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又被谁代表 就知道她们拍不好"红楼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17:30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

    ■原著:曹雪芹

    ■总导演:李少红

    ■编剧:顾小白、胡楠、柏邦妮、董友竹等

    ■主演:杨洋、蒋梦婕、白冰等

    ■读家:我的名字也带红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轻浮跳跶浅薄粗糙地对待一个伟大的经典,是要付出代价的,是会倍数级地透支你多年辛辛苦苦累积起来的信用的。

    我看了新版《红楼梦》的两个片花,便知道大事不好大势已去。

    一是元春省亲时配合画面的歌词,大剌剌地被歌者唱成了“虎兔相逢大梦归”,天哪,这错得也太离谱了吧?无论从读音、无论从体量上,“兔”与“兕”何止谬以千里?李老师,您这活儿经过校对这个环节了吗?再看“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头老母猪不抬头”,这一次导演倒是进行了精描细画,为了“忠于原著”,为了将各色人等的笑状都交代清楚,贾府女眷们笑啊笑啊笑啊笑,给我的感觉,足足笑了有5分钟那么长久,真佩服这些闺阁女流,肺活量还真不是盖的。而呼吸道患有隐疾的我老人家,在这漫长难耐的笑场中,不仅鸡皮疙瘩风起云涌,而且明显感觉自己气短气促呼吸不畅了起来。

    片花,我理解当然是创作者撷取的精华以为招徕,然主创者这俩自以为得意的卖点,已经足以把我这个“红粉”直接拍倒在地,真是恶啊,可卿救我!

    金庸说过,他几乎不怎么看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因为那感觉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打,自己又不能上前助拳。估计天下所有“红粉”对金大师式的痛心疾首今日算感同身受了,故“新红”一出,立即遭遇蔚为壮观的群殴,此一景观无论如何会入选2010文化现象之TOP10。听说李导演感觉特委屈,还失态发飙了,可是,自古常言说得好,你要是一坨哪啥,就别怪别人哪啥。才华有所不逮可以原谅;敬畏之心欠奉,也罢;但是,你不能连起码的诚意都没有。至于那种把宝玉说成是富二代、把林妹妹粗暴简化为因得不到小爱情故抑郁成疾减肥成功的细酸女文青,这样的“解读”,已经是公然的亵渎与冒犯了。曹公虽不能起死回生,但他的粉丝包举宇内虔心护法。看看论坛上那些有理有据细致入微的“掰谎记”,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对于李少红导演来讲,经此一役,或者至少可以明白一个道理:轻浮跳跶浅薄粗糙地对待一个伟大的经典,是要付出代价的,是会倍数级地透支你多年辛辛苦苦累积起来的信用的。钱钟书大人怎么说来着?猴子是因为爬到了高处,才现了眼露了底,亮出了红彤彤的尊臀供世人瞻仰讪笑。向宝姐姐看齐,“藏迂守拙”才是正经啊。

    现在,有人感叹李少红的“前任”——另一位当红女导演胡玫女士的明智,亏得她及早抽身,避免了今天这种八面来风狂吹的尴尬。也有人设想,如果是胡玫来,这戏会怎样?依我看,她俩不管是谁,都不可能拍好红楼梦,说起来,李、胡的年龄、经验、业内累积的人望,对导演这个行当来讲,正是所谓的“当打之年”,然而,不客气地讲,这二位在我心目中简直是双峰并峙的“五观不正”典范:“五观”者,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女人观是也。

    胡老师的巅峰之作是《雍正王朝》以及此后雍正王朝的山寨版《汉武大帝》(自己山寨自己,真牛),电影《孔子》一脉相承。一个中心思想贯穿始终:对威权的态度是我不理解谁理解我不帮你谁帮你的体贴,姿势是舍我其谁敬仰拥戴匍匐膜拜涕泪哗哗的。

    至于李少红老师,其倾心之作《橘子红了》便将其腐朽没落的女性观早早地大白于天下了。大太太归亚蕾不正是没出息的中国男人心目中最精确的“正室标本”吗?无怨无悔我守家园,橘子红了咱老爷归,您瞅这小妾可中意?为您高兴俺愿做泥,随您踩咕俺心欢喜,脚感不好您吱一声。周迅扮演的小妾虽是个不伦之恋的小腹黑,但那柔弱不支梨花带雨委屈兮兮的藤本植物小姿容端的是我见犹怜何况老贼。

