中,死带来的问题往往比它带走的问题要多得多。
相信死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人,大都误会了人生!
而要摆脱绝望与死亡诱惑,人首先需要的是生活信念。
信念是一种追求,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人躯体的灵魂。信念失落和破灭的人,很难生存下去。而有了坚定明确的信念,就像汽车开动马达产生巨大力量一样,有了奋力前进的原动力,不至于因为困难和挫折失去生活的信心。如,面对血癌,刘正琛可以搞起一个阳光志愿者协会,因为他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而非索取。
除了信念之外,人们还需要培养乐观的心态与人格。
如前所言,乐观心态是压弹能力的突出表现,也是心灵旺盛的坚实基础。对于乐观者而言,就是人生最悲惨的事情,也可以成为自我激励的动力。如,面对癌症,上海青年陆幼青可以以大无畏的精神,与死亡有个约会,利用人生最终的一百来天,写出一本《死亡日记》来,因为他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珍惜人生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