    ——啊,红果果的华丽丽的妾妇心态啊。当年,此剧一出,多少观众魅惑于所谓诗意的画面、精致的衣妆,殊不知,在这叶锦添式的华丽包装下,主张的其实是最落后最不平等最丑陋的婚姻观情爱观。是一种最典型的以文害义。鉴往知来,有橘子红于前,如今把林妹妹编排成女文青小怨妇,只能说,李导很有定力,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一切文艺作品,其残忍之处就在于,不管创作者怎样的善于掩饰矫饰,其实都是一种昭告,观者都可以透过作品将作者内心觑个真切。《红楼梦》何其伟大,曹公何其超前,他用巨大的悲悯、平等心对待笔下的人物,在专制主义最酷烈的时代,披阅五载增删十次,玉成这样一部闪耀着自由精神、人道光辉的作品,在荣宁二府以及辐射至周边的真实的恶浊腐败之上,是青春的大观园,那才是他珍视和宝贵的价值之所在:青春的、女儿的、爱的、清洁的、诗意的美好世界。为威权捧脚、为男权开路,如此“五观不端正”之人,怎么可能拍得好《红楼梦》呢?要知道,曹公最鄙视最恨的正是这个啊。价值观完全满拧的人,偏偏要去诠释另一个站在对立面那端的人,出来的东西不拧巴不笑话,反倒咄咄怪事了。

    大先生鲁迅几十年前就说过,通过红楼梦这部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两年前,王蒙老师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的时候说:“天才能将《红楼梦》讲得天才,蠢才能把《红楼梦》讲成蠢才。疯狂能把《红楼梦》讲成疯癫,穷极无聊则越讲越无聊。《红楼梦》也能让讲者谈者现原形呢。”

    ——这两块老姜,好生老辣。

    与《红楼梦》并列为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在今人看来都有许多与当代普世价值冲突抵牾之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轻视、冷兵器时代对个体卑微小生命砍瓜切菜般的残忍荼毒——唯有红楼梦是例外,它弘扬的价值合于现代的、文明的价值观。曹公超越时人几百年,可是,当今李胡这样的女界精英们,至少在女性观上,落后文明世界少说也有一百年。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不管李少红说出怎样雷人的奇谈怪论、让世外仙姝寂寞林肉光四射地裸死,众人都不必惊诧吧。

    胡、李二位无论如何算得上是当代中国职业女性的人尖子,尖子尚且如此啊。这何尝不是中国当代女性的悲哀,何尝不是GDP每年两位数的增长也掩饰不住的心灵荒芜与孱弱? 谁代表了谁?谁又被谁代

    ■读家:唐吉诃德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在浩瀚的有关新《红楼》的“帖子海”里要找到支持率高的粉丝爱心帖真的很难很难。

    关于新《红楼》,今天咱们要讨论的不是头发和衣服的问题,不是身材和模样的问题,也不是原著与翻拍的问题,而是一个困扰本人很久很久的代表与被代表的问题。

    近年来,许多翻拍经典或名著的电视剧都非常喜欢打出“为了适应80、90后的口味”,“主要是年轻人爱看”之类的旗号。不管其中出现如何有争议的造型、台词、表演,都可以被解释为在向年轻观众“示好”。正在拍和已经播出的《三国》、《西游记》、《水浒传》都是如此,新《红楼》也不例外。

    是的,绝对不要怀疑新《红楼》剧组对于年轻观众的渴望。新《红楼》是散发着青涩的气息的,它被描绘成了一个“青春期的小男小女之间的爱情故事”,里面的演员都是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所采用的编剧都是80后。

    虽然李导和叶大师距离青春已经有些远了,但是也牢牢地抓住了青春的尾巴。在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看到,李导说过,《红楼梦》是一座青春的伊甸园,是一个关于青春和成长的故事,表示过这版《红楼梦》将是 80后、90后所接受和喜爱的《红楼梦》。而叶大师的访谈中也一再地透露出自己的华丽造型是新锐的,是后现代的,是可以像Cosplay的。

    青葱少年演绎的青春期发育期,点缀着情色意味爱情故事,后现代的新锐风格——警幻仙境不但魔幻更像魔兽,黛玉是可以裸死的,看起来在向西方名画《马拉之死》致敬,而且还是“扒了昆曲的皮”来包装的——要知道国学、昆曲可是近年来热得滚烫的,被许多年轻人喜爱着的话题,新《红楼》熬了好几年的良苦用心和对于年轻观众的“照顾”可见一斑。

    可惜,这帮被贴上了“垮掉的一代”、“脑残的一代”标签的80后、90后好像不怎么买账。

    这就是我一直想不明白的地方。那些在天涯、猫扑等论坛上不爽拍砖的,玩恶搞的,引经据典考据挑错的,难道不就是这些被认为没看过原著,欣赏水平普遍不高,口味非主流的人吗?难道他们不就是对片子发出争议的主要人群吗?难道他们不就是被拍片者当成主要受众、做成幌子四处招摇的人吗?

    如果说这些点击率回帖量居高不下的拍砖、恶搞、技术帖是有人在“黑”谁的话,本人又有些不明白了,网上所谓的“黑”与“粉”战争向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如果“粉”的数量足够多,力量足够强大,就算输给了“黑”,怎么着也能争取到一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至少也能弄出个响动来。只不过,眼前浩瀚的有关新《红楼》的“帖子海”仍然是拍砖的,不满的,恶搞的,进行有技术分析的,要找到支持率高的粉丝爱心帖真的很难很难。

    百思不得其解的我做出了如下猜想:难道说目标人群80后90后,或是现在80后逐渐到了而立之年,渐渐开始掌握话语权,所以炮制出的新概念“85后”竟然不上网混论坛?难道那些情绪易被鼓动的年轻人在自己所喜爱的事物被伤害的时候竟然选择了沉默?难道说标榜“新锐”和“小众口味”的片子主要受众其实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观众,他们的接受和宽容程度甚至比见惯了新事物的80、90要高?或者……

    这帮人又“被”代表了。

    不错,这个庞大的人群中间确实有无知的,有行为非主流的,有审美口味异于常人的,但想来在任何群体中都会有某些个体现象,不管是十一二岁的,还是七老八十的,都一样。大多数人是有文化,有理智,该读的书都读过,该知道的事情都知道。只不过现在的流行趋势就是颠覆经典,搞所谓创新,然后把责任推给年轻人——因为长久以来,他们已经成了“无知”和“非主流”的代名词,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翻案。

    唉,到底是谁黑了谁,谁被谁代表啊?作为一个位于80后和85后节点的人,我每每想到此,真是万般不解。

    DISCOVERY版《红楼梦》

    ■读家:在一个下雨天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把《红楼梦》拍得如此苍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忠实原著也没有这么个忠实法儿的!

    去年看胡玫导的电影《孔子》,我着实替新版《红楼》庆幸:幸亏不用她来导;最近看新版《红楼》,又着实替胡玫导演庆幸:幸亏不是她导的。看来,在表现中国人的生命意蕴这一点上,李少红比胡玫还要更表面化,更不靠谱。这会是女导演们的通病吗?

    新版《红楼》最适合当广播剧听,提示性的话语太多了。它有点想学王家卫,反类了DISCOVERY,和《国家地理杂志》这类电视节目。怎讲?后者以科学性和传播知识为主导,新版《红楼》走的正是这一条路,牺牲原著鲜活的艺术性,以在80后、90后普及红楼故事为宗旨,就是故事,也讲得生吞活剥,死气沉沉。

    镜头的不断快进、慢摇,情景还原,无表演但有摆拍,大量的画外音直接朗读原著,柔光打在每一张脸上,幻化成光斑,再加上一点儿电脑特技,制造出一个所谓虚空的女儿国,让观众感到空虚得要死。要知道,把《红楼梦》拍得如此苍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剧中人的情感是相隔的,台词完全抄书,戏假,叙事随意性巨大,不自然,金陵众钗们一个个如同蜡做的人,长得不活泛,穿得像穷人乍富,很繁复,虚张声势。

    这应该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版本,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谈不上。这与时下浮躁、逐利的创作环境是吻合的。如果说电视选秀节目出身带来了先天不足,创作者后天努力不够,也是重要原因吧。